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

1.大学生自我管理

大学生自我管理,笼统的说就是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它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法,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计划、自我组织和自我监督等环节,来协调内部与外部环境,从而更好的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自我管理的范围涉及到教室、宿舍、社团组织和图书资料等。在大学生中进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近几年来“以生为本”的教育精神的体现。

2.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2.1 强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当今高校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起,就有若干高校成立了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并且有自己的会标;内蒙古师范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并且有自管会的章程、例会及考勤制度、学风督察队员管理条例:南通大学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则于2005年成立等。毫无疑问,这些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反映了我国高校在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观点的认同态度,代表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2.2 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研究

素质教育是新型人才观导出的现代教育观,它是针对传统的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工具性教育提出的,它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主张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使学生自我实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他甚至强调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们是否可以套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没有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不是真正的学生管理”?

2.3 高等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要求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1999年,国务院遵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做出了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重大决策。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学生规模的扩大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大学生数量的扩大所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文化素质差距的拉大,还会带来学生的政治素质的参差不齐。而且,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加大,这些都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而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占有的教师资源相对减少。国际的大学师生比的标准是1:14,而我国的生师比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规定是1:200,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标准。这就要求大学生无论是从学习方面还是纪律方面都要增强自觉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在学分制实行的情况下,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基本单位的大学班级,在管理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些背景下,大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改变只用规章制度和外部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即“他律” 的管理模式,走向大学生“自律”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尊重了生命体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有必要就大学生自我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

3.1 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每所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 需要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大学里的党团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平台,大学生组织的有关党的知识竞赛,党员组织的时事政治学习等都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大学生还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群体自我管理,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精神底蕴, 它无时无刻地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置身其中的大学生, 这种影响可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3.2 纪律方面的自我管理

纪律是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保障,干净卫生的环境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高校都很重视这两方面的建设。纪律的遵守要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的管理和责任心的管理着手,自控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反馈自己在纪律和卫生方面做的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能根据目标和规定及时做出调整。

3.3 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 包括制定学习计划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馈等等。学习是个讲究效率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 首先, 大学生要制定学习目标,目标要量身制定,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计划分为长期和短期的。学习计划的制定无形当中就给大学生一种前进的压力和动力,在实施学习计划的过程中要讲究学习策略, 策略的运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社团活动方面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获得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生存能力的获得。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吸纳的是来自不同年级和系别的学生, 大学生能接触到各种性格的人, 人际交往的范围就扩大了, 应变能力也会增强,这是大学生未来事业的保障。随着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 大学生所可能把握和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就会增多,多资源和机会的管理就是有效利用自己周边的资源和机会。

4.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

4.1 学校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

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一点约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无章可循,并且对于那些不能自律的同学, 还要对其进行规章制度的约束。一所优秀的大学要培养的是专业知识扎实、社会适应性强的全面型人才, 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 学校要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 调动学生参与检查监督的积极性, 发现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及时制止纠正, 使大学生时时处处置身于一种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之中,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 自觉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4.2 学生组织在大学生自我管理中起主要作用

学生组织之所以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主动承担一定工作,积极组织有益的活动, 是因为学生组的成员具有一定特征。首先,学生组织的成员一般都通过竞聘产生,通过竞选加入学生组织的学生一般都是综合素质较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的同学能够以身作则,首先能做好个体的自我管理;其次,学生组织代表的是广大学生的利益,学校方面也给学生组织很大支持,学校除了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外,在财力上也应给予一定的资助。同时学校还下放一定权利给学生组织,保证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组织利用这些权利,对广大的学生从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进行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第三,学生组织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学生组织对师生的沟通起到桥梁作用。学生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学生,他们来自于广大的学生中间,生活在学生中间,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最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 他们对如何做好大学生自我管理最有发言权,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骨干,是学校和教师联系广大学生的纽带。

