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文化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文化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文化艺术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1

关键词:公共建筑;艺术中心;旅游发展

一、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现状分析

近年来,艺术文化中心融入于中心城市发展,体现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特色。创建艺术文化中心,提升城市知名度。艺术中心是各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艺术综合设施,需要具有设备齐全,功能先进,建筑面积广大等特点。一般由演艺中心、影视中心、商业中心及文化馆等组成。如著名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位于金鸡湖畔文化水廊景区,占地面积138000㎡,建筑面积近150000㎡,由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所设计。中心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设计和古典元素,结合江苏江南园林氛围,获中国建国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艺术中心是江苏省及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点,于2007年10月正式投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厦门市体育路95号,包括以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组成的主体建筑以及东西两广场、电影城、演艺中心、会议报告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是一座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它是厦门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最大文化设施项目。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30000㎡,其中,地上面积113900㎡,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和共享会议报告中心,地下建筑面积约13900㎡,约2300㎡的餐饮中心。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兴中道73号,是中山市人民政府“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该工程于2003年8月3日奠基,于200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54727㎡,总建筑面积47368㎡,由演艺大楼和培训大楼两大部分组成,总投资5亿多元。其中,演艺大楼建筑面积23879.87㎡,设有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展览厅、影视演示厅、排练厅、演员化妆室、餐厅和办公区;培训大楼建筑面积19551.53㎡,设有文化和艺术商廊、电影城、美食广场、公共艺术展厅、培训区等,其中戏剧、舞蹈、音乐、器乐、儿童艺术等各艺术门类培训教室38间,包括排练厅、音乐教室、综合艺术厅等。文化艺术中心还设有一个露天文化广场,舞台上配置了一个40㎡的LED大屏幕。广场设置了两个大型喷泉和800多套灯具。停车场可容纳近400台车辆同时停放。其中心建筑设计独特,环境优美,是中山市目前的地标性建筑,是当地人民精神文化富足的完美体现。也是中山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总体来说,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城市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是城市精神的体现,是一个特色城市必不可少的建筑[1]。

二、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设计内容

(一)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显而易见,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具展示、收集、传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的公益性、开放式场所。近百年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加[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事业正处在一个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于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是对当代建筑师的一个考验。因为要想设计一个好的文化艺术中心,最为主要的就是,能够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是什么文化,展现给参观者是什么艺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了解也是越来越多。对历史文化的渴望,以及艺术的欣赏,都是人们所需求的。所以对于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首先要了解相关文化,感受文化气息,在艺术中吸收灵感。其次,我们还可以融入大自然元素,这样对我们的设计会产生非常可观的效果。对于光的利用,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设计构思,光元素的添加,利用光的反射、折射产生的不同效果,可以让参观者有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二)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介绍。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区域主要包括展览区和办公区,也可以完全对外开放和非对外开放。比如说,展区是完全对外开放,而办公区域则是文化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办公区域。除了展览区域,艺术中心还可以设置报告厅、会议室、影像厅、剧场、多媒体教室、休闲娱乐场所等等,给人们提供会议报告,教育传播,谈话聊天的场所。如今的文化艺术中心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三)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布局。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布局需要根据功能需求对有限的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组合安排,使功能分区明确,室内外交通畅通,对藏品等贵重物品的保存与贮藏也是应该做一些考虑的。建筑设计的平面布局决定了建筑物的形状,对于建筑平面形状的处理,也要遵循“合理”二字,不可以出现不能正常使用的建筑空间,以及浪费空间面积。(四)绿色建筑。现在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节能手段。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未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绿色建筑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与应用,越来越重要。绿色建筑已然成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2

关键词:商业建筑 商业文化 开放空间 中庭 城市中的商业环境对于城市社会和市民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买卖、经营、购物之所,而且作为城市文化的窗口,成为城市生活的生动写照。它是整个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承接、发送大量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商业环境是汇集商品,收纳资金之地,是体现竞争的环境,由于它富有吸引力,成为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商业环境中的中庭与室内商业街,是商业环境中非营业性的开放空间。因为它具备舒适的步行条件,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而成为城市中欢乐愉悦的场所,是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背景,有"城市大起居室"之称。它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往、观光会晤的空间,同时,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去。

