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心血管功能改变作为情绪反应的整合部分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常把心脏称为“焦虑的专门器官”。情绪应激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文献上早有报道,但由于情绪应激概念模糊,难以用单独的量度来确定。Taggart等的研究表明,各种情绪应激都可以引起心动过速,主要是通过β-肾上腺素能机制;但在体验,甚至预期疼痛发生的情境下,却可引起心动过缓。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境下明显占优势的迷走神经活动可以掩盖增强了的交感性活动。

近二十年来,对冠心及高血压病中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近来来对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心理因素也日益予以重视。

专栏6-1 情绪对心脏的效应

情绪应激与粥样硬化病变有关,还涉及心绞痛、心律失常与猝死等心脏急症。为探索这一关系,以心率、心电图波形及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为指标来定量地评定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情绪对心脏的影响。

(一)轻度情绪(在城市中驾驶汽车)的影响

在伦敦驾车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心动过速,正常人与冠心患者相似。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峰值心率在120-140次/分之间,口服β阻滞剂心得平使心动过速消失。

3名正常人在实验中呈现轻度ST-T改变(T波压低或平坦)。曾报道一名21岁女性在伦敦公路上驾车时,因焦虑和害怕,引起心动过速,并有T波平坦,在给心得平后,T波转为直立但仍有心动过速。

(二)中度以上情绪(对公众演讲)的影响

7名冠心病病人与8名正常被试者作两次研究,一次服安慰剂,另一次服40mg心得平(均在演讲前一小时服用))。未服β阻滞剂者,演讲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心动过速,最高可达180次/分,正常心脏组与冠心病组差别不显著,用药后两组心动过速均受抑制。

(三)强烈情绪的影响

1.驾驶赛车 赛前15分钟(10人)平均心率160±10.8次/分。比赛时,最小179±13.7次/分。在10分钟到1.5小时的赛程中心率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比赛结束后一分钟内就恢复正常。

在另一组拟比赛中测得用安慰剂组的最大心率平均为160±13.1次/分,口服β阻滞剂组为102±8.1次/分。

2.跳伞 15名不同经验的被试者作26次观察(每次15分钟,包括跳伞前、后各5分钟),其平均最大心率为:初学者(5人11次),183±6.0次/分;中间者(5人次),186±6.5次/分;有经验者(5人次),159±14.3次/分;全体(15人26次)为175±15.3次/分。

(四)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四种情绪应激前、后的血浆儿茶酚胺浓度

(五)情绪与心动过缓

一般认为,情绪唤醒引起心动过速,但在某些涉及到证实、体验甚至期待疼痛的情景下,却可引起心动过缓。如牙科手术病人,尽管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上升,但心率不快,提示此时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而掩盖了增强了的交感神经活动。有人对观看暴力电影的被试者进行研究,也获得类似结果。即在尿内肾上腺素含量增加的同时,其心率却下降到安静时的水平以下,这种现象在循环生理学上称为“增强的拮抗性”(accentuated antagonism),即交感神经的背景水平愈高其迷走神经活动的抑制效应也愈明显(Taggart等,1983。)