5.加强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

5.1 走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校园文化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学生是施以心理矫正和行为指导,从而可以消除学生个人“心理世界”与学校教育“外部世界”的对立,这样可以把外部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从“他律”走向“自律”。怎样才能让这些规章制度真正起到作用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的制度和条例的制定、交更和废除都要召开听证会性质的会议,让学生代表发表意见;班级、社团等这些和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组织的活动的内容、精神、规章制度的制定更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讨论、自己制定。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大学生充分体现了当家、做主人的感觉,在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他们是没理由不遵从的,他们将成为学校规章制度的守护神。即使有个别同学违反了自律的制度,那么他的周围将有无数双眼睛注视他、监督他,使他痛改前非。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过程中去,让“他律”走向“自律”,这是大学学生管理的落脚点。

5.2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他们早日了解社会存在的潜在规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有利于磨练他们的心理和意志;有利于锻炼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挫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扩大社交范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感知怎样进行自我管理。当大学生接受社会大课堂的直观教育的时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在抓好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外,还要积极开展好大学生的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5.3 大力提倡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大学生中存在着正式的学生组织和非正式的学生组织,在学生组织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素质既表现出个体性,又表现出群体性。大学生群体为每个大学生个体生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土壤,群体素质对个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影响个体素质的提高,而个体素质的提高又会促进群体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群体和个体相互影响和依存的作用,大力提倡大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取长补短,使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群体素质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明.自我管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2(4):453-464.

[2]朱常宝等.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实践与体会[J].思想教育研究,1998(4).

[3]郑玉香.关于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思考[J].辽宁教育,2002(3):27-28.

[4]张琮玫等,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2

自主学习能力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并促进成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行为方式。在大学学习中,自主学习较之于课堂学习更为重要。自主学习要求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了解、学习、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结构应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毅力三方面,即“想学”“会学”和“坚持学”。

(一)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推动力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然,兴趣是学习的第一推动力,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走入知识殿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此,要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就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广泛的知识源,潜移默化、逐步深入、不断延伸的外在作用力是培养学习兴趣并使之惯常化的推动力。浓厚的文化氛围,宽松的育人环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共同造就的文化意识也能够激活和催生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无形中实现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学习方法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而言,适宜的学习方法就是“利器”。科学、实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应是符合学习者自身特点,有助于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任何不顾及自身特点,盲目照搬他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学习方法的选择、改进、完善和自我养成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才能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桥梁和捷径,最终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将学习方法内化成为自身能力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习毅力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

自主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结合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更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具备学习毅力,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持久性、专注性以及对自身的严格自律,对外界干扰的抵制。学习毅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自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效避免半途而废的情况,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此,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时就更容易全神贯注,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尽管自主学习的兴趣的自塑与家庭教育、院校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但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十分关键。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人而异,但合理的引导和培养不但能够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方向。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树立积极的正向期望,从改善自我心理状态入手,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二是科学设置学习目标,由小及大,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借助外部力量,特别是学习意义和目标价值引导,保持自主学习的兴趣;四是培养自我成就感,以培养直接的学习兴趣;五是借鉴其他兴趣所产生的成效,培育自主学习兴趣。

(二)学会自我评价,增强自主学习的自塑性

自我评价作为自主学习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身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过程中自我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修正自主学习的方向、内容、目标和方法技能及态度等,使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自我,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防止产生厌烦和自卑情绪。为此,一要敢于认识自我,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自我评价并非只是一味地陈述自己学习的不当之处,而是应多寻找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树立自信心,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二要明确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自我评价的标准一般应结合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及相应的考评方法来进行,也可以参照院校或行业组织人才培养标准或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亦可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性评价;三是注重评价效应。通过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及时认识自身不足并加以调整或改正,同时实现自我奖赏,培养自我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培育新的自主学习兴趣点。

(三)掌握个性学习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关键在于自主,这需要学生自身掌握个性学习技能,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一是把方法研究、技能和技术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培养搜集、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对自主学习的个性认知,逐步发现和不断完善自我需求认知与个性思维特点,做到“量体裁衣”;四是在博览中有专攻。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大学生仅仅吸收课堂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以专业为主导,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博览群书,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主学习的知识积淀。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终身享受学习带来的益处;五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六是温故而知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中得到更多体会,达到悟道升华的效果。

