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的意义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1

1、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实践活动

伊安·昂首先从文化研究的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问题切入。她谈到了几次理发时候的有趣经验。理发师经常问她是干什么。当得知她是从事"文化研究"的时候,接下来的一般是长时间的沉默,他们之间的交谈终止了。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感到情绪沮丧,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与普通大众的隔绝。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哀。

伊安·昂认为,令人尴尬的沉默部分起因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意义的普遍无知。她指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文化是与日常生活分离的、超常的东西。它要么与艺术同义,是某种象牙塔中的东西,要么指’其他人’,诸如移民或者土著居民"。前者是对于文化的经典美学界定,后者则是对文化的人类学理解。而在当今学术界,被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实际上已经摆脱美学与人类学之间的分离,从而革新了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中,"文化"指的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与商谈,而这种产生与商谈是个多元的、常常是充满斗争与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所有社会活动领域,比如工地、界、媒体与国际关系领域、甚至理发师的沙龙。文化既不是机构、不是文本,也不是行为,而是所有这一切之间的复杂的相动。换言之,"文化不仅是非常日常的,它也是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非常基本的实践,因为它内在于了解与管理世界的方式之中。"也就是说,争论世界应当如何管理总是包含一种关于表征的政治学(a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在这个特定的政治层面上,意义与价值成为被争夺的对象,因而必然包含基本的文化纬度。总之,"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建构性因素,而不是什么外在于或附属于生活的东西。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2

不可丢了“非遗”

7月举办的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上,精选了内画、鲁锦、泰山皮影等27项兼具大众性、观赏性、互动性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集中展示,“民间绝技”再次展现了齐鲁文化的魅力。

但红火的场面难掩这些“非遗”的的悲凉困境。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很为这项艺术的前途担忧:“以前,休闲娱乐的手段不多,皮影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可不是这样了,皮影做得再好,也比不过电影、电视。有些年轻人喜欢皮影,只是好奇,把它当成了新生事物,真正热爱的并不多。”所以,为了让皮影在自己的手上传下去,让多一点的人接受皮影,范正安不得不对皮影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来吸引观众。尽管他知道,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讲究的是原汁原味,任何迎合时尚潮流的改动都是对传统艺术的破坏。“但目前只有这样,别无选择。”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大量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然而,这些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却正在遭受逐渐消亡的命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传统文化和艺术越来越遭到冷落,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很多原生态的文化,在一种单一化、标准化的全球性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迅速衰落。

越来越多国家面临非物质文化遗产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以后,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它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是要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和消解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中感叹,就世界范围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

“这些人类的文化创造和遗存,就好像人类的基因,包含了过去世代累积的信息和发展的可能性。有些不起眼的东西,我们今天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但以后可能非常重要,可能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表示,“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就离不开中国的语言、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等。”

到底有多少“非遗”

中国对“非遗”的保护与挽救始自2003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内容已从原来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拓展到目前包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门类。

中国的“非遗”保护根植于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显示出非凡的实力。截至目前共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保护方针指导下,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统计目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先后公布了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命名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还命名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羌族文化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山东的大秧歌、山东快书、聊斋俚曲等23项“非遗”进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挖掘整理是一项复杂、艰巨且意义重大的任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表示。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地区。为了摸清了家底,山东省进行了一次全省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据统计,普查期间,全省共投入专业普查人员11.8937人,动员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普查118.09万人,全省共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101.35万条,实地,调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98万项。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0项,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项目过百的省份之一。

一批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抢救。普查过程中,共挖掘出濒临灭绝或失传的线索33400余条,从中整理项目17850余项,鱼骨戏、阴阳板、一勾勾、山东落子、火狮子等一大批项目通过普见天日,莱芜梆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等一批濒危的项目通过普查,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在保护“非遗”工作的推动之下,山东“非遗”正在从角落走向殿堂。全省目前共有各类专题博物馆37个、民俗博物馆23个、传习所107个。这些博物馆和传习所保存了大量普查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稳定场所和必要设备设施,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山东省在抢救濒危非遗项目、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非遗传承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引起了业界的共同关注。今年年初,文化部决定在山东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冷热“非遗”

“非遗”挖掘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各地尽最大努力地申报“非遗”项目,许多地方为争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的纠纷不断发生。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梁祝传说,到底发源于何地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成了一段千古之谜。

梁祝传说在济宁一带流传久远而广泛。明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孔庙桧》曾记载:孔庙有“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明代万历年间在峄山石上刻的“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等大字仍然清晰可辨。

2003年10月,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了一块明正德十一年(公

元1516年),立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济宁人认定:梁祝传说根源不在别处,而在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而在济宁之外,浙江鄞州、河南汝南、江苏宜兴、广西马山、安徽舒城等地,都有梁祝传说和遗迹,都自称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在纷争之下,国务院公布梁祝传说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不得已把相互争夺的几处地方都列为了该“非遗”的保护地。

原本近乎绝迹的非遗为何忽然成了香饽饽?