这种室内开放空间具有解决交通集散、综合各种功能、组织环境景观、完善公共设施、提供信息交换的作用。沟通了与消费者的促销渠道,随时随地向人们发出商业的信息与动态,对于提高购物活动的效率以及开发商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

一、中庭开放空间的形态创造 中庭(Atrium)最先见于古罗马时代,由建筑物围起一个院子,有时也采用柱廊式墙体围合,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使用。到十九世纪,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和玻璃材料的使用,使人们在露天的中庭加上有玻璃的顶盖,成为室内型公共空间。

中庭为现代商业建筑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中庭空间是商业建筑空间形象的一个精彩,也是创造别致的商业气氛的重要场所。在这里,空间艺术的创造使中庭形成整个商业建筑独特而别具风格的景观中心。

中庭作为建筑物体内部带有玻璃顶盖的多层内院,多设置垂直交通工具而成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空间。不同方向的人流在这里交汇,集散。同时,这里也是人们憩息,观赏和交往行为的场所,使中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活动空间。这种新的内部空间形态反映了现代建筑中室内室外化,室外室内化的倾向。因而中庭不同于一般的室内空间,在尺度、形状、内容等方面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室内空间观念。

1、 内院式中庭 这是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中庭形式,大型商业建筑内部、宽大的直通屋顶的"内院",各层营业厅向中庭开敞,顶部通常为大面积的采光顶,通过扶梯式观赏电梯做为垂直交通,从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枢纽。

① 例如:日本的MYCAL桑名市郊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其中1号街的中庭空间贯通四层,四周环以走廊,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中庭营业层面貌,在中庭设置了喷水、画廊和绿化等形成富有活力的商业气氛。

② 大阪的亚太贸易中心的ITM中心共享空间相配合,使庞大的空间有了变化,设计上不采用昂贵的材料,为表现空间的活力,着重以色彩为主。强烈的原色创造了很有活力的空间氛围,增强了空间的跃动感。

2、 建筑间相联系的中庭 这种中庭形式往往存在于两段或几段建筑实体之间。以高架的玻璃采光顶和围护结构将建筑空间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一个最佳的气候环境。空间相当高大通透,使人有种身处室外的感觉,中庭内的巨大空间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形成人们游憩、娱乐、餐玩、交谈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也为演艺、集会、展示等商业活动的加入提供了空间。

日本京都港区的浮桥大厦连接两栋建筑中间的拱形共享空间是南北两广场室外空间的延伸,设计尽力创造丰富的都市中心生活,使特有的各种价值观都可以共同欣赏,这样的空间同时为外来者和在此工作者创造了交流的场所,实现了充满阳光的开放空间设想。(见图4)

转贴于 3、 沿街中庭 如果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公共空间置于购物中心一侧,形成沿街中厅,并以大面积的玻璃窗向外展示,非常有利于提高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在这种中庭中向各层开放的走廊有的设计得层层后退式叠错有致,形成一个生机盎然的温室花园。由于采光极好,又亲近室外,亭阁、绿化、流水、山石…常常是中庭置景的主角,甚至可以引进大自然的景色,使人置身中庭犹如处在湖畔山川之间。

4、 建筑顶部的采光顶中庭 当建筑要追求尽量大的使用面积时,中庭就上升到建筑的顶部一层或几层作为一片相对独立的休息和接受阳光的空中花园,相当于空中商业街的交汇广场,消除了高层与地面的隔绝感,这种中庭虽然没有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商业色彩,但仍给人一种空间开朗,阳光融融的愉悦。

5、 线状中庭 线状中庭的特色在于创造一种以人深邃的纵深感的空间并诱发人产生走向尽端的心理。通过色彩纷呈的广告,店面,独具特色的采光顶棚处理,营造出丰富,繁华的商业气氛,形成一种全天候立体化商业街式的中庭。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莫尼卡市圣卡广场,中间的双层线式中庭,上空是高耸的玻璃拱廊,每层开放的挑廊上都种植花草,垂挂在廊外,从中庭下方看去是一片生机盎然,这个中庭还是一个多层的中心枢纽,通过电梯和扶梯与地下各层停车场相连通,每层都有相应的观赏平台,这个空间如同一条热闹非凡的全天候市场,连接着两端的商业综合体。

