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

1、大学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一系列新变化,大学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业、就业、网络价值多元化等的新变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深刻影响。当前大学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势必造成大学生学业压力和毕业压力的增大。同时随着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时代等的兴起,使得网络平台充斥着多元化价值观.而大学生正身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又是网络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因素

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大学生虽热在年龄上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极少,他们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带来的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的理想主义多半会幻灭。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那些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远高于那些社会支持较差的大学生。这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大学生的心理情况更是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一定影响。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2 家庭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对大学上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家庭是人们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加上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讯越来越便捷,大学生们与家庭的联系仍旧十分密切,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心理断乳。首先,每个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选择的差异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情况的差异性。而一般来说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专制型以及溺爱型三种。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着坚定的自身观点,同时也能够考虑孩子的意见。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则是,父母只固执的坚持自身观点,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想法。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具体是指,父母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切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也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修正。通过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远高于专制型与溺爱型。因此,父母应详细了解孩子的想法,辨别对错,给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温暖,这样才能确保家庭因素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家庭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影响,通常那些离异或丧偶的家庭结构下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那些圆满家庭中的大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学生心理情况不如独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对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2.3 个人因素

同时个人因素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着重要影响,首先,由于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成功,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赞美,因此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通常带着一定的光环效应,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与大学生自我评价不同的客观评价,就会使他们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是由于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压力的承受度上有着显著差异。大学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们在渴望友情、爱情的同时,也注重对孤独的追求。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挫折时,承受的压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出现心理问题。而那些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更善于排解压力与烦恼,不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要想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稳定的情绪,热爱生活。

2.4 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刚刚失恋的大学生有可能会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减缓内心的伤痛,因为这样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进而可以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识品质,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扩展了人际圈,并且使得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过度沉迷于网络也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与他人打交道,严重者会失去社交能力。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身心健康。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包括家庭影响因素、个人影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运动、网络等其他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凌四宝,舒曼.(200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3):

91-94.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不同性别大学生

Study of Social Support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Tang Ying.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5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ocial Support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48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Results ①In subjective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of support, schoolgirl had higher sores than schoolboy. ②Besides the questions in SSRS, obtaining information and actualizing self-pride also influence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③The Social Support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different. Conclusion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are different in Social Support status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actualizing self-pride and confidence to future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choolboy, family Supports and the feel of vesting in school hav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schoolgirl.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Different sexual College Students

“社会支持”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建立在社会网络结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伴侣、朋友或家人较多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1]。

社会支持大致可分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2种。现在广为使用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就是据此制定。但随着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这种简单划分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感支持(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物质支持(物资、金钱服务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及自尊支持(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4种[2]。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心理和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不良身心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如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冲突等[3]。已有的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存在性别差异。为排除性别干扰,本文以不同性别分层,按更新更全的4维分类法,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进行分析。从不同性别的角度,探讨各种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和帮助,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高校1~4年级4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各种不完整答卷后,实际有效问卷450份,其中男生228人,女生222人。

1.2 方法 (1)采用肖水源[4]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等3个维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2)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主要基于物质支持(客观支持)和情感支持(主观支持)两个维度来衡量,在SSRS的基础上,我们采用Delph法从信息支持、陪伴支持这两方面对SSRS中的问题进行了补充,使之更加全面有效,适用于大学生这个社会团体。并增加了自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制定出“社会支持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问卷。采用在教室集中测试方式,由组织者统一讲解方法,由调查对象当场独立完成。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程度的比较 见表1。分析显示,女生所获得的主观支持稍高于男生(P

2.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社会支持因素 见表2。除了SSRS中列出的问题,信息获取和自尊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均有显著影响(P

