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宝玉石;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
1 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对珠宝行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珠宝鉴定与珠宝工艺领域,掌握系统的宝石学、珠宝玉石鉴定、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珠宝玉石检验、宝石加工和首饰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在珠宝检验、珠宝工艺岗位及珠宝营销管理岗位从事珠宝鉴定、宝石切磨、首饰制作、珠宝销售、珠宝企业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充分调研了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与改革,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重新打造了新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方案
2.1 课程体系改革
原有教学计划是在专业开办初期,结合中专珠宝专业和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由中专部分课程+小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制定的,课程体系仍沿袭传统的“三段式(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市场需要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大胆改革,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突出岗位特色,制定出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重点进行珠宝营销和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强化三门核心课程知识的课程体系。
以“一个基础、两个方向、三个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为指导,笔者在专业新的课程安排中,课程设置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上,增加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调整部分课程内容,删除失去意义的内容,强化分开方向后对新能力形成有直接意义的课程,课程体系改革前后对比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第一,按照知识结构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过于注重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往往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文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在第三、四、五学期。由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一年级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主攻方向和就业路径,对自身定位相当茫然,学习基础课时容易厌烦,缺乏动力,对本专业的兴趣也容易低落。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有的部分职业技能课程开设学期提前。使学生对三年内所要形成的能力与知识体系有所认知,在心中形成架构,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为更好地学习掌握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原有的《普通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都是沿用地质类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枯燥、难懂,掌握起来也有一定地难度,因此,笔者选择《宝石资源通论》这门课程,因为此门课程涵盖了地质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珠宝基础知识,不仅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且能够满足后续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需要。
第三,加强职业基础课程,为让学生更加系统掌握珠宝专业基础知识,将2011级《宝石学》课程,在2012级课程设置中拆分为《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三门课程,使专业基础课程更细化、更具体,使珠宝教学课程体系更全面、更系统。
2.2 核心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的设置中,笔者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培养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原则,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宝玉石检验》、《珠宝市场营销学》、《宝石琢型》三门课程。
2.3 与职业证书相关课程的设置
(1)面对市场营销岗位群
主要岗位:珠宝讲解员、珠宝首饰营业员、货管员;店长营销经理。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开设的相关课程:
珠宝首饰营业员(中级)证书: 《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销售技巧》等课程。为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本专业在第三学期开设《消费心理学》、《珠宝市场营销学》课程;为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本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销售技巧》课程。
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宝玉石检验》等课程。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接受程度,重点培养以珠宝鉴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宝石鉴定法》课程,第二学期安排《宝石学》,第三学期安排《玉石学》、《有机宝石学》,第四学期安排《人工宝石学》,第五学期安排《宝玉石检验》课程,将与鉴定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程贯穿课程体系始终。
(2)面对鉴定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玉石检验员、钻石检验员、贵金属首饰检验员;珠宝鉴定师、珠宝评估师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宝石鉴定法》《宝石学》、《玉石学》、《有机宝石学》、《人工宝石学》、等课程。
(3)面对加工工艺岗位群
主要岗位:宝石琢磨工、首饰制作工;生产主管、产品质量技术总监等。
相应的职业资格证:珠宝首饰检验员(中级)证书、中国轻工珠宝鉴定师资格证。
相关课程支持:《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等课程。为更好地胜任加工工艺岗位,我专业在第五学期开设《珠宝首饰鉴评》、《宝玉石检验》课程,为学生考取珠宝检验证书服务。
3 方案的不足之处
受到笔者研究水平、研究时间跨度小等条件的限制,会对研究方案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本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检验与考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16号)[Z].2006-11-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24-02
一、课程体系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理念滞后,难以实现真正对接
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改革缺少成型经验,因此,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目前,可借鉴的模式主要有三类:一是德国“双元制”模式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二是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下的项目导向课程体系;三是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照搬照抄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将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等职教理念应用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没有很好实现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顶层设计
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学校组织策划不够、投入经费不足、检查不够等问题和对课程模式、构建方法、实施程度等指导不够,使得同一专业的课程模式五花八门,既有项目课程,又有学习领域课程,缺乏顶层设计,缺少课程的有机整合,缺少模式设计,缺少验收标准,难以形成整体改革效果。
(三)改革思路不够清晰,改革目标不够明确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改革而改革,缺乏从专业整体角度考虑改革的思路,如专业建设团队共同去企业调研,全面把握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因此,导致了课程体系改革目标设计较低,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同时,对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设计也比较少,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资源建设均缺少验收的统一标准,难以衡量改革效果。
