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电力资源是目前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对于电能的生产与加工和使用,都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进行相互协作,从而实现对电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为了能够简化操作,提高电力应用效率。在电力系统中使用自动化的技术,将诸多工作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减少人员付出,提高使用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开始被应用其中,软交换技术就是非常有效果的技术之一,为提高电力资源加工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分析
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而言,是一种建立在电力能源管理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的理念开始不断被人们所接受。为了能够更加安全、高效、智能化的对电力资源进行管理。因此,在电力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的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加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进程。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分析
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研究,首先要明确电子系统自动化的概念并对其系统进行详细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针对电能生产、电能传输以及电能管理等实现自动化控制、调度以及管理的一种电力系统。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是针对电力电能管理的一种自动化系统。电力系统相对复杂,其涵盖发电厂、变电所、输电配电网络以及终端使用用户等多个部分。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则包括电力生产的自动检测、调动调节以及控制等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形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加良好的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并且在有效的耗材范围内提高经济效益。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分类研究
由于电力系统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因此对于其管理而言,也同样需要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电力制造的来源和能源不同,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分类处理,从而针对不同电力系统进行相应的自动化管理。
1.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采用了以高新科技为主的计算机核心控制技术,其中包括对信息的实时监控以及显示系统,根据最新的信息进行实时计算与分析控制。自动化软件在电网自动化调度中作用明显,并提供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显示、运动工况计算等多项功能。在不同的终端位置,通过进行远程的调控与调度,实现紧急的控制和恢复工作。
2.火力发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火力发电站一般要考虑更多的设备安全问题以及设备的监测系统。当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从故障检出、越限报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实时控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对于火力发电,更多的是要对安全问题进行自动化的控制,并在出现安全隐患的时候,能够采取一定的自动化处理措施。
3.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力发电站需要对大坝内的水位以及水流量进行实时的自动化检测,并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进行水位分析。此外,对于降水问题也要进行防范预警等工作,从而将水力发电站的综合自动化做到最佳。
二、软交换技术简析
高新科技不断发展,并不断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交换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近年来一项全新的技术又开始兴起――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在不同的领域中也得到了发展,并成功实现了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一)软交换技术的概念分析
软交换技术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以太网电话,通过呼叫技术进行的一种PC服务器的控制软件,以此来实现PBX功能。由于PBX功能得到了认可,受其启发,专家提出了一种理念,就是通过对设备的部件化,然后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进行分割处理,然后两者直接通过一个协议来完成,就形成了软交换技术。
(二)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技术在多个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采用软交换技术的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网络核心设备的一种分离控制。网络时代,必须要考虑到如何进行网络之间的互通。网络层次分步中,软交换技术位于控制层,也能够非常良好的实现将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进行有效分离。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软交换技术,依然利用了软交换的理念,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进行了有效的分割。硬件控制部分,作为呼叫控制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指令的发出,并通过计算机的核心控制进行解码交换。媒体处理则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软交换技术的核心,将呼叫指令进行解码并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对远程端硬件的控制。因此,软交换技术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分离理念,然后让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软交换技术需要在电力系统的整个网络管理进程中,进行相对独立的分离式管理模式,从而在根本上加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增强远程控制的效果。
四、结语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采用软交换技术,通过将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进行有效的分离,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资源高效利用。电力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资源,其加工生产需要庞大而清晰的系统架构,最为其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和手段进行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智能管理。利用软交换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在控制层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动化的管理效果,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黄伟海.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10).
[2]王少华.通信网络中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2013(1).
