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1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29号、国发〔1997〕4号、国发〔1997〕26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现就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含人事、劳动部门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基金和民政部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预算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今年12月底之前要把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简称“两金”)纳入预算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二、“两金”的征收办法维持现行渠道,征收后全额进预算外财政专户。支出办法暂按现行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具体操作细则,由省财政厅商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民政厅联合制定。总的原则是加强财政监督,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支出。各级审计部门要对“两金”使用加强监督。

三、各级“两金”经办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从1998年1月1日起,不再从“两金”中提取管理费,改由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编制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由财政拨款。

四、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协调,确保按照国务院精神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两金”纳入预算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工作。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2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今人们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和子女外出求学、工作等原因,身边无子女的纯老年人家庭户正在日益增加,入住养老机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入住机构的老年人身体机能和生活能力逐渐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医疗康复和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养老机构是否能满足老人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是老年人最终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和标准。目前养老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普通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因素有以下二点:

现有的护理员队伍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要

1、目前,大多数养老机构护理员队伍整体能力不高,普遍存在文化低、年龄大、技能差的现状,这就形成了矛盾,即入住老人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与较弱的护理员队伍之间的矛盾。

这我院而言,我院隶属于南京市民政局,建院于1952年,现有床位1110张,为省一级福利院,民政部、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院属安宁医院即南京民政康复医院,现为南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承担南京市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单位,是设施配套,集护理、医疗、康复、娱乐、心理慰藉为一体的综合型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

目前,在我院入住的寄养老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退休学者、教授、工程师、医护人员,也有领导、普通百姓等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入住机构的原因不同,所以对养老机构隐含的和明示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护理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还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以满足老人需求。但护工队伍的现状根本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我们对我院一介护护理区的护工基本情况进行统计:该区共有护理员24名,按年龄统计:40岁以下1人,41-50岁19人,51岁到60岁4人;按受教育程度统计:高中及以上1人,初中10人, 小学7人,文盲6人。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这样的一支护工队伍经过培训虽然可以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但却无法满足老人对医养、护养和心理慰藉等服务的需求。

我曾到过香港、台湾的养老机构学习考察,我感到:就硬件设施而言,我们养老机构目前的环境、规模、设施设备与香港、台湾等机构比相差不是太大,但护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却无法相提并论,由此带来的是生活在机构中的老人享受到的服务相差很大。

香港、台湾养老机构特别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关爱,机构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老年人策划了丰富多彩生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开设各种兴趣讲座、鼓励各种不同的信仰,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帮助老年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康复活动,使机构到处充满朝阳般的气息,使生活在机构的老人们身心愉悦。由于受到护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牵绊,我们的机构只能完成生活照料,老年人生活相对单调,缺少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卧床的失能老人就剩下头上的一片天花板、墙上的一台电视机和身下的一块床板。

2、现有护理员与入住机构的老年人配比不足,不能满足护理服务的要求

按通用标准,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护理比例为:1:3,即1 名护理员照料3名老人。(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规定:自理老人1:4,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1.5)。台湾曾有一机构,对入住机构的失能老人每天需要接受服务的时间进行了测算,得出3.8小时/人.天。按此测算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2。

例如:台湾“永信松柏园老人养护中心”共有各种床位160张,据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共有工作人员150余名,其中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和护理员115名,其他35名,专业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1.4。

我以收住老年痴呆症的失智老人护理区为例:入住老人64名,配置护理员21名,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失智老人由于其特殊性,护理难度比普通卧床的介护老人难度更大)。

这样的人员配置只能基本完成老年人最基础的生活照料,不能满足老年人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要求。

二、养老法律法规及评估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福利机构建筑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都是来规范养老机构的,但却没有用来保护养老机构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事实上,养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机构与老人、机构与家属、老人与员工之间的纠纷,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的其他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等不一定能公平地解决,每每遇到这些纠纷,机构往往成了弱者、只能以赔钱了事,这无形中增大了机构运行风险。

另外,香港、台湾等地都设有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对拟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和各项指标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确定护理等级,同时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对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属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保护双方的利益。

二、改进建议:

