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的基础范文1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信息化技术;教学效果
一、中职《病理学基础》中信息化教学应用
传统的病理学基础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而且也无法适应当代中职学生的培养需求。就目前中职病理学基础学习现状来看,学习失去了最初的乐趣,在多数学生心中对学习产生了的抵触心理,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现阶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各个学校在坚持教学改革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第一,新时期,面对网络化的日趋普及以及视频传输和压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微课程”得以产生,而且以迅猛的趋势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阶段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前期通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设置为一定时间的讲解视频,通过QQ或者邮件的形式发送至班级每位同学手中,学生在完成视频下载后,随时随地的实现对新内容的预习,并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借助该视频进行重点的复习。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后,每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都被制作成了教学视频,对于学生的复习提供了有效地资源,有效的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第二,现在的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热衷于电脑游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部分学校还特意将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制成小游戏,如众所周知的“连连看”等。如在进行“炎症”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将各类炎症细胞及其所对应的生理功能为依据制作成简单的、趣味性十足的连连看游戏,使学生在有趣娱乐的过程中无形之间收获了知识。第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也基本都处在一种应付状态,因此也就不可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成功的实现了将每章节的课后习题做成电脑自动测评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2]。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自行的通过电脑端进行相应习题的下载并进行作答,在完成提交之后系统还会相应的给出评判,同时该系统还赋予了一定的人性化设置,如果学生成绩优秀则会出现一些表扬性的话语,当然如果成绩不理想也会有相应的鼓励性语言。这种生动化的作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热情,使课后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彻底转变成了现在的一种学习乐园。第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迅速的普及开来,学生对于这些软件也给予了高度的热情,成为其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软件。基于这一点,现代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现了微信、QQ等应用的有效融入,通过学生扫描相应的二维码来加入到教学群,同时教师通过适时发送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到朋友圈,促使大家一起讨论和关注,从而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在班级教学QQ群中,教师适时的发送一些病理学基础相关的动画视频和教学资料,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观看,使得一些语言无法描述完整的概念化知识,科学的转化为当前视频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二、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的体会
第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好处。首先,“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3];其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微信、QQ、多媒体动画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简单化,为学生更好的掌握提供了有效地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电脑游戏和在线作业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良好局面,同时这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应用过程中的不足。首先,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由于教学中一些资源的限制,因此在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其次,因为能够准确反映病理变化的FLASH动画和结合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电脑游戏的制作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在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协作下才能完成;这些不足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的更好应用[4],为此,在后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校方采取措施去不断完善和解决。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一系列的先进教学技术被陆续应用于现代教学领域,对于中职《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地帮助,信息化手段的实施,通过视频或图片形式将一些抽象化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展现到学生面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最后,相信随着国家对于中职教学工作的重视以及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定会取得更为优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训勇.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2(83):125-126.
[2]李雪梅.论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阅读),2015(07):98.
