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1

根据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部署要求,市委副书记xxx同志围绕“立足xxx实际,推进乡村振兴”开展调研。我局结合自身实际认真填写了调查问卷。并形成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止2017年底,我市完成80%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剩余20%建设任务,并且将为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510个行政村、社区进行设施设备提升,以利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小广场服务效能发挥。二是文化活动开展,今年计划开展“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18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群文之星”周末大舞台;“全民阅读季”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迎国庆文艺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各类书画展、摄影展等。

目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建设阶段,计划下月对建设情况惊醒督查检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提升工程已进入招投标阶段,计划招标完成后尽快配备。文化活动已开展完成“我们的中国梦2018年‘欢乐进万家·迎新春文化惠民行’”文艺演出、流动图书服务进基层、文化遗产图片展、大美xxx摄影展、迎新春送春联等活动;2018年迎新春摄影展;第五届民间艺术汇演。“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将于本周末4月22日举行,拉开阅读季序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活动进入招标阶段,计划下月底前开始送戏下乡活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有差距。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力度不断加大,把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但个别乡镇(街道)、村(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存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属于资源枯竭地区,市级财政保障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由于基础差,历史欠账多,文化事业投入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市送戏下乡演出费用只有xxx元每场,泰安市本级已达到xxx元每场,经济发达地区已达到每场10000元以上。

(三)队伍亟需强化。虽然每年组织培训,但因经费问题,培训次数有限。而且按照国家、省标准要求,全市文化人才结构不够理想,总量不足、断层断代、人员老化;乡镇文化站存在混编混岗使用现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有服务人员,但多由村干部兼任,成为制约基层文化发展的瓶颈,亟需引入社会力量。

三、下一步的对策及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政府重要职能的体现,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有目标、有计划地逐步推进。要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财政投入、运行保障、人员培训、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要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文化在考核中的比重,重点对文化设施运行、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如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在乡镇街道、中心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再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送戏下乡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采用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由农民自行选定。二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现在城乡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落后,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着力完善乡、村两级文化阵地运行长效机制,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公共文化单位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

(四)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惠民要紧接地气,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乡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村、社区、机关、广场和校园文化。要精心策划特色文化品牌,组建群众文艺队伍,适时举办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机制创新

[作者简介]廖章庭,漳州师范学院政治法律系副教授,福建漳州363000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55-04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海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和社会概念。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农村建设中,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对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海西,促进祖国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和不足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期间,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鼓励并推动全省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机构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县域文化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和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和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参与、文化享有、文化提高和文化发展,主动融入“海西”。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在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品输送和文化服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国力,真化和农民自办文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南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如城市社区文化对郊县农村社区文化的辐射、带动和互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务工农民和企业周边村民参与和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展,除政府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包括外资、港澳台侨资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和投入到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中,推动文化投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使农村的电视、音像、网络和其他新兴媒体、新兴文化娱乐正向产业化方向逐渐发展。这些新变化正改变着海西农村的文化生态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在海西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方兴未艾,为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为海西农村挖掘和培育了文化队伍,推动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各地延伸。

近年来,由政府部门引导、扶持,村民自发组织举办的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或专业户,是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延伸和补充。许多有文化艺术专长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建设农家庭院文化,既丰富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内涵,又拓宽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在海西基层农村,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快速发展。并正从当地的“自娱自乐”型组织向跨地域的“自主经营”型文化实体演化,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民间表演团体的发展,体现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福建全省有1千多支各类民间职业剧团,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海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海西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域特色鲜明,闽南的侨台文化和海丝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闽北的闽越文化和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闽中福州的三山文化和船政文化,莆仙的妈祖文化,以及昙石山、武夷山、土楼、惠安女等各种人文景观争奇斗艳、各领。海西各地的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刻(石雕、木雕)、剪纸、年画、工艺陶瓷等也具有独特魅力。近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大力开发农村地域特色文化,引导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西”特色文化产业群。此外,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成为两岸同胞连接感情的重要纽带和闽台文化交流的基础平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海西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不断拓展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进一步缓和,闽台民间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南音、木偶、梨园、高甲、闽剧等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拓展了新的领域。

