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1
1、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1学业规划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设置在就业指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能给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促使大学生把自己的行为都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从而起到一种目标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利用这种导向功能,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未来指向和及时纠偏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把大学生引向关注社会发展、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上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技能培养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要加强思想引导,着力培养坚忍不拔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养成勤学好问、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求职技能培养中,不仅要关注简历制作、待人接物、谈吐衣着等具体技巧的培训,更要从根本上帮助毕业生树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取胜。
1.3职业理想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个人职业理想的确立是依据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而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帮助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在毕业生的职业理想确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毕业生树立既符合自身能力素质、兴趣爱好又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职业发展目标。
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制度建议
2.1机构建设:领导与执行力量的重构。挖掘现有的机构设置,扩展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成为其本职工作之一。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领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执行上,一是加强核心执行成员的培养。对于核心成员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其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提高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二是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培训。
2.2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工作队伍。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突破口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促进二者深度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竞争意识、能力素质无意识重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指导的需要也愈益迫切。这就对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成为必然趋势。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人才队伍时,首先应挖掘那些从事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其次还应该对进行着力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
2.3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系统化与程序化。明确了领导机构和执行人员以及抓队伍建设之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明晰的,即从制度建设着手,把就业指导工作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取得实效。只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制度,才能保障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结合得到真正落实。
一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首先,由于当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还需要更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其次,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零散见于课堂,就业指导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尚未形成系统的整体,与普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杂糅一起,缺乏专门化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框架,专业特性不突出。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发挥实效,就必须结合就业指导的特殊情况,发展出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汲取养分再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形成专门的系统理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专门化,提高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2
就业导向中职英语教育模式建构
前言:在教育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根据社会发很展的实际需要,已经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具体改革要求之下,对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视度逐渐加强,并且探索建构了已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就业,这也是中职教育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在中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改革中,要切实把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发展、就业,对于学校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1、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出中职教育的本质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又有着很大差异性。中职教育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为密切,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注重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与中职教育的本质联系密切,更能够明确体现出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通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培养W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根据实践需压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简化应用教学过程,提升中职英语的实用性,更能够适合中职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也是中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出英语学习本质
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内容和特点。听说读写是主要学习内容,英语应用于交流又是其具体的学习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够提升,这也是英语学习最本质的要求。对于中职英语就教学来讲,更不例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的与英语学习本质更加相符。在实际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学习的本质达到了一致。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方法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注重英语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很低,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对于中职教育来讲,主要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与之严重不符。为了更好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就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把应试转变为应用,注意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活动,从而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的不断开展。
2、以就业需要合理进行英语课堂设置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主要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中职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学生的就业方向也要紧紧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课堂,根据学生就业后对英语能力的实际需要情况,正确开设英语课程内容,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突出就业特征,把就业与教学结合起来。
3、课内外英语教学相结合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要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课堂之外进行适当的英语实践活动,这也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对课堂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本身来说,就要求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联系。因此,把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与课内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也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具体要求。例如:在圣诞节等英语国家的节日中,适当举办英语趣味活动,如:英语联欢会,学生要在节目表演和互相交流中用英语。还可以在课外组织英语知识技能竞赛,英语演讲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英语活动中去。在英语课外互动中,要注意已就业为导向,把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延伸扩展有效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学生掌握英语技能,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创建了一个英语学习的轻松氛围。
3、注重小组合作教学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合理组着教学,更具中职英语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差异,开展小组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结合专业课程,自觉组织英语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学习过程采用英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主动策划英语课外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