[3]蔺媛媛.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职业,2015(12):95-96.
病理学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 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临床护理
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肾功能衰竭患者清除多余体液和盐分, 以及血液中毒素, 从而维持氯化物、钠、钾等化学物质平衡的临床治疗方法, 也是多种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患者最为常用的维持生命治疗措施[1]。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 患者存在一定的急性并发症发生率, 进而会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2]。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血液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6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50例, 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54.5±13.2)岁, 血液透析治疗时间1~10年, 平均治疗时间(6.2±1.7)年, 每周透析次数2~4次, 平均透析次数(2.3±0.4)次, 患者疾病类型包括: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90例, 急性肾衰16例。
1. 2 处理方法
1. 2. 1 出血 出血是一种透析治疗常见并发症, 包括体外循环管道漏血和体内出血两种, 其中, 血液透析导入期的新患者常容易出现体内出血现象。患者出现出血征象后, 需立即降低肝素的药物剂量, 改善尿毒症, 加强透析。完成透析治疗后, 适当静脉注射等量的进口低分子肝素或是鱼精蛋白, 对于出血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 应实施无肝素抗凝血液透析法透析, 血流量为250~300 ml/min, 也可使用生理盐水间歇性冲洗管道。
1. 2. 2 凝血 导致透析治疗患者发生凝血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凝血状态、手臂外露血管收缩所致的回流障碍、肝素用量不足、血流量过小等, 因此, 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 应保持循环管道通畅, 对患者治疗时的血流量进行密切监测, 一旦其出现高凝倾向, 则需要提高肝素用量。若血液浓缩过度, 则应适量饮水, 同时, 透析过程中加强保暖措施, 避免患者发生寒颤。
1. 2. 3 肌肉痉挛 导致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原因在于使用低钠透析液或是过度超滤, 其护理关键点在于, 对于透析过程中体重升高过快的患者, 需延长透析时间, 提高透析频率, 防止发生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以及超滤脱水过多过快等问题, 并适当输入5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
1. 2. 4 心律失常 导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在于低血钾、高血钾、电解质紊乱或是心脏疾患史未得到有效控制。护理关键点在于, 遵医嘱观察低钾者尿量, 适当补充钾元素, 保持钾的平衡。适当应用消心痛等药物。尿少患者需要增加坚果类、蘑菇、香蕉等高钾食物的摄入量。对于存在心脏疾病史的患者, 需对其出入量进行严格控制。
1. 2. 5 高血压 导致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在于肾素活性过高、水钠潴留容量负荷过重等, 因此, 护理人员应嘱患者控制体重以及液体的入量, 尤其是不遵医嘱用药的患者, 需避免其随意应用中草药, 选择低钠饮食, 适当应用降压药物。
1. 2. 6 低血压 导致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在于细胞外液容量下降, 血浆渗透压过低, 心力衰竭,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障碍,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超滤量过多超过心血管的代偿等。护理关键点在于, 对经常发生低血压、心血管不稳定、老年的患者, 采用血液透析滤过、序贯透析、高钠透析, 改变透析模式, 减少透析脱水量, 透析间期控制体重, 避免脱水过量, 控制脱水速度[3]。
2 结果
106例患者共接受1250次血液透析治疗, 其中, 375次发生了急性并发症症状, 并发症发生率为30.0%, 其中低血压占30.13%(113/375), 高血压占54.93%(206/375), 心律失常占5.07%(19/375), 肌肉痉挛占6.93%(26/375), 凝血占1.60%(6/375), 出血占1.33%(5/375)。见表1。
3 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尿毒症和急性肾衰治疗方法, 但是, 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 容易发生失衡综合征、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症状, 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性, 降低透析治疗有效率, 增加患者痛苦[4]。导致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的原因较为复杂, 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使其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包括药物的合理应用、体重控制等[5], 另一方面, 在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 应对其病情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症状, 从而巩固透析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6]。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针对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患者诱发原因的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和控制措施,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能够实现明显的降低, 其中, 低血压占30.13%(113/375), 高血压占54.93%(206/375), 心律失常占5.07%(19/375), 肌肉痉挛占6.93%(26/375), 凝血占1.60%(6/375), 出血占1.33%(5/375)。
综上所述, 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 存在一定的急性并发症发生几率, 因此, 需要针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急性并发症发生原因的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洁.浅析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病因与护理.大家健康, 2013, 7(3):146-147.
[2] 蒋小红, 马伟平, 许月嫦.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病因分析及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1):80-81.