2.3 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社会支持因素 见表3。为排除性别的干扰,我们按不同性别进行分层,通过逐步回归法,使用累加logit回归模型从4个维度的多种社会支持因素中找出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男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有:经济支持、团体参与、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朋友的数量。可见,除了SSRS中列出的经济支持、团体参与、朋友的数量等社会支持因素,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也显著影响到大学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女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因素主要有:经济支持、安慰的获取、信息获取、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支持、在学校有无归属感。可见,除了SSRS中列出的经济支持、安慰的获取、家庭成员的支持等社会支持因素,信息获取、文化氛围、在学校有无归属感也显著影响到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列出的社会支持因素外,信息获取、自尊实现、文化氛围、对前途的信心、在学校有无归属感这些因素也显著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因素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则相反。研究认为,社会支持一方面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5]。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不同,在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方面女生都高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孩的依赖性要强一些,与同伴较易形成亲密的关系,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利用他人提供的支持。另外,不同性别大学生受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也不同,男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受到自尊实现、对前途信心的影响,女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在学校有无归属感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社会观念中的男、女角色期望不同,人们总是期望男性更加自立,而对女性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因而,男女生受社会支持因素影响上的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有关[6]。

因此,对于大学男生,要多举办就业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多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将来的信心;对于大学女生,老师要多关怀她们,培养她们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让她们在学校中也有“大家庭”的温暖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应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支持去预防心理疾患,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王海萍.从社会支持理论谈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53-55

[2]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88-91

[3]刘美涓,余华.大学生SCL-90测试结果的研究.心理科学,1995,18(5):295-298

[4]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2-46

[5]Goyne JC, Downey GS. 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 1991,42:401-426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3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而的态度多于仇恨、恐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力一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 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卞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多元回归;自测健康评定量表;高职生;中职生;师范生

一、引言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过去十多年中得到了蓬勃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他们正处于充满矛盾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独立性与固执性、交往欲与自闭性、感情与理智、情绪骚动与追求成熟在他们身上往往并存。另外,高职生通常是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们往往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太多不愉快的学校经验。这两大特点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往往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不大、情绪悲观失望、自信与自尊心较低、人际交往被动[1,2]。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影响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工作和生活都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是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它有责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之中。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把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后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尽管过去十多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探索并发现我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3-5]。但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现状描述的层次上,而对造成现状可能因素的深入探讨还不充分。因而,本研究的目的除了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外,还将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苏北宿迁经贸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2810份,收回问卷2382份,其中有效问卷2369份。其中机电专业有803人(男生596)、计算机专业有376人(男生144)、商贸专业有384人(男生72)、师范专业有806人(男生101)。大专生为1566人(占66.1%)、职教生为1509人(占63.7%)、男生913人(占38.5%)、来自农村的学生为1964人(占83.1%)。平均年龄为18.03±1.33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首先编制了一份个人和家庭基本资料表。其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农村或城镇),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

本研究使用的心理健康问卷是许军等人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这份问卷是建立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基础之上[7],符合本研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定义和标准界定。该量表共有48题,分生理(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和身体活动功能)、心理(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和认知功能)和社会健康(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每题采用0-10分计分制。本研究对量表中的10个反向题都采用了反向计分法,因而,所有的分数都是正向的,分数越高表明自测健康状况越好。在本样本中,该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 .91,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子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75、.86和.85。9个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64,.75,.76,.83,.78,.75,.72,.81,.68。另外,9个因子间的相关系数都至少达到.01的统计显著水平,介于.11到.64之间,35个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33。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子量表上的各因子相关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0,.46和.44。以上这些数据提示了该量表在本样本中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较好的聚合性和区分性结构效度。

(2)测试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用统一的指导语对三所学校随机挑选出的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发放统一印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学生填写时间为45分钟,当场收回问卷。

(3)统计学分析

首先采用Excel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由回答日期和出生日期计算出学生的年龄。然后转换到SPSS 15.0。对仍有缺失值的问卷,采用80-20的处理策略,即一个因子上至少要有80%的题目得到回答,其因子分才会被计算出。最后,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信度检查,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由于每份量表上构成各因子的项目数并不相同,只有均分才具有可比性,因而本研究主要考查各因子的平均值。

