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1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2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前沿话题。高等院校、特别是建筑类高等院校,必须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建筑类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研究开发和鼓励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同时要带头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开展普及低碳经济基本知识教育活动,实现低碳经济上教材、进课堂,从而引导全社会树立起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大气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深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建筑类高校的历史任务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但同时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又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低碳经济给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受我国国情影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量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又会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又如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但现实中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运作机制不规范、标准制定困难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前沿问题。高等院校、特别是建筑类高等院校必须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深入研究这些战略性问题,为国家、社会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积极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建筑类高校的社会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课题组(PECE)”最近的一个研究成果提出,要建设中国的低碳经济,就需电力、交通、建筑、钢铁、水泥、化工及石油化工六大部门共同努力。课题组筛选了388种技术,其中至少要有60多种技术作为骨干支持,否则实现低碳经济就非常困难。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约有42种我国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我们需要做一种选择,要么花巨资购买跨国公司的技术,要么自己研发。因此,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就成为建筑类高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筑类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为传统建筑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要把科学研究的目光集中到节能、环保这新能源领域,为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1.认真研究低碳经济对传统建筑业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为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出解决方案长期以来,中国建筑业始终徘徊在管理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经营组织方式上,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改变,但从行业发展的整个态势来看,仍是唯施工产值论英雄,以“大”排辈份。我们常为企业能入选世界500强、世界承包商225强而津津乐道,但从本质上看,我们所入围的企业只能称之谓“大”,不能称之谓“强”。同样是世界500强企业或225强承包商,我们入围的企业与国际上入围的企业相比,除了产值能比肩排行榜外,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低、能耗高、核心竞争力差。显然,加快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2.积极进行低碳建筑研究,为发展低碳建筑业提供技术支撑世博开幕之后,伦敦零碳馆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零碳馆能耗每天300度电,通过太阳能、垃圾发电等方式每天可以发电200多度,通过地热等方式,收集热量100度电,很好地满足了自身需要,成为“零电费”建筑。一时,低碳建筑引起人们的热议。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因此说“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低碳建筑对建筑采暖、制冷、通风、照明、给排水等提出了更高的节能减排要求,其主要技术是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建筑材料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加强对低碳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发展低碳建筑提供技术支撑,应该成为建筑类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类高校必须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的重任,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用发展低碳经济的视角,为建筑企业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

四、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专门

人才是建筑类高校办学的努力方向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建筑类高校要紧紧围绕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为社会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1.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低碳经济对建筑类高校提出的新挑战、赋予的新任务,建筑类高校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认真地反思,进一步职工的思想认识,明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办好高等建筑教育的目标,树立新型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为低碳经济战略发展做贡献、为低碳经济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意识。

2.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如何依托行业优势,按照服务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学科专业体系,是当前建筑类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应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建筑环境、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要重视低碳经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低碳经济的很多领域中,都包含着新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求多学科的交叉与协同探索。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文,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低碳经济学”为北京市交叉学科的重点学科。这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从筹划资源整合到获得批准仅用了4年时间,堪称奇迹,也确实发人深思。低碳经济在理论上不是哪一个单独学科专业所能研究的问题,只有实现各个学科专业的综合、交叉,才能拓展思路、取得突破。

3.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建筑类高等院校要根据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是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在传统课程中增加低碳经济内容,从而加强对大学生低碳经济基本知识的教育,培养低碳意识,奠定低碳经济知识基础,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要求,尽快成长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3

作者简介:刘朝,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和低碳经济。

通讯作者:赵涛,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生物质能和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编号:60304002)。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摘要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涉及众多因素,区分这些因素对制定低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采用图论方法建立影响因素的关联矩阵,运用布尔运算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得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粗放式发展、居民低碳意识淡薄和缺乏低碳专业人才。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从基础情景、低碳情景和受挫情景定量模拟了中国202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结果表明,在低碳情景下2020年能源消耗总量大致是41亿吨标准煤,CO2排放量23亿吨碳当量,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量的60.5%,石油占18.4%,天然气占7.5%,核能占3.3%,水能占8.5%,其它新能源占2.1%。从终端能源使用部门来看,第二产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比重大幅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对能源需求下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能耗呈现不断上升的特点,因此提高居民低碳意识和倡导低碳消费有利于实现我国低碳目标。此情景模拟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解释结构模型;情景分析;LEAP模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07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理念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由国际能源署统计表明,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量最多的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能源与环境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从2002年至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处在1.0-1.57之间,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能源消耗的数量而不是质量,呈现资源消耗型经济的特点。毋庸置疑,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如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管理等诸多领域,对政府的决策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换言之,明确和理顺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和机构已经研究了多个国家与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Johnston.D等[1]分析英国降低碳排放量的技术困难与挑战,并研究了英国到2050年CO2排放量降低60%的可行性;Koji Shimada等 [2]认为土地利用方式、新能源提升和生活方式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设计情景分析方法来模拟Shiga Prefecture到2030年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情况;Kawase.R等[3]探讨了日本CO2排放量到2050年降低60%-80%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根据碳排放的指标分解逐一论述;Fang. Y[4]和Wang GuoHong[5]都分析了影响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阻碍因素,一致认为能源结构、产业发展不平衡、能源环境政策不健全是造成能耗大碳排放量多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何系统地阐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理顺各因素间层次结构关系和制定相应的情景分析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

