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 人力资源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实现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新疆自治区政府紧紧围绕“强区建设”战略,在政策制定、人才开发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也都有了显著的改善。目前,经国务院批准,人事部、科技部的同意,实施了人才特培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1.新疆少数民族人力开发现状
新疆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为推进少数民族的人力开发、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以实现促进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自治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他们在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自治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匮乏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制约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比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层次不合理、人才整体素质不高、高科技人才匮乏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新疆制定、实施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制度,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科技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综合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突破口”,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人才特培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特培的效果。
2.促进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开展的对策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是,随着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特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完善人才选拨、培训模式
新疆人才特培计划的人才选拔机制比较规范,人才的选拔遵循“需要什么人才培训什么人才”的原则,采取区内培训与区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的人才。但是,从人才选拨的范围来看,人才选拔机制覆盖范围较窄,导致大量的优秀人才、经济建设的急需性人才无法参与这种专业性的培训;而从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人才培训方案的制定主要是由培训单位负责的。因此,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完善人才培训模式、纳入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对“特殊人才”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特培工作的顺利开展。
2.2认真落实培训内容、方案
特培管理既要重视培训,更要重视管理、考核,参加人才特培计划并不一定就会成为“人才”,也并不意味着参与特培的人员就有了特权。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单位应该要特别注重对参与培训的人才的知识培训、绩效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够顺利“毕业”,考核不严就必然会影响培训的效果。而且从培训的时间上来看,主要分为为期1年、6个月以及3个月的培训方案,培训时间比较短、内容比较多,因此,培训单位要认真做好后续的跟踪管理服务、效果评价,一旦参与培训的人员考核不合格,应该进行及时指导,甚至于再培训,确保人才特培培训效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2.3加强领导,实施分类指导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特培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处理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质量是关键,人才培训不能走过程、搞形式,自治区政府要与培养单位积极交流、沟通,立足实际,制定具体的人才选拔、管理方案,加强对人才特培工作的领导。从制定的千名人才特培计划来看,主要涉及教育、农业、林果业、畜牧业、艺术等领域,而对于工业、服务业等“经济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新疆经济要真正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注重提高GDP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各行各业都需要拥有优秀的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人才选拔的产业范围、专业范围,针对人才所属领域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培训方案、实施分类指导,切实提高人才特培的实效,是参与特培计划的人才能发挥出更大的热量、能量,通过传帮带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内部人才培训机制。
2.4健全人才特培管理体系
从当前实施的人才特培计划来看,主要是由符合条件的人才申请、管理部门进行复核,然后再优中选优,选择最需要的专业人才参加人才特培。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到人才资源搜集与选拔中去,摸清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建立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培训人才备选库,采取人才自发报名、管理部门推荐的形式,逐步健全人才特培管理体系。同时,管理部门还要与选送单位、培养单位、人事主管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完善联络人管理制度,确保人才培训产生实效,使他们在新疆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大潮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结论
人才特培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新疆自治区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参加特培的学员,逐步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他们在促进新疆经济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研究开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2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局党组按照县人才办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在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开展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农业农村局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农业农村局实际,制定了《2020年农业农村局人才工作要点》、《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训方案》、《农村实用人才盘点方案》。统筹部署2020年人才工作、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盘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认真抓好2020年全县人才工作。
(一)加大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人才能力素质。
2020年,依托县职教中心、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和泰金种业农民田间学校等农民培训教育机构,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按照“理论授课+实操练习+观摩学习”的模式,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提升培训效果,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做法,全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人。局属各单位结合自身业务,开展以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农村电商及互联网+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疫、农作物田间技术管理、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疾病防疫、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脱贫攻坚等为重点的专项培训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水平,全年共培训2500余人次。
