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1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原理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的建立对结构设计实施的重要性。

第一,在已知结构设计理论领域,谈得最多的是结构设计的方法,而指导性的原理、法则谈的不多,且不成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可谓层出不穷,百家争鸣,大致可分为两大板块,其一为平面法(称之为平面分析法更准确些),其二为立裁法(称之为立体模拟法更贴切)。立体模拟法直接、有效解决问题,无需太多理论依据。可平面分析法就不一样了,没有理论依据比较让人费解,例如,平面分析法又分为比例法和原型法,而比例法包括胸度法、短寸法、D式、矩形法等,原型法又包括文化式、登丽美式、母型等。方式方法之多让人目眩,初学者更是无以适从,难以决择。所有方式方法作为结构设计的一种手法无可厚非,但将这些方法作为结构设计原理就说不过去了。

第二,在结构设计实践领域,也就是制板过程中,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施各法。很多结构设计师,他们使用的方法和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均有所不同,有人说比例法好,有人说原型法好,当然也有说立裁好的。成熟一点的结构设计师掌握的方法也多一些,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依据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呢?可以说这类结构设计师肯定具有一定的变通方法和能力。可是,问到他们是否有具体理论依据或原理、法则之类的问题时,则大多数结构设计师都感到很茫然,不是答非所问就是说主要靠经验。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现在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实不难发现所有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实际操作中,人们都在应用一些结构设计中的共同原理和法则,只是没有充分、系统地进行发掘和总结。只要我们把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系统地建立起来,所有结构设计方法都将有章可循,融会贯通,也就避免走很多的弯路,甚至能总结发现更好、更快捷的新方法。另外,一种结构设计方法很难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说明结构设计与服装造型设计的关系,如果把结构设计原理与服装造型设计联系起来,将进一步加快服装设计一体化理论构建的进程。建立结构设计原理体系,也将更容易理解结构设计承上启下的真正意义。所以发掘、总结、探讨出结构设计原理越早越好。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结构设计中有哪些原理,怎样理解这些原理,这些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究竟起到些什么作用呢?

服装结构设计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进行理解。狭义就是对服装设计款式效果进行结构分解的过程;广义又分为两层意思:(1)服装设计追求的是设计的款式着装于人体的效果,也是人体的包装设计,因此,服装结构设计在剖释款式效果的同时不容忽视作用于人体对其结构的影响,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科学而富有创意地处理人体与款式二者的关系,追求完美的结构分解的过程。(2)服装设计主要追求人体包装艺术效果,同时服装也是通过技术加工成型的一种结果,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服装结构设计也就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再现,并充分考虑工艺技术操作的可行性的过程。

结构设计既要从款式效果入手,也要考虑工艺设计的可行性,结构设计的原理也应该围绕款式设计与工艺设计来进行探讨。

1.模拟与补整原理

模拟:在既定效果与人或人模的基础上进行感觉上的同化。

补整:为综合设计效果与人体机能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重塑。

结构设计原本就是对款式设计的合理分解过程。款式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外部造型设计,造型分A、V、O、H、X五种基本外廓;在结构设计同样先考虑结构轮廓,大体轮廓对款式效果进行模拟即可。外轮廓结构线的处理细致一些便要充分结合人体的外形结构来进行模拟,最终使其与效果同化。模拟在结构除轮廓外还有许多地方要模拟才能与效果相符。例如一些仿生设计,类似燕尾服、丝瓜领、心形口袋等。在结构设计中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不管平面分析法中的哪种方式,都离不开模拟的原理,在立体模拟法中,模拟作用不言自明。

服装设计包装既要考虑设计外观效果美,同时也要考虑人体机能与形体美的塑造,所以在结构设计中要达到款式效果,必须对人体起伏与关节部位进行合理重塑。像用于立裁的人模一般都进行过合理的补整,除了形体补整外,在结构设计常用的互借法则及省移都是补整的具体运用,如大小袖的袖偏互借,前后片量的互借,过肩、肩克、省移等。

2.比例与分割原理

比例:是指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通过其长度、距离之间量的比较,所产生的平衡关系。

