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原理

教学设计原理范文1

关键词: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简介:孙立萍(1969-),女,河北丰南人,硕士学位,教授,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论的实验及理论教学.

阿基米德原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该节内容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探究的环节,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笔者对该节内容进行了设计,希望能得到同仁、专家的指导.

1 引导学生有目的的提出问题

阿基米德原理是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前面学习的浮力一节知识提出:我们已经知道了或学习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作用,那么,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 教师设计演示实验,有目的的带领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做出若干猜想,如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大小、物体的种类、物体的形状、是漂浮在液体表面还是下沉、与液体的种类等等,可能会很多,但学生很难想到与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之间会存在直接关系.在此,笔者设计了演示实验如下: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柱形透明容器,装有相同量的水(如图1),将一个重3牛的A块放入其中一个容器中(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①A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为3牛,因为A处于平衡状态,且只受到重力和浮力;②因为两个容器并排放置,还会观察到此容器液面上升了,为什么液面上升了,因为A物块排开了一定量的液体.再将一个重5牛的B物块放入右侧容器中(如图3所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这次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①B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为5牛;②右侧容器液面也上升了,因为B块排开了一定量的液体;同时右侧液面比左侧液面还高,即B块排开的液体比A块排开的液体多.这样,我们就会想到:A受3牛的浮力,B受5牛的浮力,且B排开的液体比A排开的液体多,那么,是否说明受到的浮力越大,排开的液体也越多?即受到的浮力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问题,让学生探究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之间的关系,于是在黑板上板书:

继续引导:用哪个物理量描述排开液体的多少?学生会很直接的回答为:体积,排开的液体越多,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提问:还可以用哪个物理量描述?学生会想到质量,因为,排开的液体越多,排开液体的质量就越大.提问:还可以用哪个物理量描述?重力,因为,排开的液体越多,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就越大.描述排开液体的多少可以用体积、质量、重力来描述.提问:那么,同学们说用哪个物理量更好?学生会马上反应出:重力,因为相同的物理量才可以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会很明确的确立探究的问题,而不会进行盲目的猜测.

3 带领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虽然问题提出了,但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制定计划并设计方案.

(1)解决浮力测量问题,分两种情况:漂浮情况,浮力等于重力;沉底情况:将重物挂在弹簧秤上,物体在空气中时秤的示数减掉物体在液体中时秤的示数.

(2)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实验及分析,会很自然的提出,用量筒或烧杯测量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再计算重力.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给出溢水杯,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

板书:

(3)设计制作实验装置,便于学生进行探究.经多次尝试,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进行实验探究.其中1为底座,2为可升降平台,3为溢水杯,4为重物,5为支架,6为小桶,7为带刻度的透明刻度盘,中央位置为零刻度,向上和向下均为逐渐增大的均匀刻度.8为劲度系数相同的弹簧,下端带有指针.调节两弹簧上端悬挂点,使得当重物4未浸入水中且小桶6中没有水时,两弹簧指针均指在刻度盘7中间的零刻度.

4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原理范文2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COM文件和EXE文件结构及其加载机制等,以此为基础掌握DOS病毒中的文件型病毒的含义及工作原理。其中文件型病毒的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针对典型病毒的分析,包括大麻病毒分析,黑色星期五病毒分析等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病毒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信息安全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包括汇编语言、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等前导课程,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较为熟练,但对于计算机病毒常用的分析工具还较为陌生,因此还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本节课将以课本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环境设计。

提供一人一机的实验环境:运行Win2000操作系统的PC机,具有宏汇编masm5语言编译环境,关闭杀毒软件。教师准备视频剪辑,视频内容为典型文件型病毒入侵计算机系统并造成破坏的全过程;自制PPT幻灯片,展示计算机病毒原理及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和对学生考察的小测验题目;准备课后习题。