(四)坚定信念,增强自主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不仅在于它能够促使学生长久地做好每一件事,同时也能在自主学习时抵御外部环境各种诱惑的影响,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变得更加有定力。学习毅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是要努力培养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敢于挑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是辅助以详细的学习计划安排,在自主学习计划中增强学习毅力,这种计划安排可以是阶段性计划,也可以是短期计划、即时计划,学习计划中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宜过高,要符合自身实际;三是严于自律,自主学习毅力的持久与否取决于个体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决心,严于自律就是要通过自我约束和控制,及时发现、分析及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自我调适和管理,并用自主学习的决心帮助自己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信念,增强自主学习毅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 学生工作 规律性 实效性渗透

学生是一所高校的主体,学生工作则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教育、管理、服务等直接使命,辅导员要始终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不断深入探索教育管理对象以及学生工作自身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工作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以下分三个方面浅谈学生工作。

一、学生工作的阶段性

以学生在校学习的阶段可将学生划分为新生、毕业生以及中间部分(专科一年、本科两年),将学生以此划分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心、突出重点、强化特色。

1.新生

一名学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升入大学。憧憬、茫然、希望、冲突等心理是新生所特有的。对于他们的塑造与培养则要从“心”入手,以“适应”二字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以入学教育为契机,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使其心理达到一种相对的稳定。在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中,专业教育与组建班委会又是重中之中,扎实的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树立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其次科学的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到班风的问题,班委队伍的组建方式有多种,辅导员指定的方式一般适用于新生阶段。这种方式可以基本保证班委质量,有利于贯彻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存在的弊端是不利于竞争,班委之间不一定和谐,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对策是强化群众对班委工作效果的考评,尽可能的增加班委透明度。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班风、学风。

2.中间部分

中间部分主要指二三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学习生活的环境已基本适应,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人际圈,随着新鲜感的退却,容易产生惰性,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一个班内的个体或平行年级的各班之间差别性逐步显现,针对以上呈现的特点,辅导员要及时掌握班级主流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思想变化,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的阵地,结合专业有创新性的开展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专业教育,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3.毕业生

由于近年来扩招等问题,毕业生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再加之个人专业、能力、发展方向不同等特点,容易产生浮躁、慌乱的状态。为了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解决好各种矛盾,正确的对待择业问题,此阶段的教育管理要从全面整体的模式转变到个体进行指导的方式。在做好大量信息性工作的基础上要从主观心理及客观现实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二、学生工作的层次性

以学生在校学习所获得的学历、学位可将学生基本划分为高职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几个层次,将学生以此划分有助于我们结合几个层次的不同培养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才。以下仅就本科生、专科生进行简单分析。

1.专科生

专科生的高考成绩一般都在二本线以下,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容易产生分心、厌学等情绪,但这部分学生思维一般都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掌握以上这些特点后,帮助他们先为高考打包再重新审视自己,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及阶段性目标。辅导员可充分利用班会、宿舍、班干部会议等平台不同范围的开展思想教育。

2.本科生

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入校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加之个体学习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强,辅导员只需从思想上给予引导、学习上给予指导。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班级活动引导锻炼大学生,达到“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教育目的,培养大学生“爱”的品质,体会团队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

三、学生工作的群体性

按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生活、学习几个方面呈现的不同特点归类,形成了贫困生、心理疾患生、骨干生与后进生等一些学生群体。研究掌握这些学生群体的特点会使我们的工作更具实效性。

1.贫困生

在高校中贫困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除了紧张的从事学习,还要为学费、生活费操心。因此此项工作会呈现出以下特点:(1)数量呈上升趋势,使工作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长期性。(2)贫困生心理差异较大,一部分从小养成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一部分因自卑而孤僻的学生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业。(3)社会资源协调利用不够,工作时要掌握“奖、贷、助、补、减、免、勤”的特点及额度,使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为各类不同情况的贫困生提供物质帮助。(4)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有待加强,要物质精神双重关注,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克服自身的依赖性。工作从以上角度出发,最终使这一群体能够健康成才。