三、研究结果

1.苏北职校学生自测健康状况及与兄弟院校学生健康水平的比较

在自测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方面,学生生理健康得分最高,心理健康得分最低,而社会健康的得分介于中间。这三大领域的均分分别为8.26,6.99和7.20(见表1)。在自测健康9个因子中分数最高的两个因子是日常生活功能和身体活动功能,均在9.0以上。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是负向情绪、社会支持和身体症状,均在7.0以下。有趣的是,这种自测健康上不同维度得分的相对高低在本校高职、中职和师范三类学生中都是如此。

至目前,还未见自测健康的全国性常模。在已有的使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研究中,多数都是报告9个因子的粗总分而不是均分,只有赵静波等人[8]在对广州795名大中专学生自测健康研究中所报告的分数与本研究所使用的均分具有可比性。表1进一步列出了这些广州大中专学生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其与苏北职校学生得分的比较。它显示了在自测健康的总分上,苏北职校学生与广州的大中专学生并无差异性:t(2364)=.88,p>.05;但两者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的三个子量表上存在着差异性。苏北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得分高于广州的学生:t(2365)=8.43,p

2.对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上各项指标的回归结果

表2首先显示了对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生理健康子量表及其三个因子的预测结果。这6个变量对它们的预测都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但实际效应大小即调整后的R2并不高,只介于.01~.04之间。在6个预测变量中,t值和结构系数值都显示了性别始终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从表2中可知,男生在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女生,因而,正的t值表明了在生理健康及其三个维度上男生显著地高于女生。

与对生理健康的预测相似,6个变量对心理健康4个指标的预测也都达到了.001统计显著性。不过,实际效应大小要较小,只介于.01~.02之间(见表3)。显著的预测变量除了性别外,还有系别。在性别上,表3显示男生在心理健康各个指标上的均分都高于女生,因而,表3中性别在四个回归方程中显著的正t值表明了学生在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已被反向计分过)、认知功能和三者综合的心理健康上都优于女生。在系别上,调查显示幼师和机电系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四个指标均高于另外三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于小教专业的学生。表3中系别在4个回归方程中显著的正t值也支持上述的结论。

表4显示6个自变量对社会健康及其三个维度的预测除在社会支持这一维度上达不到.05的统计显著性外,在另外的三个因子上都达到了至少.01的统计显著性。不过,与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它们各维度的预测相比,社会健康及其三个维度的预测模式不但统计显著性普遍要低,实际显著性也小,这6个变量一起最多只能解释社会健康或其维度上1%的方差。在这三个微弱的显著预测模式中,重要的预测变量在各个效标变量上并不相同。

在对角色活动和社会适应的预测上,系别和出生地是两个相对重要的变量。调查显示机电系与幼教专业的学生在角色活动上的得分要高于另外三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普师生。表4中系别的正的t值说明了普师、经贸和计算机三个专业的学生在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上不及机电系与幼教专业的学生。同理,表4有关出生地的数据显示了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角色活动和社会适应上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此回归模式中,年龄也具有显著的正t值,但因其结构系数值相对较小,其重要性被忽略不计。

在对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的预测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唯一的显著预测变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上越广泛。在对社会支持的预测上,由于回归模式不具统计显著性,因而对预测变量不作进一步的考察。在对社会健康的总体预测上,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最显著的预测变量。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他们在社会方面越健康。不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社会健康预测值上的方差只能作出8.4%的解释。年龄似乎是另一个显著的预测变量,但因其结构系数值较小,它的重要性相对不大。