2.课时安排。

课堂讲授4学时,实验4学时。

3.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生动有趣、激发求知欲课程导入从给学生播放一段网上下载的视频开始。该视频内容为一台计算机系统感染、爆发CIH病毒,至使系统软、硬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最终导致无法启动的全过程的录像。视频播放完毕,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有没有中过病毒?症状是什么样的?计算机病毒是怎样控制我们机器的?”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们回忆自己的计算机遭到病毒攻击的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引入本堂课要讲授的内容———文件型病毒原理。(2)讲解原理: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从文件型病毒的定义讲起,告诉学生,各个系统下文件型病毒都占有重要地位,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视频中的病毒,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文件型病毒。因此认真学好这堂课,对于深刻掌握计算机病毒原理和反病毒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复习COM文件和EXE文件的基本格式,结合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复习可执行文件格式的同时,针对文件格式中的各个细节,给出病毒在哪些位置有可乘之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这样的文件格式下,你会选择哪些部位修改源文件,怎样进行感染”等问题。下面以COM病毒为例,介绍教学的过程。首先给出COM文件的基本格式,然后讲解COM文件的调入执行过程。在讲解过程中强调COM文件的调入执行过程是非常独特的,也是病毒用来进行侵入的最基本依据。经过以上讲解,学生已对COM文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COM文件进行感染可以有哪些方法?有什么依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充分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刚才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补充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足。至此,学生已经对COM文件型病毒感染和传播原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教师再将文件型病毒的原理全面讲授给学生,帮助学生使知识系统化。然而,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要再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病毒代码分析中。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文件型病毒———“黑色星期五”代码,带领学生利用所学过的汇编语言知识和刚刚学习的COM文件型病毒知识,对病毒源代码进行分析。学生亲身体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3)实验:尝试动手,体验成功实验准备:为学生提供一个供参考的COM病毒程序(程序1)和一个测试用的COM程序(程序2,即待感染的正常COM可执行文件)。具体代码略。实验原理:程序1首先解决自身在被感染COM程序中的重定位问题。在病毒运行时,它必须知道自身代码的起始地址,该地址即为病毒的基地址,病毒代码中的其他变量都可以利用该基地址和变量相对该基地址的偏移之和来进行重定位。在感染过程中,病毒代码覆盖待感染程序的前4个字节,为此必须保存原来的4字节,同时,还要修改待感染程序开头的新4个字节,然后复制到待感染程序的开头。实验步骤:仔细分析病毒程序代码,画出病毒程序的流程图,并找出病毒程序是如何得到自己的基地址的代码;利用Masm5.0分别编译、链接病毒程序1和待感染程序2,然后利用exe2bin把程序1和程序2的执行文件转换为COM文件,分别为和。观察下述动作后的程序的执行结果①执行②执行③再次执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如果多次执行是否重复感染?(4)试着手工清除中的病毒,然后再执行,测试是否清除成功,给出清除病毒所依据的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5)试着自己编写一个COM病毒测试,以为感染目标文件,并测试该病毒的执行效果。Masm5.0的使用学生们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而exe2bin命令的使用需要给出相关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把所遇到的问题讲出来,带领全体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给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对能够深入思考的同学和给出独特见解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同时提示学生,不要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上,要勤于动手、乐于动手,让所学知识在行动中得到巩固。

4.思考练习:深入研究、及时总结。

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实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认真听课和积极动手做实验之后,会对文件型病毒的原理有了全面而生动的认识。然而仅仅能熟练的对书本上和教师所给出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仍然是不够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病毒分析师,还需要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宽阔,勇于追踪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热点,掌握最先进的病毒信息。因此,要乘胜追击,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和思考练习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与文件型病毒相关的知识,并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写成书面小报告,在课下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5.考察。

考察方法不应仅局限于书面考试或课堂作业,应将考察放到课堂中和实验过程中,注意每个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情况,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适的评价。以上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激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来。

三、教学体会

教学设计原理范文3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xBASE系列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交互式开发工具,通过课程实习掌握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开发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理论教学+笔试”模式改为“基础(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Internet技术等)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完成小型软件的开发。

二、活动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已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或生活需要的调查、分析,做出规划、设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开发小型应用软件,从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知识意义和信息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指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需求情况,确定开发项目;要针对开发的项目再采集数据,进行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框架;画出流程图,并以此写出FoxPro程序及进行调试和修改;编写系统使用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和组织评价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自学。

四、教学设想

课程设计采取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自主地确定设计的课题,确定软件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教学对象

2000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学生。

六、教学时间

2001年5月~6月。

七、教学过程

共分为五个阶段:

1.动员布置阶段

强调进行课程设计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环境。印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说明》,详细地布置设计内容,完成工作,并推荐一些设计项目供学生参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阶段

指导学生收集原始资料,初步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并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指导教师汇总,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指导。