6、 相对独立的中庭 所谓相对独立是指这种中庭往往拥有四个采光的墙面,使中庭内的空间与其它部分相对独立开来,也有些中庭在处理上用相对独特的语言使自身空间得到强调。

德国杜塞尔多大商业综合体中的中庭是东西南北四条商业步行街的交汇之处,周围多家店面,咖啡馆,露台,将它全部环绕起来,这种核心的位置强调了中庭空间的向心感,通过对称性的阶梯布局以及向心性的地面铺装强调自

身空间。顶部是一个高出其它营业厅二层高度的巨大半球形玻璃穹顶,将中庭完全遮罩起来,更加强了空间的内聚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受。

以上几种中庭在空间上各具特色,在使用功能与视觉效果上也是各有利弊,在大型商业建筑中,一个中庭往往兼具备上述的几种空间特色,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它们在商业建筑中以全天候的条件,千变万化的空间形象以及巨大的玻璃天棚将建筑空间变成富有休闲情调的购物世界。

二、创意的空间--商业文化以及空间多元趋势 商业建筑的中庭是商业建筑关注公共性、舒适性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人们追求"安全、舒适、愉快的购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放空间创造中关注历史性、民族性、地方特色以及个性表现已经成为空间创意的重要内容。

地方建筑材料有助于突出地方特色和色彩的统一,圣地亚哥郊外的乡村广场以木构创造出质朴的商业空间,这显示了商业设施构成形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定位。又如日本的一些商店,为了创造吸引人的交往环境,内装修变化很快,同时用园艺设计等简便的方法更高频率变换面貌,给人出其不意的新鲜感。

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成熟,单一的购物空间也在发生着变化,越便宜越好的时代过去了,商业设施的魅力在于娱乐性,多种选择,空间舒适。包括吃喝玩乐的所有内容。因此,商业广告、餐饮娱乐展示,演艺等多种商业形式也加入进来,愈来愈密切地与购物融合在一起,形成老少皆宜的城市文化,在这个进程的发展中,呈现出几种趋向:

1、餐饮化 从80年代开始,大都市中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把购物与餐饮结合在一起,如在中庭中设置冷热饮,咖啡座或者开辟出独具风味的快餐广场,休闲茶座等,甚至特色餐馆也挤入购物中心,以尽量为人群提供方便。

2、娱乐化 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呈现出"购物+N种娱乐"的模式,电影院、夜总会、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也走进购物中心,中庭的设计创意空前大胆,甚至是蒙太奇式的。特色上有彻底的"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叫人仿佛走进了童话的乐园,体验时空的错觉。也有一些开放空间内容包括了溜冰场和游泳池,休斯顿加勒里亚购物中心(Houston Gallena 1997年)就是以溜冰场为中心构成的,上方有架空在冰场上的走廊,顶棚为采光拱顶,购物的游客与冰上的溜冰者相望,形成奇妙的景观。

3、展示演艺的加入 在中庭内设时装表演在购物中心已经非常普遍,这种表演使营销形象变得引人入胜,这种免费的演艺形式是消费者不花钱就能享受到的娱乐。

中庭还是购物中心多功能的展览空间,信息在这里千变万化,商业广告更是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中庭内的巨型屏幕随时报导着从世界大事到总统绯闻,从天气预报到商品价格无所不包的信息,人们来到这个空间,有如身在世界中心,世界在这一方庭院里大同起来了。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3

关键词: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价值;空间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80-02

一、声景文化

所谓声景文化,是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在1929年所提出的,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人们愿意与不愿听到的所有声音。目前世界各国国家对于声景文化的研究已经研究到了音乐、美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并且涉及到来社会学、医学、景观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更是细致到来室内音质与心理声学以及噪声控制等。

