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1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依据。企业管理制度要体现经营观念和目的,更要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战略相契合,还应合理划定企业管理当局及各业务领域、具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越来越成为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员工所应遵守的企业规章制度和相关纪律等。

1.1建立合理、高效管理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前提。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使员工有章可循。企业规章制度应当尽量对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均做出较为细致的概括,并且应以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及时修订和改进相关规章制度,以使其更容易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对于没有商量余地的管理制度,应尽量使之标准化,因为只有标准化的制度才能使企业更好地融人到发展中的市场,也才能使员工认真遵循规章制度,适应社会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只有在制度面前让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实现人人平等,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推过去时,才能提高规范的实效性,也才能保证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促进企业管理细节的发展。

1.2合理、高效企业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良好执行力的支撑。

1.2.1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发挥作用。规章制度绝不仅仅是约束员工的,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发挥同样的作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为员工做好表率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细节,让自身行为与企业规章制度相切合,在潜移默化在影响企业普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度。不仅如此,企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做到更好,才能给员工树立榜样;要摆正姿态,深人员工内部,多与员工交流,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实际,也是提高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的重要方法。

1.22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员工的积极配合不容忽视。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最大,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力量,员工的配合对规章制度是否能够实施有决定性作用。员工是企业运行的具体操作人员,对于具体的工作步骤,员工甚至比领导更为熟悉,他们知道企业的症结所在,只有得到员工的配合,才能使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得以实施,使企业正常运行。因此,企业需要要求全体员工参与管理,从日常工作做起,提高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格自律,认识至自身存在的缺点,并及时改正。

1.2.3奖罚分明是确保管理制度执行力根本保证。明确的奖惩制度是实施细节管理的辅助工具,对员工具有激励或者约束作用,企业要明确奖惩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员工在平时工作中表现良好,对事物观察人微,发现了很多大家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企业降低了损失,工作态度端正,那么就要给员工一些福利或奖励,这样又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员工因为自身原因,比如工作态度不认真、粗心大意、工作不严谨等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企业就要给予处罚,起到警示作用,督促员工认真工作。

二、新时期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1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正确定位员工的重要作用。员工素质如何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并尊重员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唯才是用,使企业员工各尽其能,使企业用人合理、高效。企业员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尊重,工作得到肯定,便会发挥最大的潜能,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在制定目标规划、做重大决策时,要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将企业整体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融于一体,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充分感受到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

2.2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方面。企业要切实关注员工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分配制度,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还应重视并努力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企业管理宽严相济,平等对待每个员工,营造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积极创新、团结和睦的企业环境与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实行有效的激励奖励措施,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开展多姿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2.3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企业要重视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企业要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用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来影响和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应推动岗位培训、函授进修、互帮互学等素质培养形式,强化员工的学习意识,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此外,企业还要重视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会陷人静态的被动的局面,很难取得发展和实现超越。员工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止步不前,就可能被竞争激烈的职场所淘汰,很难实现长远发展。

三、结语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2

一、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存在的不足

(一)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是执行者和实施者,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受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如财务人员素质将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质量、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等。目前一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公款挪用、营私舞弊、虚假报表等比比皆是,还有一些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理论知识,上岗前并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无视法纪法规,在日常业务核算的过程中习惯于凭主观意识进行账务处理,或弄虚作假、暗箱操作,这种做法有违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长此以往将阻碍企业正常发展。

(二)业务素质较弱

长期以来,企业财务人员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一些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差,存在抵触心理,学习兴趣不浓,尤其是对现代会计理念、操作技能、计算机软件等知之甚少,个人综合素质几乎停滞不前。还有一些财务人员,尽管他们毕业于高等学府,拥有高学历财会专业,并掌握最新的会计软件知识,然而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差,社会实践能力不足,与现代财务岗位要求相差甚远。

(三)职业管理能力普遍较差

目前,很多企业缺少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尤其是缺少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素质人才。更不能向管理职能转变。然而现实情况是,一般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往往文化水平不高。这些人可谓是财务岗位上的“元老”,动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实践工作经验相当丰富,对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耳熟能详,然而他们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对新知识、新技术置若罔闻,甚至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认为做好帐就是本职工作,不关心任何其它事务。长期以往,这些会计人员固步自封,一直处于一种单一而又重复的会计核算状态中,无法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

