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1

浙江万朋总部位于杭州,在杭州、北京、沈阳、武汉、成都、西安设立了分公司,并在广州、福州、济南、新疆、南京、长沙、石家庄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浙江万朋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训练有素的客服团队,保证高效运营,切实满足客户的需求。

万朋数字校园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该方案以学校基础数据完全整合、有效应用为目标,以数据中心平台(公用数据库)为基础,以统一应用平台(数字校园门户,统一认证平台)为认证模式,以丰富的校园应用系统(学籍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校园自主建站等等)为核心应用,提供教育博客、学吧、教育资讯、益智游戏,论坛等功能强大的教育辅助载体,结合成熟应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国内首创互联网运营级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校园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等各类传统校园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学校内管理,教学互动、学术交流、名师课堂、家校沟通等等各类应用的大融合。

根据学校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万朋数字校园的建设服务于三类应用。

1.管理信息化:促进学校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管理信息化针对学校工作人员的操作层、管理控制层和决策层等三个层次,建设校园信息流转与办公自动化、学籍与成绩管理、人事与教务管理等内容。将学校的相关事务都纳入管理系统中,使学校的管理人员通过桌面电脑便可对学校的信息全面进行管理;

2.教学信息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可以更多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并通过网络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公平教育;

3.家校沟通信息化:学校教师和家长通过网络和短信实行及时沟通,使得学校教育向家庭自然延伸,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2006年6月万朋与新疆移动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移动数字校园采用的正是万朋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目前,新疆移动数字校园建设已在乌鲁木齐的75所小学全面推广和应用,其中在沙区使用数字校园业务的学校中,已建立了以22小、27小、34小、42小为代表的4所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2009年度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2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问题 策略

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个性与人格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对残疾儿童而言,教育信息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技术为残疾儿童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发挥优势和立足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但如果不能把握机会,不具备信息素养,则其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千方百计为残疾儿童把握这一机遇并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残疾儿童智力,弥补特殊教育学校信息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低下、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紧缺等现状,是改变特殊教育落后局面、促进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信息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信息化进程中的特殊教育中时,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政策缺失

苏北地处欠发达地区,处境比较尴尬,与苏南相比缺乏财力,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缺乏诸如“农远工程”等国家政策与项目的支持。特殊教育更是滞后于普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与教育部门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内容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以致于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无政策可遵循,在设备获得、人员培训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捉襟见肘,仅能依靠自身的财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2.经费投入边缘化

在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特殊学校因数量较少,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投入往往成为被遗漏的对象;二是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上,上级部门往往从学生人数角度配置资金,特殊学校因学生数量少,只能享受低标准配额,又因特殊教育实行小班化教学,人少班级多,两方面矛盾突出,教育信息化投入更显不足。例如:在江苏省教育技术设备配置上特殊教育学校只能享受“农村村小”的配置,远未达到特殊教育发展要求。

3.缺乏无障碍教育信息资源

2006年我国特殊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颁布。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在设置上与普通中小学教育并不相同,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受教育群体少,出版社与企业在特殊教育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以至于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滞后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存在量小质差现象。在资源的专业性方面,无障碍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还远不能达到特殊教育教学的要求。

4.急需特殊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师资培训

笔者在《徐州市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问卷调查中,共回收了120份问卷。经统计,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仅有少数人参加过市级以上的教育信息化相关内容培训。其中在“您希望参加哪方面的聋教育技术培训?(可多选)”问题中,有41人希望参加教育技术理论培训,有40人希望参加网络基础技术培训,有75人希望参加教学软件与媒体应用培训,有64人希望参加聋教育康复科技培训。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大都希望从自己从事的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从事特殊教育的技能水平。

二、苏北实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1.跨越发展策略

特殊教育相对滞后于普通学校教育,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软、硬件资源上受到限制,不能像发达地区与资金丰厚学校那样早介入,但苏北特殊教育学校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建设先例,在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和别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机高标准介入,发挥后发优势,不重复别人走过的过渡阶段,实现阶段上的跨越发展。

2.上级支持策略

实践证明,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与方法,已经在政策、经费、人员和培训方面不能满足要求。苏北特殊教育学校要结合“十一五”以来的全国、特别是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好形势,多方争取领导的支持。以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为例:近年来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江苏省徐鸣副省长(兼徐州市委书记)、徐州市曹新平市长都曾到校考察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市局领导、电教馆、基教处和设备站等部门领导也多次到校具体指导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落实情况,给予多方面支持。

