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1

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其次,制订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计划。在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在确定辅导目标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既要有共同目标,又要照顾个别差异。第二,在选择辅导方法时,切忌局限于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选择或创造能被不同对象所接受的辅导措施。第三,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根据儿童所处的身心健康状况条件,捕捉辅导时机,随时调整辅导的进程和辅导次数。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2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3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毕业生 就业援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8-01

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由此可见,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成为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据统计,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总数已高达 5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5%,而农林、师范类院校比例甚至高达 30%。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这意味着有150-190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加入求职大军,这类学生无论是经济基础、社会资源,还是综合素质、就业能力都处于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而当前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中多采取重“输血” 轻“造血”的经济援助或扶助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他们在就业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更没有建立起就业援助工作的长效机制。因此,如何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援助主体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援助政策中,主要的主体是就业指导中心,它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促进援助工作的发展。但建设就业援助体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凭单独的主体是没办法完成的,应该采取综合援助的办法,让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让就业援助工作效果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2.就业援助缺乏有效整合和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中很少有关于就业援助效果反馈工作方面的实践探索,缺乏考评机制。政府、社会机构无法全面了解援助的功能实现程度、运行情况、各方对援助体系的期望及评价等多方面情况。援助政策忽视了就业援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就业援助体系化,致使政府援助、学校援助、社会机构三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相互配合,无法发挥互补互促的作用,难以形成长效的就业援助机制。

3.就业援助导向重经济援助,轻心理辅导

求职阶段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期。目前贫困生就业援助偏重经济资助,而对其思想心理方面的关注还不多,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非常缺乏,当前高校的相关心理辅导机构由于条件、人员限制,多是被动服务,服务面狭窄,方式单一。因此需要主动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实时把握其就业心理,有针对性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培养主动竞争意识,正确认知自身和社会,勇敢面对就业挫折。

二、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途径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健全长效机制

按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确定就业援助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职责,保证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内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检查、 督导和指导,确保各项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强化就业心理辅导

当前,高校要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尤其要注重解决双困生或多困生心理辅导问题。心理咨询师要善于引导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主动地参与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其表达出内心困惑,增强心理辅导的切合性。通过辅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此外,高校还应长期跟踪督导被辅导学生,接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辅导工作方式方法,即便辅导后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已经实现就业,也要建立联系,定期反馈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建立专业指导队伍

建立由学业导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成员组成的专业指导队伍,从各个方面给贫困生以最佳的指导。学业导师可给予学业方面的指导;心理咨询师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更好地分析自己,找准自身定位;就业指导教师则分析就业形势,帮助其确立择业取向;辅导员负责协调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各方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从学校到公司的过渡,使其能够掌握求职应聘和职场环境中所需技能,主动赢得目标岗位。这不仅可以预防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择业中的盲目性,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开展职业测评,通过科学的专业化测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以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内容,创新授课形式,帮助贫困生掌握求职简历制作方法,掌握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内容上要注重贫困生职业能力培养,鼓励帮助他们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信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一定能有效形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也能在政府部门及社会援助下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4

(一)培训教师,统一认识,夯实知识储备

研究初期,为了统一认识,组织教师参加系统的抗逆优质教师工作坊培训活动。系统的学习让教师们吸收了当今心理辅导的前沿知识,更进一步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的积极意义,学会调节心理平衡。如果说开始时老师们是被要求去参加学习的,那么真正参与抗逆教师培训活动以后,他们就是主动的、被吸引着去参加的。许多老师每次听完课,首先对照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不自觉地学习调节,实现了“自助”。面对学生时,自觉地思考:怎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怎样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意义上的解释,促进他们自我领悟,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

为了使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落实行动,获得体验。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设计开展了系列的提升自身抗逆力的团体训练游戏实践活动,分享活动体验,有趣的活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系统地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心理辅导知识储备,还在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辅导学生抗逆能力上、心理辅导能力水平提高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问卷调查

认真分析我校学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及结构等特点,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全员参与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本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制定符合我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辅导目标和重点,灵活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不同的心理辅导形式,建立长期开展的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体系。

长期坚持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辅导活动。在辅导目标、重点、专题的确定上,坚持做到重点个案跟踪辅导,在个案辅导的基础上,筛选出共性问题,全校开展团体辅导;在原来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新时期的学生,设计与时俱进的辅导专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针对性的活动。遇到棘手问题,及时求教同行专家,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抗逆互动营”活动

