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1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2.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40.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了解,40.5%的学生比较了解,1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8%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说明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还有欠缺,学校仍需要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按照要求锻炼、培养自己,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2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不无关系。本文借鉴信息系统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IDEFI及目标管理方式对职业决策过程进行了流程式设计,并以此为依托,沿着职业决策的基本过程,探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得出大学生自我决策和管理能力包括职业决策能力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目前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时性、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一、绪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职业选择自由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有着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1.1兴趣
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毕业生们,常常碰到难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的困扰。
l.2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1.3个人能力、技能
关于个人能力、技能方面。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2.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外围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
2.l对于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关于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在就业初期,经常出现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要么稚气未脱、动手能力差,要么试用下来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对此,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落实目标措施方面: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5.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对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
6,生涯评估
生涯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
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
三、结论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 高职思政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校园文化职业特色 实习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依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推进,在培养目标中将“创业教育”元素引入单纯的“就业教育”中;将平面式的“适应性”优化为多维度的“导向性”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上,实现“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向“以职业人为中心”的转变[1]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作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目标应进行调适。
一、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做好学生学业规划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得到空前重视,但是,大多数院校的教育重点主要放在就业指导方面,但忽略职业准备与选择阶段的学业规划教育。而学业规划恰恰是高职学生进行合理自我定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成才主动性及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向职业生涯平稳过渡的关键所在。但目前学业规划没有得到普及,内容安排缺乏系统,学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少,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2]。
要做好学业规划,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一些新生在选择专业时,是盲目的或是被调剂的,对目前就读的专业其实不了解甚至不喜欢。因此,让刚入学的新生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及核心课程;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就业需求状况,并通过开展与学业生涯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学生真正了解和认识所学专业,从而激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确立学业目标会很有帮助。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学业目标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规划:第一阶段是适应期,通常在入学第一学期完成,主要是熟悉学习、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转变学习观念与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第二阶段是定向期,通常在第二至第四学期完成,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素质。第三阶段是冲刺期,通常在第五学期完成,主要是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第四阶段是分化期,通常在第六学期完成,主要是根据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及自身条件选择就业、升学还是创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素质指导学生完成上述四个阶段的学业,根据目标选定、目标分解和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从而有效引领高职学生快速成长成才。
二、突出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特色的同时加强创业文化渗透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在坚定学生信念、健全学生人格、引导学生进步等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包括突出职业定向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和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已得到较大关注,却很少涉及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创业文化的研究[3]。但是高职教育既具有“职业性”,又具有“高等性”,因此,不能将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简单理解为“从业教育”、“上岗教育”,而是要融入“创业教育”,从而使学生的职业学习由一次性转向终身性、由单一性转向兼容性、由技能型转向创新创造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创业文化渗透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1.丰富创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设创富中心、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场所;建立创业咨询服务中心等创业服务机构;创建创业成功人士事迹宣传画廊、创业主题雕塑等创业文化景观;编撰校友成功创业历程的文字、影像资料。
