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1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外研究发展阶段性的梳理

本文借鉴国内学者沈洪涛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的研究和不断演进的过程,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社会表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与利益相关理论的结合阶段;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公民阶段。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值得声明的是,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延续性,各个阶段的时间点有可能存在着交叉和重合,但就其内涵来看,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一)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最初阶段是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一阶段形成了基本的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到底有哪些等。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其概念的提出到确立并得到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因而普遍称该阶段为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该阶段主要观点包括鲍恩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安德鲁・卡内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思想、克拉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伯利与多德和伯利与曼尼之间的两次论战,同时还包括自由主义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批驳等。

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萌生、概念的提出、确立和不断的演变过程,这一阶段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总结或概括历史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类型及性质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讨论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什么社会责任等问题。虽然这一阶段大部分定义比较模糊和抽象,并且缺乏内在一致性,但这一阶段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使人们意识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期望逐渐增大,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拘泥于概念等问题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或社会的需求,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企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预期、应对社会压力等问题上。企业社会回应阶段对企业社会回应的概念、内容等做深刻的研究,代表学者有基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罗斯特罗姆(1971)、阿克曼(1973)、普雷斯顿和波斯特(1975)。在企业社会回应的初步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回应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的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以塞西和弗雷德里克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理由是企业社会回应是研究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延续。而卡罗尔、沃蒂克、寇兰、爱泼斯坦和伍德等则不赞同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认为这两者各有其侧重点,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回应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清晰和规范的描述。但由于企业社会回应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并存于该研究领域。企业社会回应产生和运用的重大意义在于企业社会回应从环境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抽象概念转变为管理者的具体行动。

(三)企业社会表现阶段 企业社会表现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企业社会责任在概念上仍较为含糊且维度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企业社会回应关注的重点只局限于企业的反应过程,而在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缺乏研究,只能解决企业社会责任某一方面问题;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等内容也将会受到不时的挑战,企业社会表现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争论和修正的产物,也是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研究进步的佐证。普雷斯顿和波斯特在《私人管理与公共政策》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表现的论断,认为公司社会表现的内容有三个核心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回应过程和结果。塞西提出了包含“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回应”的企业社会表现维度。卡罗尔(1979)的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即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和公司社会回应三者共同构成公司社会表现的维度空间。卡罗尔吸纳了各派观点并有一定超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为从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转向企业社会表现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阶段,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之前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了。沃蒂克和寇兰(1985)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回应过程和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逻辑关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在实证上成为可能,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开启。而后卡罗尔、沃蒂克和寇兰、伍德等对企业社会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所强调的是在管理背景中加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阶段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所影响的所有个体或群体。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较大变化,明确了企业应当为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卡罗尔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结合,认为企业主要针对利益相关群体来考虑社会责任问题。伍德和琼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企业社会表现的要求者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行为的接受者;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行为影响以及企业是否满足其预期的评判者;利益相关者将根据他们的利益、预期、承受程度和评价结果采取行动。由于社会责任基本概念含混不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实证研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有较大困难。可用的衡量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判断较多、样本数量不足。在伍德和琼斯的研究的基础上,拉夫等人以利益相关者概念置换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企业业绩则是用企业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进行衡量。

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相关利益者预期一体化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的讨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五)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研究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2002年1月,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由34个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的CEO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即《全球企业公民――CEO与董事的领导挑战》,由此企业公民概念从美国推广至全球范围,在强调企业对所处社区责任的同时,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必须要企业承担。纵观对企业公民概念的本质和核心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企业公民观即狭义的企业公民观、广义的企业公民观和延伸的企业公民观。从历史发展和传统的继承方面看,一方面,企业公民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产物,它把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表现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概念融入统一的框架之中,传承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中企业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企业公民在公民权的高度,重新审视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较大突破。企业公民的研究虽然理论上有一定突破,但由于处于初期研究阶段,仍存在着较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一般性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着手,把已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

(一)法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袁家方(1990)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他论证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和消费者等方面进行,奠定了中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关代表学者有,刘俊海从法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比较法学、历史考察、法解释学等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其《公司的社会责任》重点研究了公司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刘连煜(1999)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其《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焦点集中在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即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下探索公司治理机制与制度、寻求内部监控组织在监控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中如何发挥作用。卢代富(2001)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一书中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做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卢代富(2002)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产生和其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重新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进行了阐述。刘继辉和吕家毅(2004)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元性即法律责任是前提,经济责任是基础,道德责任是补充。喻勤娅和吴勇敏(2004)在《企业社会责任之思考》一文中认为,企业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作为社会人占有和处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企业不仅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也应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实现。