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对提高本地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的文化资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越来越多的具有开发价值的“非遗”从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来到了庙堂之上,成为地方热衷追求的文化“标签”和旅游开发的新资源。结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迎合市场“变味”,陷入“商业化”误区,非遗生于民间、死于庙堂的事例频频发生,成为非遗挖掘和保护的“催命剂”。而另一方面,那些不具备经济效益的“非遗”只能躲在社会的角落里艰难度日。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3

现在还在品尝酒文化的甘甜者当数风头正劲的水井坊。全兴巧妙地把握了文物挖掘出的历史遗迹大做文章,沿着酒鬼曾经成功的道路推出国内最新一款最贵的白酒,初期定位在中国最先富裕起来并一心想炫耀财富的新生代大福大贵人士的奢侈消费品,犹如百事定位于“新一代的选择”样,水井坊的这种定位和文化宣传也使其迅速上位成为红极一时的高档白酒新贵。

读者们可能要问了,你所列举的都是高档酒的例子,难道中、低档白酒就不能拿文化入酒了吗?问得好!这就引发出了我们的第一个答案:谁是文化酒的拥蹙?

高档酒的消费人群相对来说知识层面较高,你给酒里面揉入一些比较深澳的文化元素,他们一看就能够领会,而且越是深澳的东西越能引起他们的探求欲望和解疑的好胜心,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中、低档白酒的文化入酒讲究的是大俗大雅,大家一看就能够明白,契合的是得到大多数人群的认可和共鸣就算成功了。譬如金六福的福文化,着力打造的是中国民俗的一部分,立志深远而又让国内平民阶层认可、喜爱;浏阳河的伟人文化、民歌文化,是用国人熟知的民歌、伟人来为自己的酒增辉,触发的是消费者的怀旧情感;今世缘的缘文化、全兴520的时代感文化等都是抓住消费者内心的一些需求在做文章。所以说,文化入酒也是需要事先给自己的产品界定身份、界定目标消费群,然后才能确认融入什么样的文化、嫁接什么样的文化到自己的酒里面。

那种靠堆砌历史名人典故给酒文化做装修的做法很不可取。说到底文化入酒他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并不是说酒里面含有了文化就能够给这个酒带来倍增的身价。更何况文化入酒讲究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不是你的酒因为人为的上了一点文化的颜料就能够脱胎换骨。看看那些文化酒做得比较响亮的品牌哪个不是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才有了些许的成就?金六福为了让福文化深入千家万户,短短八年时间号称花费了二十几个亿才有今日这小小成就;水井坊、国窖1573等哪个不是用金钱的堆砌才有今天的小有成就?再看看国酒茅台和酒业大王五粮液,每年为自己的国粹文化和霸气文化耗费了多少银子才守住这今天的地位?所以说,文化酒也是需要金钱来打造的,不是一拈贴上“文化”二字就行。

消费者是文化酒的最终鉴定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文化?消费者爱好什么样的文化?找到了消费者的嗜好我们才能够有的放矢。你去孤芳自赏搞什么自己的鉴定标准那你就只能把酒卖给自己喝了。看到市面上曾经有一个叫“追梦人”的白酒,推出了年轻人的“追梦文化”,也算是附庸风雅,白酒也因此有了诗意,但市场的结果却是一败涂地,没几个人去饮用、去购买。这又是为什么?他可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嗜好啊。这里要问了:有谁看到过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天天去喝白酒的?就算他喜欢喝白酒,他的经济承受能力呢?而中、老年消费人群谁又会去追梦呢?所以,类似“追梦人”这样的文化酒失败是正常的结局,如果成功的话,那是老天爷开眼,让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酒类市场,瞎猫逮上了死耗子。到南极去卖冰箱只是营销教案上告诉我们不要受思维的局限,而不是现实中真的就这么容易成交。

当然,消费者的心智和嗜好有时是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引导的。如何引领潮流、引爆流行有时就是我们这些做酒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消费者的潜意识里有些东西是需要激活后才能够爆发出来,消费者是有消费习惯的,而消费习惯又是可以培养的。消费者受五粮液的霸气文化熏陶久了也就习惯性的认为五粮液就是中国的酒业大王,是最能够体现身份的白酒;茅台因为是国酒,用茅台送礼就显得很体面,是一种面子文化。

还有一种酒虽然也打上了文化的旗号,但骨子里这种文化并不是其卖酒的根源。譬如小糊涂仙的糊涂文化,到底是因为其糊涂文化令到小糊涂仙卖遍大江南北?还是别的原因呢?分析小糊涂仙的文章汗牛充栋,笔者不想凑这个热闹,这里说三点自己的观点:一是小糊涂仙抓住了当时全国性的消费上移趋势,独家主打性推出了终端价格定位在100元/瓶左右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既要面子又讲究实惠的心理;二是非常巧妙地借用了茅台的概念,打出了“茅台镇传世佳酿”的旗号,“忽悠”了消费者一把;三是大家熟知的大面积终端促销人员的导入,占得了历史性的先机;至于其所谓的糊涂文化又有几个消费者是冲他的糊涂文化去消费呢?也因此小糊涂仙的案例在行业里面并不是做为文化酒的教材供大家学习,更多的白酒后来者借鉴最多的是其终端操作。而那些效仿小糊涂仙推出文化酒的品牌则没有一个学习成功,全部在稀里糊涂中消亡,因为他们没有找出小糊涂仙成功的真谛,却去学皮毛,焉有不败之理?

