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学建议

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统筹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实现以资源数字化、传递网络化、流程科学化为表现形式的教学管理活动,从而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目前,全国高校已经普遍建成校园网,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方式,无论是信息化的决策者还是应用者都应摒弃那些阻碍信息化进程的错误观念,尽快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观,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思想保证。这些影响信息化进程的观念如下:

一、管理信息化就是业务管理系统的集合

由于对信息化概念认识的限制,很多人认为,购买(或开发)若干个管理信息系统,使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务处理系统,这就实现了信息化。这种认识存在于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观念中,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多个业务系统应用后,人们发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困难或根本无法沟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当需要数据传递的时候人们有时不得不返回原始的工作方式,当需要上报数据的时候不同系统得出不同的统计数字,这些现象我们称之为“信息化的尴尬”。如果这些问题经常发生的话,人们就会怀疑信息化的效能,甚至会质疑信息化投资的正确性。实际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或者不能严格遵循规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不统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这些系统开发平台不同,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信息标准缺乏,使系统间的数据交流变得无法实现或成本极高,信息化的努力可能以失败告终。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涉及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而高校管理机构的相对松散化配置又决定了系统的功能模型复杂,数据源分散,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以点带面、重在应用”的原则展开。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规划先行,特别是数据规划。在进行充分的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校信息化的总体规划,通过对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分析及编码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预先定义各mis系统间的接口规范,按照“业务分散,数据集中,系统分散,数据统一”的原则建立集中的数据库,并将这一原则在整个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严格坚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信息孤岛”、“信息错位”等带来的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信息化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科学、实用的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模型,比如清华大学的urp( university resources planning)模型等,已经在多个校园中得到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重硬轻软,中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

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校园网经过几期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先进的网络环境,购买了多个管理系统,这时人们认为信息化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可以享受信息化的成果了。

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数据,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应用。网络等硬件环境建设,相当于修好了“路”,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购买了应用系统,也就是买回了“车”,但是信息系统应用的最终目标体现在车中的“货物”即数据。系统实施的第一项任务应该是数据建设,基础数据不准确、不确切、不完整、不一致等都会导致后续工作产生严重问题,甚至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在基础数据和公共代码建立后,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策略,保证车中的“货物”准确、完整、可靠。

三、忽视信息系统对管理变革的需求

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管理应用方式有两种,即集中式与分布式,集中式的管理适合于小型的、基于单机的、功能相对简单,涉及业务部门较少的系统,采取专门人员集中管理的模式,易于保证系统的应用效率及质量。而对于一些大型的信息系统,比如企业中的erp系统,必须实行分布式的管理应用模式,即各业务部门与本部门工作对应的系统模块的使用,并分别相对应的数据负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涉及校园中的每一

个教师、学生和职员,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进程,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必然要求全员参与的分布式管理模式与之相对应。

四、重技术、轻管理

信息化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管理过程。但是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个技术工程来对待,认为技术是硬要素,它是直接创造效益的源泉,而管理则不然,管理因素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因其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特征而被忽视。信息系统的理论表明,系统投入运行只是系统应用的开始,更重要的工作是系统的管理保障,是如何统筹规划数据、制定应用策略、组织人员、协调机构、划分职责以保证系统发挥最大效能的管理过程,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管理理念。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均具有系统自组织的属性。正是这一共同的属性,使得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在发展中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动因的正反馈耦合关联,它们共同在系统的成功应用中以一种辩证统一的形式存在。

综上,决策者应站在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的角度去考虑理性的、主动的应用,能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研究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信息化管理的美好目标。

参考文献:

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2

科学有效的经费拨付监管机制是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经费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海淀区信息中心为了支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自主建设,设立了专项建设资金和特殊经费,鼓励学校从实际需求出发,在区教委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制定发展计划,通过信息中心的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专项经费与特殊经费的支持,在学校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其中,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推动实验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支持实验项目的具体开展,由教委主管领导,财务科、信息中心、试点校共同配合完成共同监督;特殊经费是将信息化经费直接下拨给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满足个性化建设的需求。