(二)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杨瑞龙等(2000)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体,不仅对股东要负责,而且还应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陈维政等(2002)在对国外关于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在建立我国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沈艺峰和沈洪涛(2003)阐述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结合的背景、影响、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陈宏辉和贾生华(2003)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观应从历史的视角来予以审视。

企业社会责任是与利益相关者紧密结合的,企业的契约包含显性的社会契约和隐性的社会契约,在履行社会契约时,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陈宏辉(2003)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观推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刘长喜(2005)在《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中,从企业与社会的角度,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含、结构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划分,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自律层次和他律层次,并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了深入分析。

(三)财务管理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李心合(2004)在《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势》一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价值从股东价值最大化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演进的基础;李世英(2004)比较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与契约理论的股东的差异,并扩展了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陈迅和韩亚琴(2005)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认为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应该分层次;姜万军等(2007)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喻勤娅(2005)在《SA8000标准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之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在SA8000标准下我国通过立法来保障劳工利益的途径,从而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推动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李正(2006)以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沈洪涛(2005)从财务学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本质、发展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我国出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再次成为焦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特点,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的成果颇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愈发重视,从对社会责任不多过问到主动申请SA8000认证,从不注重企业社会表现的披露到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从学术界到政府部门再到企业界,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从学术研究探索到政府监管鼓励再到企业主动承担的良好氛围。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现状纵观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履行情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企业对社区的责任等。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企业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修正,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即企业应对其影响到的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责。这既包括法律规定强制履行的如环境保护等经济、法律责任,同时也包括企业自愿履行的伦理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跨越了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空间。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不断加强,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通过对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度量的改进。一是改进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评价体系。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和学者们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情也将不断增加,今后研究的方向将是寻找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及时调整评价体系、减少评价体系的主观性、以达到更为准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二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测量的提高,提高测量的可靠度。三是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度量的稳健性。(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索。结合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与管理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股东与管理者关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委托关系以及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如资本成本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系,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反应,这些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4)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即是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既是外生的,更是内生的。信息披露在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么,企业内外的关系如何通过这座桥梁连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蓝、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杜兴强、雷宇:《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冲突还是融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李世英:《对公司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比较研究――一个契约理论的扩展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2

【关键词】高管;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C9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8—0236—05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人们对于企业在社会系统中的性质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成员之一,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存在的经济组织,还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义务的行为主体。在此时代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CSR)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快与环境保护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运用CSR战略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1979年,Carroll提出了著名的企业社会责任四分概念模型。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的期望,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责任。企业的经济责任是指企业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赚取利润;企业的法律责任则是企业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履行经济责任;企业的伦理责任是指企业从事那些社会成员所期望的但尚未或难以形成法律条文的活动和行为;企业的自行裁量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责任没有明确的信息,取决于管理者的判断和选择,完全取决于自愿,包括慈善捐赠、给吸毒者提供帮助、培训长期失业者、给职业母亲提供小孩看护服务等。之后,Carroll对其四分概念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认为经济法律责任是伦理自行裁量责任的前提,并把自行裁量责任理解为社会性支持责任,为社会提供资金、时间和人才,并重新命名为自愿或慈善责任。

(二)企业高管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企业是否履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与该企业高管价值观——社会责任认知是分不开的,一个具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领导者也许会对企业本身实行CSR战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测量、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研究得比较多,从企业高管价值观的角度(即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认知的角度)研究CSR的则比较少。德国学者霍尔斯特等认为,企业领导者所享有的行为空间越大,其对调动资源(调动潜能)就越重要,责任也就越大。波斯特等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的决策者,企业领导者有更多的机会为企业确定伦理的基调,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所持的价值观,会为企业的其他人员确立榜样。有鉴于此,由于企业领导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研究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认知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相互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的设计