4、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
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这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时,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在高新技术等专业,要扩展英语教学内容,以技术专业的英语知识和理论为教学内容,把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英语知识联系起来,如:专业术语、专业理论等,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范围扩大,专业能力提高,以更好满足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育模式,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方向,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提升中职英语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脘.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J].才智,2014(34):145.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 核心 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科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强,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整合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也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调研目的、对象、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一是通过对会计从业人员及岗位要求基本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会计岗位分工情况、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毕业生会计技能不足之处、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要求等。二是通过对学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了解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专业教学情况、学生主要就业岗位和专业对口程度、学生继续学习的要求等。在取得大量原始数据和二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汇总与分析,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
按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要求,组建了专门的调研组, 对我校2010-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2011级实习生、2012级和2013级在校生;相关专业教师;大商集团、大连友谊集团、大连信合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大连新华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学生个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98份。对相关专业教师共发出调查表30份,回收30份。向各类用人单位发出调查表60份,回收47份。
(三)调研方法
为了保证调研的效果,此次调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调查方法。对有关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采用访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在校学生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于相关专业教师及毕业生主要采用询问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调查数据显示: 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纳实务5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其次是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统计基础知识等。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毕业生认为用途不大,在各个岗位上作用不明显,在课程体系改革时可以作为删改或选修的参考。
(二)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
调查数据反映:点钞与验钞、票据填制、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财务软件运用、常用文稿的处理等是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出纳岗位的日常业务和会计岗位中的薪金业务是会计人员处理的最多最频繁的业务,也是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珠算、书法等有些技能的实用性不强,选择的人数较少。
(三)关于课程体系的实施
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的设置没有考虑行业的特点、有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会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同时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拓展也提出了要求。
(四)关于就业岗位的分布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经营规模小、经济业务不复杂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服务行业等。工作岗位的性质,并不完全集中在财务部门,直接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领域不断扩大,所从事的行业趋于多样化。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占比较大的依次是:出纳岗、收银岗、文员岗、统计岗、营销员岗、库管员岗等。
(五)关于从业资格的取得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凡会计类岗位招聘,用人单位都以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比较注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中职学校毕业生从事会计和与会计相关的工作,还可以取得统计员、办税员、营业员、收银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关于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收回的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分别是会计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七)关于财务软件的使用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小企业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数量增加,并且有了专门用于小企业的用友T3、金蝶KIS、管家婆等财务软件。与此相适应,财务软件公司每年要增加相当数量的财务软件使用、维护人员以服务于这些客户,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的新岗位。
三、调研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适合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要求不高、技能操作要求比较熟练的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岗位除了会计记账员、出纳员等传统岗位外,还有收银员、统计员、成本核算员、仓储管理员、订单员、办公文员、营销员等新拓展岗位。因此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在中小企事业单位从事收银、统计、营销、出纳、成本核算等技能型、应用型初级会计人才。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1、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依据
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项目。
2、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强调在会计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
3、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以实践技能的强化为目标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合理地安排各种实践性技能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配套的实践技能训练,引导学生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实习,实践技能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4、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融入会计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和就业岗位需求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至关重要。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课堂化
把会计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各模块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2、树立全程实践观念,将实践教学系统化
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方法与手段,以会计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实现“认知课程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基地顶岗实践”的阶梯式实践训练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层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多样化
拓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手工实践与信息化实践的对接。建立开放的会计实训室,聘请企业兼职老师提供实训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开展兴趣小组、会计技能比赛、会计创新、会计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常态化
运用校内师资的优势,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新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永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4
一、大力开展下岗职工的转业转岗培训,为促进再就业创造条件。国有企业要根据下岗职工的数量,按每人150元的标准核定培训费,列入企业成本,专项使用,不足部分可动用原核定企业3%的教育经费补助;对于下岗职工数量大、再就业培训技能要求高的少数国有困难企业,按以上标准筹措培训费仍不足的,经所在地劳动部门审核,可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一定补助。
全省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就业训练基地以及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培训中心,都要利用现有设施,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转业转岗训练实行减半收费或免费。
二、劳动服务公司等就业服务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吸纳安置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可按分流人数,将安置补助费或等量价值的资产由劳动服务企业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性质不变,也可将等量价值资产租赁给劳动服务企业,3-5年内免收租赁费;如愿意一次性购买的,经评估确认可给予优惠。