分割:是设计手法和美学原理在结构设计中的延续和具体化,也是把整体合理断开,致使整合后更完美的手段。

结构设计是款式效果设计的具体量化的过程,在量化的过程中,很自然就运用了比例这一数学原理,结构设计的平面分析法立了一种为国家英勇奉献的精神典范。90年代开始,江西省的城市公共艺术向装饰性方向发展,重视表王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如江西九江外难的《九江魂》文化浮雕墙,描绘出九江的历史和当年的抗洪场景。还有一些城市雕塑小品,多以民俗为题材的铜雕,南昌胜利路上的标志性雕塑《章水井》和上饶市抗建路步行街上的《三口一家》,极具代表性,刻画的个个惟妙惟肖,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但目前江西城市公共艺术互动性的作品较少,随着国内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也逐渐增多,江西应与时俱进,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让人们参与进来,互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整个城市更和谐,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所有方式方法都运用了比例原理。也正因为所采用比例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如果能分析得法,目的相同,同样都是量化各部位的结构关系,还可以产生更多的方法来制图。如胸度式、短寸式、D式等都是给定已知条件不同,用不同比例方式来权衡未知的量的制图方式;原型法则先用比例量化制模,后参照模具已知量与效果存在的差异进行补整制图。通常在效果设计立体塑型相对简单的情况下,用比例原理、平面分析法来进行结构设计,在积累大量经验的比例数据后,可快捷、方便、有效直接分解出结构图。在立体模拟法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也将用到比例原理,先运用比例数据确定模拟裁片的大体形状,操作起来将事半功倍。

分割一般伴随比例未定位,分割是设计效果造成视觉;中击常用方法。简单的讲分割按款式设计图以比例定位模拟便可,但有些分割精妙的地方在于融合了人体曲面,结合省褶一起应用便复杂一些。也正因为有了分割使原本看似简单的包装结构变得丰富多彩。如我国古装一个简单裁片只分割开口便可成衣,而现今二开身、三开身、四开身甚至几十个分割裁片组成一件衣服,所以在结构设计中分割原理的熟练运用就尤显重要了。诸如主体前后、左右的分割,公主线分割,开刀背,过肩、肩克等。同时对称、均衡、比例、协调等美学法则在分割原理应用中也不容忽视。

3.收省、褶皱原理

省与褶:通常被解释为把多余的面料省去与剪掉或折起来。另一层意思是省因设计造型与符合人体起伏变化而产生、并进行形状、位置、大小及长短等一系列变化;褶更多连同节奏韵律、装饰等美学法则一起使用。

在结构设计中,省、褶作为一种比较特有的现象规律而存在。省、褶多用于轮廓、边线(连同分割)针对人体隆起部位而使用,也可理解为弥补部位差而生成。省、褶的生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原则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原理来普遍使用。

省使平面的面料符合设计造型与复杂的人体曲面,因人体的起伏部位围度与距离数据差的存在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1)省可以处在轮廓,边线部位名称来命名。如胸省、肩省、臀省、腰省、下省、领省等。

(2)在满足一定的造型所需量的前提下,省可在隆起部位四周任何边线位置上进行转换。

(3)省在立体塑型效果及工艺的要求下,省大省长可形成一定规律,即省长一般为省大的四倍以上,省尖距离凸点3cm-4cm的距离(此规律仅供参考),参考数据如表1。

因考虑工艺设计要求省大一般不少于1cm,同时考虑人体突起部位到周边轮廓的实际距及塑型要求,省大也很难超出3.5cm(仅供参考)。

(4)依据造型效果及曲面吻合要求,省的形状选择也有一定的预见性。

因省在塑型方面作用大,所以省的运用在结构设计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省与褶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省追求立体塑型的外观平整性,褶在平衡部位差的同时,更多追求一种律动与立体、层次、装饰的效果。褶常与分割结合运用,使结构产生更多丰富变化;褶的使用唯美的因素稍多一些,结构处理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把量核实保证整体造型不受影响即可。当然也有一些难度大的便结合立体模拟法解决。

4.协调与统一原理

协调:指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量与形的吻合。

统一:指设计效果与结构、结构与工艺设计的吻合和一致性的追求。

服装结构设计中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连同分割,涉及二个结构裁片的相拼接问题都力求相互吻合,接口处的量与形的协调是关键,量与形的考虑因素除设计效果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工艺设计成型的要求。各部位的协调一致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诸如领口、袖窿、衣身前后,分割的上、下、左、右的协调是结构设计的重点之一。对里外匀、吃势、结构线流畅等要求就非常的细,这些要求也是早就在结构设计理论中形成了共识和规律,例如,结构线的要求,直线与弧线、弧线与弧线相接都严格按照圆与切线的数学法则来处理。

服装结构设计中的统一追求是效果、结构、工艺与人体的完美结合。而在结构设计中追求的效果除结构特点外,也可指对着装后的松紧感觉的评估,类似紧身、合体、宽松等设计效果在结构设计也有相应规律可循,并可以量化,以下是效果,人体、结构结合的参考图表(以胸围、臀围为例)。

