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1
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也许就是一只小小的、慢吞吞的蜗牛,你看起来轻而易举的高度对他来说如同登天。但不管你看得见看不见,不管葡萄是否还在枝头,他一直都在爬,从未放弃。他们在向世人宣告,他们不是天才,也不是"废人",而是在不幸的命运中努力成长的蜗牛宝贝。
【关键词】:孤独症 概述 形成 表现
一、 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 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 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弱智,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弱智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 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 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特征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autistic disorder),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即自闭症)较为常见,其产生,与遗传、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自闭症作为典型的心理疾病,可能对人的性格养成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基本生活能力具有严重的影响。
一、自闭症对儿童语言能力的严重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不同属性特点的人组成的,而每个人对同一事物又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人们需要在彼此的意见交流过程中达成共识。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意见交流,人类社会才慢慢地从原始生态迈向了高度文明,我们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流叫做交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交际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交际能力也已经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必备、重要的基本能力。然而,自闭症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交际能力的缺失,这就导致自闭症患者与社会严重脱节,而一旦自闭症患者与社会发生脱节,就会导致自闭症人群陷入一种严重的恶性循环,难以融入社会。
二、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交际能力的建立,需要一个较为丰富的语言环境作为支撑。而儿童时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想切实提高自闭症患者的语言质量,就必须对儿童时期的语言训练加大力度。虽然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意愿,但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往往通过简单模仿和机械重复,从生活环境中吸取了大量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并可以通过对语言习惯的判断,初步掌握这一语言的运用方式,这就为孩子未来交际能力的养成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在儿童时期对自闭症患者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特征分析
落实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是帮助他们架构起未来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闭症患者的交际能力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要想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方案,我们先要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特征方向去探究。具体而言,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权威报告显示,自闭症儿童平时说话习惯很少,并且即使是语言表达,也仅仅是用几个字来完成。
2.多数自闭症儿童对主谓宾关系概念不清晰。
3.词汇量明显低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水平。
4.自闭症儿童没有与人沟通的主动性,哭、闹、喊、叫是自闭症儿童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
四、如何更好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在制定培训自闭儿童语言能力的培训方案时,最有效的途径是结合自闭症儿童语言特征的具体情况。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先打开自闭症儿童的心灵世界,然后适当地增加自闭儿童的词汇量,最后试图激发自闭症儿童的交际积极性,充分保证对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培训的质量。
众所周知,儿童对陌生的事物天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好奇,这是儿童的天性,即使是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要想打开自闭症儿童的内心,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落实。当自闭症儿童的内心被真正打开时,我们再对故事里面的重点内容进行重复和强调,争取在自闭症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自闭症儿童对常用词汇的记忆,并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本性,在一些小游戏中,将词汇具体化、实物化,进而在自闭症儿童的心中建立起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联系,落实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训练。此外,我们还要加强与自闭症儿童的日常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向他们进一步强调主谓宾关系,加深自闭症儿童对说话习惯的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心理疏导、游戏辅助等手段,激发自闭症儿童讲话的热情,鼓励自闭症儿童用语言表达情绪。
总之,正视个体差异,强化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培训,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沟通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其与社会脱节,陷入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冯兰云,郑艳君.孤独症儿童语言特点与康复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10(02).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儿童多动症;中药治疗;感觉统合训练;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9.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c)-067-02
儿童多动症或称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是现代儿童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难以控制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行为改变,以致学习困难为特征,直接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将来学业、就业。儿童多动症属中医学的“脏躁”、“躁动”、“健忘”、“失聪”证中,有报道学龄儿童发病率为3%~10%。笔者在本院儿科门诊中于2003年7月~2007年8月,选择静安益智汤(协议方)配合感觉统合训练系统治疗68例儿童多动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儿童多动症诊断、能接受系统治疗的68例患儿,年龄在5~12岁,其中,男58例,女1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儿童多动症诊断依据[1],经瑞文智力测查均在Ⅲ级以上,并排除智力缺陷者,且儿童多动症诊断量表评定 [2]在7分以上。感觉统合发展核对表评定[3],经量表评定均有感觉统合失调症,其中,中重度占48例,以前庭功能失调、脑神经生理抑制困难、发育期运动障碍为突出表现。神经系统检查:软神经征多有异常,如翻手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阳性等。另外手指成圆、眼跟踪、跟尖步可疑或异常。脑电图检查有3例轻度异常,以慢波增多为主。
1.2 治疗方法
1.2.1 中医药疗法所有病例均给予静安益智汤(协议方):熟地10 g、山药10 g、益智仁10 g、龟板10 g、石菖蒲10 g、山芋肉10 g、茯苓10 g、杞果10 g、6 g、远志6 g、龙骨10 g。躁动易怒者加石决明10 g、勾藤6 g;寐差难眠加五味子10 g、夜交藤10 g。学龄期儿童,每日1剂,学龄前期儿童,每2日1剂,水煎服,可分次频服。