1 研究方法与框架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10个因素,应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理顺各因素间结构关系,得出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图,找出关键阻碍因素。最后根据关键阻碍因素制定情景参数,设定基础情景、低碳情景和受挫情景,构建LEAP模型定量模拟中国2020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等指标。本文的研究框架图见图1。

2 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以及低碳生活模式建立等。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众多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土地利用模式改变和居民低碳意识的增强等等,涉及政府、企业、机构与个人,它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迫切需求一个高效框架阐明低碳经济影响因素间结构关系与制约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检索、专家咨询与头脑风暴相结合的方法,表1列举分析了如下10个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3 ISM方法及模型应用

系统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Warfield教授[14-15]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而开发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ISM模型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16-17]。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10种因素有些相互交叉、互为关联,更多的则表现出因素之间互相驱动与依赖,形成十分复杂的递阶因素链,构建中国低碳经济影响因素ISM模型就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3.1 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建立ISM模型,首先要弄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 表1 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清单

Tab.1 List of factors which impacted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表2 关联矩阵

Tab.2 Structural self-interaction matrix

系。逻辑关系的确定主要由相关领域专家组判断各影响因素间的两两关系,得出如下关联矩阵(Structural self-interaction matrix,SSIM)。

低碳经济影响因素间(i和j)关系用V、A、X和O四个符号表示,这些符号的意义如下:

(1)“V”:如果影响因素i对因素j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但j对i无影响,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V”;

(2)“A”:如果影响因素j对因素i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但i对j无影响,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A”;

(3)“X”:如果影响因素i和因素j之间相互影响,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X”;

(4)“O”:如果影响因素i对因素j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则关联矩阵(i,j)处标注“O”;

3.2 影响因素层次结构

为了进一步理清因素间层级结构,采用图论方法表示

关联矩阵不同影响因素间存在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结构关系。最后通过布尔运算得到影响因素层次结构:设A,M分别表示初始可达矩阵和最终可达矩阵,M(A+I)r(A+I)r+1≠(A+I)r-1,经计算得r5,求得的M经变化即为图2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层次结构图。

图2反映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10个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被分配在4个层级内,表层原因主要体现在层级Ⅰ,即能源结构亟待改善(NIES)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LEE),而中层原因则主要体现在层级Ⅱ和III上,深层原因则集中反映在层Ⅳ,即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人口基数庞大,且居民低碳意识淡薄(PLLA)、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它们对其余7个因素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上述三个因素的改善对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中国节能减排的效果和政策措施的执行效率。

4 基于LEAP中国205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情景分析

ISM模型理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针对Ⅳ层级影响因素制定政策措施就能较好地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依据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人口基数庞大,且居民低碳意识淡薄(PLLA)、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制定情景参数,利用LEAP模拟中国202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1 情景分析与LEAP模型

情景分析是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设定的各种可能情景的发生概率,研究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情景分析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18]。LEAP( Long-range Energy Alternative Planning system)是由斯德哥尔摩环境协会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共同开发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一个基于情景分析的能源―环境模型工具,可以用来做能源的需求分析及其相应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 [19]。

4.2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一个复杂且存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在参考文献[20-21]的基础上,考虑数据获得难易程度,选取了四个指标人均GDP、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CO2排放量,认为该四个指标即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3 情景分析框架图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涉及如政策、经济、环境、技术、管理等诸多领域,还要结合本国自身国情,寻求影响中国2020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依据驱动因素对能源供求和环境保护的影响,考虑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可能对能源需求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措施工具主要包括、集约型经济结构的转变、税收和低息贷款政策支持、低碳政策和排放标准的规范、低碳研发、碳汇建设、可再生能源配给制度、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和低碳人才体系构建等。图3即为中国2020年低碳经济情景分析框架图。

接着根据不同专家对不同领域的展望和未来40多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设置了三种方案。

第一种是基础情景(Base scenario,BS),这一情景的前提是中国不考虑采取低碳减排措施,始终将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按政府规划目标能够基本实现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二种是低碳情景(Low Carbon Scenario ,LCS ), 即在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自然环境压力和低碳发展要求的因素下, 国家政策鼓励节能减排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促进所能够实现的低碳排放情景。这种情景要求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而是同时考虑到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的发展需求,转变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控制人口数量且加强居民低碳意识(PLLA)和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依据国内自身努力,转变经济粗放式发展、完善低碳政策框架,倡导低碳生活,通过强化技术进步,采取低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来实现一种低碳的能源与排放目标。

第三种是受挫低碳情景(Frustrated Low Carbon Scenario ,FLCS ) , 是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不太顺利,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不称心的情景,导致能源效率的提高未达到理想程度,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广和利用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不够广泛等现象,阻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