白酒发展到今天,名酒的复苏现象欲演欲烈,消费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这又是为什么?跟文化有什么关系?名酒复苏说明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消费者对那些具有厚实历史底蕴的名酒发自内心地认可并相信。名酒复苏卖的是一种历史沉淀文化,是多年以后消费者的理性回归选择。名酒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是经过大浪淘沙淘出来的,他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瓶酒那么简单,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名酒带给他的不仅有感官上的享受,更函盖了内心深处的私密,是一种满足和虚荣。

现如今的消费者追求什么呢?文化入酒的消费者又在追寻什么呢?剥掉文化的伪外衣后,那瓶酒还有几个人认识和认可?不少的新酒在推向市场时都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没有品名的酒摆在一起,消费者的选择立即变得无所适从。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酒的内在品质是常人分辨不出来的,说明白酒的同质化是很严重的,五粮液之所以是五粮液不是因为五粮液的酒质就真的比泸洲老窖好很多,更不说明比水井坊差很多,而是五粮液这三个字已经让人认为就值那个价钱,即不会高也不会低,除非其本身的形象得到提升。

做酒要做到消费者的心里去,做文化酒就更应该要做到唯消费者马首是瞻。文化能够统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何况是一瓶小小的白酒呢?我们那么多的白酒没能好好运用上文化的外衣是因为对文化的一知半解,总觉得文化是可以“忽悠”的、消费者是可以“忽悠”的。消费者可以不懂你提出来的文化但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不懂文化,雅文化、俗文化、高深的文化,只是对应的人不同而已。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认同的文化,就像宗教的信仰一样,各人有选择的自由。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4

先了解一下余先生是如何定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个定义,应该说不算差,但完全可以继续深入。只是余先生随口说的“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简短的文化定义”这句话,就失言在先了。虽然36字并不长,又涵概周延,可我们知道,王小波在《我看文化热》一文中就幽默地推荐过另一个文化定义,明显要比余先生的短:“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向时空传播。”当然,梁漱溟还有更短的:“生活的样法。”我喜欢王小波的,或许农民、市民以及多数蓝领们,更喜欢梁漱溟的。其实,寻觅往圣与时贤,象梁启超龙应台们,都有过生动鲜活的文化定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应该这样说,所谓“共同体”、“总和”之类的词儿,老百姓很不受用。

余先生无端地自夸,先扣掉一分。再看“创建集体人格”中“创建”这个词。我想,人格不是文件夹,不能“创建”,也创建不了。文化作用于人,向来是自然过程。而人格是从生产和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即,在基因的背景下,习染而后衍生,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有目的的“创造”和“建立”。梁漱溟表达得很浅显很到位:“是养成。”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反问:那中央新近提出的五个建设中的“文化建设”你认为也有问题?——当然没问题,表述上的简洁工整而已。斗胆揣测,中央的本意,应该是建设文化环境,而不是建设“文化”本身。所以,十新增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说明,中央已开始打破“工整”,很可能有一天会明确表述为“文化环境建设”。因为,不这样表述,概念范畴将有所混淆。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广义地讲:文化不是自然物,除此之外皆文化。狭义地讲,就是精神。或者说,就是与精神产品相关的事象,比如莫言的诺奖小说。从学界相对普遍认可的文化三层次说来看,同样也支持这一观点。即:表层是器物,中层是习俗制度,深层是精神。至于所谓的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如足协搬家择风水之类),只不过是精神的表象或是精神的某种指标。

再看“引导”这个词,它明显带有主观强制的意味和行政色彩。文化现象的生成与取舍既然是自然选择的过程,那么就很难引导使然。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的这种“文化引导”。从其过程来看,似乎有效,但结果却是失败。其原因,只能说是违背了人心的选择,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表述为“传播”足矣。根据各人内心的价值取向,自由取舍,由此衍生出“参差多态”的“幸福本源”。

究竟在文化的定义中用“精神价值”好呢,还是“精神财富”好?我个人以为,还是后者更为准确。价值作为经济学概念,首先遇到的是商品价格,即商品的货币表现。所以,涉及与货币挨着的器物文化,宜用“价值”;涉及精神产品的则宜用“财富”。表达时,如文化价值,精神财富。打个比方,说余先生是一个有精神财富的人,没错。可是说余先生是一个有精神价值的人,就有些怪异。再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很好。可是改成它在全世界都具有精神价值,就语焉不详,分量大减了。显然,财富具象,可信可用,是人类共有的。而价值抽象,因人而异,难以比对——价值的比较同偏好的比较一样,不可能有唯一的尺度。当希特勒或本·拉登站在台上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讲出他们精神价值的立论,但他们却说不出口,这是他们的精神财富。

“生活方式”归习俗,“集体人格”是习性。既然狭义的文化不含二者,而广义的文化还有其它,定义中不提也罢。经比较我们发现,王小波推荐的定义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传播。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无法经久传播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器物、制度还是精神产品,都不会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更不能算作精神财富。所以对这类文化,不谈也可。

简言之,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在这类产品中,我们筛选出精品将之积累,然后通过各种物质媒介(比如书籍、艺术品等),经过一代又一代,传向不同的地域、国家。

精神文化是“建设”还是“养成”,还有商榷的余地。而文化是否具有它的最终目标,同样可以商榷。余先生认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当然没有错,但并不透彻。爱的半透明性和善的制度起源,使我们有了一种打开缝隙,进入细部的强烈渴望。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先假定文化真有一个最终的目的,但这个最终的目的或目标真的是爱和善良吗?

