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1

近几年,随着学习科学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学者所接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学生和谐发展的共生体也被广泛关注。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数字化计算设备(如电脑)的基础上开展的个性化学习。作为“英特尔世界齐步走计划”的一部分,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于2007年启动,并向北京、上海、青岛、深圳及一些中西部城市捐赠了学生电脑(Classmate PC)进行试点。

打破资源限制

当前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多数为基于PC的固定电子教室方式。由于教室资源的限制,很难满足日常课程教学信息化的需要,导致很多学校无法真正将计算机用于常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我们学校已经有了两间计算机教室,但只有上信息技术课时,学生才能以班级为单位到计算机教室去学习。”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如果让每个班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上都实现计算机教学的话,光是教室改造、网络布线、桌椅更新等硬件环境的建设,一间教室都要花上15万~20万元人民币。这对中小学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投资。同时,由于台式计算机体积很大,导致计算机教室面积较大,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也不利于教师学习情况的观察。

基于英特尔架构的学生电脑轻薄小巧、经济实惠、功能全且耐用,它以互联网应用为中心,具备无线上网功能,且电池使用时间长、防震功能强。学生可把校园中的任何地方作为教室、图书馆或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满足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需要。英特尔还对试点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并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进行课件的研究和试验。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表示,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改变了学校通过机房等传统途径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方式,通过方便易用的终端设备和低辐射的高速网络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针对学生设计的多媒体学习软件,让学生们感受到小巧可爱的“电子书包”是学习的好伙伴。嵌入操作系统的管理软件,有效规范和约束了学生们对学生笔记本的使用。试点学校的老师们认为,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班级教学进行的有效创新,丰富了老师的授课方式,方便了师生间的互动,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带轮子的电脑教室

英特尔提出了基于一对一学习理念的“移动电脑教室解决方案”,使计算机不再是单纯的被学习的对象,而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工具。

该方案针对传统的台式计算机教室线路(电线、网线)复杂、成本高、教室利用范围窄、不便于统一管理等弊端,提出了通过“可移笔记本车”将传统的电脑教室微缩到一个移动机柜中,成为“带轮子的电脑教室”,实现了数十台笔记本电脑无线连通、随意移动、集中充电和安全存放等功能。

车载的无线网络接入设备可以轻松实现与互联网、教育资源网络的连接,并通过无线局域网使老师与学生可以一对一的自由沟通。同时,借助电子教室控制、家长无忧等功能性软件,师生之间能够随意交互,学生可以畅行于教室、校园、公园中,随时随地的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校中厂 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对高等职业院校进一步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步伐,创新合作模式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以及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尤其指出了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1]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与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要有效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势必需要找到拉近院校与企业距离的桥梁和纽带。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的新思路,将企业引入院校,拓展校内实训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即是一种有效途径。

“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内涵和功能

由于院校学习和在现实社会中的学习存在本质的差别,“计算机教学车间”即是基于情境学习理论而形成,强调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近似现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在情境浸润下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同时与态度、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天然的联系[2]。“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将“计算机教学”和“企业车间”的内涵合并延伸、应用于“校中厂”模式下实训基地中,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真实的教学环境。按照计算机企业生产车间布局和布置教学车间的环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校企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模式,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激发想象、探讨问题、技术示范、纠错指导等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过程培养。③校企双赢的合作运行模式。利用教学车间这一平台,开展教学、生产、学习、竞赛和技术研发等任务,形成“教、产、学、赛、研”五维一体的运行模式,院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共享“计算机教学车间”资源,实现多方主体利益最大化。

“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运行模式

1.明确教学为本、校企多样化合作的指导思想

“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在与信息技术相关企业之间极为贴近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明确以教学为主、校企合作发挥生产、技术服务等多样化功能,从而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功能,夯实教学车间的建设工作。

2.健全自主开放、校企责任共担的管理制度

健全“校中厂”模式下的“计算机教学车间”管理制度是确保其良好运行的基础。“计算机教学车间”在满足院校正常的实践教学需求外,还应向学生开放,实现课内日常教学、课外开放学习的机制。同时,以院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管理的模式,在教学、生产、技术服务等环节确保“计算机车间的”运行正常。

3.配备结构合理、校企共育人才的师资队伍

“计算机教学车间”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教师队伍建设。我院通过实施师资建设规划,一是通过努力提升学院实训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操作技能,二是引进和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师资队伍,以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和开放管理的高标准要求。