总体而言,近年来海西农村文化建设成绩卓著,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强,农村地域特色文化阵地得到拓展,农村民间特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大大丰富。但是,海西农村文化建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由于政府投入的有限性,农村不少县市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馆站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面积不达标准、设备严重老化的情况,因而为基层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不足。当前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差。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投入远低于城市,致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大大落后于城市。不仅如此,就是在农村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相比较而言,差距也相当大。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农村,文化设施较好,农民户年均文化消费可达数千元。而落后的山区农村,由于文化设施陈旧不堪。农民难以看到新报纸、新杂志,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内容贫乏,虽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年年组织文化下乡,但总是鞭长奠及,难以赢泽八方,农村文化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弱化,专业人员匮乏。近年来海西县市乡村文化馆站陆续进行了体制改革,文化馆站改制后,负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一系列事宜,由乡镇统一管理。应该说,体制改革后的这些文化机构更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然而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编制相应减少,工作事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致使乡镇文化站职能未能有效地发挥。再加上一些乡镇领导班干部重经济轻文化,不仅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

足,而且对现有的文化馆站挪作他用,或被挤占或被租用,致使文化馆站未能真正发挥农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此外,专业人员匮乏问题,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持久发展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85个县(市、区)中有76个设置文化馆,从业人员仅697人;75个县(市、区)设有图书馆,在编从业人员仅575人;57个县(市、区)设有博物馆,在编从业人员仅228人;乡(镇)文化站934个,从业人员1214人,大多数是一个站一个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馆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当前存在于农村的主要文化活动是地方戏剧,但喜爱戏剧者及表演者大都是中老年人,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许多民间口头文艺和表演绝技正在逐渐消失。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但即使培养了人才,恐怕也难以留住。不用说有才华的城市青年不愿到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就是有学识的乡镇青年学成后也更愿到城市发展。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不足,形式较为单调。长期以来,海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活动轻服务、重供给轻需求的状况,适应农村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不足且农民的文化需求明显脱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日趋活跃与农村基层文化内容的相对贫乏之间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停留在乡镇一级,没有深入广大农村,缺乏农民群众的参与,文化成果不能根植于农村沃土,以致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此外,由于城乡差别和人才流失,农村文化开发、利用和建设进展缓慢,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加上政府服务理念落后,角色、错位缺位,农民理所当然的文化权利不能有效地享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后续保障资金,运转困难,发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为农村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

二、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

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要站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文化强省”战略和构建和谐海西的高度,立足农村,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第一,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从而加快海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海西应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在消除城乡、区域文化建设差距中的积极作用。要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得以强化,即拨专款,设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以两馆一站为主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此外还通过政策引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投入的多元化,福建作为侨乡,海外华侨众多,他们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发展。华侨资金捐建,成为海西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应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经营性文化项目的快速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以填补国办文化的不足,动员其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文化援助机制。海西农村文化服务要逐步由单一层次走向多层次,文化投入由政府投入走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由单调贫乏走向丰富多样,形成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加快海西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在推进海西农村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创新服务机制,理顺管理关系,解决机构建设问题,稳定文化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性文化馆站的职能作用。海西农村各级文化馆站的服务方式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切实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通过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从而带动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海西农村文化建设。同时,建立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团体下基层、进农村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艺术扶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信息共享工程”、“百团千场服务农民”等系列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另外,通过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稳定高质的农村文化队伍,如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加强对村级文化协管员的培训与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

第三,加快海西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农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而满足和丰富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加强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工作,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设置方式,在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上,要根据时展要求和群众需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继承和改造海西农村各类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海西农村文化创意、文化博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促进海西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要大力支持各地开展地域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化精品创作;加强对农村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民办文化来自民间,贴近农民,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合,机动灵活,并且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发挥民办文化的巨大潜力,总之,海西农村公共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海西农村公共文化要弘扬海西精神、树立海西正气、具有海西风格、展现海西气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海西应积极构建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农村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健全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生产运营体系,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以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信息共享体系,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资金保障体系,通过投资的多元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高效运转;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一支稳定优秀的人才队伍;评估监督体系,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让政府的投入和社会的捐助等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从而保证农民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荔,海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棵析[J].精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3).

