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民间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民间艺术范文1
【关键词】明清;陶瓷绘画;民间艺术;精神特色
一、明清陶瓷绘画发展环境
陶瓷绘画作为明清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个人、家庭、族群、载体、媒介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简言之,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而后发挥绘画这个特定载体的作用,并通过绘画者的主观感受,体现绘画中所表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并在交互式平台中获得经久发展。明清陶瓷绘画发展离不开华夏文明中民族绘画发展的整体脉络。明清陶瓷绘画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群众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为树立民族形象,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华夏文明传承,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环境。
二、明清陶瓷绘画的传播及其形式
中国是陶瓷故乡,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以青花、粉彩等为代表的精品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陶瓷经由巧手艺人创作,而后通过文人的笔触,传达出自然、人生、宇宙的感悟。明代宣德年间至嘉靖、万历时期,以五彩瓷器为主导的宫廷绘画艺术中,以釉上蓝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加之红、绿、紫彩还可分化出深浅不同的色调。纹饰题材海纳百川,人物、鸟兽、花草、虫蝶等生动艳丽的作品和陶瓷种类,造就了我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而皇家御用文人在迎合时事下,陶瓷绘画艺术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绘画艺术有等级制度的高层阶段传导至民间艺术中,在清朝时期有了其鲜明的发展特点。由官窑到民谣的过渡时期,远销欧洲各国,而这一时期,多以物纹、山水纹凤尾樽,以及棒棰瓶较为常见,而水墨画则成为绘画艺术传播和发展中的主要契机。明清陶瓷绘画的传播及其形式主要以文人画催生大众化传播,一方面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艺术观念和书写材料的特殊性传播范围,主要传播过程为一个符号—动植物—人物—山水的演进过程。经明代吴门四家、徐渭和清四僧、扬州八怪等的继承,加之官窑与文人画的结合,极大提升了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形式上看,从只工不写到写意性、主题性的纹饰,充分展现创作者的意象世界。水墨韵味、流白和素描,以及线条的质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明清陶瓷绘画的民间艺术精神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明清陶瓷绘画,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
(一)民族精神和特色的体现
从明清绘画的演变来看,以文人画为依托的民间艺术的“大气”,突出体现在民族精神的时念和特色范围之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中国画对公众的教育性,在时代的发展中得到了深度体现。从官窑到民窑的发展,从精神需求到审美意趣,是文人艺术民间绘画完美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更是以多样化的美术样式和艺术精神,传播华夏民族精神和特色。
(二)带动了民族产业链条的长期发展
从古丝绸之路开辟到郑和下西洋,从大开国门到闭关锁国,在陶瓷艺术的传承中,“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目的,很少能在陶瓷绘画艺术中体现,而从技术层面和国画的素养来看,文、意、趣主题的表现和氛围的营造,有赖于匠人制作和画风表现。
(三)艺术美的高度契合和追求
陶瓷文人画以三维的、不规则的载体结构为主,通过控制线条、笔墨、构图,充分表现美的享受,以形表意,以意造型,实现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陶瓷工艺”和“绘画工艺”融合阶段,运用形色肌理、点线面语言、书写以及制作和烧制等工艺,完美传达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感悟。
四、结语
明清陶瓷绘画精神特色,是传播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并融合在艺术表现和工艺产品中,画面所要传导的观念诉求和大众传播,无论是商品属性还是从中传播的价值,都极大丰富了中国明清陶瓷文化的民间艺术精神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春阳,曾群浪.论《牡丹亭》《桃花扇》戏曲插图中女性主义对明清陶瓷绘画的影响[J].工业设计,2015,(11):65-66.
[2]陈健毛,肖绚.清末景德镇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根由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64-167.
[3]刘乐君,王新荣.“庭院栏栅”-明清五彩瓷中“栏杆”的形制与布局探微[J].陶瓷学报,2016,37(2):220-223.