终端部门的划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用服务业以及民用部门。终端能源消费品种包括二次能源,如汽油、柴油、液化石油、电力等,也包括工艺过程(或生活)所消费的一次能源,如原煤、原油等化石燃料、地热、水电、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由于2010年统计数据还没有完全公布,又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规划五年一个周期,故LEAP模型将基年选定为2005年,末年为2020年。

具体参数设置采用的是专家评估的方法,并利用搜集的资料和数据对量化的数据进行对比校正。人口情景主要考虑近期的几个主要规划和研究数据[22-24],其中2005年人口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130 628万人,2010年人口总量数据采用09年数据乘以0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5.05‰,2020年数据采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20年规划目标值,为简化计算假设2010年-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率采用05-09年间平均增长率。各时期人口情景见表3。

表3 中国到2020年人口情景预测表

Tab.3 Forecast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 2050

表4 情景分析预测结果

Tab.4 Procasting result of scenario analysis

4.4 预测结果与分析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与LEAP模型的计算,得到了中国从2005年到2020年各时期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不同计算结果,表4给出了三个情景的终端能源需求、CO2排放量和人均GDP。

由表4得出,2020年3种情景(BS、LCS、FLCS)的终端能源总需求分别为43.59亿t标准煤、41.55亿t标准煤和45.21亿t标准煤。由于意识到ISM分析中第Ⅳ层级影响因素,即RTED、PLLA和LRTP三个影响因素,终端部门实施有效的节能措施,低碳情景比基础情景在能源总需求方面下降了3.7亿t标准煤。受挫情景下,节能措施进展不利,低碳技术实施受阻,能源强度居高不下,与基础情景相比,终端能源需求增加了1.6亿t标准煤。

2020年3种情景(BS、LCS、FLCS)的CO2排放量分别为25.11亿t碳当量、23.31亿t碳当量和26.83亿t碳当量。低碳情景的CO2排放量和基础情景相比,在2015年之前没有明显下降,是因为低碳政策执行初期效果没有完全体现,经济结构转变需要一个调整期。2015-2020年间,随着低碳政策效果逐渐显现,CO2排放量有了显著下降,2020年末低碳情景比基础情景CO2排放量下降近10%。受挫情景由于能源结构比例调节受阻,碳排放量比基础情景增加1.7亿吨碳当量,在2020年前并没有出现CO2排放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迹象,无疑大大增加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本和经济转型的困难。

表5是低碳情景下2005-2020年一次能源结构表(每5年输出一次)。煤炭需求从2005年的11.57亿t标准煤快速上升,在2015年-2020年间基本达到峰值25亿t标准煤,首次占比降到接近60%,此后由于低碳策略执行得力,煤炭需求可能开始回落。石油需求也得到了较好

表5 低碳情景一次能源结构表

Tab.5 Low-carbon scenario primary energy structure

的控制,基本保持低速增长,2020年石油占能源总量的18.4%,比基础情景提高了3%。水能、天然气和核能在低碳政策的扶持下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在2020年占比达到8.2%、7.5%和3.3%。受挫情景下,低碳策略执行不力,导致结果还不如基础情景理想,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中国能源结构主要部分,在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需求量的68%,石油占22%,天然气占4%,核能占1.8%,水能占3.2%,其它新能源占1%。

基础情景下煤炭需求从2005年的11.57亿t标准煤快速上升,到2020年达到27.07亿t标准煤,增长一倍多,但占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却由05年的73%下降到20年的64%,煤炭需求量在2005年-2015年间快速增长,但2015年后煤炭总量趋于平稳,维持在大约25亿t,随着其他能源的增长,煤炭占能源总量的比重每五年大约下降3%左右。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所需,石油需求也大幅升高,但占一次能源需求量比重基本维持在20%-22%。水能、天然气、核能、其它新能源虽然数量增长远远落后于煤炭和石油的增幅,但占一次能源需求量的比重由05年的3.7%、2.6%、0.7%和0.3%增长到2020年的5.5%、6%、2.2%和1.1%。

5 结 论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资源依赖型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诸多困难与挑战摆在政府面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10个影响因素,利用ISM模型明确各因素之间层次结构关系,得出影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阻碍因素是经济粗放式发展(RTED)、控制人口数量且加强居民低碳意识(PLLA)、缺乏低碳领域专业人才(LRTP),针对影响因素制定了不同的情景参数,预测至2020年的人均GDP、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得到如下结论:

(1)理清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ISM模型的分析给出各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同时有助于决策者采取优先顺序处理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障碍。

(2)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政策取向,对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极有可能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波动。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执行力度,按照情景分析的结果,到2020年,低碳情景下的中国终端能源需求将在41亿t标煤左右,受挫情景下大概45亿t标煤,相差4亿t标煤左右,可见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对能源需求影响巨大。