效果:非常紧松、紧松、合体、适体、舒适、宽忪、非常宽松。

人体:量取净体B、H尺寸(如表2)。

成品规格:成品B、H规格尺寸。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服装结构人才 专业素质 培养模式改革

1.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服装结构设计师,即通常所说的“打板师”。服装打板师的职责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纸上设计图转化为技术性的图纸,并使它最终成为立体的、动态的、可穿着的服装。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效果图经由打板师的揣摩、制板及修正,才能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设计师与制板师密切协作,才能达到服装设计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桥梁。

目前我国的服装结构设计师缺口依然巨大,服装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制板人才而不得不让岗位空缺的现象并不少见。以我国现有的8万家服装企业计算,至少需要十余万制板师,才能基本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服装结构设计教育观念仍然相对滞后。有些院校对服装结构的专业课设置和教学方向,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服装技能培训,忽视对学生自身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其设计作品缺乏艺术美感和精神内涵。而有些院校对服装专业学生只重视其纸上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服装设计师必备的相关知识量与动手能力,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师执业现状不容乐观,也限制我国自有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服装结构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快进行合理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服装结构专门人才,也才能促进我国服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服装结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根据服装款式及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制板、推档,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这就要求服装结构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结构设计技术素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心理素质。只有明确了结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才能据此确定其恰当的培养模式。

2.1结构设计技术素质

2.1.1具备人体工学知识

服装结构设计是以人体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好的结构设计必须在充分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这就要求服装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人体造型、结构特点,了解人体静态与动态对服装尺寸的不同要求,使服装结构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对服装结构中各部位尺寸及松量分配合理,更好地弥补人体缺陷;准确把握款式效果图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与款式设计师密切协作。

2.1.2具备服装工艺知识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能仅考虑服装款式造型,还需考虑工艺难度对实际生产的要求。务必在达到造型效果的基础上,使工艺尽量简便,从而降低缝制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结构设计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服装工艺知识,对结构深入分析,减少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将在工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提前在样板中解决,使结构更加合理,也使工艺操作更加简便。

2.1.3具备服装材料知识

服装面辅料的特性、组织结构、后整理方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面料的悬垂性、延展性等性能,而这些因素又会对样板的松量、丝绺、工艺处理、造型效果等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服装的款式造型效果。这说明不同的服装材料特性对结构的制作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因此,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服装材料的特性,如毛向、光泽、色彩、组织结构、手感等,在充分体现材质特性的基础上,既能够充分体现服装设计的完整性,又能够提高服装材料的利用率。

2.1.4具备服装生产知识

结构设计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款式设计师的时尚、美观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工厂实际生产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要求。这就要求结构设计师了解各种制衣设备的性能及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服装细节上的处理,如线迹间距、面料厚薄等,对制衣设备都有不同要求。因此,结构设计师对设备的技术更新及相应的功能变化要起到导向作用。

2.1.5具备运用服装CAD技术的能力

服装CA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结构设计精度、节约人力资源、促进服装工业的现代化,而且有助于适应现代服装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高质量的生产方式。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提高国内服装企业中相关从业人员使用CAD系统的水平。熟练运用服装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人为错误,有利于生产的顺利进行。

2.1.6具备技术修正能力

款式效果图体现的只是设计师的灵感构思,往往仅表现出大体的轮廓,这样显然无法进行实际生产。结构设计师必须有严格的工厂概念,将这些轮廓具体到精确的结构纸样,具备扎实的制图基本功及板型制作技巧,以及根据人体结构的特征修正样板缺陷和完美展现设计效果的能力。

2.2审美心理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也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服装结构设计师不仅要精通服装结构设计,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认识服装的能力和审美水平,更要了解服装史、服饰美学、社会心理学、服装流行趋势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造型与结构设计中寻找共同语言,在充分理解款式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设计。

3.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师需具备的素质和职业人才定位分析,须对现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

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兼具结构设计技术素质和审美心理素质的服装结构设计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服装结构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跳出传统的专业概念,把课程设置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开设一些涉及文理科的边缘学科及新型综合学科,以适应科学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可将服装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可包括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专业史论、服装基础系列、服装设计基础系列、工程技术基础系列和选修课程;技术基础课包括人体工效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社会学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对于基础课教学部分,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加宽基础课的知识面,加强基础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综合能力。对于技术基础课的设置,应根据专业主干学科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要,不断拓宽、加强和更新课程,拓宽就业口径,并注意充分结合国内外服装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服装结构设计相关信息及技术。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少而精,避免内容过窄过深的状况,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技术、运用能力的能力。

3.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1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不能仅以知识内容本身为重点,而且要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形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完成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任务由全部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因此,服装结构设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设计思维,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其次要加强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在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以适应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的要求。