2.心理疾患生

在学生入校后整体安排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对于指数相对较高的同学要注意其思想发展动态,对于严重者要寻求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专业教师给予干预,对于较轻者或学生突发事件出现的心理问题者,辅导员应当适时适当的给予干预指导,要培养他们的抗挫能力。

3.骨干生与后进生

骨干生一般意义上指自律性、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高校中这一群体主要由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团员组成,在班级中平均占到30%-40%,这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我们在管理这一群体时,管理的内涵已经转变为指导与服务。而在面对后进生时则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辅导员自身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群体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智能的低下,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要让学生明确纪律规范,加强纪律教育,严格纪律要求,要有奖有惩,由外力的强化从而达到整体的自律,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上从三个方面对辅导员工作规律性的简单探索,辅导员工作表面上虽显繁杂,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工作面临的挑战性会更大,因此我们要把握时代特征,在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同时,深入探索辅导员工作的规律性,使学生工作更具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国言实出版社.

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144 — 02

一、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及共性内容

(一)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1.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学分制包含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等基本制度。其中,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学分制和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没有导师制的学分制是难以有效推行的;而没有学分制的导师制是缺乏内涵的。一方面,学分制的实施给导师制的推行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导师制也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推行学分制下的导师制是促进和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 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以及统一的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多的共性特点,缺少个性,也就是说个体的创新能力不足,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弊病,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凭借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辅导,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有特色即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3.体现高校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一直都是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学,不问学生思想状况,而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懂学生的学业情况,导致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被割裂开来,出现脱节现象。而本科生导师制突破了这种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局面,把教书和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既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能踏踏实实地规划大学的学习安排。

4.有利于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尤其在性格、兴趣、爱好以及志向上各不相同。在学生制定大学发展目标、学习计划以及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导师的介入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了解相关专业的特点、发展动态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志趣、爱好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大学学习和发展规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二)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共性内容

在职能分工上,导师的指导内容与辅导员和班主任有所区别,分工有所侧重,指导的工作中心放在专业指导上,同时要辅助指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协助班主任进行生活指导和思想指导。其共性表现在:??

1.专业学习指导

在实行学分制情况下,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加,班级的约束减少,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新生入学后,导师要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课程体系,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细分方向和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就业愿望和兴趣爱好在学习中有所侧重点。导师在专业方面的指导是全程式的,指导的时间横跨本科学业的四年,贯穿所有学习过程,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参与导师的科研专业竞赛和专业实践等。

2.职业规划指导?

从入学之初,由导师负责向所指导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毕业后就业方向、行业发展态势,据此要求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常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极易产生过分放松心态,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而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导师可以通过谈话,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理想,共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入学之初,就能明确今后四年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防止学生入学后产生的松懈和懈怠情绪。

3.生活、情感指导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开始面对独立的生活,部分学生会有不适应的感觉,也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过度放纵个人生活,甚至逃课。导师要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规范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系统的生活计划,合理安排大学生活,防止个别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防止生活上的过度或奢侈消费。

4.理想、价值判断指导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导师要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学生因学业、家庭、爱情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总之,本科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共性特点在于:重导师指导;重博览群书;重思想见解;重因材施教;重学生成长、成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学”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的特点在于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使其真正成为有理论、有实践且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学”的出发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学”的首要特点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学的出发点。学生从进校开始,导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大学四年发展规划;每学期学习计划;实训与实习计划;假期社会调查实践计划以及大学生职业规划。从计划的制定到具体地实施,最终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

2.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学”的重心

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制“导学”的重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对于本科生来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固然重要,但培养的学生更关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导师“导学”的重心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成为被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3.以“双师型教师”为“导学”的骨干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大量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在于,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具备理论课教师应具有的较高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科研能力及素养;二是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具有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以市场需求为“导学”的归宿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这是指高校要为整个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出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依据市场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来调整和修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向。据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导师导学的归宿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既是“导学”的出发点,也是导学的归宿。这一特点是由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的。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的措施