3.协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阶段

对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归纳。

4.指导规划设计阶段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包括确定软件(课题)功能、系统结构(数据流程)、程序流程、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这是课程设计的主体部分,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原则是严格要求、规范设计、耐心指导、发扬个性、鼓励创新。

5.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采取三种方法:学生自己演示课题,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表彰;学生书面总结。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相互了解,通过对比发现差距,确立奋斗目标。

八、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并自觉地应用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反馈的信息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并及时地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去获得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书籍、Internet资源等),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空间得到充分扩展。

九、课程设计结果统计

课程设计结果统计是完整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课题分布

2.课程设计评价统计

如何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学生的综合能力;(2)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3)学生对教学之外知识的汲取能力;(4)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从软件作品(包括所有要求上交的内容)的外观、软件说明书的编写、软件界面和使用方法、软件的结构、编写程序的算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如何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课程设计教学的重要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理论和软件工程学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对它们形成意义建构,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人为的“灌输”,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查阅书籍和文字资料以及利用Internet寻找信息资源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设计的本身,而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的建构要求三个方面去进行的。

教学设计原理范文4

1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苏教版“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教材的内容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多以这样的序列展开。但实践下来一直有以下几点问题困扰教师:一是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如Na2CO3溶液呈碱性等,这往往造成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二是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比较被动,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反映出来。

因此,我尝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变换思路,紧紧抓住某些盐的离子会促进水的电离这一核心,由学生自己构建出盐类水解的知识框架。

2 教学目标

(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知识与技能)

(2) 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过程与方法)

(3)能在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过程中感受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

(4)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室温下的KW仍为10-14。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水的电离呢?

[生]可以考虑升高温度或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或OH-浓度。

[追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和c(H+)或c(OH-)呢?

[生]可以加入能与之反应的离子。

[追问]从哪些角度考虑这些离子?

[生1]从离子反应的条件看,要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生2]其实是生成弱电解质。

[学生活动] 请大家讨论后先写出能减少水电离出来的c(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的离子,然后以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针对学生写出的离子方程式多数为CH3COO-+H+=CH3COOH这类形式展开讨论。

[提问](1)H+从哪里来?离子方程式中通常以微粒存在的主要形式来表示,那么写H+或H2O哪种形式更合理?

(2)写成等号还是可逆符号更为合理,为什么?

[生1]H+来自于水的微弱电离,所以离子方程式中写成H2O更为合理。

[生2]因为CH3COOH还会离解出CH3COO-和H+,所以写成可逆符号更为合理。

[生3]因为方程式中前面写了H2O,所以生成物中要补写上OH-,反应后的溶液应呈碱性。

[提问]这些离子方程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小结](1)反应都是可逆的; (2)这些反应都促进了水的电离; (3)都生成了弱酸;(4)都使溶液呈碱性。

[师] 按刚才讨论的思路,自己整理哪些微粒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的c(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要求: (1)写出常见的微粒; (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3)找出这些离子方程式共同的特点。

[生1]这些离子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为没有生成弱电解质。

[生2]在刚才的离子方程式中,CH3COO-+H2O

CH3COOH+OH-是不是既可以表示CH3COONa也可以表示CH3COOK与水的反应呢?

[生3]应当是吧,那能不能表示CH3COOH与水的反应?

[生4]CH3COOH加到水里,不是呈酸性,抑制水的电离了吗?

[生5]CH3COOH加到水里,电离出来的CH3COO-本来就很少啊。

[师]很好,那也是说刚才离子方程式中涉及到的阴阳离子,代表的是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这种盐与水生成酸与碱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引出课题,学生很自然地接受。

[师]请再整理一下刚才的讨论思路,围绕3个方面谈谈你对盐类水解的认识。(1)哪些盐会水解?(2)盐类水解的本质?(3)盐类水解导致的结果?

(学生多数能很流畅地表达对盐类水解的认识,都能谈到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师]对刚才的内容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生1]刚才写到的盐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生成物要么是弱酸与OH-,要么是弱碱与H+,难道它们不会再反应吗?