3.2.2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能力,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并以此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服装结构设计专业课程与动手实践联系密切,直观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部分,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直观教具、实物的运用,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结构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3.2.3教学手段的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动手实践联系密切,可充分利用课堂及课外的实践机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暑期实践小组等,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服装比赛,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设计生产项目,加强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结语

服装教学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以上对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信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服务新形势下服装企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毛大龙,王梅珍.构建具有宁服特色的服装教育新模式.宁波服装学院学报,2002,(3).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3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4-03

服装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出口国,服装教育也在国内高校中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萎缩和消费者的成熟,中国的服装产业正经历痛苦的缩减和转型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隶属服装造型、结构、工艺三大设计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间的重要承接,它承担着服装高品质艺术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双重重任。服装结构研究,服装内外造型的结构组成,块面分割,形状与尺度吻合,服装与人体、内外层服装间的空间配置等等,是服装内在质量和气质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服装产业发展,改变服装设计毕业生纸上谈兵与设计平庸的状况,变服装“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变“服装出口大国”为“服装强国”,服装结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派生转化而得,以感性思维为主,从而形成了重艺术轻技术、重大赛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和现象。后来,纺织类院校有了工程类服装专业教育,以理性思维为主,虽重工程技术但又缺乏足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相互割裂,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都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分离,造成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毕业生转行普遍,服装产业发展和高教发展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中外服装教育的交流,面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割裂艺术与技术教育、分离课堂与市场所带来的弊端,着手调整教学计划,分别加重技术或艺术课程份量;我国成立了服装技术委员会,重新修改服装赛事的评判标准,但固守旧观念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衔接不够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是涵盖人体工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学习任务重、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转化理解困难,实际运用更是变化多端:有感性的艺术造型转化成抽象的数据,又有严谨的数据组合与形状吻合,还有随心所欲的线条分布,除满足款式造型、人体活动之外,随着消费人群体型、个性需求、面料特征、加工工艺种类、加工工艺水平的变化,服装结构设计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要学会随时切换理性和感性的思维,自由游走于美好的艺术造型和枯燥的数据之间,生动的情感流动和一丝不苟的结构设计制图完美结合,这可非一蹴而就的。

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有:1.学时普遍较少,不能深入、系统地教授服装结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实践时间得不到保证;2.同一时间开设的课程太多、课时太满,学生没有足够消化和实践的时间;3.结构类课程和相关工艺、立裁等课程开设的时间、教师安排不合理,课程间建立的有效联系较少;4.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建立清晰的结构设计思想,教学系统性不强,内在逻辑不清,原理讲解不透彻,实际灵活应用操作性差。不同课程的老师沟通较少,课程衔接有问题。

(三)服装结构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单纯的黑板演示或图书扫描投影讲解,已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单纯的手工制版也不能满足现代服装产业的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和服装CAD辅助设计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改进不足。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制图不严谨,实践能力弱。艺术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服装结构理解困难、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没耐性且不够严谨,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切换的不适应,仅达到依样画葫芦的程度,实际变化能力远远不足。

(五)教师缺乏产业工作经历、工程能力不强,或艺术造型能力弱。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不少艺术设计教师服装结构知识不足,无法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又使其不愿钻研服装结构,这无形中误导学生、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缺少产业工作的经验,对于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把握不足、有限的制图范例,解决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工程系列化生产的要求;有的教师艺术造型能力不强,缺乏结构设计的意识,授课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制图,死板生硬,线条没有艺术灵性,更谈不上设计,将结构课程上成纯粹的技术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易造成艺术类学生厌学,不利于学生完整设计意识的建立;甚至抱着老化的比例成衣经验方法,不学习改进,离以人为本、以人体为中心的结构设计思想渐行渐远。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艺术与技术结合、舞台和市场并重的道路。

服装结构设计是款式造型创意和气质得以完美体现的关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也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和保证,服装款式、结构和工艺设计三结合,服装设计教学才有质的飞跃。时装史上著名的设计大师巴兰夏加、阿玛尼、维奥尼特、三宅一生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结构设计大师,风头很劲的约翰・加里亚诺等大牌前卫设计师也对结构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阿玛尼深受欢迎的灰色调高级时装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造型设计,难以模仿的结构设计充分展示了优雅气质,含蓄而丰富;巴兰夏加对结构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对造型的苛求,人们对他的服装设计印象深刻,美丽的领肩部造型成为其标志;维奥尼特则是造型设计精益求精,结构设计技艺炉火纯青,著名的斜裁更是造就了轻盈灵动的天仙般的动人衣饰;三宅一生的褶皱设计、矩形裁剪方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约翰・加利亚诺惊人的鬼才设计,在深入理解结构之上的“解构主义”手法是其拿手好戏。中国的大批设计师浮在款式设计的表面,绘画效果图但不能深入结构设计的内部,是设计受限的重要原因,也导致其服装成品走样、气质感弱,不能满足日益成熟的市场需要,从结构着手的服装创意设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的转变正是行动转变的前提。