1.加强宣传,全面更新教育观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导师制,要在全体师生中达成共识。如果没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形不成共识,导师制是难以推行的,即便强行推行了,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是我国普通高校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不少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已走在了前面,从已取得的经验看,教育观念的创新主要包括,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习观等,除了观念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的将这些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创新的实践。

2.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导师“导”的质量

仅有观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从已实施导师制的高校看,普遍反映出的问题是,由于师资水平不够高,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偏少。有的教师专业理论素养较高,但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知道如何与学生很好地沟通;有的教师能很好的传授专业课,但不会指导学生实训,甚至有的是不愿意代学生实训课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决定着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3.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分制下导师制

学分制下导师制的实施,学生是主体。没有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想象导师制如何有效地推行。实施学分制,学生的自律受到挑战。首先,学分制给学生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学习选择权和个人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律精神,有些大学生能很好地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大量的荒废时间,沉湎于电脑游戏或谈情说爱之中. 其次, 学分制也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面临着挑战。学分制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只要学习完成相应的学分便可获得学位,甚至提前毕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只注重学分,一切以学分为中心,选择一些容易得学分的课程或要求不严的老师的课程,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是加强学生自律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导师指导一定要到位,要教人学真,学做真人。

4.努力营造大学生、导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大学生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才。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学业上要不断进步,而且综合素质也要不断提高。要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积极主动与自己的导师经常联系。

其次,导师应具有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为党的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真诚感情去教育学生,配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通过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使大学生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们把自己的志向、意志和勇气转向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学习和研究上来。

最后,学校应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长期性和实效性着想。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本科生导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为大学生学习指导提供制度保证。要承认导师的劳动付出,可以考虑将其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对于导师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应给予鼓励。只有营造出大学生、导师及学校管理者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导师制才能有效地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周梅妮. 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1).

〔2〕王杰康,丁乔珍. 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

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 辅导员 橡皮人 大学生

1.引言

90后大学生具有精神世界的主流积极向上、思想更加活跃等优点,但也有自我意识较重、心理素质欠佳等缺点。新生入学时,同学们满怀激情,励志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但是一学期过后,部分同学的学习激情和工作热情就被消磨殆尽,开始对辅导员的表扬和批评无动于衷,逐渐逃课,大学生活变成了混日子。从初入校园时的满怀激情到消磨殆尽只经历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什么原因使学生发生剧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导师如何防止学生发生此类剧变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2.大学生“橡皮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习惯。

新生入校后,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1],例如:对学校的环境和条件不满,学习方法和方式不适应,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失去学习动力。有些学生还比较以自我为中心,造成学生之间关系紧张,逐渐被边缘化,从而产生抑郁和消极心理,就开始出现上课不认真,甚至逃课现象,这就是学生可能会出现“橡皮化“的预兆。

2.2人生目标不明确。

大学是改变人生的一个最重要时期,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直接关系到在大学的发展[2,3]。人生目标的确立是思想的引领,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如果目标不明确,就等于没有了引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大学的课程任务相对高中课程来说较为轻松,同学们从一个学习紧张的环境中突然来到一个无人监管的轻松环境中,很多同学会感到不知所措,在感到轻松之余,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感到大学生活茫然和空虚,就很容易迷恋上网络游戏[4]。

2.3自我控制能力弱。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抵御社会侵蚀的“免疫力”还远远不够。大学生活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暂时还没有真正踏入社会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中,大学生已经能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多数学生的心理还比较幼稚,没有准备好融入这个社会,另外脱离了父母监管,自控能力又弱,所以就容易染上社会上的恶习。

3.大学生“橡皮化”的危害

3.1“橡皮化”学生对自身及班级同学生活状态的影响。

大学生一旦“橡皮化”,其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就会迅速下降。在学习方面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上课时睡觉、玩手机,有时中途翘课,或是直接逃课,不参加任何一门课程的考试,最终造成学业困难。在生活方面,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白天不去上课,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无法消遣,网吧就成了消遣时间的首选,又由于学生暂时没有经济收入,白天上网费用偏高,晚上包夜上网费用较少,生活规律就会发生改变,白天在宿舍睡觉,晚上在网吧上网。由于学业困难,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我成就感,就会在网络游戏中寻找精神寄托,迷恋上网络游戏。校外网吧内部环境复杂,空气浑浊,长时间上网,导致学生的饮食和作息不规律,自身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还有的学生干脆在宿舍内拉一条网线,晚上在宿舍上网包夜,白天在宿舍睡觉,严重影响了其他室友的作息规律,引起同学之间的矛盾,带来安全隐患。