[2]建省文化厅调研组,描建省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海峡西岸新农村,2006,(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3

情况的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县人民的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维护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优势,更好地围绕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和省政协《关于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安排意见》精神,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教育、文化、卫生界委员,先后深入县人民医院、李二堡镇中心卫生院、核桃庄乡里长村卫生室等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进一步促进医改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统一安排,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1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9个,村级卫生室、医疗点5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民营医院7个,个体诊所、医务室49个。机构改革中上级编制部门核定我县卫生系统岗位906个,其中县人民医院岗位300个,县中医院岗位150个,县二医院岗位31个,乡镇卫生院岗位总量425个,现有职工889人,其中同工同酬401人。

(一)

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医改工作启动后,我县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设备得到逐步改善。在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的同时,投资3160万元完成了松树、转导、李二堡、巴州等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建设。为29个乡镇卫生院配发了价值约1300余万元的小型救护车、电脑、DR数字影像系统等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问题。拟投资15508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总投资2100万元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业务楼建设项目、核桃庄等3个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峡门等18个乡镇卫生院的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32个村卫生室的扩建项目在2014年全面实施。

(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水平。采取县级医院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派员学习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县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仅2013年,县级医院选送63名业务骨干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205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进行学习培训,乡镇卫生院选派85人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636名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二是开展对口帮扶,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解放军205医院、**市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外三级医院派专家到我县县乡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通过组建“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流程、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式医疗服务”、实施“先住院后结账”服务模式等,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创建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村级卫生室管理,采取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履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和财务“五统一”管理,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了村级医疗服务水平。五是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使社会资本成为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县现有博爱、仁德等7家民营医院。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全县城镇居民实际参保18408人,参保率99.4%;新农合实际参合336628人,参合率达99.5%。城乡居民医保在三、二、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付标准分别提高到70%、80%、90%。坚持医疗保险周转金和医疗救助资金预付制度,通过“金保工程”建设,实现了省内异地医疗费用及时结算。同时,开展了以临床路径管理为主的按病种控费、付费方式,完善了监控管理机制。

(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10月起全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2月起县人民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2012年12月县中医院、二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乡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均达到100%,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自2011年12月执行药品网上统一集中采购以来,截止今年2月底,已在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及一般医用耗材10857.6万元,其中基本药物4519.6万元,配送率达86.91%。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一是加大政府医改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44项。二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964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管理并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体检23910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24601人和8577人。发现的64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建立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41.3万份,建档率达95%。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在电视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制作宣传栏文化墙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六)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2011年全面完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从改革人事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科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调研中了解到,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医院药品总收入比例、门诊和住院每人次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公立医院开始回归公益性质。2013年县中医院、二医院借鉴县人民医院试点改革经验,根据《民和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医疗岗位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群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县乡医疗机构就诊及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现有的医疗岗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人才匮乏,致危急重患者因县级医院救治能力不足、得不到有效诊治转至省级医院就诊。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在结构、数量和技术上还未达标,医务人才缺乏,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取得群众信赖。尤其是村医素质普遍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县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财政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县乡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在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药品零差率补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因成本高,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度较大,尤其是村级卫生室联网仅为20%,严重制约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三、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我县实际足额定编,并以实用为核心放宽人才引进门槛,研究出台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政策。二是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务人员及村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政府补助补偿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保障广大患者用药需要,减轻群众负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快网上采购的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4

