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保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保险管理

医疗保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资源;管理人员

基本医疗保险是指针对劳动者建立的一项社保制度,目的在于补偿这部分人群由于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现阶段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加强管理策略的创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一、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人口数量多,分布广泛,但是医疗资源的配置明显失衡。先进的医疗资源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其他地区的医疗资源明显匮乏,导致了城市人群对医疗有着极强的依赖性,过度用药、盲目用药,浪费现象严重。相对地,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条件差,药品缺乏,只能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稍严重的疾病就要去城市就医,不仅给患者提高了就医难度,还延误了病情。

2.监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的医保体系缺少健全的监管机制。虽然大部分企业能依法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但仍旧有些企业没有执行国家规定,员工自身对医疗保险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并不会主动办理,导致在出现疾病时只能自己负担,加重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还有些人员利用医保漏洞,频繁购买药物,再将购买药品卖出,从中谋利。另外,一些医疗机构用药、诊疗不合理,影响医疗管理的正常秩序,把为人民服务的福利制度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3.专业人才缺乏。医疗保险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医疗体系、国家政策、疾病治疗和保险行业等,因此医疗保险管理中的人才需要掌握多种知识。现阶段中任用的人员大多只是专项人才,只擅长一种领域,制定的制度容易与实际脱节,缺乏有效性与科学性。

4.管理人员水平低。随着参保人员数量的增多、参保方式的多元化,医疗保险管理的工作也愈加复杂,对管理效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逐渐提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但大多数管理人员水平不达标,工作效率存在差异,对政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造成工作行为失误,影响业务办理效果。

二、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提升策略的创新探究

1.整合医疗资源。政府部门应当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改进不发达地区的医疗状况,加大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对愿意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医疗工作者提供丰厚的物质回报,建设专业的医院等。另外,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将医保结算与医保核算进行精细划分,医保结算负责平常的报销,医保核算对其监督,相互协调与配合。

2.完善管理标准。有些医疗机构与个人勾结,利用医疗保险的漏洞从中谋利,政府部门应针对这种现象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对扰乱医疗保险实施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另外,对于已经出台的管理制度,对违反标准的行为提高重视,加大打击力度,对违规操作、非法报销的行为严厉处罚。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设置不同的权限,建立诚信记录,将恶劣行为记录在案。

3.完善监督体系。针对医疗保险管理,不仅要监控医保人员的信息登记、费用缴纳和费用报销等行为,还要定时考核医疗机构与定点零售点,制定完善的考核体系并与绩效进行结合。根据科学、完善的制度对监督中发现违规行为的机构进行处罚,设置与医疗部门独立的、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与人员,将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规范化。

4.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由于整个社会对医疗保险管理水平要求愈来愈高,相关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完善的知识储备。熟悉国家出台的医疗政策,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着深刻的了解,有着高度的纪律性,降低行为的随意性与自由度;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特别是一些医疗保险管理中的行政岗位人员与制定制度的管理层,切实贴合基本的医疗。为进一步增强队伍的综合素质,应定期与不定期开展业务所需技能、医疗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其中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

5.提升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对象广泛,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人们在面对疾病时一般会产生畏惧心理,医疗代价的提高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人民对于医疗保险的需要是现实又迫切的。医疗保险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积极了解人们的切实需要,营造和谐的服务氛围。

总之,我国的医疗保险管理水平与我国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对医疗保险的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众多,特别是市场化需求、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种类增多等。我国应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提升策略的创新研究,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让参保人收益。

参考文献

[1]时静.浅析提升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具体策略[J].管理观察,2015(34).

[2]胡鹏.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平衡测算及发展策略--以大连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6).