特色民间艺术范文2
1东北民间绘画的概况
民间绘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承流变的过程,最初是由石器时代人们的萌芽时期美术发展而来的,彩陶、青铜纹饰、帛画、瓦当、画像石、画像砖等都为民间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间绘画在古代社会中并不是主流的绘画形式,却是所有绘画形式的基础和可供其发展的土壤,它具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版画、油画、国画、年画、农民画、树皮画、鱼皮画、葫芦画、布贴画、指画、壁画等。其具有广大的创作群体,只要有创作欲望,创作者不受身份、地位、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绘画基础等制约。当今的民间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更多人所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绘画题材、艺术表现形式越加丰富多样,也被更多的绘画形式所吸收和容纳。东北民间绘画在具有民间绘画的题材、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同时,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民族特征和审美观念。东北的黑土地上有山、有水、有平原,冬长严寒、夏短温湿。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在这里,明清以前一直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导,直到“闯关东”之后,中原文化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慢慢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状态。独有的文化状态,承载着东北地区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和文化艺术结晶。其在绘画中把生活的美进行归纳概括,升华为艺术的美,画面中多表现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历史故事、宗教信仰等,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绘画内容也发生了改变,不断的与时代接轨,除保持原有绘画内容与题材之外,多出了反应新社会、新时代、反应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绘画内容。也形成了众多的绘画流派,且流派传承成反差状况。时至今日,在东北民间绘画的传承方面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差状况:其一是现有的传承人愈来愈多,形成了独具东北地方特色的绘画创作群体,创作现状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如辽宁铁岭指画、哈尔滨桦皮画、内蒙古扎鲁特版画等。其二是传承人越来越少,有关传统的民间绘画、制作技法,只在技法原创者家族内部保有传承,承继者只有一两个人,使得很多传统民间绘画技法均面临着一定失传的风险,如吉林东辽葫芦画等。从早期的民间画到当今现代东北民间绘画的发展传承来看,已然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其绘画工艺、理念的传承,也逐渐由早期的某人单独创作或家族成员带徒进行传承,到时至今日的民间绘画形成创作群体、学派。东北民间绘画在保留着其传统的祈福、赞颂美好事物的内容同时,从传统的吉祥图案绘制、历史故事刻画,到神话传说人物像等不同风格题材,始终不断地向着现代化题材进行转变。在经历了一次次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为繁荣我国民间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东北民间绘画的题材种类
2.1东北冰雪画。由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因素原因,雪景由其受到东北民间画家喜爱,其不仅是因为冰雪自身洁白无瑕的特征,更是因为其能够表现出东北独有的迷人的自然状貌。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东北民间冰雪画在将雪原、冰棱、雾凇、树挂等物象绘制呈现在国画宣纸、绢布之上的同时,更赋予了其更为珍贵的精神面貌,民间冰雪画的创作绘制,代表了人类对纯洁、崇高品质的向往和追求。早在庄子《逍遥游》中便提到了“貌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诗人杜甫也曾写道:“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冰雪山水画的产生及发展便是来自于无数的民间画家、文人的自娱之情,拔俗之意。2.2东北年画。同为地域需要,东北地区民间绘画中的年画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也得到了崭新的发展。在豪放的北方人面前,为满足劳苦人民因殷实丰足的过年心理而创作的东北年画中,色彩需要更加的红火,画面所绘物象相较南方地区也要更加充实饱满,更加突出富裕、吉祥、红火、兴旺等装饰性的艺术特点。如在年画的创作过程中,用石榴红润饱满的果实表达“多子”,用肥硕大鱼的形象表现“富余”,用花枝招展的红牡丹象征着“富贵”,用昂首的大公鸡表示着“吉祥”,用小蝙蝠的形象代表“幸福”等等,充分利用年画上的种种物象和字的谐音来表达人们内心中的美好愿望。另外还有一种表常见的表达形式,那便是在绘画过程中,将多种动物、植物、房屋、小桥等建筑物组合成复合图案,与寓意吉祥的成语谐音,如,绘制一只喜鹊、凤凰和一座房屋或几棵树木的组合,便是同“喜从天降”谐音;绘制一株盛开的莲花、穿红肚兜的小孩形象,和鱼的组合,便则是与“连年有余”、“吉祥有余”谐音等等。这些谐音图像在绘画中相结合,把乡村常见物象的美好事物相联系的同时,更呈现出人们的内心向往,突出了北方地区强烈的乡土、人文气息。2.3东北门神画。门神画也可归为年画的一种,在北方地域门神画主要源自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县的寒亭杨家埠。北方地区传统的门神画因其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饱满的结构,驱邪的寓意,常于过年时张贴在家家户户院门之上。因此,门神画发展至今也受到了相当大一部分北方民间画家的喜爱。在北方地区,门神画的创作题材主要分为,神马像如:钟馗、灶王;吉祥画像如:孔雀、大鱼、牡丹;耕种画像;怡情画像;故事画像如:八仙过海、水浒传,以及戏剧画像六大类。其无不表达了创作者对丰收富裕的渴望,对于美好事物、唯美故事的向往,以及对田间耕种生活的赞扬。
3东北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