基本理念

“转换思路,以人为本,深入应用,创新实践”是该模式的基本理念。在运作过程中,其建设思路从“建设导向”转变为“应用导向”,信息化软件以及项目“应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发展的核心从以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等“物”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和教师等“人”为中心;从关注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到关注教育技术的关键性应用。为了避免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基础教育学校在区域信息化管理机构的鼓励下,逐步开展自主建设、探索应用和个性化发展。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抛弃了以往的“统一标准”,这一举动激发了学校自主建设的积极性,使得学校的建设更加符合本校的发展特色,信息化资金实现了充分利用、设备实现了“物尽其用”,整体的发展较以前更加充满活力。其中,“自主”是在符合国家和区域整体规划指导前提下的自主,因此学校的发展仍然需要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为学校提供指导。

学校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以需求拉动规划,以应用促进教学”,坚持“学生本位,所有的技术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促进以演示、讲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化教学应用向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认知工具、资源工具、评价工具等高层次应用转变,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了“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自主建设模式。符合这一模式的学校具有超前的硬件基础设施,随时可以调配资金,根据需要购置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在应用数字化工具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数字化教研、优化教学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核心特征

1.应用数字化工具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很少有交互行为的发生。教学基本上由课前预习、课上讲授、课下复习和完成作业四步组成。课上主要是听讲,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人数过多、环境嘈杂等,即使学生想要反馈信息或者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和教师交流,得到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的到来最先改变的一定是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非常方便;教师能够及时地获得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互动交流;信息接收方式更加多元。

2.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数字化教研

教研是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基础,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分享经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听课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学生同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完成听课、笔记活动,然后另外找时间进行交流、研讨。教研活动往往被生硬地分割为几个部分,时间上的断裂导致很多好的想法得不到及时的交流,好的想法就在拖延中流失了。数字化的校园催生了数字化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原来的“模式单一,费时低效”变为了“方式多元,开放互动”。借助网络平台,教师不必到教室中去听课,听课教师的数量也不受教室大小的限制,实现“一边听课,一边研讨”,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对提高教研效率以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3.信息化实现教学管理方式变革

学校管理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网络融入学校管理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费用;FTP是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分享的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提供教师教学资源的下载、分享和使用,避免了资源无法流通、重复建设的问题,为实现无纸化办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的办公方式方便对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和教师的分工协作,对多单位协调工作非常有帮助,从而实现了费时低效到省时高效的转变,提高了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效率。

4.超前的硬件基础设施

硬件环境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在硬件建设上,学校的经费投入非常充足,学校顶层的支持使得信息化发展阔步前进,在购置设备上能够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保证了新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应用上,学校能够充分利用购得的设备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充分挖掘已有设备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科课程的教学、辅助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等。对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学校会尽力满足一线教师的需要,按需购置、合理配备,提升硬件的利用率,让硬件设备在应用中体现其价值,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运作模式

1. 建立运行机制,谋划发展策略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与协调,学校将重要的决策从行政管理转向学校管理,成立了由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针对学校信息化发展需求,按照学校的办学方针,设计、指导、实施和实践教育信息化过程。信息化建设合力的形成使得决策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在谋划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坚持信息化环境与人的融合,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细化分级目标以支持不同类型学习,促使技术的应用从以“物”为中心的低层次发展形态向以“人”为中心的高层次发展形态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弥合不同群体的优势与弱势,使教育信息系统处于一种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生态校园”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一种新兴的技术形态进入教育系统,必然要与教育系统中原有各个要素之间或相互竞争或协调共生,并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生态平衡。为了使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作用,学校从宏观层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设计开发相应的平台、软件、资源等,引入相关的专家人才队伍进行培训指导,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这些建设之初的整体考虑和精心设计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现有软硬件基础设施,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发展中出现的新需求,确定目标,分析条件,制订方案,综合评价,优化方案,实施建设,并建立实施中的检查、监督、反馈、评价等制度,最终形成了两条线同步建设、螺旋上升的生态系统建设过程。

3.搭建共享平台,整合推送优质教育资源

首先,以数据库作为支撑,建立开放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通过此平台,教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通过Web方式,浏览、查询、下载、使用和上传资源,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资源上的交流互动。其次,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和推送可多次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和研发特色鲜明,符合国家建设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程文件、课件库、课程库、教材库、名师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优质资源的建设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辅助教师教的同时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4.跨学科跨部门倾力协作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的事情,需要学校领导、教师、技术人员的群策群力。由于信息化是一项非常昂贵的学校变革,因此需要有校领导的鼎力支持才能够迈开步子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工作职能上采取成立电教中心和信息中心,共同负责、协调配合的组织形式。针对具体到信息化建设项目上的事情时,一般都是由学校的领导牵头,成立一个由有关各方组成的项目小组,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把握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问题与建议