医疗保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参保人员;医疗保险;管理现状;宣传方案

一、医疗保险管理现状

(一)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为了使民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确保医疗保险能够与时展保持一致,国家一直在对该保险的医保覆盖面积进行扩充。但由于各项政策措施的影响,管理机构行政垄断与社保管理部门拒付制度的实施,都使医院始终处于“弱势”状态,这就直接增加了医院对于医疗保险的管理难度。而且医疗保险较为多样,像新农合、城镇居民以及城镇职工等保险的政策与保险金额都有所差异,这些也会间接加大管理难度,当被保险人进行异地就医时,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在我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始着手对异地就医等情况进行了优化,相信这一问题会被逐渐解决。

(二)参保人员消费行为有待提高

参保人员之间的素质差距相对较大,很容易在消费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目前最为常见的消费行为问题主要有两种:一种参保人员单一认为只有贵的药,才能拥有良好地疗效,这样不仅能够根治病患病情,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医药资源浪费,这对于个人与医疗资源而言,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另一种就是一些参保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会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来骗取保险金,这些都对医保管理造成了影响。

(三)医保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想要保证医保政策的顺利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可以高质量开展,就必须要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对医保各项政策进行准确解读,并能够以此为规范,严格遵守各项政策的规定。但因为医保政策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而医院自身的日常工作也较为繁重,致使一些最新的政策无法及时传达到每位医护人员处。同时大部分参保人员对于医保政策的理解也较为有限,只是对报销方式以及常用报销比例等基础性知识较为了解,这时很容易因为对政策的不理解,而出现与医院产生误会的情况,这对于医疗保险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二、医疗保险管理强化方案

(一)建立健全医保信息系统

为了对医疗保险管理进行强化,医院应按照实际医保开展情况,建立起健全的医保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培训,要定期举办医保例会以及科室学习等方式,来帮助医护人员对医保政策落实手段进行强化,使他们能够通过培训不但提高自身的医保政策自觉性,保证他们对于医保政策的理解程度;一方面要对医保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量。要通过调查问卷以及网络信息反馈等方式,将一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人员处,并要及时对其进行改善,从而树立起高质量的医保服务形象,保证各项医保政策可以正确传达到参保人员处;另一方面,要对参保人员消费行为进行规范。要对医保使用者的身份进行实地核实,要严格打击顶替使用以及滥用、乱用的情况,并要通过宣传帮助参保人员掌握医保的正确使用方式,且可以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以避免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必要损失。

(二)加大对医保医院的监督力度

为了确保医保管理强化工作能够高质量落实,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医保医院的监督力度,要对医保承保范围内的药品种类以及数量与整体服务品质进行监督。要通过网络监控的方式对各项操作行为以及产生数据进行监督与管理。并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数据值安全范围,一旦低于或者超过这一范围时,监控系统应及时报警,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上报,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其做出反应,避免问题扩大。同时在对定点医院进行监督时,还可以,利用群众的力量,通过建立大众反馈平台以及媒体监督等方式,及时将有关问题直接反映到相关部门处,使监督部门可以对医疗机构做出正确的评价,以便医疗机构及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与优化。而且大众监督的方式,能够对药品价格以及诊疗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可以将一线的医疗价格直接反馈到管理部门处,有效避免了医疗机构私自加价的情况,维护了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三)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力度

为妥善解决医保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对宣传政策力度进行强化:一方面,医院必须要保证医务人员对于新医保政策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以及科室定期培训等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将最新的政策及时汇总编制成专业资料,并发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手中,从而确保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政策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加大内部人员对于医保政策的认知意识,要使医护人员能够自觉对政策进行学习,并能够担当起对参保人员进行政策宣传的责任,使参保人员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各项政策的具体细节,保证医疗保险各项政策的顺利落实,避免因政策了解不足而出现误会的机率,保证保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

三、结束语

虽然医疗保险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只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对各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与剖析,并结合医院以及参保人员实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强化方案,并通过建立医保信息系统、强化医院监督管理以及优化宣传手段等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就能切实对医疗保险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为医疗保险良性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郝永刚.浅谈如何加强医疗保险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161-162.

[2]李中凯,姚晓叶,潘雯,廖原.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02:93-95.

[3]董建军.强化医疗保险监督实现精准化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192-193.

