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1
关键词: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分析;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矿山排土场主要是露天矿山放置废石的场所,排土工序也是露天矿山生产流程中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序。排土场本身的建设质量、稳定性、安全性、选址及运行模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其运行安全。虽然目前很多矿山对排土场的安全都高度重视,但排土场仍是露天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灾害频发地点。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露天矿山普遍难以协调排土场管理控制成本与建设质量、建设工期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未能对排土场进行合理科学的选址,导致露天矿山排土场管理成本上升、管理难度加大,为矿山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
1 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分析
由于不同的矿山排土场的地理位置、所处的地质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可将灾害类型大致分为排土场滑坡、排土场泥石流及排土场环境污染三类。根据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类型进行针对性的灾害原因及机理分析,是制定有效的排土场灾害预防及治理的基础和关键。
1.1 露天矿山排土场滑坡原因与机理分析。露天矿山排土场滑坡是排土场三种类型的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最为常见的一种。排土场滑坡有可具体分为排土场的内部滑坡灾害、排土场沿基岩软弱层滑坡灾害及排土场基地接触面滑坡灾害这三种类型的滑坡灾害。现将排土场灾害产生的具体原因与机理分析如下:1)排土场建设初期的选址、设计及建设原因。一些露天矿山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排土场后期灾害预防控制及安全生产与早期建设选址的紧密关联,在矿山排土场的选址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未能科学分析不同地理位置建设排土场的后期生产效果及可能遇到的灾害情况,对多个选址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选出综合效益最优的建设位置,而是仅仅片面地考虑到矿山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或管理难度、管理成本等方面。在早期排土场建设及设计中,由于专业设计人才的缺乏、主要矿山生产建设者没有充分参与等原因,未能对矿山排土场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精确的勘测,也未能对矿山排土场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又由于排土场建设工期、建设与设计成本等因素之间的矛盾性,导致在建设中没有对排土场软弱层清理或清理不彻底、整体建设质量不高,为日后排土场生产运行中滑坡的产生埋下了隐患。2)排水不当或排水设施不健全。若排土场排水不当或排水设施不健全,当遭遇大雨或连续降雨天气时,不能及时排除的雨水会很快渗入排土场,降低排土场稳定性,进而引发滑坡。3)组织管理及其他人为因素。在排土场作业未能进行有效组织,导致生产中排土场软弱面的形成;一些排土场周边存在取土和采石现象,若没有及时制止并修复,就容易引发日后排土场的滑坡灾害。
1.2 排土场泥石流的原因及机理分析。1)排土场泥石流形成机理。排土场泥石流灾害主要有重力泥石流灾害与水动力泥石流灾害两种。其中水动力泥石流主要由于过多的石料等物质堆放于汇水面积较大的山谷处,导致大量物料经动力水的冲刷而沿陡坡急速向下流动,从而形成泥石流;重力泥石流是由于排土场的吸水岩土遇到水之后发生软化,直至变为粘稠状的流体,也可能是滑坡体等直接转变为泥石流。2)泥石流形成原因。排土场泥石流的主要成因是:排土场地域内本身含有较多的松散岩土;排土场所在之处有大的沟床纵坡,地形陡峻;排土场上游或中游存在较大的汇水面积或充足水源。
1.3 排土场环境污染分析。由于露天矿山的排土场存放了大量的废石,在转排及卸土生产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固体颗粒,加上风力作用及排土场本身存在的坡面作用,就会产生大量的尘埃,进而造成排土场及其周边的环境污染。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造成的排土场水土流失也会对生态环境形成较大的影负面响。
2 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防治措施
在对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治理和控制排土场灾害的关键所在。
2.1 科学组织排土场前期设计与建设。排土场早期的设计与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之后的生产管理效率及质量。充分认识到排土场后期灾害预防控制及安全生产与早期建设选址之间的紧密关联,在矿山排土场的选址过程中,充分重视,未能科学分析不同地理位置建设排土场的后期生产效果及可能遇到的灾害情况,对多个选址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选出综合效益最优的建设位置;并充分综合考虑矿山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或管理难度、管理成本等因素,充分调动矿山建设与生产者、请具备实际生产建设经验的认识对矿山排土场进行设计并评价和指导设计方案,对矿山排土场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对矿山排土场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精确的勘测,科学组织排土场前期设计与建设。
2.2 完善排土规划效益,调整排土工艺。在规划及实际生产中,应不断总结分析生产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生产管理案例,对排土工艺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调整。若排土场处山坡地形为上陡下缓时,可根据现场环境条件,调整排土顺序以保证排土场稳定性。
2.3 完善排土场排水设施。排土场滑坡、泥石流及生态环境破坏这三种灾害都与排土场的排水不力有关。建设并完善排土场排水设施是预防和治理这三种灾害的重要措施。可选择合适的位置修筑及改善排土场上方截水沟,以减少排土场的汇水面积、拦截地表水及大气降水;选择合适的位置钻排水孔,以降低排土场水位,防止静水压力形成隔水层底鼓,进而防止地下水深入排土场而引发灾害。
2.4 修建护墙挡坡。可在可能发生滑动的地方采用岩石砌筑的方法修建护墙挡坡,以防止灾害发生。干砌重力块石坝,不仅施工简单、成本较低,还具有很好的渗透性,可以有效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方便排水疏干。但护墙挡坡的修筑需要对修筑部位的稳定性充分测定,以防误修带来危害。
综上所述,排土工序也是露天矿山生产流程中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工序,而露天矿山的灾害频发地是矿山排土场,对排土场灾害的控制情况直接关系到矿山生产质量及生产效率。矿山应根据排土场的地理位置、所处的地质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不同排土场灾害类型进行针对性的灾害原因及机理分析,充分重视、科学组织排土场前期设计与建设,不断总结分析生产管理经验、借鉴成功的生产管理案例,对排土工艺、排水管理进行合理的改善和调整,在可能发生滑动的地方采用岩石砌筑的方法修建护墙挡坡,在协调排土场管理控制成本与建设质量、建设工期等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控制排土场的滑坡、泥石流、环境污染等灾害,切实减少露天矿山排土场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2