(四)改革特色不够突出,难以支撑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机械照搬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较多,创新性的做法比较少,致使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不够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工作任务采集不切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梳理不准,构建出的课程体系不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二是已经构建的课程体系多是传统课程体系的改装版,换汤不换药,难以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系统策划,准确定位,顶层设计
一是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确定了“693”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工程,确定专业建设重点;二是制定《关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原则意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有效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三是出台了规范化运作文件,加强论证与检查指导,推进组出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制定指南,指导各专业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撰写人才培养方案[1]。
(二)深入调研,细致分析,校企共同改革课程体系
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组深入企业调研,获取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认真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程体系[2],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焊接专业基于国际焊接技师标准设计国际认证、双元培养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需求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订了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反复论证,把好人才培养的第一关。
(三)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有效提高课改能力
近三年学校共投资550多万元,先后选派120名教师出国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专业和课程建设经验;同时聘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培训,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和课程建设能力,保障了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实施整体改革方案
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核心课程改革,学校先后组建了101个核心课程的建设团队,并分批下拨了课改资金,实施课程改革。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聘请哈尔滨市公路工程处和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及技术骨干,共同创新了“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了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而设计出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各核心课程负责人组织相关教师制定了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学校组织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对各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使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3]。
(五)校企合作,深入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
各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均组建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建设团队,按照六种标准深化课程改革:一是参照教育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对课程改革进行整体设计;二是参照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三是参照行业企业标准进行实训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设计;四是参照教育部关于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进行课程资源建设设计;五是参照教育部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设计;六是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设计。
(六)试点实施,检查指导,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与实施推进组,对分批立项的101门核心课程进行检查,针对课改问题进行指导,保证课程改革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同时,针对每门课程的试点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总结了课程改革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改革效果,为全院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过程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评价理念,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落实先进的改革理念,增强改革意识,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二)完善课改制度,强化课改的指导与检查
学校组织制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改革,并采取听汇报、听试点课、跟踪检查等方式强化指导,确保课程体系改革有效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加强对重点专业和立项建设的核心课程进行验收,对参加重点专业及核心课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其进一步改革和试点完善。
(三)加强教师培训,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有很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及其项目课程模式,由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的差别,这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需要进行本土化改造,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取长补短,,借鉴吸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和课程改造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四)整体策划,做好顶层设计
学校要根据内涵建设要求,进行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并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改革任务,同时出台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组建包括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职教专家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深入社会开展调研,按照内涵建设要求,站在专业建设的整体角度进行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构及核心课程改革、改革的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等一系列改革项目的设计,形成专业建设方案和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纳入校级教育研究立项管理。
(五)校企共同实施课程体系
学校出台校企合作的操作性制度,实现校企合作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校企共同开展教师实践锻炼,校企共同组织教学实施,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校企共同实施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并选取试点班,在试点中总结完善,凝练课程改革特色,形成课程改革模式,发挥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2]孙百鸣等.高职核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问题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3]马利耕.关于道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28).