医疗保险管理范文3

随着国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继建立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家属生活质量和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基本医疗保险已无法满足企业职工及其家属,特别是大病人员医疗保障需求,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职工较多,人员复杂,迫切需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在新形势、新环境下,研究建立保障多层次、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补充医疗保障制度,以适应国有大型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减轻职工医疗费个人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环境创造条件。从2004年我公司建立补充医疗保险起,在充分研究地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总结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情况下,对国有大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关键点

一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问题。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确定保障水平是关键,必须考虑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各类人员医疗需求以及企业历史医疗保障水平。二是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的问题。重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各自优势,相互补充。在保障原则、支付内容、票据利用、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保证补充医疗保险业务顺利运行。三是企业不同群体平衡问题。重点分析企业各类人员的医疗需求,确定不同群体医疗保障水平,确保新旧制度平稳衔接和过渡。四是补充保险基金监管问题。保障基金安全,防止基金流失、浪费,是补充医疗保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内控管理。五是高效运行问题。补充医疗保险涉及企业人事、财务、社保等部门,涉及职工医疗待遇计算、费用报销与结算,在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要科学、便捷。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技术

一是充分考虑各类群体需求。职工、退休人员和家属(子女)分别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同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保持公司新旧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过渡。二是多层次提供医疗保障。对于基本医疗保险不予负担的部分,通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补贴办法,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门诊额度低、住院报销比例不高的问题;通过投保商业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以及重大疾病人员医疗费个人负担过重问题。三是一般疾病与特殊疾病分开管理。按照“保基本、向大病倾斜”的原则,对于需要门诊长期治疗、费用较高的门诊特殊疾病患者,通过提高门诊报销额度和比例,减轻慢性疾病患者门诊医疗费用个人负担。四是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研究开发信息管理软件,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支持IC卡技术应用,实现企业社保部门与定点医院、基层单位的数据信息共享与业务处理。五是完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重点在补充医疗保险的保费筹集、费用审核、就医流程、费用结算以及管理职能等方面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统一业务流程,确保业务规范运作。

四、管理技术主要创新点和效果

医疗保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数据信息;应用方案

1引言

为适应医疗保险管理环节各类数据信息的科学管控,实现核心数据的发掘以及整理,需确保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切实发挥医院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分析医疗保险内涵与职能的基础上,对现有信息技术方案进行整合,推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环节数据信息的合理使用,切实发挥数据信息的技术优势。

2医疗保险管理概述

对医疗保险管理内涵以及基本职能的梳理,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更加明确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求,为后续相关数据信息应用方案的制定、完善提供了方向性参考。医疗保险管理是指医院在国家规定的流程内,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医疗保险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及监管,是国家医疗保险的微观管理方式。借助于系统完备的医疗保险管理方式,医院能够以医疗保险管理为核心,进行必要的资源分配,有效应对医院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通过医疗保险管理,医院内部各项管理活动得以充分协调,各个科室、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程度日益加深,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医疗保险管理能够根据预先确定的管理标准以及管理框架,对医院各项活动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实现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尽快处理。

3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数据信息应用方案

为确保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数据信息的应用质效,工作人员需要在科学性、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技术整合,扎实做好数据挖掘技术、考核体系、数据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工作,以此推动数据信息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合理化使用,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险管理能力。

3.1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从过往经验来看,医院在进行医疗保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庞杂的信息不仅增加了医疗保险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延长了管理周期,增加了管理成本。为应对这一情况,简化数据信息处理难度,在数据信息应用环节,工作人员可以将数据挖掘作为出发点,实现对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边缘数据、模糊数据的有效筛选,从而深度整合医疗保险数据,并对各类数据的关联性进行整理,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全面地反应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技术应用环节,可以将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医疗保险医院端口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信息收集、数据集成、数据规约、数据清理、数据变化、数据评估以及结果呈现的基本流程,实现对医疗保险管理数据的整体梳理,切实满足现阶段医院在医疗保险管理过程中,对于数据信息的应用需求。在整个数据挖掘的流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取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决策树法等数据挖掘机制,快速实现有关数据的发掘以及整理。以神经网络法为例,在对医疗保险管理数据进行挖掘的过程中,采取art模型,对离散的医疗保险数据进行梳理,实现边缘数据的识别与使用。除了进行上述技术应用之外,工作人员还可以从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入手,做好拒付费数据以及次均费用数据的分析。对于拒付费数据,医院首先应当对医保中心反馈的拒付费数据进行筛查,将筛选后的数据录入到系统中,系统自动核对相关患者使用医疗保险就诊的数据,工作人员根据核对结果就可以明确拒付费发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解决。对于次均费用数据,在数据信息分析过程中,主要将医疗保险医院端口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进行反复的对比,通过分析获取次均费用的环比以及同比变化,以此作为后续管理活动的依据,对医院日常运营进行调控,以确保医院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3.2医疗保险指标考核体系的构建