二、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价值

1.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一方面,乡镇声景文化中,历史传承价值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价值所在,可以说语言与音乐是对于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汉族乡镇地区,声景文化对于代际传承具有直观重要的影像,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更是如此,语言类声景文化作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手段与文化传承方式,所以尤其是在我国南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多种口述历史记载的方式,其中的很多内容比之史书更加客观、鲜活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时间,形成了很多历史文化与双重构建的声音与文本形式与特征。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居民组成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然而声景文化则是任何一个屋子民族的文献与口述历史等方式进行相互支撑、共同构建的,在历史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音乐类的声景文化,基本大都记载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将歌曲以及其内容进行言语的记录,进行实践的记述,从而将某一区域的文化与故事全面而广泛保存与传承了民族文化与历史、生产劳动知识等多个问题,所以,在我国境内有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歌声将其记录下来。例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俗文化之中所感应出来的。

2.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文化归属价值。一方面,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在民族之间长久的存在着,对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区别具有辨识性,通过音乐与语言可以直观地对于民族间、区域间、地域间进行文化上的区分,从而构成了一定区域内部的文化认同感。这其中除了曲艺形式之外,也包含了声乐语言韵味,例如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形成了北京语境为中心的低于文化认同,同时带有区域特质的音乐、戏曲,当地民俗中的意识等所生成的声景文化,就是无形之中所建立起来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其中的很多独特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区内部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强化地表达了当地人的自我认同之感。

另一方面,在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之中,其价值尤为重要的就是其文化的归属性,对于该地区中所生活的人类来说,文化的归属性已经融入到了地区内民俗、文化等多个内容中,更是融入到该地区生活的居民的骨血之中。例如江南一带的吴侬软语,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广西壮族的大歌,这已经不仅仅一种曲目,通过声景文化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这些地区的人文差别、民俗上的不同等,这些都是声景文化的归属价值所带来的优势,以及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自觉性。

3.l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环境营造价值。一方面,所谓的环境营造价值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以及安全需要等原因而产生的声景文化,可以真实地描述当地人生活方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所以具有显著的环境营造价值。这其中无论是物质环境价值,还是非物质环境价值。显然无论是何种环境的营造,对于该乡镇地区来说,都应从文化传承、文化归属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保护起来。

另一方面,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在环境营造价值方面,包含了很多的因素,例如,北方农村中,耕作的吆喝声,风吹稻田的声音,农民之间的招呼声,田间地头的说话声音等,这些都是构建乡镇声景文化艺术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

1.对于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首先,就目前我国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现状来看,很多声景文化已经被破坏、消失了。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声景文化来说,已经进行了文本性质的保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就将已经有的声景文化与传统乡镇建筑一同保护起来,并且形成乡镇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次,对于乡镇当地所出现的相关的诗词与曲艺形式等内容,可以进行分类性质的统计与保存。对于当地已经进行保护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都以民族活动为题材,例如大量的农民活动声景文化题材的描述等,那些如实的描述耕作的内容,对于乡村历史生活的画卷进行记述的曲艺形式。应该对其进行保护与统计,这些有利于文字层面还原声景文化遗存的原貌,同时也是作为文化背景研究的史料补充。

再次,对于那些文本上没有记载的内容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后的整理,对于民间记述者的整理成果进行汇总等,总之在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整理中,应该更加注重民间的群众基础,将戏曲、乡镇生活、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保护。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4

关键词:怀梆;旅游产业;结合开发

怀梆,因其发源于明朝怀庆府(今焦作市、济源市、原阳县)一带,故称“怀梆”(怀庆梆子)。当今中国300多剧种中,怀梆是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怀梆有300多年历史,长期流行于民间,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怀梆在豫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是整个辖区传统文艺形式的缩影,其艺术形式与特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006年,“怀梆”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怀梆主要流行的包括焦作、新乡、济源等市的豫西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景点突出,游客众多,每年的游客人数可达到3亿人次,且年年攀升。比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国家5A级旅游景点云台山,单日游客数量最高达5万,今年五一小长假游客就达到10万以上。然而,目前来焦作游玩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云台山的风景,而不是焦作本土文化。比如,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直接从出发地到景区并且从景区直接离开的比较多; 多数会在武陟下高速直达云台山,然后会从武陟直接返回; 乘火车来云台山旅游的,在市区住下的也不多,因为游客找不到让自己在市区留下来的理由。焦郑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开通后,这种现象将更为普遍。我们从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种内在的相互需求。一方面,民间文化艺术通过与旅游的联动开发,才能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培育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生动表现旅游区的民俗与文化,实现旅游区资源的丰富与互补。