1、加大对护理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的力度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护理员队伍和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议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使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尽快实现护理员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2、提高护理员的待遇

建议通过提高护理员待遇,使他(她)们能体面的工作,吸引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建议加快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进程

为老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的属性。建议参照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经验,按养老机构的实际床位核定公益岗位数,购买岗位。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3

养老是关乎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责任,是政府职能范围中的重大责任之一,而老人护理又是养老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是极为符合现实国情的养老模式,而与所有养老问题的核心一样,资金与设施建设仍是社区养老护理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社区护理及其意义

1. 什么是社区及社区护理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内有共同兴趣或特征的一群人,在社会生活中以社区互动形成一个共同体,行使社会功能。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理论的结合,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整个社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是政府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德国的社区护理迅速发展,目前,人口8000万的德国,拥有护士10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的护士在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理可使病人在轻松及熟悉的家庭气氛中,在社区护士的帮助与具体指导下,得到方便经济的护理服务,获得健康保健及疾病康复常识,得到心理疏导,精神鼓励,因而深受病人欢迎。

2. 当今社会传统养老模式的弊端

社区护理将为老人提供既有家庭的氛围又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3. 社区护理的意义

首先,社区护理可以缓解社会养老机构及医院的资源压力,以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为例,到2004年底,上海全市共建有养老机构439家,床位40136张。这个数字相当于上海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1.54%。目前,该市养老机构床位与老年人的比例约为1:100,护理型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明显,预计到2030年,将有34.7万名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生活方面的护理照料服务,护理型养老机构床位缺口巨大,可见,养老机构远远无法满足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其次,根据初步估算,普通型的养老机构的建设费,单床成本平均需要8万左右,高的要超过15万元以上,再加上其它成本,建造养老机构的费用十分巨大。而发展社区护理的成本远远低于机构养老,大大减轻了老人护理的经济承受压力。同时,社区护理服务具有辐射面广、就医便捷等优点,这都将大力推动我国实现全民健康护理。

再者,独立的、大规模社会养老机构虽在管理上具有优势。但其隔断了老年人与亲友和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老人精神上处于孤独和寂寞之中,容易引发各种心理与精神疾病。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浙江省关于赡养的案件中,有25%的案件是老人要求子女得到精神上的慰籍。发展社区护理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有利选择。

最后,从我国传统的社会心理来看,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密切亲情关系要远远强于其他西方国家,因此老年人对子女与住所的依恋较强,同时,中国传统的孝义之道也成为子女与老人双方选择养老机构的障碍之一。顺应人们心理、大力发展社区型养老机构,既可以解决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又能保持老人和子女的紧密亲情关系。

显然,无论从缓解社会护理资源压力、节约护理费用,实现社会化养老,还是从为老人提供便民服务、充分考虑中国人养老心理等方面看,发展社区护理都是目前中国解决严峻养老问题的明智选择。

二、社区老人护理资金的筹措与设施建设问题

1.老年人固定资产的盘活及政府对子女资助的鼓励政策

目前,我国许多老年人的养老金只能支付其基本的生活费用,上海老年人的平均退休金与一般的养老机构平均护理床位收费基本持平(社区护理的费用相对低些)。于是老年人固定资产的盘活及政府对子女资助的鼓励政策十分重要。

以住房为例(房子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固定资产之一),政府应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平台,鼓励老年人将房屋抵押给银行,从而从银行按月获得养老服务贷款,贷款总额以银行对房屋的评估值为极限,其贷款及利息的支付方式有两种,一是子女支付,若子女不愿支付,则由银行在老人去世之后将房屋收购。此为以房换养老,目前我国农村也有以土地换养老的做法。

另外,由于现代 “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比重加大,家庭核心劳动力的经济压力随之加大,家庭责任负担沉重,加之子女的业余时间有限,政府也并无法律规定年轻人对对老人的经济资助与赡养,儿女养老完全处于自觉自愿,这一切都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的社会养老压力。目前,国外有“助老假”、“家庭照料津贴”等政策,以鼓励维系人们对老人的家庭照料。我国对于劳动妇女的生育以及婴儿照料有休假与补贴政策,同样也可以根据我国当代现实国情出台相关政策,施行鼓励子女承担对老人的养护责任的休假或经济补贴政策,如根据劳动者的老人赡养负担(老人的数量、年龄及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假期,并辅以其他的鼓励政策。同时,政府也应不断进行孝敬老人的宣传教育。