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2
一、自动化技术创新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不断的将机械产品的创新能力优化与提高,与国家、机械领域的企业单位发展与生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相关的机械工程的设计委员会制定了2005年到2030年的有限资助计划领域中,将机械创新设计作为重要的资助之一;另外,机械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机械市场的复杂多变也要求了企业需要在机械设计当中不断的更新、设计,迎合市场的需要,而自动化技术创新的运用是确保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研发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有利武器。因此,对于21世纪的机械工程设计学科来说,创新性与快速性就成为企业是否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机械产品概念设计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原理方案的设计当中决定了产品是否具备创新性。
对于机械产品的设计概念来说,主要是设计到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也可以看成为人脑抽象与形象思维综合运用的一种结果。当然也受到了人们创新思维以及知识积累的局限。人们进行机械创新设计时,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并不能够确保想要的设计,同时兼具创新性的方案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得出。因此,想要在第一时间内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能够占据市场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困难局限性,也是不太现实的问题,因此,在机械产品的创新迅速实现过程中,基于计算机化的创新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从广义的机构学的教学来看,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包含了机、电、液与控制等等),都可以将其看成为两个组成部分——广义的传动机构与传动载体。而对于创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方案,就在于创新广义机构。因此,笔者在本文当中针对机械设计当中自动化技术创新的运用提出了一套机械系统创新设计以及自动化的方案(基于三维平台,以下所述都是基于三维平台)。
二、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体系
对于上述中的复杂机械系统进行创新设计以及对于机械相应的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方面,主要是以下:两种具有较强的获得创新性设计方案的能力的、在计算机化方法当中适合于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当中较为复杂的方案;直接支持产品设计方案的三维虚拟样机装配与仿真的自动化建模过程,能自动化地对创成的复杂机械系统符号方案进行仿真、建模以及装配。而快速与创新则是其最大优点。
对于初期机械设计概念的这一阶段放纵,主要通过自动化系统为创新设计提供两套方案:其一,基于机械设计的基本规则而采用的创新设计方案;其二,创新方案的功能改良分解以及重组。考虑到这两种系统设计在方案的产生原理上都是采用的符号形式将最终的方案列出。而对于机械概念设计的初期阶段的使用符号的方案,机械自动化则会将方案进一步的分解成为机构的基本形式以及相互的连接这两个方面。在进行识别基本的机构方法选取上可以考虑到进行运动分析,从而将内部各个构件运动时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展示出来。为了将开发机械产品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就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进行基本机构的设计。然后,三维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在采用的措施当中选择特征控制参数、数据库驱动等等,对于整体的基本机构三维造型设计,能够使用少量特征控制参数对其进行驱动。能够良好的解决基本机构虚拟建模的问题。
在机械领域当中,对于刚度、美学的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机械运动刚度以及美学,可以最优的布局算法能够考虑到基本机构所占据的空间以及连接关系,从而基本机构在空间当中的位置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将机械系统空间限制到最小的占有空间。对于装配方案“后台预置”的借用,对于基本机构的运动分析数据以及布局结构的参照,则能够在特定的布局空间当中放置好虚拟的模型。连续的变化驱动构件的位置,在概念设计当中使用符号方案的设计,就能够得到其三维虚拟样机(复杂机械系统)。
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3
摘 要 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技术的水平和发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的实现,给机械制造领域带来许多新概念,使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本文从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对多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进行说明。
关键词 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框架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159-02
1 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概述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和标准产品大量需求并存的局面。同时我国标准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发展还不充分。影响大规模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如专业化分工、科学的生产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市场和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要努力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发展,其中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包括:
第一,机械加工自动化技术:包括上下料、装夹、换刀、加工、零件校验等环节的自动化技术;第二,物料储运自动化技术:包括工件、刀具、其它物料的储运的自动化技术;第三,装配自动化技术:包括零部件供应、装配过程等的自动化技术;第四,质量控制自动化技术:包括零件检测、产品检测、刀具检测等自动化技术。
2 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说明
2.1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产生
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机器代替人力成为生产主要方式,但仍有以作坊式的单件生产为主的模式,由于机器精度不高,产品质量主要靠从业人员的技艺来保证。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自动生产线,标志大批量生产时代的开始。大批量生产方式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的特点。
2.2批量法则
当市场竞争以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为决定因素时,大批量生产方式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与中小批量生产相比,大批量生产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批量法则”。
批量法则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总生产成本可近似表达为:
式中:CA-产品全生命周期总生产成本;
CF-固定成本;
CV-生产单位产品可变成本;
Q-生产产品总数量;
k-大于1的指数。
2.3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1 批量法则方面
在大批量生产中,由于采用专用、高效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可以获得高的生产率,低的生产成本,短的生产周期;但是多品种、大批量生产则不能很好的实现如上的效果。
2.3.2 制造周期方面
在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中,加工时间仅占生产时间的约5%,其余 95%均为周转等待时间。而且加工时间中真正进行切削的时间不足30% 。
3 基于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框架分析
基于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框架主要有成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并行工程三部分组成,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3.1成组技术
3.1.1 成组技术的定义
在机械制造领域中一般将成组技术定义为将多种零件(部件或产品)按其相似性分类成组,并以这些零件组(部件组或产品组)为基础组织生产,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的合理化。
3.1.2 成组工艺过程设计
1)综合零件法
综合零件包含了零件组内所有零件的结构要素,它可以是一个实际零件,但更多情况是一个假想零件。按综合零件编制工艺规程,则该工艺规程包含了零件组内所有零件的工艺内容。综合零件法多用于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工艺过程设计。
2)综合路线法
将零件组内所有零件的工艺内容综合在一起,形成成组工艺。多用于非回转体零件的成组工艺过程设计。
3.1.3 成组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利用零件编码,检索相似零件,减小重复设计工作量。据统计,一项新产品中有70%以上的零件设计可以借鉴或直接引用原有的设计。同样,利用产品和部件的继承性,对产品及部件进行编码,通过检索、调出和利用已有相类似设计,可显著减少新设计的工作量。
3.2计算机集成制造
3.2.1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理论依据
第一,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到售后服务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整个生产过程可以视为一个数据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最终产品可视为数据的物化表现。
3.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技术原则
第一,包括实际工厂主要功能递推结构;第二,最小配置实际制造环境;第三,采用开放系统概念,多厂家设备(软、硬件)集成;第四,以信息集成为主,不追求机械设备完善;第五,自顶向下设计与自下而上实现相结合。
3.2.3 计算机集成制造控制结构图
3.3 并行工程
3.3.1 并行工程的概念
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中所有的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与用户需求。
3.3.2 并行工程的基本方法
首先,CE的核心是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加工工艺、装配、检测、质量控制、销售、售后服务等)设计的集成;其次,CE依赖于产品开发中各学科、各职能部门人员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和共享信息,通过彼此间有效地通讯和交流,尽早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各项工作协调一致;最后,CE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强调“分工”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在更深层次上的集成,包括人、技术、管理的集成以及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设计的集成。
3.3.3 并行工程的效益
第一,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40%~60%;第二,提高设计质量,早期生产中工程变更次数减小一半以上,产品报废及反复工作减小75%;第三,制造成本下降30%~40%。
4 结论
多品种、大批量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制造过程受成组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以及并行工程三个因素的控制,这些控制技术对机械制造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使制造业的发展打上了明显的信息化技术烙印,并引起了整个世界机械制造业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聂斌.高度自动化的机械制造过程控制方法[J].机械设计,2005(5).