1.2.2 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所有病例均给予训练治疗,并配合心理矫治,每次60~90 min,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症状轻重不同,对前庭感觉、本体感觉、触觉等进行重点训练。集体训练治疗,5人为一组,个别给予特殊训练治疗。心理治疗采用正强化法,正面引导,增强患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指导家长正确认识疾病,以配合做好家庭训练。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上课注意力集中,情绪较稳定,学习成绩基本达到同龄水平。好转:动作减少,静坐时间延长,注意力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或瑞文智测、儿童多动症量表评定好转。未愈:症状、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68例患儿系统治疗1个疗程(20次)后给予全面评定,其中12例(含好转5例,未愈7例)接受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再进行评定。总有效率第1个疗程为80.88%,第2个疗程为83.88%,无任何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两个疗程的治疗效果(例)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围生期损伤、遗传因素、出生后窒息低氧、环境食品污染、感染诱发、家庭教养不当等多方面导致大脑神经发育障碍而发病。中医学认为,先天不足、禀赋虚弱、后天失护或他病所伤,遂形成患儿的阴阳偏胜偏衰,进而演变成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发生意识的异常。由于小儿形气柔弱、阴津未充、发育迅速、所需甚多,极易形成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从而表现神志不宁、吵闹不安、烦急喜语、多动等一系列表现。治疗立法以调整脏腑功能和机体阴阳平衡为重点,病本为虚,虚实夹杂,调整五脏以心、肝、肾为主、取钱乙“以肾为本,其用在神”用杞菊地黄丸合孔圣枕中丹加减,拟方静安益智汤以滋养肝肾、宁心开窍、平衡阴阳,以治其本。配合感觉统合训练疗法,寓玩于治,玩治结合,患儿乐于接受。有报道[4]:“我国近5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治疗儿童孤独症、学习困难、学习不良、动协调差、多动、注意缺陷、行为情绪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感觉统合训练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对学习障碍儿童干预较有效的方法[5]。笔者发现,儿童多动症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而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的患儿,不一定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本组患儿均存在与前庭功能协调有关的大肌肉与平衡不良,经大量的前庭刺激的输入,前庭功能得到改善,其行为问题相应减少。行为问题儿童多有前庭功能协调障碍[6,7],此方法能打通神经系统部分反应通路,改善脑功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感觉统合疗法是一种针对性强、系统而精确的游戏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儿童多动症患儿应积极早期干预、综合系统治疗。中医药治疗调整脏腑阴阳平衡,未见任何副作用,配合感觉统合游戏疗法,患儿乐意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9.
[2]苏渊.孩子为何注意力不集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89.
[3]陈文德.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234.
[4]李旭东,黄悦勤.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9):573-575.
[5]郑信雄.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1999.1.
[6]赵亚茹,姜英.感觉统合治疗对改善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39.
[7]马晓丽,方卫红,苏云凤.黄埔区2~6岁儿童行为问题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86-87.
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4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外国还是我国,我们都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发现音乐治疗的思想元素,音乐治疗源远流长。音乐治疗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在四千多年前,古印度人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病痛。古希腊人也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中世纪的欧洲人将音乐视为一种使长期的痛苦和忧郁得到缓解的精神体验,并把伴随音乐疯狂的跳舞当成治愈舞蹈病的唯一方法。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国也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音乐治疗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
远古时期,人们就已意识到艺术活动中蕴涵的治疗功能。汉代《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五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及其辩证地运用于相应疚:病的记载。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说:音乐可以“动荡血脉,脉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元代医生朱霞享说:“乐者,亦为药也”。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包含了音乐与人体健康的之间的调节因素。在音乐治疗中,具有兴奋作用的音乐属阳性,而具有抑制作用的音乐属阴性;激昂的音乐属阳性,柔和的音乐属阴性[zj。因此,中医重视在给患者开音乐处方时,对病人疾病的性质以纠正患者阴阳失调,使之平衡。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音乐治疗,又称为音乐疗法,还有人称其为音乐医学,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现在对音乐治疗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对音乐治疗的理解也不同。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日本田中多闻医生对音乐治疗的定义是:把音乐作为媒体使用的医学治疗方法,主角是医生(音乐治疗医生),根据医生的处方,音乐家、护士、临床的心理医生作为整体的一员的相互协作。我国音乐治疗研究者张鸿蒸认为: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心理、生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1950年美国建立音乐治疗学会,音乐治疗发展成为了一种专门的疗法,政府也规定将音乐治疗作为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表明音乐治疗开始得到了专家和大众的认可,开始走上系统的、独立的研究道路。虽然从学科的创建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但是音乐治疗学却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传播开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房地产论文
1958年英国成立了英国音乐治疗协会,此后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等45个国家先后成立了音乐治疗机构,150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治疗教育。1979年以来已多次召开世界范围的音乐治疗学术会议。目前在美国从事音乐治疗工作的国家注册医师有四千多人,欧洲有数千人,日本有50多人。在短短半个世纪中,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迅速的发展,说明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健康的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社会职业,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在我国,音乐治疗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却起步比较晚。1979年美国音乐治疗博士刘邦瑞教授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第一次把欧美音乐治疗学介绍到国内,才拉开了我国音乐治疗学科建设的帷幕。然而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我国的音乐治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并形成了中国特色。
1981年医院开展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的音乐电疗,体现了我国音乐治疗的特色。1984年湖南马王堆疗养院在为患者展开的心理音乐治疗中,为了适应中国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别大量采取了中国乐曲。1985年一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专业音乐人员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协作,先后开展了对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参与性音乐治疗的研究。此后,国内有几百个医疗单位设立了音乐治疗室,用于精神科、各种身心疾病、儿童学习障碍、多动症、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的诊治。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1999年n月中国音乐治疗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已开过7届学术会议,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现已有团体会员100多个单位,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2003年,中国的音乐治疗开始与世界接轨,我国音乐治疗的成果逐步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在国内的广泛开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兴奋和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