一、冠心的心理问题

(一)A型行为类型

行为型式是一种特异的活动和情感的复合体。Friedman及Rosenman通过研究把人的行为型式分为A1、A2、Bx(M)、B3、B4五型。

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是指A1型(我国规定为A1及A2型),具有以下特征:①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②有竞争性;③易不耐烦;④有时间紧迫感;⑤言语和举止粗鲁;⑥对工作过度地提出保证;⑦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B4型则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其余均为过度类型。Rosenman等(1975)发表了西方协作组(WCGS)随访长达8年半的大样本(3,524人)前瞻性结果。发现患冠心病的病人中A型者2倍于B型者。患冠心病的A型者继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约5倍于非A型的冠心病患者。西方协作组的这个材料有力提示,TABP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1988年著名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对此发表社论,指出近年来研究陆续出现了相反的结果,未能重复西方协作组的结论,例如发现A型与冠心危险的关系受病人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影响;A型与冠心病的患病率有关而与发病率无关;在已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高危者中,A型与日后冠心病的发病无关。Ragland利用西方协作组数据库资料的随访性研究结果(231例发生心肌梗塞而存活24小时以上的病人中:160例为A型,平均随访12.7年,冠心病病死率为19.1/‰人/年;70例为B型,平均随访11.5年,冠心病病死率为31.7‰人/年(P=0.04)。将病人分为年龄较轻和年龄较老的两组,两组A型者病死率均较低。兼有冠心病及A型者,日后死于冠心病的危险并不高于B型者),更说明将A型与冠心病联在一起的简单模型存在严重不足,不宜采用。两者若有某种联系,它只宜应用于某些人和某些冠心病人中。对此,美国一些研究者还在展开热烈的讨论。最近,Friedman (1989)对TABP的研究作了综合性回顾,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我国的学者在人群普查中发现,冠心病的患病率:A型者为9.36%;B型者为3.70%;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75.73%(杨菊贤,1984)。另外,在2000例心病患中,A型及非A型(M+B型)行为的比例为3.08:1(杨菊贤,1985)。国内的其他材料也提示冠心病患者中A型者多于B型者。

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基础条件下(指没有激动的平静状态)或与合适的对手作放松竞赛时,血压及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并无A-B型之间的差别(A-B差);只是在剧烈的对抗竞赛时A型者的收缩压升高与儿茶酚胺水平上升均明显高于B型者;而心率及舒张压的A-B差不明显。其他可以呈现A-B差的情境为完成中等难度的作业,包括可能失败的工作,有外部鼓励(物质刺激)的任务以及与一个不喜受的人共事时(Houston,1983;Matthews,1982)。

(二)心肌梗塞的心理问题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心理神会因素与心肌梗塞的的发病有关。据国内病史统计,有1/2-2/3的心肌梗塞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有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这与国外资料相符。与心肌梗塞有关的心理社会问题包括:①社会经济条件与职业;②社会阶层;③教育水平;④婚姻情况;⑤宗教信仰。

关于生活变化单位(LCUs)与心肌梗塞的关系曾有过不少研究,有回顾性的,也有前瞻性的,但结果并不一致。

心肌梗塞病人住院期间,约67%有情绪障碍。42%有焦虑,29%有抑郁(Stern等,1976)。在冠心病病房中的病人约33%请过精神科会诊,理由依次为:焦虑、抑郁、行为处理、敌意、谵妄、对症状的功能性影响、家庭干扰、睡眠障碍、征求用药意见等。一般症人在第1天为焦虑;第2天有部分病人呈现“否认”的防卫反应;第3-5天主要为抑郁。

二、致死性心律失常中的心理因素

心脏性猝死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室颤所致,而心理因素参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

A型行为类型作为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可以参与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生,TABP是否增加冠心病患者的猝死率则尚未证明。

一旦器质性心脏病确立,则在一些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的冲击下常导致猝死。如曾有人报道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雇员在裁员期间猝死率高于正常。另外也有人发现,抑郁或亲人丧亡的体验都可促进猝死的发生。Myers及Dewar(1975)调查了100例因心律失常而猝死病人死前当天的情况,有23人死前30分钟内有突然的心理应激体验史;相应的100例非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对照组中,只有8例有类似心理应激体验。Reich等(1981)对117名发作前24小时有情绪体验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经抢救而幸存的病人进行晤谈及心理测验表明,触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可以从一般的生活事件到剧烈的情绪障碍称为“心理触发者”。对“心理触发者”的个体特征研究发现,半数以上是精力旺盛、高度的情绪反应性个体,常处于轻躁狂状态。用MMPI作匹配对照研究表明,“心理触发者”的疑病、癔症及抑郁量表得分较高。

引起心律失常的情绪状态主要是“愤怒”,其他的情感是失望、恐惧、悲伤或胜利的喜悦。伴随的躯体应激(运动、疲劳等)也不能忽视。

三、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学说是多源的,其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为:

(一)职业与环境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中交通管理员,高血压发病率较条件相仿的领航员高5.6倍。大城市电话交换台话务员患高血压较多。在城市高应激区及低应激区(按社会经济状状况、犯罪率、暴力行为的发生、人口密度、迁居率、高婚率等因素来区分)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应激区的居民高血压病发病率高,高应激区的男性黑人(25-60岁)的血压最高,平均舒张压在95mmHg(1mmHg=133.322Pa)以上。