最后,在对总体健康的预测上,表4显示了性别和系别是两个最重要的预测变量。结合调查中这两个变量上各组的平均值,可以得出结论:在总体健康上,男生要优于女生;幼师和机电专业的学生要高于另外三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小教专业的师范生。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试图了解苏北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苏北职校学生整体上生理健康水平最高、社会健康水平次之、心理健康水平则最低。这与赵静波等人的发现相一致[8]。有趣的是,这三种分数的高低分布也存在于高职、中职和师范三类学生之中。至于这种现象在各类大专院校学生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相关的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自测健康的具体维度上,苏北职校学生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负向情绪、社会支持和身体症状三个方面。与广州类似的样本相比[8],苏北职校学生与他们在自测健康的总分上并无差异性,但苏北职校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显著地高于广州的学生,而在生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却又显著低于广州的样本,尤其在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社会资源和社会接触方面。这些具体维度上的差异性有可能与样本的区域性、学生在相关方面的自我期待值或校园文化有关,有待将来的跨区域研究作深一步的探讨。

以往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是使用单变量分析法来分别探讨学生个人变量(如性别、专业、年级或年龄、学历、生源地等)和家庭背景变量(如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多变量的统计方法还少见被使用。鉴于多变量的统计方法具有可以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相互影响的优势,本研究运用了线性多元回归法考察了学生部别、系别、性别、出生地、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6个变量对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影响。对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6个变量除不能预测社会支持外,它们对其它的9个因变量都能作出显著的预测。但实际显著性都不高,它们一起最多也只能预测因变量上4%的方差。这些结果提示了未来的研究需要寻找对心理健康影响力更强的变量。在这些微弱的显著性回归模式中,相比较而言,性别是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而系别次之。与诸多的研究发现相一致,女生的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在系别上,则是幼师专业的大专生和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健康上显著地高于小教专业、商贸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说前一结论在意料之中的话,后一结论则是出人意外。小教专业的学生在苏北广泛被认为是素质较高的一个亚群体,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当初都是以相对较高的分数被录取的,平时也较用功、守纪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她们成为学校中心理问题最严重的一个群体极可能与她们对自己毕业后悲观的就业前景有关。在两年以前,师范毕业生基本上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分配。但近一两年,由于当地师资趋于饱和,新近一两届毕业生还处在待业之中。这种严峻的就业现实极可能对她们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当然,也有可能在这个亚群体中存在着别的因素而导致她们较多的心理障碍。至于商贸专业学生中有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与他们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和就业前景不乐观有关。在这些学生中,不少人认为自己所读的专业是万金油、专业性不强、毕业后不易找到工作等。总之,对于系别这个变量是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还要作深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对苏北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较为全面的探讨。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建立在已有的发现之上,对本文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的探索。另外,本研究的发现将有助于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议以后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在较严重、较普遍的症状方面。一些特殊的群体和个人也值得关注。另外,对职教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领域,本文的发现为苏北职校未来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消费导刊(科教论坛),2008,(1):159,161.

[2] 张洪书,高显会,王辉.成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2):122-124.

[3] 赵新龙,李健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4,(5):177-178.

[4] 孙立波,周银玲,高寒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长春医学,2006,4(3):37-39.

[5] 郅利聪.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45-147.

[6]Xu,C.K.(2007,May).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with child temperament,parent-child relationship,and family functioning on child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Chinese culture:Testing the latent models.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7]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3l-35,35-45.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幼师 “三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5-01

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个有道德的人。

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重视对未来幼儿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教育,并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幼儿师范专业“三学六法”的专业课程结构。“三学”是指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三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要把这三门专业学科整合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 “三学”中都应该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幼儿卫生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维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这一概念。

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日渐完善以及对健康关心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要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和讲究幼儿的心理卫生,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幼儿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应用于幼儿教育工作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训练、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使他们获得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常识和技能。

3.《幼儿教育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对幼儿园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 “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1.《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都有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幼儿卫生学》中还有健康的概念、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但两门学科中都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2.《幼儿教育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教材中在体育一章有两处提到心理健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其中,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在幼儿体育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动作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保持心情的愉快、舒畅。”