4.提供项目教学、贴近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训条件

提供贴近企业的真实职业工作环境的实训条件是在该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我院“计算机教学车间”在建设时,尽可能再现生产过程,有利于学生对“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实施任务教学、项目教学,实现仿真生产车间,以项目教学的引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

5.实施工学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引入的项目教学

“计算机教学车间”运行以项目教学实现知识技能有机结合,采取引入工作任务或工程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如我院图形图像处理专业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硬件装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电子器件装配等教学产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任务或项目中,学生通过在“计算机教学车间”环境中的实践工作,使设计的正确性和方案的可行性得以证实,使学生逐步理解整个专业的内涵。

6.强化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环节

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之所在,通过构建强化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育人环节,培养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展,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和分析,能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将来走向企业的多变化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其创造性思维。

“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上,建立真实或模拟的生产工作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同时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全程构建素质、知识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3]。我院“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教学模式实现了四个融合:一是教室和车间融合,教室既是理论课堂,又是实习操作车间;二是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融合,一方面通过劳动行为为工厂或企业创造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过程获取技能知识和动作技能;三是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融合,作为学生,以学习知识和提升技能为出发点,作为员工,即遵照企业规章制度,协调团队合作,提高生产率为目的;四是教学和生产的过程融合,一个是在生产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另一个是依托教学的生产过程,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校企共同发展出人才又出产品的深度合作。

1.“计算机教学车间”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校中厂”合作模式下实训基地的教学设计是高职院校比较难以处理的课题。难在教学与项目实施的结合点上,难在企业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学院重视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不一致性上[4]。

“计算机教学车间”作为我院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一种创新模式,坚持在承担真实工程项目任务中全面落实教学计划,通过项目实施过程全面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将项目实施过程的分项工程任务与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科学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程序。整体设计思路为:①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提炼工作项目。②分析真实工程项目结构,开发教学项目。③分析真实工程项目内容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在“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学习形式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成工作。学生面对一个实践性、开放性的真实工作任务,要经历“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实践项目展示与讨论项目提交项目评价”的项目实施过程。以“**酒店标志设计”工程为例,说明教学项目的教学组织模式(见表1)。

2.“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实践改革成效

(1)“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切入点

学院基于信息技术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引进多家企业入校,提供场地,通过共建专业实训室,组合专业实训室构建“计算机教学车间”。实现企业与学院合作的双赢,在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的保障供给下,减少了硬件条件的投资,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将工程项目运用于教学过程,增加了专业教学队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实训教师数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问题。

(2)“计算机教学车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支撑点

“计算机教学车间”以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既是学习也是工作的双属性学习场所进行学习。学生在工作站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的应用者,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在贴近真实工作环境的“计算机教学车间”学习期间,其身份是企业的“员工”,在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受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文化熏陶下,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标准要求自己,打破了过去培养学生的单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3)“计算机教学车间”是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手段

通过“校中厂”模式下“计算机教学车间”的实践平台,将行业、企业、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培养院校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轮岗“计算机教学车间”,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形成优秀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李国桢.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节约 计算机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39-01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体现。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加强全社会的节约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教育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沿阵地,是搞好节约教育最基本的关键环节。计算机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节约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构建节约型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节约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培育师生的节约行为,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构建节约型计算机教学。

一、建立节约型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机制

建立计算机教研室及各机房、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的节约型计算机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并要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实施,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要对节约措施经常进行检查,确保各项节约措施在教学中落实到位。

二、教学中注重日常管理,强化节约意识

在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常规工作管理,要将节电、节水等落到实处,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注重每一个节约环节,堵塞每一个浪费漏洞。

1.一般地,一个机房50多台电脑的耗电量是惊人的,因此在教学中用完电脑后要正常关机,拔下电源插头或关闭电源接线板上的开关,并逐步养成这种彻底断电的习惯,而不要让其处于通电状态。

2.教师离开办公室时,要关掉饮水机、电脑、电灯等,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机关”,培养良好的节电习惯。