(二)个体特征

早年对心理社会因素及血压的关系研究集中于个体因素,许多研究者所报道的与高血压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敏感性、脱离实际、顺从、受抑制的愤怒和敌意、表露的愤怒、情绪的压抑、自由漂泊、恐怖、焦虑、抑郁、强迫性冲动行为、A型行为(成人)、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不稳定性、易变性。但是,没有一种特质是特异的。

(三)婚姻状态

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对此的解释很多,也许在丧偶前已有高血压。有一个阳性的结果是在研究前十年内离婚者的血压要高于未离婚者。

(四)应激性情境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通常来说,学生在学习方面越主动、越努力,所达成的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很多学生虽然努力学习了,但成绩上升非常慢,这是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高中物理的难点和重点很多,题型变化形式复杂,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正确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事半功倍。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学科的学习特点

1.对学习主动性要求高

新课标理念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仍依赖于教师的教授,物理教学方式仍是教师将主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并进行讲解,学生一边理解课程内容,一边记笔记,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对知识点加以巩固。

很多学生在进行习题练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教师在课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这些往往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于这些举一反三的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还有学生抱怨教师讲的知识点不蛉面。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发现,基于一个简单的概念可能会衍生出很多类型的题,而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见过的习题都进行讲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并适当地加以引导,剩下的需要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对延伸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遇见不同类型的题目时就掌握了剖析方法。这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将会对学生的一生有所助益。

2.知识面广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物理学习越发力不从心。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课上的讲解和课后练习就能够将绝大部分的题型做一遍。但是高中物理内容非常复杂,而且知识点更深刻,涉及磁场等新兴知识,在考察过程中题型变换多。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大题进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穿”上了与新兴行业有关的外衣,如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体现了物理学科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很多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泛,在阅读完题目后,无法理解具体的考察点,这就导致学生即使理解了知识也无法解答题目,所以学生应当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面,并学会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3.考查的内容交叉

由于高中物理在很多知识点的安排上有连贯性,因此在考试时经常将几个问题杂糅在一起进行考查。但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是一节一节循序渐进学习的,很多学生没有将知识进行关联学习、对比学习的习惯,大脑中的知识点都是零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也不足,对知识的相关性理解不够,很难在考试中产生有帮助的联想和想象。

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学习特点明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些要求,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非常困难,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率低。下面笔者总结了几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希望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1.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对高中生的主动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家在讨论中交换彼此的观点,或是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于有疑问的部分大家一起解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物理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物理实验是考察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自己动手进行物理实验以及发现物理实验中的错误是考察重点。在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加深对实际生活中物理应用的印象,还能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实验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一些无法动手操作的实验课,如电磁感应,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示网络上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观看并记录实验中的重点,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3.注重自我修改

要想提高物理成绩,一定量的物理习题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题海战术不可取,做题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首先应当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反思,查看自己哪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并将自己的问题重新整合到知识系统中,使其更加完善。这样的自我修改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3

    一.运用趣味教学法

    1.采用图形跑,激发学生情趣

    运用各种图形,让学生围绕变换行进路线做各种图形跑。如,蛇形跑,五角星跑,对角线跑,“8”字形跑等,使学生感到有新意,练习情绪高。

    2.采用交替跑,提高练习兴趣

    走跑交替运动,能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到新奇,练习不觉疲劳。一是按教师信号,二是做各种蛇形跑,对角线跑,“8”字型跑等的跑与走跑交替练习,三是分队走跑交替,四是定距离的走跑交替练习。

    3.采用变换,活跃课堂气氛

    一是变换跑的动作形状和方向,采用小步跑,跨步跑,后蹬跑,后退跑等练习,二是变换环境跑,如利用学校附近的地形进行联系,三是变换内容和形式,运用流水作业法,如第一圈小步跑,后蹬跑练习,第二圈慢跑,中速跑,快速跑练习。

    4.运用障碍法,增强练习情趣

    巧设障碍,增加难度,能增强学生耐力跑的练习情趣,如跳越,钻越等各种认为或自然的地形障碍跑等

    5.运用竞赛法,引入竞争机制

    中学生好胜心强,采用竞赛法进行耐久跑练习,能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可按体质的强弱分组,各组进行4*200米,4*400米,4*800米接力跑比赛,还可以将学生编组进行追逐跑比赛。