2.构建创业文化教育体系。如在一年级学生中普及创业基础知识等创业萌芽教育,包括创业机遇、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创业者的财务管理等;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创业过程模拟,包括市场调查、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融资、工商税务登记注册、产品营销、企业运营管理等,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技能;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创业实战演练,并组建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一对一把脉和创业提升班集训等形式,及时解决创业项目在实战中遇到的问题,力争孵化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批;同时组建广泛的创业团体,帮助学生创业者积累人脉,并努力将创业实践理化化以指导创业教育活动。
3.开展创业主题活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进行创业教育非常好的载体之一,并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创业培训班、创业讲座、校友论坛、创业文化节、创业演讲赛等活动,以普及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学生社团是丰富创业教育的另一有效载体,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组建了多个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如未来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创业知识讲座、浙商文化社的浙商文化展、就业职业发展协会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电子商务协会的网商大赛、英语协会的跳蚤市场及校园展销会;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办的亿绣创业工作小组,电子产品维修协会、大学生租赁中心、大学生创业兴趣小组等众多创业社团,促使创业教育的第一、二课堂联系更为紧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4][5]。
三、加强校内学生管理的同时要重视校外实习学生的教育
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许多高职院校为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改革,但这些探索与改革多以校内学生为主,很少涉及校外实习学生,致使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相对滞后、松散,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如何开展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实习质量值得深入探索。要做好校外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
1.理解学生对实习不适应的客观存在。毕竟实习生活与校内的学习生活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纯理论的研读,而是从课堂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既要接受学校的管理、监督与考核,接受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又要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管理。
2.改革校内学生的管理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效对接。这种对接仅靠实习前的引导教育,如开展实践性认知、强化吃苦耐劳精神、纪律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等往往是不够的,是表面化的,没有真正内化在学生的行为之中,效果通常不是很理想。因此,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通过“三自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长,触及学生更深的心理层面,满足学生发展特长的需要及对成功的渴望,让学生在三自教育中培养纪律观念。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或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加强实习过程的跟踪教育管理。学校经常与实习单位(尤其是企业指导老师)联系,实现学校与单位的双重管理;与家长的联系,实现学校与家长的双重督促;挑选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建立学生“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好引导;认真批阅网络管理平台的实习纪录及周记,及时了解实习动态和思想状态,将不良倾向和违纪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加强校内教师的走访、指导工作(尤其是在实习初期),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实际困难,稳定学生的情绪。
4.开展实习感悟交流活动。通过同年级/同专业的交流学习,可以促进自身成长,为今后走上岗位奠定了基础。通过跨年级间的交流,可以让低年级学生提前接受教育,对今后的实习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鸿羽.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目标调适.中国教育报,2012.5.2.
[2]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2,717(5):73-74.
[3]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教育探索,2012:248(2):149-152.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4
关键词:中职 汽修 职业生涯 教育 对策
我国汽车工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2010年全国汽车产销量1800万台,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汽车维修业起步晚、起点低,管理薄弱,行业现状不容乐观,汽车维修业滞后,严重制约汽车工业快速发展。
根据富阳市车管所公布信息,到2012年10月31日,富阳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45160辆,仅2012年10个月就同比增加了13744辆。富阳市汽车销量屡创新高,保有量迅速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据调查,目前本市汽修行业技术人员75%为外来人员,外来人员回归故里,汽修从业人员捉襟见肘,十分不稳定,这些问题制约了本市汽修行业的发展。
2008年以来,学校汽修专业先后成功创建成为杭州市示范专业、浙江省示范专业和浙江省级实训基地,汽修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是,汽修专业毕业生在择业与就业时,常常不知所措,很多学生不知道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认清自己。究其原因,是与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系。
一、中职汽修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
1.汽修毕业生就业现状
汽修人才成长周期长,3~5年才成长为一名中级工,这使得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前几年待遇不高,部分家长、学生存在偏见。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巩固率不高,导致录取分数线全校最低。学校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01级汽修31名毕业生仅有8名从事汽修行业,巩固率为26%。06级汽修35名毕业生仅有12名从事汽修及相关行业,巩固率为34%,但顶岗实习期,专业对口率均达到90%以上。解决就业对口率和巩固程度不高问题关键是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指导。
2.汽修专业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1)当下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北仑职高老师对高一年级不同专业10个班,进行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以下问题:
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脱离自身实际,看重社会地位。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最多的是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公司白领。中职生对从事技工、营销员、叉车工等工种选择较少。
二是职业生涯规划脱离专业,有一定盲目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出发考虑的占78%,22%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不吻合。
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强调经济收入,忽略社会需求。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是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晋升机会,对社会需求和社会贡献考虑不多。
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学生希望25岁前成功的占10%,11%的同学希望45岁后成功。
(2)职业生涯教育组织与制度不健全。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教务处、就业办、班主任、德育教研组具体负责。教务处负责招生和职业指导课管理,就业处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面试。德育教研组负责职业指导教学,理论多,实践少。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多行双轨”,教务处、就业办、班主任、职业指导课教师、心理辅导室均有职业指导功能,开展各自活动,没有统一计划与安排,缺乏统一领导与管理。
(3)教育内容单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包括专业选择、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决策能力培养等内容。目前,大部分职校只注重就业信息、求职技巧与职业道德,教学时间集中在高二下半学期、高三上半学期。
(4)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一部分是政治理论课教师,一部分是从专业或课程调整闲置教师,专业训练的几乎没有。职业指导课绩效缺乏考评,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师除教材,很少实践,对企业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工艺、新规范,知之甚少。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1.建立健全职业指导组织,构建科学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体系
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教务处、就业办、班主任、德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各部门“孤军奋战”。为了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形成合力,学校指派专门的教学副校长主管,设立职业指导管理委员会,起到管理和协调作用。2012年学校在教务处下面设立了创新创业办公室,专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学校也成功地申报了省级创新创业基地,成为省教育厅创新创业理事学校。
职业指导部门由职业指导教师组成。企业、行业和劳动部门组成兼职指导团队。学校参与实施省“六项行动计划”,培训出8名职业指导师,逐步确立学校职业指导原则、内容与方法,与社会、企业、劳动局、职介所沟通,普及职业指导知识,与社会联合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对所有学生实施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和咨询。
教务部门、学生部门配合职业指导部门起辅助作用。各部门服从职业指导管理委员会,上下级协调、部门间合作,有序管理、明确分工。创业创新办负责高一创新创业教学、技能大赛、创造发明、专利申请、文明风采的《创业计划书》和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在中职学校,有必要制定职业指导人员任职资格标准,进行职业指导人员培养和培训,具体做法是:一要鼓励在职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重要标准;二要聘用企业人事专员、职业指导人士或持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人员到中职学校任教;三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充实职业指导人员队伍。
2.开设职业生涯课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学校汽修专业升学班和就业班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书写作,分析自我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标,制定自我发展措施,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期末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评选优秀设计书,全校公开展示。第二学期,学校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学习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了解礼仪基本要求,理解礼仪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汽修班职高班还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由专职教师授课,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二年级,学校教育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对学业“查漏补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修正行为习惯,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成才目标,着重学生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策划、职业价值观确立,帮助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学校给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和职业生涯心理训练,帮助达到了解自我,确立目标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汽修专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高三年级,学校重点开展就业指导和顶岗实习活动,利用情景模拟面试,训练面试求职技巧、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进行心理教育,帮助毕业生适应社会新角色。
3.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职业定向。具体说,包括了解职业的社会需求量、职业竞争系数和职业发展趋势。职业社会需求量是指一定时期的职业需求总量。汽修企业管理岗位的社会威望相对较高,需求量很少,而钣金、喷涂技术性强工种多数人不看好,却有发展前途,需求量较大。因此,加强对社会职业需求分析和预测,了解社会岗位需求极其重要。
(2)依据专业选择进行职业定位。开展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包括专业设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业领域、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就业需求情况、个人对职业适应性评估等。
(3)结合自身兴趣、性格选择职业类型。如果一个人对从事职业不感兴趣,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如果一个人对工作有兴趣,他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学生在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要尽可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作为发展方向。性格对职业发展也有影响,不同的职业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性格。让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做接待、售后和开拓市场工作,让“资料型”学生做技术工作,才能发挥其性格优势。
(4)详细分解目标,制订可操作的短期目标。制定近期目标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要具体、明确。不仅要写明需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状态,还要列出可操作的保证措施;二是目标要可及。目标不必太高,要稍加努力就能达到;三是目标要切合实际,符合个人性格、兴趣和特长。四是目标可评估。有明确时间及标准,便于检查、评估。
4.开展创业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实施创业教育