三、国有企业对保留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可签订《下岗职工留职协议》,保留劳动关系两年,并承担原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50%,其余50%和个人缴费部分由本人负担。期满后,可续签留职协议或解除劳动合同,但社会保险费全部由个人负担。
企业对女满40周岁、男满50周岁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可签订至法定退休年龄的留职协议,并承担原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50%,其余50%和个人缴费部分由本人负担。
四、国有企业对解除劳动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可根据其实际工龄,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低于500元按500元计)的经济补偿金,并由当地劳动部门一次性支付失业救济金。本人1991年12月3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年限。凡按规定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的,1992年1月1日以后的实际缴费年限与视同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享受与国有企业职工同样的退休待遇。这部分下岗职工,今后再到国有企业就业,不再重复享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待遇。
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和自谋职业,按国家规定继续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的,与国有企业职工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不为劳动者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部门要监察纠正,工商部门不予年检,税务部门不发给税票。
国有企业不得因下岗职工到非国有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而收回原分配给职工的住房。下岗职工已购买全部产权的,住房归个人;已购买部分产权或现在愿意购买产权的,可按原定优惠政策购买;不愿购买的,可继续租用,租金标准按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六、鼓励非国有企业吸纳下岗职工。非国有企业每安置一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且签订劳动合同在三年以上的,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原企业给予2000元安置费。
七、各级政府要为下岗职工提供经营场地,兴办“新岗”连锁店,统一商品价格、统一商品质量、统一店名标识。三年内除税收外,免交其它各种管理费。具体办法由省劳动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享受以下优惠待遇:
(一)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或原企业给予2000元安置金;
(二)下岗职工从事小餐饮、小修理、小商品和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以及开发“四荒”的,可向原企业开户银行申请不超过3000元的小额贷款,政府从同级解困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一年期的贴息;
(三)愿意购买闲置的国有资产,经评估确认后,可给予优惠;
(四)凡进入政府投资兴办的集贸市场经营的,凭《山西省企业职工下岗待工证》,在半年内免交摊位费和管理费;
(五)税务部门优先办理审批手续,免收登记费用;工商部门优先办理营业执照,两年内免收工商管理费;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免费办理存档手续。
八、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劳动密集型项目,要划出一定规模的工程项目,由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下岗职工集体承包劳务。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机构要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省和六个省辖市以及有条件的地、市、县职业介绍机构,每月18日要统一举办“下岗职工再就业交流洽谈会”,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下岗职工提供中介服务。所有地区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要免费经劳动部门核准的用工信息。用人单位和再就业职工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行政部门要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九、下岗职工自愿到农村开发由政府划定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开展种植、养殖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在费用负担方面与当地农民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5
(一)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管理部门,并由此部门负责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教学单位分设就业指导机构的较少。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及招聘场地、资金等仍未到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还是面向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也仅限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大多还是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学习与解读以及对当年就业形势的认识与分析,在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对择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毕业生的择业需求。此外,单一的就业指导部门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趋于一致,缺乏学科专业的针对性。
(二)就业指导手段较为单一
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通常以就业形势报告会、毕业生就业动员会以及讲座为主要形式。就业管理部门只是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及就业形式等方面的信息,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未根据毕业生个体特点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忽略了对毕业生的潜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有些就业讲座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质性意义,讲座的场数较少,内容较为平淡,缺乏精彩的指导意见,影响力较弱。
(三)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就业指导模式尚不健全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未能达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比例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一般利用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兼职工作人员来弥补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主要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或辅导员来填充就业指导队伍,然而,大部分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样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大打折扣。此外,就业管理部门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考虑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的建议
(一)在大一时,注重学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
大一上学期,高职院校要帮助新生认识和理解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大学的功能与制度、大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差异。在实践上,指导新生学会自我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志向、兴趣、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按照专转本、参加工作等不同发展目标,初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发展方向对学业成绩与综合能力的要求,了解学业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在大一下学期,要进行就业能力认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什么是就业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如何培养等问题;借助先进的测评系统,参照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测评,正确认识和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正视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确努力的方向,为规划今后的学业发展、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在大二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职业发展目标培育职业能力
在大二上学期,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的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和专业,谋划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实践上逐一指导学生制定、修改和完善学业规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督促实施。大二下学期,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正与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技能,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获得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证书,或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
(三)在大三时,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实践活动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储备创业知识,并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与指导分三个层次开展:
(1)创业基本知识的普及。在大三上学期,高职院校可以按专业分类,以专题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和杰出校友担任授课教师,对全体学生集中进行创业知识普及教育,开展创业咨询和培训;
(2)模拟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模拟创业竞赛活动,配合做好“挑战杯”为主的创业大赛;
(3)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和运用校内外创业园和孵化基地,选择有特色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与体验。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聘请企业管理者、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带创业团队的项目管理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与创业导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进行就业教育
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高职院校除了要以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还要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一对一专人就业辅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已基本确定,就业指导的重点要放在申请工作及成功就业上。
