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1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案例,以案例讲解、研讨以及实践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充分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一人控制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时,充分利用BB电子教育平台和其它网络资讯平台,开展第二课堂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逐步具备胜任未来服装设计岗位的能力。案例实践完成后,对结果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企业参与等三种方式进行评价与整改,利于教学的改进与发展。由此循环,建立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的立体式案例教学模型。
二、设计教学案例
《服装设计》课程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服装的设计风格、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而且还具体到服装的分类设计、系列设计、工业化设计等等。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了基础知识案例、知识拓展案例和知识运用案例三大类,并将三类案例分解、融入案例讲授、案例研讨和案例实践三个教学环节中[8]。基础知识案例主要用于案例讲授环节,包含服装设计风格、设计方法等理论知识点,例如:在讲解服装内结构设计方法时,我们摈弃传统的纯理论讲授,准备了人台、坯布、珠针等工具,先将坯布简单固定在人台上,然后,由老师引导,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操作解决衣身浮余量的问题,在学生想出的众多方法中老师再从美观、实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对服装内结构设计与应用的方法透彻理解、灵活运用。知识拓展案例主要用于案例研讨环节,目的是通过设计思维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由于针织面料具有卷边性,如处理不好易使针织服装边口产生卷边、起翘、波浪等现象。在讨论针织服装设计方法前,老师收集了各种针织面料小样、针织服装实物以及针织服装图片,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最后总结、归纳出在针织服装的变口部位采用罗纹、空气层等组织来避免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又衍生出变劣势为优势,利用卷边性设计俏皮、活泼的针织服装样式的新方法。知识运用案例在案例实践环节运用较多。案例教学法能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9]。因此,课题组先后与平湖伊思佳制衣有限公司、浙江三十秋服饰有限公司、浙江三星皮业有限公司等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让学生进行了户外运动服设计、皮革服装设计以及针织服装设计案例的实践,部分产品被企业采用,生产投入市场销售。通过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提前接触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经常可能遇到的情景。
三、完善成绩评定
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成绩主要由老师根据学生的作品评定,缺少学生参与,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全面、及时地反馈给学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改革后,评价过程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对服装设计质量要求的理解。另外基于区域经济的《服装设计》课程案例式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经济资源和产业环境,校企联合,老师将企业提出的产品开发计划融入教学过程,带领学生实践,最终选出优秀作品交由企业二次开发或直接投产,因此还增加了企业评价作为一项参考值。同时评定标准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外,增加了设计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律、诚信行为等。
四、结语
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2
服装是献给未来的。未来不仅仅有高速发达的经济与科技,未来同样需要延续、传承并可持续地向前发展,作为今天的人类,对未来的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将可能遭遇新挑战的人类自身保护起来,而更该将目光关注于将过去与未来的资源有机地结合和利用,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减少负担,节约资源。那么,面对环保设计的要求,采用何种设计方法就成为服装设计者最应该慎重考虑的议题。
一、环保服装设计方法
环保服装,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均不构成污染和伤害的服装。那么环保服装的设计方法也必然要遵循以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维护自然环境的宗旨,力求使服装给人以舒适、轻松、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已知的环保服装设计方法中主要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科技创新方法以及以体现循环利用的旧材料再生方法两个相对对弈的方法为设计的核心。
(一)环保服装加法设计——高科技创新方法
人们对环保服装设计理念的理解往往存在这样的共识,即是科技时代现代人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进行的深刻反思,旨在减少环境及人所受的污染。与传统服装设计相比较,浓厚的绿色生态意识是环保服装设计的立足点。因而,面料开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的研究便从科技发展的角度为设计者提供了层出不穷的选择。
随着目前市场中绿色面料选择范围的扩大,产品也越来越能够同时满足环保与时尚双方面的要求。一部分设计师若要通过环保方式探讨未来世界,进化的纺织品和科技生物等关键技术创新将成为主流。
例如名为Fashion Meets Technology(时尚与科技相遇)的运动服装系列受登山运动员George Mallory启发,旨在营造舒适、保护性和实用性。这组运动服完全以天然纤维制作而成,最新的纳米技术为其增添了更多提升价值。纺织品设计师Amy Congdon开发了生物科技与纺织品融为一体的未来生物服装。这种服装中所运用的数码刺绣技术伴随着立体打印,使得细胞能够印制到纺织品棚架上,创造有生命的组织,从而创造出新的材料形态。
如今,有机生态纺织面料在市场上备受瞩目;在设计技术方面,耐克公司花费七年时间,投入六百万美元设计和建造了基于软件开发的环保服装设计工具。这些举措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快速创新,节约能耗并加速企业协作的功能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减少和向低碳经济迁移的必要性。
可见,无论是绿色环保面料的研发还是开放式创新设计工具的应用,都旨在强调设计速率的提升与技术的革新。这种对“快”、“新”的阐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加法,为了解决现有服装设计生产中存在的环境生态破坏的问题而创造、增加出来的设计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环保服装减法设计——资源再生方法
