服装设计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工程

服装设计工程范文1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阶段:原型及基础理论、裤子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这四部分教学分别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好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融艺术、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更贴近于生产实际,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能够把美学与理性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讲授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会了结构设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来检验和巩固;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不讲授服装结构设计。例如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主要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缝制工艺、各类服装中裁片的组合缝制工艺,不注重与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工艺制作时只学会了一些传统服装的缝制过程和方法,自己设计的服装款式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导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得不到实践的检验,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为了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师要进行沟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在讲授衬衫类、连衣裙类、裤装类、套装类、大衣类、礼服类的结构设计要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各类服装款式进行结构设计,再通过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相对应的学习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款式设计得到实现,结构设计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缝制各类服装。增加部分关键的基础结构工艺处理方式的示范与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版型与工艺的紧密联系。把工艺的手针内容调整到结构课上,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尽早进行验证式版型练习提供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把创新思想通过结构课教师(同时担任设计课程)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服装结构课程相对枯燥,如何能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应该实现直观、创新和多样化。

(一)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相结合

平面结构和立体构成有机结合是服装结构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立体构成适应形象思维的施展,服装的立体展示亦作为验证结构正确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平面结构需将三维的服装形态转换成二维的平面结构,保证服装与人体的适合度,从中形成结构设计理论。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和人体动静形态三者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是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通过对人台曲面结构的分析,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段,使二维的平面结构与三维人体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客观感性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造型结构设计理论,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三维造型结构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结构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可结合样衣在人台上进行示范检验。这样“虚拟+真实”的教学通俗易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设计安排的细节上。如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请一位学生上来讲服装行业新闻或剖析流行服装款式结构等,让学生每次课前都能了解到时下的服装新闻、业内行情等资讯,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服装结构的兴趣;再如随机在课间安排课堂内容小测试,或请学生上台制图示范等,将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在讲到服装某些款式和部位结构时,可扫描学生的穿着,结合学生穿着的服饰、课堂实物即兴分析等等。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一)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创新的考核方法相匹配。给不同分流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兴趣组学生的作业任务相对多,但并不代表对基本组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要布置一项基本作业,这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此外,要求兴趣组额外完成更多的1∶1结构样板,并结合时下流行款式特点设计、打样、制作若干款服装。由于平时工作量多,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60%。为了体现评分标准的公平合理,无论是基本组还是兴趣组,作业评分标准一致,仅对兴趣组的附加作业给予一定的附加分。考核标准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成绩能够衡量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水平,整个评分和附加分标准细则都在课前与学生共同调研、修改、确认,并且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对于大作业,邀请企业样板设计师或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予以指点等。这种立体的、多方位的成绩评定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

(二)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个服装院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卷面答题;一种是课下完成作业量较大的综合作业。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初期,主要是以使学生理解人体和服装的空间关系,以及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的。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所学的目的,但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后期,用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太机械。后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仅凭理论试卷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灵活的、考查面较全的综合作业或者实做的形式考核才能达到目的。当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综合作业不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的漏洞而请人代做的现象发生,各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重修等规定。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当今是注重创新的时代,时代需要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教授方法和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思考,开拓思维,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除了讲授大纲所要求的授课内容之外,也要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专业的理解,这种间接的经验与认识可以更加生动和直接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叶青.浅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山东纺织经济,2010(08):80-81.

服装设计工程范文2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服装设计工程范文3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服装设计工程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模块课程;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25-03

企业普遍反映现在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需要企业对其再培训。其原因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以“三段式、学科式”教学为主,即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为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以“应知”、“应会”方式进行测试。由于教学与评价均脱离了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与企业实际脱节。本研究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思路与实践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方案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定义

基于工作过程化的专业模块课程开发的结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在于八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流程、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管理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八个要素不同。抽象在于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开发围绕的是职业需求,因此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应相应的岗位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