2.提高社区老人服务的供给能力,改善结构方式

从养老服务的供求关系看,一方面,社区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有很大的缺口,社区的床位数在原则上是按照社区人数划分,但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很难争取;而另一方面,目前社区养老机构中很多健康老人又长期占用了有限的床位,而急需护理的老人则不得不等待;还有一些社区护理机构设施不适合用于专业护理,要么过于简陋,要么过于奢侈。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提高非急需护理型老人的入住费用,多增添普通大众型档次的护理床位,在政策上引导那些用于享受型护理设施与床位建设的资金转向添置普通护理型床位的数量上来。

3.社区自身的赢利创收、鼓励老有所为、互助养老。

从社区本身而言,社区护理机构的运作费用不能完全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从政府的角度上讲,采取资金支持不如政策扶持,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社区方面,应营造企业、学校等单位共建社区老人护理服务的环境。如可以为属于健康产业的企业在社区橱窗或社区护理机构内做宣传广告,或允许健康行业类企业在周末时间到社区定点进行产品宣传、优惠或赠送活动,以此赢得社区护理机构的运行费用。而政府可以提供政策,鼓励企业为社区护理机构投资,对于投资企业,政府可以降低其在所属社区范围的办公楼的租金费用,并对企业施行税收的优惠政策等。

同时,街道和社区为扩大护理服务的资金来源,可以兴办社区茶馆、小超市、餐馆(如养生食疗类的餐馆,分析老人的不同身体状况,为不同老人推荐不同的食疗菜谱,科学配菜)、小剧院、娱乐厅等盈利性经济实体,政府应积极给予支持、引导。并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等政策上的支持。

另外,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老人的丰富智力资源。目前我国离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约占高级知识分子数量的1/3以上。如果搭建平台促进其再就业,对社会效益增长而言也是十分可观的。且从老人本身而言,许多老人仍希望自己老有所为,而从社会而言,也可因此获得老龄化的净收益。这同样需要社区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比如可以鼓励社区中的离退休老知识分子为社区老年学校授课(老年教育同时包含对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从而使“老有所为”与社区老人的精神护理形成互动。同时,在社区的组织下,可以鼓励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进行护理服务、提倡社区内家庭互助型的护理服务,这对于社区护理床位费靠医保、护理费自费的社区老人而言,也是另一种选择。

4.形成政府固定的财政供给

现行的养老服务财力供给具有非确定性、非完整性、非连续性的特点,政府应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其积极性,并形成固定的财政供给。

社区护理服务作为公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需要公共财政来支撑。国外老年社会福利服务开支都在财政预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日本占国民总支出的10%左右,我国香港占6%左右。而我国则没有这样的固定预算,这将某种程度上制约社区护理的发展。养老问题本身是个社会问题,政策的出台需要相应的法律作为前提,因此在研究政府相关的财政供给之前,应先在法律上做出相应规定。

社区应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数据库,及时更新录入老年人的年龄、健康情况等,从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补贴,如旅游、出行交通费等。

目前,上海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9.28%。2005年9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声明,2005年全市将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居家养老服务增加到5万人,并将扩大社区助老的补贴人数范围,在财力上予以支持。上海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由政府补贴资金,社区负责落实,让老人在家中颐养天年的居家养老模式。上海市民政局还专门印制了养老“服务券”,面值在50-250元不等,由服务社代管。符合条件的老人能得到“服务券”,凭券购买服务。街道(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选派符合条件的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服务。

国家和各地方财政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相应地增加对养老服务产业的资金投入比例。把老年福利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比例;彩票收益要按国家规定用于老龄事业的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和外商投资老龄事业,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资机制。要积极鼓励和倡导旨在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社会资助和个人捐助;慈善基金会、老年基金会等机构则应积极募集老年福利资金,用于改善老年人生活,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5.推进社区护理资源的整合与设施建设