(3)从情景分析方案中可以看出,能源结构的优化关键年份在2015年-2020年间,低碳政策经过2010-2015年间的制定推广与实践修正,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地策略,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兴修水利,大力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核能和风能顺利推进为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2015-2020年间是我国向低碳经济发生质变的阶段,措施执行的力度决定了我国经济转型成功与否。

(4)从低碳情景预测结果中可以计算出我国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量为1.83×10-4t C/$,比2005年降低96.7%,能够顺利完成我国政府制定的“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目标。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降低主要依赖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CO2排放总量增长还是很快,提高能源效率才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最有力的保证。

最后,影响因素与情景参数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值得下一步研究,如影响因素中缺乏低碳领域人才,居民低碳意识差等与情景参数中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等之间的定量分析,这有助于更加科学、准确的预测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83:1643-1659.

[2]Shimada K, Tanaka Y, Gomi K, et al.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7, 35: 4688-4703.

[3]Kawasea R, Matsuokaa Y, Fujinob J.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Energy Policy , 2006, 34: 2113-2122.

[4]Fang Y, Zeng Y. Balancing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 Effect and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Instruments in China[J]. Energy, 2007, 34:2247-2261.

[5] Wang GuoHong, Wang YunXia, Zhao Tao. Analysis of Interactions Among the Barriers to Energy Saving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08, 36: 1879-1889.

[6]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 18(3):1-7.[Zhang Kunmin. China’s Role,Challenges and Strategy for the Low Carbon Worl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1-7.]

[7]姚伟龙,邢涛.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 (4): 7-8.[Yao Weilong; Xing Tao. Analysis of Energy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y of China[J]. Energy Research and Lnformation, 2006, (4): 7-8.]

[8]Fukasaku Y.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ntegration:The Cas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Technologies in Japan[J].Fuel and Energy Abstract, 1996, 37:138-139.

[9]Andrews-Speed P. Energy Policy and Regul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 Aspen Publishers Inc, 2004:24-112.

[10]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 2009, (23): 50-52.[Zhang Kunm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Must be of Urgency.Qiu Shi, 2009, (23): 50-52.]

[11]朱永彬,刘晓,王铮.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0, (4): 14-22. [ Zhu Yongbin, Liu Xiao, Wang Zheng. Abatement Effect of Carbon Tax and Its Impacts on Economy in China[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4): 14-22.]

[12]金明红,李爱仙,成建宏,等.建立我国能效信息标识制度的有关问题[J].中国能源,2004,26(3):42-44.[ Jin Minghong, Li Aixian, Cheng Jianhong, et al. Discussion on Promoting Energy Efficiency Information Labeling in China[J]. Energy of China, 2004,26(3):42-44.]

[13]Marland G, Brenkert A, Olivier J. CO2 from Fossil Fuel Burning a Comparison of ORNL and EDGAR Estimates of National Emiss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1999,(2):265-273.

[14]Warfield J W. Developing Interconnected Matric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J]. IEEE Transcript on Systems, Men and Cybernetics, 1974,4 (1):51-81.

[15]Warfield J W. A Science of Generic Design:Managing Complexity Through Systems Design[J]. Intersystems Publications, Salinas, CA, 1990,(1): 32-69.

[16]Jharkharia S, Shankar R. IT-enablement of Supply Chains:Understanding the Barriers[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5, 18(1): 11-27.

[17]Mandal A, Deshmukh S G. Vendor Selection Using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4, 14(6): 52-59.

[18]Jiang Kejun,Hu Xiulian.Energy Demand and Emission in 2030 in China:Scenarios and Policy Options[J].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2006, (7):233-250.

[19]Community for Energ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ing. An Introduction to LEAP[EB/OL]. [2009-04-27].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11th Five-year Plan Outline. [EB/OL]. [2009-05-04]. ].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0-50.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RC.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M].China Statist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6:30-50.]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EB/OL]. [2008-04-30].ehinapop.省略/gzdt/tzgg/200806/P020080619552883280075.Doc..[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 China’s People 11th Five-year Outline and Planning in 2020 [EB/OL].[2008-04-30].ehinapop.govcn/gzdt/t zgg/200806/P020080619552883280075.Doc.]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in 2020

LIU Zhao ZHAO Tao

(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旅游饭店业;利益相关者;低碳经济模式

Abstract: a low carbon economy trend across the world, all walks of life are in advocating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low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The tourist hotels a low carbon economy model of constructing involves to many interests, the article in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ourist hotels build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model,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from association and consumers the four core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 this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construct the tourist hotels "enterprise-GAC" a low carbon economy mode.