二、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策略

在知识信息化时代,只有加强与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培训奖励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全程监督,才能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一)加强思想工作力度,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任何行动思想要先行,应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鼓励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会计政策,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国家税收政策等,及时掌握国家经济发展动态,了解行业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任何行业、任何岗位职业道德是第一位,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会计人员职业生涯的特殊要求,它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公平公正、服务群众、奉公职守等。另外,身为一名财务人员能否自觉遵守并维护企业规章制度能直接体现出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财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企业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认真遵守和执行企业规章制度。所以,财务人员真正从内心敬畏企业规章制度是财务规章制度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的根本保障,否则,任何财务规章制度都是流于形式,片面约束只能奏效于表面,根本不可能是长久之计。

(二)加强日常培训,提高业务操作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企业管理日益科学化、正规化,随之财务核算规则方法也要推陈出新。身为财务人员第一要务就是转变思维模式,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自我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优化财务管理机构,选拔优秀会计人员,每年安排财务人员外出“充电”学习,加强学习培训力度,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理论、专业技能及职业操守,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对口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方式可多样化,包括学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培训等,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进一步。

第二,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掌握一定的内部控制技术至关重要,在购买相关软件时应检验系统软件是否按照财会准则设计制作,有无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在运行财务信息化系统软件时,应提高警惕性,查看系统软件是否存在漏洞,一旦查出问题,提出整改计划,研发新的系统软件,确保财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三)拓展视野,增强决策与管理能力

传统财务工作只是账目记载和现金流管理两个方面,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工作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相对于企业中的技术总监、行政总监、销售总监来说,财务总监的位置更加重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固然重要,但财务管理更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说,财务管理决定着企业能否健康发展。所以财务部门不再是单纯的职能部门,应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日常管理中,自主履行职责,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为管理决策做好“参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以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领导者应广开视野,采用战略性思维,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和狭隘意识,通过“充电”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增强决策与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3

关键词:企业;企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34-02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含义及特点

1.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企业内控制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赖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2.内部会计控制是指有组织的计划和主要或直接与保障资产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相关的所有方法和程序组成,一般来说包括批准和授权系统、保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人物与经营或资产保管的任务相分离、对资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等控制手段。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资产保护、保证账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具有按管理部门需要来保证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以及保证制度正确实施的有效程序,是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并能够有效地规避财务与经营风险,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正确有效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

一个企业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该以会计控制为主,因此,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要与新《会计法》相吻合。

内部会计控制包括资产保护、保证账目和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有关方法、程序和组织规划,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1)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下,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结构要与企业的管理结构保持一致。

(2)在中小企业中财务部门在传统意义上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内部财务控制具有目的性,本质上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控制活动。

(4)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

(5)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以交叉审核为主。

4.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由于企业各自的结构和调整控制方式不同,所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无论怎样,都要依照法律法规的具体明文规定,进行操作。财务部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础规范》中明确规定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以下内容:

(1)货币资金控制。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要把握现金收支与记账分离,收入及时准确入账,支出要有核准手续;严禁现金作支;按月盘点现金,要作到账实相符,加强现金收支内部审计。

(2)实物资产控制。主要是指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管理使用等进行严格的审查,防止资产的以外流失。

(3)对外投资控制。对外投资的风险一般较大,企业应该通过集体审议来决定投资是否可行,加强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降低投资风险。

(4)工程项目控制。工程项目控制一般周期都比较长,投资比较大,一般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在工程项目立项的时候就该统筹安排,把工程项目实施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发包、施工、验收等容易出现纰漏的环节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5)采购与付款控制。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采购与付款制度,加强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降低采购风险。

(6)筹款活动控制。合理制定筹款方式、筹款规模、筹资结构,降低成本,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职能。

(7)销售与收款控制。企业在制定商品或劳物的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时,要积极充分发挥会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严格把守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避免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

(8)成本费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是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企业要从源头上把握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成本费用的控制系统,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和必要性

1.现代化企业制度需要内部会计控制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需要建立产权明晰,责全分明的科学性制度作为基础的制度来支持独立的、自主的经济实体。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灵活地运行,实现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因此,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的必备条件。

