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范文1

关键词:变压器;过电压;原因;保护措施

变压器运行时,如果电压超过它的最大允许工作电压,称为变压器的过电压。过电压往往对变压器的绝缘有很大的危害,甚至使绝缘击穿。过电压分为内部过电压和大气过电压两种。输电线路直接遭雷击或雷云放电时,电磁场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过电压称为大气过电压(外部过电压);当变压器或线路上的开关合闸或拉闸时,因系统中电磁能量振荡和积聚而产生的过电压称为内部过电压。变压器的这两种过电压都是作用时间短促的瞬变过程。

内部过电压一般为额定电压的3.0~4.5倍,而大气过电压数值很高,可达额定电压的8~12倍,并且绕组中电压分布极不均匀,端头部分线匝受到的电压很高。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过电压的发生并进行有效的保护。

过电压在变压器中破坏绝缘有两种情况,一是将绕组与铁心(或油箱)之间的绝缘高压绕组与低压绕组之间的绝缘(这些绝缘称为主绝缘)击穿;另一种是在同一绕组内将匝与匝之间或一段绕组与另一段绕之间的绝缘(这些绝缘称为纵绝缘)击穿。

由于过电压时间极短,电压从零上升到最大值再下降到零均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具有高频振荡的特性,其频率可达100kHz以上。在正常运行时,电网的频率是50Hz,变压器的容抗很大,而感扩ωL很小,因此可以忽略电容的影响,认为电流完全从绕组内部流过。但对高频过电压波来说,变压器的容抗变成很小,而感抗变成很大,此时电流主要由电容流过,所以必须考虑电容的影响。

CFe—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对地电容;C''''—高低压绕组之间每单位长度上的电容;Ct—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匝间电容;L''''—过电压时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漏电感;R''''—绕组每单位长度上的电阻。

下面简单说明两种不同类型过电压产生的原因:

1内部过电压

我市电网中,绝大多数是降压变压器,下面就以降压变压器空载拉闸为例说明内部电压产生的原因。

根据变压器参数的折算法可知,把二次侧(低压侧)电容折算到一次侧(高压侧)时,电容折算值为实际值的(1/K2)倍,所以二次侧电容的影响可以略去不计。这就是说,空载时可以忽略二次侧的影响。就一次绕组来说,由于每单位长度上的对地电容CFe是并联的,故对地总电容为:CFe=ΣCFe

由于一次侧单位长度上的匝间电容Ct是串联的,故它的匝间总电容为:Ct=1/(Σ1/Ct)

在电力变压器中,通常CFe>>Ct,所以定性分析时,匝间电容的影响也可略去不计。当再忽略绕组电阻R1时,可得空载拉闸过电压时的简化等效电路:

其中L1是一次绕组的全自感。

把空载变压器从电网上拉闸时,如果空载电流的瞬时值不等于零而是某一数值Ia,这时相应的外施电压瞬时值为Ua。于是在拉闸瞬间,电感L1中储藏的磁场能量为1/2L1i2a,电容CFe上储藏的电场能量为1/2CFeU2a。由于这时变压器的电路是由电感L1和电容CFe并联的电路,故在拉闸瞬间,回路内将发生电磁振荡过程。在振荡过程中,当某一瞬间电流等于零时,此时磁场能量全部转化为电场能量,由电容吸收,电容上的电压便升高到最大值Ucmax。当不考虑能量损失时,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有

CFeU2cmax=L1i2a+CFeU2a

故得,Ucmax=■

上式表明,当拉闸电流和电容上的电压一定时,绕组的电感愈大,对地电容愈小,则拉闸时过电压愈高。电力系统中,拉闸过电压通常不超过额定电压的3.0~4.5倍。

2大气过电压

大气过电压是输电线路直接遭受雷击或雷云放电时,电磁场的剧烈变化所引起的。当输电线路直接遭受雷击时,雷云所带的大量电荷(设为正电荷)通过放电渠道落到输电线上,大量的自由电荷向输电线路的两端传播,就在输电线上引起冲击过电压波,称为雷电波。雷电波向输电线两端传播的速度接近于光速,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微秒,电压由零上升到最大值的时间只有几微秒。雷电波的典型波形如图3。