先说爱。爱不是器物,也不是制度,应属精神范畴。那么是否可以说达到它就达到了文化的最终目标呢?显然不可以。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地带,但核心地带不等于核心。我们不妨从文化的对立面谈起。其实余先生自己也说过,“比下定义更精彩的是明确设定对立面。”但他这句话只是用在了讨论“小人”的时候。讨论文化时从未涉及,这很让人遗憾。文化的对立面是什么?是生物。文化与生物是我们人类自身朝夕相处的两种永不可分的属性。精神文化正是对应生物的自私本能应运而生的。动物世界也有爱,那是血缘之爱;商品世界也有爱,那是互惠过程中对利的爱。而狭义文化下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没有抒情与形容的另外的专有词汇:利他;加上限定就是,无条件利他。血缘之爱是亲缘利他,其动机是本能;利人利己的交换是互惠利他,其动机是利己;而文化所要造就的,是一种广泛的群体选择的无条件利他。所以,用“爱”作为文化的最终目标,显然是模糊的,不彻底的。无条件利他才是我们要寻求的文化的最终目标。说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穷尽解析。也就是说,必须指出达成目的的途径和机制。这个途径和机制就是,用文化的核心力量,在相当的程度上,重组基因为人类设定的行为程序。

再说善良。“良”字,梁漱溟曾引证孟子的话推测过它“本能”含义的起源,这里姑且不论,只说“善”。问底穷根的解析最好从词源开始,那我们就从善字的“羊”字头说起。《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样一句:“告朔之饩羊”,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月初一祭庙用的活羊。于是我们联想到,自己双肩扛着即将牺牲的羊时,就构成了为社会负责的“義”字。这个字的构造表意为“我肩上背着羊”是十分明了的。而且那个“我”所付出的牺牲的大小,是要符合规定的,即一定的牺牲,放在一定的献台上。这时,构成的不正是“善”字吗?(参见今道友信《关于美》)善字的下半部,可以肯定的说,就是高脚木盘一样的献台,上面大约铺着草叶。

在这里,“符合规定”很重要。善虽然是一种行为,但已是制度习俗约定下的行为,当然不无内心的自发。于是我们了知,若要行善,就要符合道德良心的准则,抛弃私欲。这对于自己,却乎要做出些牺牲。因此,善是与牺牲有关的。当付出的牺牲极大,当这一牺牲超越了一切规格,更高一级的字就出现了:美——牺牲的羊,大;甚至不是羊,而是自己的生命。这样看来,美作为价值,比作为道德最高概念的“善”还要处于上位,还要高一等,它是文化理想中的最高概念。于是,善并不是文化的最终目标就不言自明了。当由美的本质作为发端,人人都能把为他人、为种群牺牲一己之利的行为当做习惯的时候,不正是群体选择无条件利他的人类文化最高境界到来的时候吗?所以,爱和善良只是通向这个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和海拔营地。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为余秋雨先生未能射中文化的十环而深感遗憾。遗憾还有下面两个。在前有“馒头文化”后有“妓院文化”的混乱不堪的以“文化”作为前后词缀的当代习语中,我们无奈地看到了余先生似乎也在添乱。象什么文化骄傲、文化等级、文化欺骗、文化耗损、文化行为、文化品行,民生文化、生命文化、书面文化、咬人文化、谋臣文化、谋术文化、个体文化、局部文化、身外文化、大批判文化等等,自制了30多个。我个人以为,这些“文化”词组中,多数可以拿掉“文化”这个“缀”。比如,余先生说过的“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所在。”其中的道义与良知,就完全没必要用“文化”去修饰,拿掉“文化”是完全可以的。

余先生辞职而行文化苦旅,一定有其多方面的动因。但我们在他的字里行间明显感受到的是他对“小人”的切齿的痒痛。在《何谓文化》全书中,他把这种痒痛象生理盐水溶进血液般地融进了词章,并渲染着气氛。同时,他也用升华这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尽力做着摆脱的姿态。但我们更多看到的还是对恩怨的“黏着”和对读本受众无意识地“文化”惊扰。将心比心地讲,如果我也有曾遭际余先生的全部苦厄,我可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是如果真有刨根问底的意抉,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中,是不难找到解答与解脱的。我以为,所有恶意攻击余先生为人的人,都是生物属性使然。

先进去看。在没有外敌入侵或灾难震现的时候,种内的个体通常是敌对的,因为要面临食物等诸多生存要素的争夺。所以,“友善即使在大自然中存在,也是不充分的,必须制造。”对领地做过专门研究的阿德雷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A=E+F”,A为友善,E为同种成员中生出的敌意,F为偶然性的灾害。即同类中外部的敌对与灾难压力越大,内部的友善和团结就越强。马克思则更一针见血:“只有在对另一个阶级进行的斗争中,单独的个人才会形成一个阶级;否则,他们只是作为竞争者而处于敌对状态。”所以,我们不得不感叹阿德雷的见地:“敌对是一种生物学状态,它是其全部成员的天然的反应。”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文化意象;东北文化; 二人转