    6.运用游戏法,练习新颖活泼

    在跑进中按事先规定的各种形式,做各种追随,竭力,传递等游戏,采用依次跑,结伴跑,超前跑等游戏形式进行,使练习新颖活泼。

    二.培养自锻能力

    1.培养调空生活负荷能力

    一是教会学生按自身感觉来调整迁都和运动量,二是教会学生自测运动?的脉搏来控制联系的强度和密度,一般大强度脉搏可达180次/分以上。中等强度可达150次/分以上。小强度在150次/分以下。

    2.培养安排锻炼计划的能力

    让学生理解教师传授安排锻炼计划的原则和方法,并运用于实践。

    三.强化练习手段

    1.分段教学法

    具体做法:将具体的评分标准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培养学生耐久跑的速度感,改变过去对盲目乱跑,不能控制速度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

    2.间歇教学法

    具体做法是:教会学生自测10秒脉搏,用脉搏来控制强度,要求学生按100米平均速度跑400米,跑3~5次,每跑完400米依次,立即让学生自测10秒脉搏,要求心脏负荷在26~28次/10秒,然后走2分钟,再进行下一次400米跑。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一、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习压力。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大学学习不是从一个门槛跨入另一个门槛,而是攀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对大学阶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所认识和把握,都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适应,当然,还需要对完成学业过程中各种努力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否则就会出现情绪上的困扰。(2)人际压力。大量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80%来自人际关系方面。有人甚至用“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来形容大学生的人际状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恰恰印证了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3)情感压力。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中不少人不光不能很好处理学业与恋爱的关系;而且还有人只是为了了解自己的魅力,填补心灵的空虚情试验,一旦对方爱上自己又想摆脱;甚至有人已经爱得“惊天动地”了还不知道为什么爱,要不要爱。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出现极端和过激的行为表现,害人害已。(4)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20%是贫困生,其中5%~7%是特困生。他们中有些人在经济贫困的压力下,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在生活中往往采取逃僻和封闭自己的做法,严重者会出现明显的抑郁倾向。(5)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剧,不乐观的就业前景,造成了很多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二、压力的应对

(1)压力的概念及构成。压力是指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任何压力都由压力源、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压力的反应三个部分构成。压力源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压力的反应则是由个体对压力的认知评估来决定的,只有当个体确实感受到压力源的威胁时,才构成压力,否则不存在压力。如:当学生认为考试对他造成了威胁时,他就会产生压力,但如果他视考试为自我实力的评估并乐此不疲时,则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压力。(2)保护大学生的自尊。自尊是一个人赋予自己的价值,是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一个主要内容。人们有时认为产生心理异常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人无法对自己的价值给予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让他们明显地表现出协调性,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认识,并不为别人的批评而感到抑郁,而是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对生活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心得体会

师生间只有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我从班级管理工作要爱心管理、诚心做人、耐心工作、潜心教学四方面总结了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爱心管理,营造氛围

爱心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话题,在职业高中班管理工作中以何种方式去实施爱心教育,我深有体会。班主任,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既关心学生的学习,又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健康,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及时找班上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谈话,了解家庭情况,掌握个性特点,熟悉生活过程,并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上存在的困扰问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首先是“爱”字当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博大的爱心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举止言行影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爱心和真情打动学生。

二、诚心做人,言传身教

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差,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更差,班级管理工作也难做,要改变这一不良现象,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中职生,他们正是十六七岁由未成年向成年转化的阶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生。班主任要热爱教育事业,注重师德教风,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与同事相互协作,相互关心,在感情上交往,心灵上沟通,时时注重自己形象,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要提前到教室,要求学生不吸烟、不喝酒,班主任首先不吸烟、不喝酒;在教室看见纸屑,班主任弯腰捡起来,学生也纷纷捡自己周围的垃圾;看见黑板没擦,班主任自己动手,下一次就有学生跑上去跟你抢;做课间操时班主任站在队伍前面认真做,学生也会认真做;教育学生要诚实,知错就改还是好学生,人无完人,班主任错了,就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并及时纠正,如此还有哪个学生不敢承认错误呢?校园内外,看见自己的学生主动打招呼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多一点对自己的规范,少一点对别人的指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与言行去感染鼓舞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耐心教育,观察工作