把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培养学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抗逆力有重大的推动作用。2007-2008年度的“抗逆互动营”活动,每学期开展了四节小组活动、两次家长工作坊、一次家教旅行。

(四)个别辅导,提升个体抗逆力

每天定时开放心理辅导室,重点关注个体,跟踪辅导了不少有需要的学生、家长、老师个案,展开家庭辅导,有效提升个体抗逆力,以下是部分接待记录。

(五)引进趣味性较强的先进心理辅导技术

学习国外、港台地区的先进辅导理论和技巧,引进了绘画辅导、沙盘游戏辅导、心理剧辅导、音乐辅导、团体心理游戏辅导、感觉统合训练等辅导技巧,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全体教师利用校本研究的形式,学习内化理论,并应用于实际的团体、小组、个别咨询与辅导中,成为一种吸引师生的充满趣味的有效的辅导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内涵和空间,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情绪知多少”校园小记者行动

每学期开展,培养校园抗逆气氛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抗逆力的提升。

根据常模,低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20分,则孤独感较低,高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44分,则孤独感较强。在初测中,23名学生中有4人分数高于44分,占总人数的17.1%。(见表1)

1.团体辅导实施后23名被试的社交状况分析

通过4次的系统团体辅导训练,对23名被试进行社交状况再次测量,问卷仍然采用前测中使用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见表2)

根据儿童焦虑量表全国协作组制定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18分则为具有社交焦虑倾向。在后测中,23名学生中,有6人分数高于18分,占总人数的26.1%。

根据常模,低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20分,则孤独感较低,高于1个标准差(32.5+11.8),即≥44分,则孤独感较强。在本次调查中,23名学生中,有2人分数高于44分,占总人数的8.7%。(见表3)

2.团体辅导实施前后23名被试社交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前后测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总体的分数还是个人的总分,后测分数均低于前测,说明干预措施有成效。(见表4)

二、思考

1.学业期待过高与亲子关系疏远

在小学,来访的小朋友都有被打的经历,挨打的原因都是成绩不好,不听话。文德路小学有不少孩子由保姆或者长辈带到大,读书前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长辈和保姆对他们很宠溺,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以他们为中心。但是父母不一样,当他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父母会对他们的言行有要求,不会满足他们的过分要求,他们做错事情时会教训他们。文德路的孩子更愿意和保姆或者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觉得是父母不喜欢自己,所以才打骂自己,他们不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2.同学关系不稳定

在小学,研究者感到同学关系也困扰着小朋友,他们喜欢一群人一起来访,谈论一样的话题。他们喜欢成绩好、才艺多、人品好的同学。他们排斥偷东西或者行为不好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关系很单纯,形成一些小团体,一起玩。小朋友会集体讨厌或者排斥某个小朋友,不和她玩,不理他,讲他的秘密,让他在全班面前丢脸。小团体间会相互排斥和攻击,这些团体不一起玩,不理睬对方,借机嘲笑和打击对方,提高自己。文德路的小朋友喜欢讲自己很善良,很好什么的,是其他小朋友不好。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小朋友,寻求支持,他们的关系复杂。

三、总结

1.每个小朋友都有内在的抗逆力

在观察中我发现,每个小朋友都有内在的能力,这种内在的能力可以转化成抗逆力。心理辅导老师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技巧去教授和传递这些抗逆的技巧,让小朋友通过游戏感受能力的增加和发掘。小朋友竭力去组成关系、解决问题、发展认同感和达到自己的目标。抗逆力是小朋友具有的天赋,这就对传统的恶观念即抗逆力只是属于少数“超级儿童”,要想拥有抗逆力必须足够的优秀、足够老练。

2.学生可以创造自己的抗逆力

人的力量,通常不被自己发现,帮助自己实现抗逆。但是关怀的关系、高期望的信息以及参与贡献的机会,可以让向朋友意识到自己的抗逆力,创造出差异。在小组中,我观察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关怀,让小朋友感受到了支持,仅仅是一次微笑、拍一下肩膀、一声问候、一句安慰,都让小朋友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是有能力的;当心理辅导老师向成员传递高的期望时,小朋友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感到自己是被期待和认可的,于是,他们就会朝着期望去努力;同时,在小组中,给与小朋友参与团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为团队的活动贡献,这些都回提升小朋友的抗逆力信心;记得在家庭之旅里,小朋友为父母服务,每个小朋友都很积极,感觉自己为父母服务,显示自己长大了。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团体辅导

