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教案设计范文1

[关键词] 对话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实例 交际能力

高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有四课,每一课的侧重点不同,任务不同,它们分别是对话、阅读、语言学习、复习与写作。每个单元都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如: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卫生与体育、学习方法、行为规范、社会科学、环境保护、饮食习惯、人际关系等。对话课是高中英语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设计了丰富的情景,实用易学的句型,以及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话题和内容,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对话课,教学方法呆板,没有很大的突破,一般采用下面的方式授课:

1.讲解式:教师在讲课,学生在听课,把对话当作阅读课文来教,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2.随意式:教师没有分析研究教材,方法随意,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完整性和规范性不够。

3.表演式:认为交际法就是表演法,重形式不重质量。每节课教师讲解后,让学生分组表演一下对话就了事。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老化,在教学技能与技巧上创新不够,对高中英语对话课的地位认识不足。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对话课不重要。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也就是说,英语的交际性决定了对话课的地位,而且,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不能只重视阅读课,忽略了对话课,因为对话课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对话课。

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方法。上对话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围绕对话的每个话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对话课的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对话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不同话题的对话,学习日常交际用语,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

教具: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等。

三、

教学重点: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兼顾读写能力。

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话题的知识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1)

复习导入:根据话题的内容及学生原有的知识,以旧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开始新课。

2)

看图讨论导入:根据每个对话的话题,讨论有关图片,让学生发表意见,引入正文。

3)

背景知识导入:介绍与话题有关英语国家风俗习惯和文化,渗透背景知识,为学生理解对话的情景打下基础。介绍背景知识的形式有多样,如:提问、游戏、示范、图片等。

4)

表演导入:让学生表演类似的对话,引入所学对话的话题。

2、听录音,回答问题。

录音机是我们最常用的教具。听录音在对话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因为怕麻烦而直接叫学生打开书看对话。听录音有两个作用:一是训练学生的听力,二是学习和模仿录音上的正确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一般来说,一节对话课至少应播发两至三次录音。第一次和第二次听录音前教师先把问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由浅入深理解对话的内容。听第一次录音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该是简单的,紧扣对话的主题的。听第二次录音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该增加难度,就对话的具体情况提问。第三次听录音是为了巩固知识,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听第三次录音的时候,学生应跟录音朗读对话,深入认识对话。

3、学习对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有机结合,不能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

理解对话。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目标是理解对话的每个细节的内容,为处理难点扫清路障。

2)

处理难点。难点是指对话里出现的新词语、新句型、新语法。在讲解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指出对话中的难点,并利用投影、图片、以及板书等形式呈现难点,并结合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4、

操练对话。

训练对话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体现学习对话的交际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在进行对话训练时,教师可以采取下面的几种形式:

1)朗读对话。它也有几种形式:A、学生听录音,跟着录音读。B、教师领读。C、学生分角色读。可以以男女生为单位,以两人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当堂检查朗读的效果。

2)表演对话。为了检查训练的成效,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表演对话,最好不要看书,只要学生表演出主要的内容,也就达到了训练的效果啦。

5、

巩固对话。

经过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比较熟悉对话里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教师就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达到学习对话的目的。下面有几种训练方式可供选择:

1)对话后的Practice和Workbook里的同步练习。

2)让学生以两个人或四个人为一组,根据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的情景,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编写对话,并且表演对话。

3)教师重复本节课的重点词组、句型和语法,补充适当的练习。

4)教师就对话的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然后教师听取一些小组的意见,最后归纳一下,师生达成共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练习了口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其中操练对话和巩固对话这两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时间分配选择其中的形式来训练学生,或者把一部分的训练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课后做,教师下一节课上课检查。

六、 对话课的教学实例。

下面我就以高中第一册(下)Unit 17 Nature Lesson 65 为例说明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的:通过Nature这一话题,学习日常交际用语:Why are you making this journey? We are trying to collect the money for a wildlife project. We want to… 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new project? That sounds a great idea. Good luck with your trip!