曲线由零上升到最大值这一段称为波头,下降部分称为波尾。如果把波头所占时间看成是周期波的四分之一周期,则雷电波可看成是频率极高的周期性波。这样,当过电压波到达变压器出线端时,相当于给变压器加上了一个频率极高的高电压。这一瞬变过程很快,一开始,由于高频下,ωL很大的,1/ωC很小,电流只从高压绕组的匝电容和对地电容中流过。由于低压绕组靠近铁心,它的对地电容很大,(即容抗很小),可近似地认为低压绕组接地。可雷电波袭击时,沿绕组高度上的电压分布取决于匝间电容Ct和对电容CFe的比例。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两种电容都存在,过电压时,一部分电流由对地电容分流,故每个匝间电容流的电流不相等,上面的匝间电容流过的电流最大愈往下面则愈小,随着电压沿绕组高度的分布变为不均匀,见图4:(图中UAX是过电压波加在变压器两端的电压)。

从图4中可见,起始电压分布很不均匀,靠近输电线A端的头几匝间出现很大的电压梯度,因此,在头几个线匝里,匝间绝缘和线饼之间的绝缘都受到很大的威胁,这时最高匝间电压可能高达额定电压的50~200倍。

3过电压保护

为了防止变压器绕组绝缘在过电压时被击穿,必须采取适当的过电压保护措施,目前主要采用下列措施:

(1)避雷器保护。在变压器的出线端装设避雷器,当雷电波从输电线侵入时,避雷器的保护间隙被击穿,过电压波对地放电,这样雷电波就不会侵入变压器,从而保护了变压器。

(2)加强绝缘。除了加强变压器高压绕组对地绝缘外,针对雷电波作用的特性,还要加强首端及末端部分线匝的绝缘,以承受由于起始电压分布不均匀而出现的较高的匝间电压。这种方法效果有限,而且加厚绝缘使散热困难,同时减少了匝间电容,增大了匝间电压梯度。目前只在35kV及以下的变压器中采用。

(3)增大匝间电容。匝间电容相对于对地电容愈大时,则电压的起始分布愈均匀,电压梯度越小,因此增加匝间电容是有效的过电压保护措施。过去常采用加装静电板或静电屏的方法,现在在110kV以上的高压变压器上,广泛采用纠结式线圈。纠结式线圈制造工艺简单,不增加材料,与连续式线圈相比能显著增大匝间电容,所以现在高压大型电力变压器的高压绕组大多数采用了这种绕线法。

保护措施范文2

关键词:古树;移植;保护;措施;生态;环境

1古树移植的现状

1.1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随着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的建设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远万里地将深山老林的古树不断地向城市移植。其中移植的古树大部分来源于森林,移植的过程必然会严重地影响以及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

1.2移植技术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的移植技术相对落后,因此不规范的移植操作经常造成古树的成活率低下。古树的移植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移植的成本偏高。一旦移植技术不规范,导致移植失败,就无法保证古树移植的成活率。

1.3缺乏古树保护管理措施

古树经过移植后的再生能力较弱,并且可塑性不强,一旦得不到合理的保护措施,古树就会逐渐失去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无法帮助城市实现绿色环保的作用,还会成为城市的绿色弱势群体。

2古树移植的技术

首先应该调查古树的立地条件,尽量确保移入区域光照条件、土壤、水分以及气候与古树原来的生存环境相似。一旦区域的环境差异较大,古树就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死亡。其次,还需要对古树进行修枝,减少树体本身水分的蒸腾,确保古树移植后树体水分的平衡。进行修枝的部分尽量平滑一些,有助于树体后期的愈合。由于截口较大的地方,水分蒸发较快,可以利用塑料薄膜、稻草等包扎工具进行伤口的处理,避免水分蒸发过快。挖掘古树的过程中,部分古树需要带母土的土球,通常土球的大小是树干胸径的6~8倍,将挖好的土球用草绳固定好。对于寒冷地区,可以利用浇树冻土的方法进行土球的固定,避免土球固定不当,影响古树移植的成活率。古树移植之前需要将定植穴挖好,由于树根很容易失水,因此需要随移随栽,不宜将树体搁置太长时间。定植的过程需要在最底部施一层有机肥,再铺一层熟土,扶直树体后,确保左右对称,将古树置于中央进行填土,并进行分层踏实。