职业学校的学生毛病多,屡教不改,很令人头疼,可是放弃这些孩子,会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且影响他们的成长,这就需要对学生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班上所有的学生进行家庭调查访问,建立学生家长联系卡,掌握所有学生借宿的地点,真正了解学生,以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教育管理学生。掌握学生第一手材料后,要耐心细致地进行一场持久战。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梦想,在教育活动中,每天早晨按时巡视教室,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未按时到校的学生,用电话联系询问原因。早上吃早餐时,询问爱吃零食的学生买的零食是否安全,爱忘事的学生的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多病的学生最近身体如何,天冷的时候,学生衣服穿得是否单薄。学生有无不良行为,最近的心态如何,处处留意,细心观察,耐心工作,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学生热情和温暖,抓住每一次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观察学生点滴的举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纠正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耐心,就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有了耐心,就会冷静;更重要的是有了耐心,就会以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去教育学生。

四、潜心教学,提高质量

职高班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两后生”,整体素质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接受知识困难,又缺乏刻苦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一现状,首先我做了如何提高职高班的教学质量调研。根据调研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课堂合理设计,教学中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分组讨论、学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方法,既提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注意收集整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学生听懂没有,学会没有,是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直接反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对教学提出的各种要求。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一个班级有一个好班主任,学生就能成人、成才。要当好班主任,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只要班主任多花心思,用爱心管理、诚心做人、耐心工作和潜心教学,去教育管理学生,为学生服务,就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从而更好地教育管理学生。

积极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范文6

一、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长期以来,“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学生却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合作者。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评学生。

二、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设好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课堂情境创设是有效的导入方法之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可起到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等多种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就经常运用这一方式,特别是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创设出学生熟悉而感兴趣课堂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融入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比如,在讲《青藏地区》时,在导入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雪峰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正在奔跑的藏羚羊,九曲十八弯的三江源,穿藏袍的藏民等图片,让学生置身于茫茫山海以及淳朴热情的民风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我对学生提出问题: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是什么?它对青藏地区农业生产、藏民生活、河流湖泊有什么影响?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为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更不可忽视情境的创设。教师应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作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三、适度、适宜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有所加深,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我的感悟是:要使提问发挥应有的功能,达到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目的,不仅要做到提问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宜。

首先,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提那些学生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让课堂热闹了,但没有丝毫锻炼学生思维的价值;也不能提过于难的问题,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找不着边际,只能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产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效果,也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到求知的高度。比如,在讲“西亚与南非”时,有教师提问:“埃及在南非的什么部位?”这个问题只是为提问而提问,没有实际效果。又如,在讲“地球的形状”时,有教师提问:“地球为什么是扁球体?”这个问题太难使得学生无法作答。

其次,课堂提问要做到数量适中。一节课45分钟,不能问个不停,这样只会让学生头昏脑胀,达不到预期效果;也不能凤毛麟角,让学生一节课只听不思,不能跟着教师思维跑。因此,教师既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密度,又要注意提问的节奏。如什么时侯问,问些什么,问哪些学生这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揣摩,不能“信手拈来”,更不能“无的放矢”。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再次,要做到提问与探究和创设情境相结合。课堂提问不是孤立,它需要与课堂上的其他环节互相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创设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问题的“背景”之后,再去思考问题,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时,如果我们把“日本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换一种方式问,如“请同学们回忆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再看日本所处的位置,想一想日本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第二种提法要比第一种提法更具科学性,为学生回答问题创设了一定的情境。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育要创新,这固然是一个趋势,但在创新当中不要违背教育的主旨,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中国地理知识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种资源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各种资源。这样也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新课改之下的地理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精神教育这个根本,否则,课堂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就不值得去肯定。

五、坚持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

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的总结。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是这样界定反思的:“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一节课下来,对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活动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能够让教者充分认识到课堂的成功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手宝贵的资料。因此,教师应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反思。反思贵在坚持,一天一个发现,一天一个收获,一天一个改进,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欣欣向荣。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阶段,教师更应该对每节课的整个过程进行认真反思。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认真反思每一节课,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指导下节课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