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1
关键词 2022年冬季奥运会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河北省张家口市 农民心理变迁
新农村建设对于城镇化的推动在于:将分散的乡村以小区为整合形成新的相对聚集的住宅区,在定位上更加接近城镇;将以完成迁移的广阔农村土地用于产业承接、鼓励创新创业等,形成对居民新区的产业支持,以廉价的农民劳动力为主再次实现低劳动成本的产业腾飞,以二者为主,从产业和生活来源上推动城镇化。而这些明显的城镇化优势在有心理重压的农民眼里却成了另一种担忧。
罗吉斯在《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写道:“对农民缺乏了解造成了许多发展规划的失败,规划者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农民的不合作,他们对农民很失望……尽管从概念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农民,但我们缺乏对农民整体的、科学的、可靠的理解。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客观、理性地分析农民的心理状况,将有助于构建新乡村的内在动力机制。
一、在新农村建设下,农民的心理问题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一)以高龄人群为主的农民脱离熟悉的生存环境需要重新融入新生活环境
在冬奥会的推动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宣布后,撤村合并重建开始,崭新的新农居(如电梯楼小区、二层农居等)开始建设,而与此同时,农民将背井离乡开始新的生活。由于旧村、旧屋的裁撤和拆卸,导致他们被迫离开熟悉的农居环境,在留守现象明显存在的形势下,不同生活圈的高龄村民要重新打开人际关系的交往圈子,更需要生活习惯的磨合与培养。
(二)农民失去土地又得不到及时安置而产生的空虚感
新农村建设宣布后,撤村合并重建,各村的农民不得不重新聚集在一地,而伴随着的是农民需要离开劳作了半辈子的土地,可又不能立刻得到合理的安置。这其中的多数农民本无一技之长可以使其脱离田地生活,导致他们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无法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产生强烈的空虚感,失去生活目标的同时,失去长久的生活来源,进而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情绪,这将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由于此间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搬迁过程中不知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农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堪忧。
(三)政府为部分农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但农民由于自身知识、技术的缺陷无法适应
农民在面临可能失去土地的情况后,在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而这也是农村城市化举措的部分初衷。但一次性获取补偿金的失地农民,由于自身知识、技术的缺陷无法适应,在就业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将陷入失地、失业、失去生活资源的困境。即便当地政府部门可以优先安置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民工作(如新建小区的保洁员、安保人员等),但由于之前的生活劳作习惯和明显的年龄问题,他们的知识技能并不能胜任这些工作。由于其知识技能并不能胜任工作和服务人员的需求度低,这将造成他们刚刚上岗就必须下岗的问题,这些农民更将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当地村政府在农民房屋置换问题上并不能够令村民满意
大多数农民的居住房屋面积、合并使用的祖辈遗留下的房屋面积与其批复的宅基地面积并不完全相符。由于与村委会合作的开发商利益顾及以及其中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在房屋置换时往往不是按1U1比例置换,这就造成许多农民家庭既失去了自己居住的房屋,又没有余力购买开发商提供的房屋,从而将农民推入了尴尬的境地,甚至在重压之下,宁愿被断水、断电,也要选择做钉子户,以此来获取和村委会谈判的资格,从而获取房屋的平米置换权。这样的行为又将加重村民之间的心理落差,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针对农民心理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村委会、乡镇政府应当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针对当地村委会并不能够令村民满意的农民房屋置换问题,村委会、乡镇政府应当提高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检察机关应当加强监督的管理力度。在房屋置换问题上可以多方查证、公开征求和讨论村民意见形成村民可以接受的置换比例,从而再与开发商等机构商讨和谈判,最终形成双方均能够接受的合理比例标准。对于有争议的村民住户,可以全村进行民主表决,通过后全村对于该住户进行合理的帮扶。在签订置换协议之前,统一对村民进行置换比例的答疑、协议条款答疑等。针对农民这一最关心的问题,增强村民的参与感,使得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地进行。
(二)加强农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新农居文化交流活动
针对以高龄人群为主的农民离开熟悉的生存环境需要重新融入生活环境的问题和农民失去土地又得不到及时安置而产生的空虚感的问题,要加强农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给农民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社支持。政府可以组织心理学工作者定期到农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聆听农民心声,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其次,还应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组织乡民大联欢等有利于新农居成员交流协作的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
(三)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
针对政府为部分农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但农民由于自身知识、技术的缺陷无法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农村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同时,做好产业承接,特色产业项目扩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其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在农民创业过程中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帮助其实现更好的创业与就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农村城市化是每个社会发展都将经历的阶段。冬奥会或其他各项盛事都会给其带来机遇和挑战,对一个城市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播种正面力量是不可忽视的。而在这一进程中,希望以民为本的政策能够将农民放在驾驶员的位置上,让他们看到政策为他们描绘的未来图景,而不是将他们碾压在由某些原因造成的车轮下。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定位;作用发挥;传媒
一、引 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党和国家就不断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现状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电视节目对于农村、农民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民学习、娱乐有了新的途径,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经逐渐变成了对于网络的探究和学习,这些变化无疑是新闻媒体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简单。 总体来说,涉农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积极为农民知晓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途径和学习的平台。
三、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分析
为了给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选择了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花马村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示范村,而罗堡村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农村。两个村子同属第一产业,花马村从新农村建设中逐渐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和传统农村村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存在差异。花马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较为了解,清楚本村的发展方向。罗堡村却对于新农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媒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同。两个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恰好验证了“媒介示范论”,即媒介对两个村村民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农村和传统农村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对花马村村民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都对农业生产类信息和致富类信息关注度较高,而罗堡村对于该类信息的需求量较少。花马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远远小于罗堡村的村民。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环境以外的事物是无法影响到环境之内的事物的。正如罗堡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度远远大于花马村一样。由于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一地区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罗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还很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着重关注,说明他们自身并没有在这方面受到过信息的传递,在该方面属于轻度的闭塞。