本文以Carroll的四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并运用Aupperle,Carroll和Hattie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导向(CSRO)量表作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测量工具。本量表使用了四组问题,分别代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中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每组问题包含四个陈述性语句,共有16条陈述性语句。问卷采用Likert 5分量表的形式,要求受访者回答本企业与题项描述内容的符合程度,其中“1”表示“极不赞同”,“2”表示“不赞同”,“3”表示“中立”,“4”表示“赞同”,“s”表示“极力赞同”。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企业高管)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对企业高管层的价值观——社会责任认知进行考察,进而考察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认知对企业CSR行为的影响。

本文的数据采集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采集地点为江西、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福建等地的企业高层领导者。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21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为83.2%。

填写问卷的人员男性为273位,占76.3%;女性为85位,占23.7%。样本中民营企业14家,国有企业116家,国有控股企业47家,民营控股国家参股企业113家,该项缺失为29家。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广,包括制造、金融、医药、房地产、IT、物流、教育培训等行业。

本文的问卷调查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为了使样本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采取了如下措施:(1)问卷调查的手段和方法多样化。包括现场填写问卷、发放电子稿问卷和邮寄问卷的方式,并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对每一份问卷都采用个人负责制,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2)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覆盖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浙江、福建等地;中部西部区域覆盖有江西、山西、广西、四川、重庆、内蒙古等地。

从回收的样本看,样本涉及制造、医药、金融、房地产、IT及电子等各个行业,行业性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企业性质涉及国有、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和民营企业;企业规模从小型到特大规模的都有。因此,该调查样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本文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测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初始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对企业社会责任初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采用数据浓缩法,以各维度所包含题项评分的均值作为该维度的评分,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认知的高低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根据统计学中因子分析的要求,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应当采用不重叠的样本,考虑到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问卷共计16个题项,按照样本大小与题项数的比例不小于5的标准,从回收的358份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出180份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其余的178份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我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模型的构建

(一)信度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我们对问卷各部分进行了内部一致性Cmnbach’a分析(信度分析)。在对所有的题项进行信度分析时,题项“贵企业的管理者熟知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令”没有通过可靠性检验,剔除该题项之后各维度的可靠性检验如表1,结果都大于或接近于0.6,这表示本量表的信度良好。

(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之前我们对量表进行了KMO测度,根据KAISER的观点,当KMO值大于0.8时,说明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中KMO值为0.842,表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我们随机抽取了部分有效问卷(180份)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处理,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原则,并结合碎石图确定共同因子的有效数目。参照以下原则逐个删除题项:(1)在所有的共同因子中负荷量均小于0.45的题项;(2)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因子中负荷量均超过0.5的题项;(3)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因子中负荷量差异过小的题项。

根据以上原则,依次将第5项(贵企业的管理者熟知相关的环境保护法令)、第9项(贵企业的高管监控活动可能给周边带来负面影响)、第1l项(贵企业有严密的系统用于员工检举不端行为)和第15项(贵企业有适当的方案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共四个题项删除,重新对剩余的12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2。

经过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得到了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三因子模型,共计12个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与定性研究得到的维度有所差异,伦理责任维度的所有四个题项中有两个题项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与其他因子交叉严重被删除,有一个题项被归入到经济责任维度,有一个题项被归入到法律责任维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说明我国情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四维度社会责任理论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解释了Schwartz和Carroll提出的四维度社会责任模型存在着概念重复的可能。

本文的企业社会责任三维度模型是在我国情境下得到的,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57.995%的水平,各个题项在相应的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荷,而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交叉负荷。这表明因子提取的效果较好,足以描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内容,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最初的四因子模型在实践中确实存在着概念重复的可能。

根据各题项的内容,将三因子命名如下:(1)经济责任,包括题项1、2、3、4、5的内容;(2)法律责任,包括题项6、7、8、9的内容。(3)慈善责任,包括题项10、11、12的内容。

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我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三维度模型,我们用有效问卷的另外178份进行了验证性的因子分析。我们采用LISREL8.70软件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表3。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社会责任三维度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拟合指数,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为1.30(0.90),CFI=0.98(>0.90),RMSEA=0.041(0.10)。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具有非常好的结构效度,包括3个因子共计12个题项。

四、企业高管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企业高管价值观——企业家社会责任认知的度量

本文参照国内外同类学者的研究,用一维共5个问题对企业家社会责任认知进行测量,仍然采用Likert 5分量表的形式,要求受访者回答本企业与题项描述内容的符合程度,其中“1”表示“极不赞同”,5表示“极力赞同”。并用SPSS11.5软件对五个问题进行了内部一致性Cronbach’a分析,其值为0.8409(见表1)远远大于0.7,这表示题项的信度非常好。