Key words: the tourist hotels; Stakeholders; Low carbon economy model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1.蒋国国,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学;2.蔡梅良,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3.郑佳平,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学。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经济潮流席卷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在倡导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模式。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颁布,其中肯定了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但是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饭店业却是一个“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酒店是高消费场所,往往需要消耗许多的资源和能源,并排放大量空气污染物,成为城市碳排放的污染源。低碳时代,饭店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低碳经济模式的构筑势在必行。

一、长沙旅游饭店业构筑低碳经济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低碳经济模式是全球发展趋势,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号召

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我国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建立起相关政策框架。长沙旅游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的构筑是对中央“十二五”规划的积极响应,在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带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能为其他区域提供经验,提升长沙在全国的地位,形成自己的“低碳”品牌。

2.构筑低碳经济模式能降低旅游饭店业运营成本,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升,饭店在这方面的支出占营业费用的比例已达8%-15%,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饭店来说,选择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不只是社会责任,更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来审视流程、定位、行业、供应链、价值链,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创造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旅游饭店业“三高”问题仍然突出要求加快构筑低碳经济模式

饭店使用的能源以电、液化石油气和柴油为主,消耗较大,而后两者是碳排放过高的罪魁祸首,据官方数据显示,长沙三星级饭店平均能耗指数为410kwa/,四星级为540kwa/,五星级为430kwa/。由于饭店的节约意识不强,管理不够规范,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设施配置的科学性、规划性欠缺等原因 ,导致多数饭店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所提供的易耗客用品每年以惊人的数量递增。此外,主要消费品和饭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不够符合相应的低碳经济标准。

二、长沙旅游饭店业构筑低碳经济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旅游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的构筑涉及到多方利益,主要可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1.内部利益相关者

股东是饭店的投资者,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很大,饭店要实行低碳化,必须征得股东的同意,他们能够促进资金的横向融通和经济的横向联系,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管理人员是饭店的真正决策者,负责饭店的日常营运,控制着低碳经济模式的实现,只有他们做出合理决策,推动执行低碳行动,才可能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要真正落实低碳经济模式,还必须依靠其实行者――员工,其虽然处于权力的较低层,但利益相关性却不容忽视,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旅游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构筑的成功与否。

2.外部利益相关者

政府部门可以调控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如环保局、质监局等能够以干预、监督等形式影响饭店的经营模式,饭店则能以“低碳先行者”的身份响应政府“低碳政策”,并为政府提供税收。长沙旅游饭店业的相关行业协会包括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湖南省饭店行业协会和湖南饭店用品行业联谊会等,他们为长沙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的构筑提供规范指导,制定具体标准,评定相关等级。而饭店则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随时察正自身的行为。游客(消费者)是旅游饭店业的“衣食父母”,是饭店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低碳消费模式的构筑也必须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

3.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性分析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饭店企业的目标主要是盈利,实现利润最大化,其往往会选择一种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政府重点考虑的是财政收入、经济增长及社会效益,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别地区由于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入,偏重于追求经济的绝对增长,旅游饭店业节能减排工作浮于形式。作为旅游饭店业“引导者”的行业协会,既要维护好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相关利益,保障行业声誉,也要通过制定行业内部规定来确保本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若其忽视对旅游饭店运营的规范以及低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放任企业各自为政,一味追求高利润,节能减排工作将停滞不前。消费者的利益诉求是企业的供应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他们通过选择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来不断追逐消费质量的提升,部分消费者低碳意识淡薄,过分追求个人享受,无视社会公共利益,肆意浪费饭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水电和食物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通过对四大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在权衡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共同参与旅游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的构筑,能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基于此,我们可以用下表来简述这几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对应的行为策略:

表1 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其对应行为策略表

利益相关者 相关利益 策略

饭店企业 企业利润 经营模式选择

政府部门 财政收入

社会效益 政策、法规制定

行业协会 行业声誉

行业发展 行业规则制定

行业内部监管

消费者 消费质量 消费方式

对象选择

三、长沙旅游饭店业“企业―GAC”低碳经济模式的构筑

通过对旅游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构筑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我们从三个重要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出发,以企业为核心,构筑旨在实现旅游饭店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企业―GAC” 新型旅游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

图1 旅游饭店业“企业―GAC”低碳经济模式图

作为旅游饭店业“企业―GAC”低碳经济模式的核心,企业在该模式中扮演的是执行者。针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我们提出了不同的具体措施。股东的支持力度与投资是能否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前提,应当充分发挥其监督权和决策权,督促高层管理人员定时定量完成每季度的节能减排任务,争取达到行业协会规定的低碳指标。整个经营过程中,股东的投资及增资必须是以低碳经济模式为前提。企业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只有不停地深入进行低碳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企业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同时,对于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要强化他们的低碳意识。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集中力量建立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基地,要将低碳的理念贯穿饭店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之中。对外要塑造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饭店业新形象,对内要制定有效的管制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奖罚体系。同时还应在企业内部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降耗活动。让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切身参与到低碳实践活动当中去。下表是低碳企业与非低碳企业的主要对比:

表2 低碳饭店企业与非低碳饭店企业主要特点对比

具体方面 低碳饭店企业 非低碳饭店企业

饭店业的建筑物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光或气候降温) 传统的二次材料

施工装修 使用木制家具,天然纤维、棉、麻制成品,抓好施工节能管理,节约原材料,科学合理编排施工流程,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使用价格性价比搞且耐久,外观性强的家具,铺张浪费,不注意科学建设。