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及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广州市是一个服装业较发达的大都市,但很多职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并没有因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相反是举步维艰,很多毕业生初到企业并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仔细研究,不难发现,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要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知识与能力培养脱离生产实际等问题,使得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进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以企业岗位一线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实用性,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思路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围绕职业活动的相关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能力为要素,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职教课改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岗位职业活动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即配合设计师季度性主题确定、配合设计师收集面、辅料市场信息、配合设计师进行服装款式开发和跟进、配合设计师样板审核和订货会开展、参与每季服装前期开发策划、负责每季服装款式开发、参与每季订货会、参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及服装款式开发、制图出样放样、缝制工艺设计、服装品质控制、产品营销策划、市场推广广告、区域加盟、产品售后服务等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因此,应以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能力需求为引领,以职业活动中具体的知识、技能、信息、合作和管理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心,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研修式学习为手段,循序渐进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职业活动中各个相关工作任务的不同子任务的学习而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服装专业课程方案设计方法

技能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办学重要的目标定位,要培养好技能人才不能脱离企业要求和生产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去“闭门造车”,因此,首先要做技能人才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应做好这几点:一是本地区经济与服装行业发展状况,从而摸清服装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二是服装企业中对各个岗位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仅在专业人才供求缺口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统计与分析各职业(岗位)上人才的分布及能力需求,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应具体分析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职业岗位。三是直接深入服装企业一线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

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服装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活

中有代表性的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指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五大专业模块: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

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项目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设计,首先要做好职业能力分析,即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完成该岗位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把若干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和转化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内容。由此服装专业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项目:服装产品分析、制绘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样、服装裁剪、服装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成本核算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见图1。

子教学项目的设计子教学项目设计对应于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具体也是按照每个项目的岗位分解的工作流程来完成课程设计的,应通过工学一体化教学项目的教学实施,完成好其中每一个职业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能力学习培养,从而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目标体现在职业岗位上,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模拟企业的工作活动过程,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用型、应用型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除了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外,还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引进专家专题培训、校外实训基地锻炼和顶岗实习等加以实现。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分析如图2所示。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学校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为标准,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把学生培养成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乃至高级技师。课程定位是指专业课程方案制定时,应根据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能力要求确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各课程目标则是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综合职业能力中的各个专项分目标来建立。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开发。(2)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形式有三种:模拟、仿真和真实。“真实”是课程教学结合企业的真实生产活动,真正把职业活动过程引入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练武”,掌握真实本领,积累工作经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现在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市场调研+在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一体化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3)教学方法改革。一体化教学方法应以项目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充当学生学习引导与辅导的角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导入教学项目、指导学习计划制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指导、实训巡回指导、社会调研指导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学课件、形象化的教具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服装仿真系统技术等。(4)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可以打破传统的结果考试方式,采取模块化、项目化的过程考核方式,即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或项目教学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评价,综合成绩采取学分积累。职业素养考核可以采用撰写企业调研报告、任务方案设计、企业实践评定等多元形式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可根据下达的工学一体学习任务,各小组按照任务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小组人员任务分配及完成情况、成果汇报、作品展示、教师点评、方法改进等过程来给予评价。必要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一同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服装专业

课程方案设计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德国布莱梅大学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应参照工作过程,但并非随便照搬实际生产中的某个工作过程,而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在职教专家和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得到较为完整的工学一体典型工作任务体系,初

步建立了较有特色的服装专业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专业课程与专业模块课程的关系好比是棋盘与棋子的关系,即专业课程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组合,而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构成专业模块课程,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便构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工作链,从而完成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模块课程的“大项目”与“小项目”服装专业课程的工作活动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首先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明确相关的工作项目(大项目),如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工艺设计、服装跟单、服装营销等。而每一个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建立小的具体工作任务(小项目),如服装产品分析、制绘服装图稿、服装材料的跟进、看单出样与放码、布料裁剪、部件与成衣缝制、确定样板下单、跟单、产品推广、质检与出货、核算等,这就构成了在课程设计的中“大项目”和“小项目”。

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服装专业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相对应关系。其中要点是:在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典型工作任务应与专业课程相对应,并将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工作页应包括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素,同时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该任务。