3.师生在打扫机房时,先擦显示器,桌面等较干净部分,再用剩下的水涮拖布,最后用脏水冲马桶。

三、在课堂教学中力争节约,提高教学质量

1.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杜绝时间上的浪费。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精心备课,精讲多练,提高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熟练程度,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优势。切忌出现计算机操作演示不熟练,多媒体课件设计不规范或出现错误,教法指导的无序混乱,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烦琐冗长等一系列现象,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2.在平面教学中,让学生创作“关爱生命,请节约每一滴水”的海报,教育学生要树立节约每一滴水的观念:针对学生就餐时浪费粮食现象,在Word文档处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小报,让学生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Excel电子表格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作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森林覆盖面积”图表,向学生阐明我国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教育学生要珍惜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中,制作“我节约,我自豪”演示文稿,让学生树立节约意识,争做节约小卫士。

3.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节约教育渗透,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节约的自觉性,“让节约成为习惯”“让节约成为生活方式”,提高全体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争做节约的表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节约型计算机课外活动

1.广泛利用校园网宣传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宣传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网页制作、信息的收集、网站的维护等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广泛宣传节约能源的有关知识,引导全校师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2.变废为宝,利用坏鼠标、键盘等开展小制作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开展关于宣传节约的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展览,提高师生节约意识。自觉践行环保理念,争做环保实践者。

4.结合计算机教学,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做节约先锋、争创和谐校园”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以宣传标语、倡议书、宣传画板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真正消除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真正在校园里营造团结和谐、上下同心、厉行节约的良好氛围。

此外,我们还逐步实现教学资料上传下达网络化,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在计算机教学中形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让师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的良好习惯,努力打造节约型的计算机教学氛围。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脱轨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大多还是模仿高等院校,过度强调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忽视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岗位针对特色,从而影响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往届计算机毕业生大多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室文职等工作,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从事技术开发、网络维护等工作。另一方面,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计算机教学课堂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忽视了难点知识剖析和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教学工作缺乏实效性,无法体现计算机应用价值。

(二)教学资源匮乏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社会教学需求。对于当前职业院校而言,无论是教学设备设施、师资力量,还是实践教学场所资源都比较缺乏,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影响了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此外,计算机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原文是“科学”,改为“学科”较妥),部分新入职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也比较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学生生源差异较大

从生源质量的角度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是生源质量是处于劣势的,所以教学难度也比较大。通常来讲,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中考失败而选择职业院校,因而学生生源在学习能力、学习素养方面差异较大。同时,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缺乏深思熟虑或是对计算机专业理解不够透彻,认为计算机是与游戏相关的专业。在正式开始计算机学习时,会发现根本与想象不同,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基于就业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

为了提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质量,教师需要将就业目标作为教学导向,强调“精理论,重实践”的教学方法,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社会需求,培养社会紧缺的计算机人才。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工作时,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社会调研工作,鼓励教师进入公司考察,让教师掌握当前计算机人才市场趋势,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在这样的调查工作中,教师会接受时代新思想,可以对传统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然后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掌握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为学生提供定向培训,在强化学生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同时,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二)加强计算机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师资资源。为了保障计算机应用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可以为新入职的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工作,鼓励在职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促进新思想和旧思想的融合,树立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提供保障。其次:加强计算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需求,职业院校可以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的资金融入,更换年久失修的计算机设备,创建计算机程序编译、运行以及测试环境,为学生实践应用活动奠定基础。最后:鼓励教师学业深造。教师资源是计算机应用教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可以为计算机教室提供学业深造、出国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优化自我,逐渐实现教学能力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教育奠定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时,不能延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打造学校的教学特色,构建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对于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而言,需要更加注重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化,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程序开发课堂、实验课堂、就业专题课堂,改善传统理论为主的课堂格局,丰富计算机教学方法。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打造竞赛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就业工作衔接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构建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构建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后期就业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改革深化的环境下,职业院校优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改革工作非常重要,对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意义非凡。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总结出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方法以及明确教学目标等措施,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教学改革意见,有利于提升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5

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公共计算机类实验室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已成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托,在承担着辅助教学和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信息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突出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所以目前在高职院,教学的重点倾向实践教学,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实验教学占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按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组织的。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完成教学安排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创造条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环境;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设备利用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在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进行自我建设的能力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加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峻的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注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有能力的学生早出成果提供条件,加速学科后备力量的发展。在提高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实验室条件应有的作用,提供各层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为辅,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1、进行校园调查,取得初步资料,确定基本方案。

2、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取得可以作为分析参考的资料。

3、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4、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和启示总结。