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4
关键词:电气化铁路牵引 变电所 综合自动化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指引下,铁路的电气化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而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技术对于铁路供电系统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也是目前在供电系统领域里的一个前沿课题。十余年来,国内外都对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开展了广泛的讨论、研究。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一.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1).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系统的概念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在变电所领域的综合应用。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到比较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同时,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更快捷、更方便的监视和控制变电所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所的二次设备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全变电所的主要设备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2).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系统的特点
1.综合功能性强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建立在RTU即远程终端装置和相互分散的各套微机控制与保护装置的基础之上,再利用高传输速度和高可靠度的高速光纤网络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使整个牵引变电所的监测、保护、通信以及控制能完成在同一套系统之中。在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微机监控系统综合了变电所的仪表屏、操作屏、模拟屏、变送器屏、中央信号系统等功能。远动的RTU功能及电压和无功补偿自动调节功能。微机保护综合了故障录波、故障测距、小电流接地选线、自动按频率减负荷、自动重合闸等自动装置功能。
2.运行管理智能化
常规二次系统只能监测一次设备,而本身的故障必须靠维护人员去检查,去发现。综合自动化系统不仅监测一次设备,还每时每刻检测自己是否有故障,这当充分体现了其职能化,实现了常规保护装置与调度中心的通信。可使监控指挥中心随时掌控供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及时快速的对远程故障做出迅速的反应与判断,并及时对故障予以解除。
3.系统结构分布、分层化
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子系统都是按分布式结构设计的,每个子系统可能有多个CPU(中央处理器)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此外,按照变电所物理位置和各个子系统功能分工的不同,其总体结构又按分层原则来组成,呈层层递进的布局模式。
二.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不足
由于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操作技术在目前还属于一项比较新的前沿课题,其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还不是十分成熟,特别是在国内,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和使用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因此,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还存在一些缺点是需要加以改进的。
(1).系统功能的智能化和监控不足
一套完整的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应该包括智能化的分析和预测相关数据、及时的调度功能以及快速的智能反应功能等。但是,当前我国的铁路牵引变电所的自动化系统在远程故障的预测、相关数据的分析、系统辅助以及优化调度等功能上都还有所欠缺。而由于我国目前在牵引变电相关研究行业还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在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上,不能把相关技术与实际操作经验相结合,使得我国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对远程终端和变电所的主控设备的自检以及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监视上还达不到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
(2).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足
而由于牵引变电所自动化系统研发的前沿性和保密性,导致各个牵引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生产厂家在生产标准和规范上都处于各自独立和封闭的状态。各个生产厂家相互之间缺乏应有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同时,由于研发单位和厂家的差异,导致系统设备在材料配件、电路设置、工艺流程以及主要软件的设计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由此导致设备的质量也存在相应的差异。
(3).封闭、独立的系统
由于各个研发单位和生产厂家在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和制造上的相互独立性和封闭性,导致系统设备在技术上的不开放性。而铁路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导致整个系统独立且封闭。造成在通信协议、设备标准等方面的不一致。在市场上的设备没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不利于牵引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投入市场。
对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建议
(1).加强创新,推动新的技术研发
改变过去独立、封闭的网络体系结构,将网络体系的格局扩展,加强相关数据的共享,完善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图形编辑技术的运用。有效利用专家系统等各种新技术来模拟各种可能的运行状态,并拓宽研发思路,开发与之对应的辅助调度软体,再辅之以有效的决策管理软件,由专家系统和调度中心根据相应的情况推理出优势最显著的运行方式和最有效的故障确定和判断方法。加强对象技术、网络技术及操作技术在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2).加强系统的规范与标准
要改变现有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竞争环境,各个生产厂家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争取早日达成一致,改变目前牵引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封闭性、在相关功能要求上的不统一性、在通信协议以及设备接口标准上的不一致性的等。而这些因素都从各个方面制约了铁路牵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的良性发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专业技术标准和达成一致性的技术规范,使牵引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有了一致的生产标准,才能使该产品的市场前景更广阔。
参考文献:
[1] 陈婧.电网继电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浅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9)
[2] 李学武.哈大线牵引变电所新技术探讨[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3] 胡和平.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J]. 才智. 2010(08)
[4] 朱颖.110kV变电站改造中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J].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5] 李露露.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未来[J]. 才智. 2009(17)
[6] 齐雅东,吴磊,刘乐乐.刍议变电站内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抗电磁干扰[J]. 现代企业教育. 2008(22)
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5
关键词:自动化 信息化 关系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各项技术不断成熟,在各领域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机电信息化和自动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机电自动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自动化的涵义