(二)调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衔接。

1.调整课时,保证较系统深入展开课程教学的时间。同时段开设适量课程,以满足学生集中精力消化和实践。系统讲解、操作演示、效果展示是在课堂上进行,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实践、市场调查更多是安排在课后进行。艺术类学生习惯感性思维,个性活跃张扬,要学好更强调理性思维的服装结构设计,学会严谨、工整、蕴含美的造型的结构制图,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亲手设计实践,这样才符合其思维和学习习惯,保障学习效果。

2.建立课程群,认真研究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授课教师。建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纸样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针织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工业制版与纸样放缩》等,安排好先后顺序、由浅入深、交替循环、螺旋上升。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等为前续课程;服装结构、工艺课程衔接上要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同一教师授课可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系统与高效;服装结构平面裁剪、立体裁剪、CAD教学安排要注意内在逻辑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深化,可安排在相邻的时间段开课,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尤其重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服装款式造型、结构、工艺设计课程可分解成由浅易到深难2~3个阶段,各阶段依次搭配组合安排在2~3个学期里开课。有足够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学校可合并课程,安排模块化教学,与国际接轨。

服装结构教学内容要成系统,并涵盖主要的服装结构类型,如半身裙、裤、连衣裙、衬衫、套装、大衣等,不同类别服装选择典型的3~5种结构进行分析,变化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领、袖、衣身等作专题讲授。基于利于接受有吸引力,在介绍人体特征、姿态和测量之后,可从具体服装引入结构设计而非孤立的结构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明确,服装设计效果图不是服装设计的结束,而仅是开始,面料设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乃至服装成品、服饰配套设计、展示设计,构成一个完整并逐渐深入的设计过程,服装设计师作为设计的灵魂人物需要用心控制整个过程,为最终的服装效果负责。虽然在现代服装设计公司和企业中,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负责,但服装设计师仍需对各环节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他的设计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浮在设计表面,设计意图传递很困难或设计的服装根本无法实现。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内容繁多,涉及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交替,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难度较大,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理解,自主地深入学习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重要的催化剂。教学方式可利用讲授、立裁示范、制图示范、讨论、指导实验、单独辅导、答疑、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手段可灵活利用黑板、白纸、多媒体、人体模特、服装样品、网络课程等,详细的制图步骤、精确的尺寸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思维的流动,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带着深刻的穿透力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学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结构分析理解、工艺实现、根本原则、基本原理、变化方法缺一不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和传递最为重要。

1.利用黑板和墙上白纸手工制图进行教学,便于演示制图的步骤、讲解基本原理、呈现制图规范,初学者易接受,对其起步和夯实基础有重要意义。

2.利用白纸桌面制图演示,结构细节,曲线的微妙变化,线条的灵活性、弹性、感彩等一览无遗;精确的尺寸曲率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制图的思维和操作过程等,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最深的穿透力。

3.利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尤为直观明了,对于体型特征的把握,服装与人体空间控制,服装在人体表面的浮量处理等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而“理解”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最根本的。

4.利用服装样品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课程之前很少从结构、工艺角度仔细查看服装,很多结构的形式、工艺的手法,如果仅仅进行语言叙述,学生容易觉得很陌生。有了服装样品就方便了,熟悉服装的特征,测量服装尺寸,观察分析服装的结构、工艺,感受服装松量的配置,理解结构的变化等,更易懂并印象深刻。

5.通过多媒体演示著名品牌和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分析其结构设计,点评结构设计在其塑造和实现造型中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结构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好奇心;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在展示不同结构对应的服装效果,服装平面制图的立体转化,结构原理实际应用的分步展示,某种结构手法获得的丰富款式实例展示,概念、数据表格、体态动态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结构制图转化成一系列版样等等很方便,效率高且效果好。

6.加强服装CAD学习,强化电脑打版有别于手工打版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服装结构的理解最为重要和关键。服装CAD的应用在设计速度、精度、正确率、修正、存储、调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给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未来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7.实际的操作通常会让艺术类学生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平面和立体裁剪结合实验,亲身体验服装结构的原理,总结松量的放置,学习结构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艺术的造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数据上等,学生平面制图与立体造型间转化能力由此获得提升,逐渐适应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的切换,服装设计立体的思维习惯亦可逐渐养成。实践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的忍耐力,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四)明确艺工结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调动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能力。