5、提出教学实验室改革的基本方案。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7、具体实施。

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1、对学生加强开放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对外服务。

2、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开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上机练习和辅导。

3、利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在适当时间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节目,和对外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4、加强验室自身的建设,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与社会服务接轨,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和提高,达到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的目的。。

下面笔者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之前进行过的某个实验,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质量必须以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一是要规范各能力模块的教学文件,制定各模块实训项目、学时、地点、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实验方式及效果等实施性计划;二是要分模块按课程编写实验指导书,做到每项实验任务明确、过程完整、考核具体;三是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满足学生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需要;四是要采取日常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行督导、检查和监控,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到实处,产生实效。

其次是社会服务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

实验教学要以培养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而且开发的成果在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提升了实验室的影响力。

另外,在条件许可时,还可实现实验室的真正完全开放。如横向与同类院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交流,在交流中优化本院的实验教学。允许社会公众自行提出实验课题进行有偿实验,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社会功能。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自动化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势必要求在实验室的自身建设上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实验室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对自身建设与发展也有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各类计算机设备、各类微机实验(实训)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微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状况,展现了一所学校硬件设备、实验环境、实验教学、实验管理的综合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用有限的投资,建成功能齐全、运行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独立的动力供电系统,机房电源布线,室内照明,空调设计,空气循环系统,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实验室是学生密集出入的处所,必须要有遇突发事件快速疏散的应急方案。应采用双出口疏。

2、微机配置,微机硬件系统。

选择硬件系统首先要考虑所建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范围,应用特色方向,根据需求选择最佳配置,微机配置符合当时主流配置,不选淘汰型,不选豪华型,所选配置性价比要高。

3、软件系统配置与保护。

学校实验室应有多功能用途的公用实验室和单一用途的专用实验室。公用实验室承担各学科70%以上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中需要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种教学软件,必须合理规划才能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方可满足教学的需求。

4、网络设置及综合布线。

现在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各系机房都是校园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从单机机房进入到网络机房后,网络应用逐步普及。老师为方便教学,将课件、教学内容放置在自己的FTP服务器上,上机时学生从FTP服务器下载,下机时将实验结果、作业等上传到FTP服务器。由于网络安全措施有缺陷,在网络病毒肆虐时,网络经常堵塞,有时还瘫痪,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我们对网络设置进行了改造,INTERNET、CERNET路由、VLAN划分由校网管中心负责,在系级实验中心设置带路由的三层交换机,实现系教学网与校园网路由分离。计算中心内的各实验室经系教学网路由,与外网连接经校网管中心路由。每一机房为独立网段,教学中互不影响,网络病毒的传播范围被有效限制,实验教学畅通无阻。所以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微机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许多成功与教训,目的就是为了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合理、规范,管理更科学、高效,让有限的设备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最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基本上成为共识。而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达到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实验性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验教学是否科学合理也就成为研究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也正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个特性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探索,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构造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课堂学习,网上预习,计算机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多方位综合教学体系,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同时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验大奖赛活动、学生课余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构成的创新实验体系。

2、学生管理自动化。

探求实验室管理无人值守的模式,可采取上机卡进行管理 。按实验时间安排进行学生上机认证,记录学生到达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统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情况。在控制端实时观察实验情况.远程监控实验用机(实时短信、远程唤醒、远程关机),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成绩。

3、资源管理自动化。

对服务器、校园网、打印机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在服务器端采用共享、卸等方式提供常用的工具软件、课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软件资源。开放校园网,提供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图书馆藏书目录和文献检索.查询教学信息,进行网上选课等;提供Intemet网的连接;按需要提供网络打印机。

4、设备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设备分类登记(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备件)。使用情况记录;搭建多操作系统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平台学习环境。利用GHOST技术在服务器端保留实验用机的镜像文件,减少装机的工作量。采用硬件保护卡实现网络对拷,提高实验室人员软件维护的效率,实时记录设备的状况。做到硬件维护的及时性,采用软(硬)件防火墙。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办公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设备使用介绍。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实验课程介绍,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网上开放实验预约。可以设置公告栏,公告实验安排通知和实验成绩公布。

6、人员管理的自动化。

实验窒人事制度的改革想要实现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作为主体实验室队伍是决定性实验室的环节。但长期来实验室人员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切实做好实验室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①注重培养实验室人员一专多能的业务素养。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处于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实验人晶,其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开发的进行.。由于旧的体制造成实验室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首先应加快引入高水平教师投人实验教学工作。