负性情绪是具有负性效价的情绪,反映个体主观的紧张和不愉快体验包含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厌恶、内疚。国外学者的众多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创立“合理情绪疗法”用于负性情绪的治疗和处理,1988年华森等人编制了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是情绪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量表[1]。情绪心理学家艾克曼和弗里森认为人的情绪主要为:愤怒、快乐、恐惧、惊奇、厌恶、悲伤。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于欧美,1905年普莱特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临床,1919年拉扎尔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治疗精神病,1925年莫雷诺创立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进一步发展,二战后团体心理辅导在欧美的开展更加广泛[2]。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名为group counseling,翻译为团体咨询、团体辅导,是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领导者,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同团体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与健康的态度和行为的专业工作。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学理论有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中申农和韦弗提出了沟通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五W模式”[3],指出了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并实现思想、情感的互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了个体与团体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学习和模仿。团体动力学中勒温的“场论”指出在动力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变化,团体的气氛会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4]。

团体辅导在处理大学生时情绪问题时,充分为大学生提供了心理支持和社会人际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下面根据真实的团体辅导案例进行分析探讨。

1 背景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22岁,汉族,独生子女,大学三年级,心理学专业。五官端正,体态端正,身高165,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均为工薪阶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无家族精神病史。

1.2 成长史

张某性格内向,不太喜欢和人交流,自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良好。大学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与父母分开在不同的城市。进入大学后与同学朋友相处较好,与同宿舍的女生也能和睦相处,但是父母对其学业关注过多,让她感觉烦恼。大一以来都能够认真学习,大三开始出现心情低落状况。

1.3 精神状态

情绪稍有低落,轻微紧张、淡漠,注意力良好,神智清楚,定向力良好,无强迫观念,自知力正常。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自己感觉内疚、有时会感觉悲伤,会无缘无故的心情低落。不好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愿意和同学交流,内心感觉非常痛苦。

2.2 个人陈述

进入大三后,感觉压力非常大,不知道以后该去干什么,为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父母给自己的压力很大,以前会打电话和父母说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生活状况,大三开始就不愿意和父母谈论这些问题。但是父母会经常打电话询问自己的学习情况。前几个月,父母因为工作的问题吵架,自己节假日回家,父母也依然吵个不停,感觉在家待着也十分压抑。回到学校后,不想去教室上课,有时候就一个人待在宿舍,躺在床上,从早晨一直到晚上。班级的活动也不想去参加,宿舍的室友问到自己,就说自己心情不好。自己知道要改变这种不好的状态,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希望父母吵架,想为父母尽一些力,但是感觉没什么可以做的。对于未来也很迷茫,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工作。

3 评估与诊断

3.1 咨询师的观察

咨询师观察发现,此学生在交流时,情感稍微显得淡漠,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是神情低落,言语交谈中流露出彷徨和迷茫的话语。自知力良好,主观上希望改善自己的状况。

3.2 评估和诊断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显示厌恶、伤感、内疚、愤怒、悲伤得分都异常偏高。SCL-90量表测验显示饮食睡眠、人际关系、抑郁指数都存在偏高的状况,智力测验得分属于正常。

根据临床分析,该学生的状况持续存在有三个月,依据其行为和状态分析,从病程和症状、严重标准,可以排除其有心理障碍。该学生的问题属于一般负性情绪问题。症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悲观的想法;

(2)饮食和睡眠问题;

(3)情绪低落;

(4)内疚感强烈。

4 团体辅导的目标

4.1 具体目标和近期的目标

(1)改善其悲观和内疚情绪;

(2)帮助其完善自我;

(3)提升其自信心,良好应对学业压力;

(4)改善负性情绪。

4.2 长期目标

(1)正确认识自己的负性情绪;

(2)学会自我调整;

(3)提升应对负性情绪的能力。

5 辅导方案

针对其负性情绪,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和SCL-90量表进行筛选,选取同样存在学业压力问题、被负性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团体辅导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该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引起,在团体中的其他学生也有相似的问题,属于一般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团体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也更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团体活动以讨论、游戏、交往行为训练和角色扮演与体验为主,每次团体辅导后均布置家庭作业,帮助成员分析辅导效果和认识自我,根据成员的反馈及时对团体辅导进行调整。

5.1 团体组建

团体名称:认识自我 互助成长(战胜负性情绪)