3古树移植的保护措施

3.1运用法律手段

根据国家的森林法、刑法以及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其中明确指出禁止损坏、挖掘或移植古树,一旦造成不良后果,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进行移植保护的古树,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部门审批进行实施。由于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量移植古树的情况,主管林业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整顿古树的挖掘、移植以及运输管理等。

3.2强化技术手段

古树存在生长的客观规律,需要经过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死亡。在此过程中,古树还可能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水灾、旱灾、雷击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古树的生长,当生长环境受到破坏,古树遭受虫害的机会就会加大。人为的损坏,同样会加速古树的灭亡,由于部分地区环境保护实施得较差,通常将生活垃圾堆放在古树下,造成树体的污染及损坏。为了打造古树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强化对古树养护的技术措施。例如,设置支架进行树体的支撑,确保古树的长势正常;设置避雷针,避免高大的古树遭受雷劈和电击;补好树洞,有利于减缓树体的衰老;防治病虫害,改善古树周围的自然环境,并定期进行检查;清理古树周围的杂物,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对于古树的伤口,进行保护剂的涂抹。

3.3强化管理手段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古树保护的效率。首先,实施好古树的挂牌登记制度,通常挂牌的古树,没人敢进行采挖和移植。因此需要统计还没挂牌的古树,确保古树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针对挂牌损坏的古树进行补挂。其次,需要进行古树的存档工作,详细地进行古树树种、树龄、生长条件、养护措施等方面的记录。将古树保护落实到单位以及个人,并签订保护协议,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能够落实到实处。

保护措施范文3

一、接地装置

1自然接地装置:充分利用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构架、以及上下金属管道等自然接地体,是减小接地电阻的有效措施,而且还可以起引流、分流、均压作用,并使专门敷设的接地带的连接作用得到加强。当基础采用硅酸盐水泥和周围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4%,基础外表面无防水层时,应优先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但如果基础被塑料、橡胶、油毡等防水材料包裹或涂有沥青质的防水层时,不宜利用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当有防水油毡、防水橡胶或防水沥青的情况下,宜在建筑物外面四周敷设闭合状的水平接地体。该接地体可埋设在建筑物散水坡及灰土基础1m以外的基础槽边。对于设有种电子信息系统的建筑物,同时又利用基础底内钢筋构成自然接地体时,无需另设人工闭合环形接地装置。

2人工接地装置:对于自然接地体不能满足接地电阻要求时,可另加人工接地装置。人工接地装置可由多根水平或垂直接地体组成,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其厚度不应小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在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为了减小相邻接地体的屏蔽作用,接地体的间距一般为5m,相应的利用系数约为0.75~0.85。当接地装置的敷设地方受到限制的,上述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小,但一般不小于垂直接体的长度。接地体深埋地下接触良导电性土壤,泄放电流效果好,接地体埋得愈深,土壤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愈小,接地电阻愈稳定。根据计算,在均匀土壤电阻率的情况下埋得太深对降低接地电阻值不显著。实际上,接地装置埋设深度一般不小于0.5m~0.8m,这一深度既能避免接地装置遭受机械损坏,同时也减小气候对接地电阻值的影响。

二、接地分类

1防雷接地: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和雷电电涌保护器件等都需要接地,把雷电流泄放人大地,这就是防雷接地,在泄散雷电流过程中,接地体向土壤泄散的是高幅值的快速冲击电流,其散流状况直接决定着由雷击产生的暂态地电位抬高水平,良好的散流条件是防雷可靠性和雷电安全对接地装置的基本要求。

2工作接地:由于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的需要而设置的接地称为工作接地。它分为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等。

3安全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而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这样做可以保证将金属外壳固定为地电位,一旦设备内绝缘损坏而使其外壳带电时,不致在外壳上出现危险的电位升高而造成人员触电伤亡事故。通常情况下机壳是不带电的当故障发生造成电源的供电相线与外壳等导申金属部件短路时,这些金属部件戎外奇就形成了带电体,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地,那么这些带电体和地之间就有很高的电位差,如果人体不小心触到这些带电体,会危及人身的安全。因此,必须将金属外壳和地之间作很好的连接,使机壳和地等电位。此外,保护接地还可以防止静电的积聚。

4共用接地:

(1)共用接地系统是由接地装置和等电位连接网络组成。接地装置是可由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组成。

(2)共用接地是指各种接地如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等共用一套防雷接地地网,或利用金属导体把不同系统的接地地网之间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共用接地装置。

