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1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 复习 学案 备课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47-02

尽管都懂得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尽管都知道“教学相长”一说,但“教”的目的仍然还是在于为了学生之“学”。由此,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究竟如何才能突破“教师本位”的藩篱而促使我们的政治教育充满新的活力,使我们莘莘学子的政治课程学习充满新的希冀呢?这是笔者多年来不得不一直在深深思考与艰苦探寻的一个课题:力行学案导学教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健康方式,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价值。

1 初中政治课程中消费者权益复习课导学学案的备课思考

1.1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政治课程教学,“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发实践等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务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为出发点,最优设计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精心编写或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认真且灵活实施教学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中,通过编写与印发学案开展导学教学,不失为初中政治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初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学案,是指政治教师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知识与能力问题,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而编写的学习方案。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案的设计质量高低决定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学案的“五导”功能,即导学(含导预与导复)、导读、导思、导听、导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随堂复习与课后复习、反思、巩固。

1.2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一般原则性要求

鉴于复习课的复习、检测、巩固功能特点,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其主导教学思想应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相互质疑、教学相长。

初中教师政治复习课学案设计应坚持的教与学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层次性、实践性等;备课的重点应在: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精选学生学习的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分层组织教学与有效检测等;编写过程应包括:教师个人的深度备课,即立足学情、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

1.3关于本复习课导学学案备课的一般个体思路

本复习课在设计初中政治“消费者权益”学案的时候,在努力地独立思考着:坚持把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一般指导和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和谐有机结合。

在本学案的设计、编写与教学指导过程中:笔者始终牢记《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政治课程设计的思路:“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在此前提下,笔者特别突出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任务,提出可能问题,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

本复习课导学学案的编写:始终坚持自己个体备课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高度有机统一。坚持自己个人的“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教学用的学案,力求容量与难度适当,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可创造性强。本课的复习模式为:生疑――学习复习――析疑;在复习指导策略方面:要时间安排合理,精讲多练、熟能生巧,滚雪球复习、变式练习。本复习课特别注重生活性、实践性,贴近政治生活、社会现实热点,力争素材鲜活,力争达到“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

本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备课内容前面部分概述:

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政治课程二年级教材内容“消费者的权益”。

复习目标: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

复习重点:明确消费者享有的权利;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

复习难点: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履行义务,做合格的消费者。

学法指导:搜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讨论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在导学学案程序中适地进行学法提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2 初中政治课程中消费者权益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

复习过程:在本初中政治复习课学案的具体实施或执行过程中,师生是循序渐进、动态执行:

2.1课前自主预习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现代物流;中职;课程模式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济南具有贯通南北、承接东西的优势,现代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诱人,济南市政府初步规划并建成了四大物流园,济南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飙升。

2003年3月,我校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开设现代物流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人员。

一、创建中职现代物流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现代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非常多,他们应该是最热门的“万金油”式的人才。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职业能力,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来说不如普高生源。中职生源有以下特点:考试分数较低,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具有失败心理,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问题相对较多,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对荣誉等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二、中职现代物流课程模式的内容

我校现代物流课程模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创建中职现代物流课程模式的设想也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1.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现代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们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技能;既要会动脑,又要会动手;既要学会生存,又要懂得做人。在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为国家作出贡献。

从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中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该包括下列内容:

(1)专业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主要强调适应性、针对性。

(2)方法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主要强调合理性、逻辑性、创新性。

(3)社会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主要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的开发

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行业,中职现代物流教材鱼龙混杂,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不够强。因此,编撰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教材尤为迫切。我们提出并坚持“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教学内容,大力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编撰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面有《现代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客户服务》。《现代物流管理》主要整合了仓储学、配送学、管理学、商品学的相关内容;《现代物流客户服务》主要整合了公共关系学、营销学、商品学、广告学的相关内容。

3.课程结构——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

我们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大刀阔斧地进行现代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我们的课堂。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及技术组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案例教学法

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他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2)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扎根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他力图帮助个人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共同致力于分析社会情境、分析人际关系,并形成处理这些情况的恰当而民主的方法。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3

2002年7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银川市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并制定章程,主要决策公积金重大事项,建立了规范的决策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县(市)的机构调整到位,按照“四统一”原则,对分中心、各管理部实行授权管理,提高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