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关系课程实训是指在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中安排的实训教学环节,如模拟企业板房、车间、设计室进行仿真式见习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与订单培养或轮岗培养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校外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的学生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以后进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实训和顶岗实习在时间上、教学内容和项目的安排上是相互关联、补充的关系,因而在安排实训教学项目时,应考虑不同的特色课程模块、不同的能力培养模块,使实训环节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4]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服装设计工程范文5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特点分析

1.包含的内容

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内容包括服装产品开发管理、服装工艺技术管理、人员组织、物料管理、服装生产过程组织与管理、系统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储运管理等。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企业服装生产管理是一个工作过程。从整体上看,服装生产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的生产活动。以最少的资源损耗,获得最大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置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又称生产控制[1]。服装企业生产管理课程是对生产实际的总结和再现,既有理论部分,也有生产实际操作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也要包含理论学习和职业操作两个部分,其中职业操作是职业能力学习不可或缺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面向企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职业能力。

3.职业能力要求

要做好服装生产管理工作,从业管理人员必需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归纳包含为:(1)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2)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3)充裕的管理理论知识;(4)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二、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及改进分析

1.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也即大多数院校所采用的授课形式。据调查,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理论授课为主,课外工厂参观为辅的方式,大多数课时为理论教学,少数课时为工厂参观。此种形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但大多从视觉上解决了实物的矛盾,而根本的实际操作、知识运用、沟通协作、责任承担职业能力掌握则无法解决。

2.存在弊端分析

(1)学生生产一线经验缺乏

服装专业的生源分普高生源和对口单招生源,普高生源没有服装加工制作经验,也无企业生产一线经验。对口单招生源在高中时期有一定的服装专业基础,但对于企业大规模生产管理经验来说还远远不够。

(2)实际操作教学过程缺乏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理论学习占绝对多数,生产实际操作体验无法实现,而生产实际操作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掌握知识,也是学习的必要方式,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3)授课中真实的生产环境缺乏

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巨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

(4)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一线经验符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有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活动,但大多对企业的实际运行掌握程度有限,对一线的操作不熟练。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参与生产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3.弊端改进分析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带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情境体系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知识与经验。既包括显性的指导性知识(理论知识),也包括关联性的诀窍、手艺、技巧、沟通等综合职业能力[2]。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开发有助于直接掌握职业能力。

(2)建立实训基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施需要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学校需要建设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使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结合使用。

(3)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师资结构

一方面,为满足情境教学要求,专职教师需要通过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成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另一方面需要从企业聘请技师做兼职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操作指导,补充生产操作环节师资的缺乏,从而提高和完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师资结构。

(4)学习情境设计与生产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课程相结合

本课程如果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将缺乏生产任务的支撑,而无法得到生产真实的环境和职业体验学习,只能进行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本课程需要和服装生产加工性活动的课程相交叉融合,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散到各个生产加工性课程的生产管理中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模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服装生产性实训有:生产性基础实训、生产性成衣实训、企业生产性顶岗实训等。

三、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

1.服装生产管理岗位群分析

经过行业专家访谈、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回校同学调研得出《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主要针对岗位群,见表1。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教师和实践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3]。通过工作分析方法归纳出服装生产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3.课程行动领域确定

对岗位工作分析和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服装生产管理的行动领域,见表3。

4.课程学习领域确定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由低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将知识点、技能点组合归类形成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包括:①校内实训基地简单任务生产管理、②换季产品开发操作管理、③校内实训基地复杂任务生产管理、④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参与、⑤校内合作企业产品的全面生产管理,共五个领域。

5.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通过载体转化,载体表现为适合教学的任务、项目、案例。与学习领域相对应,本课程的情境设计以生产性实训任务为载体。为达到教学的方便性和可行性,经过调整和改造共设计出了5个学习情境,详见表4。

四、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装生产管理综合职业能力。服装生产管理学习情境需要有模拟或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成果。结合本校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开展,可将实训性服装生产管理任务转化成《服装生产管理》课程学习情境,形成课程服务联合。通过教学实施发现,此学习情境设计可行性强,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浅谈生产管理工作”[EB/OL].(2010/03/26).