社区护理机构通过与社区其他服务资源和社区居民建立互动关系,可以大大节约运行成本。在社区护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社区可以积极与社区学校、健身机构、幼儿园等形成资源共享,如利用学校的教室开展老年教育、与健身机构合作,组织与培训老人进行身体锻炼等等。从而使社区的土地和现有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上海的卫生部门目前进行的改革,正在通过设立医疗保健站的形式,将卫生服务送到每个居民的家门口。养老机构通过引进保健站进驻或者就近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而言,养老服务资源被部门分割,缺少有效整合。这往往造成民政、卫生等部门的资源难以互换共享,甚至相互冲突。这也是政府政策上需要完善之处。

6.社区护理服务的人力资本问题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 4-6 月从承德市双桥区、双滦区8所养老机构中选取55名护理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护理员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理员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户口类型)和工作特征(劳动时间、照顾老人数量、从业时间、月平均收入、是否有培训意愿)两部分。共发放55份问卷,回收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100% 。

2 结果

2.1 养老护理员一般情况。参与调查的55名养老护理员中年龄25~45q10人(18.18%),46~60岁40人(72.72%),61以上5人(9.10%);男9人(16.36%),女46人(83.64%);小学及以下13人(23.64%);初中34人(61.82%),高中及以上8人(14.54%);农业户口43人(78.18%),非农业户口12人(21.82%)。

2.2 养老护理员工作特征。月收入1000元以下18人(32.73%),月收入1000~1500元30人(54.55%),月收入1501元以上7人(12.72%);劳动时间在8h以内19人(34.55%),9h~14h者27人(49.09%),15h以上者9人(16.36%);照顾老人数量3人以下4人(7.27%),4~5人10人(18.18%),6~7人23人(41.82),8人以上18人(32.73%);从业时间不到1年8人(14.55%),1~3年22人(40.00%),3年以上25人(45.45%);30人(54.55%)参加过培训,25人(45.45%)没有参加过培训;38人(69.09%)有培训意愿,17人(30.91%)没有培训意愿。

3 讨论

目前承德市养老护理员酬劳少、劳动时间延长、体力消耗大,年龄较大、文化浅,女性居多,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专业化。

3.1 酬劳少,劳动时间延长,体力消耗大。承德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的酬劳较少,原因是养老机构的发展基金缺少政府资助和银行贷款,在运营成本高和床位利用率低的双重压力下,通过降低成本精简机构员工、降低酬劳来维持。此外,养老护理服务是一项持久工作,护理员很少有节假日休息的时间,每日的劳动时间均超过8小时,同时还要负责数名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又劳累又繁杂,这样的体力消耗将很难保证对老人的服务质量,护理员的工作负担加重,长此下去,同样不利于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

3.2 养老护理员整体年龄较大、文化浅。目前承德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在46以上人员为主,年龄偏大且半数以文化水平浅,护理水平偏低。由此可见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没有医学护理知识,很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本研究中护理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浅,学习能力及记忆力下降,参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效果欠佳,大部分护理员没有医学护理知识,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较高水平服务,满足不了老年人护理需求。

3.3 护理员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居多。合理的性别结构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得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目调查结果显示,承德市男女养老护理员性别比例为1:5,女性护理员数量为男性护理员的5倍。养老护理最主要的工作是照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极易让人觉得养老护理员就是看护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保姆”,并且女性一直被认为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男性从事这个行业则被认为有损男子汉形象,多数男性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从事养老服务的男性较少。而养老护理大多是照顾行动不便、常年卧床的老人,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男性在这些方面较女性占优势,更适合胜任。

3.4 流动性强、缺乏系统培训。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福利收入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护理技能专业化程度不够,只能为老年人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护理等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此外,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培训模式单一,甚至部分人上岗前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几乎看不到发展前景,从业积极性降低,很大程度都影响着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稳定性。