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自治区建设厅成立了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处,对全区住房公积金进行行政监管。自治区人民银行、银监局加强对受委托公积金业务银行的领导和监督。市财政局履行财政监督职能,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监督,市审计局建立对公积金年度审计报告制度。银川中心内部成立了监察审计处,加强内部监督。二是强化了社会监督。通过为缴存人办理公积金查询磁卡、建立了手机查询、168语音查询、网络查询系统。已实现全国监管信息联网,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三是管理透明度不断提高。中心开通了住房公积金政策咨询、办事规程和办事指南网站。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告公积金的缴存、使用情况。聘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监督员。

资金管理运作逐渐规范,安全性不断提高

一是按《条例》规定,对办理公积金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行委托制,每季度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个人贷款办法和操作规程。三是认真执行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实行增值收益分配和管理费用预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核,管委会审批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内部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在开展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公积金中心党组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了认真修改,新增了25项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个人贷款、公积金提取、贷款责任追究和审批贷款等制度的完善,推进公积金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

中心先后投入300多万元资金,购买了小型机等设备,开发了住房公积金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与委托业务金融机构计算机网络连接,实行现代化管理,达到公积金归集核算到职工个人账户,确保资金安全、及时到位。

归集额快速增长

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10年来,经过中心干部职工和缴存单位的努力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到2010年12月,归集公积金14亿元,归集余额达到43亿元,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73亿元。全市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达到22万人,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为职工贷款购房积累了资金。

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银川适宜居住环境彰显出来,职工购房改善居住条件的热情高涨,贷款的需求越来越大,到2010年12月,累计为34400户家庭发放贷款38亿元,全市公积金贷款余额为19.5亿元,逾期率控制在5‰内。

资金核算管理更加完善

住房公积金核算是资金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资金使用率,保值增值的重要内容。我们主要从规范设置、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简化流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使住房公积金既提高了使用率,又确保了资金安全。已累计实现增值收益16105.69万元,提取风险准备金2159.56万元,为各级政府提供廉租住房补充资金9906.95万元。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4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人才[1]。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一般从事安全管理、安全监督、安全评价、安全检测、职业卫生评价与安全设计等工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安全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并进行教学设计,研究达成该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与要求。

“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虽然不同的学校该课程名字不一样,定位也存在一些差异[2],但授课内容大致相同。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但是受过去“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参与度不高。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根据安全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对该课程体系进行了部分调整和再定位[3]:理论教学(32h)、实验教学(6h)、课程设计(2周)和实训(8h)。本文将结合安全工程师职业能力要求,以“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为例,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新模式。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训。由于我校未单独开设火灾、爆炸基本原理的课程,“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内容体系包括防火防爆技术与建筑消防工程学两部分[3]。考虑到课时的限制以及课程目标定位,将“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消防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消防安全调查四个模块。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3]。由于课时限制,目前仅开设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事故预警实验,可燃气体燃爆事故仿真模拟实验,闭口杯闪点实验,灭火器闪点实验、灭火器使用与维护四个实验,拟开设建筑构件耐火试验,防火涂料防火性能测试,为学生从事消防安全工作打下基础。

2.消防实训。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安全工程专业开设课程实训是非常必要的。根据课程定位,将实训分为两大部分: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系统操作实训。消防安全检查在室外开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与标准对某建筑(如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民用低多层建筑,工业建筑大空间建筑,高层民用建筑,等)进行防火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出具《××建筑消防安全检查报告》,目前我校和衡阳市消防成立了平安E栈,拟邀请市局消防专家指导现场消防安全检查。消防系统实训在综合实验室开展,可供学生熟悉使用消防系统。目前安全工程2013级学生已经顺利开展此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防火检查和消防系统实操都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延伸重要途径,是理论课程知识综合应用于生产实践重要方式,是综合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重要手段[4]。安全科学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课程设计的合理设置和有效实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课程定位,将课程设计分为两类:消防系统设计和消防安全现状分析,拟加入第三类,要求自学消防安全评估相关知识对某建筑消防安全水平进行评估。鼓励学生从身边选取研究对象,运用所学知识对教学楼、宿舍、网吧、图书馆、车站、加油站、超市与市场等场所进行消防系统设计或基于相关消防标准、规范对其所配备的消防设施进行验证性计算或评估。

4.消防安全调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自行制定消防安全问卷调查表,进行不同场所、不同人群的消防安全调查(学校、小区、社区、工厂、车站等)。现已经组织学生完成衡阳市大学生消防安全水平调查工作,收到?W络调查问卷856份,现在正在进行整理。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场所消防安全、不同人群消防安全意识的调查方法,掌握消防工作实践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般采取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操作的方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流于“抄报告”应付的形式。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一些老师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采用板书、多媒体和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和“激发兴趣式”培养模式。在“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通过启发性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迅速联想到工程实际、或许根据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任务式教学。实训、课程设计、问卷调查过程基本上都采取任务式教学方式,老师在此过程只起到提示、引导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选取的课题或者老师下达的任务,通过期刊、社区、图书馆等途径获取资料,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题。目前我们均采用提交报告的形式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后期拟采取PPT汇报、讨论的方式。