1.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研究团队

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学校的技术人员,如信息技术教师、电教人员等,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队伍,在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以及进行学校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技术和理念上的不足,对于持续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十分不利的。虽然每年都有许多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只是解决了教师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念和认识,“软实力”还有待挖掘。学科教师并不能够代替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在信息化的专业素养上通常达不到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因此建设专业的信息化研究团队的任务迫在眉睫。

2.教学资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有待凸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非常重视。以人大附中和北京一零一中学为例,他们在建设教学资源上具有很好的模范作用,学校在满足自身对教学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向那些不具备自主建设教育资源能力的学校,以及资源建设能力不强的学校提供资源支持,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应当得到我们的肯定。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资源内容与形式的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师往往身边拥有大量现成的教学资源,但“特色资源”却捉襟见肘。

3.建议建设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水平

学校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配备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和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研究人员了解自己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发展状况等,因此在组建信息化发展研究团队时,应当首先考虑那些了解学校实际情况、愿意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学校原有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人员。例如,可以从校内筛选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从事信息化发展研究的素养。

4.创新教师培养的手段、内容与方法

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教师培训的周期过长造成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技能并不能与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避免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帮助教师的知识跟上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可以运用信息化的远程教育平台,扩大教师培训的规模和力度,增加教师培训的频度和效度,注重提高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自身水平和素质,而且要带动本校、校际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培训,采取互相帮扶、资源与方法共享的方式,使教师培训走向常态化和优质化。同时,教师培训标准、培训内容的制定,培训效果的评价以及制度保障建设等也要跟进。

5.校际之间既有资源共享联盟,同时又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

校际之间形成联盟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发生。各种教学软件的开发方便了校际之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提供了服务。在形成校际联盟以方便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教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库。注重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针对配套的软件资源匮乏和管理不合适的情况,学校电教中心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连同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和管理,加强学校间教育信息软件资源的有效共享,同时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特色化”的工作做好,实现资源建设符合学校教育情境的特殊性。

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3

一、教学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1、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主体性。传统课堂教学深受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所主张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影响,价值取向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就是中心、就是目的,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一言堂”的形式,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开发,道德情感的培养被忽略。

2、传统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性。我们审视传统课堂教学文化,发现存在“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等“目中无人”的状况。

3、传统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性。传统教学基本上是种应试教育,对学生缺少人文的关怀,不重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忽视知识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二、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的内涵

一位学者说得非常好:“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想改变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要想让教育服务社会和人类,就必须从教学文化的重建入手,努力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是教学背景下师生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它要求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所有潜能,促进学生成功;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做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

三、建构新教学文化的实施要点

那么如何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师传道解惑”的观念,在教育服务的直接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应明确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生的学习,而非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开始,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应紧紧围绕“学习”这个中心而展开。总之,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革新教育者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创造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挥群体效应,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不断调节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要设计与所要求的学习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活动,广泛地利用新技术、素材和亲身体验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性。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也是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的关键一环。

3、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就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以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要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要创设一个安全的、相互信任的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都要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为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文化搭建平台。

4、授予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轻松的学习,而且也有助于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在学习型的社会里游刃有余,轻松愉快而高效的完成任务。而教师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授予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拿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师需要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做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阅读的质量。

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4

关键词:医学检验信息化平台虚拟实验室实验教学3D导航教学系统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已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时代进入更高层次的虚拟现实技术时代。加强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还要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更新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法等,充分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培养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开进行。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或结合PPT投影演示教学,传授相对抽象的实验原理等理论知识,在黑板上简述实验步骤和操作路线图,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分析实验过程中物质或反应的变化情况。整个过程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却未必能完全理解,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结合直观教学,在课堂上作演示实验,但也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演示效果,存在一些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很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若有虚拟实验室,便可方便地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抽象的理论及时得到验证检验。虚拟实验技术在教学中能模拟危险性的实验,丰富感性认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虚拟化学实验,可避免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燃烧爆炸所带来的危险;虚拟外科手术,可避免由于学生操作失误造成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虚拟飞机驾驶系统,可免除学员操作失误造成飞机坠毁的严重事故。通过虚拟实验增进学生感官上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因此,信息化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验室器材的数量不足和落后。现在的教学方式还普遍是传统方式的老师教学生学,但由于实验器材的缺少,学生无法进行实践操作,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随着21世纪的发展,网络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所以在医学检验教学方面应该跟上时展步伐。目前的检测技术在实验室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仪器给各个项目进行测试,但由于受实验硬件的影响,检测中的测量参数无法实现自由改变,这对它的特性分析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同时学生反复操作容易损坏器材,使性能受到影响。大型仪器的成本也较高,教学使用率却不会太高,一定程度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专业建设整体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影响教学质量。传统的教与学已不再满足当代的需求,一味地让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观察理解,或者是在人多器材少的情况下通过多人分组进行操作都无法更好地让不同的学生独立进行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实现创新的成果。课堂的不生动也会使学生对所教知识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使用虚拟技术能使实验更生动,让学生理解更透彻。除此之外,专业建设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检验人才要重视应用能力培养,坚持实验室开放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先进检验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把课堂开在附属医院实验中心,使学生掌握最新专业技术,更真实地展示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信息化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需求

