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1
案例分析(一)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B.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案例分析(二)
题目1
1.
【单选题】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D.
恐怖症
题目2
2.【单选题】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A.
合理情绪治疗
B.
系统脱敏法
D.
游戏治疗
题目4
4.【单选题】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C.
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题目5
5.【单选题】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D.
3-2-5-1-4
案例分析(三)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C.
偷拿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分析(四)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B.
攻击性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案例分析(五)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心理辅导 工作 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指12岁-18岁)和成年早期(指18岁-25岁)的过渡阶段,除了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外,心理也逐渐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有持续性心理问题的学生数比重明显增加,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频发更是比较突出,要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必须从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意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心理辅导策略。
1 策略要有针对性
1.1大一:高校适应期
大学是大学生由家庭逐步迈入社会过程中的第一步,高中和大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生活环境、学业环境、人际环境都大相径庭。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和节奏,导致心理失落,表现为独立性缺失、优势缺失和情感缺失,并由此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
针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适应能力的辅导。要尽快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新的人际关系,帮助新生尽快进入角色,缩短新生不适应期。如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让新生融入其中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1.2 大二、大三:心理问题多样性
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生活,来到了大学的过渡阶段,许多以往就已存在的各种恶习,多在这个时期逐渐暴露,这些个性品质造成人际关系产生冲突,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显现。加上大二、大三学习任务繁重;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学生往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些成为这个时期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针对大二、大三心理问题的多样性,首先应解决学习的问题,因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毕竟是学习,应教给学生缓解压力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其次就应解决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策略,引导其懂得换位思考及主动帮助他人。向学生介绍心理调控的方法,提倡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1.3 大四:迷茫期
大四的来临,标志着大学的生活即将结束,对于前途他们大多数人迷茫、不知所措,没有准备好接受现实的洗礼。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四的生活增添了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这个时期的心理辅导多要建立在怎样帮助大四学生顺利走出迷茫期的基础之上。应教会学生从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客观地评价自己,克服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恰当的符合自己能力和心理状态的抉择。让学生拥有就业、择业的乐观心态,以自信、乐观、积极的良好状态投入到就业的大军中。
2 追根问底,挖掘深层原因
对不同年级心理问题进行划分是纵向的分类,横向来说,由于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客体,每个人的心理问题也是有差异的。在具体的个体辅导中要探究每个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辅导,如下面两种情况。
2.1 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高校的贫困生。谁也不愿插上贫困生的标签,但无论从生活条件方面亦或是吃穿乃至言行举止方面,他们都与大城市来的学生反差极大,他们心理负荷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产生自卑、自闭等消极的心理情绪。所以当这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时候,作为心理辅导工作者不应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应探究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困惑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2.2 家庭变故产生的心理问题
有的学生平时心理状况良好,但是突然一段时间脾气暴躁,或者根本不与人交流和说话,令得周围朋友、同学都不敢亲近。其实不能就因此断定这个同学脾气古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辅导工作者就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同学性情大变,进而才能够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
总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心理健康也不能被忽视,作为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应尽量把工作做细,分清同学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之下的心理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案,不断加强高校的心理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柴树鹰.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07).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3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心理班会 组织建设 高校辅导员
心理班会是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心理班会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且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由于心理班会的特殊性质,因此心理班会的组织建设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班会的框架,同时不能失去其应有特色,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班会时,要围绕思想意识、主题内涵、开展形式和效果评估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建设。
一、把握心理班会的根本性质,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心理班会,顾名思义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会。它的性质是传播知识、美化心灵、健全人格[1],心理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宣泄和情绪疏导,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是由于心理班会这一特殊的性质,因此辅导员和学生在班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想要引导学生在班会中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乐于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辅导员仍然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心理班会中,辅导员和学生需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辅导员要时刻提醒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无条件积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切莫将心理班会办成老师一家之言的讲堂,这样心理班会就会丧失原有意义。
二、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性开展主题心理班会,有效预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相对于传统班会,心理班会的主题并没有那么宽泛,心理班会是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而确立主题的,比如,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入学心理适应心理班会;针对大二学生开展自我探索心理班会;针对大三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心理班会;针对毕业生开展缓解就业、考研压力的心理班会。又比如针对学生恋爱问题可以开展恋爱与婚姻的心理班会;针对成绩落后同学开展调节学习动机和方法的心理班会;针对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同学开展人际交往训练心理班会。
可以说,大学四年中心理班会的开展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随机性。辅导员既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班会,帮助全体同学指点发展方向,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又要深入学生内部,发现部分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帮助这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想要做到以上两点,就需要辅导员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走到学生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真正想他们之所想,才能有效地发挥心理班会的积极作用。
三、根据不同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班会,丰富心理班会内容。
相对于传统的主题班会主要通过理论阐述、文娱表演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班会因其具有心理学的学科背景,所以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借鉴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游戏等。这些形式不仅新颖有趣,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快速融入班会氛围当中,有利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分享。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需要指导者也就是辅导员掌握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组织方法,从方案制订到招募成员、组织实施、效果评估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否则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心理情景剧通过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既要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剧本,又要能够对情景剧中所表现出的情绪进行疏导,带领大家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想要把心理班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需要辅导员积累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大量前期准备之下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心理班会的效果进行评估,避免心理班会形式大于效果。
辅导员要对心理班会的效果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心理班会的水平。心理班会效果的评估应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场评估,二是生活评估。
现场评估是指在一次心理班会结束之后,辅导员可以请学生分享心得体会,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判断班会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比如学生的压力是否缓解?不良情绪是否得到宣泄?看问题的角度是否变得开阔?等等。
生活评估是指心理班会结束之后,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当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是否发生变化,比如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是否开始与人交往,成绩落后的学生学习动机和方法是否得到调整,自卑内向的学生是否越来越开朗自信,等等。