2.内部会计控制需要会计准则为理论依据

会计本身具有内部控制作用。会计本身具备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体现了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的作用。新会计准则公布实施以来,为保证实施效果,企业要在具体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建立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共同构成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准则是出发点、是基础,内部会计控制以此为基础展开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相互影响协调发展。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控制现状

1.制度不完善,管理弱化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不予重视,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企业规章制度的普通条款,可有可无;还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内容并不完善,并没有完全重视五个关键要素。由于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控制的弱化使得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不断出现,如利用企业改制的机会侵吞国有资产,挪用公款等。

2思想僵化,缺乏重视

我国目前还处在改革的摸索阶段,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普遍存在内部人为控制的问题,企业本身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还没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为行政领导和业务管理不必过于集中,还处在吃大锅饭的意识中,没有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个体。很多领导认为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从而导致企业会计控制残缺不全。

3.信息滞后,风险意识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企业所有的财务与经营数据都会集中在信息系统之中,新准则的实施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新系统的支持。现在有些企业还没有充分重视信息资源,某些信息系统技术没有及时升级和更新。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先进、不安全、不全面,就会给想要进行财务舞弊的人以机会,进行盗取或篡改数据。因此,就会增大经营风险,内部会计控制是否能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取决于控制人员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如果控制人员素质不高,没能及时学习新的信息和技能,就容易错误的估计和判断问题,导致发生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4.缺乏预防控制,内部监管不利

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一些中小企业仍旧沿袭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偏重事后控制而忽略了事前预防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待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后设法堵塞或予以惩罚,采取亡羊补牢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内部成本较高,会计控制失去效力的局面。

对于外部监督,虽然我国现有的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比较庞大,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往往使这些庞大的监督体系运行起来是周期过长,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内部监督,中小企业更多考虑到成本费用等因素,极少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企业即便设立了内审机构,也得不到重视与支持,而且独立性较差,因此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1.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明确权责,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

企业在内部制度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利,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坚持实行岗位轮换制,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

2.提高从业者内部控制意识

会计人员是有效行使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企业应当注重提高企业部门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企业负责人内部控制意识,对企业负责人实施内部控制承诺制尤为重要。企业负责人应在企业对外出具的报告中承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且对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失效和舞弊承担法律责任。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重视从新准则的角度出发,丰富自己的头脑,改进以前传统会计思想的限制,促进内部会计制度的有效执行。

3.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是内部控制一个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建设应当保证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根本上达到消除隐患、健全制度。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应当明确其职责目标,使其保持充分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专业怀疑和判断能力。

4.强化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 强大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全面的财务数据,反映企业的日常业务和销售情况。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复核很容易发现财务数据舞弊的现象,及时避免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潘秀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李宁.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的突破及其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6,(5).

[3] 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第1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 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杜 娟]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4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虽然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速度快。以四川省为例,2006年底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户数为188.3万户,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47.68亿元,对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薄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一、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

在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投资创立,资产集中于创业者手中,权力高度集中,一般都是企业业主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实行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使财务管理也高度集权,实行家族式财务管理模式。正是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如下状况:

(一)理财观念滞后,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西部贫困地区处于我国内陆,长期的封闭性导致人们的观念都比较保守。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上则表现为理财观念滞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习惯自我理财方式。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的民营企业抽样调查发现,目前仍有约90%的企业财务管理权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出纳等大多由其亲属担任。很多民营企业主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诸如边际成本、边际利润、风险价值、内部财务控制等现代财务管理知识概念。在他们看来,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报账、记账和算账,有会计、出纳就行了。集中反映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不科学的做法,如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没有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安排,难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在现金管理方面,不研究投入资金的回报率,不分析销售利润率和现金流量的关系等等。

(二)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家族式财务管理的围墙阻碍了外来优秀人才的进入,致使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为:许多财务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不懂得现代财务管理知识,财务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上。据调查发现,有的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不懂得现代会计方法,财会工作仅仅是记录商品采购量、销售额和盘点盈亏,没有对成本费用、销售利润等进行核算。不会利用存货及库存、盈利能力、资金周转速度与利用效率、现金及流量、各部门业绩等会计资料进行有关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有的原始记录不及时、不完整,甚至不准确、不真实;有的会计报表和业务往来账目不规范;有的会计档案不规范甚至没有完整的会计档案等等。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

