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1
开启载人航天商业化时代
2012年5月22日,美国私营企业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商业货运飞船——“龙”飞船成功发射,首次完成了与国际空间站的交会对接验证,运送460千克货物到空间站,携带约590千克科学设备和货物返回地球。10月8日“龙”飞船再次携带760千克补给品到国际空间站并于2012年10月28日载400千克货物返回地球。2013年3月6日,“龙”飞船第三次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龙”飞船在一年内3次进入太空,完成空间站飞行验证任务和商业运输服务,标志着这项备受争议的创新型服务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开启了载人航天商业化的新时代。其创新点是由政府包揽轨道运输转型到由政府商业采购低地球轨道的乘员和货物运输服务,从而降低成本、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效率并使美国政府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更复杂、更具挑战性、耗费更多的载人深空探索上。
通过创新引发航天军革
当前,美国正在积极开发的“作战响应空间”(ORS)技术有望成为引发航天领域变革的创新技术。美军发展ORS计划的目的是确保空间系统能及时满足战场指挥官的需求。经过五年多的发展,ORS办公室共投资研制并发射了4颗卫星,包括3颗“战术星”(TacSat)和1颗ORS-1低成本成像业务卫星。尤其是2011年首颗业务卫星ORS-1的成功,是对新模式工作优越性的重要测试。
2012年8月,ORS办公室提出开展的ORS-2任务,以继续贯彻设计、研制、发射并运行具备低成本作战响应航天器的发展构想。与ORS-1卫星类似,ORS-2卫星也将在为期一年的任务周期内为联合作战司令部提供增强的战场空间感知能力。
推动创新型研发与部署模式
2012年3月12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军事作战空间使能效果”(简称Seelle)研发项目。Seelle项目利用低成本小型成像卫星,通过空中发射方式快速部署组成星座系统,以向前线基层作战人员快速、按需提供近实时的战场图像数据。这项针对战术应用需求的创新型成像侦察卫星发展和应用模式,将填补美国长久以来利用高成本、长寿命、大型侦察卫星获取图像数据的能力空缺,提升美军基层作战部队在军事作战中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美军的信息优势。
实现高价值空间资产的再利用
2011年10月,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启动“凤凰”计划,旨在开发与演示验证从退役的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上获取天线等高价值组件,并将其组装在新卫星上的技术。2012年6月19日,DARPA招标书,提出分三个阶段实施“凤凰”计划,预计在2015年-2016年进行在轨演示试验。该计划作为地球静止轨道的在轨试验,将面临多项技术挑战,如多机械臂协同实现复杂精细操作、“服务卫星”高度自主、智能化技术、天地一体化的智能遥控操作技术等。
总体看来,“凤凰”计划是对空间高价值资产再利用的发展需求,及空间操作技术趋于成熟共同催生的产物。其所演示验证的创新概念和关键技术极具挑战性,将成为空间系统部署的一个新途径,并将对卫星的设计与研制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启示
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2
早有多位专家出面澄清,“2012年为世界末日”不过是个传说,是对玛雅历法的曲解。其实,即便没人出面辟谣,也不会有多少人真的把这个所谓预言当成一回事,因为此前已经有多个末日预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最典型的便是“1999世界末日说”。2012年1月1日,地球又安详地迎来了第一缕晨光,相信到了预言里的“末日”12月21日,太阳会照常升起,而人类又忙着准备迎接又一个圣诞节和新年了。
至少在眼下,只要不发生核大战,地球还是安全的。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又不能没有对未来的忧患意识。忧患什么?就是人类所面临的尚不足以导致末日来临的灾难。
刚刚过去的2011年,可谓多灾。2011年1~3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紧接着,罕见的干旱、洪水、大风袭击各大洲。进入4月份后,中国南方降水严重偏少,有的地区较常年减少一半以上,河湖水位持续偏低,水利工程蓄水不断减少,发生了严重的旱情。
美国一般用10亿美元的损失作为衡量最严重气候灾难的标准。2011年,美国遭遇了罕见的龙卷风、洪水、大雪、干旱、酷暑以及山火等12场损失超10亿美元的自然灾难,创造了历史新纪录。据美国国家气象局介绍,美国去年出现的极端气候至少造成1000人身亡,单单这12场“十亿美元灾难”就造成了520亿美元的损失。这一年间出现的“十亿美元灾难”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整个上世纪80年代。
瑞士再保险公司去年9月初便公布,2011年各保险公司赔付和待赔付的保险金额已达700亿美元。700亿美元中,人为灾难赔偿金额只有30亿,其余均为自然灾害给保险业造成的损失。当时的数据尚未计入飓风“艾琳”对美国保险业的创击,最终全年保险赔付金额有可能突破原来的最高纪录。
美国气象局资深专家海耶斯说,他从未见过任何一年像2011年这样出现如此多的极端气候,他称之为“致命的、破坏性的、无情的2011”。
2012年是否比2011年更无情我们无法预知,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增多,地球气象已开始恶化,极端天气将更加普遍。严峻的现实警示人类:面对灾难,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2010年,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接受采访时,爆出惊人言论,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至于这个时间期限,霍金预言:两个世纪。
人类迟早要挣脱地球的束缚,是毫无疑问的。霍金将拯救人类的希望寄托在航天技术的发展上,从一个侧面说明,航天技术的发展承载着人类未来的希望。我们宁愿相信,霍金之说并不是建立在科学依据上,而应该理解为大师对人类的一个忠告。虽然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类地星球和移居外太空的方法,能否在200年内找到却不一定。但做不到不等于不需努力,否则就会坐以待毙。拯救人类的重任,或许真的非航天技术莫属。即使暂时不能向太空移民,将航天技术用于防灾减灾却是可以尝试的;而且事实证明,在减灾防灾方面,航天技术也是大有可为的。