综合性项目设计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款式、结构、工艺,绘制成套款式平面图和结构制图,并通过假缝进行调整和效果检验,兴趣和成就感也可由此引发。课题研究则可对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省道的转移和消除应用,同款式但不同造型的服装结构制图,结构类似不同款式的结构制图等,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寻找处理结构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灵活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工作室制、开放实验室也是保障学生实践的好手段。总之实践使学生加深结构造型理解,提升设计兴趣,重视运用结构知识为设计的深入和款式造型的实现服务,享受结构设计的乐趣。

服装人才网上招聘数据显示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设计类高级人才:具备艺术和工程技术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兼备,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之下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结合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早接触社会目标人群,面向市场需求。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艺术理论、艺术造型和工程技术能力。

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有艺术修养设计思维的、系统研究服装结构同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师是很缺乏的。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与工艺并重十分重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广泛涉猎美学、史论、设计学、工艺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领域,逐步多元化知识体系;强化艺术造型能力,增强结构设计的意识,把结构设计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沉下心研究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积累产业工作经验,提升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的把握,进而提升教学吸引力,甚至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带动起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两头的教学,帮助学生整体设计意识的建立,最终提高服装设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华.红帮品牌驱动下的《服装结构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F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5).

[2]王秀莲.《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4(3).

[3]王鸿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江西服装学院学报,2016(2).

[4]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4

关键词:课程群 课程整合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63-01

高职教育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行业、企业的结合为目标,深化改革,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关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资源,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建设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群,是符合高职教育当下的培养目标。课程群的建设促进课程间的相互交融,增强课程间的相关性,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本文以服装专业服装工程方向为例,浅谈高等职业类院校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

1 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服装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的延伸和发展,使构思得以实现的根本;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程度是提升工艺效率的前提,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基础和准备。

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是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人体工程学、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的过程。因此,建设以服装结构为中心,以真实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群,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1)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课程相互融合。

服装结构设计包含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平面结构设计将服装与人体的三维关系,转化为服装与纸样的二维平面关系;立体结构设计是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造型技法进行三维立体设计,最终得到平面结构。

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各有千秋,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将服装的数据特征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性强的数学公式与结构比例,能够合理的分配省量、控制松量,具有稳定的、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立体结构设计是在人体或人台上,直接进行的服装三维立体设计,因此,立体结构设计在解决缠绕、堆积、抽摺等立体空间造型强的服装,要比平面结构设计容易。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互补性,利用立体结构设计得到的结果,拓展平面结构设计技巧,促进学生加深对平面结构理论的理解;利用平面结构理论,检验学生在立体结构设计中对省量处理、松量控制、开口设计等是否合理;逐渐规范操作手法,使立体结构设计更趋稳定性。例如,原型、衬衫、西装等经典款式,可同步讲解,相互比对;具有褶裥、抽摺、波浪、不对称等造型的款式,可选用相同款式同时进行,相互拓展;选用能将衣身分为空间造型强,与结构造型简单两部分的礼服或创意服饰,促进学生形成利用平面结构理论与立体结构技法综合设计的能力。

(2)以服装结构设计为中心,整合部分课程。

高职类学生学制一般是三年,三年期间除去顶岗实习的时间、公共课占用的时间,专业课学习时间大量缩短。若想将服装工程方向的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有些力不从心。进行课程整合将部分课程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核心课程中,除去或弱化非相关内容,势在必行。比如,①对于高职类学生人体工程学中有关于人体静态计测方法、人体动态特征与着装形变、服装设计中人体工效学的运用、服装穿着舒适性等内容,可分层次融入到,结构设计课程款式的讲解中,而不需要单独开设。②对于服工方向可不开设服装效果图这门课程,而服装效果图中有关于款式图绘制的内容,可融入到结构设计课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绘制款式图时,对服装各部分比例的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款式设计的理解。如此与服装效果图有关的素描、水粉、艺用人体结构等内容可舍弃。

2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促进课程融合

以真实项目为驱动,有助于将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等多门专业课程融会贯通,避免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知识的断层和重复,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项目的选择与安排需具备以下条件,(1)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囊括理论知识的真实项目。(2)能够将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设计、工业制版、服装工艺技术,融为教、学、做一体的综合性项目。(3)经典款式项目可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与课程同步,体现能力逐级递增的层次性。比如衬衫、西装等项目。(4)创意服装、礼服类项目,由教师辅助,学生独立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不求量,以求精益求精。(5)毕业设计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校外企业专家,根据本企业需求制定设计要求;另一种由校内专职教师,根据流行元素制定设计要求。