取材乡村、田间、林木,北方地域有着其独特的民间绘画特色与风格,其具体表现在:3.1取材于生活,乡土艺术性显著。东北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显著。在基于此种生态环境多样化的条件下,早期的北方民间绘画便在这种耕种、林牧地区中诞生,并逐渐发展成长起来。民间艺人在农耕放牧的闲暇时就地取材,在自身的情感抒发之际绘制出一幅幅经典的画面,塑造出来的形象虽简但却更具乡土美感。东北民间绘画在创作之时,往往以其稚拙、随意甚至夸张的笔触,将北方乡村常见的动物、植物、历史故事,传统建筑,乃至把数九寒冬之时纷飞的冰雪同创作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绘画作品,以独特的绘画技法将显著的北方乡土艺术纷呈纸上。3.2浓郁的东北地域性。东北地区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使得其在绘画风格、题材、内容,乃至绘画技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方民间绘画的一面。其粗犷豪放,明艳质朴的一面受到早期山东地区人民“闯关东”的影响,多数东北本土的民间绘画都产生了一定的变革,继而不断同外来文化相融合、共通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但其毕竟生长于北方的黑土之上,在民间绘画的创作中东北地区的地域性仍旧尤为浓郁。如其生产题材、动植物题材,乃至北方传统的萨满文化题材等,都有充分的表达出独属北方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文化内涵。3.3淳朴的民风习俗题材。东北地区的黑土白山、辽阔平原、大小兴安岭,都有着属于其淳朴的民风习俗,而这些在北方地区的民间绘画中都有所体现,如,采用雕刻、烫、剪、画,等技法的桦皮画,便是将北方地域森林民族的狩猎、出行、图腾崇拜等风俗习惯用以图形绘制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民间画种。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东北民间绘画题材也在不断更迭。如北方现代风俗画中的庄稼老汉、庆丰收舞蹈、农家乐等题材,皆是传统民间绘画同当今时展相适应的产物,其在绘制中无不反映出新农村建设中的淳朴风情,以及当代的新民风,新气象。
特色民间艺术范文3
关键词:民间歌谣;文化功能;艺术特色
民间歌谣,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居民实际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
民间歌谣在长久发展中,主要形成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娱乐功能。民间歌谣,集成了当地民俗中的传说、神话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够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歌谣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情感表达、情绪宣泄的重要渠道,特别在部分娱乐方式相对稀少的地区更是如此。民间歌谣更多的娱乐作用重点体现在童谣上。虽然说童谣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甚至没有传递一定的情感内容,但是其具有相对较强的音乐节奏,在传唱中更为朗朗上口,具有更好的娱乐效果。民间歌谣所具有的娱乐功能,也是其得以大范围传唱与提升的重要基础。(二)审美功能。民间歌谣,具有诸多淳朴之处,这就给劳动者提供了足够的美感欣赏。同时,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给予其所独有的审美功能。民间歌谣,作为口头的诗歌艺术存在形式,是社会生活以及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表达,这需要其所塑造的鲜明艺术形象才能够完成了,这也说明了民间歌谣具有较为突出的审美功能。比如,大多数民间歌谣所刻画的艺术形象十分具体、生动,能够感动传唱者和听众,触动所有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引发共鸣。同时,传唱者与听众在无形中能够深入地了解民间歌谣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受到民间歌谣艺术美的影响,这也体现出民间歌谣的审美功能。民间歌谣所具备的较强审美功能,也是其具备较强教育价值的重要原因,这是民间歌谣得以走入学校音乐教育课题的关键。(三)调节功能。民间歌谣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使得其得以在民间大范围推广。当前很多的民间歌谣与劳动者实际劳作尤其是集体生产劳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关系,已成为劳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在部分较大劳动强度,耗费较长劳动时间的劳动活动中,民间歌谣不仅仅是“指挥者”,更是“调节剂”。比如,在建筑场地唱《打墙号子》民间歌谣时,随着民间歌谣的节奏能够大大地规范了不同劳动者间的动作,促使劳动者步调一致,提升了劳动者劳动的效率与质量。另外,在劳动活动中唱合适的民间歌谣时,还能够大大地减轻了劳动者的疲劳感,从而促使劳动者以更具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比如,劳动者在唱到与劳动有关的民间歌谣歌词时,动作节奏明显加快,心中产生想一把把工作完成的想法。另外,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在唱其当地方言民间歌谣时,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劳动情绪调整作用,这对于减轻因动作单调重复而引发的厌烦情绪有较大的作用。
二、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一)情真意切、单纯朴实。从民间歌谣中,老百姓们能够感受最为深刻的便是情真意切以及单纯朴实的民风。在民间歌谣中,劳动百姓在其歌词中表达了内心真实的情感,最为真实地体现了老百姓的内心情感世界,体现出老百姓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民间歌谣所具备的审美功能,重点在于满足不同老百姓间的情感交流等需求,这已成为不同老百姓情感的连接点与交汇点,从而触发民间歌谣传唱者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因而,大部分民间歌谣大部分都是淳朴情感以及真实生活的反映。(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民间歌谣的层次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大多为难度不大的旋律线条,从而体现出单纯质朴的艺术形象。然而,民间歌谣所利用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具有多样性,这也是民间歌谣具有新颖特性的重要原因,能够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独创性。比如,部分民间歌谣具有相对较为规整、单纯的音乐节奏,民间歌谣的节奏类型具有丰富样特性,不仅仅体现出统一性,也体现出变化性。另外,部分民间歌谣在相对统一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形成的,这跟民间歌谣内容的单一性有较为紧密的关系。然而,民族歌谣内容的单一性,并不代表民族歌谣内心情感的枯燥性,反而体现出民间歌谣内容的集中性与平易性。(三)品类齐全、自成系统。在国内诸多区域在长期发展中处于自治或者半自治的发展状态下,这使得部分民族具有一定的自主发展性,这也导致部分民间歌谣在长期发展与演变中形成了品类较为齐全的艺术发展体系。比如,部分民间歌谣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区域色彩,但是与以区域为特征的其他地方文化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歌谣所具有的品类齐全特点,与不同区域间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发展文化有较大的关联关系,这与民间艺人关注民间生活,注重自我提升也有紧密关系。