信息化教学手段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改革的重点更倾向于实验教学。所以,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虚拟技术搭建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及高分辨技术,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它综合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言处理技术与音响技术等多门科学,是现代仿真技术的高级发展和突破。在虚拟实验室中引入虚拟技术,实现各种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实验器材使用管理的需要。实验教学在检验教学过程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的实验对器材本身会有一定的损伤,随着设备使用率提高,对设备损坏增大,这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的制度和规定,另一方面可以先进行虚拟实验,再进行实物训练,则可以更好地减少器材损坏,降低实验成本,延长仪器使用寿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教学相关信息化软件的建设应用

在实践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验软件是技术的核心。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实验仿真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为支持虚拟实验系统工作的基础,包括虚拟设备、虚拟实验环境的建立、实验过程的教学模型等。“虚拟实验室”是利用计算机上的各种模拟仿真软件完成传统实验室的工作,完成传统实验室中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它不是简单的软件,而是一个学习平台,它把要研究的对象用它的数学模型以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实验仿真软件是针对具体实验者开发的软件。软件包括各种实验仪器,学生能很快地完成实验内容,解决实验技术落后的问题。实验软件为支持虚拟实验系统做了扎实的基础,远程教学虚拟实验技术,包括虚拟设备,虚拟实验环境的建立。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室搬到网络,对于那些操作性很强的丰富表现形式,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实验过程的教学模型等,能使分布在各地的实验聚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对具体实验者开发的软件。虚拟实验技术可以使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虚拟实验室实验教学利用计算机上的各种模拟仿真软件完善远程教育的教学环节。1.虚拟现实场景建模软件。虚拟现实场景建模软件EONStudio软件是一款运用虚拟现实进行3D对象展示、交互拆装、5D(三维立体+时间维度+交互维度)的新型VR软件。它适用于多媒体、互动3D网页展示、视觉仿真、传感与反馈技术相结合的全系列软件解决方案。将这些软件建立的三维模型文件直接导入EON中即可获得虚拟现实对象和场景,帮助医学检验学生更好地理解肉眼无法看到的结构。2.视讯技术。基于TCP/IP影音与数据交互技术实现语音图像数据等综合信息的结合。网络视屏系统简便易开,费用合理,实现数据协作、实验教学与国内、外交流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让学生见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虚拟实验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还要配备相对应的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工作站、外存储设备如软驱、光驱等一些硬件设备。通常配备17英寸、分辨率。通常配备19英寸、分辨率为1440*900、颜色为32位以上真彩色显示系统。

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5

关键词:教学条件;院校;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条件作为军队院校创品牌、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着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水平。要想办出一流军队院校,育出一流人才,创出一流成果,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学条件,必须将教学条件建设作为军队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信息化教学条件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信息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信息化,二是制度层面的信息化,三是价值层面的信息化。其中,价值层面的信息化尤为重要,它处于深层,带动着其他两个层面,制约着信息化教学的进程;物质层面居于表层,是信息化教学的外在体现;制度层面的信息化居于中层,在价值与物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三个层面有机结合,构成信息化教学的整体。这里讲的物质层面的信息化,就是院校的教学条件,主要指教学投入的水平,教学的设施、装备、器材、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良好的教学条件既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军队院校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给教学保障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其在院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由“幕后”向“前台”转变,成为院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二是由以往单纯的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技术、信息并重转变,全面构建支撑信息化教学的物质技术平台;三是由被动服务向能动适应转变,依靠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教学保障综合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应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