学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省级立项课题《创业视角下的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从创业教育的视角审视了中职校企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目前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联姻、走进企业、请进学校――HR“经理人”俱乐部。HR经理人俱乐部是由职工培训中心与市100家经理人成立的俱乐部,是学校与企业互通的平台。校企联姻实现了校企互动,走进企业,请进学校,强化了创业意识,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创业教育,学校输送优秀员工,实现就业和创业。
(2)校企融合、理实一体、岗位轮训――“企业化”实训基地。汽修专业现有“企业化”实训基地有小拇指喷涂实训中心、未来汽贸实训中心、民权驾校实训中心和康桥钣喷实训中心。这种模式实现与企业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保障机制是专业建设委员会,基地、场地建设、设备采购安装、生产任务确定、人才培养计划与考核、学生就业、创业由校企协商确定。
(3)引企入校、企中建校、岗前培训、门店实践――“小拇指”汽修喷涂班、康桥汽车钣喷班。企业将生产线整体复制在学校的生产基地,通过现场企业环境来为学校师资和学生进行实操教学,这是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普遍做法。将企业门店引进学校,很好地实现了技能教学,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将企业创业文化和课程引进了学校,增强了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了创业型人才。通过门店实践,零距离、全方位对接社会,培养创业型人才。相对于一般企业顶岗实习不同,门店实践对实习学生专业技能,社会活动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是很好的锻炼。
(4)校企联动、勤工俭学、模拟公司――中职生创业园。校企联动、勤工俭学、模拟公司是在创业园中工学结合的勤工俭学活动、创业设计活动和创业活动。其保障机制是成立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与企业参与,学校为主导,共同实施勤工俭学、模拟公司等活动,并最终实现就业创业。
该模式由汽修行业为学校制定产品生产和服务标准,学生在创业园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生产制作汽修产品,提供汽车美容护理服务。同时,学校引进国际劳工组织成熟课程SYB(创办你的企业)对学生进行专门化培训,学生结合课程创办模拟公司,设计创业计划书,企业家参与评比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的方法。
5.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
(1)定期举行汽修专业专题报告会。为了做好专业思想教育,专业部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和专业能手作报告。如邀请富阳市汽修协会秘书王佳做汽修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报告。邀请富阳市平安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富阳比亚迪4S店总经理李军峰,富阳市明坤汽修总经理羊明坤做创业报告。邀请富阳市丰田4S店市场销售部经理阮淦做汽车销售形势报告。邀请学校汽修专业毕业生富阳东风本田4S店维修车间主任章奇杰,维修班长倪金钧等回校做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这些报告让学生了解了富阳市汽车服务行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对汽车服务行业的热爱,同时树立了一个个鲜活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为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提供生动的范例,使学生受益匪浅。
(2)开展技能大赛和创新作品评选。学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五月举办一次汽修“自我挑战杯”技能大赛。内容涵盖了发动机拆装、发动机故障排除、汽车底盘拆装和汽车二级维护等。另外,学校每年组织汽修专业学生参加富阳市和杭州市的技能大赛。汽修专业部每年还举行由“平安汽贸”赞助的滚轮胎比赛。在技能竞赛中学生获奖,不仅提升了学生汽修的专业技能水平,为求职就业提供了资本,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开展实习生就业指导工作。汽修专业实习生在实习前,由学校社会服务处开展实习就业培训和指导,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劳动法、合同法、就业形势的分析、求职技巧、求职心理和求职自荐书撰写等,这样帮助学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加强实习生管理,促进专业对口率,提高就业巩固率。
(4)以“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学校利用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举行本校“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我爱我的专业”“诚信在我身边”“创业之星”征文活动、职业生活摄影等。竞赛活动由学校职业指导委员会发通知,全校总动员,由校级领导统筹协调。德育教师负责职业生涯设计方法辅导,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活动,学生走访优秀毕业生。语文教师结合文化课教学辅导职业生涯设计写作,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能力训练介绍岗位对从业人员要求。计算机教师辅导学生收集资料,制订设计规划。
(5)开展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职业素养实践周活动是学校依据职业人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一项活动。全校所有班级排好值勤顺序,一周一个班级负责全校的卫生、纪律、安全、礼仪接待工作。所有值勤的学生戴上小红帽,穿上校服,挂上校卡,一天2次排队集合,由带队教师分配工作,采用企业规范化管理方法,开展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在职业素养实践周里,学生参观一个企业,写好一封求职自荐书,做好一周卫生,负责一周自主管理,上好四节职业课程即礼仪培训课、就业指导课、职业道德课和企业文化课。职业实践周活动按照企业考勤、考绩执行,为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进行了铺垫。
(6)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2008年,专业部组建了汽车维护与保养志愿者服务队,利用第二课堂和业余时间,在校内开展汽车维护与保养服务。活动内容包括洗车、发动机检查、底盘检查、测胎压和充气等。在校外,学生到富阳市各初中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洗车和抛光打蜡活动,深受顾客和社会好评。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富阳市优秀志愿者服务队”。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5
关键词:系统化 高职 大学生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C714;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5-166-03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大学生就业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教育部了《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专门就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给出了相关意见。可见,职业指导已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和时序性。因此,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各部分统筹考虑,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不断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成果。
一、国内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比较