(二)认真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做好人才统计。
根据平罗县人才盘点工作方案,按照“应统尽统”的原则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共盘点农村实用人才12845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65人,中级以上职称201人。经研究认定行业领军人才1人,优秀拔尖人才3人,青年后备人才13人,年轻储备人才10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共入库79人。高技能人才盘点入库27人。根据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反馈情况,研究提出农学、植物保护、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园艺学、市场营销5个行业紧缺专业。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三百三千”、农技人员下基层平台,高起点统筹谋划、高标准组织实施,推动农技人员下基层开展农业综合服务。开展专家和农技人员与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两个带头人结对帮扶活动,共成立五个瓜菜产业指导组、七个优质粮食产业指导组,服务乐海山西瓜专业合作社、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等19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把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给服务主体。
(四)聚焦人才项目,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依托泰金种业已建成的中国工程院邹学校院士工作站和自治区农业领域专家资源,突出瓜菜育种攻关,加强农业关键性技术突破,支持科研人员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自主选题开展研究,不断创新锻炼人才,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同时我局积极与泰金种业开展项目合作,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发展,2020年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育种大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展示园,冷凉菜品种选育及种子生产项目,为高端农技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第六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5G牧场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共享等合作,探索建立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禽健康养殖、优质畜产品生产等关键技术培训,共同培育畜牧人才,共同推进畜牧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专业水平较低、分布不均、技能认证评价体系不全。农村实用人才力量薄弱,作用发挥有限。农村实用人才整体能力水平较低,学历、职称、农业专业技术水平均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缺少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在高中以下,知识水平有限,专业技术不高,缺少具备一定农业专业知识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困难,人才技术水平提升较慢。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多,但分布不均匀,多为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于生产型人员,为乡村种植/养殖能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员均为个体工商户和村干部,人才类别单一,农机技术人才较少,服务型、带动型人才短缺。大部分农业一线人员年龄偏大,缺少青壮年农村实用人才,后备人才乏力,长此以往易出现人才断层,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评价制度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不健全,给农村实用人才的统计管理造成困难。
(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县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技术骨干人员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基层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齐,专业性的、技术性的工作人员紧缺。新招录人员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对基层工作不熟悉,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职称普遍较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岗位工作。
(三)农业技术培训实效不高。因农业技术知识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大部分农民学员文化水平较低,接受农业技术知识能力有限,导致理论授课实效性不高,农业技术培训的实际效果有待加强。
三、2021年人才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各类农业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以畜牧中心、农机化中心、农技中心以及各乡镇畜牧站和农业服务中心等单位作为培训工作的切入点,在各乡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工作,增加实操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直观效果,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水平。扎实做好种养殖大户基础技能培训工作,将种养殖大户培训与局属相关单位及各乡镇站所业务工作挂钩,采取现场作业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种养殖大户切实能够通过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
(二)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模式。为减少人员聚集,降低疫情风险,将充分运用线上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围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绿色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组织专家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打造精品课程,走出高素质农民培训“新路子”,实现农民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线上渠道参加农业知识培训。
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3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正面对发达国家高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的双重挑战。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就难以成功应对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新的创新优势就难以形成。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产业工人素质还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从受教育年限来看,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比2006年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少3年;从技术职称看,仅以汽车产业为例,全球主要汽车企业集团的中高级技工占工人总数的40%以上,而我国仅占4.3%。从业人员学历和技术职称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当前,努力获得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已经成为广大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的迫切愿望。对产业工人进行培训是提升其素质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国依托各级各类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相关培训,近4000万人接受了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数百万劳动者接受了各类成人中等W历教育,形成了比较好的产业工人培训基础。但总体来看,还存在培训类型常规化,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训机制陈旧化,各类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培训功能模糊化,培训提供方和接受方缺乏互信;培训质量失控化,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不衔接等问题。