服装设计工程范文6

笔者在近几年参加了近二十家某国际品牌的服饰连锁店,项目面积多在1500-2000,大多在全国各地的一线和二线城市大的购物中心或商业中心,由于消防是国家强制性必须满足的规定,而装饰设计师通常对机电部分的消防规范不是很了解,笔者大体梳理了一下对于服装连锁店而言机电部分需要满足的一些消防规范,摘取了对于服装店而言需要用到的一些现行消防规范,以供装饰设计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参考,鉴于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各地的消防部门有可能有当地的一些规范要求,做不同地区的项目遇到的消防问题可能会不一样。

下面我将分以下几块谈谈建筑机电消防的设计:消防水系统设计、消防排烟系统设计、消防电系统设计、灭火器的配置设计。

一、消防水系统设计

消防水系统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1消火栓系统

■设计原则:室内部分任何一点均处于2个消火栓的保护范围。消火栓内水龙带的标准长度有20米和25米两种,通常情况下水龙带的长度为25米,消火栓的保护半径需通过计算确定,在无计算数据的情况下,按保护半径25米考虑(保护半径需按行走距离考虑,而不是简单画圆)。

■由于内部隔断的变化,店铺内有时需新增消火栓,新增消火栓需与原大楼消火栓配置一致,通常商场采用的消火栓采用带消防卷盘的单阀单栓消火栓箱(箱内配置喷嘴口径为19mm的水枪和长度为25m,直径为65mm的衬胶水带及消防卷盘各一);箱内均设有直接启动消火栓泵的按钮及保护措施,另带36V信号.

■消火栓的点位应该在平面布局的一开始就考虑好。以避免重复的工作量。

1.2喷淋系统

■店内的喷头要求与原楼一致,动作温度68℃,主要按中危1级和中危2级考虑,根据大楼原设计危险级别确定。

■按中危1级喷头正方形布置时的最大间距为3.6米,按矩形布置长边不大于4米。单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不大于12.5平方米。喷头距墙的最大距离为1.8米

■按中危2级布置时喷头正方形布置时的最大间距为3.4米,按矩形布置长边不大于3.6米。单个喷头最大保护面积不大于11.5平方米。喷头距墙的最大距离为1.7米

■喷头的布置间距不低于2400mm,离墙、灯具、风口、不宜低于300mm。

■消防喷淋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在更改完毕后均需进行压力试验,消防管道按1.5倍工作压力进行水压试验,以10分钟内压力降不大于0.02MPa,且管道及接口不渗不漏为合格。管道试验压力不小于1.4Mpa。

■需注意在IT间和强电间的吊顶内不允许有水管通过,实在没办法避免时需做防水处理。

■喷淋系统的设计应在天花灯具平面确认后的天花图纸上进行,优先满足灯具布置的要求,同时考虑与灯具对齐和美观。最终的喷淋点位需根据装饰设计师调整后的综合天花图确定

二、消防排烟系统设计

■排烟口设计,从美观角度考虑,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排烟口放置在走道和卖场之间的侧吊顶中,或使用板式排烟口,使用板式排烟口时需设置不长于6米的远控装置。远控装置放置在人员便于操作的位置。

■上海市防排烟技术规程规定,排烟风管需使用厚度不小于40mm厚不燃绝热材料进行隔热。

■排烟系统安装完毕后,在吊顶封板之前应进行消防联动检测。确保消防排烟系统能正常的动作。

■排烟口到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这里指水平距离是烟气流动路线的水平长度。

三、消防电系统设计

3.1应急照明系统设计

■营业厅、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等部位应设置应急照明设施,其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lx。

■店内应急照明系统可采用大楼独立的消防应急电源,也可采用EPS供电,需保证90min连续供电。

3.2消防应急逃生指示标识设计

■店内应设置安全疏散标志。营业厅、疏散通道内应设置引导疏散方向的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处应设置安全出口标志。店内设置的导购平面图应注明安全疏散路线。