教学过程:

1、看图讨论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Do you love nature? Why? What can you see in nature? Can you find many wild animals now in nature? Why not? 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nature? Can you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再让学生看一些野生动物的图片,包括麋鹿,提出问题:Can you tell me what these animals are?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tigers, lions, bears, monkeys, pandas, milu deer.

然后教师引入话题说:The milu deer is one kind of deer. But there are not many milu deer in China now. What shall we do?

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最后引入正文,说:We must protect nature so that more milu deer will live in China. Now we will see what some other people do to save milu deer.

2、

听录音,回答问题。

教师向学生交代对话的背景,提出问题:Today we are going to hear about a long journey. 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four people going to do? Why are they doing that?

教师放第一次录音,让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

教师放第二次录音,向学生提出下列要求: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try to write down all the questions you hear in the dialogue.

教师放第三次录音,让学生问答记录下来的问题。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力,也使学生了解了对话的主要内容。

3、

学习对话。

1)

理解对话。学生经过上面的训练,其实已经比较熟悉对话的内容,理解对话这个目的已成功了一半,这时候是处理对话细节的一个好机会。教师应抓紧时机作适度的讲解,指导学生划出重要的词组和句型,为下一个步骤做好准备。

处理难点。

新词组有:collect money for, make a journey/make a trip, wildlife(合成词的构成法)

新句型有: We want to …

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new

project?

That sounds a great idea.

Good luck with your trip.

新语法有:用现在进行时表示一个最近按计划将要进行的动作,也就是说,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对话中的句子有:

Where are you traveling to, Gary?

How are you getting there?

How many of you are making the trip?

Why are you making the trip?

这种表达法可用于下列的动词:arrive, come, go, get, leave, make, return, sleep, start, stay, travel

教这个语法点的时候,老师叫学生把对话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领悟当中现在进行时的用法,然后用上面的动词造句,练习这种表达法。

4、 操练对话。

以两人为一组,一个做Gary, 另一个做 a newspaper reporter, 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叫两组同学做朗读表演,对有能力的同学,教师要提高要求,合上书表演对话。

5.巩固对话。

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对话后的Practice, 根据书上的提示,运用本对话所学的用语,编一个类似的对话,然后当堂表演。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对话里的问题,以记叙文的形式改写对话,复述对话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设计范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86-03

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巩固学生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之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做好铺垫。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由老师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统一讲解,其次由学生动手实验,最后将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并撰写实验报告,从而完成了一个实验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的教学中,与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原因主要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若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则在一节课内所传授的知识已远远超出了现在学生所能接受的容量。最?K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与创新的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分析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可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信息传递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而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吸收内化阶段效果不明显。而翻转课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由课前进行信息传递,课中进行吸收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将翻转课堂模式引入各个领域的课程教学当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关于这一模式在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提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分析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以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为例,对本文提出的“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加以阐述。

(一)课程开发

1.学情分析。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职生源的高职一年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学生。这类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单纯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若将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如实验原理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视频进行翻转教学,则刚好迎合这类学生的特点。因为微课视频时间短,一般为6-15分钟,且通俗易懂,容易为这类学生所接受。另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和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验分析。“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是分析化学酸碱滴定实验中难度较大且具代表性的实验,其特点是前后衔接紧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操作,为综合课型。本实验知识目标为:理解混合碱测定的原理,掌握双指示剂滴定方法。能力目标为:能根据滴定终点判断混合碱的组成,并能正确计算各组分的含量。情感目标为: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是双指示剂法测定原理。教学难点是两个化学计量点的理解及其应用。