3.2“橡皮化”学生对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的影响。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层次和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一个班级如果有较好的“班风、学风”,这个班级就会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同样,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需要通过全体同学共同的努力,才能在班级中形成较好的氛围。“橡皮化”学生学习自律性差,上课出勤率不高,再加上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在学习方面不够用心,就会给班级的“学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对于班级中其他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目标不明确的部分学生,本来可以在良好的“学风”氛围带动下能够主动学习,但是由于“橡皮化”学生的存在,极易使的这些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沾染上网瘾,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样,“橡皮化”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与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渐渐形成孤僻、冷漠、易怒等性格特点,对班级的事物和身边的同学漠不关心,极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缺乏班级集体荣誉感,最后被班级同学“边缘化”,对班级的“班风”建设也产生严重影响。

3.3“橡皮化”学生对辅导员管理的影响。

目前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普遍存在“超载”现象,一个辅导员可能要带300多个学生。大多数的辅导员只能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管理模式,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而在问题学生中对“橡皮化”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难上加难。在教学方面,可能会带来上课出勤率低、考试成绩不及格等问题;在日常行为管理方面,可能会存在宿舍卫生脏、乱、差及夜不归宿的现象;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被班级同学“边缘化”,缺少好友,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脾气暴躁等心理健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有时候还会带来连锁反应,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出挑战,往往对“橡皮化”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效果也很不明显,所以辅导员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采取一定措施,才能避免学生逐渐“橡皮化”。

4.大学生“橡皮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4.1树立自信,寻找闪光点,排除客观条件的影响。

学生之所以会被“橡皮化”[5],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主要关注一些负面现象[6,7],例如:在辅导员的心目中他总是麻烦的制造者,任课教师对他的印象也不好,身边的同学都瞧不起他,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到失望,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越关注负面的事情,他的注意力也就集中在负面的环境里,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心理扭曲,辅导员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停止思考负面的东西,主动寻找积极的东西,思考学习生活环境中的优势,自身的优点和周围老师、同学你的关心和帮助。如果能够转变思维,学会从积极的一面出发,思考问题也从客观的角度入手,则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能得到改善。同时辅导员要引导“橡皮化”学生寻找自身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之持之以恒,战胜客观条件,最后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4.2制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要找准前进的方向,制订清晰、详细的学习生活规划[8]。如果目标制定得不清晰或者不切实际,就不能制订出明确的行动计划,也就不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动力,做得不好有时候还会带来相反效果。辅导员可以指导“橡皮化”学生先制定一个短期目标,一旦成功,就可增强自信心,增强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就有兴趣制定新的目标,在新目标的鼓励下,能够开始充满活力,执行力得到不断增强,继续实现更难的目标。相反,如果开始时制定的目标很困难,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在努力的同时,没有阶段性的胜利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行动计划就很难维持。清晰、详细的学习生活规划是前进的方向,强有力的执行力是规划得以实施的保障。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制订学习计划提高效率[9]。

4.3辅导员多鼓励,学生家长、同学多关心。

“橡皮化”的问题学生反而具有极强的自尊心,更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所以对“橡皮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意方式和方法,加上现在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下降,对于辅导员来说,就要采取以鼓励为主、教育为辅、尽量少批评的战略,以这类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为切入点,在公开场合以其为典型,多表扬其所取得的进步,争取取得学生的认同感,与其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最终走上正轨。对于这类学生的要求也要适当降低,不能像管理普通学生一样严格管理,但也不能过于放纵,一开始降低要求,随着学生有所改善以后再逐渐提高。