三、接地电阻

1接地电阻受土质、天气条件、地网接地体长度、接地极数量、深度、村质、接地体形状、地网结构等多因素有关。

2接地电阻是表征接地体向大地泄散电流的一个基本物理参数,在接地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接地电阻可分为直流接地电阻、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电阻,在一般情况下,直流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无原则上区别,而土频接地电阻与冲击接地电阻则有较大的差异。在工作接地和安全接地中所涉及的是工频接地电阻,而在防雷接地中所涉及的则是冲击接地电阻。

保护措施范文4

金秀大瑶山五个支系瑶族散居于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民歌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都有所不同,瑶族民间歌曲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是绚丽多姿,独具韵味,风格各异。有茶山瑶的“香哩”盘瑶的“贵金中”,“仰样唱”,“嘿啦咧”,“哪啰离”;花篮瑶的“离贯”,“刮架”,“嘎直”;山子瑶的“门中”,“石人祖”;坳瑶的“尼王公果”等几十种不同曲调的传统民歌。这些民歌有记叙开天辟地造人造物的;有记述历史上艰辛迁徙的;有反映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的;有描述日月形成和征服太阳月亮的;有歌颂美丽忠贞爱情的等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歌,特色浓郁,曲调优美,易唱易学,深受瑶族人民的喜爱,因而至今仍广泛流传于金秀大瑶山民间,它是瑶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体现意志等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金秀瑶族民歌是金秀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金秀瑶族民歌的特点

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民歌其艺术特色各具千秋,精彩纷呈。茶山瑶“香哩”。所谓“香哩”,即是歌者对对方的称呼,其含义视对方身份而定,对朋友唱的,“香哩”即意为朋友。对情人唱的,“香哩”即意为情人。因为每首都用“香哩呃香哩”作为开头和结尾,故名。[1]其歌词像散文诗,句子长短不一,因此,歌曲结构也就不规范了。调式为宫调式,整个曲调建立在“哆、咪、咪”三音基础上,它保持了最古老的三声腔格。乐句落音在主音(哆)上,乐段落音都落在高音(咪)上,形成香哩和喊香哩两种。“唱香哩”曲调柔和婉转,专在花前月下,爬楼对歌时才唱的;“喊香哩”则高亢奔放,专门在山岭上,林海中劳作时唱的。“香哩歌”在瑶族民歌中为茶山瑶独有。“门中”和“嘿啦咧”是山子瑶的民歌,“门中”瑶语意为“人的歌”,即山子瑶的歌;“嘿啦咧”瑶语意为“离别了”之意。[2]“门中”曲调音域宽广,情绪热烈奔放,多用于节日喜庆,婚嫁寿贺等场合;“嘿啦咧”常用于与情人、朋友及父母离别时唱的歌,故曲调流畅优美,也带有忧伤之感。“离贯”,“刮架”和“嘎直”这三种名称,都是花篮瑶瑶语“离得远”的意思,但在唱的时候,根据歌者双方相距的距离远近而定。离得很远的用“离贯”,邻村的用“刮架”,若是本村同寨的则用“嘠直”了。花篮瑶的民歌,曲调非常优美,都是羽调式,节奏缓慢轻柔,唱时双方都是采用“轻歌细语”的演唱方式,以至于有时听者在甜蜜的歌声中沉醉入眠。“尼王公果”,坳瑶语,意为大声的歌唱,所以“尼王公果”又叫做坳瑶的“大声歌”,坳瑶语称为“邕货”。据坳瑶的老人说:过去由于封建统治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祖先在五百年前就被迫从贵州一带迁移到金秀大瑶山。为了不忘历史,记住过去迁移的艰辛,他们就把迁移的过程编成歌,代代传唱,“大声歌”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大声歌”的曲调庄严,沉重,给人一种抗争不屈的潜在力量。唱大声歌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确定演唱人数,少则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大声歌”多在坳瑶的“还盘王愿”、“耍浪坪”等大型民歌宗教庆典活动中唱。坳瑶居住的地方多为依山傍水,村旁溪水潺潺,竹木郁郁葱葱,在参天大树下的山地平坡就是他们唱“大声歌”的好场所,唱时坳瑶的老人领着大家齐声唱。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都汇集到这里唱“大声歌”。“大声歌”的调式为羽调式,节奏近似散板,长短参差,演唱时配有很多的衬词散声,因而悠长婉转,深厚沉重。“贵金中”为盘瑶的歌,“贵金中”是盘瑶语,意即过山音。在过去,盘瑶族受压迫最深,生活最苦。历史上他们被迫不断迁移,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长期过着刀耕火种,吃了一山过一山的苦难生活。他们在迁移的漫漫长路上,困难重重,历尽艰辛,为了倾诉他们心中的悲愤,只能以歌声来表达对现实的情感,一山过一山,漫漫迁移路,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处?过山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故名“过山音”。它的曲调是宫调式,五音列八音范围,乐句落音多在主音上,节奏自由,唱时其间有许多衬词,且衬词音拉得非常长,因而有的乐句长达十几小节,甚至更长,近似散板。过山音的内容主要反映过去盘瑶的苦难生活和迁移的历史,因而它的曲调是深沉之中显悲伤,优美之中呈忧郁,给人以沉重感。金秀瑶族民歌特点鲜明,风格独具,是与他们的历史、生活、习俗等有密切的联系的。他们以歌寓情,以歌代情,以歌传情,以歌交情,歌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秀瑶族民歌当前现状