4 对策

4.1 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养老服务产业,重在服务,而服务的核心重在护理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定今后要实施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因此,有学者建议国家制定和完善政策,对中高等医学院校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加大扶持,调整培养方向,开展“双证”教育认证模式。依托承德现有的承德医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等大中专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和专业,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养老护理员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获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执业资格,毕业后再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同时拥有“双证”,使毕业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扩大了就业范围,另外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做法,承德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在养老护理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制定养老护理工作的特殊待遇政策,接纳专业人才上岗工作,使养老护理队伍更加健全壮大。

4.2 完善养老护理机构的奖励制度。养老机构要进一步修订护理员和奖励制度,按照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工资水平,依据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分配奖金,以此来满足护理员生存需求,保证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使护理员认识到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归属感,同时提供晋升机会,令每个护理人员都有自我上升空间,实现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 社区护士;养老院;角色功能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对老人来说,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是农村的“五保户”,养老院或老年公寓是他们首选的养老模式。因此,养老院在满足老人的生活照顾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如何提高养老机构的综合实力,是摆在各级政府以及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杨宋镇敬老院是一所公办民营的营利性养老机构。从2010年开始,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敬老院内老人的健康管理作为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在本地区率先开展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探索,坚持2次/月、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形式对老人进行健康管理,并在2014年初,根据北京市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相关制度要求,将杨宋镇敬老院作为中心的功能社区进行管理。

资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在2010-2013年对敬老院养老的老人所做的健康管理工作。

方法:调取2010-2013年中心信息化系统中敬老院512例老人的健康档案的服务记录;查阅2010-2013年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工作记录。

结果

敬老院老人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512例老人中,高血压患者161例,2型糖尿病8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55例,脑卒中95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84例,智力发育迟缓6例,聋哑4例,骨关节病10例,白内障4例,其余较为健康。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敬老院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康档案、慢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整理房间、生活护理、整理小药箱以及用药指导、培训护理员和家属护理技术操作、测量血压、检查心电图、饮食指导、与老人聊天、康复指导、教八段锦操、与敬老院领导的协调与沟通、编写工作信息等。

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敬老院所承担的角色: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内涵的客观要求,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由于敬老院所接纳的老人年龄大,家属又不能长期守在身边,所以老人除去患有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外,老年人患轻中度抑郁较常见,使得社区护士在敬老院进行健康管理过程中更是增加了难度。因此,社区护士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内承担了护理者、教育者、心理疏导者、管理者、安全教育者、饮食指导者、慢病管理者、健康教育者、观察和研究者等诸多角色。

老人养老护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失能老人;照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77 ― 02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群体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群体,他们的日常活动、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护一直以家庭子女照护为主,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父母进入老年期,家庭将很难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巨大压力。家庭的照护功能空前弱化,而社区和机构照护的功能又相对缺失,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一、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

1. 以孝为基础的家庭照护占主导。中国老人“养老防老”的观念至今仍存,子女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传承。按照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子女始终是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的依靠。因而,作为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子女供养式的家庭照护依旧是老人长期照护的主要资源。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共居式养老,即父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履行赡养和照料年迈父母的责任。

2.社区照护不断完善。民政部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的主要发展目标。在这两年内,我国大力发展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地都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如在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了向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等日常服务外,还对行动不便或者具有特殊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等等。

3.机构照护进一步发展。近几十年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加速了中国长期照护中机构照护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机构中,失能老年人占全国收养老年人比例大幅提高。各类型养老机构中,城市公办养老机构逐步配备了医疗室、康复室,理疗室。当前我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二、失能老人现有照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但近几年来,老龄人口急剧增长,失能老人照料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而现行老年人照料体资源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已经面临极大的挑战。

1.家庭难以承载失能老人重负。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对失能老人来说,家庭在老人的长期照护中一直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给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照护,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等。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子女们一方面要面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一旦老人失去自理能力,会对子女造成严重困扰。“4.2.1”结构家庭的日益增多,家庭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功能已经弱化到微乎其微。另外,许多家庭支持失能老年人的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照护会以极快的速度消耗掉整个家庭的财力资源,甚至会导致家庭经济危机。农村人口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承载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料的能力十分脆弱。

2.社会照护发展缓慢。由于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失能老人不得不寻求家庭以外的社会照护。然而,当前我国针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福利资源相对短缺,社会照护发展缓慢。