(一)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发挥充分。制定印发了《关于成立县执行工作部门协作联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方案》、年度普法依法治理要点,转发了《市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公布。6月16日召开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依法治县工作要点、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县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全县第二批县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向依法治市办上报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回头看”情况汇报、依法治国办对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查反馈问题县整改报告和法治建设调研报告。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以民法典为内容对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讲座。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疫情防控攻坚、方言神曲》微视频,得到上级部门认可,被省委依法治省办采用并报送至中央依法治国办。

(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3次。协助县编办对拟赋予乡镇和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和县档案馆、社保中心等21个涉改参公事业单位重新认定进行法制审核。对县机要和保密局、档案局、交警大队、派出所、消防救援大队等16个部门和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进行了审查。制定下发《县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公布第一批13个单位46项、第二批10个单位38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行政裁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行政裁决有关事项的通知》,各部门对照省上公布的行政裁决清单,及时梳理行政裁决事项。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机制,审核《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7份、通告6份、协议3份。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水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拟定的《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城市居住证暂行办法》等11份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组织各部门全面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评查范围、标准、方式、步骤及时限要求,对案卷评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疫情期间,《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就疫情防控期间我县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进行了要求,并将联系电话、邮寄地址进行了公布。开展行政复议调研,下发《关于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份。对各部门、单位2019年行政执法案件进行了统计,并督促在行政执法公示系统公布2019年度数据及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制定《县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办法》《县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等4个办法,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行制度规范,召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学习推进会议,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公告,明确行政执法监督投诉受理范围、不予受理情形,并对全县投诉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进行了公布,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6月12日圆满完成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创建项目评审。

(三)“七五”普法扎实开展。以“法律八进”为主渠道,广泛开展各类普法学习宣传活动。印发了《关于在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县“七五”普法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赶集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星期五活动的通知》,开展了覆盖8个乡镇、65个部门单位的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工作,拍摄“七五”普法专题片一部。6月16日成功迎接了全市“七五”普法终期检查验收。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发挥“司法”公众平台作用等形式,充分利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国家安全教育日”“进村入户走访帮扶”“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开展了宪法、疫情防控、宗教事务条例以及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参加了6月5日全县举行的环保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单行本5000册。至目前,共组织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0余次,设立法律咨询点70多个,现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多人(次),印发疫情防控宣传资料20000余份,其他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在“司法”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信息、资讯240余篇,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育才中学新建法治文化走廊1处,设立了法治文化奇石9块、法治宣传牌和法治展板23块。

(四)人民调解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紧盯“四个突出”,积极化解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农业农村、复工复产等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中存在的矛盾纠纷。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法治扶贫专项行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摸排矛盾纠纷。按照“普法+调解”的模式,积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截止目前,共受理矛盾纠纷562件,成功调处544件,调解成功率96.8%。

(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三中心一网格”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县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公共法律服务、乡镇便民服务事项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的目标。持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了清泉、陈户、大马营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问题,为司法所改善了办公环境,统一了标识和内部设置,司法所规范化标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积极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截止目前,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8件,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310人次,提供法律意见210余条。

(六)特殊人群管控得力。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职能,及时督促各司法所落实“双八任务”,提升了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和帮扶成效。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电子监管,实现了在册列管90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定位、1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腕带定位”,1名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对象未进行电子监管。利用“法律八进”等载体,大力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工作,发放《社区矫正法》宣传彩页1000份。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社区矫正法》10场次,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全覆盖。今年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8名,解除社区矫正对象35人,撤销缓刑1人。严格落实“七回访”制度,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刑满释放人员动向,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刑满释放人员摸排全覆盖,真正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2020年以来,共接收刑满释放人员74人。

(七)基层法律服务和律师工作监管得力。规范对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组织律师依法依规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办理涉黑涉恶案件五项制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法律服务活动,组织企业律师服务团为民营企业开展了一次免费全面法治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场/次,提供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8条,为企业职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61人/次,办理案件2件。深入县矿山企业、工业企业、农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快递企业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和体检档案,并帮助用工企业修改、完善劳动合同10余份。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落实,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县117个村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了126个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推送消息200余条。2020年以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案件585件,解答法律咨询860人次。