其次按照实验教学和科研要求.定期轮流安排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参与其他院校的技术交流。学习接受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实验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积累经验、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②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造就稳定优质实验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本是相辅相承的。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评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职称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拄。当然在认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制定必须的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赏罚分明是保障优质实验室队伍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实验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的严格实施,可以使实验室工作而不乱.真正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7、实验室工作的开放化。

计算机教室建设方案范文6

摘 要:本文对目前计算机专业规范进行分析和比较,阐明了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解读了该培养方案下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方案建设中地方因素和学生地域因素的影响,以实践总结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背景

过去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99年至今)却用一个单一的专业去应对这种变化,对快速发展的学科结构和大规模、多规格的社会人才需求估计不足,由此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针对传统计算机专业设置存在的弊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给出的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把培养规格分为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和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三种不同类型。与之对应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计算机专业)本科专业下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1]。2004~2007年间,相关高校对各自的计算机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和分类,制定了新规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改革,增加了新的前沿技术(例如嵌入式系统),合并和淘汰了老旧的课程(例如微机原理),重视了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高等数学),加强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应该说,新规范对高校计算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中变化最大的专业。

2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比较

教指委建议在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因此各高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1 研究型大学

北大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其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2]。清华大学办学理念是“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优质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的,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现代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卓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毕业后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课程设置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3]。哈工大2005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了培养学生成才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基本原则[4]。

2.2 地方性大学

烟台大学基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学科发展达到省内一流,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5]。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根据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以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确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6]。

2.3 高职方案

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其培养要求是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在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较强编码能力的蓝领人才;在网络技术领域中拥有编码能力或较强工程建设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课程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特色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设置课程并调整、优化、整合课程体系[7]。

我们看到各个高校在新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着不同的教学实践,各有重点,各有特色,对我校的教改具有参考意义。

3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性高校,定位是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工科专业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还保留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因此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必须兼顾考虑。

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我们除了参考国内外各主要大学的方案外[8]-[11],我们还需额外考虑到我校所处的特殊地位。从学生生源看,由于地方政府利益因素,我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学生地域以周边区县偏多,性别上女生偏多,学生所在家庭城镇和农村大约各分一半。学生全部是高考重点分数线以上。因此,从学习意愿上更趋向于应用方向,毕业后的目标是尽快回报家庭和社会。但是这并不说明我校完全适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因为学生中也有部分出类拔萃的人,他们更渴望投入到有一定难度的研究型方向去。这也使得我们在确定培养类型时不能以单一规格来限定,是“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2]”。另一方面,从学生毕业出口看,部分学生要考研并进一步深造(8%左右),其余大部分学生需要就业。从毕业学生就业的方向看,工程型有一部分(设计和编程),而计算机应用占了大部分(金融保险业、电信业和政府机关的网管等)。师范类除了承担中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师外,许多毕业生还需要维护中小学的网站,解决教师和教室的计算机问题[12]。

经充分考察调研、酝酿讨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面较宽,有一定外语应用水平,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毕业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可以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高校、科研单位和中外企业的研究中心),也可以从事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系统工程(中外企业的软、硬件工程技术开发和中小企业的计算机技术骨干),还可以从事计算机应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及企业的技术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技术管理、系统维护和应用部署)的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还增加了:具备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网络管理、维护、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教育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师教育能力,熟悉课程教学论,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仔细解读上述培养目标我们不难发现,培养目标首先回应了地方政府的要求,满足教育部本科水平的培养要求,实事求是讲不敢苛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毕竟中学的应试教育留下了太多的弊端),但是强调了实验和实践(作为北京市第一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办学硬件条件优越)。毕业去向既有科学(研究)型,又有工程(开发)型,当然大量的是应用(服务)型(这里用到一个名称为“技术管理”,是指那些要求有一定技术的管理工作,例如课题组秘书,总工程师助理这类工作的统称)。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专业方向很难明确在科学、工程或应用中取一,毕竟各个学校的学生中学习能力总是呈正态分布,秉承教育的宗旨,还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教指委的新规范下,我们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科学型和工程型为辅的专业建设指导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满足教育部对本科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和学分分配如表1。