(二)企业家社会责任认知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

为了研究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认知的高低是否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将数据分为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认知高(五个题项的平均得分大于等于4)和认知低(五个题项的平均得分小于等于3)两组数据,并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表现进行差异分析。我们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具体如表4。

(三)结果讨论

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企业家社会责任认知高的企业其社会责任行为表现也更好。从社会责任三维度来看,企业家社会责任认知高的企业,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的承担情况都要比企业家社会责任认知低的企业高,而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从总体上看,在被调查的358个企业高管中只有约95位左右的企业高管的社会责任认知得分大于等于4分(4到5分表示倾向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约73%左右的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认知得分小于等于3,这说明调查样本的企业高管在社会责任认知方面更倾向于不承担社会责任。

2.社会责任认知高的企业各维度均值都要高于认知低的企业,且具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企业高管的价值观影响其对企业的决策,从而总体上影响该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该结论提示如果政府部门希望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可以从改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认知开始。

3.从调查的全部样本来看,法律责任维度的表现最好,其次是经济责任维度,慈善责任的均值得分是最低的。

从经济责任的角度看,高认知的企业经济责任承担情况要好于低认知的企业(高认知企业的经济责任均值为4.166,低认知企业的经济责任均值为4.0267),并且具有显著的差异(Sig=0.046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我国情境下的三维度企业社会责任模型,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模型解释了Schwartz和Carroll提出的四维度社会责任模型存在着概念重复的可能,模型的拟合度非常理想。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函数;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市场结构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行为越来越重视,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本文主要从利益驱动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表现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在企业可预知市场结构的情况下,有利于企业制订最佳的履行社会责任计划,达到最好的收益。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益函数也会帮助我们明确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履行度最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市场结构

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业务问题时,社会因素就可能影响他们的行动,实际也的确如此。社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罗宾斯把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战略就是决定全局的策略,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使企业赢得长远利益。一般企业在作战略选择时,都要经过不断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或者反复的实践来决定是否采取此战略。加里・德斯勒(Gary Dessler)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以外,应当也必然要向社会提供资源,为社会某个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进步作出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公司内在价值和产品内在价值的一种内含物,也是产品的一种内在品质的代表,被赋予了无形价值的特质。微观经济学从市场结构即市场或者行业的组成方式上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形式。其主要依据是构成一个市场或者行业的厂商数量及产品的性质,与此对应的还有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资源流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售卖方式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函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一种内含物,自然也随着企业运作成为产品的一种属性。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对于这种属性愿意付出额外的价格或者消费更多数量的产品。所以从某种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商品,不过这种商品除了具有商品的属性外,还具有公共品的属性(见图1)。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函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投入的是各种人力、物力,但其成本最终还是通过投入费用的多少表现出来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度。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假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可以量化为0,1,2,3,4,5……,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用d表示,投入成本用C来表示,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单位成本函数为:TC=F(d) MC=f(d)。

假设:1.经理人是理性的;2.经理人明确知道如何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3.行业中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产出函数是一样的;4.企业知道企业社会责任投入的最优比例,在加大投入而不改变比例的情况下,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初期,随着履行度d的增加,由于存在规模效益,边际成本下降;当d突破最佳规模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边际成本呈加速度增长。每增加一个履行度,企业都需要比以前投入更多。

(二)企业社会责任效用函数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消费品,社会大众消费企业生产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一种效用,是一种正常品。所谓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依存消费者是否具有某种欲望以及对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正常品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增加。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来越关注,越来越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人们消耗企业社会责任越多,人们的总效用也越多。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是正常品;2.消费者都是理性的;3.社会责任履行度d是可以度量的。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水平保持不变时,增加消费一单位某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

设企业社会责任边际效用函数为U,则其函数为:TU=G(d) MU=g(d)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是正常品,增加的每一单位企业社会责任消费的效用都是正的,但是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单位效用越来越低,使得企业社会边际函数呈现一种单边下跌的趋势。