“自动化”以此最早是由美国福特公司的一位机械工程师D.S.哈德在1946年提出的,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对汽车发动机气缸的自动给传送过程、技工过程进行描述的。现代的机电自动化主要指的是机器在没有人员进行操作的状态下,按照已经设置好的程序或者是指令进行自动的运转,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机电的自动化过程。自动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操作稳定、准确以及操作速度比人员操作快。在《自动化》中J·迪博尔认为自动化就是一种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组织以及控制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中自动化已经遍布几乎所有的行业,尤其是在工农业中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在当今的生产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将人们从繁重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用机器的自动运行代替人力劳动,而且自动化技术的实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工作环境,在进行一些危险环境中工作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自动化技术,降低劳动者面临的人身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大大增长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采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人们能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的一位学者提出的,对于信息化的概念很多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信息化,也有人将信息化的定义提升到社会发展的高度,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产业在整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信息化就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智能工具在社会中的使用,并且由于这样的使用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加快社会的变革,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信息化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多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信息化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保障了各个国家的国防安全以及国家建设。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将会有很多的新的产业陆续出现,为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壮大产生有利的作用。
三、机电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联系
从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自动化与信息化不是同一回事,但是作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事物以及他们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来说,这两者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的联系有四点:①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研究时间是一致的,对于自动化核信息化的研究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C.E.香农在描述信息传输与提取的问题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定量来看,维纳则从控制论的角度对信息的范围和功能进行了揭示,②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似的。在进行信息研究的过程中,在没有出现自动化控制之前,信息理论研究仅仅限于在信息传输领域的研究,当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化系统出现之后,信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所以才有了维纳在创建了控制论的同时,仙农也建立了信息论,两者的理论基础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③在自动化与信息化过程中都有效利用了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问世给很多领域都带来了大的变化。对于自动化与信息化来说,虽然两者在研究领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研究中的工具有相似性,比如像计算机,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它的处理对象是信息,处理之后产生的结构也是信息,在电子计算机对信息的整个处理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将自动化与信息化进行了有效地结合。④自动化与信息化研究的领域相同。从目前阶段来看,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与信息化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工业、农业以及国防军事领域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相应的各个生产领域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过程也在不断加快,提高了各领域的生产效率,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机电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区别
机电自动化与信息化过程中虽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作为现代社会中两个不同的社会变革概念,在很多方面存在区别也是必然的区别:①机电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对象不一样,自动化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使用对于机电设备进行控制,从而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主要的焦点是集中在对机电设备的控制管理过程上。但是信息化则是指在机电设备的使用中对于信息的质量,信息的传输效率以及机电设备中信息出错问题进行的研究和改进,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机电设备使用过程中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机电设备的生产效率,更好的为经济的发展服务。②在对机电设备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中关注角度不用。机电自动化是为了在机电设备中进行无人化的操作,要设置一定的指令按照指令进行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讲究的是在生产的过程中继电设备可以没有人操作,并且能进行高效的生产工作。机电信息化则是对用电子计算机对生产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传输以及处理的过程,针对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③机电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涵义不同,在机电自动化中,主要的是以控制论等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在机电设备中进行自动化设置的,用无人操作的设备代替人工的工作,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应用,各种自动化装置是可以触摸到的,但是机电信息化是一种手段,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效率。④机电信息化的范围比机电自动化的范围要广。机电信息化包括机电设备在开发研制过程中各个阶段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加入,但是机电自动化是对机电设备运行中自动化的要求。
结论:
现代社会中随着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机电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自动化与信息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尤其是计算机的发明加强了两者的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机电信息化与自动化之间的关系要有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学东. 煤矿信息化、自动化的高产高效工作面建设[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08) .