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3
为了这7分多钟的完美一瞬,各研制单位参与奋斗了16年之久。
精密复杂的对接机构
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最光辉的技术亮点。没有两个飞行器之间的对接,人类就无法长期在太空进行活动。
1994年,我国开始启动对接机构预研工作,决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采用“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以实现对接机构研制的跨越式发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队伍从1995年开始对接技术原理研究。
两个航天器在绕地轨道上飞行速度达每秒79千米,进入行星轨道速度更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真空状态,在高低温的环境下,还有强烈的辐射和宇宙射线侵入。因此,要让这两个“庞然大物”在太空对接起来绝非易事,许多问题都是我国航天界以前从未遇到过的。
研制团队列出了对接机构四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动力学仿真技术、关键单机研制技术和地面试验技术。遵循对接动力学研究、参数设计、动力学仿真、机构设计和试验齐头并进、不断循环迭代的研究思路,贯彻系统工程研究思想进行产品研制。
经过不懈努力、刻苦攻关,对接机构的第一台原理样机于1999年成功问世。为了使样机达到空间对接任务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必须对所有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进行研究,这些零部件包括主驱动组合、差动组合、捕获锁、对接锁、摩擦制动器、电磁阻尼器、弹簧机构、电连接机构、密封技术、技术等。针对关键部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牵头汇集全国多家单位,逐个攻克技术难关,带动了国内相关专业的自主创新及发展。
安装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上的对接机构共有118个传感器进行测量,5个控制器接发指令,上千个齿轮轴承进行力和运动的传递,通过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进行动作,由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组成。活动部件多,传动链长,精度要求高,目前已成功申报了20多项专利。
自主创新的仿真先行
为了确保两个航天器在太空成功对接,在“上天”之前必须在地面上开展大量试验。
众所周知,地面与太空的环境条件有着天壤之别。要在地面模拟太空对接过程,必须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模拟两个飞行器对接的初始条件,同时实时检测对接过程力和位姿的变化。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本着“仿真先行”思想,在样机研制之前,首先完成了一整轮的对接过程动力学分析,用以指导产品设计。仿真与试验在整个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循环迭代过程。
对接机构地面试验系统牵涉到复杂的地面模拟技术,其中许多方法需要创新思维巧妙构思,许多试验设备只能自行研制、自主创新。由805所牵头,汇集国内多家单位,成功研制开发了空间对接机构缓冲试验台、空间对接机构综合试验台、空间对接机构整机特性测试台、空间对接机构热真空试验台4个大型试验设备,一举使我国太空对接的地面模拟技术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外国有的我们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有”的试验条件,使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16年的研制之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2006年,方案样机总装完成,开始试验验证,但在试验过程中却出现了缓冲碰撞力超差和分离角速度超差问题,这两项指标是对接任务中的重要性能指标。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组织攻关队伍进行专题攻关,运用仿真、理论计算、故障树分析等手段确定了对碰撞力、分离角速度敏感的因素,进行了上千次的验证试验;采用创新思维,研制了不少辅助设备协助解决问题。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两个技术指标超差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相关攻关成果还申请了专利。
老中青结合
的团队
任何一次对高难技术的攻克过程也是一支研制队伍的成长过程。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早期的对接机构预研小组只有6人,他们用生命中最宝贵的10年,奠定了对接机构坚实基础。随着事业的召唤,一大批年轻人加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队伍中来。如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执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两支试验队近250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人有164人,占到总人数的66%,平均年龄36.84岁。
岁月因平凡而伟大,事业因执着而非凡。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航天事业的陶建中研究员退休后仍然奋战在对接机构研制一线,带领空间对接机构综合试验台研制团队的年轻人,克服技术要求高、研制周期紧、关紧技术多等重重困难,在两年半时间内,攻克了运动模拟器、大回路控制系统等技术难关,顺利完成了综合台研制并交付使用,为对接机构突破捕获缓冲关键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4
2.成功发射,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向航天全体工作们致敬!你们辛苦了!