3.高校介入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高校与中小学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充分与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合作,已实现双赢:中国教育技术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已在信息传播学院安家落户,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与信息传播学院合作开发多媒体辅助聋生教学平台,“妙语快车”聋童发音评估软件,聋人手语900句电子图书、手语故事、手语动画等网络资源,在全国特殊教育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4.队伍先行策略

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排头兵,是实施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力量,因此苏北特殊教育学校应在专业人员工作环境安排、人员办公处室的确定、工作内容、职能范围和人员的稳定与待遇上有一个明确的安排,以保证苏北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否则,一盘散沙的队伍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隔靴挠痒,难见成效。

三、结束语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的教育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改革都能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3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迈上平稳、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文章在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以“一本+三线”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一本+三线”

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深化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为本,以着眼“愉快学习有效课堂”构建、学生成长、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为主线,力求综合提升,形成了属于学校自己的经验与特色,对周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带动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进行简要阐述。

一、“一本”

近年来,学校把“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提上了新高度,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教研组内,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以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二是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争取机会外派教师到教育信息技术化水平较高的实验小学学习、取经。学习归来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真正做到“一人出学,全体受益”。三是组织成立了“校长—教导处—教育信息化办公室—名师工作室—教研组”五级培训梯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通识培训。信息化领导小组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和技术应用平台组织教师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名师和专家零距离对话,共享优质资源,使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更为具体化、常态化。

二、“三线”

(一)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愉快学习有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以新课改背景下徐博承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一书的相关理念为依据,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依托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起草模式—示范引领—对比研讨—课堂评优—模式完善—实验推广。为了扩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大胆探索:一是利用学校微信群和QQ群,加强各教研组对“愉快学习有效课堂”相关专著和文章的系统学习,使广大教师能方便、快捷地明确“愉快学习”的魅力和要义。二是全校教师均开通了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人人通”,使教师能熟练应用国家、省级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进行愉快学习,高效沟通。三是充分利用一体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开展信息技术在“愉快学习有效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对比研究课,以及教学技能大赛,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共进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四是鼓励各学科组围绕中央电教馆备案的大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积极申报子课题,一边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一边总结经验,撰写相关教育教学论文,努力营造以研促教的、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

(二)发展学生个性,坚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

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建设、内容建设、运行方式都力求符合学生特点和现代化的育人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平等、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愉快学习和个性发展。学校各个班级都利用甘肃省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班级空间,有一部分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学习空间。课前,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接受教师的延展性作业,查询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将课堂以外的信息资源引进到课堂学习中,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借助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资源共享、问题讨论、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课后,学生能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和工具,适时就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探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资源建设,把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增加资源储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学校一方面建立了教师原创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激励机制,将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制作教学课件、撰写优质教案、开发电子软件等纳入考核奖励之中;一方面通过网络下载和购买引进等方式将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试题、课件、教学案例等充实到学校资源库,以备教师使用。

三、结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校园网络

1前言

自二十一世纪起,教育信息化发展日益迅猛,进而在国内外掀起一片浪潮。尽管我信息化教育由九十年代初至目前为止,其发展史仅有短短十多年,然而,却获得了不菲的成效。根据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史可知,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1)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期;(2)计算机辅助学习时期;(3)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时期;(4)信息化技术为学校管理所应用,计算机指导学校管理,这意味着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所有管理当中。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思维以及学习方式造成空前的冲击,既要求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又将对学校的要求提高,促进教育实现信息化管理,中职学校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就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2.1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现状我国中职教育在历经十来年的现代化建设后,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因为各种因素所影响,尤其是欠缺一定的资源环境及政策支撑,比起高校或中学,在信息化发展程度方面,中职学校明显要落后许多。2.2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2.2.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因为无法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问题,导致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中职学校大多针对硬件进行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又或者是没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成果。2.2.2对中职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中职学校面临着严重缺少基础设备,且信息化建设失衡问题相当严重。由于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力度较弱,与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进而使其难以利用信息的基础设施共享信息资源。2.2.3缺乏信息化人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但存在设备落后的现象,并且相关的信息化人才明显不足,学校在实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无法针对人才展开科学管理,进而使信息化应用及管理均无法获得预期成效。2.2.4缺乏适宜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教育信息资源是其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内容,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其建设将使进行信息化教学及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受到一定和阻滞。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由其载体、内容、数量方面,或是由其存储、提取及传递等方面对教育资源的要求都相应提高许多。