关于怀梆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开发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

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是一种新型的凝聚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围绕怀梆等民间艺术文化上,可以创立集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剧团排演、小剧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观摩、票友俱乐部、特色纪念品研发机构等为一体,兼具旅游、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文化艺术生活场馆。这个场馆要具有观光功能和观光通道,可以有中心广场、展示部、创作部、票友俱乐部、人才培养部、研究部、特色纪念品研制部、市场推广部等等部门组成。其选址可以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焦作市区,这样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生活场馆将成为开启焦作市区旅游的一扇门。围绕焦作民间艺术生活场馆,构思包含城镇娱乐、戏曲审美、文艺展示等用途,借鉴怀梆的作品塑造、绘画、乐曲鉴赏等表达方式,强调怀梆等艺术文化重心。此外,还需组建专业的创新部门,以焦作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景点融合为主题,演绎出与焦作地区不同旅游景点特色相匹配,适宜当地服务人员即兴表演的怀梆演绎,为丰富导游内容,展示民间艺术魅力提供创作支持。

二、打造现场感的旅游文化艺术

广西《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创造了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不仅获得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当然焦作不一定也去开发一个什么印象之类的实景演出节目,但也必须通过具有全国唯一性的演出节目,来丰富留宿焦作的游客们的夜生活。旅游文化艺术的成功关键在于“现场感”的打造,焦作如今的旅游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来焦旅游的游客很多,市场对象可以这部分游客及艺迷为主。而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空间主要靠焦作兴盛的山水景点如云台山、青天河等景区,以此实现旅游与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打造旅游文化艺术时,设计团队可以就怀梆打造一个完整的大型演出节目。旅游文化艺术的开发能够让很多外地游客了解焦作的历史风貌,欣赏到怀梆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艺术,让人们 “向传统致敬,向自然致敬”。

三、利用多种手段、多层次地展示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

首先,创新选拔机制。一是民间艺术的选择,二是对青年演员的选拔,通过这种方式对怀梆、唢呐等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艺术魅力,产生旅游的动机。

其次,培养多才多艺的导游员。如果每一个来焦作旅游的游客都能够从导游员口中学到几句经典的怀梆戏词,也是一种精彩的体验。

再次,参加代表性的文化节。怀梆作为焦作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参加大型的文化节能够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了解这种独一无二的焦作本土艺术,对普及怀梆等焦作民间艺术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开发参与性的艺术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参与性的体验活动能够给旅游景点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就像在张家界旅游时,土家寨中展览的“古老用品”并不能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但是如“哭嫁”等节目让一个本可以半小时游玩的景点硬生生地滞留了游客近两个小时。对于怀梆来说,可以在景区中加入怀梆体验项目,如游客可以参与演出角色,或者演奏较为简单的乐器。

四、构建民间艺术文化村

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是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文化村的建设,能将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事象微缩、简化,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集中表现,能将焦作本土艺术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作集中展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能满足游客领略多姿多彩的焦作本土艺术文化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村应集“食、住、行、游、购、娱”复合系统于一体,经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才能使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活力,并进一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五、与旅游商品相结合

旅游商品开发的本身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怀梆的旅游商品不仅包括怀梆音像制品,还包括印有怀梆标识、演员的明信片、信封,印有怀梆元素的文化创意品,如文化衫等。

同时,焦作地区的特产丰富,如铁棍山药、武陟油茶等都是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特产,如果能在这些商品的商标、包装中加入怀梆元素,也可对怀梆进行良好的宣传与推广。

此外,也可以加入吉祥物的设计。每一种民间艺术必然有其经典的表现形式,它的代表人物可以设计成形象鲜明、模样可爱的卡通公仔,作为旅游文化艺术的吉祥物。在供给特色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能够让游客从内心深处接受焦作的民间艺术文化之游,留下深刻印象。

焦作旅游与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的联动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以焦作现有的旅游知名度来带动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的传播,同时以传统艺术的演绎来带动焦作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还应妥善做好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开拓工作,进而对民间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的_发和利用,最终达到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贺.浅谈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活力,2013(4):61.