团体目标:认识自我的负性情绪,寻找问题的原因,通过团体的活动提升自己情绪调控能力。

团体性质:封闭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成员:大三学生共39人,分为两组

时间:每周五上午9:00-11:00

次数:共九周,每周一次

领导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地点:心理学团体辅导室

6 团体辅导过程

第一周

主题:与你相聚

目标: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和简单的了解,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初步了解团体辅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式,团体活动以游戏和成员交流为主。

活动材料:背景音乐,彩色纸片,速写笔。

活动内容:松鼠和大树,大风吹,照镜子。创建小组,让成员们互相了解,认识彼此,培养合作的默契,每一个小活动结束后,辅导老师进行讲解,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正式的团体辅导活动中。活动中间安排休息时间,每次活动在45分钟左右。活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咨询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和对下一次活动的期待。

第二周

主题:他人与自我

目标:了解自我,认识他人,悦纳自我关爱他人。

活动材料:便利贴,速写笔,素描纸,铅笔。

活动内容:小画家,在素描纸上画出团体中的某位成员,画完后进行解释,被画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接着团体所有成员进行总结,发表感想。找优点,利用便利贴,写下其他成员的优点,评选优点最多的人。活动结束后,分享感受。

家庭作业:总结自己的优点,陈述自己的活动感想。

第三周

主题:认识压力

目标: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压力来源,认识压力的两面性。

活动材料:放松音乐,速写笔,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压力分析师,放松训练。成员扮演压力分析师,帮助其他成员发现压力,提出意见和解决办法。接着进行放松训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放松。

家庭作业:列出自己的压力清单,设计解决压力的方案。

第四周

主题:自我调控

目标:帮助成员学会自我调控,进行行为管理。

活动材料:木椅,彩色纸,速写笔。

活动内容:运送木椅,你说我做。主要是行为训练,在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进行行为活动,完成领导者给出的任务。通过行为感受他人的想法,在训练中进行自我调控训练。成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行为训练计划。

第五周

主题:管理自己的情绪

目标:促进学生认识负性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材料:彩色纸,速写笔。

活动内容:情绪表演。成员自己设计情景,编写情景剧本,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剧表演,观众进行点评,演员在结束后进行分享[5]。针对情景剧中的情绪问题,全体成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法,领导者总结分析,阐述负性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负性情绪。情景剧再现,调控负性情绪。

家庭作业:制定自己的情绪调控计划。

第六周

主题:家庭角色认知

目标:促进学生对家庭成员进行认识,理解家庭不同成员的角色感受。

活动材料:木椅,速写笔,彩色纸片。

活动内容:家庭情景扮演。利用木椅进行家庭成员的位置排列,接着让成员们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让成员们揣摩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情感,加深对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处理家庭问题,与家人和睦相处。

家庭作业:家庭日记,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令人难忘的事情,分析自我。

第七周

主题:圆桌会议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去理解他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

活动材料:圆桌,速写笔,便利贴。

活动内容:设置学习压力情景和矛盾情景,成员选择不同人物进行发言,可以从父母、老师、学生的角度发表观点,活动中领导者做好记录,活动结束进行总结分析。

家庭作业:分析自我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尝试列出解决办法。

第八周

主题:关注我的朋友

目标: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友谊,人际关系的维系。

活动材料:报刊,剪刀,胶水,水彩笔,便利贴。

活动内容:制作小礼物送给团体里的成员,写下祝福的话语。送出礼物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收到礼物也分享感受。领导者总结。

家庭作业:成长日记。

第九周

主题:团体的分离

目标:处理分离焦虑。主要是全体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促使成员适应分离情境。

7 团体活动效果评估

7.1 团体成员评估

张某现在情绪状态良好,看待事物更加积极向上,能够轻松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愿意和同学们交流了。

7.2 咨询师评估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后,追踪访问发现: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活适应良好,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良好,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分数减低。

7.3 学生个人自我评估

我感觉现在比以前乐观多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会了自我调控,能主动和同学交流,积极融入群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宋大力,袁红波.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

[2]王小凤,刘捷.团体辅导在解决寝室人际冲突中的运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3]梅思佳,陈庆健,金伟琼.朋辈团体辅导对寝室和谐人际关系建设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2011.

家庭心理辅导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研究工具的使用。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每周只有1课时,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2.研究的建议。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弛 田宝伟 郑日昌 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