(八)公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公证社会服务能力,及时公布《关于县公证处暂时停止现场业务办理的通告》,引导群众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不见面”方式咨询、预约公证业务,确定专人负责解答咨询,及时开通公证云在线申办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办理公证。开通公证快速办理绿色通道,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事项以及医务人员、防疫人员、军人、武警官兵、企业等的紧急需求,为其优先办理。助力脱贫攻坚,办理精准扶贫合同公证,为小微企业及时申请精准扶贫贷款提供便利。强力推进赋强公证办理,与人民法院、各商业银行多次召开联席会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减轻法院受案压力。为破解银行催收难题,为农业银行甘州支行和民乐县支行办理了送达公证。截止目前,已办理公证案件423件,办理公证事项涉及金额1.2亿元,解答法律咨询1500人次,为经济困难群众减免办理公证33件,电话预约服务284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法律服务规范化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 

    2009年11月,安徽省在32个试点县开展以取消药品加价, 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 制度、财政补偿、基本药物等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人事制度改 革旨在彻底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年龄 结构,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截止到2010年5月,32个试点县基本完 成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全 员聘用以及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当前,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进 展情况、阶段性产出以及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成为广受关注的焦 点问题,在现有情况下,开展客观的调查研究意义深远.

    为避免增加地方接待负担,本研究小组在卫生厅举办乡镇 卫生院院长培训班的同时,对来自15个县的15名中心乡镇卫 生院院长进行座谈。同时还对皖南某县卫生局局长、分管副局 长、县所有卫生院院长进行深度访谈。研究人员对上述座谈会 及访谈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本调研报告是由上述资料中涉及人 事制度改革的信息整理分析而成.

    1 分析思路与方法 1.1 分析思路 项目潜在层次效益理论(A Potential Hierarchy of Effects) 认为卫生项目/改革的产出(效益)存在潜在的等级顺序。[1]改 革参与者对活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进一步作用于他们对相关 知识、观点、技能以及未来预期的理解和学习。项目/改革实施 一段时间后,社区、个人以及整体环境的综合变化才能作用于 社区的长期健康产出.

    该理论促成了卫生项目/改革评估中项目行动与产出的逻 辑模型分析(Logic Model)。[2]逻辑模型分析的关键在于避免传 统评估所关注的“项目/改革是否有效?”,而是围绕着项目“行 动与产出”的全过程进行实时持续性评估,回答“项目是否一直 有效?”。这一评估思路的转变,直接促进了绩效评估与项目/改 革实施全程的整合。[3]我们希望本次调研能够成为对安徽省基 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跟踪性评估研究的起点.

    1.2 分析方法 连续接近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是通过不断地反复 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 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 的结果。[4] 本研究立足实践,以访谈资料作为信息基础。研究成员在 经过多轮座谈、访谈后发现信息逐渐趋向饱和,采用项目潜在 层次效益理论的分析思路,通过连续接近方法,逐渐形成乡镇 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的逻辑框架,并对每个环节出 现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收集整合,总结经验成效,剖 析问题形成的症结,提出应对的策略措施。研究还对人事制度 改革的系统性、持续性以及推广提供政策分析和建议.

    2 研究结果 2.1 人事制度改革行动-产出分析框架 安徽省基层医药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分三个环节:核定编 制、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分流人员安置三个环节。参 见皖政(2009)12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 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为便于直观的展示乡镇卫生院人 事制度改革进展,我们列出安徽省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举 措-产出(现象-问题)-基层经验与建议-问题分析的逻辑 模型分析框架(见表1).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三个环节中,各地在“竞争上岗,全员聘 用”环节的做法基本相同,根据文件标准,采取统一考核方法对 职工进行聘用,访谈者对该环节提出的问题很少,故表中没有 列出.