近20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秀大瑶山瑶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瑶族民歌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有了决然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节目日渐淡化,过去那种在木楼里,火塘边,竹林里的对歌,以歌传情,以舞择偶的美好场景已很难见到,年轻人他们更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冲击,而对自己家乡土生的民间瑶族民歌则是逐渐忘却甚至是变得异常的陌生,特别是现在文化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给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保护和传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大事。

金秀瑶族民歌的保护措施

保护是手段,只有传承,才能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得以真正的延续,有了延续才有创新,创新才是发展。那么,在传承金秀瑶族民歌的工作中,我们该怎样做,做点什么。

1.行政传承:作为瑶族民间艺术精品的金秀瑶族五个支系民歌,一直受到金秀县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为抓紧抓好对其传承工作,成立了以县主管文化领导为组长的非遗保护传承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划拨物力财力,制定了传承工作计划和措施。金秀大瑶山有不少的民间老艺人,他们是传承金秀瑶族民歌的重要人员,在传承民歌的环节中举足轻重,非常关键。这些民间老艺人散居在金秀的瑶山瑶寨里,我们派人下去寻找他们,发现他们,请他们唱原始原生态的民歌,把他们所掌握的民族民间演唱技艺传授给年轻的歌手。同时,我们深入到民间去,发现和挖掘人才,把那些勤奋好学,喜爱民族民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开办瑶族民歌培训班,把那些民间的老艺人请到县里,在比较适合传授民歌技艺的环境下,详细地、完整地把他们所掌握的演唱瑶族民歌的民间技巧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培训班收到了很好效果,五个支系的民间民歌学员们都基本熟悉了,并很好地掌握了演唱方法。通过这种传承方式,我们金秀县培养了一批原生态的瑶族民间民歌演唱人才,有了一支传承队伍,从而保证了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得以后继有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金秀大瑶山瑶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2.媒体传承:组织专业人员,带着先进的现代器材和工具,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民族民间民歌的艺术普查了解工作,普查人员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深入深山瑶寨进行调查和采访,彻底摸清了金秀大瑶山五个支系的瑶族民间民歌的产生、发展、演唱的历史沿革、区域村寨、群体以及它们的风格、演唱方法等全部现状。同时,按照曲目、地域、歌手做了笔记、录音、录像,将获得的资料再进行完整、详细的归类、整理、存档,做到系统详细,井井有条,一丝不乱。经过艰苦的工作,共搜集、挖掘、整理了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3800多首和50多种瑶族曲调,并印刷成《金秀瑶族民间歌谣集成》丛书,制成光碟《金秀瑶族民间民歌》,成为瑶族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3]另外,据金秀大瑶山的当代旅游文化产业,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在民间素材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歌曲。制成音像制品,有《我心中的圣堂》《神奇金秀大瑶山》《山瑶》《幸福瑶乡》等,给古老的金秀瑶族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了扩大传承的范围,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广泛的宣传态势,利用传统节目为平台,如每年的盘王节、度戒节、赏花节,举行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演唱大赛,排出名次,重奖优秀者,这样,群众在参与节目活动中受到有关保护民族文化的教育,从而提升了传承的参与意识。