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人的骄傲!祝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
4.十几年时间里,中国人完成了别国几十年的跨越:中国不仅成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且成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
5.中国向宇宙中的星辰大海又迈出了一步,祝福中国航天!
6.航天日承载航天梦、弹道人塑造火箭魂,以梦为舟,为实现航天梦搭建桥梁!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无数航天人用激情和创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7.希望我国的航天事业能够蒸蒸日上,不断突破创新,祝愿每一位航天人身体健康。
8.祝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祝航天员们进驻天和核心舱一切顺利!
9.放弃狭隘的眼光,走出孤芳自赏的怪圈,学会欣赏他人,懂得欣赏他人,你会感到生活多姿多彩。
10.茫茫大草原上,回荡着神舟飞船六度凯旋的豪迈与激情……
11.祝福神舟十三号明天成功返航!圆梦太空有我神舟,浩瀚宇宙飞船傲游。
12.每一天,每一刻,总有人想要翱翔天际,想要遨游太空,但!只是梦想,是你们,是你们通过一次次不放弃的实验,把我们的梦想和期待送上太空,你们才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13.跨越星辰大海,实现更非凡的成就!
14.希望我国的航天事业越来越好,在这里向所有为我国航天事业努力奋斗的人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最可爱。
15.贺发射成功!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
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5
中科院院士戚发轫认为,"目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用户太少,资源浪费惊人。这说明我们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的专题报告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全球卫星产业总收益从1996-2003年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年达到91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业占到70%以上。在2003年全球卫星产业的910亿美元收益中,卫星制造业占11%,发射服务业占4%,卫星设备制造业占24%,卫星运营服务业占61%。也就是说,卫星产业85%的份额是属于卫星应用产业的。
那么,卫星应用我们差在哪?
王礼恒院士指出,如不加快研究开发卫星应用系统,弄得不好,将来电视直播卫星发射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好在这个问题经过航天系统几位院士的呼吁,已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调研,加以解决。
戚发轫院士指出了我国卫星应用发展滞后的原因,一是观念落后,二是缺乏顶层设计。观念落后,是指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部门的领导还认识不到卫星应用的重要性;缺乏顶层设计,是指国家对卫星应用缺乏宏观指导,责任主体缺位,造成了“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相互脱节、相互制约”的局面。他认为,要加强卫星应用的顶层设计,在体制上、机制上理顺各方面的关系;要以需求拉动产业发展,不能光靠国家投资;要在技术上过关,研制出适合用户需要的终端产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仅靠航天器―――火箭、卫星、飞船本身技术的创新是远远不能推动航天应用产业的发展的,只有重视航天应用技术,具体讲,就是卫星应用技术的创新,才能推动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航天技术的突破范文6
高点起步
航天四院充分发挥军工高科技企业的优势,利用在复合材料领域内的技术,一直不忘致力于加强炭基复合材料等制品的研制开发及生产。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是该院43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炭/炭复合材料制品及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科学上的奠基固然困难,然而,在新的基础上攀登从来没有人攀登过的高峰更加艰难,也因此更为诱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迎头赶上国外在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步伐,彻底摆脱高新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该所成立了高科技复合材料专家组,着手对“飞机炭/炭刹车盘技术”进行基础研究。该所自筹经费,添置了研究开发设备,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1998年,维修炭刹车盘的粘接和整体粘接技术在该所取得实质性突破,使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1999年,该项目在得到国防科工委的大力支持后,43所专门成立了炭摩擦材料厂。