3完善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3.1积极探索实践,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1)无论是教务或是行政均实行信息化管理。无论是教学或是行政管理,其相关的管理软件受到广泛的应用,在教务的日常工作中统统实现网上办公,如排课、课程安排表、学生选课及管理学籍等等。而行政公告、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等所有工作一概利用校内网络系统完成,推广无纸化办公,降低工作压力,促进工作效率更加高效,降低许多人力和物力。(2)对学生进行网络化管理。作为中职学生,其需要要校外接受较长时间的实训,若按传统手段管理这些学生,无疑会在管理上形成不少漏洞。但是,凭借外部网络的信息沟通,如电子邮件、聊天室及论坛等相关功能则可以及时掌握学校信息,提高学校对实训学生的管理力度。(3)对图书馆及食堂等后勤服务进行电子化管理。在信息技术建设当中,尽管图书馆及食堂后勤等服务所引进的管理软件各不相同,然而,凭借校内网络的系统优势,二者共同使用相同的数据库,促进电子“一卡通”管理,无论是借书或是就餐,都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凭借对外网站及校内同网的系统优势,图书馆全面应用网络服务。3.2加强信息化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必须由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发展的视角去探讨信息化建设。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和自身现状,中职学校应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空间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加以考虑,进而编制出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及执行策略,邀请各地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单位针对规划给予科学指导,同时,在建设信息化期间,需要参考当前的困难对方案作出适当调整和优化。3.3健全信息化人才管理制度中职学校要使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据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其应当针对信息化人才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师资的建设力度。第一,为了有效吸纳到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应当制定可行的人才方案,并巩固师资团队。第二,针对信息化管理建立培训机制,老师按照信息化发展程度及教研的不同需求,在编制培训内容及培训手段时也应各不相同,由信息化精英老师领导校内所有老师积极投入到信息化培训中去。3.4加强校园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网络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就是校园网络,而科学化管理则是信息化的有效保障,其核心就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步伐,明确现代教育的思想理念,全力促进教育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针对现代化、全球化及未来化培训出创新型人才就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结束语:

21世纪信息化己成为时代的标志,社会的发展给中职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着中职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它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比任何一种教育哲学理论都更为显著的影响。只有创新中职学校管理思路和理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祯祥.境外“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31-34

[2]谭志勇.浅谈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电子测试,2013(22):4-6

[3]孙丽.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对策问题与解决探究[J].电子制作,2013(2):12-13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5

关键词: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信息化的程度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也明显在加快,为了促进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力图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新的世纪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许多中小学校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区域内--这里特指大城市的区或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各个学校单独建网,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例如,在网络管理维护和资源组织建设上,会遇到许多单一学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区,在区域教育网络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已经分别结合本区域整体信息网络建设规划,作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并在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今后其他地区的网络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他一些地区也正在或准备进行类似的规划。通过对典型规划的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应该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位和意义: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其最大的实际用途将越来越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电子商务,二就是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建设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所以,每个地区在规划本地区综合信息网络建设时,不把区域教育网络的规划工作考虑在内,是不可理解的,至少是有缺陷的和不完备的。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版权所有

但是,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规划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没有好的规划,信息化的进程就会受到大的影响,甚至事倍功半。因此规划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仅应该用文字明确表述,还应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

二、现状与需求: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发展水平、速度和目标都不一致,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在制定区域教育信息化规划时,必须首先很好地分析当地的各种现实情况,既要分析教育发展的现状,更要分析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各种需求目标。例如,在规划中应对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数,在校各年级学生和教职工数,教育经费,普通教学设施以及其他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包括计算机总台数、多媒体教室个数、校园网建设情况等作一个详细的统计,同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化知识应用水平作一个客观的评估;除此之外,还要摸清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信息产业和商业网络建设和发展的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总之,应对各方面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规划年限、教育发展的前景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提出一个既具有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且有本区域特色的总体需求目标。当然,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三、分阶段目标体系的规划:

一般来说,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少则三年,多则十年,甚至更长,所以应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将一个相对较长的规划分割成几段,设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实施方案。与总体目标比较起来,分阶段目标--尤其是近期目标应制定得更具体。例如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近期规划中将阶段目标分解成七个方面,并对实现区域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教学模式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师资培训信息化和教研科研信息化七项指标作了详细的定性说明。