(1)接收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我国大部分地区养老机构聘用护理员的费用很高,而聘用护理失能老人护理员的费用更高。这样,养老机构一方面为照顾失能老人要承担较大的安全责任,另一方面由于护理失能老人需要聘用更加专业的人员,薪金较高,挤压了养老机构利润空间。因此近半数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受自理老人,不收住失能老人。大多数民办的养老机构对老人入住不以失能作为限制条件;另外,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价格昂贵,让人望而却步;能付得起的养老院往往照护质量堪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这样一个需要专业性照护的群体;而享有政府补贴、硬件条件良好,价格较为适中的公办养老院则是数量有限,一床难求。从总体上看,当前齐齐哈尔市的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床位紧缺,服务相对落后,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老年人口,尤其是最需要获得照护的失能人口增长的需要。

(2)社区照顾资源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仅仅只提供基础的家政服务,还没有建立起医疗保健、精神慰藉、餐饮供应、便民事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等功能完善的失能老人服务平台。另外,社区照护的人力资源相对欠缺,为失能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人员大多是一些退休或者下岗人员,虽然部分社区有培训的助老员,但是专业水平依然不够。

(3)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举步维艰。我国的第三部门发展起步晚,政策和制度不健全,总体上发展滞后,同时,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支持。总的来说,社会组织资金缺乏,能力有限,政府当前的支持力度较小,参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护理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失能老人身体的特殊性,既需要生活护理又需要心理护理及医疗护理。目前,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年龄在45―55岁左右,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农村妇女或下岗失业人员占了绝大多数。一些比较专业的卫校毕业生认为照顾失能老人的工作脏、累,并且收入低,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导致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另外,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工作繁重、收入较少、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流动性大,降低了失能老人护理的专业水平。

三、关于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建议

1.强化政府扶持政策。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涉及政府各部门、家庭、社区、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系统服务产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与其他部分紧密相连的,老人照护服务机构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环节的协助和支持。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职能定位,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为照护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面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保证服务上的连续性。机构照护模式并不孤立于家庭、社区照护模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非正式组织等照护服务的提供主体。现有的缺少养护和医护功能的养老机构可以加强与医疗机构和专门照护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或者接受社会上专业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对养老机构内医疗护理设施的捐赠,和护理技能指导。逐步形成失能老人从家庭、社区、机构照护再到医院连贯的照护服务体系,保证长期照护服务的连贯性。

2.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失能老人的养老领域内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会组织具有其特定的优势,其规模相对较小,在服务提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变化迅速做出调整,满足失能老人群体不同的需要。其次,失能老人养老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当前我国失能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其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样化,单靠政府和家庭的力量己经难以满足,社会组织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再次,很多社会组织开始向专业化阶段迈进。中国的失能老人照护模式一直是以政府保障和家庭照护为主,社会组织在养老领域的并不够深入,但是近几年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社会组织开始走向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实现养老照护服务的道路。专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组织更为重视失能老人的需求,更为关注他们的内心,也能为其提供更为有效地服务。因此,政府应将社会组织作为实施失能老人养老照护的一个重要载体,把“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政策落实下来,最大力度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实施养老服务,使我国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3.加强长期照护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护理人员是长期照护发展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除了提高社会上对长期护理人员的工作的认识,提高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声望和工资待遇外,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工作就是加强对护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要加强对有志从事护理这一职业人员的分等级培训。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中进行宣传,鼓励这部分人参与到老年服务行业中来,开展分等级的护理技能培训并进行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发放相应的职业等级资格证书。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以防虐待老人事件的发生。加强对高水平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鼓励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由于失能老人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和需求的高水平,即使是低层次的照护服务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因而有必要对参与养老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总之,要有效解决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就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照护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必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充分发挥机构照护的必要支撑作用,同时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构建起政府、家庭、社区、机构、市场、社会团体等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护模式。

〔参 考 文 献〕

〔1〕丁怡.失能老人照顾责任公共化与长期照顾制度的建立〔J〕.统计与决策,2012.

〔2〕何琼,江智霞,董红琴,钱永琴.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和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