(一)国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1.健全职业指导专门组织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均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另外,美国的许多名牌大学还设有“校友俱乐部”,利用校友关系,向社会企事业各部门介绍毕业生的情况。在许多国家,就业指导机构并不仅仅存在于高校之中,社会就业市场中也分布有许许多多带有营利性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相互联系,共同承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2.配备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如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都具有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最低要求为学士,并具有职业咨询师资格。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
3.职业指导紧密结合教学过程,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很多国家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从入学至毕业,甚至毕业之后仍然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全程化、持续指导。
4.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职业指导方法个性化、多样化。国外学校关于职业指导的方法都注重与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内在需求相结合,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主要是对在校学生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动态研究主要是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在职业诊断时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有:测量法、生理―医学诊断法、观察―调查与累积记录法、学业―能力评估法等;在进行职业选择指导时,各国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咨询法、建议法和协商法等。联邦德国组织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也别具特色,如学习小组、职业兴趣小组、俱乐部等。英国学生的小组作业、个人规划、角色扮演及校内模拟工作环境、参观各种工作现场,在设想的环境中练习工作,在真正的工作场所实习。
5.政策法律制度完善。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各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确保了职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各国在法规中都把职业指导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调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接受职业指导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所有学生都应有均等地接受职业指导的机会。法规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设立职业指导机构,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并对保证职业指导开展所必需的各种经费、人员待遇、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国内大学生职业指导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各高校组建就业服务机构、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回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指导机构不完善,缺乏高水平师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如学生处或就业处,人手配备少,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捉襟见肘。由于职业指导是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知识,现有的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
2.职业指导内容偏就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尽管建立全程化、阶段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理念已形成共识,但很多学校做法仍然是在毕业前夕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侧重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心理调适、求职技巧等的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3.职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鉴于学生数量较多、师资数量不足造成生师比严重不平衡的现状,目前职业指导的形式仍显单一,多数以选修课或大讲座的形式开展群体指导,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指导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缺乏稳定和长效机制。虽然已有“公共职介机构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如北京市职业介绍中心于2010年11月9日启动的“公共职介机构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本次活动为期一年,由北京市职介中心统一组织,选择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城市学院三所高校作为试点,安排部分区县的高级职业指导师与学校教师合作带班,固定班级、全程服务、定期指导。但总体来看,社会化服务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参与职业指导存在临时性、任务性的特点,未建立起稳定和长效机制,参与程度不高,参与范围不广。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类型
刘炜杰{1}从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上,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进行归纳。本文结合职业指导的形式和主体划分为三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实际的职业指导模式有的学校是其中单一的指导模式,有的学校也通常表现为两种或三种模式并存。
(一)以大讲座为主的群体指导
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中心开展,一般在入学和毕业前夕进行指导,尤以毕业前夕指导居多。通常以大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群体指导,指导学生人数较多,时间、场所、师资、内容等相对不固定。
(二)以课程为主的班级指导
将职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学时。通常由教务部门负责管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学期上课,有的学校也将课程贯穿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此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课程的形式将职业指导固定化、稳定化,指导人数范围缩小,但仍缺乏灵活的个性化指导。
(三)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指导
鉴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因其职责所在,也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此种模式是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有益尝试,通过政校合作指导,充分发挥公共职介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深入开展。但此种模式通过以项目或活动的形式开展,多数短期、临时行为,指导时间不连续,且实施范围受限,难以覆盖到各大高校的大学生。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系统化构建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将大学生职业指导活动固定化,辅助以将就业中心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指导活动,贯穿大学学习整个过程,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法,校内外相结合,构建系统化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
(二)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计
将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按照模块化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特点,贯穿大学三年的学习过程,授课教师组建团队,授课地点校内外相结合,授课方法多样化。