为进一步做好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数据信息应用工作,医院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环节,为规范相关数据分析、挖掘以及应用行为,有必要进行考核体系的构建工作。在考核体系构建环节,可以将拒付费用以及次均费用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工作人员日常质效进行考核评估,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以及职位晋升衔接起来,以此提升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管理的参与度,提升医疗保险管理的整体水平。考虑到医院各个科室人员组成、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医疗保险指标考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部门实际,对考核指标进行微调,确保考核指标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3.3健全完善数据信息系统

数据信息系统的完善,需要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建立数据的有效管理。基于数据挖掘在数据分析、整合方面的优势,引出数据信息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将医院医疗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存储,例如对患者医保卡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确保各类数据信息的归类准确,为后续相关数据分析以及应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5]。对整个数据信息系统构建的过程进行汇总,工作人员有必要着眼于实际,做好硬件升级以及软件优化工作,以此来不断增强数据信息系统的运行能力。

4结语

医疗保险管理范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质量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具有着复杂性,导致其所涉及的数据十分巨大,而参保的人数与日俱增,对医疗保险的实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可以有效的解决数据量大的问题。本文主要讲述了医疗保险业务的特点,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医疗保险;信息化;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对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医疗保险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就是指医疗保险管理通过内外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一、医疗保险业务的特点

1.业务处理数据量大。医疗保险业务主要需要每位参保人员建立个人帐户,其做记载的内容诸多,比如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就医情况以及费用明细等诸多内容,并且需要保存较长的实践,所以,导致医疗保险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惊人。我国每年的参保人数在急剧增加,根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以10万人为单位,那么其所产生的数据总量能够达到7000兆字节,根据计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每个参保人所产生的数据量一般为300字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际数据量往往远超这个理论的数据,比如参保人住院所产生的消费记录以及统计计算信息等内容,这些内容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庞大,还必须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及时的保存和备份,通过计算机技术才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

2.涉及范围广。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主要可以分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部分。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等诸多范围。城镇居民主要就是指并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就是指广大农民朋友。医疗保险业务十分的重要,会伴随参保人员的终身,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质量,必须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好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失误的出现。

3.实时性强。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实时性非常强,与其他保险相比,参保人员的就医时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与医疗保险业务关系的发生也是随时性的,一旦就医,必然会产生较大数据的变动,如果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会给参保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能够进行随时连接,从而保证信息的完善度和准确度。

4.对数据信息的要求高。医疗保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实际生活中,一旦参保人员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就医情况以及缴费信息等,必须要及时、完整的对其进行记录,尤其是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以及统筹支付等内容,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不能存在违规操作,必须要严格的对其进行管理,规范数据的使用和操作权限,从根本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的复杂,但是我国相关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具有着诸多特点,比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数据交换频繁等特点,所以其本身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主要的目的就是建设卫生、民政社区服务以及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其具有着先进性,是我国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之一,所以,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以及财政局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开展,保证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2.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其数据量十分巨大,会直接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计算机凭借着其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并且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加以引用,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医疗保险系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是,由于应用系统过于复杂也会导致其实用性比较差,从而会严重的影响到其正常工作的开展。

3.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而成,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本身所产生的数据量十分的巨大,并且又十分的复杂,包括了各种险种的业务和财务数据,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串联的过程中与外界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三、提高医疗保险信息化系建设的措施