生产线建成后,以“吸取精华,克服弱点,高点起步,打造品牌”为指导思想,进行以粗糙层结构热解炭为主体,以树脂炭为辅助的飞机炭刹车盘材料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2001年,该项目先后突破了针刺无纬布准三向结构的整体预制体成型技术;以粗糙层热解炭为主体、树脂炭为副的双元炭基体致密化处理技术;高温处理技术;硼-硅系列或改性磷酸盐系列的防氧化涂层;性能表征等五大关键技术。特别是外热内冷、内热外冷的热梯度CVI致密工艺技术和双元炭基体技术的应用,使炭/炭复合材料刹车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5月,刹车盘完成了多套飞行试验件的生产,并得到民航总局适航部门签发的适航批准标签。同年9月,搭载由该所生产的刹车盘的波音B757-200型飞机试飞取得圆满成功。经过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项目审查组的审查,认为43所在炭刹车盘生产上,由于采用9项技术创新成果,多项指标明显优于进口产品,综合性能已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多次地面台架试验、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炭刹车盘试验结果已经完全达到国家航空总局的适航标准。
快速发展
创优条件实现企业快速发展。为了构建项目发展平台,加快飞机炭/炭刹车盘项目的健康发展,2005年,43所以刹车盘项目为依托,联合成都金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鸢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股东,发起成立了“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年产200套刹车盘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3500万元,既能批量地提供B757-200型飞机用炭刹车盘,又能满足1个~2个新型号产品开发的需要。产品经实验室、地面、飞行和实际使用考核,表明国产刹车盘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磨系数、防氧化效果等多项指标明显优于进口产品,综合性能已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西安超码公司成立后,还建立了质量跟踪和售后服务体系,并同8寸拥有6个机型、7种件号的飞机炭刹车盘维修许可证。2004年公司取得B757-200型飞机炭刹车盘PMA许可证,成为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该型产品的国内独家供应商,所提供数百套产品使用状况良好、质量可靠稳定,并是国内首家飞机炭刹车盘在拉邦高原航线使用的单位。2005年,波音757-200型飞机炭刹车盘的研究先后获得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而且,由机炭刹车盘拥有多项创新技术,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达43项。
经受大考
成就,属于那些奋勇探索、知难而进的人们!2004年,43所启动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PMA项目的研发工作。这是机遇也是考验。
在合力鏖战“空客”炭盘过程中,职工们发扬航天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最终为航天技术拓展航空领域打开了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一系列性能对比试验,积累了大量的工艺数据和研制经验,成功突破了针刺炭纤维预制体成形技术、高力矩摩擦特性制动材料制备技术、不同热处理温度调节摩擦特性关键技术、耐高温长寿命防氧化涂层制备技术、地面动力矩试验及飞行试验性能表征等技术,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经过对14套不同磨损状态进口炭盘的摸底试验,掌握了其设计特点和主要性能数据,并对研制的28套42种不同工艺状态炭刹车盘进行了1200余次对比试验,于2007年底研制出了工艺最优化、性能与进口炭盘相当的制造工艺,经试验验证,该公司研制生产的炭刹车盘力学-性能、轴向导热系数、防氧化涂层效果等指标全面超越进口炭刹车盘。2006年1月,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PMA项目获得了民航总局适航审定司受理;2008年8月成功完成7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地面台架试验,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该型号炭刹车盘地面动力试验的单位。
2009年2月25日,由航天四院西安超码公司研制生产的空客320系列飞机用刹车盘PMA项目在深圳l航空公司一架空客飞机上装机并在珠海机场进行了试飞。本次试飞过程严格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部门批准的试飞大纲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架A320系列飞机共有四套刹车系统,第一阶段装2套国产刹车,第二阶段4套全部使用国产刹车。试验项目包括地面滑行刹车、地面停留刹车、正常起落刹车、飞机中断起飞等,试飞获得圆满成功,超码公司在国内首家通过地面动力试验和飞行试验,为打开国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