[2] 张志庄.从怀梆的现状谈怀梆振兴之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6(4):6―8.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5

创新,是传统艺术的推动力;创新,就会给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创新,才会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只有凸现传统艺术母体的价值,艺术家们才有民族的根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意天赋,去弘扬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更精彩。

第一部分、继承与借鉴

继承、传承是民间艺术代代相袭并发扬光大的重要锁链,民间艺朮从表面上看似乎某些地方发生了断裂和变异,但是,作为一个漫长的民族文化历史阶段,民间艺术并没有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殆尽,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结晶,它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我们之所以追寻民间艺术的历史,实际是继承、吸收的体现,是再现到表现的升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是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里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南蛮”民族性格质朴、豪放,在其漫长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记忆,它那简洁、粗犷、神秘、厚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工艺,有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正是今天我们需要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去辨识、继承和发展。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创新,借鉴要有发挥才是艺术家创新的重要手段,民间艺术的延续离不开传承,而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我们要善于把前人积累的知识“拿来”,烂熟于心,把它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谈得上创新,凭空创造,无异于“沙上建塔”,根本没有基础,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那么,如何在贵州民间风情中寻找底蕴,在这些遗留的民间工艺中寻找借鉴,我认为,只要本着认真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和细微的观察方法,便可以透过其丰富多彩的表层探觅出它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在充分掌握前人对这些工艺的一整套理论和技巧后,加上触类旁通的巧妙借鉴与突发灵感,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有別于他人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过:“变者生,不变者淘汰,此乃历史变迁之理,非以优劣衡之也”。如果我们的民间艺术领域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陈陈相因,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艺术的“民族形式”,也不能固定不变,它也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提出来的新要求而不断创新。

第二部分、继承与创新

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一、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对娃娃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只有在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建立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

3、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基础泥料中加入有机植物或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

3、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丰富,需要文化来平衡精神生活,民族民间文化以一种特殊的关切,给人以心灵的滋润和慰藉,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能够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对走向明天,走向未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的独特展现。它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强劲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动,发挥出独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源流

(二)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因此,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是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要求。

民族民间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基础。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维护文化的战略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加快,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企图引领世界文化的潮流,借以传播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是坚持文化民族性,维护文化的重要措施。

(五)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年轻一代以至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这一部分青少年,接受外来事物居多,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他们往往注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文化技术。而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老土”不愿去学和继承。据了解永川朱沱镇的民间舞《肉莲花》、《钱枪》等反映田间院坝丰收时劳动、休闲、欢乐的场面,展示边歌、边跳、边拍打这一劳动人民的民间舞蹈,面临失传,因为会唱会跳民间舞的人已老去,年轻人又不会,也不愿学。这就形成后继无人的情况。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彻实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性,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的东西,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四、着实抓好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迫在眉睫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民间艺术、民间风俗丰富了人们生活,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一度时期追流行、追时尚之风盛行,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认为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比起名星来说,“下里巴人”的民间艺人,几乎没有多少知名度,甚至成了“土包子”这种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民间文艺传承人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发展和繁荣。这种带有浓郁泥土气息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已到了亟须“抢救”的地步。这些文化艺术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如果没有人坚持继承、保护,就不可避免地对民间文艺逐渐淡漠,一些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礼仪、节庆文化遗产就不断的消亡,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老艺人掌握的传统节目、剧目和表演技巧,得不到复排和传承。使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逐渐瓦解、消亡或灭绝。当今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民间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抓经济忽视了社会的民间艺术,他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保护,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就可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灰飞烟灭。到那时,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无法显现,如果人类精神植被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我们的精神生活靠什么来滋养。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资源,是民族之魂,是发展选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我们应当全力爱护它、保护它、崇敬它、发扬它。只有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保护下来,才能创造自己的文化精髓,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将优秀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保证。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途径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采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来创造和熔铸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是历史的要求。针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面临的严峻势,如何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就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浅谈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法制建设,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尚无一席之地,没有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畴。只是通过立法的程序规范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与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法律保护,做到有章可遁,有法可依,利用法律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制度《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和保护法规,这才有利于民族民间民间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确立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措施。