一、提高认识,全县迅速投入到抗战救灾工作中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到灾害现场亲自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其余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乡镇党委第一书记下沉到基层一线,查看灾情、安抚灾民,指导群众抗灾自救,要求各乡(镇)、村、组、隐患点、监测人员按照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科学避让的原则,把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确保人民群众生命不受伤害。一是强化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县国土资源和气象局密切合作,联合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确保预警预报准确传达到个乡镇及监测点。二是强化汛期值班。进一步细化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强化信息保畅、监测预警和主动防灾等工作要求,确保防灾应急时效性。三是抓好关键区域、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范,将防灾工作落实到操作层面。四是加大部门间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得以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二、强化责任,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
全方位推进,形成地灾防治强大合力。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实行关口前移,以村为主体,村民为群测群防员,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实践中所体现的积极作用,筑牢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道关口。着力构建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的地质灾害防灾体系,进一步落实各级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经信、教育、公安、城乡建设住房、交通运输、农业水务、安监、旅游、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承担行业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发挥各自监测网络优势,及时协调处理地质灾害。进一步严格汛期值班,实行定期巡查,确保地质灾害险情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应急处理。确保在建治理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加强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申报立项力度,进一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力度,做好灾后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为把地质灾损失降到最低。按照“防治不留死角、监管不留真空”的原则,努力做到地质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对确定的重点地灾防范区实行领导包片负责,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期期间实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建立台账。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3
论文摘要:防灾减灾教育在地理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理教育担负起防灾减灾教育的重任是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课堂作为防灾减灾教育的主阵地,要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谈谈本人的看法。
1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
生对自然灾害知识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程标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却有密切联系其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是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理性认识并培养科学方法.“防灾与减灾”是目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生由于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的限制.要他们举出很多自然灾害的事例.然后再抽象概括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些勉为其难因此.建议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首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再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教育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自然灾害与环境”可以把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激发学习兴趣后.尝试提出一系列引起学生对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疑难的问题.以产生探索问题的原动力。
2开展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利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汶川纪念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怎样预防自然灾害,其发生时.怎样减少其危害.怎样逃生。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安全事故案例图片展等形式,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开展一些活动。学校的教育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专业的防灾知识和技能方面显然不能与相应的专门机构相提并论因此.把防灾教育向校外渗透非常必要参观地震台,直观感受对地震的预报、监测和抗震指导.邀请专家讲学.学习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知识
(1)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明显的前兆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塌.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2)火山喷发的征兆:①会有地光(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出现:②火山31有气体冒出或者比以前的气体冒出速度加快:③火山13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束0激性气味不正常的气体增加.表示火山爆发前某些火山气体已“先行”了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④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⑤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⑥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均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状况。