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保障“受众权利”,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1]。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以实现下情上达,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应该努力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二)实现“信息滑板”,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掌握了许多新技术,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 。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农村信息和信息的节目匮乏,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媒体首先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目前传媒的节目设置显然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便是积极的推动和实现“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时代,凡可以随信息一起运动的区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随现代信息传播跨地域、跨梯度地进行,从而使相关领域差别逐渐缩小。这便是新闻传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价值下,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新闻传媒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3]。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使得各种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新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重力气。花马村与罗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决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花马村侧重对媒体力量的寻求来不断的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以此来化解村民间存在的若干矛盾。而处在传统农村下的罗堡村对媒体的运用还很欠缺。
(四)推动“环境监测”,适时调整农村发展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信息丰富与触角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4]。新闻媒介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五、结 语
探究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媒体价值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A].媒介的市场定位[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 吴信顺.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
[3] 汪三汉.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019-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4
[关键词]测绘 先行作用 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273-01
测绘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基础性事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行作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测绘工作要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推出适农、惠农的测绘产品,积极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工作。这样,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首先,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的责任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测绘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目标和任务,对测绘工作提出了广泛需求。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测绘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测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是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测绘工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能够拓宽测绘服务渠道,拓展测绘应用领域,不断加强公益性测绘事业,不断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其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长期任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测绘高新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优势,把握工作重点,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认真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
一是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制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工作措施及时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持。认真实施县域基础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快县域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工作,主动为县域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组织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努力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积极为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提供测绘服务。二是积极为涉农重大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针对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土地荒漠化等涉农问题,会同林业等部门开展地理空间信息动态变化的分析;配合国土、气象部门开展灾害天气预报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积极为乡村饮水、道路、能源、电力、农田水利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整理、中小河流治理提供测绘保障服务。三是积极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供测绘保障服务。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和测绘高新技术,为农业结构调整、精准农业、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旅游开发等农村生产力发展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四是积极为推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积极推动以国家标准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及技术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的作用,推进“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五是积极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大力开发适农测绘产品,编制出版物美价廉的地图读物,开展送图下乡活动,为乡村教育发展、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服务。
最后,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机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测绘保障服务,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列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做好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及时了解各部门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测绘的需求;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及时了解农村发展和农民对测绘的需求。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测绘保障服务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资金投入。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支持,加大针对农村地区测绘工作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而现有测绘成果又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方法,创新实施乡村用图保障工程,加强地理信息与其他涉农信息的整合分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快捷、实用的测绘保障服务。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测绘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依靠发展保障农民利益,通过改革促进民主管理,让测绘造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广大农村,致富千万农民。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山东省基础策划现状及形势分析.山东国土资源.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5