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的欠发达,民营企业大多属中小型企业。不少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存在着不依法建账、账外设账、突击做账、白条抵现等现象。据调查大约有60%的民营企业没有建账或建账不完整。财务收支操作不规范,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收支经办、审批以及稽核制度,企业主个人随意开支,有的甚至个人钱财与企业资金不分;没有建立包括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内的财务核算制度,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不进行定期盘点,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不经常核对,常常造成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没有一套健全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经济责任制考核以及其他财务管理等制度,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

(四)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规模都较小,受自身体制和外部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企业财务控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根本谈不上现金流量控制、成本控制、财务风险控制等财务控制。例如,有些企业缺乏现金流量管理理念,认为现金越多越好,将大量的现金闲置,不参加生产经营周转,结果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有些企业在资金使用上缺少计划安排,用于购置不动产的资金过多,常常使企业资金无法满足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陷入资金困境;不少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对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预测和周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结果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使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另外由于企业起点低、实力弱,在财务管理手段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不少企业财务会计的账务处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一本账簿、一把算盘、一支笔的传统模式上;有的虽然购置了计算机,但由于财会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主要采用手工和电子表格进行核算,更谈不上整个财务管理的网络化。

二、加强和改进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改善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以实现企业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应该在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转换的前提下,针对财务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一)切实转变理财观念,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思想支配行动,观念决定一切。西部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应该跳出西部狭隘圈子,拓宽视野,全面更新观念,不断增强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尤其是企业领导,不仅要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且应将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要增强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实行依法理财。要现代会计观念,不仅要发挥会计反映、监督的功能,而且要发挥会计对经济方案的优劣性和风险的可控性进行预测以及参与经营决策的作用。要人本理财观念,将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理财。要信息理财观念,通过全面、准确、及时、有效地搜集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作处理,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提高财务决策效果和资金运筹质量。

(二)优化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鉴于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企业首先要抛弃任人唯亲的观念,打破家族围墙,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通过从大专院校和其他渠道招聘财会专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或者引进资深的财会人员,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队伍。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自学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办法,强化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财会业务知识和技能等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履行职责的能力,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要按照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夯实各项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力求做到四个规范,即会计凭证规范、会计报表规范、业务往来账目规范和会计档案规范。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规范原始凭证,企业原始凭证的取得要真实、合法、有效,绝不允许虚假不合法凭证进账。各类会计报表要符合编制原则,报表的有关项目要按要求填列,并且按规定程序(如企业内部审计和主管领导签字)报送。对企业的往来账目要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核对,并逐项进行结算。会计凭要按要求进行归档,会计报表、信息资料分类进行整理装订归档,以便为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正确、完整地提供财务信息。

(三)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财务管理的保障,要加强和改进西部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关键要抓好制度建设。一是要制订好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要根据新会计准则、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逐步建立起诸如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报销审批、内部稽核、经济责任制考核以及其他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使财务管理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抓好制度落实。为防止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维护其严肃性,增强其执行的约束力,应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要按规章制度办事,做到违者必究。企业领导应带头遵守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财务报销审批制度,个人不得随意开支,更不得乱支乱用。同时,要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企业必须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账簿,建账要做到严密、科学、完整,不得在账外设账。会计人员不得任意简化会计手续和滥用会计科目,会计账目要做到清楚、真实,会计资料要完整,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要加强企业内部稽核,指定专人对有关会计账证等进行审核,复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处理。