3 课程考核体系的保证

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及教学效果的保证。针对项目驱动化的教学模式,采用过程评价与综合评分办法。

过程评价,使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进行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与调控,有助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与架构。

综合评分,综合企业评价、专家点评、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四种因素,以35%、30%、25%、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除此校内需成立监管部门,评估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力。评估的内容包括:项目的实用性、项目的创新性、项目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项目进度的控制;同时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企业对项目完成的评价也融入到整个评估体系。

4 结论

课程群的建设不仅能促进课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参透、相互补充,还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整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缩短了学时数。为避免课程间的断层,促进课程间的衔接以真实项目为驱动。项目的制定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案例,制定涵盖教学内容,体现知识能力递增的项目。同时,需建立强有力的课程考核体系,监控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4):113-115.

[2] 李凤仙.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9-61.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服装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本院服装专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要求,围绕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主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模式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一、传统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往往依据课本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随堂以缩小比例跟随作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应用时生搬硬套,多侧重于平面结构的分析,空间感较差。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着公式――图纸――实践的教学套路,学生被迫在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结构知识,由于过于抽象,所以并不能够很真实地体会服装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加上四年课程下来学生动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对结构和工艺理解不十分透彻,这在其工作后很多年都会影响设计能力的提高。[1]

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艺术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综合知识的集结,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最重要的结合点。

三、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高层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就中国高校实践课程进行了阐述:“教育和实践是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服装设计教育实践包含两层含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基于此可以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该教学改革是在现代高等服装教育优势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法则,可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由常规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理论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增加学生和服装市场的亲和力,使高等服装教育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更加科学、更完善、更合理。

2、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培养学生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拓展课程空间。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必须同时改革原有的课程观念。[2]因此,“既重视服装操作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又注重服装结构设计艺术创新”的服装结构设计崭新教学理念的定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学生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服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综上所述,此研究对高等服装专业的长足发展尤为迫切和必要。

四、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建立多种样衣“分拆式”与“修改式”的教学实践模式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多种样衣的“分拆式”与“修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系统的、完整的。在此模式中,整个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动手,后动笔,先师傅,后徒弟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理论概念先入,可巩固结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为以后进行款式和结构设计打造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

2、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

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是创造一种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更新原有知识的经验从而建构新的意义,达到丰富改造已有知识的目的,自己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更是帮助者、合作者。[4]因此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使用“师生对抗”、案例教学、“方法+实例”等适合本系列课程规律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培养多种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具体是在著名时装设计师设计作品中选出几款较为实用的,分组让学生进行作品解析,通过组员讨论的方式,探讨款式的结构和加工特色,从而强化学生对服饰款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款式特征,可以娴熟地将三维的服装转化为两维的服装样片和样板,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另外面向服装企业与市场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以本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平台积极创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模式探索,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服装结构系列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教学中,单纯以课堂为主的教学还很不够,要尽可能紧密地与服装生产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环境进行设计,积极与服装市场结合;顺应行业需求构建起同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教师和企业共同评判,强化校企联合。学生通过校企实习基地的实习与实践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因此高校针对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这一特性,通过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模式创新,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4、构建以丰富的服装科技文化竞赛为训练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之外时间,进行丰富的科技文化竞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知识才是系统的、完整的。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及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相关知识,对学生参赛的服装设计效果图进行结构解析及创作细化设计,完成参赛要求作品的款式图、结构图及工艺图,并通过此过程激发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服装结构与制版探索的卓越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语

当今新形势下,中国服装设计需要具有里程碑式的、创造性设计,更呼唤我们能孕育出符合时展的伟大设计师。实践证明,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既定的技术和技艺,又要强调理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方法。因此,基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可使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与服装产业接轨,培养创新性实用型的服装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效而不可多得的途径。

【注 释】

[1][3] 齐雪源.“分拆式”与“修改式”服装结构教学法研究[J].装饰,2010.(3).121-122.

[2] 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

[4] 李凌.服装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0).213-215.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服装结构设计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58

Discussion on Costume Design Teaching Mode Reform

LIU Xiaodong, ZHANG Mei, WU Chunyan, BAI Xiaogang

(Department of Fash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Quartermast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62)

Abstract Costume design courses are the backbon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colleges clothing for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f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curriculum and deepen learning expertise clothing, paper discusses the increase in project teaching practice, an additional experiment design cours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to import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approach to reform teaching model constitutes the teaching and so on.