智育、德育、美育这三章中都没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等,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

三 “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以上内容可以分解到“三学”中的相关章节,综合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幼儿卫生学》只涉及健康(身体和心理)的概念和标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身体健康: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身体健康十标准。

心理健康:在《幼儿卫生学》中也可以称为心理卫生。

2.《幼儿心理学》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志、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规;(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5)年龄特征明显;(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与疾病;(2)家庭的教养方式;(3)社会文化;(4)个体因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既要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又要培养他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钫.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学生。

分类号B848.9

1引言

人们倾向于将健康限定于“非病理状态”,限定于“生理状态”,生理无病即健康,这是早期对健康的比较消极的和狭隘的解释。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严格的解释,认为“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1]。这个解释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狭隘解释,健康并非仅仅是非病理状态,应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又跃上了新的台阶,人们认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解释和理解健康,人们提出了“康宁”(wellbeing)和“幸福”(wellness)的概念[2],其健康的含义更加广泛,而且具有积极意义,健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目标,是努力方向[3]。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同时人们也提到了心理健康素质。但是,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尚有不少争论,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2方法

2.1访谈对象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5人,包括儿童心理、医学心理、普通心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大学教师(10人)、中学教师(10人)、小学教师(10人),大学生(15人)、中学生(10人)和小学生(10人)。

2.2研究工具

自行编写的访谈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12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你认为什么是健康?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

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在你周围的人中,心理健康的人占多大比例?

你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应该具备哪些内在的心理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你认为主要与哪些心理特点有关?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

你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此问题在访谈时要根据被试的回答进行追问)

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有哪些表现?

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他在遇到困难时将如何表现?

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在调查或访问的时候使用相应的表达方式。

2.3访谈过程

研究使用访谈形式。访谈过程、研究过程均做详细记录(个别有录音记录)。最后对所有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关于健康的概念

3.1.1专家、教师(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解释

关于健康的解释涉及如下几种观点:(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当然病指身心两个方面。特别是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持这种看法。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传统的健康观点。(2)正面看法。健康是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比较多的专家和大学教师持这个观点。(3)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是身心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人们主要认同的是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健康的核心。(4)统一的解释。认为健康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自己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统一,是自己和环境的统一,是身体、心理和环境的统一。(5)功能的解释。认为健康是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工具。

3.1.2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解释

学生的解释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大学生倾向于涉及身心无病,而中、小学生更多地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因此小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比较有局限性。(2)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身心健康。(3)统一的解释。健康是良好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的统一。(4)道德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心灵美。因此,学生的解释与教师的解释有差异,学生的解释更加具体,范围更小,而且很少涉及社会方面的解释,有些小学生将健康理解为道德术语,健康就是健康的思想。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2.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如下观点:(1)心理健康是一种性格。主要是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自信的心态。(2)正面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3)统一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是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的统一。(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涉及认识、情绪、动机和社会多个方面;涉及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适应性。(5)消极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6)心理健康就是能力,多种能力的统一,如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3.2.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2)反面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3)道德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思想好和心灵美。有相当部分的小学生有这样的理解。(4)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乐观和自信的性格,是健康的观念和宽容,是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人的心理承受力。(5)能力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认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情绪调节能力,完成活动的能力。

3.3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3.3.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涉及如下一些方面:(1)评价标准。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要从主观的方面获得主观的指标,而且要获得客观的指标。(2)内容标准。在评价人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考虑如下内容:情绪、意志、动机和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和合作、性格、自我评价、认识能力或智力等。(3)性格标准。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有如下性格特点:乐观向上、豁达大度、自信坚强、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自尊自爱、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环境认识。(4)功能上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如下功能:适度的心理反应,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适应和环境适应。(5)动力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这样的动力特点:追求完美,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统计学的标准。心理正常的人要在正态分布的80%内。(7)其他标准。如家庭幸福,经济宽裕,社会学标准,医学标准。