新形势下,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教学条件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保证作用越来越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军装备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装备应用于院校教育训练,促进了教育训练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使院校教育训练对物质、技术、信息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院校教学条件建设已经从“后”走向“前”,成为制约或促进院校教育训练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院校教学条件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是仅仅被动服从和服务于院校的教学科研,而是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性的工作思路,不断将最新的教育技术成果引入院校教育训练之中,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方式牵引、带动教育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对教学条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员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必须依托教学条件建设提供支撑,通过参加科学试验、网络教学和情报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运用,以激发教员、学员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拓宽视野和知识面,经受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锻炼,这无疑对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加强教学条件的全面建设,既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基础。

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院校教学条件建设必须实现经济效益、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为军队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可借鉴的经验,也对军队院校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学条件建设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军队院校的经费供应、教学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但从根本上说,院校的教学条件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也是一种教育活动、社会活动,因而更要讲求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军队院校的教学条件建设,一方面必须适应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发展和军队推行社会化保障的改革要求,逐步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从而将经济实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条件建设能力,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另一方面,教学条件建设作为院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必须从大处着眼,从经济活动的圈子里跳出来,为院校长远建设和学科专业的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服务,搭建院校信息化教学的物质、技术和信息平台,追求经济效益、教育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促进教学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着眼推进院校教育的创新发展,拓宽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实现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军队院校的办学模式、培训任务和建设环境等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为院校教学的创新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现在,无论是学历教育院校,还是任职教育院校,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转型的任务异常艰巨。特别是院校内部编制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减少管理层次,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全面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十以来按照强军目标要求,按照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院校教学保障必须适应新的调整改革要求,围绕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尽快建立适应院校新的实战化教学改革和培训任务需要的新型教学保障体系。

三、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对教学保障工作的要求

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对教学保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保障的效益,实现教学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增强院校办学整体实力。

目前,新型院校体系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院校要确定发展定位,研究建设目标。办一流院校,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信息化教学条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单位训练保障主管部门,应根据各类院校的性质、任务、特点,宏观筹划全军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科学合理地计划和分配教育经费,保证院校调整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保证院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院校教学保障部门,应根据本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紧紧围绕承担的培训任务筹划教学保障工作,总体谋划院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保证院校教学任务调整、教学改革深化、组训方式改革等顺利实施,使院校的全面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教学保障的改革要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保障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保障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开展。近几年来,院校教学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并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随着信息化教学工程的全面实施,教学保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有利于创建学员自主学习、能动发展,促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良好教学条件,必须有利于创建能够培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没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技术手段做支撑,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就难以落实,教学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院校教育经费的使用要发挥最大的保障效益。任何经济活动都有一个效益问题。短期内用于院校建设的经费不可能有大的增加。教学保障应走投入较小、效益较高的路子,不能消极地等、靠、要,根本出路在于强化质量效益观念,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校园网建设中,有的院校投入的经费不少,但效果并不明显,而有的院校投入较少,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见,科学筹划、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使有效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是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的关键。

四、注重加强对信息化教学条件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涉及很多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经费使用、实验室、训练场地、图书馆和训练信息网络建设等,要重点投入、重点建设。

一是教育经费使用。教育经费是保障院校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加强军队院校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对经费需求呈逐年增长趋势。院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各院校应充分提升现有教育经费的效益,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为信息化教学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实验室建设。院校实验室(包括各种专业教室)是从事实践性教学和科研的实体,是反映院校学术水平的窗口,也是衡量院校教学条件的重要指标。首先要将实验室的性质和分类搞清,是按照应用性质分还是按照层次结构分;然后要明确实验室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以基础实验为主还是以实战化教学需要为主,并根据需要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最后组织精锐人员和力量,投入重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是训练场地建设。训练场地是指军队实践性教学与训练活动赖以组织实施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场所、地域、空域、海域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统称。训练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军事人才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是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根据实战化训练需要进行重点建设。在场地建设过程中要首先制订场地建设规划,在组织施工中要保证质量。

四是图书馆建设。军队院校图书馆作为院校的主要教学场所之一,它既是文献信息中心,又是情报服务中心和学术活动中心,是培养人才全面成长的重要课堂,是衡量院校信息化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加大对实战化军事理论和训练内容书籍的采购,加强对实战化教学需要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拓展文献信息来源,同时大力采用现代化手段,依托校园网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最大限度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和馆际交流,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教学建议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19-02