3.教育传承:加强推广与普及。把金秀大瑶山的原生态民歌引进学校的课堂,把金秀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的民歌编写成教材分发给学生们(小学生和中学生)。金秀中学和金秀小学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特色民歌教育,使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瑶族民歌艺术的熏陶,对瑶族民歌有了最初的感知认识和了解。学校还不时举行校园演唱本县瑶族民歌的比赛,以大合唱、小组唱、对唱、重唱、独唱等形式进行比赛,在每年的校园演出活动中,必须要有演唱瑶族民歌的节目,以这种形式进行瑶族民歌的普及,使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民歌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受教育阶段中,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艺术教育能够从“娃娃抓起”,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唤起他们对瑶族原生态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传承意识。近几年来,凡从金秀毕业出去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基本都会唱“香哩歌”、“刮架歌”、“黄泥鼓歌”等。[4]

4.民间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的自然传承方式,其传承的主要方法是“师徒关系”与“口传心授’”,师傅主要是以“带”的形式传承,根本不用教徒弟唱歌,全凭徒弟在师傅“带”的过程中以心感悟师傅的传授,徒弟在日常生活、劳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多看、多听、多模仿,久而久之,水到渠成,就能把上辈的民歌传过来了。这种传承方式需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较久,但徒弟所掌握的民歌较全面,演唱技巧扎实到位,以后就能成为下一代歌师。[5]如今,在金秀大瑶山,传承瑶族民歌,这种古老的传授方法仍然是瑶族民歌传承的主要方式。

结语

保护措施范文5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保护措施

1引言

某深基坑工程占地约2万m2,开挖深度约一30m,基坑北侧紧邻地铁车站,地铁主体结构外轮廓线距离基坑边线仅22m左右。由于地铁运营的特殊性,要求地铁结构沉降与水平位移不大于20mm(报警值为16mm),这就对该工程基坑变形、地下水位的控制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和地铁结构安全,在该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根据监测数据反映的地铁结构变形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信息化施工,动态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深基坑支护结构选择

深基坑支护的类型有:土钉墙支护:搅拌桩支护:柱列式灌注桩、排桩支护:内支撑和锚杆支护:钢板桩支护:地下连续墙等。

深基坑支护结构选择,一般应先考虑本单位现有的施工机构,优先考虑本工程基础桩相同类型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如工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则基坑支扩结构应尽量选用这种桩型,其直径可相应选用较小直径,这样可减少进退场费用。当基坑较深围护桩布置允许时,应尽量选用两排支护桩,这种布置方式力学性能较好,前后排桩与桩顶圈梁形成刚架结构,桩间土参与协同工作。改善围护桩的受力状况,达到减少桩的配筋量。当围护桩要求达到防渗要求,基坑深度小于7m,地表杂填土中砖瓦碎片含量较多时,不宜单独选用水泥搅拌桩,搅拌桩改为水泥注浆。北方粘土地区,基坑较深,可选用钢筋混凝土桩加锚杆支护形式,但南方一般不适用,可选用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顶加钢筋混凝土圈粱,转角处加斜支撑。

凡是地基土为淤泥,且基坑又较深时,不宜选用钢板桩,选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工程造价较高,可选用大直径两排钢筋棍凝土灌桩,中间加水泥搅拌桩(互相重叠150mm以上.以便形成防渗幕墙,且参加灌注桩协同工作,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当条件允许时,用井点降水作为辅助手段)。围护桩的选用应经过多方案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包括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选用经济效益最佳的支护方式。

3.为保证地铁结构安全.原设计采取的保护措施

原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为:排桩+四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两道锚索,地铁一侧支护桩为1600mm@1800mm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止水帷幕为摆喷角度为180度的高压摆喷墙结合内外两排袖阀管注浆的组合式止水帷幕,止水帷幕深度44m左右。袖阀管注浆孔间距1000mm,排距1000mm,扩散半径650mm,袖阀管注浆施工在高压摆喷墙施工完成后进行,并对地铁一侧周围土体进行1 0m深袖阀管注浆加固。

4施工过程中采取的地铁保护措施.