3.3.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包括正常的思维,积极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目标,乐观的生活态度,信任自己和别人,处事稳重,良好的心理承受力。(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如下的性格特点:不紧张,乐观积极,自信,坦诚,有理想和信念,良好的承受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对待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思想好,不做坏事,乐于助人,敢于改正不良习惯,不说粗话。

3.4心理健康的人的比例

3.4.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两极分化的特点。(1)乐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95%以上。(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左右。(3)大多数人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

3.4.2学生的看法

学生的观点也分两个极端。(1)乐观的估计。认为健康的人在90%以上,甚至100%。(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甚至10%。(3)多数人的估计。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或70~80%。

3.5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

3.5.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共有如下几个观点:(1)内容的解释。从心理健康具有的内容方面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的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涉及如下一些内容:性格(稳重、勤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情绪(稳定、自控),能力(中等以上,聪明,良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意志(意志力强,有对待困难的决心),自我认识水平(良好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强烈的动机和信念,平和的活动心态(交往、娱乐等)。(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主要表现在性格上,或者这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品质高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上进心,乐于助人,积极乐观,自控性强,容忍,有坚持性,有承受力,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有远大理想,中庸,平和无私,灵活的应变能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还应该有人际交往能力―作者)。

3.5.2学生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观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解释。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特点,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内容:性格(乐观,开朗,自信,爱学习,助人,思想好,意志坚强等),尊重自己和他人,行为与社会一致,情绪稳定等。(2)性格的解释。绝大多数都是这方面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自信,乐观,开朗,情绪稳定,积极进取,容忍大度,乐于助人,自控力好,意志坚强,爱学习,性格随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礼貌正义,和他人友好相处,有理想,诚实,外向,不自大骄傲,自理能力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3)品质的解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这个方面的解释比较多,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特点: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正义。学生的解释很少涉及能力,也很少考虑人的认识水平。

3.6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特点

3.6.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专家和教师有这样的看法:(1)内容的解释。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自我效能感降低,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认识封闭,控制欲得不到满足,自我评价错误,情绪控制不当,认识歪曲,行为怪异,心理承受力差,对待事物的态度存在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动机欲望问题等。(2)性格的解释。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心胸狭窄,性格内向,自卑(不自信),精神不振,胆小,紧张,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情绪暴躁,沉默寡言,不合群,孤僻,自私,好胜心太强,没有目标,承受力差,责任感差,自我评价能力差,优柔寡断,偏执,不懂放弃,闭锁等。(3)情绪的解释。认为这样的人其情绪有这样的特点:情绪的稳定性差,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没有涉及能力和其他问题。

3.6.2学生的解释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表现,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他们认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思想不好,学习不好或不认真,心理承受力差,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控制能力差,思想态度悲观等。(2)性格。大部分人认为这样的人存在性格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紧张,不愉快,不开朗,胆小,消极悲观,心胸狭窄,自大,骄傲,自卑,内向,傲慢,思想极端,对人不友好,情绪暴躁,自私,沉默寡言,不敢面对现实,封闭等。(3)品质。小学生普遍从品质上解释这个问题,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存在这样的品质问题:思想不好,有暴力行为,作弄人,偷盗,迷信,犯罪等。

3.7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3.7.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看法有这样的观点:(1)将心理健康素质等同于心理素质。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2)健康人的心理素质。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他们从健康样本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素质。(3)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在思想、情绪、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符合正常标准。(4)测量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可以测试的心理承受能力。(5)功能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内在心理特点。

3.7.2学生的解释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但是总体来看有这样一些观点:(1)性质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特点里面的好的心理品质,即他们将心理素质分成两个部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健康的部分就是心理健康素质。(2)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品质,与专家和教师的解释一致。(3)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某些性格特点,如自信,积极,乐观,友好等。(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从一些内容方面去描述,其具体维度内容涉及学习、思想、性格等。(5)统计学上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统计上测得的心理素质的水平。(6)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就是良好的思想品质。