(三)企业社会责任价格函数

消费者的付出也是企业的所得,消费者根据自己效用的多少选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支付单价,这也是一种价格函数,消费者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效用确定自己的支付。这样价格函数就和效用函数相像。边际效用高的地方,消费者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所以效用和价格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假设P=axMU+b,P和MU是正相关。设价格效用函数为P,则价格函数为:P=V(d)。假设:1.消费者是理性的;2.消费者可以判明自己的效用数。

随着效用的增加,人们愿意为新增加的效用付出的越来越少,由于先前的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人们感觉到愿意为后来的效应付费的意愿越来越小,从而使得后来的效用价格下降,人们对增加的企业社会责任效用越来越不愿意负担高价。

(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产品销量函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外提高了企业的形象,企业的产品由于企业形象的提升,新加入了增值的企业社会责任属性,增加了产品的内在价值,这样也增加了企业的产品销量。那么在价格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销量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假设:1.信息是完全流动的;2.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充分的;3.人们对社会责任履行是敏感的。设依附产品存在的企业社会责任销量为Q,则销量函数为:Q=H(d)。

在履行度较低时,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比较敏感,企业的形象小幅改观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销量加速增长,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增加敏感都降低,产品销量增长速度减缓,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销量是行业销量,履行度越大,销量增加越缓慢。

(五)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函数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利润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收益减去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即:π=TR-TC=PQ-TC=v(d)*H(d)-F(d),对π求导,有π’=v’*H(d)+v(q)*H’-f(q),当π’=0时利润最大,即f(q)-v’*H(d)=v(q)*H’的时候利润最大。

在前文中,假设d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但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是相对于行业内不同企业所说的,则要探讨市场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影响,同时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收益是否能够弥补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以及履行度增加以前履行量和边际价格差的积;探讨企业不同市场结构履行社会责任的收益,从收益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三、市场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影响

在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时就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为此就必须从企业存在的市场结构,研究企业采取何种策略使得企业效益最大。如前文所述市场结构分为:完全垄断行业、自由竞争行业、寡头垄断行业和垄断竞争行业。

(一)完全垄断行业

由于完全垄断行业中只有一个卖家,产品的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这一家产品可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产生成本费用,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不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产品的销量和价格产生的效果甚微。总的来说,企业会产生负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效益,因此企业从利益角度往往缺少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但是现实中也看到一些垄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这大多是出于利益驱动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压力所致。

(二)完全竞争行业

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源流动不受限制,信息是完全的。各个企业生产的是同质的和非品牌化产品,消费者不能区分不同企业产品的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由于非品牌化使得社会责任在产品的内涵中并没有实质地表现出来,而产品的价格是由包括使用价值和特有属性的效用决定的,这样价格就不能充分显示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消费者对产品视为同质,所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销量和价格没有影响,也就是额外效益为0,故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利润为负,企业没有动力去履行社会责任。由于资源流动不受限制,企业不会考虑后续产生的后果。

(三)寡头垄断行业

寡头垄断行业是以少数几家大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产量为特征。寡头垄断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同时也应考虑到对手的反应,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策略关系到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量也是相对于对手企业提出来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在企业的产品中加入了一种无形的价值,消费者愿意付出额外的价格来购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无形商品。但是寡头垄断履行策略必须考虑对手的策略。

当企业a和对手企业采取相同的战略(都不履行,都履行,都高度履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付出成本,相同的履行度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产品的无形价值贡献相同,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异同认知还与以前相同,对整个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但增加的销量所产生的效益不足以满足企业的成本消耗。当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由于整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提高,企业获得效益部分弥补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当对手履行程度较低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品的无形价值提高,企业通过较高的价格和从对手企业争夺来的销售量,弥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同时还有额外效益,对手企业由于销量下降和无形价值减值,使得企业对手承担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总成本。在不明确对手策略的情况下,始终选择比对手更高的履行度,会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效益。但当企业同时执行较高的履行度时,企业不会得到收益,反而会使得大量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不能收回。那么这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产生的效益,全部被社会公众吸收获取。因为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成本呈现加速度上涨,对手企业相同的履行度和更高的履行度的报复措施,使得收益大为减少,最终企业难以收回成本。在这种企业争先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当企业都到达高度履行社会责任时,就出现了囚徒困境,都高度履行社会责任(坦白)使得双方获得的效益最小。所以当上述企业履行较高等级的社会责任时,由于寡头垄断企业实力都比较强,对手企业可以威胁采取相同的社会责任履行度或者更高的社会责任履行度报复。在这种寡头垄断的行业生态中企业数量较少,企业往往会采取串谋和勾结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对平衡,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战略。