说起东北二人转,人们肯定不会觉得陌生,这一东北地区民间的艺术形式在赵本山老师的带领下,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趋势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着。当然,对于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现在社会上是存在各种争议的。人们最初在给二人转归类时,说它是“走唱类曲艺”,很显然,这属于艺术的一种。在精神文化贫瘠的年代,二人转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东北人有句老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二人转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可是,随着二人转热的逐步升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趣味低级,艺术形式被商业化的炒作和运行取代,只要观众喜欢,不再顾及二人转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有宣传和提倡消极生活态度和放望的嫌疑。只求一时的热闹而没有艺术的内涵……

我们暂且放下二人转是不是艺术,它到底是雅是俗这些不论,不能否认的一点就是,一说起东北,就不能不说二人转,说到二人转就很自然的想到东北,二人转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一个很典型的文化意象了。

如果说,唐诗中的柳意象是代表着送别,代表着离情别绪,那么,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它的意象含义是什么呢?

现阶段有一种从类似考古学的角度对二人转的文化意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认为,“二人转”与东北地区古老的生殖崇拜有着密切关系。

一、二人转与生殖民俗

(一) 玄鸟生商

玄鸟生商的神话最早见之于《诗经・商颂・玄鸟》。《玄鸟》是一首叙述殷商后代成汤和高宗武丁英雄业绩的诗篇。诗由"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写起。讲的是东北一个民族的起源,因而,它所依据的只能是东北民族的早期神话而不能是其它地区的早期神话。

"玄鸟生商"的神话是来源于生殖仪式,在生殖仪式中,先民们是以鸟的繁育功能甚至是以鸟的姿势的舞蹈在实现着万物生命的繁育目的的,依据他们对鸟的生殖力的理解,演示鸟的舞蹈化。但这种生殖仪式的不断重复,就使人们对生殖崇拜转移到了对鸟的崇拜。发展到神话阶段,生殖仪式的鸟形舞蹈的“二人转”行为就想象为玄鸟生商的故事了。

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最基本的神话,这个神话的原文虽然不见了,但它的基本模式却是可以重新建构的,更主要的是这个神话的源头仪式是可以确证的。这个神话的起源就是牛河梁女神祭祀仪式。牛河梁女神祭祀仪式两性结合的“二人转”原型模式置换成新的形式

牛河梁女神庙是东北先民举行生殖仪式的圣地。丰乳肥臀、鼓腹、大阴的女神像是先民崇拜生殖、企求繁育的象征。在女神庙、女神殿中,在祭祀的日子里,一定有一个男祭司,一个女祭司,他们以舞蹈的姿势模拟着神的交媾、生育,而那个阔大的广场,也一定是供人们跳舞的。而无论是祭司的舞还是参加者的舞。其构型一定都是“二人转”。

(二)大母神

在东北大母神祭祀仪式上,东北先民是不止于以两个祭司模仿出女神的“二神转”的,东北先民在这个仪式上还集体模仿女神的“二神转”。那是一种规模极其宏大、气氛极其热烈的模仿仪式。这种仪式是由祭司和它的参加者表演出来的,因而,神圣、伟大而又庄重的仪式实际上就是一场神圣、伟大而又庄重的戏剧,而这种戏剧模式正是二人转艺术的最初原型。

人们对神的“二神转”的模仿就成为“二人转”,这种表演具有强烈的巫术目的,即希望由此实现种族的繁衍壮大、生命的绵延不绝、大地的五谷丰收等等愿望。这种角色表演模式中积淀了特别的意味,它逐渐地成为一种“角色――模仿”的戏剧表演形式,在二人转的表演中以“一丑一旦”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二人转角色原型

在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女神祭祀仪式都是由男女祭司(或萨满)主持的。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作品《金枝》中记载了世界各地的女神祭祀仪式:在雅典、埃莱夫西斯、孟加拉的莱昂、埃及和西非等地每年都举行大母神与她们的尘世情人之间的复活仪式――“圣婚仪式”。在中国古代,“圣婚仪式”也是一种普遍的祭祀仪式,《礼记・月令》就曾记载“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以太牢祀于郊C。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带以弓~,授以弓矢于高C之前”。实际上就是天子参加的“圣婚仪式”。在民众那里,圣婚仪式也是一种盛大的节日,《周礼・地官》所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描绘了在春暖花开时节,人们参加“圣婚仪式”的情景。

男女祭,是二人转戏剧角色的原型形态。

三、二人转与东北大秧歌

经过上面简单的列举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牛河梁女神祭祀仪式是东北先民原始情感的表现,祭祀仪式的“二人转”舞蹈方式就是东北先民的“原始意象”。作为一种统一的大规模的“二人转”舞蹈祭祀形式虽然消失了,但作为对一种“原素”、“原型”、“原始意象”的追寻,“二人转”舞蹈的文化内容却普遍地转化到东北的其它巫术、宗教、民俗、文艺形式当中去了。