新时期加强产业工人培训,尤须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进技术技能培训全覆盖。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口常住城镇的新增规模年均将达1400万左右。这部分人口是未来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技术技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提出了新要求,急需提高相关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外语、外国文化、国际规则素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训。同时,还要围绕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整合各方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确保到2020年,我国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等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适应制造强国建设的需要。
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坚持以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为指导,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劳动者的需求出发,从2011年开始,利用3—5年时间,大力开展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让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得到一次以上培训、掌握一门以上技术,让有技术基础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让有创业愿望的人才激发创业潜能和提升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逐步缓解我县劳动力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范围
全县城乡劳动力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和老板、返乡创业农民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及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等。
三、培训资金来源、使用和监管
1、资金来源:上级财政下拨到县劳动就业、县农业、县农业开发办、县老建办、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残联等部门的培训专项资金,上级财政下拨给县职业中学的学生补贴资金及县财政配套资金和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经费。
2、资金使用:所有培训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由县职业教育培训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职教办公室)统一调配,资金重点用于我县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3、资金监管:资金使用由县财政局全程监管。
四、组织实施
1、制定培训规划。根据职责分工,县人事劳动部门负责工业园区企业定向培训(金蓝领工程)、创业培训、服务行业培训和事业单位专业培训,县农业、农业开发办、老建办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技术、良种良法、农业开发等人才培训,县残联负责开展残疾人培训。各项目实施部门根据上级分配的任务数和全县劳动力培训需求制定本部门的培训年度计划,报县职教办公室审核,并经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县职教办公室统一协调和安排实施。县职教办公室要及时制定我县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县政府审批。
2、确定培训机构。由县劳动就业局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赣中农村人才市场培训机构、县农业局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县职业中学、县创业学校和经批准的其它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县职教办公室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也要向社会培训专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学师资、实训设备等信息,为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训提供便利。
3、组织培训生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培训生源组织力度,利用农闲时期,根据劳动力培训愿望,及时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利用企业职工休假时间,组织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利用初高中毕业等待升学或就业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县职业中学组织的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结合我县六大产业用工需求,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对有创业需求的人员,及时组织参加SYB和SIYB创业培训;对需要提升素质的企业老板,组织参加能力提升培训。除事业单位人员专业培训要交纳费用外,其他人员一律免费培训,并发放一定的误工补贴。
4、选聘培训教师。根据培训专业不同,分别从县职业中学、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上级有关培训机构以及各层面领导中选聘教师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
5、实施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时间、地点固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探索实施订单培训、校企联合、企业实训、定向式培训或储备式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包括良种良法培训、农业人才开发)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准备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职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结合我县六大产业用工需求,对即将在县内企业上岗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或培训储备一批产业工人,为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创业培训主要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人员开展的提升创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是依托我县职业中学,对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展6至12个月的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社会事业管理、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妇女能手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企业道德和文化、县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安全生产知识、务工常识、社交礼仪、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实践操作技能等。县职教办公室要组织人员结合政策法规、县情及人力资源培训要求编写培训教案讲义和教材。
五、监督管理
1、培训申请。培训机构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开班申请,开班申请包括培训对象、培训人数、培训目标、培训工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教师、使用教材等内容,并报县职教办公室审批后方可开班培训。
2、监督检查。县职教办公室收到开班申请后,严格按有关要求审核,符合培训要求的下达培训开班通知书,造册登记培训名单。县职教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培训监督检查职责,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培训机构培训情况,全程监督其办班的真实性、效用性,并形成培训检查报告。
3、考核验收。培训结束后,县职教办公室根据培训机构办班情况、参训合格人员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情况、就业单位按月发放的工资表等认定办班培训效果,并出具培训验收报告。同时,对培训学员颁发岗位技能证书。