4.1为了减小对地铁的影响,地铁一侧的支护桩在施工时采用旋挖机进行成孔,以减小对地铁结构的影响。

4.2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第三方监测结果,设计单位提出了针对性的地铁保护措施:

①根据第三道支撑靠地铁一侧角部支撑梁混凝土轴力监测结果,为保证基坑支护结构和地铁结构安全,将该位置混凝土强度等级由C30调整为C40,并进行局部封板处理。

②对靠近基坑的地铁车站出入口下部支撑间增加了花管注浆,以增强基坑外侧土体抵抗变形的能力。

③在基坑周边距离坑边5~8m的距离设置了回灌系统。

4.3优化、调整锚索施工工艺,解决锚索施工穿透止水帷幕造成渗漏的问题。考虑到锚索施工对地铁结构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减小锚索施工对地下水及深层土体扰动的影响,对本工程锚索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①采用套管跟进工艺,以防止孔壁坍塌,缩短施工时间。

②减小一次注浆浆液水灰比,注浆压力适当增大。

③跳跃式施工,每次跳跃2个孔位施工。

④采用二次高压劈裂注浆,注浆压力达到4~5MPa。

⑤锚索开孔位置由桩间调整到桩中,且增大锚索腰梁截面。

5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5.1坚持分层分段开挖与支护的原则

边坡破坏有一个从局部开始,逐渐扩大的过程。首先产生局部破坏的部位为突破点。当某部位土体应力达到或超过其强度时,突破点开始破坏,并引起周围土体力学性质的变化和临近部位应力的升值,使破坏面扩大。边坡开挖后,破坏了原自然土体的三向受力状态,在开挖面附近产生一个高能区。其中一部分能量传给周围土体,一部就成为使土体变形的动力。对近于直立的边坡,若一次开挖深度太大,积聚的能量就很大,可能成为破坏的突破点而产生塌方。所以施工中必须控制开挖面的长度和深度,并进行快速支护,使支护尽早发挥效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破坏突破点的目的。分层分段开挖并支护有利于边坡能量的释放。前期开挖掘层段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锚体传到土层较深部位,有一部分受已施工面板影响留在坡面浅层部位。当下一层段开挖后,就被后期开挖段吸收并释放。因此,分层分段开挖并支护的施工方法也是一个能量释放的过程,最后总的开挖能量留在坡面的较少,这对整个破面的稳定是有利的。

5.2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控制要点

深基坑工程包括挖土、挡土、围护、防水等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施工失败,甚至造成事故。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旋工规程、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对各施工要点要制定具体措施,并加强过程控制。例如,确定土方开挖方案时.应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拍照和录像,对地质勘测报告、周围建筑物及地下设施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对特殊土质需精心组织施工,膨胀土地区不宜在雨季开挖,软土地区分层开挖的深度不宣太大。若挖土高差太大或挖土进度过快,极易改变土体原来的平衡状态,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可导致土体快速滑移,这样不利工程监控,易造成坍塌事故。

5.3深基坑周围土体止水效果的控制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带来的危险程度是相当高的。地下水的来源一般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雨水及基坑周围的渗漏管道水,由于水的来源复杂,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变化的影响,在制定止水方案时应从深基坑工程的防水、降水和排水3个方面考虑,根据地质勘察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地下水的成因,了解深基坑周围环境。对周边有

建筑基坑,宜采用以堵为主,抽水为辅,否则会导致基坑周围土体与水体的流失,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陷,甚至发生坑底流沙、管涌等现象,增大了处理难度。拖延了工期,反之,以降水为主。

6针对地铁车站结构沉降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

经多次专家会议分析,基坑土方开挖和锚索施工引起周边地下

水位下降是导致地铁车站结构沉降的主要原因。经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研究决定又采取了如下措施:

6.1在基坑内侧增加坑内止水帷幕,采用双管旋喷桩和基岩裂隙灌浆的组合式止水帷幕方案。双管旋喷桩从一28.0m施工至中分化岩层,基岩裂隙灌浆从中分化岩层以上5m施工至入微分化O.5m。

6.2在地铁一侧取消锚索,局部增加第五道钢筋混凝土支撵,以

增加基坑抵抗变形的能力。

6.3在地铁一侧设置回灌沟,进行深层回灌,回灌至微风岩面,同桩基持力层深度。

6.4对大直径人工挖孔桩采取双排微型桩超前支护(钻孔内加

入工字钢,然后注入水泥浆)。

6.5与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护壁采用C45旱强混凝土,并每隔两模浇筑一模C60混凝土护壁进行加强。

结语

保护措施范文6

关键词:森林资源; 管理; 保护; 措施

Abstract: in the new background of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to forest resources.