1.农村生产结构改变和不断缩减的农田面积,是我国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如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将在不同程度上占用农村土地资源,这就预示着我国农田面积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减少。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也就是说,未来我国农村中将有大量的工厂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农村农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渗透,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也在不断的改变,所有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排灌设施的布局和建设问题。农村水利工作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适当调整灌排渠系,整合灌排设施,既提高保障程度,又达到积极合理。
2.农民多样化的种植方式,是我国新农村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如今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逐渐认识到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种植农产品的重要性。当今很多农民在进行农田种植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而是根据市场经济价值考虑,选择多样农业产品在农田进行种植。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剩余造成市场价值降低的风险,但是多样的种植方式,却给我国新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水利工程建设以一片农田为单位,发展到以产品,由季节性要求发展到长年性要求,由一般性水质要求发展到特殊性水质要求等。农村水利工作必须主动考虑这些变化了的需求,力求提供多样化的水利服务。
3.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环境,是我国新农村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是一个很难权衡的问题。同样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自然资源的不断恶化,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面对资源不断恶化的种种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也给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因为水利工程不仅要承担农田灌溉、农民日常供水等任务,还有承担保护水资源的责任。
对我国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1.落实新农村水利工程合理规划的要求。落实新农村水利工程合理规划的要求,就是在进行新农村水利资源规划工作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要求,进行水利工程规划时,要针对未来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考虑。例如,对农田缩减和农民种植模式的改变等问题,进行预测并统筹相关预案。将我国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利结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和统筹的过程中,要渗透科学发展观思想,实现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满足新农村农田灌溉、农民日常用水需求的同时,具备防洪抗灾能力的目的。
2.加大对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落实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利资源建设,要在农村原有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更多的满足农村田地灌溉和农民日常供水需要的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加强对那些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只有不断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才能实现我国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关要求。
新农村建设变化范文6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自2005年中央和国家4个部委来赣州调研后,赣州现已接待了全国近20个省市的考察团。2005年11月由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的“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也在赣州举行。
在这次会议上,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和好评。会议认为,赣州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江西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而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调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赣州调查(下)》将赣州市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了决策参考层面。
一场新群众运动
作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家住南康市镜坝镇老境坝村的老方,与全市其他示范村的村民一样享受到“五新一好”的好处。
老方站在村办的篮球场上指着粉刷一新的楼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是变化比较大,像城里一样漂亮了。”同样有着较大变化的有南康近100个村。
而这“漂亮”就是根据南康市要求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取得的效果。据南康市委办公室的张齐武介绍,2004年底之前,所有圩镇、8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2005年底前,各圩镇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老方说,“这些工作政府是有奖励补助的,比如我家楼房的粉刷,政府就补贴了近千元。”
而对于政府的奖励补助,南康市镜坝镇党委书记龙清生给《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我们每个村政府的投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其中包含了公共设施的建立,近20%用来奖励补助村民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大一部分投入是依靠村民。”
“以群众为主体是南康乃至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特色。”2月28日,南康市市委书记刘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刘建平认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补贴、减免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团结农民、帮助农民,努力使广大农民自愿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所以,南康所在的赣州市实施了“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那么,南康是怎么发动78万人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的呢?
南康的基本思路就是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南康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如潭口镇金塘、江坝村、洋山村、坞埠村、台头村,龙岭镇下棚村、龙岭村,蓉江街道岭下村、莲花村、龙华乡崇文村等20个重点示范村。
“有了典型示范之后,村看村、户看户,现在许多没有列入示范点的村庄也在积极争取加入。” 龙清生说,“2006年,镜坝镇将增加6个新农村的示范点。”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2006年,南康在原来103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增加126个村。
事实上,实施新农村建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南康市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由此,南康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唐江蔬菜、潭口花卉、三江甲鱼、隆木肉牛、龙回土鸡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出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框架,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加大集团、贵康农庄、千秋公司等以生猪、果业为主的龙头企业。比如加大集团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年出栏生猪15万头,开发果园500多亩,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农村:急需金融资本参与
进入2006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又将有什么新思路呢?
刘建平说,“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化解农民对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据了解,在2005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很宽,基本上包括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并不总是和各项资金的支持重点相一致。
南康的做法有二:一是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从而捆绑老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和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用于“三清三改”和村镇建设。2005年,各级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突破5000万元。二是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