三、结语
深入地分析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有助于提升民间歌谣的受欢迎程度,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民间歌谣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活动。因而,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地探讨分析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特色,以推动民间歌谣得以更为广泛地传唱。
作者:薛东慧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彩珍.宁波民间歌谣的文化功能和艺术特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03:42-46.
特色民间艺术范文4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有着例如地理、风俗、交流上的差异,而且历史上文化中心的位置几经变迁,使得地域、民族之间出现了很多文明发展不平均的现象,民间美术因此呈现出多样性、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既有文明初始阶段的朴素艺术,也有文明上升期恢弘博大的气魄和成熟期的风采,是中国民族艺术中最具本地特色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摆在第一位;美,是从属于实用,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实用场合等为标准,两者结合得越巧妙,越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国民间美术,始终遵循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得创作原则。
(二)物质材质和原始美的有机结合
物质材质和原始美的有机结合是民间美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民间美术所用的材料多是到处可见的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如泥土、木头、贝类、石头、丝绵、有色金属等。
(三)创作的随心所欲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往往不考虑创作对象的原始属性,而以创作者自己的心中所想而定型,大量发挥想象力而弥足眼睛看不到的细微之处,将所创作的对象赋予更多的独立自由的色彩,所以他们所创作的艺术形象很大程度上均是随心所欲,只要他们认为好看、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看到过比较夸张的作品往往出自大师之手,这是一种可贵的主体意识。
(四)鲜明的原发性
从中国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看,具有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性质,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的精髓是创作者自发自愿创作,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人民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艺术而创造艺术。民间艺人在创作时,既不卖弄技巧,也不矫揉造作,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进行创作,所以带有很大成分的原生态特点,它远比其他艺术更贴近生活。
二、中国民间美术的特色探析
(一)传统伦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具有繁琐的礼仪标准和苛刻的道德准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民间美术还肩负着启蒙教育的责任,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的发展的内力。尤其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大量的宣扬忠魂义胆、精忠报国、廉洁理爱、侠义行为题材的作品占很大比重,它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虚拟的创作故事等作为主体。
(二)表意修饰文化
中国民间美术在表意方式中大量运用了比喻、隐形符号、含蓄隐现等手法。创造人民源源不断的智慧汇集于此。同时民间很多的美术艺人因种种因素,并不识字,仅靠想象、民间传说等方式,结合自身的智慧,创作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
(三)物化形式文化
特色民间艺术范文5
(一)历史文化影响
秦汉与唐宋两个朝代的精华与理念把中国历史文化推向了顶峰,实际上汉文化于当时的发展并不拘于诗、书、乐、画,该时期更是民间舞蹈创造与进步的飞跃期。唐、宋两代,汉文化广泛吸收少数民族舞蹈精华,使汉族舞蹈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宫廷乐府与舞蹈的兴盛,使民间舞蹈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性。明代,文学崛起,“通俗文学”时代到来,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快速进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元宵节以及各种庙会中得以展现与共享;与此同时,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以继承与发扬。
(二)地域文化影响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区域会给其范围内的民族奠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我国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不同,长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状态使我国民族文化内容相对稳定,在文化特点当中,凸显出只有适应并符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存活条件,该文化才能在其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特点。因此我国汉族舞蹈文化形成较早,且带有较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我国古代文化在流传上是沿水域而行的,因此即便同一种舞蹈形式也会被覆以不同的地域特色。大体上,我国汉族呈现出四种文化类型:邹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燕齐文化。而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南方注重唱腔和体态,歌舞仪表相并重,风格秀美小家,多青睐于丝竹管弦等轻柔的乐器,表达作品的情感内容也相对细腻;相比之下,北方更注重舞姿和技巧,气势恢宏壮观,风格粗犷豪放,在情感表达上洒脱不羁,对鼓吹乐器十分注重。