收稿日期:2013-09-01
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3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52-03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1]。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一门优秀的课程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好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有一本科学、适用的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一套规范、严格的考核方法,有一套适应课程特点的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因此,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撑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2]。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课程建设,将教师自身创造的人类社会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纳入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组合,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可以直接将这些教育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达到专业建设的目的。
1 明确课程建设任务,做好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般包括课程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措施、预期效果和年度计划等内容。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建设任务。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课程结构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按能力与课程间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改造旧课程、适时开发新课程,科学建构不同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形成能力脉络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
只有明确了课程建设任务,认真研究分析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建设现状基础上,才能制定一个目标明确(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课程建设成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实验设施较完善的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独具特色、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质量体现在社会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学生创新成果等方面。
2 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及措施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及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其目标指向是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2.1 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建设一支品德好、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应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德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岗位意识和角色意识,在学习中提高教师的认识。通过上述举措,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职业素质。
2)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队伍建设的关键。教师通过学历进修、科学研究及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打开信息交流和对外沟通渠道,进行知识更新。
3)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及职称结构。推进师资结构生态化,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注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在以较优厚条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大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力度。对引进和校内培养的教师在聘任使用、考核评价、选优晋级等方面一视同仁,实施校内培养与引进人才相平衡的待遇政策。
5)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老中青教师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予青年教师示范和指导;建立教学督导制度,教学团队负责人参与听课,了解青年老师教学状况并予以指导;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教学,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大赛,展现青年教师风采;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组织青年教师赴其他高校参观学习,丰富教学交流。
6)建立考评和激励机制是队伍建设的保证。教学团队认真制定考评细则,每年对团队成员进行德、能、纪、勤四方面的考评。通过考评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潜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自我生长。
2.2 教材建设
人才培养需要优秀的课程,优秀课程需要优秀教材作支撑。课程目标、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教材建设的基本内容,课程的性质制约教材的深度与宽度。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适用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教材非常缺乏。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理论体系教材盲目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此类教材适用于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一定宽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教材体系要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即“知行体系教材”[4]。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或行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以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教材体系。教材编写与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用性和科学性。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要符合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专业培养及全面发展的方向。教材不仅要适用,还要具有科学性,要求教材的内容体系能较好地体现学科的内在科学逻辑,恰当地反映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外在联系,对基本概念、定理、定义的阐述要准确无误,符合相关学科的基本原则;(2)思想性和系统性。首先要思想正确,条理清晰,富有启发性,能反映本专业的特有逻辑思维方式。规划的教材和精品教材,其内容和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专业的系统,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过程;(3)理论性和实践性。切实根据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4)先进性和发展性。教材既要突出学术特色,具有鲜明的超前性,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根据时代和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或更换教材,保证教材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知识创新配套。
2.3 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也是衡量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充分掌握本领域发展水平和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思路。(1)对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全盘考虑,研究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作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既避免重复,又做好搭接;(2)及时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及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推进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提高课程效率。既把必备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又注意内容的先进性,推陈出新,把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他们;(3)教学内容建设要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4)构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应用型教学体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特色优势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本土化,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2.4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实践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开放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负责对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讲解,而对交叉重复的内容,提出思考问题留给学生自学,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联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互动式教学。由老师首先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寻求答案后经过学生口头回答或板书推算,再经过学生公议,最后老师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并指出注意事项。这种不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基础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转向主动型学习。
研究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物理基础知识联想产生问题,在教师指导及引导下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提高求知欲,从而进行科技研究的初步训练,建立正确的物理思想,掌握科研课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多媒体教学。物理教学包括直观形象方法和严密数学推演,如何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课程组需多次对多媒体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研讨,并通过编制电子教案及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摸索经验,总结把握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取得较佳教学效果的方法。
网络教学。编制网络学习课件及电子教案,编制试卷模式的习题集、课程模拟试卷,研制客观题自测练习系统,制作演示课件或仿真实验课件,建立网上辅导答疑系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并检测学习效果,通过答疑发现问题并及时得到指导帮助。
2.5 强化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
1)加强课程负责人听课及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检查和相互学习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计划的组织公开课,课后进行讨论,严格课堂管理。
2)作业批改检查制度。随机抽查作业,以督促教师认真批改作业与做好作业登记。
3)遵守答疑辅导制度。将答疑辅导安排向学生公示,提请学生对教师进行监督。
4)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推广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形成性考核侧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终结性考核是阶段性考核,是平时形成性考核的综合和总结,主要考核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执行教、考分离,力求考试严肃性与公正性。
5)及时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每学期每位任课教师至少向学生收集一次意见,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向教师反映教学情况。
6)把好青年教师上讲台的第一关。指定老教师传、帮、带,青年老师听课、答疑、改作业、上习题课,再上实验课;只有老师们对其讲授的课程讲评合格后,青年教师方能走上讲台,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
3 结论
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做好课程建设工作,一要认真做好课程建设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二要以优秀课和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三要课程建设分级进行、责任到人。按照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的顺序,分级进行。课程建设依靠课程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明确每个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四要明确课程建设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要充分认识课程建设意义,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建设情况。组织建设组成员对申报建设的课程进行分析论证,明确建设方向、建设内容、完成条件、所需时间等。定期召开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及时提出处理和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意见或建议;五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教学建设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合格课程的鉴定验收和重点课程的评选,并对通过鉴定的各类课程继续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岳爱臣,高浩其,熊和.应用型工程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47-48.