[3] 赵春来.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13):1766-1767.
[4] 马晶.浅论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4):24-25.
[5] 白颖.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 2(12):2389-2390.
病理学的基础范文3
急性脑血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病各器官损害中发病率为14.6%―51.87%[1],预后差,病死率较高。在护理工作中应引起重视,现将56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3年―2007年8月收治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60岁。脑出血46例,脑梗死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出血量30―60ml, >40ml18例,脑干出血量11ml及13ml,脑梗死面积>2cm26例,意识障碍44例。
1.2 结果。本组轻度失血26例,死亡4例;中度出血21例
,死亡7例;重度出血9例,死亡6例;总死亡率27.6%。其中脑出血死亡14例,脑亡2例,脑梗死死亡2例。
2 护理
2.1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可直接了解颅内压和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当意识障碍加深、体温持续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眼球浮动或震颤、烦躁不安时、说明病变累及丘脑及脑干,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2]。观察病人呕吐物、胃液颜色、大便性状及查大便潜血试验,确定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如病人烦躁、昏迷加重,血压及脉搏改变,出现胃液呈暗红色或咖啡色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甚至呕血、柏油样便,则说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观察末梢循环及肢端体温变化,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以估计组织血流灌注及血容量,当末梢循环差及肢端体温低,尿量
2.2失血量估计。对失血量的判断,主要根据呕血及黑便的量、色泽和次数,以及脉搏、血压的变化来估计。只有对出血量的正确估计,才能作出正确的救治措施。一般认为:(1)轻度失血1500ml时可出现四肢发凉、冷汗、少尿或无尿、神志恍惚等休克征象,收缩压低于80mmHg,脉搏在120次/min。
2.3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患者出血前症状常不明显,常以突发性呕血或黑便为主要表现。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是:(1)除外中枢性心肺功能衰竭及颅内压过低的血压下降或休克,多为上消化道出血引起,且血压初时常为脉压差变小,继而进行性下降;(2)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逐渐下降;(3)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的血尿素氮升高;(4)无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改变的意识障碍加深;(5)胃肠减压管抽得暗红色或咖啡色液体、呕血或挤压腹部时有暗红色黑便;(6)进行性睑结膜及甲床由红润变苍白,皮肤湿冷。这些情况均提示病人存在明显的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本组轻度失血26例,所占比例较大,无全身症状表现,如无呕血或黑便常难判断,需注意反复抽取胃液及以腹胀、难以控制的呃逆、大便潜血试验及是否尿素氮升高的观察,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并及时得到处理。
2.4胃管护理。昏迷病人早期留置胃管可通过鼻饲供给营养和热量,更可通过抽取胃液监测出血和通过灌入药物预防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我们的体会是:(1)插胃管时要小心,动作不能粗暴,特别是有意识障碍的病人,以避免“鼻脑反射[3]”,即在下胃管时容易引起反射性脑血管扩张,可能引起脑出血病人的再出血;(2)在放置或更换胃管时胃管型号选择要恰当,鼻饲时避免牵动太大,也要防止病人牵扯而引起胃、食管出血。并注意不要将这样不当的处理归结为脑血管病引起,造成治疗上的混乱;(3)通过胃管可以每天早上抽取胃液,查看有无出血,并可测量胃液的PH值,以便控制胃内的PH值,防止自身消化和保护胃粘膜。(4)通过胃管清除胃内血液,否则胃内积血多时,刺激胃粘膜造成反复呕吐,引起胃痉挛而加重出血。(5)遵医嘱,通过胃管灌入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冷盐水、凝血酶溶液、云南白药等,以达到局部止血的目的。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胃内存血达250ml左右时可呕血,在病人咳嗽及吞咽受抑时呕吐即可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增加死亡率。故昏迷病人要取头偏向一侧,抬高床头15-30°,即使吸出呕吐物或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及早进行气管切开。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遵医嘱应用西米替丁针剂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4],但在出现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前,要预见其发生及危害性,对脑干、丘脑出血、出血破入脑室、脑出血量>40ml及大面积脑梗死者更应严密观察,及早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和护理,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边连防,陈晓红.急性脑卒中的多器官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56.
[2] 罗祖明,董佑忠,彭国定.脑血管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6.
病理学的基础范文4
1.1基础护理
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瞳孔的变化可以反应患者的出血情况,瞳孔缩小说明出血的是患者的大脑半球,瞳孔散大,说明患者出血严重病情危急。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浅程度决定是否对患者进行通气支持,一般情况下都需进行呼吸机通气。患者容易发生恶心呕吐的症状,对于此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让其保持侧卧,并指导正确的咳痰呕吐方法,在必要时可进行机械吸痰,及时清理口腔,减少肺炎发生率,如患者属于深度昏迷,自主呼吸能力不强,可进行氧气支持。
1.2并发症的护理