(3)海啸发生前征兆: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由于海啸的能量传播要作用于水.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问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为那些有知识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时间通俗来讲:鱼儿抢滩.海水翻滚深海的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
(4)民间预报冰雹的经验:“早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
(5)预防雷击的措施:①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人室。②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木椅子上等。③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防雷电通过水击中人体。④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⑤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做人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灾害发生时自救和互救办法及现代化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会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4
“陇南行政中心留在武都好还是迁往成县好?”这一热点是与2008年11月17日震惊中外的“陇南事件”有关,它是当年全国四大之一,由风传陇南市行政中心要搬迁至成县而引发的大规模群体官民冲突事件。这一不幸事件发生后,有许多学生问我,陇南行政中心是留在武都好还是迁往成县好?这个问题太大,我仅让学生从两地自然灾害的对比上回答,先让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思考讨论,老师设计案例,师生分析总结。
热点讨论:陇南行政中心是留武都好还是迁往成县?
材料一:利用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和武都籍学生的介绍,对两地城区所处的地形,流经城区的河流,周边植被等自然环境做大概了解。
材料二:利用2009年6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由温煜华等人撰写的《陇南地区行政中心重建自然灾害背景》一文中的相关内容制作了两地历史上,以及5・12地震前后,地震、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和洪涝的对比表,由于该文是受甘肃有关部门委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材料三:利用师生收集整理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对两城区三次典型的自然灾害作一了解,分别是:1879年7月1日武都8级地震、1984年8月武都城区长达半月之久的淹没大半个城区的洪水及泥石流、2010年,8・12成县青泥河流域暴洪对成县城区的威胁。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我们在谴责交警执法时缺乏足够的人性关怀,未给被引导至收费站广场停车过夜的司机以保暖的被褥时,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安全教育。
在学校中,煤、碳之类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是化学课上教的,但却很少作为安全常识来教育。车里的安全带是因为怕罚款才系一下。使用液体酒精炉炖火锅时用细口长嘴壶添燃料,也是得知左邻右舍有人因为添酒精烧伤之后才开始的。但是怎么避雷?怎么在大火中求生,在地震、泥石流来临时自救?在人流量极大的地方如看元宵灯展时,如何防止自己被踩踏?我们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打算到时“听天由命”,甚至对骑电动车戴头盔、过马路等绿灯走斑马线都嗤之以鼻,认为是“贪生怕死”,将倡导注意安全视为“杞人忧天”;很多小学生对家长所举的安全事故案例视为是骗他、吓他的故事,总是掩耳而逃,不听不信。
我们宁愿用生命、用健康、用血泪、用苦痛、用教训去换取一点点安全常识,却不愿花一点点时间去主动学习,更没有把安全教育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安全教育都是临时的、零星的,“9·11”后搞搞高楼逃生训练,“5·12”后搞搞防震减灾教育,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宣传下如何防范泥石流……这样的安全教育零敲碎打、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谈不上系统性,更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高度。
生命不是演习,更不是演戏;没有模拟,也没有彩排。以为自己一生无病无灾、福大命大,是十足的侥幸和冒险。安全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只要发生一次,对具体人而言就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致命。安全教育,就像买保险,也许永不会用上,但是一旦面临灾难,或许就能挽救生命。安全教育是真正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5·11”地震来临时无一师生伤亡,是因为他们将每周二都作为安全教育时间,坚持了十几年。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致使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地质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能够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地质灾害问题,选择合理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重要。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种角度对地质灾害进行阐述。认识论强调地质灾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源在于地质体重力作用失衡,地质体边界条件、激发条件和初始条件发生不同的组合搭配,导致地质灾害出现。方法论则是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角度开展工作,寻找问题的合理解答,为后续防震救灾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由此,本文主要就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改善措施。
关键词:
地质灾害;灾害防治;认识论;方法论
经过多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研究,在防治工程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尽管当前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分析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实际管理决策中运用的技术却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针对性不强、不准确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持续增长。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未能得到正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指导,致使实际工作出现偏差,影响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认识论与方法论概述