1.主机系统。主机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就是储存所有参保人员的医疗信息和关键数据。所以,必须要保证医保中心利用主服务器和其他软件相连,为了安全起见,必须要实现双击备份,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主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2.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其主要功能就是将主服务器、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有效的连接,并且以此为基础配置相应的远程服务器。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中,可以通过专网之间连到信息中心的路由器上,并且实现远程访问社保中心数据库的目的。还可以将医院、药店等定点单位进行联系,既可以将医保中心的网络和广域网进行连接,从而加强了相应的检索和存储的能力,又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相关业务的处理,从根本上满足系统数据所要求的统一性和安全性。另外,在进行网络使用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应用多种广域网,比如光钎以及4G等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的备份,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在医疗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医疗保险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进行数据库构建的时候,由于其数据量十分巨大并且十分的复杂,对数据的要求很高,所以,不仅需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还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统一性。为了能够满足这些很难的要求,医保中心必须要结合现代数据库管理软件来不断的完善数据库系统。目前我国医保中心一般都会选择ORACLE10g为数据库,相关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往往会选择比较简单的SQLSERVER作为数据库。一般情况下,医保中心在选择数据库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分布式存储结构,然后根据数据服务器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主机系统的性能,还可以起到保护数据库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十分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其中医疗保险作为人们最为基本的利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参保人数的急剧增加,对医疗保险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日益高涨的需求,医疗保险系统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性能和安全,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顼庆坤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传输设计,计算机与网络.2002,(7):1159第2期.

[2]徐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研发.山东大学.2009-04-15.

[3]刘宏宇.社会医疗保险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现.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J]电子工程师2001-11-30.

[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

医疗保险管理范文6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体制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就高校而言,其医疗保障体系仍处于转型期,近几年,我国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保障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北华大学于2005年教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包括在职、退休及集体职工,100%参加了保险,但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制度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面对工作中也存在的问题,谈几点高校医保工作的浅见:

1现状与问题

1.1国家现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解决了广大职工看病就医的一些基本问题可谓功不可没,但这种由国家和单位大包大揽的“免费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其弊端日趋显露,各级财政和企事业单位不堪重负,医疗资源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覆盖面窄、拖欠职工医疗费用等问题日趋严重,已逐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因此这种福利型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再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制度只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费用,所以享受几十年的免费医疗的职工难以接受自己要花钱看病这个“残酷”的现实明显的流露出对过去医疗制定的留恋及对新制度的不满。

1.1.1个人承担的比例太大,保障水平较过去有所下降:参保人员住院“门槛费”(起付线)过高,个人账户比例过少,国务院国发【1998】44号文件规定,职工住院个人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700元),在一个参保年度内多次住院的,起付标准按初次起付标准的20%递减,实际执行中医院、企业、职工普遍反映这一标准过高,加之治疗过程中自负项目多,超出参保职工的个人支付能力。

1.1.2重管理:轻服务 基金过多沉淀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个人医疗账户反馈比例低,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国家规定用人单位缴费(工资总额的6%)的30%划入个人账户,即个人工资总额的1.8%,吉林市划分的比例是45周岁以下,46周岁以上两个档次,分别以个人缴费工资额的2.3%(含个人缴费)和2.5%(含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退休人员按本人退休费的3.4%计入个人账户,个人不缴费,以47岁的参保职工为例,其月工资为3000元,一年仅800元,尚不足一次重感冒的治疗费用。

1.1.3大病界定不科学:定额结算标准低 每年住院上限为4万元,即使其余费用由商业保险部门承担一定的比例,但个人还是承受相当比例的费用。

1.1.4慢性病申请手续繁琐:吉林市规定的慢性病病种有:肺心病、肺结核、高血压病二期、三期 、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等。如申请办理慢性病的患者,需提供住院诊断及各项检查作为依据,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参医者的经济负担,对于异地患者(如北京市),申请办理慢病(如糖尿病或高血压),也需要提供住院诊断才能审批,像这样的慢病在北京是不可能住进医院的,患者本身患病却不能享受此待遇,这就要求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满足不同情况的患者需求。