(三)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特点
按照“5W1H”的分析法,将系统化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特点归纳为如下几点:
1.Why――指导目的明确化、针对化。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精神,使高职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识职业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端正就业心态,培养职业能力,掌握求职技巧、熟知就业流程等就业能力,提高人职匹配度,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What――指导内容全面化、模块化。职业指导内容涉及职场及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及形势、职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就业创业流程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下分项目分不同学期进行指导,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展开具体内容的教学,见表2所示。
3.Who――指导教师团队化、全员化。2011年6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结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开展了关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问卷调查,共调查203名2009级高职生,问及“希望谁对你进行职业指导”的问题上,选择行业内的成功人士、招生就业处老师、外部专家和专业课老师的比例占前四位,合计约占88.9%。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更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重视实践经验知识的获取和切合自身需求的程序性知识。可见,对于指导教师应组建团队,以“行业从业人员、主管就业老师、外部职业指导专家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专任教师为主导,辅助以其他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共同完成大学生职业指导。为了保证指导效果,落实“1+1”的职业指导教师负责制,即每个班级安排一名专任教师作为职业指导课程负责教师,跟踪大学三年职业指导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指导。
4.When――指导时间全程化、连续化。根据表2对203名同学的调查结果来看,近半数同学认为职业指导(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时间应从大一开始,所占比例最高为46.3%,随着时间的推移,所选的比例越来越少,认为毕业前开始指导的仅占8.4%。可见,同学们认为职业指导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且在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指导。
因此,将大学三年的职业指导进行统筹考虑,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考虑内容安排的时序性和连续性。大一主要安排职业及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大二主要安排就业信息和形势认知和职业能力培养,以认清就业形势,综合培养个人的职业能力。大三主要根据面临毕业马上就业的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就业创业技巧、就业创业流程和法律政策的宣讲,使他们掌握求职技巧、就业流程和权益保护,以便顺利就业。
5.Where――指导场所变换化、组合化。根据职业指导内容的需要,校内外指导相结合,适时变换指导场所,打造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教学环境。校内指导以讲授、模拟为主,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组合,校外指导以参观、调查、实训、实习、实践为主。
6.How――指导方法多样化、个性化。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生最不喜欢的是“讲座”的形式,职业能力测试、个性测验、参观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职业指导模式前三名。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参与性、体验式、个性化的指导模式。
在职业指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取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开展教学,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避免理论、政策的过多讲授,从学生需求和实际技能训练角度出发,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下设重点学习任务,通过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让学生能够参与体验,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对于课程的考核不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对能力、素质的考核,应建立基于心态调适、能力培养、生涯规划的过程考核体系,通过调查报告、典型人物访谈、小组合作、撰写计划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参观实习、模拟面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引入企业专家、职业指导师等多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
注释:
{1}刘炜杰.大学生职业指导模式的理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7)
参考文献:
[1] 陈红.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教学方案设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
[2] 冯旭芳,李海宗.用系统论方法构建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机制[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学业生涯规划计划书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自教育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当前,在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逐步将原有的培养模式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以尽快转变培养方式,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人才。
一、跨专业、多层次、“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将“双创”教育落地的首要任务,改革以往传统、刻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多层次、灵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第一,从招生模式的按专业招生改革为大类招生,入校后不分专业进行第一学年的基础课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基础课教学。第二,尝试从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初次分流,即“专业分流”,在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的基础上划分会计学、会计信息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专业必修课和创业知识选修课学习,积累创业知识。第三,在第五学期安排跨专业综合实训后完成第二次分流,即“方向分流”,学生可自主选择就业、专升本或者自主创业,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从业资格的相关辅导,并参加顶岗实习,针对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安排学业指导和考前辅导;针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创业导师,加强创业精英教育,撰写商业计划书,并完成企业初期孵化,学院可给予相应创业基金予以支持,以商业计划书答辩代替毕业论文答辩。第四,优秀创业毕业生离校后也可返回母校进行创业知识深造,可自愿“反哺”母校创业基金,为创业基金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如图1所示。
(二)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