(三)影响
汉族不论在经济或是艺术上都以农业为主,但其更是个注重理论、崇尚伦理结合的民族,这就致使了汉族在民间文化艺术当中纵贯融合着的元素。古代的中国,历代都拥有对神佛的信仰,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推崇神传文化,独具一格发展成神韵盎然的历史文化特色。人们以舞蹈内容表达祈求丰年的期盼和对神明的敬仰,而后逐渐发展为表达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和对生命美好的无限向往。
在我国古代,佛、道两大家被人们称之为“正教”,历朝历代有人信仰,而民间舞蹈中一部分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人们最贴近现实的生活内容。因此,一些舞蹈作品表达的是宗教故事,例如“吕洞宾戏牡丹”“十八罗汉斗大鹏”等等。在一些宗教活动与祭祀节日当中,舞蹈也逐渐成为了弘扬教义和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汉语文化
同样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汉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汉语恰到好处的应用突出显出画龙点睛的韵味。精辟而独具作用的短语多用于对舞蹈作品命名,例如“鲤鱼跃龙门”“开门大吉”“高粱红”等等,甚至包括一些谚语与俗语,该类词汇带有多彩的民间文化特点,从而使舞蹈更加传神而富有承传性。汉语与舞蹈在形式上的相融,不仅使汉语更加灵动,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民间舞蹈艺术更深的内涵。
(二)歌舞并重
充分融合着丰富汉文化的汉族民间舞蹈,其另一个艺术特色为———歌舞并重。至今广为流传的秧歌、花灯、大头娃娃舞、红绸舞、花鼓等等都是汉族“载歌载舞”舞蹈形式的完美演绎。汉族人在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中对道具的青睐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秧歌中的扇子手绢、高跷、旱船,狮子舞中的狮头、绣球,以及竹马、大头娃娃等等,灵活鲜明的道具都被融合在舞蹈当中,成为舞蹈内涵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汉族民间舞蹈吸取了多民族的文曲精华,服饰漂亮美观,道具生动形象,富有突出的表现力,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和艺术效果。
(/,!/三)托物情结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常借某种象征吉祥、美好的事物来寄托对生命、自然、生活的向往。这些事物可以是如意神兽———雄狮、龙、凤、麒麟,也可以是吉祥静物———牡丹、如意、翠璧等臻品。该类事物皆与汉族文化完美融合———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报春等等,饱含汉族人民对富贵和乐、生命绵长的渴求与期盼,这其中满载着汉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及积极乐观、淳朴灵气在汉族民间舞蹈文化中不俗的展现。
特色民间艺术范文6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民族特色;实训体系;创新
近年来,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很快,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比较注重实践。但是与其它省的高校一样,广西高校对于艺术设计实训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艺术设计的教育中,很多高校忽视了对民族特色的传承和保护。有的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实训体系,但是相对与其它专业的实训体系,民族特色设计实训体系并不完善。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实训体系对于培养新一代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在建立艺术设计实训体系的时候,必须将民族特色的内容纳入其中,建立健全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训体系,承担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的重任。
1、广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族特色实训体系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当前热门专业,大多高校都增设了这门专业,广西高校的艺术生源也不断加大。然而,与此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本是一个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大多高校盲目的扩招以及课程设计的混乱、盲目的模仿教学,导致无法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更谈不上民族特色设计教学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建立了,这样就使本来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跟社会严重脱节。其中,特色课程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并已成为制约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瓶颈。其实,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八桂大地孕育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高校大可以利用这种优势来建立艺术设计的民族特色实训体系,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还能从教育方面继承和发展广西的民族文化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在美术设计中民族特色设计的实践和运用,使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民族特色的能力得到限制,对于艺术设计中注入民族特色的尺度把握能力也较薄弱,这就使学生的实践目的与民族特色设计实训的目的相背离,使学生忽视了对民族特色设计实质、表现、组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由于学生对相关传统元素的了解并不全面,导致在设计中有抄袭、提炼的现象,忽视了对传统元素、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等的自主应用。