四、结论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确定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5

关键词 就业能力;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33-0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不但要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且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意义重大,已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是学院为适应新兴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而设置的。本专业紧密跟踪宠物行业发展动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经过10多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课程设置科学、师资队伍合理、实训条件良好、产学合作充分、行业影响力大的特色专业。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1 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 课程设置不够突出就业导向性

职业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许多高职院校一样,该专业教学内容仍无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缚,没有完全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不能完全以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设置课程。部分课程没有提炼学习领域和行动领域,没有能够完全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存在对本科院校的摘取和改造,这样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或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使得该专业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本色[1-2]。

1.2 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完整性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目前,该专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仍比较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的还不够,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设置太多,理论学时相对较多,课程和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够突出,核心课程体系不够明显,学生用于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的时间较少,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在就业过程中不具备优势。

1.3 课程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实施有力的保障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条件、实践教学3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师资以校内教师为主,虽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发展迅速,教师不定期进行培训难以跟随行业的发展;该专业已经具备了较为先进的设备实施和实践环境,但实践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与企业岗位管理相差甚远;信息化教学技术还没有深入开展。

2 构建新课程体系

从目标、内容和保障3个方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课程体系。

2.1 确立目标

邀请行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与市场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基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完全以专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3]。

2.2 构建内容

2.2.1 建立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依据“适度、够用”的原则建立,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应用性较强。课程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同。一是公共课程:这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后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这类课程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2.2.2 建立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对于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校内多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如在宠物护理与保健、宠物美容等核心实践课程时,开展每周2课时理论讲授+每周4课时的课堂实训+每学期末专门安排1周实训练习的实践操作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3 建立就业前岗位实践课程。为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熟练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安排为期23周(第5学期8周、第6学期15周)的校外岗位实习。为了落实学生就业前岗位实习任务,实现毕业生校外岗位实习的目标,在学生校外岗位实习之前召开毕业生顶岗实习动员大会,专门成立校外顶岗岗位实习指导委员会,结合实习基地特点,针对每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校外岗位实习方案。

2.2.4 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为了使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能够更快适应岗位的要求,要将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宠物行业普遍认证的宠物美容师资格制度融入专业课程,学生在经过学习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接受相关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高等学校的学历证书,同时又可拥有1项职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2.3 加强保障

课程体系是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怎样的教育理念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模式,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使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4-5]。

2.3.1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该专业教师已经全部获得宠物美容师专业资格证书,已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如何更有效地激励任课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可以从“实践能力”“技术更新”“教学能力”“科技服务能力”4个方面入手,通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展会、赛事、专业技术培训班、教学竞赛、说课比赛、教学课件评比、精品教材建设、外出教育理论培训学习、校内基地岗位锻炼、校外企业挂职、教师技能培训和竞赛比武、科研课题研究、横向课题合作、产品开发、技术专业等,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和双师质量。

2.3.2 健全实践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硬件和软件设备,现在该专业已建成一流的宠物美容实训中心,在硬件已经改善的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强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建立宠物美容中心实践教学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实训室由原来学院统筹管理,改为由宠物护理与美容教研室管理;教研室具有一定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制定《宠物护理与美容课程考核体系》《宠物护理与美容中心考核管理办法》,以此为依据和标准,对宠物美容中心进行考核评价,从而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3.3 推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移动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引发了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信息化移动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推动翻转课程等教学方法以节省讲授时间,增加讨论、互动、强化、练习等环节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也需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使专业教学更上一层楼。

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4-15.

[2] 樊蔚虹,呼海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3):62-63.