四、战略重点:

这一部分是规划的难点和核心。由于规划中需求目标大多为定性说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还应有定量的指标作为目标实现的参照和指导,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就是根据规划要求,将目标分解成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而且各项指标中能量化的应规定具体数据,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则必须定性准确。

1、设立规划实施的指挥决策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工程量巨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精干、高效的指挥决策系统,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系统中除了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外,还应建立其他相关的工作组织,各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2、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3、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

4、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信息化人才,提高区域内干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规划应涉及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开办网上学校开展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师资培训--培训的目标和原则、对象和内容、方法和考核等;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员配备、培养和引进、进修和提高等。

五、保障体系: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这里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建立合理的投资体系。

政策、法规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例如制定工程招、投标的有关法规,可以确保工程投资的合理以及工程建设的质量;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及使用制度,可以保证开发者的合法利益,鼓励各校及师生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制定培训学习的奖惩制度,可以鞭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努力提高信息素养等。

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也是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要明确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条例,对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机构的顺利运行。

建设区域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投资额较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而且建成投入使用后的维护经费也不是小数目,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要下这样的大本钱,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地方财政无法负担这样大的投资,所以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为时过早,待经济发达了,财政富裕了再搞不迟。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且对工程本身的性质也没弄清楚。事实上,区域教育信息化工程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工程,它的投资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地方财政,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投资方法和多条投资渠道,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甚至可以作为产业模式运行。例如,某大集团公司在某地区与当地教育部门以股份制形式合作,拟投资数百万元(全由集团出资)进行校网建设,建立网络公司。在总股本中,教育局占51%,集团公司只占49%,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有经济头脑的人士会看到投资背后的巨大潜在利益。我们在规划前,首先应对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落实经费来源,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六、评价、检测机制: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6

关键词:UGSE;教育信息化;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5-0029-04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差距甚远。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依然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培养地方师资为使命的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以机制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等来促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迫切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促进教师教育创新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世界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育变革成为各国政府的首选,但却面临挑战。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许多因素和若干子系统,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上成绩并不理想,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服务基础教育和培养培养高水平的师资上仍存在以下困难与挑战。

1.教育信息化定位不准确

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教育新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教育决策者能否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这一内涵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发展方向、资金投入、框架构建和实现路径等。目前信息化管理部门尚不能对信息化工作完全行使管理职能的权限,各相关部门也未能对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具体表现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未能很好开展。同时许多师范院校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本质和价值取向的充分研究基础上便匆匆上马教育信息化项目,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无特色、不实用,难以推进,背离了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同时,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地方师范院校还面临教育信息化起点低、难度大、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对内难以实F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外难以做到以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教育信息化价值取向偏差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因此人才培养是落脚点,课堂教学是主战场。由于认识上的误解和操作上的偏差使得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十分缓慢。相当部分师范院校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IT硬件设备的简单拼凑和技术的简单堆砌,没有聚焦于课堂应用,对于教育信息化常态化的思考与准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未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二是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上,创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三是未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改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上种种建设价值取向的偏差不利于应用系统及平台的建设、应用及推广。

3.教师数字素养薄弱

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其他技术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普遍应用,教师的综合素养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与文化素养扩展到对数字化工具和信息的理解能力。数字素养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它还体现在教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环境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目前,教师数字素养的薄弱是师范院校推进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也面临许多障碍。一是没有形成对数字素养内涵的统一认识,对教师的培训聚焦于技能培训上,忽略了教育信息化是一场教育变革,涉及理念和技术等多个层面;二是承担数字素养提升的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十分薄弱,数字化师资培训与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三是部分院校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IT硬件设备的简单拼凑和技术的简单堆砌,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没有足够重视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问题。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阻碍了师范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4.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缺位

地方师范学院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良传统,与地方基础教育一线有密切联系,能够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地方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发挥纽带与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可以是直接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基础教育,也可以通过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师范生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在这两方面的服务都缺位。在直接服务方面,地方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不足,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互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资源管理和技术支撑服务等方面工作较为薄弱,甚至在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上低于中小学校,不能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的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在师范生的培养上,近年来各校也重视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但没能将师范生教育信息化能力养成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机结合,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情况不理想,特别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不适应,未能解决以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难题。