    3 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分析 3.1 人事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分析 从改革的关联性来分析,基层医药卫生人事制度改革显然 需要与卫生服务体系其它层面的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型合 作医疗首先从制度改革层面推动了基层县-乡-村三级卫生 服务体系组织结构的加固。基层人事制度改革从优化供方服 务、绩效工资制度从支付层面、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从服务 内涵等一系列组织内的制度改革来促进三级网的发展。不同的 制度改革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比如绩效工资如何体现乡镇卫生 院有编缺岗的情况下在聘人员超负荷劳动补偿?公共卫生服务 人员的职责内容、服务质量如何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补 偿一一对应?如何保证分流人员和聘用在岗人员与基层社会保 障体系的无缝对接?在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财政补助办法?这 些问题都是确保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

    从改革的内容来分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人事制度改 革引入的重要的组织文化,在这样的组织文化指引下,如何对 于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确立卫生院在不同阶段的 基本服务功能,发展合理的技术优势,满足未来人力资源的发 展需要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所在。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 革从区域人口需求、基本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对乡镇卫生院进行 定编定岗,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起点,但绝不能限于此,逐 步形成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 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系统化管理是改革尚需进 一步深化的方向.

3.2 人事制度改革可持续发展分析 3.2.1 利益相关群体分析 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刚刚完成人事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给乡 镇卫生院改革进程带来不便,我们没有对在聘以及分流人员进 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乡镇卫生院职工毕竟是弱势群体,这些群 体的利益已经被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并采取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范文6

2017关于个人帮扶的调研报告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正常的基本住房需求,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在**、**等市就切实帮扶城市低收入人群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 当前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特点、主要困难及帮扶工作 中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特点和主要困难

一是家庭人口较多、就业比重小,经济负担重。据调查,我省低收入家庭中,每一个就业者平均要负担2.5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市10%低收入家庭的就业者其负担系数高达3.08人。**市低收入家庭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6.3个百分点,无业和失业率却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3倍。**市去年享受城市低保的5.4万人中,有重病患者3552人、残疾人3821人。

二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技能差。低收入者大多文化水平低。据**市调查,低收入家庭6周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占13.3%,小学、初中占68%,高中、中专占14.9%,大专以上只占3.7%。**

市**公司低收入职工的家庭成员中,中专、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初中占2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则占到了60%。此外,低收入者一般年龄偏大,掌握技能单一,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实用技能,因而选择就业的空间相对狭小,市场竞争力较差。

三是生活质量差,精神压力大。据调查,2004年我省10%城镇低收入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8.5%,人均消费支出为2500元,其中用于吃、穿方面的支出就占了57%。不少的低收入家庭甚至在低保金的资助下,才勉强维持了最低生活。由于收入太低,很多低收入家庭几年都不添臵新衣,餐桌上长时间见不到荤菜。甚至个别家庭靠傍晚捡一些菜贩丢弃的菜叶为生。为了节约,有的低收入家庭有电不用,有气不用,而使用燃煤,甚至捡柴火做饭。不仅生活困难,低收人家庭成员的思想负担也十分沉重,他们承受着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一些人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有的自卑感强烈,自暴自弃,有的怕亲戚朋友间人情往来,主动与其他人群、同社会分割,不少人整天提心吊胆,怕子女上学学校收费,怕家人生病就医等等。

四是子女受教育难。近年来,教育费用不断上涨,给低收入家庭带来了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低收入人群家庭收入太低,难以承担子女的教育开支。据**市对50名城市低收入人群家庭的调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子女辍学的26人,其他也多靠贷款借钱供孩子上学。

五是家庭成员生病就医难。由于现行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较窄,不少低收入者所在的企业大都经营非常困难,无力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一旦低收入家庭成员患病特别是重大疾病,他们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但是,由于长期生活质量差,低收入家庭成员大多体质差,家庭成员患病现象普遍。由于没钱,看不起病,他们往往是小病抗、大病拖,以致不少的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生活带来更大困难。据统计,2003年**市困难职工家庭中,患特、重疾病的6700人,其中就有5800人因家庭困难而无力就医。