(需要说明的是,我校一个教学课时为40分钟,相比传统的50分钟课时有一个0.8的系数校正。)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必修含马列、英语和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选修主要考虑的是人文素质教育[13],也体现了我们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专业基础课程以高数和自然科学课程为主,辅助以程序设计基础,选修则将科学方法论,数理名题欣赏等启发性、激发性课程作为选择,开拓学生视野。

专业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标志性课程,没有这些课程就不成其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列表如表2。

考虑到我校已经有了软件工程专业,因此在核心课程里更多地强调了计算机工程的课程内容,由于我校学生就业去向的特殊性,因此将计算机网络原理并入到核心课内。

专业方向课程是体现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鉴于上述原因,在设置专业方向课时总共组织了四组不同的课程组合,分别是科学型、应用型、软件类和硬件类组成四个不同课组。师范类还增加了教师类培养的课组。

实践教学历来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做实践课程安排时强调了实践课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地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剥离,安排最好的实践带队教师来完成该教学环节。实际上实践课虽然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其实质还是考验动脑的能力,是一种能力培养。实验课组安排不再赘述,具体方案欢迎向作者索取。

在如此复杂的课程安排下,对于现实中独立能力欠缺的我国中学毕业生来说,要解读该培养方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在本科学生中采用导师制。有别于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本科导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选择适应自己的课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选课,我们还提供相关的选课图表和范例,精确加以指点,见图1~图3。

图1 必修课程关系图

4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经过广泛而又充分地调研,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许多经验,该方案在实践中还是反映了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现行选拔制度不利于计算机人才脱颖而出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搞计算机专业更需要偏才和怪才。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扼杀了许多年轻的、偏科的人才。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对策是:能否给系里部分自主考察学生和招生的权力。

4.2 学校总体定位对专业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定位于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大学,传统的强项在于教育科学领域,各项管理制度无不留下传统的烙印,对计算机专业的束缚有加,激励不足。工具论[16]对计算机专业的地位更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策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争取话语权,将计算机与传统学科相结合来获得空间。

4.3 工科办学成本居高不下

相对于文科、理科和艺术类办学,工科的办学成本是最高的,实验设备、实验耗材、实验费用等大大高于前述几个专业。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欢迎小班授课,而课程授课质量小班明显高于大班[9]。所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重点支持特别课程,加强管理是可行的办法。

4.4 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一直在呼吁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但是现行的教师人事制度还是延续了过去的管理方式。当技术已经更新了三代了而教师还未经历一代。现行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落后于学科的发展。然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难以进入高校。新进教师大量是以撰写论文见长的博士,对于工程背景的计算机技术难以胜任。对策是大力开展双师教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

4.5 学生来源的地域性限制了发展

由于地方性院校受制于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学生主要是本地生源。北京有其特殊地位,北京学生可选择的高校众多。进入我校我专业的学生相对处于中等水平。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接受进入我专业的学生无论从自觉性和刻苦性上要逊色很多这个现实。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4.6 就业市场影响专业的发展

无论是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还是为企业服务,最终都要通过就业市场的严酷认定。首都的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大,在可预见的将来,选择技术管理比选择技术本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重点培植传统就业领域也是我们面临的建设工作。

5 结论

教指委的新规范对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复杂的学科门类和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单一的规格分类进行评定还是不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专业本身,还应该更多地为教育对象服务,并需要仔细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地域特征,就业环境等。新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以上只是在专业建设实践中的一点拙见,不尽正确,提出来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铭,李文新.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建议[J].计算机教育,2007,(4):8-14.

[3] 冯建华.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优质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8,(7):5-6.

[4] 张国印,刘海波,沈晶.计算机专业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7):77-79.

[5] 任满杰,贺利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8,(8):71-72.

[6] 杨起帆,陈观林,朱勇,柳俊.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65-67.

[7] 曹洪其,董杨琴.学生三次选择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3):86-88.

[8] 任钢建.中美一流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21-24,29.

[9] 邢松.美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和教改措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2):1-5.

[10] 古夭龙,董荣胜.欧洲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形式化方法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8,(10):99-103.

[11] 马楠.英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J].计算机教育,2008,(7):80-82.

[12] 刘锐.皇帝的女儿怎么“嫁”――从计算机专业学生到IT人才[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1):16-17.

[13] 姚雅鹏.计算机专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入[J].计算机教育,2008,(10):61-62.

[14] 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育,2008,(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