[生2]那是不是说明盐水解的反应限度比较小,弱酸与OH-,弱碱与H+大量共存不行,少量共存是可以的。

[师]在第2课时中,我们将运用学过化学平衡的知识理解水解平衡的限度,并通过实验理解水解平衡的移动。

4 教学反思

4.1突出模块教学特点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生不是所有高中学生,而是对化学感兴趣并将升入大学学习理科的部分学生,因此对本模块的教学定位要高于必修模块教材和其他一些选修模块教材。本模块更突出学科思想,是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对思维要求高。因此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4.2突出本章的学科思想

本章的标题为“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自始至终以化学平衡的思想理解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这一切都和水的电离密不可分。所以本课的处理力图围绕这一核心。突出这一核心之后,前后知识便易于贯穿了。

4.3突出过程与方法,突出学生活动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是本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在思维的冲突碰撞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分析思考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同时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需要。知识应当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作为教师一是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二是要智慧地点拨几个关键之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堂课中,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交流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胡久华,支瑶,陈欣. 采用不同教学处理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案例研究[J].化学教育,2006.(12):23-25.

教学设计原理范文5

关键词:通信原理 随堂测试 FLASH

一、Flash随堂测试设计

从技术上讲,选择什么样的制作工具都不会影响课件的优劣,但是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工具往往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够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工具比较多,我们根据教学情况选择了动画制作工具Macromedia Flash MX。

Macromedia Flash,简称为Flash,现称为Adobe Flash,是美国的Macromedia公司所设计的一种二维动画软件。通常包括Macromedia Flash,用于设计和编辑Flash文档,以及Adobe Flash Player,用于播放Flash文档。

而Macromedia Flash MX被超过一百万的专业人士奉为“必备”工具。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都可以从这个易用而又功能强大的开发环境中获益。

随堂测验的Flash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知识的机会,在测试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起到了关键作用。下面从图层、元件、ActionScript脚本语言三个方面介绍在线测试Flash的制作过程。

二、所需元件的制作

(一)选择插入新建元件,设置元件名称为“标题”,元件行为为影片剪辑。在舞台中利用文本工具写入“随堂测验”四个字,并将时间轴延长至20帧处。锁定图层并新建一个图层,利用椭圆工具在文字旁画一个椭圆型,双击鼠标选择此圆点击属性面板,将其笔触颜色改为无色,填充色为放射状,并在混色器面板中选择colorproxy为蓝色,选择此图层的第20帧,添加一个关键帧,将椭圆水平的从文字左侧移动到文字的右侧,创建一个形状补间。继续添加一个名为“遮罩”的图层,将图层1中的文字复制到遮罩图层并与图层1中文字重合,将此图层设置为遮罩层,锁定图层并保存。这样一个具有动态效果的文字就做好了。

(二)按照(1)的做法,同样制作出“说明”“重做”“答案”“选择”“返回”这五个动态文字的影片剪辑元件,并且保存。

(三)新建一个名为“箭头”的影片剪辑元件,选择矩形工具在舞台上画出一个边框颜色为无,填充色为粉红的矩形,利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矩形改变为梯形。点击多角星型工具,在选项设置中将样式改为多边形,边数设为3,在舞台中画出一个三角形,利用选择工具将三角形与梯形选中,点击修改组合,箭头就算画好了。然后选择时间轴的第6帧插入关键帧,并将箭头向下拖动一点,在1至6帧中创建补间动画,补间选择为形状。

(四)继续新建一个名为“定时脉冲”的按钮元件、在时间轴的“弹起”帧处,利用文本工具键入“定时脉冲”字样,并设置字体颜色为黑色;在“指针经过”帧处插入一个关键帧,将字体的颜色改变为红色;在“按下”帧处插入一个关键帧,将字体的颜色再改变为黄色;最后在“按下”帧处插入一个关键帧,并利用矩形工具在舞台上画出一个矩形将字体遮盖住,按钮元件就算制作完成。

(五)按照(4)的步骤,逐一制作出“抽样判决器”“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cos(wct)”“答案”“返回”“说明”“重做”,这几个按钮元件。将所有制作好的元件保存。

三、 图层的设置

随堂测验的flash演示一共设置22个图层:

1.字:导入标题等文字元件;

2.说明:利用文本工具编写说明内容;

3.返回:导入制作的“返回”按钮元件;

4.选择:导入制作的“选择”影片剪辑元件;

5.帮助:导入制作的“说明”按钮元件;

6.底图:利用椭圆工具在舞台中绘制出一个乘法器;