秧歌舞虽然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但秧歌的圆型场图,上下装角色、转舞的方式,包括对舞具体动作的“扑蝠”、“亮翅”和在此基础上生发的“三场舞”等情节性舞蹈,都因保持了与祭祀仪式"二人转"舞形式结构的一致性,从而把祭祀仪式的文化精神保留在自身之中。

在今天的二人转中,那个耸立女神的圣殿和神庙不见了,由舞台所代替;原来的“女神”形象,已完全由一个一般女性所代替;而女神祭祀和萨满跳神中对的演示,也已经由二人转二人构型舞所代替;在今天的二人转中,甚至也很难清晰地看到大秧歌的上、下装和圆型场图的原始模式了。然而,无论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二人转的构型形式却始终是牛河梁女神圣婚仪式的人们围绕女神舞这个原始意象即原型的变异演化。一旦一丑的二人转,丑绕旦转的构型,二人以圆形场图的舞蹈方式,无一不是牛河梁女神圣婚仪式舞的进一步抽象化和审美化的表现。

其实,“二人转”就是那一原始意象的再现。二人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奥秘就在这原始意象的表现。正是对祖先的“二人转”原始意象的追寻,才使后世的二人转艺术形式具有了原始意象的原型形式。从原型角度看,“最后出现的绝不是最后的,而是最初的和元始的”,“因为在发生学上继起的,其本性是在前的,而在发生学上是最后的则是最初的”③。二人转是最后出现的,但因为她是远古圣婚仪式的“遗传”,因而二人转又是“最初的和元始的”。而艺术创造的奥秘就在于,使“最后”的形式成为“最初的和元始的”形式。只有表现了原始意象才能真正拨动千百万人的心弦。荣格曾说:“谁说出了原始意象,谁就发出了一千种声音,摄人心神,动人魂魄,同时他也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摆脱了偶然性,转入永恒的领域。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纳入整个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曾使人类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的所有亲切力量。”④

四、结语

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那特殊的、只属于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在于宗教、语言,尤其是习俗”,而且,这些“都来自一个共通的来源--一切原因之原因--气候与地点”。5民族的独特性是来源于民族的独特环境的。东北较为寒冷气候和较为封闭“村落”环境的较少变化,使诞生它的习俗在历史和发展中也较少变化。

从远古的牛河梁女神祭祀舞到今天的二人转,二人转原型经历了一个从巫术仪式到艺术形式的漫长积淀转化过程。在五千多年和广大的东北地区时空跨度中,这一过程是被湮没在繁复驳杂的文化现象中的。但是,只要我们找到了它的原型,我们就会看到在五千多年的繁复驳杂的东北文化中有一条清晰而宽阔的长河脉系,从远古一直流淌到了今天。只要抓住了它,东北民俗文化及其象征系统就会变得清晰可辨了。

通过简单的梳理,我们不难得出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的文化意象的历史文化含义,虽然二人转的形式和内容,都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于二人转的了解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雅与俗的层面,看待一种文化或者艺术现象也要考虑到历史的因素,就如同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象征的就是最古老的生殖祭祀。

希望此文能为人民看待和认识二人转提供新的角度。

注释:

① 《满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ll页。

② 《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l期。

③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第57页。

④《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原文见《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2页,此处引用叶舒宪译文,见《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第55页。

⑤别林斯基l《文学的幻想》,《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l982年版,第26、27页。

参考文献

[1]满族民间故事选[A].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埃利希・诺伊曼. 大母神--原型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酒文化的意义范文6

摘要:用漫画艺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画话温泉和温泉画漫画,探索创新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形式,以一种轻松愉快、受众面最广的漫画艺术形式,取材于现实生活依靠不同的技法加以表现,或是表达思想,或是传递信息,或者只是单纯的幽默。达到较为宽广的受众面,从而对传播温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漫画;温泉;文化遗产传播

一、漫画话温泉

(一)缘:温泉是一种生活

过去,洗澡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是一种功能,就如同去粮店买粮,一个月一次,或者更长,功能世界里,洗浴本身没啥美感。而如今,洗浴经常化,温泉旅游也很经常,洗浴变成了一种常态的生活,泡浴之后做按摩、擦打精油,在温泉里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加。

温泉世界里有了雅兴,而且还成为了一种生活,自然便可以成为艺术取材的新领域。温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受到人们的喜欢,连可爱的小动物们对其也情有独钟,温泉让小动物们享受到了温暖,通过温泉吸取了不用的矿物质和盐分。相传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动物发现温泉的说法,可见动物性感觉要比理性逻辑来得快,与其运筹帷幄般地认真思考,不如跟着小动物后面寻找,温泉猴子例子告诉我们要分层次认识温泉。由最初的本源直接切身感受,然后且听之文化典故,最后则是个人偏好喜欢还是不喜欢,与温泉结缘。