二、地方师范院校搭建UGSE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

1.UGSE协同创新模式构建

(1)UGSE协同创新模式内涵

UGSE协同创新模式(UGSE是University-Government- School- Enterprises的首字母缩写)是指教育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师范院校的研究与培训为引领、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为推手、中小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为抓手、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为支撑,“研、政、学、产”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成都师范学院的UGSE 协同创新模式坚持校企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协同,沿着“分层推进,横向联盟”思路逐步推进,实现软硬件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师资培养、教学改革、信息化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协同创新。

(2)UGSE协同创新的几种主要模式

UGSE协同创新模式体现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管理与支持,聚焦与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真实需求,强调高等师范院校理论指导与技术引领,融合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集中模式,旨在智库推动下,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中小学校和政府所拥有的社会性教育资源,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教学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成都师范学院以UGSE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

(1)加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

成都师范学院把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作为重要的抓手,统筹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是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科学定位教育信息化发展,全面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形成了“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格局,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了由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统筹规划,各部门具体实施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形成了管理部门强力推,教学部门主动用,技术部门支撑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与要求,确保了学校教育信息化规范有序开展;四是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五是构建了以教育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师范院校的研究与培训为引领、政府的政策与管理为推手、中小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为抓手、教育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为支撑,“研、政、学、产”广泛参与的UGSE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政府支持、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方式,形成大学、政府、中小学及信息化技术企业协同育人局面。

(2)打造数字化学习环境

学校将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变革的基础,稳步推进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一是建成数字化校园,完成了IT基础设施、数字校园软件支撑平台、校园应用系统和支持保障体系、互动式多媒体教室及东西部课程联盟西南拍摄基地等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的建设,全面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二是建成教育大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有效支撑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三是建成智慧教学示范区。 由TBL小组合作学习教室、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高清录播教室、智能互动教室、教育大数据中心、网阅中心等功能室组成“智慧教育示范区”承载了师范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开展了8000多人次近15万学时的智慧教学应用与实践;四是创建了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形成了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依托 “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培训网校”为平台,以 “翻转式”开展包括教育信息化基本能力提升、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微课及翻转课堂制作、混合式教学技能、智慧课堂等系列培训,形成了“普遍用、课堂用、经常用”的信息化应用新常态;二是以东西部课程联盟为抓手,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学校一方面实施网络精品课程战略,建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层次40多门优质网络精品课程,另一方面从东西部课程联盟慕引入优质公共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作为“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成员单位,自2014年9月至今,学校已有10439人次学生选课,选修慕课成绩在联盟学校中名列前茅;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依托高校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校研究机构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研究。学校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30项,其中教育部专项课题2项,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教厅教育信息化重点课题2项,厅级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7项,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强化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

学校教育信息化归根结底是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师范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学校加大举措,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首先,学校优化了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调整了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课程实施、学生指导、技能考核中全程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设计和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能力模块,该模块涵盖选修和必修共计10门。其中必修课程有《文献检索》1学分、《计算机基础》3学分、《现代教育技术》2学分、《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实践》2学分;选修课程有《微课设计与制作》1学分、《计算机辅助教学》1学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1学分、《PHOTOSHOP平面设计》1学分、《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训练》2学分;其次,强化师范生信息化能力的实践训练。学校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教学中心,加大师范生信息化能力训练,形成了以“3+X”为主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开展以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各类竞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奖励359项,李好同学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特等奖。学校还开展远程课堂观摩来加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课堂和教育活动现场的感性认识,解决师范生教育见习常态化、随机化问题。

(5)搭建UGSE协同平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

为了提升学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实现先进教学模式和研究成果的广泛共享,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良传统、中小学师培干训的显著成效,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条件等优势,牵头成立了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引领、广大中小学为主体、企业等部门广泛参与的“四川智慧教育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成都七中、成都泡桐树小学等中心城市学校及甘孜州道孚中学、映秀中学、甘孜州民族中学等边远民族地区的学校等200余所。学校以UGSE协同创新平台为桥梁,开展校企、校校紧密合作,共建共享智慧教育基地学校,先后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台湾网奕、四川康赛电子有限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共享智慧教育研发基地,共同研发SmartClass中小学智能课堂,共同开发远程智慧教室,合作开展智慧教师培养。与成都师范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甘孜州道孚县格卡中心小学等14所中小学共建共管智慧教育示范区,通过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培训、课堂竞赛活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共建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措施提升示范区教师驾驭智慧课堂的水平,打造智慧教育基地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