(四)垄断竞争行业

垄断竞争行业是指厂商生产的产品既有差别,也有相似,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比如服装,由于产品中被认为植入某种概念或者可以认知的区分差别的东西。垄断竞争处于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同时企业之间也进行大量的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使得产品中增加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无形价值,使之不同于其他厂商。当然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使得企业之间的串谋很难,企业会不断采取更高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不断地提高社会责任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这样社会获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益就更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曲线、效用曲线、价格曲线和市场结构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完全竞争性行业和完全垄断性行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利益性动机最小;寡头垄断性行业由于受制于对手威胁采取相同的社会责任履行度或者更高的社会责任履行度报复,而最终相互串谋,采取最低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垄断竞争性行业由于存在较多企业,企业之间的串谋比较难,这样企业之间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来增加企业产品的无形价值,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才能为企业自身创造效益。所以垄断竞争性行业最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更多的企业社会价值。完全自由竞争和完全垄断型行业更多的需要政府来推动,寡头垄断型行业会因为串谋而履行较少的社会责任,这样就应该加大政府的监督力度,维护市场的公正。在不是因为规模效应而必须采取垄断来提供服务的行业中,政府应积极推动这个行业向垄断竞争演进,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行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最大的福利。垄断竞争行业应采取积极的社会责任战略,为企业和社会赢得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埙,蔡继明,刘骏民,柳欣.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第2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6版)[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经济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斯蒂芬・P・罗宾逊,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7版)[M].孙建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加里・戴维斯.管理学精要(第2版)[M].吕廷杰,赵欣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刘建秋,宋献中.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101-105.

[7] 朱永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经纬,2008(5):97-100.

[8] 李红玉,陆智强,姚海鑫.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作用原理――基于社会资本的一个理论解释[J].软科学,2009(10):133-137.

[9] 朱永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力成熟度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90-93.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4

“消费者认同是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认真对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和方向。”9月10日,罗德公关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京联合了第二期《快速消费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及《汽车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报告》。罗德公关亚洲区主席杜麦克(Jean-Michel Dumont)在会上介绍道:“我们欣喜地发现消费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相比去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获取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洞察正契合了这个项目的初衷,通过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国企业责任竞争力的创建。”

此次两份报告的调研,是消费者主导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调研委托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独立完成,总计收到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265份有效问卷,并设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九项关键性指标,包括商业道德、诚信经营、生产安全与职业健康、公平竞争、员工权益、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环境资源、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上海大众”和“一汽轿车”作为合资品牌汽车企业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分别位列汽车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排序的榜首位置;而可口可乐、宝洁分别位列食品饮料、日化用品等快消行业的首位。

同第一期调研结果相比,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明显提升。以汽车行业的调查为例,汇总“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人群比例,今年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从去年的55.1%提升到了63.7%。另外,消费者购买行为受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也呈上升趋势。有76.7%受访者将社会责任列为购买时的考虑因素,较去年的67.6%有了明显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国外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几乎全面超越国内汽车企业。在列出的九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指标中,二者差距最大的地方是“产品质量”,国外汽车企业远远超过国内汽车企业;国内汽车企业在“慈善事业与社会公益”方面的表现略好于国外汽车企业。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获取方面,“互联网”连占鳌头,今年占比更高达76.8%。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表现 原因 建议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1、在企业并购发生时,小股东的利益很难得到保护

大部分企业并购是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或经营权,企业往往只顾及企业自身利益,在作决策时,不将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考虑在内。对并购企业而言,并购的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工程。尤其是那些专以投机方式猎取目标公司进行“剔肉式”的恶意并购,总是以损害小股东利益为结局的,导致公平公正丧失,同时促成新企业强大的经济势力和市场支配地位,而使中小企业丧失公平竞争甚至是市场准入的机会。

2、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有时会侵犯员工利益

一方面,我国目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劳动合同鉴定率还不到20%,个体经济组织更低,大部分劳动合同的期限在一年之内。而且很多合同的内容并不规范,合同中有时还存在霸王条款。另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对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很不重视,劳动生产安全形势严峻,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