家长和同学对“橡皮化”学生一定要多关心,切记不可只因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就一味地批评,或是因为表现不好就孤立或是回避他,这势必会引起“橡皮化”学生的反感。有些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长就会当着老师的面狠狠地批评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总之,“橡皮化”学生想要得到改进,需要辅导员、学生家长、身边的同学及“橡皮化”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4加强体育锻炼,确保身心健康。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增强体育锻炼,可以维持和增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11],排除心理疾病,缓解释放心理压力,锻炼个人意志,加强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等等。在课余时间,辅导员可以就学校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目的是让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同学们各尽所长,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特别是让被“橡皮化”的同学也参与进来,在运动中体会快乐,在与班级同学相互协作中体会整个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和荣誉感,让他感受到没有被班级同学“边缘化”,在他的生活世界中不仅有网络,带来乐趣的还有很多东西,逐渐淡化对网络游戏的依赖,不仅由辅导员给同学们开展活动,辅导员还要强调班级内部,同宿舍同学之间在课余时间也要开展例如象棋、围棋等各类简单的益智活动,班级内部的小活动更容易激发“橡皮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远离网络带来的毒害。

4.5加强课外学习,丰富课余生活。

辅导员要加强引导“橡皮化”学生的学习观念,教会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加强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说话的技巧、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这些东西单从课本上是学不到的,而恰恰就是课堂之外,就在于课外学习的利用和拓展[10]。在课余时间,“橡皮化”学生可以多看一看如何掌握说话技巧,如何加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如何改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等相关书籍,认识到自身不足,对照自身问题,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另外,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多与人沟通和交流,仔细观察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如何与人交流,在不同的环境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我们的精神生活才能充裕,才不会感到单调和空虚。

5.结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导师,如何防止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被“橡皮化”,如何使已经“橡皮化”的大学生褪“橡皮化”,是我们需要多注意、多观察的问题,通过跟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改正,给予他们信心,适当加以鼓励,务必要持之以恒,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使学生摆脱大学生中“橡皮人”的命运,蜕变成为积极、乐观向上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延听,张衍志.浅谈大一新生班主任工作策略性[J].青春岁月,2011,4:67.

[2]陈运普,张立改.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规划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2009,31:45-47.

[3]崔庆波.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与学风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31-33.

[4]林绚,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81-283.

[5]张琦.摆脱职场橡皮人的命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2:49-51.

[6]孙双双.论公众在公共危机中的负面心理反应及调控[J].科技信息,2008,23:234-235.

[7]杨丽.大学生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74-75.

[8]李森,张力.大学生学习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5,5:955-958.

[9]蔡书保.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克服学习惰性[J].德育教育研究,2011,6:6-7.

大学生自律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加强 大学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65-02

大学生自我管理,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趋向于自我完善。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

(1)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教学管理依赖性强。学生进入大学后,环境相对于以前发生了很大转变,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反而使大学生变得茫然和不知所措。很多学生早已习惯“保姆式”和“填鸭式”教学,不能适应弹性学制,欠缺制定学习目标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弱化了班级的功能,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往往导致无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2)时代背景直接导致学生生活观过多物欲化,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难以调适。受市场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学生学校生活很大程度上的物欲化,导致学生价值观严重偏向。当前大学生主要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非常强的自尊心、自信心,但自我心理问题的管理能力尚薄弱,难以独立处理学校的同学、师生关系。就目前本人所带的学生来说,学习困难生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家庭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学生危机意识较弱,缺乏斗志;另外一大类则主要是社会上逐年上升的离婚等家庭原因对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难以走出家庭的阴影,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对自己人生的整体规划。从与学生的谈话聊天中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选择是出于家庭的安排,缺乏根本动力和目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对自己当前所学专业无所谓没有兴趣和信心。

2.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起到决定性作用。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环境,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80后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对这些独生子女给予了过多的保护和关怀,大学生的一切,从生活、升学、就业等都由父母包办解决,从小时候开始,大学生们就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他们不知道自己要管理自己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2)学校管理制度没有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空间和条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目前依然实行严格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大学辅导员和小学初中的班主任承担一样的任务,扮演相同的角色,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严格的管理,剥夺了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机会,导致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3)大学生自己没有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习。受应试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等教育,而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不完善,甚至尚未起步,学生没有系统的和科学的进行自我管理的知识教育,不知道自己要管理自己什么以及用什么样的方法对自己进行管理。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必要性