燃料系统 新型的生物节能锅炉 传统的燃油锅炉

客房用品 提供环保电器。取消一次性用品的免费提供,减少窗帘,床单洗涤次数,将废旧的布单做成抹布拖把再利用 提供市场上普通的电器。免费提供一次性用品

洗换次数频繁

空调系统 热交换器,将中央空调余热回收。这样就可以节省企业的自身成本,获得额外利益 传统的中央空调系统,浪费严重,成本大

餐厅服务 减少一次性餐具,绿色饮食 一次性餐具,饮食不环保

政府部门作为低碳经济模式中的调控者,一方面,联合行业协会、饭店企业开展低碳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让企业、消费者直观感受饭店业低碳经济模式构筑的必要性,提高二者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媒体登放公益广告,使该观念深入人心,让消费者把低碳消费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此外政府还应颁布完善一些政策法规,例如已经颁发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等,并引入相应的奖惩措施到饭店企业经营活动中。

行业协会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与各方联系密切,应当利用这个优势对独自摸索低碳之路的饭店进行必要的指引,充分发挥其职能,根据长沙市饭店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行业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标准,然后依照各个饭店不同的经营状况督促其按照标准制定每季度的目标,并针对饭店不同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级;组织专家进行全面的低碳经济规划和论证分析,制定出方案后提供给会员,在饭店实行的过程中提供一定技术指导;适当组织会员进行相关交流;配合政府积极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为旅游饭店业构筑低碳经济模式争取切实的优惠政策,并督促政府加强对饭店低碳化的监管,将低碳作为一种硬性规定。此外,行业协会还要做好低碳理念的宣传工作,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旅游饭店低碳经济模式要求消费者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显示, 目前中国居民生活的能耗(含衣、食、住、行、用、服务六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以上。消费者低碳消费对旅游饭店业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降低物质消耗的低碳化旅游消费、更加亲近自然的节俭化旅游消费可以获得更多精神体验,且符合世界环保运动和生态文明潮流,成为时尚甚至高品位的象征。消费者可以利用消费者权益对企业、政府、行业协会进行监督。对企业,消费者可以对其采取强硬的态度促使其转变,比如坚持低碳消费原则。对政府,可以通过人民代表提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内部的管理。对行业,消费者应该积极加入行业推进的各项活动,比如行业要采取等级措施对饭店进行评级,消费者应该监督它的公平、公正性。消费者亦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对政府、行业、企业采取的低碳措施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尹奇凤.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饭店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产力研究.2011:69~70

[2]翁钢民,刘岩. 低碳饭店的实现路径:基于环境成本控制视角的研究[J]. 生态经济,2011:131~133.

[3]徐迅.基于低碳城市的酒店绿色厨房建设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1:314~316

[4]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 消费经济,2010:89~92

[7]岑孔德,吕世明.宾馆酒店业节能低碳降耗实施的有效途径[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33

[8]李萍.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饭店业的发展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4~17

[9]沈子杨.论低碳酒店的营造[J].商场现代化.2010:82~83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5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高效生态经济成为热点。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方面是高效生态经济,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对具体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经济发展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且通过良性的互动实现各实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与低碳能力建设系统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耦合机制而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相互协调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能源结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低碳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这些能力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低碳能力建设主要通过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一、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作用机制

(一)企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会促使企业建立生态型企业文化,通过生态技术的创新、开发各种节能生态产品、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提升环境绩效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正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生态营销创新、抢占潜力巨大的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企业的生态形象和塑造企业的生态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机遇、企业成本、企业效益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四个方面(见图1)。

1.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不少属于高能耗产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品牌、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简单加工而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来说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压力。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对进口的高碳产品设置种种障碍,如碳关税、碳配额购买、碳准入、碳审计与信息披露等。因此,目前阶段是中国企业存在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企业选择低碳产品的市场机遇。巨大的市场机遇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跳跃性发展。向低碳方向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必将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的投资。因此,企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低碳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形式,逐步形成低碳企业的集团化、集群化和国际化,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倒逼机制,逼那些没品牌、没知识产权的粗放型生产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碳产业兴起的时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低碳设计,开发低碳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只要善于把握,低碳经济将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企业成本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从短期看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但是长远并不一定如此。首先,如果不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比发展低碳经济投入的成本更大。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报告认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可能达到全球每年GDP的5%-20%,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但若现在就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所需成本仅为全球每年GDP的1%。据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邹骥预测,中国若在2030年后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抑制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每年的成本估计将达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成本估计将高达5080亿美元[7]。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麦肯锡的研究表明,约75%的减排能通过非技术措施,或现有成熟技术措施实现,约25%的减排潜力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成本为零,甚至为负。最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企业中推行节能评估、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流程与设备等。同样的产出,但原材料、能源消耗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减少了、污染排放物减少了,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因此可以说,应用减排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3.企业效益