2、广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族特色设计实训体系建立的建议和措施
2.1注重本土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民族特色设计实训中,并不能只用传统的实训课程进行实践,要将本土的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实践中的自主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特色设计的实训不是单纯的挪用和拷贝传统的民族工艺,而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去全面了解和认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在艺术设计中学会挖掘、改造民族特色,使这些特色成为他们艺术设计中的创新点,通过注重对传统民族特色的挖掘和运用,从而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有文化感和厚重感,使设计作品体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特色,使学生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将这些特色融入到设计中,进行相关旅游产品的设计实践,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2.2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艺术设计的民族特色设计实训体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将民族特色设计与其它的设计学科交叉融合,使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掌握民族特色的实践方法。总之,创新是民族特色设计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体现出一个作品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只有创新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为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未来提供保障。
2.3明确实训体系的目标,强调与教学课程相衔接
在民族特色实训的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考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不但能在实训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设计能力有所提高,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艺术设计相关设计方面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组合能力以及构建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亲自体验广西红水河流域各村寨的风俗,体验壮族自治区的铜鼓歌舞艺术,并在这些风俗艺术氛围中进行实地写生,将人们的一犟一笑、一言一语等都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同时加入自己的元素,使设计更加具有生命力,也使这些文化特色在学生的笔下显得更有活力。为了做到实训体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民族特色设计的实训体系要与相关艺术设计的课程充分衔接,保证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实训的过程中得到完美的发挥。
2.4打破传统的实训模式
民族特色设计实训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实训模式,做到与现代设计的教学理念相结合。比如:对于实训教师队伍的组成,可以由民族特色设计的专业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组成,这样能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和技术的双重知识,既能提高学生民族特色设计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表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受到双重的影响对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实训的方式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写生实训与考察区域的特色文化、特色古建相结合,让学生思考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并找出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不同设计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作业成果的展示除了通过现有的展示方法外,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实地的测量、考察、图纸资料的收集、制作等方法来提交实训成果,这种多种展示方法相结合的作业展示手段能激发学生民族特色设计实践的创新和创作,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市场等对艺术设计色设计的需求。
3.结语
总之,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强调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挖掘,因此,在民族特色设计实训体系的建立和实训考察的过程中,要注重融进民族特色相关的元素,同时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理念相融合,以更好的追求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使高校在艺术设计承担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市场,迎合市场和社会的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钧,赵晓彦.对高校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25(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