1.高等教育扩招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规模的扩大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首先,大学生的素质差距在拉大。高等教育的大扩招意味着高等教育门槛的降低,招生分数线的降低,大学生入学分数差距的拉大。学生分数的高低虽然不能直接代表大学生素质水平,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势必造成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无论是为了缩小知识水平差距,还是为了提高道德素质,大学生都要发挥自主意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此同时,扩招使每个大学生占有的教师资源相对减少了。国际大学师生比的标准是1∶14,由于我国连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我国的师生比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这给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大学的管理人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大学管理人员的增加比例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比例。一些学校的辅导员与所管理教育学生的比例达到1∶400甚至是1∶600,导致辅导员任务加重,无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及时给予心理问题的疏导等。这就要求大学生无论是从学习方面还是纪律方面都要增强自觉性,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2.学分制的实行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这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行学分制后,高校的管理工作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实行学分制后,由于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大,参差的选课,分散的上课,班级成员在时间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分散性、流动性,势必造成班集体观念的淡化。原有的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体系将变得松散,思想教育和集体活动的组织比较困难,借助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将面临挑战。所以,在学分制实行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

计划生育自1978年实行以来,到现在已经有3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对象的绝对主体。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课题。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环境和在家庭地位的特殊性,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也逐渐显示出其特殊性。独生子女拥有了过多的家庭关怀,经历了过少的困难和挫折,其生活独立性差,没有社会责任感,自律力也差。有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不会料理基本生活,做事情不够耐心,遇到困难便想求助他人或转移逃避,甚至敷衍了事,难以有恒心做下去。这也就要求大学管理者有必要放开对大学生的管制,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自立、自律的能力。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和内容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其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最主要的管理形式是学生会、其他的社团组织和一些非正式团体组织。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进行自我管理。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方面、学习方面、纪律和卫生方面、社团活动方面等。

1.思想政治方面的管理

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需要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大学里的党团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平台。从入学初的党团教育,到党员的逐步培养,以及利用校园文化开展各类学习、讨论及竞赛活动等来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管理。

2.学习方面的管理

学习管理是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包括:确定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在不同的阶段设定学习的目标,根据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评估与总结,并学会独立寻找研究课题及进行相关研究。

3.纪律、卫生方面的管理

纪律是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保障,干净、卫生的环境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高校都很重视这两方面的建设。学校方面的力量是比较小的,纪律和卫生的遵守和保持主要靠的是广大学生。纪律的遵守和卫生的保持要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的管理和责任心的管理着手。

4.社团活动方面的管理

大学里有很多社团组织,这些社团性质各不相同,有供大学生娱乐的,有供大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还有一些其它的正式团体等等。大学生参加社团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利用资源和机会的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1.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从外力来约束和监督大学生的,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对其理解和支持。如果没有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大学生在行为举止上就会对规章制度和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没有外力教育和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就有可能失控。因此,只有给学生一定的自我管理空间,在自我管理能力缺乏导致学习或生活上受挫时予以及时的引导,使之通过自己的自觉和自愿,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内心的信念。

2.学校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准绳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固然重要,但是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也不可或缺,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保障。我们要通过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学习,让同学们熟悉“游戏规则”,并以生动的案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不遵守“游戏规则”则将面临出局的严重性。此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奖励制度的激励作用,因为对高素质的人来说,激励远比惩罚见效得多。在提倡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今天,学习成绩已不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计量器,所以,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制定多方面的标准。

3.下移管理重心,健全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保障。

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是抓大放小,将管理重心下移,放权于学生干部这一层级。学生工作者要抓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就需要从繁杂琐碎的任务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干部一定的权限。

参考文献

1 吴 迪、谢志远、王 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2 杨文杰.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3 刘 林.对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9)

4 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中国成人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