我国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环境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河南同力水泥2006年以来投入2800多万元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和40余项低碳技术改造,取得了1.04亿元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其全年销售收入的4.4%,全年净利润的50%。如果考虑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企业的收益无疑会更大。今后,污水、废气等排放权将像股票一样可以自由买卖,这无异于天上掉下个“金”馅饼,减少的“垃圾”排放还能卖钱。因此,低碳能力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可以取得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最佳选择。#p#分页标题#e#

4.企业竞争力

在经济活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不仅要面临国内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的竞争。现在的全球贸易中,越来越多的是以倾销和反倾销来作为贸易应战方式,未来碳标准可能冠冕堂皇地成为贸易自由流动的工具。因此,中国企业要想保持行业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位置,尤其要注意碳成分的含量。否则,发达国家间可能形成“低碳共同体”,设置碳排放国际规则,形成“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壁垒。现在,欧洲的一些超市开始推行商品的碳排放标识。消费者的行为选择必然最终传导到商品的生产过程,高排放高耗能的生产方式会被市场拒之门外。因此,企业不能把低碳发展看作额外的负担,而应该把低碳发展变成我国企业增强自身实力的竞争王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高效率的和谐发展,而从企业层面来看,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低碳生产的选择、经营、盈利和竞争能力的高低。若企业能够把握机遇发展低碳产品,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而且还会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应,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低碳能力建设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数量的增长了,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区域发展的质量。在区域层面,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及区域经济政策四个方面。

1.区域能源消费结构

区域经济系统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能源投入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保证。当前生产经济活动的能源投入以煤炭和石油等高碳化石燃料为主,因此,区域的能源消费就成为主要的碳源。这就是意味着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所以,积极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合理调整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区域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对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经济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粗放性增长方式为主,过度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

3.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支撑。目前,中国各区域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低碳产业体系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智能电网业务、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二是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三是减排产业。包括余热回收、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产业等。

4.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在低碳发展时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则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缩减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将导致能源开采产业和高排放产业出现明显的产量下降,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而差别碳税可使碳税税率较低的地区产业份额减少趋势有所缓和,碳税税率较高的地区情形正好相反,从而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趋于缩小。

总之,在区域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要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激励,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调整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这样,区域发展就可以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从而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低碳能力建设有助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在社会层面上,低碳能力建设对高效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四个方面。

1.社会意识意识

是行动的基础,因此个体低碳意识的合力是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对低碳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以引起市民对低碳生活的高度认可。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可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并将其列入必选考试内容;也应在学龄前教学内容中增设环保知识教程。建议通过新颖的城市规划建设在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处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教育展室,为吸引和接待儿童、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参观和学习服务。除了加强在校学生的低碳知识教育外,还应开展多层面、多渠道的“大众”环保教育。可借助博物馆、科技馆、电视等传媒加大专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组织走向组织性。

2.社会生产方式

#p#分页标题#e#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能力建设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低碳产业体系,壮大以生态工业园、绿色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建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全面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8]。

3.社会生活方式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要采取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在城乡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文明、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习惯。在城市要重点加大节能灯具的推广,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及交通节能。在农村要重点推广沼气使用和节柴改灶,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利用,秸秆优质化能源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和薪柴消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使用消费地生产的产品。

4.社会制度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能力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的保障。这首先要以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基础,强有力地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其次要完善激励约束法规、政策,形成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新能源、节约能源、节能建筑等方面的法规,在能源、节能、农业、林业相关法规中增加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内容,对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清晰、稳定的鼓励政策,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利于资源能源节约以及发展低碳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贷款优惠担保措施,以加快建立低碳产业经济体系。

总之,宏观层面上,低碳能力主要体现为整个社会观念、技术和制度等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存在。既然目前的发展方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严格的社会制度,激励和监督人类行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正是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大家庭,人类在地球上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正是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以清洁生产的企业、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和区域间的经济循环为依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一)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企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清洁生产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轻消耗和污染为目标,通过排污审计、筛选工艺并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生产过程。高效生态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可以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CO2排放强度。冯相昭等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CO2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CO2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清洁生产是通过对工艺和产品的持续不断改进来达到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它强调在生产、使用、处置全过程中预防污染而不是某一环节的权宜之计。许多企业用技术创新和加强清洁生产管理的办法降低原材料用量、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致力废物利用、实现效益增长,从而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区域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上。生态产业园区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也包含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产业园区内物流和能量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和产业间的共生网络。在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做到废物源减少,而在各企业之间实现废物、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尽可能完善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使得区域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达到对环境的友好。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局部的低排放、低能耗和低碳发展,以此为依托,区域整体的低碳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

高效生态经济对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循环经济发展上。循环经济要求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具体操作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再利用,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有助于加快低碳能力建设步伐。#p#分页标题#e#

总之,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发展,首先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微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然后是依托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中观区域的低碳生态发展,最后是通过各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态发展(见图4)。通过微观———中观———宏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区域———社会的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相互作用机制的耦合

前面分析表明,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反过来,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低碳能力建设,即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因此,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之间存在着耦合机制(见图5)。