(二)帮扶城市低收入人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市低收入群体有增加趋势,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制度远远未到达全覆盖。据省民政厅调查,1999年,我省享受低保的人员为19万人,今年3月,已增至152.5万人。据统计,**市人口总数为150万,截至2004年12月,非农业人口(即城镇居民)31万人。目前,人均月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人群约为4.3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3.87%。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帮助城市低收入人群解决实际困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效明显。但是,有些地方对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收入分配不当带来的社会收入明显两极分化的矛盾和逐年增长的低收入人群问题及其影响、后果重视不够,缺乏对低收入人群问题系统、深入地研究。对于如何面向整个低收入群体,有效地开展助学、助医、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就业再就

业,从而由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向帮助增加收入转变,最终帮助低收入人群脱贫致富等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

二是经济欠发达,资金支持乏力。无论是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就业问题、生活困难问题、子女入学困难问题、家庭成员生病就医困难等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2004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7000余元,人均财政收入仅800余元。由于资金困难,我省一直未能出台统一的帮扶政策。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未能享受国有企业同类人员的待遇;许多市、县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投入城市低收入人群,不少地方几年来一直没有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形成事实上的低保不能保障最低生活。目前人均低保标准为139元/人〃月,累计月人均补差59.5元。

三是政策不成体系,救助机制需要完善。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实际困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或帮扶措施,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子女就学、家庭成员生病就医等实际困难。但是,大量的政策和帮扶措施的覆盖面都非常窄,往往局限于享受低保的群体而不是低收入人群。同时,一些政策由于缺乏配套的可操作性措施,很难真正落实。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低收入家庭的困难解决得比较好的,往往是重大节日党政主要领导访贫问苦时遇见的或者是有关新闻媒体给予报道,引起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个案,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救助机制尚不健全。

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实现全覆盖,部分个体从业人员和民营企业职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缺口严重,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还将持续居高不减,确保发放压力巨大;一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及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等低收入群体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尚未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目标,同时随着参保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抚养比越来越高,基金管理运营的风险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低保补差水平偏低,导致部分低保家庭生活仍很困难;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市低保人数不断增加,给低保资金造成巨大压力。据我们调查,有一部分前期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低保对象因无力续交保险金而无奈退出保险。

二、几点建议

(一)积极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

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可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减少低收入者,才可能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救助。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各级政府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进一步优化就业再就业环境,努力扩大就业。首先,要规范失业统计口径,取消登记失业率的概念,将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失业统计范围,确保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将失地农民、集体

企业下岗人员等低收入人群纳入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范围。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对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消除影响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的体制障碍。第四,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面向公众的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网络,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第五,要广开就业门路,特别做好对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服务工作。针对低收入群的特点,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促进第三产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及增加社区就业岗位等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新的就业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根据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矛盾已经相当突出的实际,加大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在初次分配中理顺劳资关系和收入分配的秩序,遏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同时,要通过强化税收征管特别是强化和完善征收个人所得税等措施,搞好二次分配,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二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客观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使社会保障资金的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率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增长率不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使低收入群体也能分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要继续加大帮扶低收入群体的支出力度,切实为他们解决就业、就医、子女教育和住房上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三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多渠道解决低收入人群保障资金来源问题。可从扩大税源,

加强税收征管;有选择地变现国有资产,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项国债以及发行社会保障彩券,发展慈善事业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四是希望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西部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我省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难。同时要争取中央在我省投资重大项目,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我省的投资环境,带动我省经济发展,缓解因经济发展滞后带来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压力。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安全网,只有保持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健康运行,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覆盖面广、有实效为特征的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要将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作为社会保险扩面的重点,努力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力争实现全覆盖。同时将困难企业及其职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要逐步探索建立单位缴费同个人缴费相分离的社会保险制度,避免因单位过失而影响个人享受社会保险待遇。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总结近年来低保工作的经验,确保最后一道保障线的功能正常发挥。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地方政府低保资金投入