(四)加强财务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财务管理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和根本保证。财务控制涉及的内容很多,如现金流量预算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财务风险控制等。根据目前西部贫困地区的民营企业的实际,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财务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处理流程,逐步实现财务控制制度化和程序化。具体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度等。二是强化成本控制。要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包括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即全员成本控制意识;要建立目标责任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从部门扩展到个人,把降低成本的具体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和每个人,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要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企业费用的控制上,想尽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费用。三是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应降低主观人为的财务风险。企业领导在进行资金筹措、项目投资、债务规模控制等决策时应摒弃个人凭经验、拍脑袋等主观随意决策恶习,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决策内容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评价,以降低财务决策风险。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现代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对财务风险要具有职业敏感性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及时发现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化解方案。其次要发挥财务的风险预警作用,形成以财务为核心,市场预测、决策、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各环节之间相协调的经营管理链条,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能够通过财务得到及时反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根据自身的人、财、物和技术力量及开发能力,适度进行多元化经营和多元化投资,分散财务风险。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5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以人为本”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入,安全问题正愈来愈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亦已被更多的施工企业所接受。 然而,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当中,各类施工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特点

能动性。安全意识产生于人类的日常生产劳动,并且对人类的日常生产劳动产生了重要的能动作用。安全意识的能动性具体体现在下面两点中:一是不但可以主观的反映物质世界的现象与外在关系,而且物质世界与事物当中的客观规律也可以经过理性思维来发现,从而建立理论体系和概念系统;二是通过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在大脑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形成概念、思维、想法,控制自身的活动,为了完成安全的目标而组织和协调人类的各项安全生产活动。

波动性。正常来讲,某个企业或个人连续发生事故的机会很少,其中原因,一是事故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发生事故后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产生持续的警示作用。然而由于距离上次事故发生的时间越来越久远,工作人员渐渐忘记了上次事故产生的危险,引起工作人员自我安全意识逐渐淡薄,导致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逐渐增多。因此,不断加强安全意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可塑性。通过宣传,培训可以提高安全意识。人的安全意识是通过后天养成的,其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是在先天条件上通过后天的安全教育和社会影响等而产生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多种学习和教育手段培养、发展、提高。因此为了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水平,保证人们安全生产目标的成功,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教育、培训等手段都是可行的。

制约性。安全意识不是无中生有的,人的安全意识由于各自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不同,在所面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却会有不一样的反映,这些反映的区别往往体现在反映速度,反映数量,反映程度上。而且,特定社会外部环境、历史条件也能对人的安全意识产生影响,在不同的时代有各自的安全意识状况和等级,所处不同的社会阶层也会产生各自的安全意识。

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影响因素

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意识概念和特点,以及对建筑企业进行的实地访谈,最终提出三个层面九个影响因素,测量其对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影响程度。

1. 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执行是为了确保劳动者们能够安全、健康的工作,预防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建筑安全法规和行业标准以及制定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从事建筑施工的行动准则和技术规范,建筑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因此本文用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建筑行业标准和施工现场规章制度三个指标测量法律法规。

(1)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工作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劳动者们能够安全、健康的工作,预防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为建筑企业建立良好的安全意识环境氛围提供了法律依据,进而有效的控制降低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

(2)建筑行业标准。建筑行业标准是建筑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行动准则和技术规范,认真落实建筑行业标准是减少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方法,其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中发挥着预防和推动作用。

(3)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是确保建筑企业生产活动能够安全进行,并作为一项长久机制,它是建筑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为确保人和物的安全而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防范措施、安全管理责任制等构成的。它是保证建筑企业生产活动安全运行的保障制度,是安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而且贴合施工现场的安全规章制度才能够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该安全规章制度还必须得到施工管理人员的认可。因此,一套完整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可以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指建筑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对建设工程生产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性、政策性、群众性很强,建筑企业从企业到班组都必须配备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周参考文献期性安全检查,以及提供合理资金方面的投入,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进行。因此本文用安全管理机构及安全措施、安全检查和安全投入三个指标测量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机构及岗位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及岗位设置是在建筑企业中成立专职的安全管理部门,聘用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建筑企业具体的安全工作。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政策性、群众性等特点,建筑企业必须从上到下都建立高效合理的安全管理机构,科学的设计安全管理岗位,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是建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安全管理机构及岗位设置能够便于建筑企业管理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2)安全检查。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对各级管理人员在安全施工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上进行检查;依据工程特点、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安全技术交底和操作规章的落实情况、安全设防情况、个人防护情况、安全用电情况、现场防火情况、安全标志牌情况等。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在安全施工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上进行检查,能够有效促进增强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效能。

