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新观念 指导 学案

初中语文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编写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开放性学习。这就是说,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思想、新措施。新思想是使用新教材的灵魂,新措施是关键。学案的编制是实践新思想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用以下现念指导编写学案:

一、智慧型教学观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看法。智慧型教学观就是传授有效知识、传授新知识、传授迁移性强的知识、传授智慧含量高的知识。如:诗歌《过零丁洋》赏析,在学案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对诗歌逐字逐句弄懂,了解意思,更主要的是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深刻内涵,从而获得“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就是智慧含量高的知识。用智慧型教学观指导新教材学案编写,目的是发展,重点是训练,关键是方法。

二、有效知识观

有效知识是指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有效知识对学生而言,就是新的真正理解的基本知识,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真知”。语文学科以知识为载体,强调基础性和工具性。使用新教材时,不是不教知识,而是要教有效的知识。如:鲁迅《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一句的解读,在设计学案时,设计多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学会理解、归纳观点,掌握理解、归纳观点的方法。有效知识观是以知识为载体,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人文精神,教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终身受益的东西。

三、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

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是指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教材强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如对字的读音、词意的解释,设计学案,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者合作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制约教学的方向、确定教学的内容、传授思维方法、构建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景、处理课外作业。

四、发展性的评价观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

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

第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初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例如,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系统地培养学生缩写、扩写和改写等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能够从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转换文章表达方式等能力。第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春》一课时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境,并说说“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学诗歌《次北固山下》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境,尝试描述自己眼前的景象;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盛夏的夜晚,当你仰望晴朗的天空,会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象?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以“夜空”为主题,展开想象,完成作文训练;等等。一系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第四,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最后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探索了“单元整体教学”,即在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方案。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三单元为例,教师设置“四季”专题,将课文与学校配套的阅读书目相结合,选取了与“四季”相关的8篇课文和5首诗歌;“四季”专题分为单元导读、基础巩固、美文赏析及写作训练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写作中的能力。在单元导读的基础上,初中学生阅读了大量与“四季”相关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并逐步提高了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迁移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昵?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昵?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一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的思维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七年级有一项名为“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一项为观察月球运行情况。在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或顺序让学生观察月球,总结观察心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比观察是指通过对比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维教学方法。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又如,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渔夫在清凉的秋晨里洒下了渔网,打捞上了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两句写到‘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你能想象一下渔夫在回家的路上会做什么吗?”《秋天》是何其芳的代表作,在这些生动鲜明的画面中,渔夫悠闲划桨的一幕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教师要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既可以从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又可以从教育的悲哀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第二,教师要反对教学教条化,将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在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八年级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时,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切忌人云亦云;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遇事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五、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情境,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87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元认知理论对教育实践和思维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思。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学作品鉴赏 教学分析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对初中语文文学鉴赏的教育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笔者结合文学作品解读学习规律,以现代学习理论、心理学教学理论、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中西方文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为参考,总结当下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案例,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老师提高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能力。

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意义

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选材,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深度及学习内容,如引入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1]。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文学特点更加丰富多样化,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保有更加突出的教学能力。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通过语文作品鉴赏的教育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由素质教育入手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实现的,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的作品鉴赏能力必不可少,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也能提高其人文素质,塑造灵活且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可以通过多阅读名文名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对生活的深切体会,阅读时要多注意了解文章当中的情感变化,细细品味,慢慢咀嚼,这样,在每一次阅读后都会有不同感悟,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十分必要,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文学鉴赏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老师仍然占据教学主导地位

当前,受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在语文文学鉴赏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模式依然习惯于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讲述或灌输文学知识,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这样的文学鉴赏教学模式,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兴趣,不仅违背了新课改对学生情感教育的要求,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社会一定程度上缺失人文关怀、教育关怀的当下,文学作品只是被当做一般的文章处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2]。学生只是仅仅得到了写文章的技能,却不知道情感和审美等为何物,于是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死物,毫无情感,只是一堆文字,写的文章就缺失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情感、意志和个性,最终背离了文学作品的初衷。

三、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语文文学鉴赏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秀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世界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深刻体会。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的意境,情感体验,审美等获得熏陶,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投入文学作品的鉴赏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促进学生的扩展学习