7.a到e:分别在这五层中利用文本工具绘制出一个矩形框,并设置其属性将字体设为宋体,字号为12,文本填充颜色为黑色,线条类型设置为多行,并将变量名改为与图层相对应的名称。例如:在图层“a”中的文本框中变量名就设置为“a”。以此类推,将五个文本都键入变量名;

8.线:利用线条工具,按住shift键在舞台中绘制直线,将几个文本框连接起来;

9.箭头:利用多角星型工具画出三角箭头,箭头方向指向文本框;

10.1到5:分别将制作好的“定时脉冲”“抽样判决器”“带通滤波器”“低

通滤波器”“cos(wct)”这五个按钮元件导入到这五个图层中;

11.箭叉:导入“箭头”影片剪辑元件与“叉”图形元件。用于判断答案的正确与否;

12.重做:导入“重做”按钮元件;

13.答案:导入“答案”按钮元件;

14.action:单独对ActionScript脚本语言设计的一层;

参考文献:

[1]安永丽.美国大学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探讨[J].科技信息,2012,10.

[2]樊昌信,詹道庸,徐炳祥,吴成柯等编. 通信原理.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3]安永丽,高雪飞.3G时代独立学院通信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9-10.

[4]安永丽.产学研结合与创新教育 [J]. 科技信息,2013, 4.

教学设计原理范文6

【关键词】制冷设备;一体化教学法;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能较好地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一体化教学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

下面笔者以技工院校《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中“空调制冷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这一章节为例,谈谈对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学什么

1.学习任务及地位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动手能力。本节所讲空调器(制冷系统)的故障检查与维修是该门课程最为重要的一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空调器故障检查与维修是对接就业岗位必须掌握得关键技能,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学习的对象为技校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较强的制冷专业基础,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具有团队意识。

图1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标准及学生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综合职业能力方面:

(1)检查并分析出“冷量不足” 故障产生的原因

(2)自主查询资料,制定排除“冷量不足”故障的计划

(3)遵守实训室相关管理规定,按工作规范,协同进行工作任务的实施

职业素养方面: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美的空调售后维修服务规范及服务理念。

二、如何学

1.教学环境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设置会让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环境包含:教师任务演示区,学生学习讨论区,职场环境实习区,资料检索区,工具摆放区(如图1所示)。

2.教学流程

三、为什么这样学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材和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采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感而发。不进入角色,学生始终认为这是理论的讲解,我只要在实训中学会操作就行了,所以放弃理论。角色扮演使得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他在这个岗位要承担的责任。

利用我校校企合作的平台,巧妙创设如下工作任务:美的华凌设备有限公司委托我校培养制冷售后维修的服务人才,要求严格根据美的空调服务规范和服务理念实施操作,实现校企人才无缝对接。

让学生分别扮演客户,客服,维修人员,校服作为工作服,校卡作为工作牌,客户跟客服描述空调故障,客服派工,维修人员填写派工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组织教学,温故知新

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和演示教学法,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个理性的认识。知道故障,怎么排除,主要教师在演示教学,把空调运转冷量不足这一故障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排除的方法进行演示,该过程也是本次任务化解重难点的主要手段。

3.获取信息,制定计划

首先需要他们回顾教师演示内容及自主查询资料,填写工作任务书上的相关内容,如:空调器正常运转参数;空调器这一故障产生原因有什么;有什么排除方法;维修后要怎么测试。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他们就可以制定了维修方案,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做什么,对于培养他们的维修思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根据工作任务书的指引,采用分组讨论,开放的教学方法,确保提供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任务实施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能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5.质量跟踪,分组检测

采用的是分组检测的方式。

6.课堂总结,反馈提高

让学生自我发言小结,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把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成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7.任务拓展

除了对本节任务进行简单回顾,更重要的是对新的学习任务进行知识的迁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得怎样

学得怎样,体现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在课堂总结时,教师主要根据三个评议的表格,分别是《个人评议反馈表》、《小组评议反馈表》,同时,《小组评议反馈表》又分为《小组评》和《教师评》。

《个人评议反馈表》中,自评占总评30%;小组评占总评30%;教师评占总评40%。

《小组评议反馈表》中,小组自评占总评40%;小组教师评占总评60%。

评价内容项的设计主要标准是要与之前的设立的教学目标相呼应,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书中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把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能调动起来,培养出能工巧匠式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