到位,使低保标准能随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而适时调整。防止和解决保障资金不到位、保障对象有遗漏、保障水平长期不变,不能保障最低生活等问题,切实保障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合理确定低保的标准。

(四)努力构建城市低收入人群救助体系,切实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针对低收入人群制定在就医、就业、子女就学、住房、水电气供应、工商、税务、信贷、司法援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助办法,整合部门力量,发动社会援助,多渠道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使他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得到改善。二是要以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子女就学和家庭成员生病就医为重点,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实际困难。建议省里出台统一的帮扶政策,对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要免除一切费用,并酌情给予特殊的生活帮助;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要免收学费,酌情减免杂费,同时要积极探索信贷支持和个人信用相结合的扶助模式。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消费水平,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要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人口医疗互助体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面向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救助体系,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生病就医难问题。

(五)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大力扶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 乐善好施、扶弱济困、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扶

持低收入人群工作中,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特别是社会组织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和慈善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活动,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生产生活困难。要鼓励民间机构,开展捐资助困等慈善事业,形成政府、民间力量、家庭成员内部等多方努力,共同帮助低收入群体的局面。

(六)加强调查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我国和我省的基尼系数突破0.4的警戒线以后,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达到收入的和谐,要加强对不同收入群体统计监测,以便为动态把握收入走向,采取政策措施调控收入差距创造条件。同时要高度关注城市低收入人群的问题,加强对低收入群体问题的调研工作,积极探索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对策措施,逐步建立健全适合中国特色的长效保障制度,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实行对低收入人群的动态管理。

2017关于个人帮扶的调研报告二

高新区安监局结对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区工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坚持真心为民,真情帮扶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组织形式。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以局长XXX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主抓此项工作,局办公室为具体联系单位,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有序进行

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为吃透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我们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一是坚持不吃请、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二是通过召开座谈

会、走访群众,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做好帮扶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计划,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展为帮扶村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3户老党员、老革命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等,为贫困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二是与村领导班子讨论后,由我局邀请医疗单位的专家,在村委会准备开展义诊活动,免费为村民看病,解决部分村民看病的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农村个别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学习教育作为村级班子建设要害环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确领会党的农村工作

政策。二是坚持各种会议、座谈会形式学习教育。每逢村委、支部重大事宜,以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等,我们集中党员进行各项有关文件内容的学习。三是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利用冬季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返家休息的时间,进行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学习到安全知识,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打算

虽然我们在上小站村结对帮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着不少问题:一是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有时工作方法简单;二是帮扶形式比较单一,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我局将继续按照区工委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断深化帮扶力度,以改善结对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改进工作方法,努力为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高新区安监局结对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区工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坚持真心为民,真情帮扶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有效组织形式。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以局长XXX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主抓此项工作,局办公室为具体联系单位,分工具体,职责明确。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结对帮扶工作有序进行

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为吃透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我们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一是坚持不吃请、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二是通过召开座谈

会、走访群众,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通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做好帮扶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结对帮扶计划,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展为帮扶村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为3户老党员、老革命送去慰问品、慰问金等,为贫困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二是与村领导班子讨论后,由我局邀请医疗单位的专家,在村委会准备开展义诊活动,免费为村民看病,解决部分村民看病的问题。

我们在工作中,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学习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农村个别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我们把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和学习教育作为村级班子建设要害环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坚持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正确领会党的农村工作

政策。二是坚持各种会议、座谈会形式学习教育。每逢村委、支部重大事宜,以召开专题会议、座谈会等,我们集中党员进行各项有关文件内容的学习。三是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利用冬季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返家休息的时间,进行了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让外出务工的村民学习到安全知识,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