[3] 课题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22-26.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范文6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主义理论;多重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传播学》课程是新闻学和广告学本科生的高年级必修课,是面向具有初步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基础或广告学,广告策划知识基础的,对新闻,广告,尤其是媒介有初步了解的高年级学生的后续学科,因此各高校新闻和传播专业普遍开设。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要

建构的思想最早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基于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他把认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建构,即结构的发生与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另外两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杜威和维果斯基。杜威强调教育要植根于真实的经验之中,教育要基于行动。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原来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1]。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各流派都十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播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多理论融合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强,既有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分析框架,也有着利用自然科学的数学工具分析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使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铺垫,令学生感到深奥晦涩,不易理解。教师主导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缺乏自然科学训练的文科学生,教师又容易产生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的畏难情绪,最后对教学难点一带而过,不了了之。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缺乏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经济学理论的课时铺垫,教学效果差。

(二)教材理论性强,观点凝练,语言晦涩,缺乏鲜活的解释和例证,学生接受度低。

(三)教师一对多的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性,影响教学效果。

(四)闭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功能单一。

三、以学生为中心,多重参与,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Ceary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需要、意向、态度、信念和情感对其进行认知加工[2]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经验的建构不是一个被动形成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新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制灌输的授课方式。同时学生学习也是意义传递、消化、内化,并且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的过程,因此,课本理论所要传达的知识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传递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师表达出来就够了,关键是学生如何接受、解释。因为传播学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沿用数学、统计等实证测量方法对社会科学进行分析而得出来的结论,因此教学时还要特别注意对自然科学相关理论的介绍,所以如何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学科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传播学教学上难点中的难点。美国技术史学者平奇(Pinch, T.)和比克(Bijker, W.)提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意义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人们可以使用相同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以广泛不同的目的,对这种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最终解释,终止于相关社会群体对它的“修辞学争论终止”,即通过相关社会群体的争论导致“问题”最终解决[3]。我们将技术建构论应用到教学中,即特定的新的知识和理论不存在稳定的、预设的发展目的,而且其自身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参与解释理论是必要的,有益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根据平奇的理论,我们把一个课堂上的不同学生组作为接受知识的相关群体,强调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里来,教师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课下主动阅读增加理解,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意义互动,在人际互动中碰撞,交锋,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种互相协作分工之中,培养了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的意义理解,在辩论交锋里,多种意义的解读,多种路径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学生变的爱学、想学、会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后推动课上,由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互动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三方互动,共同建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

(一)情景教学,引发兴趣,弥补缺少自然科学课时的问题

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传媒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传播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剖析,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按照课时进度,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作为当次课堂教学内容的铺垫,在授课之前由学生朗读分享。根据建构理论的指导,要求读书笔记抛弃长篇大论的叙述,着重从相关学科发展史上有趣的人物轶事、科学趣闻等入手,把学生带入学科情景中以了解其主要论点。比如,符号论可以从苏格拉底的修辞学入手,还原古希腊人辩论的场景,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代入感,弥补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的不足。

(二)以传播学史的介绍为传播学理论的晦涩解读做铺垫

比如通过介绍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之所以关注传播效果,部分原因是基于治愈童年口吃,表达困难的努力。介绍拉扎斯菲尔德24岁即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就是因为对一战各国宣传手段的详细研究和总结,这些总结至今依然适用于各国战争动员等,使书本理论通俗化。

(三)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的感性体验

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广告传播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传播情境之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剖析问题,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4]。

(四)分组参与,共同讨论,分组考核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教学和课程设计有重要的实践意义(Phillips,1995)。最直接的建议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之中,并提供能挑战他们的思维、迫使他们重组观念的经验。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角度发展建构主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5]。维果斯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别强调学生的多重参与,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过去单向呆板的试卷考核为引导学生参与的分组学习,竞争讨论。将班级分成五组学生,按照传播学中最重要的五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每一组学生承担一个研究方向,课下进行信息搜集,背景分析,主流观点汇聚等工作。因为不同的研究方向看待同一传播现象的角度不同,这客观上刺激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探讨,甚至是竞争辩论,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可为每一组学生的集体表现进行打分。教师提前两周公布主讲课题,课题一般为某一传媒的新闻,或者当红娱乐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了”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传播学理论或新闻学知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采用辩论赛、电视演播室、课堂讲解等多样化方式,来分析教师规定的课题,时长为40-45分钟。到了讲课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教师坐到了学生席位上,讲课小组的学生则走上了讲台为其他同学演绎和解释某传媒现象或电视节目。这时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娓娓道来或激烈争论,学生讲课结束后,老师花5-10分钟时间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来,迫使他们为竞争吸收知识,通过竞争遇到阻力进行思考,最后重组自己的观念,有效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五、结语

传播学是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在结合新闻学专业特点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没有设立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主要招收文科考生)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闻学专业中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方法。着重从知识意义的建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全球教育展望,1999(04):10-14

[2]戴尔 H.申克(著),何一希等(译).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Wiebe E. Bijker,Thomas P. Hughes, Trevor Pin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Anniversary ed.)[M]. The MIT Pres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