脑出血昏迷患者常出现的并发症有肺炎、褥疮及尿道感染等,为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急诊护理中可进行相应护理,发生意识障碍的患者无法进行正常的吞咽与咳嗽,这样造成口腔分泌物在口腔内的淤积,为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吸痰护理;为防止褥疮的发生需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护理,注意保持患者口腔卫生及床褥的清洁干燥,如患者病情严重,需多位护理人员协助翻身,动作轻柔,注意导管的固定;导管的留置是因为患者排尿失禁,为防止尿路感染放置导尿管。观察患者的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如呕吐物颜色变深,大便颜色为黑色,则表示患者的胃部出血严重,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1.3颅内高压的护理
颅内血容量的增加会引起颅内高压的发生,颅内高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患者部分脑组织发生移位,进而压迫神经或脑干,引起一系列的症状,也是脑疝发生的表现,应该及时给予药物降低颅内压,多是应用利尿剂及甘露醇治疗,本组患者静脉滴注25min左右的甘露醇0.25g/kg,并在间隔7h后再次滴注,如果患者心肺功能不全,可减缓滴注速度,防止患者发生胸闷心慌症状,如果患者年龄过大,可相应减少甘露醇的剂量。
1.4饮食的护理脑
出血昏迷的患者无法正常进食,为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需及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对于上消化道无出血症状的患者可鼻饲流质食物,食物主要以清淡高蛋白为主,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胃液颜色,防止患者出现胃出血。
1.5其他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与并发症护理之余护理人员需严格交接班制度,务必做到时刻有人监护,时刻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保证护理的完全有效。在巡查病房过程中需注意脑出血昏迷患者的体动,看其是否有情绪不稳不安乱动情况的发生,为防止患者不自觉的动作引起病情加重,可适当应用保护带,在护理人员巡房的同时嘱咐陪护家属注意患者的情绪及动作。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舒适,为防止深度昏迷患者由于身体长时间处于同一位置而发生褥疮,可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护理,促进血液循环与肢体功能的恢复,注意动作轻柔,防止用力过度造成患者的再损伤。
2结果
在对3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有效急诊护理后有2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抢救成功率为80%,其中14例患者治愈出院,7例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未能治愈。
3讨论
病理学的基础范文5
1入院时的护理治疗
1.1入院介绍:护士要热情、和蔼可亲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有关事宜,若有事可按床头的传呼器等,以消除患者对住院的陌生感。
1.2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呵护可稳定患者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健康宣教: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与化疗,理解检查的必要性,特别是复查血象及骨髓象的重要性。掌握预防感染、出血、加强营养、减轻胃肠道反应的方法,适应化疗后身体暂时的生理变化,如皮肤变黑、头发脱落等。
2进行化疗时的护理
2.1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准确按时执行医嘱,熟悉所用化疗方案、药物组成、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毒性反应等,杜绝浪费药液或因疏忽造成多用药物现象的发生。
2.2输注化疗药物
2.2.1选择血管要选择弹性好,管径较大且直的静脉进行穿刺(避免在关节处),穿刺成功点滴通畅后,方可加入化疗药品,特别是毒性较强,对组织和血管刺激较大,禁肌注的药物,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柔红霉素、米托蒽醌等。
2.2.2输注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药物性质,可加液静脉滴注,加滴管或溶于IngNS、5%G-S20-50ML内缓慢静脉滴注,对于静脉滴注的化疗药物而又需维持一定时间的,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并向病人讲解药物外渗的表现及危害,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2.2.3药液是否外渗的判断若回血良好,局部皮肤或沿血管方向虽然发红,但无肿胀,个别患者有红色丘疹,以上均系化疗药物刺激所致,可采取减慢滴速,以缓解疼痛。若疼痛仍不能缓解,可静脉滴注2%利多卡因3~5 ml,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2.2.4药物外渗及处理若穿刺局部除发红外,还伴有肿胀疼痛,并且有烧灼感,尽管回血良好,也应立即中断输液。处理方法:首先,关紧调节器,然后分离针头和输液管,用无菌注射器接头皮针,边回抽边拔出针头,拔出后,稍用力按压穿刺部位5 min以上(特别是老年人),接着进行冷敷,不但可减轻疼痛,而且可降低化疗药物对组织的毒性。局部涂抹美得喜软膏消炎止痛效果更佳。
2.2.5胃肠道反映的观察及预防因个体差异,胃肠道反应轻重不一。护士要注意观察,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反应较轻者,化疗前30 min肌内注射胃复安10~20 mg即可,较重者化疗前30 min静注蒽丹西酮8 mg或枢复宁8 mg,儿童量酌减,效果良好。反应特别严重者,除用以上止吐药物外,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如冬眠合剂等。
2.2.6预防感染初治患者,往往伴有感染,出血和贫血症状,经化疗后病人的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往往易感染或加重感染,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口腔、皮肤、会阴及最常见。预防措施:除合理准确应用抗菌素外,让病人居住单人房间,谢绝探视,限制陪护,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内裤,大汗时及时擦干。凡进行化疗的患者常规用朵贝氏液漱口4次/d;1:5 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2次/d,便后及时清洗肛周,女同志月经期间应注意会的卫生。告诉病人若有不适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医务人员为患者作各种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病房内空气要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30~60 min/次。
2.2.7预防出血:部分病人化疗期间血小板出现明显减少,使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因此,护理应该做到:避免各种引起出血的活动。叮嘱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或用漱口水漱口代替刷牙,勿用牙签剔牙,手抠鼻孔,用力擤鼻涕、打喷嚏等;勿进食干硬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大便时不要用力过度,忌穿紧身衣裤,男病人禁用刀片剃须,应使用电动剃须刀。女病人月经期间应注意观察出血量,输液、采血、骨髓穿刺,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如发现皮肤淤血斑、头痛、视力模糊等情况,要安抚病人,消除紧张心理,并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