Keywords: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当前,林木资源消耗过量,乱砍滥伐林木现象屡见不鲜,林木资源保护管理职能有所削弱,木材流通秩序混乱,违法运输 非法经营木材活动加剧,林业案件呈上升趋势,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队伍不稳,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严峻如何切实解决好法律对保护森林资源所起的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依法保护森林资源,本文作了详细分析。

1 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保护以局部利益为重

为了换取暂时的经济发展,乱占林地和毁林开垦的歪风屡禁不绝、屡刹不止。

1.2 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设施、政策滞后

1.2.1 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一直沿用传统的保护模式。目前尚未建立森林资源保护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机制不够完善,森林资源监测效率低、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备的森林资源预防监测服务网络,与林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1.2 .2森林资源保护机构不稳定,执法手段落后。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政策和“ 一刀切” 的做法难以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有的管理指标和规定不切实际,需要切实加以调整、改革。

1.3 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森林资源涉及面广、生产周期长、动态变化快,致使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地林权管理、 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等基本制度还不完善。

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

2 .1 制定一套森林资源保护方案

结合电子政务管理,制定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制定森林资源流转规范化流程、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程等,创建出一种融现代森林资源科学管理思想、理念、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2.2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建立机构,健全体制,坚持依法治林

必须运用《森林法》及其法律、法规保护森林资源。《森林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地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维护森林资源的合法权益。首先,地方各级政

府应当设立林政稽查、木材检查站、森林植物检疫站、林业派出所,在林业局指导下开展日常执法工作,有力地卡住木材流通违法活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其次,理顺体制,保障执法经费,杜绝执法人员的奖金工资与执法收入挂勾。再次,林业执法组织应做到有法必依,加强林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尤其是林区派出所应及时对林区发生的有关林业案件及时 准确合法地处理。木材检查站应加强木材运输管理,防止偷盗、滥伐木材外运。最后,司法部门应该协助林业执法部门的林业执法工作,对他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帮助、监督,防止林业执法工作出现偏差。

2.3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2.3.1提高生态认识,加强管理

(1)从实现新世纪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促进产业发展, 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 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3)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 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2.3.2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从发展看,全国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 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 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 发展动态, 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 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为国家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 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 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森林部门应该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 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 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2.4抓好森林资源监测工作

形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监测队伍;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质量和水平,预防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实行标准规范化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实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增强清查时效性,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森林资源的管理部门要强化森林资源监督,对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及林业执法人员进行监督,促使各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廉洁而又公正执法。同时要加强林地流转的监督。

2.5 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要进一步提高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强化措施,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1)加大宣传,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对乡镇场所、偏远村屯和山上作业点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2)加大火源管理,必要的生产用火要严格经防火指挥部批准后,方可进行。

(3)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森林防火关系到森林资源保护,是建设和谐社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求真务实地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4)建立防火队伍,健全防火预案。健全防火预案,建立配套组织配合乡镇做好森林火灾扑救工作,力争把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6 加强稳定林业执法队伍

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学习,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新时期加快林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加大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通过开办专业讲座、集中轮训、送培等方法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新时期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管理基础。在工作中,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队伍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找准切入点,建立各项制度措施,约束执法队伍行为;找准结合点,加强执法队伍教育,不断加强和改执法队伍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找准着力点,针对队伍中个别存在的政治敏锐性差、集体感不强、工作不思进取等政治思想问题,开展执法为民、争创满意单位及开展警示教育等项活动,加强执

法队伍廉洁执法及勤政为民教育,实施执法队伍形象工程,体现执法队伍特有的修养和素质。

2.7 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林木行为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林木采伐的限额管理,加强分项控制,坚持凭证采伐、按期采伐,落实全额管理。各级林业、公安、司法部门要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深入到乱砍滥伐林木问

题严重的地方进行专项,对已发生的毁林案件要依法严肃查处,狠狠打击乱砍滥伐活动,特别是要加大对超限额、超计划采伐林木以及越权批准采伐林木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超限额

超计划采伐的单位及其领导,必须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上一篇节电措施

下一篇落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