3、我国许多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作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1)质量安全问题。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欺骗广大消费者,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不绝于世,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企业道德。

(2)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一些民营企业为了吸引顾客,经常在广告上做些手脚,比如夸大产品的功能、广告用语表达模棱两可、利用“名人效应”以及做虚假的承诺等欺骗消费者。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1、我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些失误

中国主流经济学出于纠正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因承担过多的社会道德伦理责任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强调企业经济责任。理论上的偏颇使得经济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多个方面应有的关注。再者,法律法规的规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至今,我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企业社会责任作出系统规定。

2、企业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意识浅薄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相比于国际竞争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些企业无法真正在公司运作中承担和实现。当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有些企业往往片面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和故意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三、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为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依据

近几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程中,越来越多学者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行列中来,大大扩充了研究这一领域的队伍。

2、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发挥法律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推动和规范作用

法律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崇高的权威,企业的行为也处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企业社会责任依靠国家法律强制力来执行,可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权威性,让企业的经营行为有章可循。

3、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要加强企业内部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让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为其创造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使企业认识到要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内外环境,而这正是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的。要使企业内部加强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企业外部则要确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中去,增加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且,应当让企业从高层到一般的员工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都树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文川,卢勇,张群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2

[2]陈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2008;8-08

[3]沈静宸.三鹿算什么?,2012;03-14

[4]王丽琳.调研报告称富士康存在五大违法违规行为,2010;10-08

[5]任海霞.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社会保险问题研究[J/OL].2010;5-12

[6]自管会.央视3·15晚会曝光九大事件.2012;3-16

[7]李远方.环境污染事件为何总能瞒天过海.2011;8-09

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利益相关者财务绩效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文献评述

20世纪50年代Bowen发表了《商业人士的社会责任》一文,代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始。继Bowen之后,60年代后许多学者力求为企业社会责任界定出更严格的定义。80年代起人们从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角度转变为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开始利用各种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不断发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责任理论,主要理论有功利论、义务论、正义论、组织管理论、“社会论”与“自我实现人”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应尽的义务,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主要划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造成了成本费用,其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竞争优势和提升生产效能,进而增加公司的财务绩效。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观点主要有正相关,无明显关系、负相关和“存在某种关系”等。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二者间没有显著关系或是负相关的关系。产生这些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选择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及控制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同时对实证研究样本的选择也会产生差异。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问接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能直接影响企业的为内部利益相关者,间接影响的为外部利益相关者。其中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和员工,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员工通过工会都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以此确定为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非政府组织及社区和媒体,其对企业决策制定的影响都是间接的,需要连锁反应过程。该模型中,消费者包括顾客和销售商,两者都使得企业产品或服务实现了价值流的转变,因此统归为消费者;模型将提供资金和材料的群体统一称为供应商,并不将债权人单列;其他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社区、媒体和同业竞争者。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目前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和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一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问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将利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推导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的关系。(1)股东。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能通过股东大会直接影响企业决策的制定,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股东通过买卖股票的行为影响股价,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融资能力,最终作用于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对股东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经济责任,企业要想持续经营就必须在股东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尽可能地增加收益。(2)员工。笔者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过程”模型见(图2)。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想要员工全心为企业工作首先就要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如果希望员工能在企业中有归属感并且将企业目标视为个人目标,就要寻找到企业和个人间共同拥有的目标,即“企业社会责任”。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的正义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正义感,认为正义是人类应尽的道德义务。因此,为社会尽力所能及义务的正义之心使得社会责任成为员工的目标,而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的社会效应和企业效应使得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目标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第1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将员工的正义目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联系起来,拥有了共同的目标使得员工获得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自豪感等高层次需求上的满足;第Ⅱ阶段,员工拥有了归属感就将自己看作企业的一部分,进而将企业的其他目标也作为其工作目标,并且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员工的积极性;当企业的其他目标(如产量、收益等目标)得以实现,将促使企业增加社会责任的投入,进而继续增加员工包括归属感在内的高层次需求,于是进入了第1、Ⅱ阶段的良性循环。这样,通过这两个阶段社会责任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其他目标相统一。通过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循环,最终让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发挥企业员工的整体效应。(3)消费者及供应商。近年来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通过消费者运动能够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一个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是直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必须的材料和资金,位于企业生产链的上游。上游一旦枯竭,下游也必将断流,所以供应商与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企业对供应商主要承担的义务是严格遵守合同的规定,按期付款,保持企业的良好的信用与商誉。(4)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作用表现为:间接作用是通过政策性的导向对企业的经营方向和规模产生影响,这种作用的范围一般涉及整个行业;直接作用表现在国家通过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禁止或复杂的审批程序等手段影响企业计划的实施。这种影响一般是针对个别企业单独采取的措施。非政府组织。通过非政府组织能积聚群体的力量,并进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消费者运动,最终影响企业的政策和行为。因为非政府组织主要代表的是民意,所以企业对非政府组织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和社区慈善等方面。主动承担这些社会责任能使企业得到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机会和免去不必要的麻烦。(5)其他。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主要包括社区、媒体和同业竞争者。公司的股票虽然长期上与其基本面大体正相关,但媒体的炒作却可以使得该公司股价短期出现大幅振动,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与媒体建立较好的关系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在危机事件出现时减少损失。此外,企业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其行为能直接影响到周围的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一分子,企业应当主动地承担所属社区的社会责任,减少社区污染的同时通过自身事业的发展,繁荣社区的经济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市场消费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同行业中产生了激烈的竞争。适当的竞争有助于工艺的改进和产品的更新,但恶性的竞争,如价格战等排挤对手的方式将对企业自身甚至整个行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只有整个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齐心协力才能拓展市场,每个企业才能分得更多的利润。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问存在正相关关系。