(3)安全投入。人员方面的投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落实,确实做到一岗一人。资金方面的投入:资金方面的投入有:安全教育培训费和奖励费用;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工业卫生措施费用;安全设施维护保养费用;劳保用品费用等,安全资金要做好专款抓用,严禁挪用安全资金。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设施必须严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筑行业标准配备。安全投入的落实必须依照建筑企业相关标准和规定,它不仅是顺利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保证,更是增强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必备经济基础。

结 语

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准则范文6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出现了诸多矛盾和不平衡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公共管理理念落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失衡。这些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当前积极转变公共管理模式,构建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管理模式是其重要出路。

1.管理模式与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既然我们要谈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管理模式。所谓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这个角度界定的,通俗地说也就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他的企业所不同的地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而作为管理模式之一的公共管理模式,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即公共管理规章制度和公共管理文化。公共管理规章制度作为规范管理者行为的一种手段是外在性的,是要求硬性执行的具有被动性,而公共管理文化则是内在性的,是公共管理者在组织中接受熏陶,自身从内心接受整个组织文化影响的结果,具有主动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提倡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时,不仅要从制度上建立,更应该从组织文化上建立,这样才能将组织的规章制度内化成管理者的思想,真正被其接受且更好地加以实践。它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它赋予新型的公共部门——它们既与以往旧的公共组织决裂,又保留了明确的认同感和目标使命——以合法性。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及特征是: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和公共责任制等。

2.和谐社会的构建:向公共服务取向模式转变的动力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失衡和社会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和失衡。这些不和谐现象都使得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是由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越位或缺位引起的。因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进行转变公共管理模式,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也就成为必然要求。

2.1政府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和谐。市场经济是以企业和社会为竞争主体的法制化经济组织形式,政府的职能在于制定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的运作、搞好服务、维护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政府仍对市场经济的实际运作直接干预太多,而对于一些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严重不足,造成政府不该做的反而做了,但也没做好;该做的却没做或者没做到位。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使得市场经济不能健康有序运作,二者严重不和谐。

2.2国家公共支出政策结构不和谐。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一直处于经济建设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建设职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而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很小。如1990 - 2001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平均增长速度为29.2%, 12年间增长了7.3倍。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为6472.56亿元,占当年GDP的6.7 %,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34.24%;而社会文教费用为5213.23亿元,占当年GDP的5.4%,占政府财政支出综额的27.58%。同时城乡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和二元公共财政制度,使得公共支出政策结构不仅在投资建设和社会服务上存在着失衡,而且在社会服务本身结构上也存在着严重失衡。

3.公共服务取向模式的构建

一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应该是对原有模式的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不仅是外在制度改造,更应该是内在思想文化的改造。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提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因此我国在建立公共服务取向模式时更应树立公共服务思想,建设应该坚持的理念取向,营造公共服务文化氛围。

3.1强调绩效管理评估、全面政府责任机制。绩效评估指由其他主体用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对政府行为结果是否与其目标任务相配套进行评估。实践证明,绩效评估能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全面政府责任机制是指政府的责任并不是单一的。政府不能只关注市场,而忽略法律、社会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等,应当建立一套各因素相互关联的政府行为问责机制。

3.2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公众服务为导向。新一届政府也不断强调“民本”的重要性,将“三农问题”提到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上来。公众服务导向的内涵就是政府提供什么、如何提供要事先听取公众的意见,将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果如何应当以社会公众的评价为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民为本”的优秀文化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改革的启示之一就是如何以公众为对象,引人竞争机制,以企业的精神重塑政府,提高政府的能力与效率,使公众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服务。例如,美国副总统戈尔在1993年国家绩效评价的报告中宣称:政府要服务的是我们的顾客。加拿大要求所有的政府机构书面报告各机关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是支援咨询式的管理方法,并结合服务导向的组织目标。在英国,撒切尔政府时期曾轮廓性地提出公众是顾客,政府为顾客服务的原则,90年代的梅杰政府则进一步提出“顾客中心论”的观点,要求抛弃墨守成规的观念,不断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号称要与顾客一起来改变官僚系统的文化。在葡萄牙,“公民第一”已经成为促进和指导公共行政改革的口号。打破传统管理理论的思维模式,不是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民众的立场,要求公共行政的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这是公共行政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