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旨在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理论知识有更深的领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开设创业学、创意思维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具体而言,普惠教育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工作:1.提供制度保障。在普惠教育阶段,由于课程不为人熟知,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分、学时上予以支持,形成学校内的创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外部环境。2.物质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对原有硬件设施进行更新,需要购置相关硬件和软件,为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奠定物质基础。3.潜移默化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浸润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为后期课程跟进铺平道路。
(三)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
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旨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为以后更进一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而坚固的基础,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创新战略、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合同与交易、电子商务、税务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学习机会,例如拟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相应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四)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依据测评结果,结合个人意愿,在学生中筛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重点培养,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班级或学生社团,为立志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对学生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初创提供辅导,并完成企业初步孵化,协助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市场开拓、人员聘用以及申请创业基金等环节,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企业经营打好基础。
(五)离校后“反哺”或“回炉”阶段
当首批以创新创业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必须加强校友职业发展的追踪,同时继续对毕业生创业进行指导,以辅助毕业生创业孵化成功。过段时间后,可以邀请离校后的优秀创业毕业生回母校举办创业讲座或创业沙龙,畅谈创业感想和经验教训,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回母校短期“回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毕业生可自愿捐赠创业基金,“反哺”母校,为今后的学生创业做出贡献。
二、创新创业能力认证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为参加规定内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培训证书,如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颁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证书。此外,引入校企合作和跨校培养模式,以交换生、进修生身份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在其他学校参加KAB、SYB创业培训实验班;或与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院校、企业合作,在本校完成KAB、SYB创业培训,成绩合格学生可以获KAB、SYB创业培训证书,今后创业可享受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多种优惠措施。
三、“双创”模式下教学方法改革
实施“双创”背景下的人才教育,必须在其过程中突出实践和实施的环节,颠覆传统教学单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弊端,亟待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与一线课堂教学相融合。
(一)“创业导师+学业导师”双重培养
引入导师制,做到不仅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外,还应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配备具有创业辅导资质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在最后创业孵化阶段进行一对一辅导,手把手完成企业初步孵化。
(二)沉浸式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财经类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资源,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为全体学生在毕业之前提供一次与经济社会无缝连接的机会,通过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体会创业和就业的艰辛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
(三)“互联网+”远程教育
在“双创”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培养会打破原有的学制和上课方式,远程教育、远程帮助将可能成为授课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微课、案例式教学等方式提供互动性网络平台,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
(四)“试错”式教学
通过校内的系统学习、实践,乃至企业试运营,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试错”的机会,在各种错误和问题中摸索企业经营决策和技巧,加强团队管理和磨合,将现实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高度仿真,尽力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社会的无缝衔接,把今后犯错误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互动式教学“双创”人才的培养
把课堂从“一言堂”变为“大家谈”,教师身份也将因此而转变。头脑风暴、siminar、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都将成为授课方式,教师将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群演”,学生将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在不断往复的互动之后,创新创业将被印刻在学生心中,使之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六)赛教融合、第一课堂与第
二课堂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各级团组织可通过各类比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创业俱乐部等为基础,扶植全新的学生社团体系,同时辅助第一课堂教师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操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实力。以“双创”为背景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体系的构建,而这个体系涵盖了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次高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刘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8).
[2]赵序海.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论坛,2014(5).
[3]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