企业对各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对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并赢得股东的支持,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外树立优秀的企业社会形象,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1)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01年-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主要消费行业的64家A股公司作为样本,因为不考虑年份因素的影响,可以将不同年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及财务绩效数据作为独立的研究样本,共有256个样本,剔除数据不足的样本后共有164个有效样本。(2)研究假设及模型。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越好,其财务绩效越好

检验模型为:CFPi该模型检验的是财务绩效CFP与当年及前两年企业社会责任表现CSR之间的相关性,反映了社会责任对企业当年及以后两年的财务绩效的影响。具体变量说明如(表1)所示。

(二)社会责任表现的各利益相关者权重设定及评分本文按照各权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表现,没置权重及评分方法。

(1)权重设定。笔者结合“卡罗尔结构”设计了社会责任各利益相关者权重模型。“卡罗尔结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大部分,权重分别为4-3-2-1。笔者认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总支出是一定的,在经济、法律、伦理及自愿四方面责任的支出按“卡罗尔结构”权重进行分配,并且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再次分配。本文在各方面责任支出时遵循的原则是:经济、伦理和自愿责任支出在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权重分别为0.6和0.4,同时在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分配时采用平均分配方式;法律责任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平均分配。具体分析步骤见(图3)。根据上述方法得到各利益相关者权重:股东28.29%,员工22.29%,债权人12.29%,供应商8.29%,客户18.29%。政府4.29%,其他利益相关者6.26%。

(2)评分方法。在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设置评分指标及标准。

第一,评分指标选择。本文使用增长率指标来衡量公司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支出,一方面增长率衡量的是增长速度,可以避免同时采用财务指标衡量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造成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增长率是相对数,便于在不同样本间进行比较。利益相关者的具体评分指标见(表2)。每个利益相关群体均选用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指标衡量,企业对某一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得分由衡量该群体的两个指标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出。股东评分选用的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的增长率。每股收益是股东最关心的盈利能力指标,该指标越高代表企业对股东承担的经济责任越多,而每股净资产反映的是每股普通股的理论价格或是每股股东权益的价值,该指标越高,则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债权人评分选用的是利息保障倍数和股东权益比率两个指标的增长率。利息保障倍数该比率越高,通常表示企业不能偿付其利息债务的可能性就越小,债权人在公司的投资越有保障;而股东权益比率是衡量公司偿还负债能力和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股东权益越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则越低,债权人的获得利息和取回本金的可能性越大。这两个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债权人承担的经济责任越多。供应商评分选用的是应付账款周转率和货币资金与应付帐款比率两个指标的增长率。应付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支付应付账款的时间越短,即占用供应商资金的时间越短,对供应商尽的社会责任越多;货币资余与应付账款比率反映了企业使用高流动性资金支付供应商账款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则供应商在短期内获得支付款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