学校多提供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文学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扩展课外阅读,让其拥有更多与文学作品接触的机会,提高积累更多阅读经验,同时,如果在考试中能适当加入一些文学作品方面试题,则相信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此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扩展其审美视野[3]。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一些经典的中文名著,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春》《秋》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丰富阅读量,欣赏更多优秀的可读性高的作品,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参与教学

初中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负有很大责任,要灵活授课,多样式授课,让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其对文学作品用心体会。语文老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感受力,要让学生知道在该处使用哪个词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初中教材收录了大量白话文和文言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重点学习,让其能更好地理解读懂,这样有利于学生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另外,可以在班级开展朗诵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文学鉴赏的好感。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更要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改变存在的问题,重视文学作品鉴赏课,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及道德情操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教学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月连.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08:7.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语文教学 “班班通”

目前,“班班通”已走入教师的生活。如何利用“班班通”工程,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每个教师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通过实践和探索,我取得了点滴成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充分准备,激情投入

“班班通”作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认知工具,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个性特征、教学习惯、教学特点灵活选择,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它们呈现出来,实现特色教学。一要充分备课。只有教师课前充分准备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或“化废为宝”,或“点石成金”。教师对教材内容如何处理,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如何落实,教学难点如何突破,以及课堂哪个时间可以利用引入网络教育资源,需要“花絮”的点缀、激情的渲染,等等,都要做到胸有成竹。二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讲课充满热情,运动身体的每个部位,以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课堂语言、肢体语言感染学生。三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师生产生共鸣。前苏联一位诗人说:“教育者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高超的课堂驾驭者会运用幽默增加课堂情趣,缓解课堂冲突,消除学生疲劳,让幽默成为课堂上最有味道的“佐料”。

二、创设引人参与的教学情境

创设引人参与的教学情境,是构建学生激情参与课堂的重要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我坚持从以下几点做起,努力创设引人参与的情境。

一是从体现文章主旨和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着手,进行情境开发。如在执教《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时,在学生从课本中理解了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后,我发现学生对钱学森的内心感受不够强烈,于是用视频《钱学森》辅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多媒体上高亢激昂的旋律让学生热血沸腾,真挚而热烈的朗诵让学生对钱学森爱国情怀的认识变得生动而具体,产生强烈的共鸣: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要牢记于心。由此,把课堂气氛推向了。

二是开展有趣的活动和好玩的游戏。如讲解《夜莺的歌声》一课时,我让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一边表演,一边朗诵。通过这个表演活动,既活跃了气氛,又启发了学生思维,效果非常好。在执教《雨燕》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模仿各种动物的表现,以玩促读、以玩解读、以玩辅读,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和兴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了知识的殿堂。除在课堂上开展有趣的活动以外,我还常常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学生重新思考,手脑并用。在执教《睡莲》一课时,考虑到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学生比较疲倦,为活跃气氛,我就穿插一些王小丫常用的脑筋急转弯,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鼓舞学生激情参与。教学中,我把教师激励性评价归纳成五个字:即“夸”、“启”、“逗”、“赛”、“激”。所谓“夸”,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夸奖和赞扬;“启”,主要表现在教师激励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上;“逗”,接近于相声表演艺术中说、学、逗、唱中的“逗”;“赛”,就是“竞争”,就是教师刺激学生增强竞争、竞赛意识;“激”就是从外界向学生主体输入的刺激,也就是通过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刺激和影响,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的鼓动方式和“逗”、“启”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激”的语言比较强烈直接。由于学生间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激励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愿,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四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应该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关爱、信任、鼓励和尊重,从而有效促进他们的参与。慢慢把他们拉回课堂,跟上集体的脚步。这样,不仅能让他们参与学习,而且会滋养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班班通”远程教育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远程教育资源以计算机为中心,集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于一体。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重在坚持,贵在用得精当。如果使用恰到好处,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能突破教学难点,起到省时、省力、增效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在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时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现象:一是装点门面,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二是越俎代庖,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三是追求形式,盲目使用,以“机”代师;四是捉襟见肘,相当多的教师一遇故障就束手无策,只能望“机”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