(一)微观层面的耦合

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哪家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在其他低碳企业的挤压下会越来越狭窄。因此,企业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存在与发展。如果企业连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何谈利润最大化。企业一旦决定了低碳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益的问题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生产技术的选择,而高效生态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础内容就是清洁生产技术,所以企业低碳能力建设促进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而获得最佳利润,而利润的增加可以反过来促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这就是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在微观层面的耦合机制。

(二)中观层面的耦合

中观层面的经济体就是区域经济,其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其综合竞争优势,而且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低碳能力的高低。比如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为主,碳排放就高;经济发展是粗放,资源消耗就多;产业结构低层次,技术采用低档,环境污染就严重,经济竞争力就弱;经济政策不支持低碳产业,碳排放就难以降低。因此,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决定着区域的综合竞争优势。而能将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政策等综合采用、进行有效组合的就是生态产业园区,它恰好就是高效生态经济中观层面的支撑体。在生态产业园区,通过低碳生态产业链将区域的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低碳生态产业链可以实现资源在上、下游链上企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变废为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与环境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能力,又促进了区域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三)宏观层面的耦合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能源等投入要素的使用必然产生碳物质等的环境排放。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无废或少废而有助于低碳能力建设;而碳排放反过来要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个社会成员都要秉承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所属范围和领域内实施低碳行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类本身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决定着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社会制度则是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制定的准则,激励和保证社会低碳能力建设的实现。由于地球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发展又离不开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资源减量化有效节约利用以及废物回收再利用化来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它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低碳能力建设,而社会低碳能力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9]。由此可见,低碳能力建设和高效生态经济在宏观层面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

通过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耦合作用,社会的各区域间会逐步一体化。区域相互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将逐步降低或消失,进而形成一个超越区域界限甚至是超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服务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和低碳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意识,促使区域各地区按照各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开展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横向联合,共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通过统一布局、统一管理来实行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增强区域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能源与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24-02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体系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概念。如今,低碳经济不仅是指政府的一种政策向导,更是人类越来越追寻和尊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推行,终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目前,正值国家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期,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法律的支持,注重绿色低碳经济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氛围。企业在此背景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政府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当前这种社会氛围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行低碳经营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2.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宏观政策的引导,企业就应该有相应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目标,如创造多少绿色产品、实现怎样有效的长效机制以保证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技术支持等。如房地产业界发现了推出“低碳建筑”的可能。王石说,按照中国房产市场的销量,如果开发商对商品房进行统一精装修,每年将可以减少1000万吨的建筑垃圾。万科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以此为方向作出努力。而像锋尚集团,近年也提出了“输出节能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管理”的定位。

3.从点滴做起,不断推行和宣传低碳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低碳经济对前期资本投入的较高要求,导致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等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些银行同时也是低碳经济中最大的资金来源。壳牌石油公司也承认,风能和太阳能“在与新的组合项目争取投资机会的竞争中步履蹒跚”。因此,一些新能源虽然符合低碳要求,但成倍增长的运营费用直接导致走向市场时难以立足。但是,企业可以考虑先从小事做起,从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先避开前期大成本的投入,比如企业可大量使用节能灯泡、节能水管,环保材料做成的办公用具等。

二、充分发扬创新精神

1.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含碳量极高,企业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知名家具品牌都已经在家具制品的某些部位使用了纸做的蜂巢板。因为,这种蜂巢板产生的“替代”效益是惊人的,每1吨的蜂窝纸材料,可做成30~50立方米的蜂巢板,用以替代同样体积的实心木材。据统计,国内家具行业每年消耗木材有1亿立方米,如果蜂巢板能够替代其中的20%的木材用量,就可以节约木材2000万立方米,也就意味着12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且,蜂巢板的特殊结构(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空心结构)与实心木材或板材相比,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

2.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思科公司就通过网真这样高清晰度的远程IP视频会议产品来减少航空旅行次数,仅此就已减少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碳排放量。而像丰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镍氢电池之后已经集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汽车动力锂电池的研究之中。未来,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发上市亦将把交通领域的“低碳”目标再次提升。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3.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但企业目前大多忽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

4.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凤毛麟角。企业可尝试在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增加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应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增加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的确认,并研究各种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以及通过有效的绿色信息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王强陈秀文温洁邹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低碳是一种时尚,同时更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是人类的自救。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下,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强,能够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诚信度高。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1)法律责任。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2)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和就业等。(3)伦理责任。如内部的追求零安全事故、零职业病,外部的参与公益事业等。然而随着环境保护(主要针对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减排、减耗完全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同时也考虑到中国资源短缺这一现实,企业就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视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在“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之下,中国尽管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原则上,显示出大国风范。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入世界的关键。

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做起。

总之,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顺应当前时展的潮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经济和社会整体出发,发展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等,引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2]赵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J].江苏造纸,2010(9):2-8.

[3]黄家顺.刍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0(12):49-52.

[4]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5]姜建军.低碳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J].今日国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