■疏散通道的地面或靠近地面的墙上应设置灯光型或蓄光自发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卖场区应悬挂设置灯光型疏散指示标志。疏散指示标志的指示方向应指向最近的安全出口,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地面上设置时,宜沿疏散通道连续设置;当间断设置时,灯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5m,蓄光自发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1.5m。

■在墙面上设置时,标志的上边缘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1m;灯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15m,蓄光自发光型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5m。

■在营业厅内悬挂设置时,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20m;当营业厅净空高度大于4m时,标志下边缘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3.0m,标志的长边不应小于800mm,短边不应小于250mm;当营业厅净空高度小于4m时,标志下边缘距室内地坪不应大于2.5m,标志的长边不应小于600mm,短边不应小于200mm;且应设置在风管等设备管道的下部。

■应急照明灯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玻璃或其它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

3.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店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般包括: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

■ (消防专用电话)

■漏电火灾报警系统

3.4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规范规定

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规范规定如下:

■ 民用建筑内扬声器应设置在走道和大厅等公共场所,每个扬声器的额定功率不应小于3 W,其数量应能保证从一个防火分区的任何部位到最近一个扬声器的距离不大于25m。走道内最后一个扬声器至走道末端的距离不应大于12.5m。

■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的扬声器,在其播放范围内最远点的播放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 dB。

■火灾时应能在消防控制室将火灾疏散层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强制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店内的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有2种形式(模块切换)

a、直接引入大楼的火灾应急广播系统

b、与店内的背景音乐音响合用一套系统。在设计时需考虑发生火灾时自动切换至火灾应急广播状态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触发装置。

■自动火灾报警系统探测器

店内的火灾探测器主要使用类型

店内的火灾探测器主要使用点型感烟探测器

c、局部位置根据控制要求会设置感温探测器

如:二层店铺的防火卷帘处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置火灾探测器组及其警报装置,且两侧应设置手动控制按钮;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应按下列程序自动控制下降:

(1)感烟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至距地(楼)面1.8m;

(2)感温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到底;

■烟感的布置应该在确认后的灯具图纸上布置,并以最终的综合天花点位为准

■感烟感温探测器的保护保护半径及最低数量配置计算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保护面积和保护半径,应按下表确定。

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应根据探测器的保护面积A和保护半径R确定,并不应超过本规范附录A探测器安装间距的极限曲线D1~D11(含D9')所规定的范围。

■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

式中:N――探测器数量(只),N应取整数;

S――该探测区域面积(m2);

A――探测器的保护面积(m2);

K――修正系数,特级保护对象宜取0.7~0.8,一级保护对象宜取0.8~0.9,二级保护对象宜取0.9~1.0。

假设1700m2的营业厅,烟感最低数量=1700/(0.8×60)=35.4个,取36个

■店内的独立空间内均需单独设置感烟探测器

D、手动火灾报警按钮,规范规程

■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一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应大于30m。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宜设置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处。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设置在明显的和便于操作的部位。当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高度宜为1.3~1.5m,且应有明显的标志。

■设有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等处宜设置电话塞孔。电话塞孔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面高度宜为1.3~1.5m。

四、灭火器的配置设计

■店内灭火器配置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配置

■店内灭火器的种类是MF/ABC3或MF/ABC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店内灭火器的点位配置

▪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

▪每个灭火器设置点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和数量不得小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数量的计算值。

▪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手提式灭火器在中危险级场合中最大保护为20米),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

■灭火器的配置数量应根据计算确定

灭火器配置的设计与计算应按计算单元进行。灭火器最小需配灭火级别和最少需配数量的计算值应进位取整。

■店内活动灭火箱需在门外侧贴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店内灭火器配置简化后计算公式为

灭火器最低配置数量=0.0044×面积

比如店铺面积1850平方米,需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为8.14具,即最少需配置9具。

根据点位配置原则划分如分为5处布置灭火器,则每处需配置2具灭火器,整场共计最低需配置10具灭火器

以上计算仅指开店后的最低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2001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