温泉+动物,只要听说这个话题,无不会诱发画家的兴趣。

(二)灵感:印象温泉的启发

画家作画需要灵感,而裸浴世界容易产生灵感,这是一个不需宣扬的事实。从灵感角度上看,绘画工作者应该逐步加大对温泉世界的观察,从中启发自己,或曰自己的创作意识。

印象系列在中国已经人气多年,这些产品都不是旅游学家的创造,恰恰是来自艺术家的发明。迄今有云南印象、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等等,印象是什么,是真实存在出来的吗,真实一般都是客观的,一般都是令人感到痛苦,无论怎么样的做都会让人感觉到不真实,无论付出怎么样努力,人们即后就不在纠结于物象的真不真实了。客观真实是印象真实的基础,构建真实,构建自己脑子里的真实想法,然后将那个想法建设出来。温泉如烟飘渺,温泉可以印象。

(三)挑战:以漫画表现温泉

漫画在其人物情感表现上可以是愤怒、愉快、平静、不安、亲密、疯狂、自满,甚至在视觉上可以表现出感官受到的喧闹、刺鼻、寒冷、酸味、温暖的刺激,图画就是这样来唤起观众感情或感官反应,这样的原理就是漫画的命脉。通过时间和运动,漫画既可以通过画格之间的知觉封闭来描绘,也可以在画格之间和之中被描绘出来。

用漫画表达对温泉的情感,那种无形体会该以怎样的线条描绘?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意义,从消极和恒久到得意并且强势,再到动态,再根据形状,可以表现出讨厌加严峻、温暖加柔和、理性加保守,根据笔触可能看起来狂野而致命,或是虚弱并且不稳定,又或是坦率也藏匿的。就算全宇宙最没表现力的乏味线条,也不可避免地会刻画出它们的主题性格,图画中生命线条是形式化了的语言,是语言的原始根源。绕来绕去,一句话,线条是表达,相当于语言,每根好的线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低劣画者画出的线条啥也不是,尤其是在缺少爱的情况下。

在绘制温泉漫画时,温泉的温度很温暖,用一些曲线来表现,告诉观者温泉的水是热的还冒着热气,但有些温泉水由于是不同矿物质组成的,就不太容易形成是清水还是原汤的效果,这时候就需要在水里加一些线段,表达这个水是有颜色的,漫画符号往往就是它的艺术语言形式,图画可以引起读者的强烈感觉,但是也缺少文字具有的明确性,相反,文字虽有明确的意指,但其缺少图画中直接冲击,它的效果是逐渐累积的。

二、温泉画漫画

与漫画话温泉不同,温泉画漫画是指站在温泉角度渴望来自漫画的帮助。外人眼中的漫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温泉人对漫画一无所知,其实这是谦虚,每个温泉人都见过漫画,虽然不会画,说得不准确,但理解的未必就一定不靠谱,温泉人觉得漫画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难题。

(一)记录遗产

时代变化,关于温泉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迫切以漫画的形式来记录、保存。当然,不排除以文字记录,以及通过影像记录,可采取多种方法保护与抢救遗产。

古有官汤、商汤、民汤之分,虽然有不公平成分在其中,但那是历史,也是一种文化,在日本有其温泉僧侣汤、妇人汤和男子汤之分等等这些引入现今社会需要,建成旅人汤、女汤、男汤孩儿汤等等,在有了具体的参照性指标。

古有七日温泉汤治,在中国远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浮丘与轩帝”的时代,北宋元符进士夏津县令凌唐佐所写的《黄山汤泉》诗,把诗中记述的轩辕黄帝曾在黄山汤泉浸泉七日,皱纹消除、消除病情、返老还童传说。

温泉地需要有泉眼,有的是古井,井深而且井热,温泉井边建设广场、亭子、赏泉、观泉等,热井是竖的、向上建,向下可否称为下垒,线下先进再垒,并在建造过程线上进建……温泉自涌,历经沧桑,在泉眼旁会留下矿物质的沉淀与结晶,打开泉眼温泉的井盖,在输汤管道上会发现大块的结晶。

保持自古以来人类对温泉的神化或崇拜,或者重拾那种渐渐失去的崇拜意识。温泉源不可动,温泉历史文化中,泉源神圣不可轻动,温泉地所有一切都以泉源为动力的,泉源神圣不可动,即使动也要谨慎,做个仪式。

(二)情景展示

百闻不如一见,见可以是指实物,也可以是指漫画。在温泉规划中,要涉及到很多产品,目前多采取照片方式。照片的优点是真实、全面,但重点不突出,有时会让人看不出重点,还经常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如果在规划队伍中有漫画家成员,许多问题便不再是问题。就目前而言,有露天风吕、自然汤屋、交流足汤等产品,露天温泉要求有氛围、中远背景共3个层次感,这些都有赖于漫画功能。

汤屋概念源自于近年来将温泉洗浴引入到房间中的做法,将水设施与家具同处在一个宽敞的房间内,它的存在是家空间与温泉相结合的产物,确切地说是在温泉地建设家性空间,在家中这样的私密的空间之中,裸浴就很安全了,家庭中早些年夫妻泡汤时还各泡个的,中间还有个屏风,不时地传来语言的交流“老婆子,毛巾递过来,老头子哼着小曲享受着温泉带来的惬意”。