Key words costume desig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reform

1 服装结构课课程问题研究

1.1 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作为一门知识系列性较强的课程,有较完备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中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结构设计的理论,包括人体与服装的关系,省、领、袖的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设计方法,各部件间的组合变化关系,因此习惯性教学常以理论教学为主来完成课堂授课;但结构设计课程中的知识点内容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常需要实践补充来加深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最终是运用于具体的实物中,因此服装实践也是检验服装结构理论运用的最佳标准。然而究竟在什么地方运用实践、什么地方理论阐述、二者如何结合,使服装结构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服装结构课教学长久以来一直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2 如何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诸多服装专业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服装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内容是其结构设计的基础,而服装工艺学、服装工业制板、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又以服装结构为基础。因此,服装结构课程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是服装知识储备运用的综合课程,如果能将服装结构置之于服装系列教学的大课程中,不单纯地将其看为一门课,而是作为一个教学分支来展开教学,对服装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是一项深化工程,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贯穿相关课程专业知识,加强专业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服装结构设计课教学模式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增加项目式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为未来进入社会的服装生产服务,因此不可避免地与服装订单及目的性生产相关联,因此在服装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结合订单的实际要求进行项目式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到女西装的综合制图环节时,由于女西装结构复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困倦和烦燥的情绪,不能正确将结构制图的方法掌握。在这个环节中可采取项目式教学,指定客户需求,让学生为其设计款式,并根据自己设计的款式进行剖析和绘制结构图,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乐于实践,积极参与制图,再由教师依据学生设计的款式及结构图进行单独讲解和西装系列化款式变化及结构设计变化的综合总结,不仅使学生掌握一款西装的结构设计,还对比学习了其它的款式结构,增加了学好西装结构的兴趣,加强了款式图结构图间对应互换关系的认识。

2.2 增设教学实验环节,贯穿服装工程各环节

服装如果纯以理论教学为主,会有大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结构关系的理解片面化,适时地增加服装生产环节是对结构内容学习的加强。如学生在学过裤装结构以后,很多同学对裤装中的上裆、下裆、中裆、侧缝、横裆、立裆的位置混淆不清,相互间的关联更无从理解,严重地影响了裤装结构原理的掌握,只能机械的记忆,对不同款式的变化只能照搬照用,因此,增加裤装制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款式、制板并缝制裤装,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工艺制作很容易理解,此时再讲款式结构及变化,板型的疵病修正,印象就更为深刻。在实验环节结束后,学生们感慨地说:“实验中,我开始将裤(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19页)子缝反了,后来终于搞明白了哪片接哪片,通过实验我知道了裤子制作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裤子结构图中线条的意义,很开心”,“通过制作我对服装结构产生了兴趣,很期待下学期的结构课”,“我在实验中知道了认真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使大部分同学对所学到的结构知识进行了运用和发挥,制板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简单的裁剪、缝纫操作为以后的制作工艺做好了准备,减少了易出错的环节发生。

2.3 强化制图训练体系,提高制板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的实现需用结构制图体现,因此制图水平的高低是制图优劣的体现,也是结构设计能力的体现,一张好的结构图不仅要求结构合理,还要制图清晰干净、准确表达结构意图,因此制图本领的培养尤其重要。结构课作为一门必修课,为了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数高校将其设为考试课,70%~80%左右的成绩需要在试卷中体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结构图的绘制,除了要求学生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还要即时做好课下练习,制图中需要耐心和细心,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制图错误,而自己经常对较大的错误“熟视无睹”,小错误如不及时纠正往往会造成更大的错误,因此课程中大量的结构图需要教师即时的纠正和检查,除此之外,对于不能时时关注的制图细节,可采取课堂互批互改的环节,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尽量避免学生带着错误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同时教学中还可适时地将制图作业或笔记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看到别人作业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位置。久而久之,在一查二批三看的强化制图训练体系制约下,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只有将制图训练做好,制图的本领提高了,结构制图的原理掌握了,制板的能力也才会加强。

2.4 导入立体构成教学环节,提高服装综合制板能力

众所周知,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同为服装制板的两个方面,二者有着极大的互补关系,随着社会上人们对服装款式求新、求异心理的迫切驱使,立体构成式服装越来越多地走入社会,立体构成服装着装效果好,成功率高、造型直观,但单一的立体构成服装成本高、效果具有随机性,且受操作者经验手法、操作中必须具有人台等的限制,常具有局限性,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扬长避短、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面料,达到优化设计效果的目的,如在领子的学习中,可结合花式领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结合的制板方法;再如样衣的试穿阶段,可结合立体构成的方法进行板型校正,减少了疵病,优化了设计。通过立体构成教学环节的加入,实现了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的结合,提高综合制板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了方法,为高级制板水平的培养奠定基础。

3 结语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实用课程,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常规教学模式为主导、以革新模式为倡导,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社会结合、与实践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实际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女装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