[2]吕永震,王光.创新课程建设体系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J]. 现代教育科学,2009,(4):68-69.
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4
在精品课程建设内涵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本课题组从精品课程的学术性、开放性、学习互动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分析,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校级精品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1.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平。要抓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⑴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必须是该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和前沿,指导并带动课程相关的学术科学研究,能够领导各课程组教师关注并投入相关的学科建设,并引导课程组教师将最新的科研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从而从学术水平上提升课程内涵。⑵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无论是从学术研究梯队、还是从教学梯队建设的角度来看,课程建设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课程研究和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建设效果,特别是精品课程。老中青、高中低职称教师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形成一支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同时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传承、创新研究紧密结合的师资力量,为课程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课程基本建设为根本,规范课程建设要求。⑴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执行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程进度安排表、教材、教学参考书、考试大纲等。教学大纲是执行课程教学任务的最基本的依据,它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明确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形式的要求等等,为教学任务执行者提供了教学基本标准和参考。教案、考试大纲等都依据教学大纲制定,为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提供了规范。⑵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基本档案。如:课程教学信息、音像文档资料、教学标本、典型教学档案、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特色讲义等,这些资料文本和基本档案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课程教学任务承担者扬长避短,继承历史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成果,或在原有的教学资料中提练教学改革的思路等。
3.以课程教学改革建设为核心,狠抓课程教学质量。⑴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当前课程改革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课程建设组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问题。课程组的学术理念、教学改革理念,是指导课程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不创新,课程建设将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层次,精品课程建设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⑵精品课程应重点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一要体现先进性,随着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不仅要积极将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上来。二要体现信息丰富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信息空间,现有的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需要,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丰富课程的信息量,将会使课程学习变得空泛,缺乏实际内容,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4.以课程教学评估为手段,促进课程建设出成效。⑴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构建针对性强的评价体系。很多高校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评审指标体系,完善了一套评价体系。但是,如何针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评价,应有一套更为细致的评价细则。如作为职技高师院校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其课程评价体系与普通高校的评价体系相比较,对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强化实训实践环节等课程教学特点,就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权重和评价角度。⑵建立多元化的精品课程评价渠道。精品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应结合来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团体的人员: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管理人员、专门的评价机构等等。第一,确立老师评价主体地位。教师既是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参与者,又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实施的执行者,其评价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第二,重视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作为课程影响的承受者,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学习需求,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评价非常有必要的。第三,建立学科专家、管理人员、评价机构评价渠道。课程专家可以从多方位的学科建设角度、管理人员和评价机构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和成效等方面对课程的共性元素进行评价,不同角度评价都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课程有效资源,保证精品课程质量
1.建立较动态开放型的教学资源库。动态开放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有效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所有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建的必须途径,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既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也可以直接共享高水平有效资源,对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促进精品课程建设速度,拓宽精品课程建设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校;课程建设;建议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学校系统建设的过程,是将学校凝练的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文化的实施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直面校园教育事件回溯和思考“育什么人”“怎么育人”等本源性问题的过程。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建设是让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推动和影响一所学校中的全体人以及他们教育行动的过程,是让教育思想在教育践行中发出落地声音的过程。课程品质的核心所在是学校的课程建设。因此,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课程目标的整体达成;适应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求”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推进学校课程从“教师的课程”向“学生的课程”发展。
二、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借改制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借鉴国外高职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高职职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就高职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开发、设计和发展来说,应该贯彻和体现的原则应该包括:一是正确处理高职课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真正实现“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由于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状况不同,并不强求整齐划一,比如可以是实践为理论服务的模式,也可以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二是尽可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安排宜采用模块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统一的基本培养标准下,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尤其是专业拓展课程和部分素质教育选修课;三是在课程进程安排上,要遵循课程间的学习逻辑性和学习心理的规律,使课程系统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比如一些不需要过多基础知识、技能就能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可适当提前授课,以便高职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四是科学划分课程模块,一般说来课程模块划分是比较灵活的,伴随职业技术升级,课程模块会不断发展,所以应该正确划分课程模块。
三、当前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几年教学改革中有了较好的起色,但是在课程建设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建设缺乏整体协调性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出基础较差的特点,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因此对公共课课时进行缩减,并且在选修课设置上选择性较小,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3]。在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一般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导致课程内容相脱节。
2.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岗位人才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对社会岗位需求的联系,教师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与探究,在课程内容中许多都是直接用本科院校的课本进行组合,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需求并不符合,许多岗位难以招到适应自己职业的技术型人才。
3.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较差
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评比一般都是对期末学生成绩与理论教学比赛来决定教师的能力好坏,并且取决于教师等方面的成果,而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比赛却容易忽视。高职院校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曾经有着在生产第一线的经历,而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工作岗位上,因此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不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过程渗透到教学当中。