(三)引导文明

中国人出国旅游不文明,已成为全世界的思维定势。其实,许多国人在国内旅游时也不文明,显富露富、缺少教养、愿意大声讲话、爆粗口、占座位、浪费资源等,除了凡凡的措施之外,还应从具体领域做起。温泉旅也有很多不文明现象,淋浴长流水、在浴池中搓灰、不遮盖的裸行走、以足试温、浴巾随便放等,可以发回漫画的讽刺与幽默功能,达到教育目的。

1、倡导交流:中在日本温泉文化中,足汤文化有别于我国的足疗,在足汤中有很多交流的氛围,在与谈话对方裸足入足汤之中,以水相连与热之传导,谈话双方穿着浴袍且并没有零距离接触,从而增进感情。交流是将对方当回事,尊重对方,而不文明正是不尊重对方,旅游文明建设也需要异曲同工。

2、畅浴温泉替代豪饮醉酒: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追求与之加深,但剩下来就是内心的孤寂,这时候需要聚起自己朋友在一起,传统中常常中国人的习俗是把酒言欢,对饮几杯以示畅快,而在现代人喧嚣的都市中,以温泉待客,当客人来了,邀其到温泉地,用是畅浴代替畅饮,那是何其舒适和温情的惬意啊……

3、汤礼:一裸需要有帮助,除非是趁着夜色出出进进,这样才不太会不失大雅,又能体会温泉洗浴的不裸不爽好处,温泉遮其丑且温泉水还很舒服,温泉让我们知其礼,知礼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温泉带给我们的惬意的温暖和舒适难以忘记的情怀,那么我们如何回报温泉带给我们的情意呢,在泡温泉中,首先需要的就是淋浴,洗净之后才可以下池子,这是对温泉的尊重,也是爱温泉的第一步,然后就是规矩下池,小心翼翼的,别伤害了温泉,然后就是静静的浸泡,不大声说话,也不用化学的东西,同时在池内也要遮羞,那是因为温泉也是怕羞的哦。

(四)知识表达

1、低碳:温泉资源是珍贵的,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一些温泉地的涌水量也不过千吨,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要人类的知识与智慧了。从最初人类洗浴需要自己生火,烧水才可以达到温暖水温进行浸泡,到让人类直接就可以感受到了温泉的方便与快捷舒适,温泉是低碳之父。

2、温泉水工:两个独立的温泉池就会有两个温泉入口和两个出口,这样大大地浪费空间,也不利于资源开发,这就需要人们发挥想象合并一起便于空间利用。

3、池中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在一个池中容纳更多人,可以建立池中景,以景为靠依,这样有限空间就容纳了更多的人,享受惬意时光。

4、浴场双关伞:栈道阴凉,一伞双关。在通往温泉池小道上,同一伞下一边浸泡在温泉之中,体会着暖暖惬意,一边坐着栈道绿荫之下,凉凉之风袭来,静中之坐,动中之泡,动静皆成一伞之下,妙哉。

5、汤池中长凳:温泉水中有了长凳,让人看到以后就想坐下,安心、亲切。人坐下后温泉水齐胸,这样尤其是老年人没有了水没脖子的恐惧,坐下来下面是粗糙一点,有点摩擦力,这样即使是身子很滑也不容易,滑入水中。不坐地方则可以溜光水滑。

6、汤里大陆架:喜欢温泉的人,或坐、或倚、或躺下。汤盈溢上炕,炕上有石枕,寝在那里,浸在那里,在躺下的时候,若是习水性,则在其中安逸平稳,尽享温泉之乐。若不会水的人躺式水中会很心慌,很是难受。

7、斜汤:一处大约30度的倾斜面,最上面有一排涓涓热汤流出,脚下有挡,人贴在上面,挂在那里,温暖不说,似躺斜贴。吾斜你正,汤里毕加索,所谓斜正,汤里汤外可以互换位置,生动有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结语

用艺术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遗产有实体可供保护,旅游者可以观赏残留的古代建筑。非物质遗产缺少物质实体,非物质遗产进行保护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广为流行的作法是施行传承人制度,这尤其适合于手工制作――小物性,如泥人、剪纸等,以及适合于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对温泉而言,往往连手工制作、舞台表演也较难发现,古人利用温泉基本上是纯非物质形式,保存记忆该如何进行,绘画就是一个好的途径,就如同《清明上河图》留下了当时的繁荣情景。

温泉是地下热水的自然涌出,温泉的文化内涵是人类赋予的,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范围的历史文脉。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尤其独特的魅力,其中一点便是有提示的可想象性,进而漫画是一种轻松愉快、受众面最广的艺术形式,取材于现实生活依靠不同的技法加以表现,或是表达思想,或是传递信息,或者只是单纯的幽默。以现在观点看,遗产确实高于生活。阅读绘画艺术作品,轻松愉快,可读性强,有很大的受众面,同时助于吸引画家及年轻绘画工作者,寻求到新的创作素材,激发有原创性质的表达方式。对保护与传播温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十分有意义。(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著,滕守尧等译. 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毕克官,黄远林.中国漫画史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陈星.赏心悦目――漫画品读笔记[M].杭州:西泠印社,2004

[4]陈墨香,汪 集.中国地热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1): 327-328.

[5]陈有利.温泉旅游资源的保护途径分析[J].时代经贸.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