(二)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制度,是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全社会的职责,在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下,文化部门担负起一定的责任,给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时间和空间,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弘扬。

(三)经费是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保证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对传承人的培养以及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给予复排民族民间文化需要的经费。如果没有经费的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保障。要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必须保证经费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经费的保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列入专款。同时加强专款支出管理,确保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搞好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环节。

让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采用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大量的民族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让民族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还要将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使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族民间艺术。

(五)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传承与保护必需的要求。

空间文化艺术范文6

安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典型,境内留有鲜明的古文化遗存,是保留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腰鼓、民间剪纸、农民画分别有“天下第一鼓”、“地上活化石”和“东方毕加索”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成为安塞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近年来,该县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开发,加快文化与旅游的接轨,实现了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安塞县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以民间文化艺术为依托,抓住延安市“两黄两圣”旅游业开发的契机,全力加快以黄土风情为主的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县文化馆是民间文化集中展示主要场所,经过两次改造,已建成历史文物、黄土民俗风情、剪纸、农民画、腰鼓等7个展厅,先后接待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000多名国际游客,每年接待参观旅游人数达2万多人次。同时,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安塞剪纸》《安塞剪纸艺术》《安塞腰鼓》《安塞民间艺术专辑》和《安塞民间艺术精品》。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激活文化产业市场是安塞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他们瞄准了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积极开发民间艺术、工艺、餐饮、娱乐等相关产品,抢占延安旅游市场的“桥头堡”。先后开发出剪纸、腰鼓、农民画三个系列30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其中剪纸影集、个性化邮票、文化衫等文化系列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看腰鼓表演、听民歌演唱是安塞黄土风情旅游的两项主要内容,该县在发展壮大农民表演队伍的同时,于1999年组建了陕北地区第一家县级民间艺术团,2000年又成立了曲艺队,两个艺术团体互相配合,成为展示安塞民间艺术的“排头兵”。以安塞民间艺术表演为主体的演出团先后参加了德国举办的“柏林亚太周活动”以及国内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安塞腰鼓先后参加了建国50周年大庆、庆典、无锡全国鼓王大赛等多项重大活动;安塞民歌也多次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等大型演出和70多部影视片的拍摄、配唱。“民歌大王”贺玉堂曾赴广州、上海等地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唱会,受到广泛赞誉。

安塞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当地文化产业中深深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是旅游业,必须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民歌大王贺玉堂,腰鼓老人高向成,剪纸能手李秀芳、王西安、侯雪招等知名艺术家创办“民间艺术之家”黄土风情旅游点,同时,通过政策倾斜,扶持一些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目前,黄土风情度假山庄、标志性建筑“腰鼓楼”等与县城的文化宣传长廊等初步形成了集民间文化艺术展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网络。

为了使民间文化真正成为一项产业,安塞县积极邀请中央和省市专家进行充分论证,确立了“挖掘古老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开发特色文化,形成产业文化”的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和文化产业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安塞民间文化艺术节,2004年起,举办了“陕北过大年”摄影大赛、“千人腰鼓表演”和陕北“黄土画派”写生、“陕北五月天”民歌大赛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2005年2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腰鼓大赛、腰鼓摄影大赛、首届安塞剪纸大赛,基本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年年有“重头戏”的文化活动格局。

民间艺术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安塞县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在全县中学实施了腰鼓、剪纸、民间美术和民歌“四进课堂”工程。县上每年都举办剪纸、民歌、农民画、腰鼓等民间艺术创作班、培训班,先后培养出白凤练、李秀芳、王西安、侯雪招、樊小梅等一大批民间艺术人才,有12位民间艺人先后被授予“民间美术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