1.1认识论
认识论主要是对人类认知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理论研究,通过对发生、发展和影响全过程的规律摸索,寻求事物本质所在。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渐上升,更为深刻的探究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就认识论本质来看,可以将其看作是自然观的具体成效,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来不断创新和完善人类对社会的认知,深入挖掘信息观、时空观、运动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1]。
1.2方法论
方法论是一种对认识过程的图示,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为形象的展示出来。科学方法论是在科学认识研究相关方法和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到各种理论、结构和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方法中观察法、数学法和实验法,哲学方法中则包括了思维与实证、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自然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在逻辑上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均是强调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2]。在利用科学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本质内涵过程中,主要包括对理论和实践、结构和功能、组合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系统科学是由于学科特性,方法论中涉及内容较广,除了部分与整体、简单与复杂以及原因与结果传统哲学内涵以外,进一步整合了要素、结构、功能和层次等新式内容,具有更为深远的哲学意义。对于自然观的认识论,则主要是强调探究事物本质内涵,了解到事物的矛盾论,主要是指事物运动个性是具有的独特本质,为自己特殊矛盾规定。自然科学观方法论并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实践活动,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科学行为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分割论和整体论。
2地质灾害研究的认识论
2.1地质灾害共性
地质灾害的共性主要是强调地质灾难事件在发生、发展和运动过程中存在相同的属性,即自然属性、资源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地质灾害事故来看,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崩塌等均属于此列,这些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后将造成岩土变形和破裂运动,进而带来严重的危害。地质灾害共性成因要素主要包括地质体所在区域的水文条件、气象环境因素以及地层地貌等,其内在本质则是重力作用失衡,呈现出来就是地质体微观到宏观的破坏运动,在条件的诱导下渐变逐渐超临界变化[3]。
2.2地质灾害的个性
地质灾害个性表现为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殊性,更多的是反映出地质灾害本身的成分和环境作用特性,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在受到不同外部作用力影响下呈现不同的形式。认识个性则是为了更进一步认识这一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建立模型进行修复,降低地质灾害事故发生几率。崩塌作为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十分突出的运动特征、突然性特点,崩塌事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转化为滑坡和泥石流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带来更大的损失。滑坡灾害的发展过程是水平运动,表现为牵引式、推移式和坐落式等等,进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地质危害。地面塌陷是岩体内部结构断裂发生沉降,地表出现连续性的变形,带来危害。
3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论
3.1方法论的选择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内容较广,在防治相关研究中应该注重复杂系统非线性科学思维的吸收和培养,更要充分的掌握分割论的核心思想内容。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论则是实际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支持,优化工程布局。分割论在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应用,主要是用来深入解剖地质灾害个性,客观阐述地质灾害的成因,探究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将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反映到整体论层面上,进而通过全局的对比和分析,实现逼近实在[4]。
3.2基于整体论的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更加倾向于整体集成方面的研究,通过提炼主要问题,对比概念设计。整体论的方法主要包括归纳、类比和演绎。其一,归纳是指深入挖掘事物本质,对比多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总结出一般性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产生结论[5]。其二,类比是利用已经被证明的公式去验证案例,对比研究对象,从而为后续决策作出更正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其三,演绎则是从普遍性理论知识角度去探究个别事物本质内涵和规律,得出特殊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4结论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种可以了解和认识的问题,在充分认识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防治对策,由于地质灾害的个性和共性具有复杂性特点,所以从宏观角度去衡量是可以将其简化为线性、可确定问题进行处理,以此为后续防灾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11(5):809~820.
[2]周彬,朱晓强,杨达源等.长江三峡水库库岸消落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4,31(11):43~45.
[3]王得楷,马琦明,陈怀录等.甘肃城市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2,22(3):53~56.
[4]刘广润,徐开祥.三峡水库岸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11(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