3.导学设计。在上述学情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编写实验指导书,制作PPT,录制微课视频,构建完整的学习支撑体系。“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4.微课录制。“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按照实验内容可分为课程导入、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课后反思及练习五个部分。微课的录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验操作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方式进行录制;实验原理讲解、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思考练习采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课程的导入是关于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视频。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教学主题。原理讲解主要介绍双指示剂测定NaOH和Na2CO3含量的方法。讲解什么是双指示剂法、介绍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推导NaOH和Na2CO3含量的计算公式。实验操作过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演示。主要包括称量、溶解、定容、移液、滴定五个步骤。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以教师实验所得到的一组数据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所有数据列在一张表格中,将原始数据代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思考练习主要检验学生对本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主要用到的软件有Camtasia Studio、Microsoft Word 2013、会声会影、格式转换器等。

(二)自主学习

资源开发完成后,教师将实验指导书和微课视频打包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登陆教学平台自行下载学习资源包,结合自身知识基础进行一遍或多遍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一至两遍就可完成对实验重、难点的学习。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比较大。即使反复多次暂停、回放视频进行学习,可能有些地方还是不能明白。为了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搭建了QQ群、微信群等社交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社交网络平台不但可以为学生排忧解难,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对相应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课堂内化

课堂知识的内化以学生实验为主。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常是2-3人一组。每个小组将完成给定药品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开始前,师生之间有一个课堂互动环节。用于教师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同时,教师将实验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强调。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依次进行。教师需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实验动态,对每个小组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解疑,确保学生能够高效顺利地完成实验测定工作。各个小组也可以互相学习和帮助,实验成功的小组可以协助实验失败的小组进行再次实验直到实验成功。实验结束后,各个小组将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并将实验数据和测定结果上报给教师。教师对测定结果进行初步分析。选择2-3个小组的数据作为范例,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缺点。最后,师生再次进行课堂翻转互动。对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并对实验做相应知识拓展。

(四)评价和总结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认真批改,将实验报告所反馈的问题进行逐一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同时把撰写较好的实验报告上传至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互相学习和参考。学生和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再次交流。教师点评本次实验总体完成情况和质量,并开展学生访谈活动,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整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评定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及反思

(一)教?W实践

以“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为例,选取2015级工业分析技术2班作为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对象。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

1.课前准备。教师在实验前一周将课程资源到班上QQ群或微信群等学习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实验的预习。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为了能够比较集中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通常选取每天的18:00-18:30作为师生互动交流时间,学生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QQ群上,教师负责对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同时,教师还需完成对实验试剂和器材的准备。“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实验项目需要准备的主要试剂和器材有1mol?L-1HCl标准溶液、0.1%甲基橙指示液、1%酚酞指示液及滴定分析常用仪器。

2.课中实验。实验的开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根据本班人数情况,以2人为一组。实验开始前,教师让学生把整个实验过程先回顾一遍。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教师将实验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如称量药品时,在保证准确称取的同时速度要快,这样可以避免药品在称量时潮解。滴定时,终点控制要适当,滴定速度要适宜,否则容易导致实验失败。数据处理时,使用计算公式时不要忘记根据实际滴定所移取的溶液体积乘以相应的系数。接下来,由学生动手实验。基本上所有实验小组均能按照称量、溶解、定容、移液、滴定的次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在旁观察,帮助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同时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操作结束后,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同时对教师所布置的实验拓展内容进行思考。如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能不能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其含量?测定结果计算公式如何表示?最后,进入课堂翻转讨论。讨论重点为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如滴定终点颜色怎么把握?能不能换成别的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影响本实验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3.课后研讨。研讨内容主要是本实验项目教学实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平台再次进行交流。从研讨结果来看,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方法总体满意度较高。原因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根本听不懂的知识。以前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没听懂就不了了之,现在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加之教师的在线解疑和课堂互动,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学生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学生反映滴定终点颜色不好把握,建议教师在实验现场滴定一个样板作为标准给学生参考。固体试样称量容易潮解,建议换成液体试样。研讨结束,教师结合学生意见对本次实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对课程资源的更新。

(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