3.8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因素

3.8.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专家和教师涉及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内容结构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内容:性格,品质,能力,文化修养,为人处事态度,对抗压力的能力,应激能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能力,自知能力,自我效能感,开放的认知态度,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方式,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动力,认知素质,情绪素质,行为素质,感知因素等。(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人的性格有关,涉及的性格特点有:开朗的性格,脾气随和,情绪稳定,不怕困难,宽容,有责任心,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自我评价。(3)能力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3.8.2学生的观点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的内容:礼貌行为,良好的性格特点,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主动,应激能力强,情绪调节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恰当的行为方式,客观的自我评价。(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这些性格特点有关:乐观,积极主动,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对待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强,开朗,有主见,坦诚,积极的生活态度。(3)能力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具体包括:适应能力,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3.9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表现

3.9.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看法,有下面几个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涉及以下方面:性格(开朗,开阔),品质高尚,人际关系好,有合作精神,有凝聚力,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动机),能力强,意志力强,积极的工作态度,办事效率高(能力),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身体好,心理承受力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别人,认知素质、社会素质、人格素质、情绪素质等素质好,生活和工作满意度高,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等。(2)性格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就是好的性格,其特点包括:乐观,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自信,宽容,信任他人,善良,有主见,意志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好的心态,热情,适应能力强,积极进取,计划性强,有责任感,享受生活,有爱心。

3.9.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个:(1)内容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生活好,学习好,思想好,为人好,有礼貌,有修养,语言好,乐观主动。(2)性格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性格特点:乐观,自信,意志力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心理放松,情绪稳定,爱学习,与人为善,冷静,积极进取,性格开朗,性格随和,宽容,处理问题的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强。(3)品质的观点。小学生会将心理健康素质与品质联系起来,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的品质: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

3.10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0.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二者的关系,专家和教师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基础,是因果关系。(2)品质―状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品质,心理健康是状态。(3)表现观点。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可以测量的;但是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4)积极―消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积极的心理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消极的心理特点。(5)形成原因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心理健康与环境有关。

3.10.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因,心理健康是果。(2)相互作用观点。认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3)相同观点。认为二者相同。(4)不同水平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更高水平。(5)包含关系的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包含心理健康。

3.11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

3.11.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专家和教师认为低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一些表现:(1)认识的表现。怀疑自己的价值,认知曲解,否定困难,夸大困难。(2)客观归因。找客观原因,责备他人。(3)情绪的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爆发,情绪沮丧,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绝望。(4)动力表现。失去信心,消极。(5)能力的表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适应能力下降。(6)消极行为方式。逃避,应变能力降低,做出极端行为,自杀,抱怨,依附他人等。

3.11.2学生的观点

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消极行为方式。主要有:惊慌,紧张,忙乱,退缩,消极,依赖,放弃,逃避,失去信心,抱怨。(2)情绪表现。恐惧,悲伤,愤怒,孤独等。(3)人际行为。伤害他人,社会退缩。(4)品质。骂人,打人等。(5)饮食和睡眠问题。

3.12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3.12.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认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神经系统,身体各部分健康状况,激素水平)。(3)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特别是早期的环境,学习和工作环境等)。(4)教育因素。(5)重大生活事件。(6)经济条件。(7)性格。(8)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9)个人经历。(10)文化修养。(11)道德修养。(12)年龄。(13)榜样或他人引导。(14)自我。

3.12.2学生的观点

学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这样一些方面:(1)生理因素(包括相貌)。(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早期环境,家庭压力,生活环境)。(3)教育因素。(4)性格因素。(5)思想因素(品质因素)。(6)人际关系。(7)他人的引导。(8)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等)。(9)人际关系。(10)自我认识因素。(11)人生观、价值观。(12)成长环境。(13)文化修养。(14)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ronic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7, 1: 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