4、资金拨付。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培训机构及时向县职教办公室提出培训资金拨付申请(一并提交培训项目实施部门所要求上报的各种材料),并经县职教办公室审核、县财政局复核后,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培训,对相关培训机构不予拨付培训补贴资金。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政、人事劳动和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人劳社保局、县农业局、县农业开发办、县老建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经贸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残联、县职业中学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职业中学。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县劳动就业局局长和县职业中学校长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单位和培训机构要在县职教办公室统一安排下做好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要加强沟通联系,互通培训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县职教办公室要经常调度就业创业培训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用工需求,积极改进和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建立健全就业创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涉及就业创业重大事项由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县职教办公室具体实施。
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5
“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的开展为其他地市开展广场舞蹈类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就其创新性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理念的创新
1.健康的身体。创编者对“健康舞”的动作和音乐进行了精心的选编和整理,使其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娱乐交流等多元功能,可广泛适用于20―80岁城乡人群。目前推出的三套舞蹈每一节舞蹈的时间长度和节奏快慢进行严格控制,运动量经过科学测算,从上肢运动到下肢运动,从站立到跑跳开展系统训练,通过面、头、颈、胸、腰、胯、臀、膝、臂、手、腿、足以及四肢各部位的动作与之配合,运用各种舞姿、舞步、收缩与舒展、推进与拉伸、挺身与屈体等人体运动使身体健康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2.健康的心态。把握了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心理,健康舞作为一种休闲、健身活动,市民在参与时容易感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为市民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从家里走出来,沟通交流,增进情感。健康舞舞出了社会和谐、邻里和气、家庭和睦。
3.健康的社会。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娱乐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漯河市的沙澧河开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给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大量场地。将在各个社区、街道活动的分散的舞蹈爱好者集中起来,组建成有管理、有秩序的大型舞蹈团队,在政府的引导下来到河堤、广场进行活动。舞蹈队设有文化志愿者进行管理,并在群艺馆登记备案。采取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方式进行活动,签订“广场公约”,对公共空间的娱乐健身规则进行设定,明确民众的活动权利和义务,明确民众需要遵守和注意的事项,给民众提供指南,克服了广场舞扰民的问题。
4.健康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蓬勃发展不仅为群众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会,而且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促进了文化认同感和公平感。让快乐走进群众,健康传入万家,和谐融入社会,文化惠及百姓,体现了党和政府主导、扶持培育群众文化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群众文化品牌的工作思路,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政治追求,真正做到了坚持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二、工作方法的创新
1.拓思路、强推动,勇于创新。“幸福漯河健康舞”的推广与普及,首先来源于工作思路上的创新。漯河城市框架小、财政收入不高,如何发展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漯河市因地制宜,以近几年投资40亿元,建设长36公里的4A级沙澧河风景区为依托,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阵地;其次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实行骨干带动制,对参加“健康舞”的骨干人员进行培训,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层层带动,另一方面,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募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赋予其权利和义务;三是机制上的创新。坚持“政府协调、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原则,积极寻求社会力量,从人力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四是整合文化资源,市级和县级文艺工作者联动,业余舞蹈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互动,各展其长。
2.“四免费”、“五统一”,加强引导。“四免费”即对“幸福漯河健康舞”的群众组织,免费赠送教学光盘、免费学习培训、免费赠送音响、免费赠送服装。“五统一”即:对各舞蹈队采取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音乐、统一动作、统一服装进行活动。根据这些办法,相关工作人员在沙澧河景区的游园、景点等建立固定的培训点和活动站,对舞蹈爱好者和组织者进行舞蹈动作培训,为活动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成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把各个固定活动点的组织者、参与者吸纳进来,整合群众自发性的舞蹈队,完善硬件设施,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规划落实活动场地,确保不扰民的前提下有序开展活动。
3.精选题、近群众,带动性强。“健康舞”充分考虑广大参与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求,摈弃了原来群众性舞蹈的简单模仿和抄袭,从生活和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突出实用性和娱乐性,使其成为锻炼身体和疗养身心的独特方式。“幸福漯河健康舞”到目前为止已经创编推广了三套,每一套都有不同的特点,训练范围由第一套的以肩、臂等上半身锻炼为主发展到第二套加强腿部力量型动作,到第三套增加了跑跳,不断增强群众身体机能的同时,也让群众有持续的新鲜感,让健康舞常跳常新。
4.办比赛、聚人心,激发热情。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在全市形成更大的规模,连续三年举办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大赛。每次大赛从初选到决赛历时2个月左右。工作人员分别赴全市各乡镇开展初赛选拔工作,带动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健康舞动作,挑选出优秀的舞蹈队参加县区级别的比赛,经过层层筛选,进入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大赛总决赛。每次大赛前来观看的观众都高达数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欢乐和谐的氛围。
三、品牌制度的创新
1.统筹各方力量,强化组织保障。将“健康舞”活动纳入文化主管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出台“健康舞”活动的年度方案和实施细则,加强督导检查,推进“健康舞”活动的不断发展。统筹社会各界力量,关注、支持“健康舞”活动的发展,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2.加强引导,形成多元投入模式。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严格落实各级财政对“健康舞”活动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康舞”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农村人才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国家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