四、加强高职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应当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做”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达到突出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进而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1.构建以职业性为方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职业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弄清高职课程的理念问题。自现代高职教育诞生以来,其课程理念始终有着学科论和职业论的矛盾。一直以来职业论已成为高职职业课程开发和发展的主旋律,但事实上,在课程实践中,课程的学问化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要在有限的学习时空以及高职生有限的学习能力范围内,有效地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使得受教育者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就应该对学科论进行必要的解构,并科学地建构职业论。要将高职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建立理论和实践、学习与职业的直接对接、直接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教育势必盛行的当代,要实现高职生有效的职业学习,必须实现整体化的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找到一个合适载体,让高职生能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课程、任务引领性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
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课程岗位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 1:1 教学,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3.课程教学中需要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一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由于现代课程观指出,当前的课程教学是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的师生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学校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期末的考试,因此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专业能够都是看他班上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所以多数老师都会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扩充,让他们能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只有一少部分的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在现代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主动而独立地学习,教师可以将知识给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将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的发展。在上世纪初,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组织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持续活动” ,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咨询者和引导者。可以说教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技能需求。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课程改革是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精湛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首先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团队的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寻找适合本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或者寻找本课程中对岗位能力有支撑作用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团队的教师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得建设方案更具有企业的真实性。其次要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一是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技能、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能力,提高关键能力的办法是到高校进修,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引进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以提高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学的辅助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不具备关键能力就无法实现。
5.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课程建设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想缩短与企业岗位能力之间的距离,课程建设必须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选取的课程任务应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使使三种能力有机结合。课程任务的选取要融入职业的要求,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活动由多到少,由全局到局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课程建设。
课程规划及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探索和实践。因此,高职学校要从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机构、教师的知识管理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如借助专家团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程知识培训,结合学校课程规划,着力提高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建立多层次课程交流分享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评选活动,形成学校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又如建立学校课程检查反思制度,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执行学校课程方案,自觉反思课程实施效果,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课程实施、监控、评价与改进机制。
总之,课程建设要遵循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体系方案范文6
第一,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运行机制,科学设置实习、实验等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以解决处理特定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推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上台阶。第二,将工科特色和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实现工科品牌优势与经管特色的深度融合,凸显高校特色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渗透和统帅作用,培养既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工科基础理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第三,以塑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整合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紧跟特定行业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督导与管理、教材建设体系,提升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第四,探索差异化优势的办学思路,打造与重点高校、财经高校相区别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由于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较鲜明,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的主导专业竞争力较强;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不属于这类高校的主导专业,鲜明的行业特色如果不能被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有效吸收的话,行业特色就会成为行业的累赘。为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动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上向学校的主流特色靠拢,既能借助学校工科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也能强化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与非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差异化优势。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框架
课程建设要突出特色[2]。在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要始终要求立足于特定行业,依托工科行业这块“自留地”来推动专业发展,培养具有解决特定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即是说,要将工科特色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导方向,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强调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整体建设,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彼此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3]。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推动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5个方面(图1)。由图1可知,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其总体思路为:(1)优化教学内容,要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2)充实教学条件,要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3)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要完善能充分体现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4)提升教师素质,要塑造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5)强化实践教学,要设计工科特色的经管实践教学环节。这5个方面内容共同构成了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从图1能够看出,工科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的统一体。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在适当增加工科类课程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紧紧跟随时展和特定产业发展,充分掌握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前沿与发展趋势。