1.2高校现状 (学生医保)

1.2.1教职工医保情况除外:由于学校为省属学校,靠省里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工资支付,而学校向医保管理部门缴纳统筹费用逐年递增,但是学校收入不增加,每年缴费约700余万元,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造成缴费滞后,致使资金不能及时转入到个人账户,影响退休职工和慢病患者治疗并产生矛盾。由于学校近3年内还款任务繁重,更增大缴费难度。校只好为降低缴纳统筹基金,在每年核算基数时,以求降低核定基数,即降低申报工资额,必然导致减少了对个人账户的转入比例。影响教职工享受医疗保险的权利和保障。

2对策与建议

为了缓解退休教职工的经济压力。不断提升医保对教职工保障作用,学校如何采取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高校中退休职工人数增长较快,但总体收入低,且医疗费用逐年增长,而医疗服务价格和成本逐年上升,仅靠基本医疗保险显然不足,因此,我们本着为参保教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原则,对离休干部、工伤人员和特殊照顾人员实行了相应的医疗保障管理办法,并建立和实施了大病互助基金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参保教职工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医疗保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补充形式:

2.1参照公务员医疗保险补助。参照统筹地区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按照人均工资向医疗保险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由保险机构对其进行操作管理,对基本医疗保险中个人自付部分按比例补助。

2.2商业补充保险。通过向商业保险公司支付定额的保险费,在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操作管理的补充保险。

2.3职工互助的保险。是由工会牵头经办的本着自愿的原则,个人缴费向商业保险公司参保,如参保人发生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费用,由商业保险公司按基本操作程序和相关规定予以补助。

2.4学校自筹资金,负担特殊保健对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指定的医院,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对工伤人员及享受待遇的保健对象,按国家的政策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

2.5建议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有效发挥渠道的作用保证医保工作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本着对参保者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医保工作应该接受社会监督,省市医保上级主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管理规定,特别是转诊、异地慢病 的申请政策有待改革、建议在不同城市委派具有三甲以上的医院对慢性疾病的诊断。

2.6降低参保患者住院个人自付比例。减轻参保教职工医疗费用负担,一是适当提高参保职工个人账户的划转比例,个人缴费的2%以外,学校缴费的基数应尽量保证按职工的实际工资收入计算,也可按年龄分多几个档次,如35岁以下的职工划入工资的0.5%(加上个人的2%就等于2.5%);36-45岁的划入1%;46岁至退休前划入1.5%,退休人员按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划入。

3管理与服务

3.1做好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与咨询,包括医保相关政策、管理规定、待遇水平、经办程序咨询,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起草学校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具体规定,并组织实施。

3.2建立教职工医疗保险数字化管理平台。设计展开数字化管理平台。设计发展数字化管理软件,并与学校其他信息库共享,及时更新。汇总上报全校人员增减变动情况表,办理新增人员医疗保险和个人账户转移,核算全校参保人员的年缴费基数,上报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实现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管理。作为学校缴纳本年度医疗保险费的依据,也为教职工医疗保险宣传、服务提供便捷的管理手段。

3.3服务措施。办理门诊特殊疾病、大病及慢病申请、异地医疗关系申请等,费用报销,领取、发放个人报销医疗费,办理特殊情况人员药费报销等工作。学校设立医保科、各个校区设专管员负责参保人员的医疗费报销及相关事宜的办理工作。

3.4做到管理信息化、服务人性化。医疗保障虽然不属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却是增加职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医疗保险管理与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福利,对于吸收和稳定人才、保障人才健康的功能,规划符合高校特点的健康体系的同时,做到周到细致的服务,认真学习,严格把握政策,满足不同层次各级保健对象的需求,确保工作的进度和工作质量。

3.5管理与服务。高校的医疗保障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做好职工的医疗保险工作,对于高校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对于推进高校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毛圣昌.发展补充医疗保险的形式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