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可以加快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势资源整合与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08年遵义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在此基础上,中心购置设备,加快与附属医院信息化平台的连接,实现信息适时传输,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合格验收,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非部属及重点院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信息化建设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和手段,模拟临床真实环境,是学生早接触临床的重要手段,以满足临床多专业教学需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卫生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医院建成了以电子病历、图像储存及传输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充分的信息资源,实现临床实验教学中心与附属医院信息的适时传输,使学习贴近临床,方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功能设计

信息化模块设计思路:用现代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虚拟技术教学;将先进的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PACS/RIS系统直接运用于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

三、信息化功能模块建设

1.影像学模块建设,医学影像学实验室于2008年建立了全数字化影像图像教学系统,与附属医院的PACS及RIS网络系统连接,实现了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与实验教学无缝连接。该实验室具有图文信息传达清晰、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等优点,教师运用该系统可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影像学科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该系统进行实验报告和临床影像诊断报告练习,教师可以在电脑上直接作出评价及修改,学生可以很快查到教师的意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临床为教学服务。

2.虚拟腔镜模块建设,虚拟腔镜训练室由腹腔镜手术模拟器和内窥镜诊疗模拟器组成。腹腔镜手术模拟器集合基本缝合与高级缝合训练模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布操作训练模块、妇科手术模块、直结肠手术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独立模块等;内窥镜诊疗模拟器包括上下消化道内窥镜模块、乙状结肠镜模块、基本支气管镜检查、诊断及急诊支气管镜检查、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紧急出血处理模块、ERCP模块等。借助这一平台,可进行多学科功能性临床技能培训。每个模块包括若干病例,难度逐渐增加。此外,该系统包含大量的教学内容,可在每次训练之前进行复习。虚拟腔镜实验室还对附属医院的住院医师、研究生、规培生、进修人员开放。使用腹腔镜手术模拟器和内窥镜诊疗模拟器,学员可以在一个安全、可控制的环境下练习器械操作,适应腹腔镜、内窥镜的操作界面以提高操作技巧,缩短了临床过渡期。

3.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系统,以多媒体编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应用语义识别、TTS发音、动态图形识别和多种视频、音频素材将临床工作中涉及的大量信息进行整合,使其相互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诊断思维环境,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实施实验,具有创新性、交互性、智能性、仿真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虚拟实验室以病人为主体,系统管理员(老师)通过网络登录服务器后台管理,设置虚拟病人的各种体征参数。学生通过网络在客户端登录后,对已经设置好的虚拟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分析结果,判断虚拟病人的患病情况,从而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诊断学知识的能力。该实验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一个仿真的临床技能培训和诊断思维环境,彻底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突破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4.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是通过手术室的摄像机、音视频网络服务器、传输设备、接收设备等,将整台手术过程从微观到医生操作的场景进行同步直播,使学生或观摩手术者在手术室外的区域能同步观看手术的全过程。学生或观摩手术者不仅可以看到手术的实时画面,真实观看手术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观看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合作了解到手术过程中的实时情况及注意事项等。通过外科手术视频直播系统能清晰地观看手术医生的操作过程和聆听医生的讲解,实现了标准化手术示范教学,提高了外科手术学教学质量,大大增加了学生观看手术过程的机会,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实验教学网站建设,实验教学网站建设可为实验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且是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支柱点之一。本中心建立了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以及各实验室网页,定期对网页数据及内容进行更新。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安排、视频资料等均实现了网络化,同时开辟了实验室开放预约栏目,设置了实验开放项目、开放时间等。通过网上平台,反馈实验教学信息,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强了中心与实验室之间、各实验室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互通。

四、信息化管理

1.建立管理制度,为使中心在信息化管理上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因此,中心制订了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影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虚拟腔镜实验室管理制度、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管理制度、外科手术学视频直播系统管理制度等,以确保信息化实验室及各功能模块的有序运行。

2.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证。中心实行实验室定时开放、网上预约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面向社会开放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通过校园网络登录实验室网站预约想要进行的实验,使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了合理高效分配;同时,该系统还可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评价,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既节省时间,又大幅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充分应用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临床技能实验教学水平,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过程。我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尤其是实验室对数据和内容及时更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9]5号[Z].

[3]杨英慧,周振军.实验教学网站资源建设的设计及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2-13.

[4]顾留华,夏海兰,党传升,等.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57-159.

[5]赵延红,习博,郭辉,等.对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平台建设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8):87-89.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教学教改革项目(F-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