教学条件建设首先要求组织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着力解决工科特色的经管专业教学的一些共性问题,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教学过程和考核的科学化,要求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案例教学作用,并逐步建立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考核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则强调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经管师资的重要性,将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课程、派遣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作为解决现有教师欠缺工科知识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强化与行业内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建立具有较高仿真性的模拟实验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内容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实现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与考核、师资队伍、实践性教学环节共5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向纵深发展[4]。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奠定基础,必须构建以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优化教学内容。1.增添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可在保持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个别体现工科特色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为了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如石油化工过程概论等基础课程。2.设置行业经营管理类课程。这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反映特定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开设了国际石油经济学、石化商品学等课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石化商品学等课程。3.教学内容紧跟行业经营管理最新前沿与发展动态。这主要是追踪学术前沿,实现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如请行业内企业管理层到校做学术讲座,介绍行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发展前沿,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依托茂名石化公司、中海油西部公司等石油化工企业,聘请这些公司高中层管理者到校为学生做行业经营管理前沿讲座,加深了学生对行业特色的把握,也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前进。
(二)充实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硬件设备等诸多方面。为培养具有特色的复合型经管人才,充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建设条件,实现以工科特色为主线的教学条件的转变,须从教材、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等方面展开研究。1.编写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中,教材建设是关键环节,教材选用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5]。因此要积极联合其他同类型工科高校教师,组织共同编写具有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教材。2.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工科行业特色及其用人规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在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设置明确具体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安排。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推动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制定出了具有石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打造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3.编写凸显工科特色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要从凸显工科特色的要求出发,结合工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和行业特色,编写相应理论课程以及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等。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凸显石油化工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计划等。
(三)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考核是教学组织实施及其效果检验的关键。要在广泛调研行业经营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经营管理规律,对教师选聘、备课、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习教学乃至毕业论文指导与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等教学过程和考核体系的诸多环节进行设计,完善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与考核体系,促进教学过程与考核的科学化。1.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凝练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问题,并以回答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有的放矢,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当前,在教学方法上不少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有待推进[6]。从解决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入手,要求积极推行探究式、讨论式教学。2.将行业内企业管理经验作为主要教学案例。要在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研企业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行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案例,建立行业经营管理教学案例库。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以加强学生对行业内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3.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设计以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业经营管理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建立以解决行业经营管理问题为中心的能力考核体系。
(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才保障[7]。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引培结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引进工科背景或工作经验的经济管理类师资,推动经管师资队伍朝着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塑造一只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经管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1.引进具有工科背景的师资。引进既具有行业从业经验、又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师资,弥补现有师资队伍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的缺陷,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素质。2.引进具有工科专业背景的经管师资。在引进的经管专业教师中,强调教师原有专业知识具有工科背景。如引进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其本科阶段为工科专业。这样,该引进人才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可能较之于单纯市场营销专业博士毕业生更深刻、更全面。3.派遣教师进修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师团队不仅要教好课程,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时更新知识[8]。这要求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推动现有教师加强对工科类经管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胜任工科类经管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4.派遣教师到行业内企业调研学习。这是指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调研、跟班学习等,以加深经管专业教师对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的认识,拓展教师知识面。如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要求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学习,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周边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践调研、跟班学习,从而加深了教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认识,有力推动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建设步伐。
(五)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9],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应用能力。为体现工科特色,要一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传统教学机制,另一方面将着力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增强经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科特色。1.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当前多数应用型工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建立了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实习基地,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提升这些实习基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周边城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加企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茂名石化等石油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石油企业工作现场听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石油行业的理解,推动了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深度融合。2.建设模拟行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要在充分调研行业经营管理流程、运作模式、决策程序的基础上,建立模拟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的经济管理实验室,推动经管实践教学朝着特色更鲜明、实用性更强、针对性更准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