[2]王星.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J]. 煤气与热力, 2010,(03)
自动化技术概念范文6
【关键词】机电自动化;工程机械制造;应用
传统意义上,工程机械就是指在市政、建筑等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所有机械设备的统称。一个国家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水平能够充分反映这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内容非常广,包括市政道路建设、建筑建设、港口建设、石油开采、电力建设等。所以,在生产制造高度机械化的今天,提高机械制造水平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1 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1.1 信息自动化
将传统信息传递升级到计算机信息管理层次,例如,将手绘设计图纸转变成数字化制图设计;将原来的产品报表统计输入数据库信息化系统中;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实现其工艺自动化。其中,数字化制图设计指的就是利用电脑图形设计软件对手绘设计图纸进行改动与绘制;数据库信息化系统主要就是对设计生产制造中相关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工艺自动化指的就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设计和数据库的数据共享,优化生产工艺,确保工程机械制造的顺利完成。
1.2 原料输送自动化
将原来机械制造中需要的各种原料或者成品输送到现代自动化系统预设的位置上,实现原料输送的自动化,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物力、人力,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一个单机自动化输送系统主要包括一个自动输送设备与一套自动化控制组件。
1.3 生产自动化
在工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生产工序的自动、持续循环,并且还能自动装卸料。在机械制造生产中,运用自动化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代替所有人力劳动,或者大部分人力劳动,减少机械制造生产中的安全事故,保证工程机械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与品质。
1.4 机械组装自动化
在机械设备组装中,大部分是人在辅助设备的帮助下完成的,这样不仅会降低组装效率,还会因为人的精力不足造成一些失误,甚至发生机械伤害事故。而加强机械组装自动化,可以按照设计技术要求,对机械进行组装,通过机械搬运、组装、调试、试验、验收等环节,形成自动化组装流水线,为机械组装提供可靠依据。目前,机械组装自动化逐渐取代了人工操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确保产品质量达标,保证了人员安全。
1.5 检测自动化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在工程机械制造中,各种新型材料与部件得到了广泛应用,生产的产品越来越精细、越来越高端,在对产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只是凭借自身经验和肉眼根本无法达到检测目的,此时,通过自动化检测仪器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水平,使检测结果更加接近产品真实情况,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所以,将自动化检测仪器与技术引入到机械制造中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 机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需求,使得制造技术不得不对产品进行终极加工制造,突破以往对产品的简单制造方式,需要在理解产品概念的基础上,对产品生产过程予以整合和集成,实现高效能功能体系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有机结合,促进机械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指的就是在机械制造中,加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各项技术的互相渗透,提高机械制造水平与质量。智能化技术主要就是借助智能机械技术构成人机配合一体化体系,在机械制造中实现判断推理、分析决策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在实际生产中,完全和人一样的智能是不现实,但是高性能、快速的微处理智能还是可以实现的。除此之外,智能化机电自动化技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系统需要人工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对智能化系统控制检测予以密切关注,在发生突发事故的时候,可以马上进行处理,这样才可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更好的为生产服务。
2.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机电自动化技术衍生的产品种类非常多,研制与开发中标准化机械接口、电气接口等机电自动化技术产品单元很难实现,也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在这些标准单元中,可以加强新产品的研发,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保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2.3 微型化
目前,机电自动化正在向着微型化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微电子机械系统主要就是向着微米、纳米级别发展,其特点为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医疗事业、军事领域等众多领域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相关人士予以进一步研究。
2.4 绿色化
现代工业发展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越来越多,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提出了绿色产品概念,绿色逐渐成为了时代主题。在绿色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人类与环境的要求不断增加,对生态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在工程机械制造中,一定要秉持绿色产品概念,实现机电自动化设备的绿色化设计与生产,在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废弃料的回收利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机械制造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达标。同时,在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领域中应用的高科技机械产品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制造水平,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建设与发展,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勇.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07).
[2]卜增虎.概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