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培训的商业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体育培训的商业计划书范文1
关键词:高等农校;创业教育;创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33-03
一、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使命。深化教育改革,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精神,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而创业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其重要内涵。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也是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乃农业大国,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措施和有力保障,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校的历史使命。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农业科技的匮乏和农业人才的短缺是主要瓶颈。高等农业院校不仅是培养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也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服务农村经济的实施主体,且在培养农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独具优势和特色。因而,高等农校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重任,通过创业教育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协调发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实践环节锻炼,培养出更多视野开阔、具有开拓精神、献身农业的高素质创业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时代,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大增,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解决就业难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创业创新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更新就业观念,使大学生有能力回乡创业,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也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此减轻就业压力,创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
二、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能力。但从总体来看,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高等农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业教育文化氛围缺乏。高等农校缺少勇于承担风险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学生回乡创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高等农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学生去农村施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但很多高等农校教育者存在片面的创业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开展创业教育仅仅是为学生就业寻出路,并没有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高度。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只重视创业计划大赛等与创业有关活动的开展,未将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目标融入整体育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受传统就业观的束缚,一些大学生留恋城市生活,不愿下基层,并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看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城市里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创业;农村学生虽大都具备勤劳、不怕吃苦等创业素质,但是大部分农村学生带着父辈的殷切期望,希望跳出农门,在城市开拓一片天地,如果毕业后回到原籍会被认为“没本事”。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得大学生回乡创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2.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一是高等农校的创业系列课程与国外高校相比严重匮乏。国外十分重视开设各种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开设了创业涉及的法律、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等几十门系列课程。而我国许多高等农校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活动,或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但创业教育仅限于简单传授一些创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等,任务和目标不明确,远未建立起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导致即使有些学生在求学期间接受过该方面的教育或训练,事实上真正的创业意识、知识、素质与能力却明显不足。二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没有有机融合。高等农校的创业教育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负责就业的辅导员来组织实施,与教务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沟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并与专业教育有机联系和结合起来。不少学生是通过选修课或空暇时间等形式获得“业余教育”,致使创业教育失去学科专业这一强有力的支撑和依靠。三是创业教育缺乏个性和特色,重理论,轻实践。国外高校依据自身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模式,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内容基本雷同,没有体现学校、专业特点,高等农校也没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很难发挥其特色和专长。此外,创业课程的设置重点还是强调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纸上谈兵,远离实际,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机会与发展空间,原本生机勃勃的创业教育成为枯燥的知识填充,与其他课程相比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3.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落后。创业教育内容丰富,重视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要扎实,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高等农校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备不足,且大部分缺乏创业实战经验,进修机会少,很难言传身教;而且对大多教师而言,创业教育是新兴事物,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创业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和僵化,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优化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高等农业教育应从培育现代农业接班人这一战略高度出发,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农村实践等活动,扩大高等农业院校优势特色,增强学生服务农业、献身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积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转变创业教育观念,提高创业教育的认知水平,是促进和发展高等农校创业教育的前提。创业教育是新的时代对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适应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过少的形势需要。高等农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以培养并提高大学生以创业能力为主的各项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仅对少数人开展创业教育的做法,在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其次,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大力宣扬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学生创业,让“敢于创业、创业光荣”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的观念,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环境。与此同时,积极营造校园内的良性创业文化,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创业的氛围,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大学生进校园的那天起,就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转变其择业观念,树立“从基层做起、到基层创业”的择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对创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培养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意识,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到农村创业,打破传统的就业格局。
2.建立科学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第一,高等农校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将创业教育渗透到第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高等农校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及农校在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以第一课堂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在传统专业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理念,形成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知识教育相互有机融合的局面。采取创业教育核心课程和公选课相结合原则,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纵向分科的教学现状,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横向联系,文理渗透、相互交叉,开设创业意识、心理、能力、风险以及创业技巧等方面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二,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新方式,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培养方案的个性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学生普及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专门为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制订教学计划,配备指导教师,开展递进式的创业教育与培训。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运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答辩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以当前社会实际为切入点,将现实的创业事件分析与实践活动贯穿于案例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创业问题能力。同时,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等农校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大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学生普遍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高等农校除了原有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尽量为更多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创业的锻炼机会,一方面可引导和促进学生了解农村、真正融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把握农村农民需求,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践锻炼,也为毕业生回乡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农村发展留下一批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同时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讲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等实践中去。
3.建立培养激励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农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结合高等农校创业教育的师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着力于全校教师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从学生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增强教师对创业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建立培养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校要健全完善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管理体制,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成长,实施终身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从校内公共课教师和相关专业课教师中遴选优秀教师为创业教育教师,同时聘请企业家、咨询师、政府官员等各界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与学生结“对子”,让学生接触一些创业的实际问题,对创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现有创业教师的培训。最后,提供条件支持教师展开有关农业产业方面的研究、经营活动,强化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自己创办经营企业,丰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选拔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学校与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6):106-108.
[2]戴育滨.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9-132.
[3]骆秋琴,林银,谢志远.农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3,(5):147-150.
[4]李胜文,杨学儒.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188-190.
[5]李宏贵,熊胜绪.中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探索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0,(3):24-28.
[6]欧阳伦四.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3):103-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新农村建设课题“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的优势与角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