心理班会的组织建设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辅导员只有不断积累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识,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健康道路上的领路人。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5
关键词:职业心理;高职学生;职业心理教育
随着全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形成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职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职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择业、就业,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影响深远。关注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有助于化解学生就业前的心理危机,促进学生更好的择业与就业。
一、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现状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增长了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问题不断凸显。
周晓玲、邱开金通过对四所高职院校41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10名学生的职业心理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心理诉求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取向中职业化趋向较为明显,但职业心理基础薄弱,存在着重技能轻文化素质的意识倾向,甚至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课程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李海萍、陈喜通过对职业心理素质与职业选择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专科生的职业心理问题比本科生严重,从性别上看,男生存在的职业心理问题比女生严重。周仲瑜、彭晓玲的发现也揭示出,分析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能够使我们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符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笔者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职业心理问卷对200名高职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多数高职生存在职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攀比心理、功利主义择业观、求职焦虑、自我效能感低等。少数高职学生出现挫折耐受力较差,自卑、嫉妒心理较强,就业方向不明,恐惧招聘信息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信、自立、自强等良好个性品质的缺乏和培养不够;二是学校对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心理辅导和训练还不够。这都有待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不仅取决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取决于心理素质的优劣,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优劣。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学生成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终身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帮助其调整好职业心态,为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和职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有利于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对社会招聘到高技能、具有良好职业心理品质的人才也提供了帮助。
三、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建设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建设可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施:一是职业心理素质提升;二是职业心理问题解决。
职业心理素质提升可通过职业心理课程开设、职业心理团体辅导、职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职业心理讲座等形式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是一个过程,以发展性为主,渗透整个大学三年。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按照心理发展原则进行有阶段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提升。通过对学生可能在职前、职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和辅导,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和职业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克服职业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态。
职业心理问题解决具体包括职前心理问题和职后心理问题解决。职前心理问题,具体包括:职业准备、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解决方法可通过开展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心理团体辅导、职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职业心理讲座等方式进行。职后心理问题,可通过编制职业心理调查问卷对在职人员在从事具体工作中遇到的职业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寻求解决的策略。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寻求应对职业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教师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针对高职学生就业时可能面临的各种职业心理问题或困惑进行心理辅导、修正,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方式,调节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职业心理教育模式。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心理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指导密切配合,形成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三位一体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和正确的职业理念。
参考文献:
[1]周晓玲,邱开金.高职生职业心理与职业心理教育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5):1255-1257.
[2]李海萍,陈喜.论职业心理素质与职业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5):22-24.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小学少先队员的心理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重视。然而,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少先队辅导员,实践中,体会到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不同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问题,而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通过工作实践,有以下心得:
一、明辨之:云在青天水在瓶――现状思考
当前我国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良好的,但确实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存在障碍的。从类别上讲,存在的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体现:厌学;逆反易怒;早恋;沾染社会恶习。
例如前一段同事给我讲的案例,某小学的一位同学,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一年级一直到三年级都是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是父母心中的骄傲。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于完美,每门成绩必须在90以上,由于试题的难度不同,有的时候虽然名列前茅但父母仍是横加指责,对她严厉批评。从四年级开始她开始力不从心,甚至到最后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以至于严重的身心疲劳,造成厌学。
二、慎思之:站在天平的两端――深度解读
少先队活动在小学生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对少先队员进行健康的心理辅导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志贤说过:“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这是少先队员普遍存在问题的关键,目前我们当代的少先队员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只是一味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在这个满是竞争的社会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想法不为错,但现代家长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思考问题方式的变化,不能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而导致了现代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学校的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的普查结果显示表明,中小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是极度缺失的,是极度不重视的。学生在学校遇到问题时,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学习成绩下降,以至于影响了这个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笃行之: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例谈
1.咬定青山不放松,氛围营造
环境对于少先队员的成长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例如:教室就是少先队员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贴上标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等激励他们成长的标语。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中国国旗,激发队员们的爱国热情,可以在墙上贴上名人名言,用来激励队员学习科学的精神。还可以在墙上贴上每学期的先进少先队员的奖状,以用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淡妆浓抹总相宜,介入辅导
随着当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存在心理问题的队员数量也不断增多,而他们这一群体更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例如:建立心理辅导站,招聘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定期的为少先队员进行心理健康的考察和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队员的进行心理辅导。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心理辅导老师也要尊重和信任有心理问题的少先队员。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他更需要一个他值得信任的人才会敞开心扉,才会帮助他更好更快的解决心理障碍。(2)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心理有问题的队员走出困境。可以让队员们活动,让集体的力量来温暖那些心理有障碍的少先队员,或者用三帮一的小组形式,帮助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他们交际上的难题,一举两得的好办法。(3)协调好心里有问题的少先队员和其他少先队员的关系,在学校里,班的内部矛盾是很容易产生的,特别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冲突,当冲突产生时,一定要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指导他们正确归因。谈话的时候要以朋友的身份,以商量的语气,以角色互换的方法,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我检讨。
3.吹尽黄沙始得金,家校联合
除了学校环境和老师平时对少先队员的教育,家长在家里对少先队员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教育方法的辅导。促进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和谐发展;指导家长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好榜样。
少先队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少先队工作结合,这对实践新课程理念和构建儿童优秀的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要结合少先队员的实际情况,把他们的实际问题带到理论当中,把我们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少先队活动中去,让心理教育活动有效有序的开展。少先队员教育方法的改革要落实到实际当中去,不能空谈,少先队员的问题也是我国以后人才发展的问题,找到方法认真实施才能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