2.2.8加强营养
2.2.9血象的观察血象不但给医生提供用药指导,而且还给护士提供护理的重点。因此护士要掌握血象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根据血象情况及时向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注意事项。并告诉患者检查血象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3化疗后的护理
特别是化疗后的1~2周,骨髓处于抑制期,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往往降得很低,如白细胞可降至0.2×109/L,血小板降至2×109~1×109/L左右,及易并发感染、出血、贫血等并发征,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因此,预防出血、感染、纠正贫血,注意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是此阶段的护理重点。
4出院指导
出院前护士应给患者一些建议和指导。如住室温度要适宜,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加强营养,注意个人卫生,流行病期间勿到公共场所。若有不适要及时到经治医院或有治疗血液病经验的正规医院就诊,以防延误治疗。一定要遵医嘱按时到医院进行强化治疗。
病理学的基础范文6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围麻醉期
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减退,机体的代偿能力比较差,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多数会伴有心、脑、肺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对血流动力学突然改变的耐受性比较差,物代谢程度比较缓慢,最终增添了麻醉风险性。笔者针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选用的物及处理工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5例合并心血管并实施心血管手术麻醉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患者有32例,女患者为15例,男患者为17例;年龄范围65至86岁,平均年龄(72.6±2.2)岁;体重范围46千克至76千克,平均体重(61.1±2.8)千克;有3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有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Ⅱ组患者有33例,女患者为16例,男患者为17例;年龄范围63至89岁,平均年龄(73.1±2.8)岁;体重范围47千克至79千克,平均体重(62.3±2.5)千克;有2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疾病,有4例患者伴有糖尿病。两组患者从上述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麻醉方法
Ⅰ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药物进行静脉给药,起效的时间为1至3分钟,若患者进行麻醉诱导或辅助麻醉给药的总量每小时不得超过1μg/kg。患者进行单剂量给药的时间可以持续36分钟,患者血药浓度达到峰顶的时间为20分钟,该药物具有亲脂性,可以广泛并且迅速的分布在患者的肌体内的各个组织中。Ⅱ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该药物只能用于静脉给药,主要适用于目标把控或者采用微量泵进行静脉滴注给药。在进行给药前需要采用以下注射液对其进行稀释溶解,主要采用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0.9%;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5%以及灭菌注射用水。
1.3 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需要记录好所有患者术后的清醒时间、气管拔管的时间。气管拔除标准:患者苏醒后可以进行指令性的动作;患者的吞咽反射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的呼吸恢复正常;患者握手有力。并且对患者麻醉前后的肝功各项指标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分析处理,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基本情况
实施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的Ⅰ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要高于采用瑞芬太尼麻醉的Ⅱ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表1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基本情况
组别 例数
(n) 镇痛评分 术后清醒时间 气管拔管时间
Ⅰ组 32 2.22±1.42 19.82±3.08 22.82±5.47
Ⅱ组 33 2.29±1.48 11.52±3.73 32.58±6.08
t - 1.334 8.421 9.462
P - >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肝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麻醉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但麻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低于麻醉前,麻醉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表2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肝功能指标
组别 例数
(n) - ALT Tbil AST
Ⅰ组 32 麻醉前 258.63±63.58 168.25±16.58 166.24±56.41
32 麻醉后 83.65±16.54 60.51±14.25 63.24±18.24
Ⅱ组 33 麻醉前 231.24±84.11 169.52±17.58 167.14±71.28
33 麻醉后 74.52±16.84 61.25±14.54 62.44±19.24
3讨论
舒芬太尼的衍生物为芬太尼,主要作用是阿片受体,但是舒芬太尼的亲脂性是芬太尼的2倍,它比较容易的通过血脑屏障,并且舒芬太尼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几率也要高于芬太尼,但分布的容积要小于芬太尼,虽然消除的半衰期短于瑞芬太尼,但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与芬太尼相比较强,所以镇痛的效果更强,在患者体内的作用时间持续的更长一些,大概是瑞芬太尼的3到7倍[1]。
在患者进行大手术麻醉时,采用舒芬太尼麻醉,成人的剂量维持在10~25μg。在进行麻醉诱导或者是深度麻醉时总的剂量为8至30μg/kg,并且需要与100%氧气、肌肉松弛药物同时进行给药。在进行分娩全身麻醉时,将剂量为10μg的舒芬太尼与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相溶后进行鞘内给药。
研究发现,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时,采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两种药物麻醉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舒芬太尼药物药效作用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