(1)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讲解就业形势,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到企业就业、到西部与基层就业;
(2)指导学生使用就业信息网完成生源信息注册、就业信息查询、投递简历、网上签约等;
(3)通过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增加面试成功率;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与不同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实现顺利就业;
就业指导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规则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从2001年的116万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660万,短短10年内上升了6倍。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模式也经历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从整体的就业岗位分布来看,工科类的专业将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文科类的专业如市场营销类、企业管理类等岗位需求就相对较少。大学生一开始选择专业的时候大都会选择一些较为热门的专业,对就业岗位需求量较大的理工科类关注较少。但从就业的角度来说热门专业提供就业岗位不多,而一些基础的理工科专业稳定提供就业岗位,这就造成了热门专业就业不热,基础的理工科专业稳定提供就业岗位的现象。这就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
2.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中国的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设置问题上往往会关注专业的热门性,尤其是新专业的设置往往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定,但高校并不能对未来几年专业的变化作出评估。当年热门的专业,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未必会热,如红极一时的物流管理专业。同时高校的专业存在调整周期慢,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专业讲授的知识并不一定合适大学生对应单位的工作实际。
3.高校就业指导体制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展,在校大学生急剧增加,不少高校甚至出现了硬件设备配备不足的现象,同时储备的师资不能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资源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使得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被一再忽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应聘岗位不匹配,学校缺乏围绕学生个体差异的系统化、全面的就业指导。有些高校疲于应付提升就业率,缺乏就业指导老师的培养。
4.毕业生对自身与社会了解不足。
高校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他们在高校通过三到四年的理论学习,没有接受较为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践操作锻炼。很多即将进入职场的毕业生,往往想法过于理想化,自信满满,给自己定了很高的就业目标,如非国有企业不去,非公务员不干,月薪低于三千不做。另外,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使得他们不断压缩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在招聘用工的时候,希望能找到马上胜任工作的求职者,而不是那些还需要通过花费更多成本才能上岗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没有分清个人职业理想与现实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大众化乃大势所趋,片面地追求高薪、高职,忽视基层岗位是不可取的。还有就是大学生向往的城市竞争激烈,岗位相对较少,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5.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上存在误区。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爱。由于家长的过分关注,不少毕业生认为找工作与自己无关。不少家长认为,如果找不到好工作,还不如在家等待更好的机会。这些情况导致大学毕业生对积极寻找工作缺乏兴趣,对支援欠发达地区,到二、三线城市工作不感兴趣。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落实就业指导,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是自入校开始,贯穿整个学生时期。但现状是,大多数高校从大四(大学生即将离校时)才开始落实,希望通过简单的就业指导辅导来完成就业指导任务。这显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围绕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开展工作,树立全程化指导理念。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将工作重点落地,淡化行政色彩,发挥职能,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一支师资指导团队,开设就业辅导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培训他们掌握必要的择业技巧,从而在市场就业过程中能够合理确立自身的定位,制定合理的就业计划,选择适合的岗位。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就要将就业指导的理念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齐抓共管,协同配合,增强实际效果。同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指导层面,而要结合社会实际,整合高校的资源,联络当地的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互动,做到让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什么素质、能力,让毕业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要的人才。
2.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和用人单位多多联动,收集完整详尽的用人单位需求,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确保就业渠道的双向畅通。高等学府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能止步于理论授课。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需要培养综合素质过硬、适应多样性竞争的大学生。由于不同单位的需求,高校本身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要与社会联系,根据实际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形式,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以便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忽视社会、用人的单位的需求闭门造车或者用过往的经验来简单判断,就会导致毕业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符。为此,高校应围绕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操能力为基础,培养符合实际环境的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合理的预测,按照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创建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大学生视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提升综合实力。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多方面的影响,不正确的就业观导致了很多问题,如“啃老族”、“考公务员族”、“频繁跳槽族”。转变不正确的就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一。如今的高校已经同以往人们心目中的大相径庭。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了普及教育时代,精英教育时期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保持一颗平常心,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才是明智之举。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岗位,避免受到不正确观念的影响,将就业与择业的概念相混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自身的实力会起重要作用。只有出众的实力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因此大学期间的努力必不可少。在学校学习期间,广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学习增加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实操能力,力争做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4.培养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需要培养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老师。他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除了传授传统的知识外,还要兼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关注也必不可少。另外还要及时提供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其中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关键所在。各高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就业指导做到职业化水平。为此,作为一名职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社会经验、生活阅历,能够为学生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或者提供比较贴合实际的建议。
5.为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老师要配各学院系部为学生量身制定职业规划。该规划应在学生入校之时便开始进行,在校期间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他们确立阶段性的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规划中应明确学生的优势特征,详细描述未来希望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为系统性提升相关能力做出计划。建立专业测评模型,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结合心理学,在测评的结果上,引入职业定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点确立奋斗目标,探索职业发展之路。
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高校本身就需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与企业单位双向联动,围绕大学生开展一系列切实落地的工作。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必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益处。
6.校企联动,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学毕业生找到好的工作,为企业单位提供适合的员工。为此,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需要多做交流,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变为纽带,为上述目的实现发挥作用。另外,校企的联动不仅仅是提供几个工作岗位的信息,而是全方位、双向的沟通,让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让毕业生了解我们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尚玉峰,刘超,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3]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