科技创新在改善现有环境、增添服装设计环保途径等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同样是服装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挽救生态环境的另一项重要措施。从“低碳”生活方式的兴起,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射在已拥有的各种用品上,将可再生的物质加工再设计、再生产成为一种新的物质形态。提倡和颂扬这种设计方法的设计者们不仅仅在材料回收利用上大做文章,正如新进的食品纤维面料、纸质服装等非常见服装形式的产生和推广,同时,在使用这些再生资源再设计、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体现着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及手工艺复兴的环保理念。
在国外,服装品牌如Max Osterweis(Suno),Junya Watanabe,Orsola de Castro和Filippo Ricco From Somewhere),以及Muji都证明,用纺织品废料、生产斜料和消费前废品生产服装也能引导时尚潮流。再生是减轻环境负担的关键所在。将面料再利用是一个极具创意的过程,这种做法对企业来讲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服装行业注入绿色环保潮流并不仅仅限于生产再生资源这一方面。伦敦设计节的主席John Sorrell爵士曾经说过:“设计绝对是经济和发展的中心。”推崇环保的消费者开始青睐、重视制作概念、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特殊技能的产品。这种趋势也促使了手工艺传统逐渐被重拾和推广,将手工艺看作浑然一体事物的全新视角悄然兴起。将情感注入到材料和廓形当中,提供能够讲述故事的更加纯正的产品。例如,按小时租用并提供空间和机器的缝纫咖啡屋的日渐兴起,使得租用机器制造有趣的新东西成为一项让大众接触手工艺的有趣倡议。
这种普及式的循环利用设计工具、参与制作过程的方式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环保设计理念的人文关怀。再如,掌管Levi’s 复古服饰和Levi’s Made & Crafted 品牌的负责人Maurizio Donadi对于这个标志性品牌的远景管理是拒绝季节性概念和时尚潮流,提供将持续多年的永不过时耐穿的产品,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植入每一件服装产品中。
不难看出,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设计生产工艺的手工化,都旨在运用旧有的材料再设计再生产成为再生的产品,并在此过程中减少和避免因复杂工业流程而产生的对环境的二次破坏和生态资源的过度浪费。这种对“旧”、“再生”的阐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减法,为了不再给已经面临严峻环境生态危机的社会增添额外负担而尽可能地循环利用旧有可再生资源的设计方法。
二、环保服装设计在中国
环保潮流的盛行是必将使全球社会受益的长久的趋势,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选择为环保贡献力量。那么,在环保服装设计这一议题的探讨上,就必须求真务实地结合我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最适合国情的设计思维方法在整个服装行业内尤其是服装设计师群体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压力本就不堪重荷,尽管环境保护并不是服装行业主要的职责,但是服装行业本身也对环境损害负有一定的责任,尤其是原材料加工与成品生产过程。工业生产中对水和能量的大量消耗和化学试剂的使用都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因而减少和避免化学原料介入、机械加工参与的设计生产环节更有助于环境得到真正的保护。在我国一定地区和范围内提倡和应用环保服装的减法设计——资源再生方法更值得被考量。
中国的第12个五年计划(2011~2015)明确指出:在改善发展质量的主题之下,关注气候变化、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发展“循环”(可回收利用与可持续)经济与促进生态保护是我们全新的首要任务。并且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发达地区,具有环保意识、购买可持续的产品是消费者目前崇尚的强势潮流。尽快全民行动起来是势在必行的。
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的使用寿命在现今快速消费的影响下,越来越短。那么,人均拥有的具有相对大数量旧的衣服就成了后服装消费行为里最需要环保服装设计关注的重点。环境学家曾提出“莫让旧衣成为‘不会飘起的塑料袋’”。“旧衣”这个被忠实的时装人诟病的字眼最近几年时间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可见,旧衣回收和塑料袋回收其实是一回事,旧衣问题处理不当,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和破坏。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关注环境保护,关注生态平衡的时代,最能都动员起全面参与意识的就是体现减法再生设计理念的旧衣改造。旧衣改造是基于环保设计的理念进行的再设计与生产,旧衣消费对资源的再利用使得人们衣橱当中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旧衣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环保低碳路线具有了更广泛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旧衣改造的应用能够开辟新的服装设计生产形式,为中国的服装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旧衣改造的设计生产有可能影响传统的服装设计与生产模式。
由于环保意识的普及以及国外旧衣服装市场的发展,旧衣改造的意识也被许多国外设计时所运用,大量的成功的案例值得被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借鉴和学习。被业界称为英国时装奇才、先锋艺术的接班人Hussein Chalayan2002——2003两季的时装系列,日本设计师渡边淳弥(Junya Watanabe)2006年的时装系列、马丁•马吉拉时装屋(MaisonMartin Margiela)2010秋冬高级定制系列以及高级定制二手衣新生态时装的Gary Harvey2007伦敦时装周的秋冬系列都充分的表达了设计师对就旧衣改造的见解。
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3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08-02
【作者简介】施捷,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07)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
课堂教学场景中,学生是我们的主角,他们始终用“身体”给教师打来各种各样的“电话”;而课堂项目实践中,教学内容又给学生打去了“电话”:服装设计者如何将设计作品本身的风格与思想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自身试衣体验又如何能感受到服装技术与艺术的创造美?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听懂这样的“电话”,又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的“电话”呢?
一、善用“六根”,促进学生生成创新思维能力
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一直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如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实现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递进,他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持续的改善与创新,思维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服装设计课堂本身就是学生酿造各种思维情感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六根”情感体验法,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方面感官系统,运用心与物媒介的根本,最终提炼出有别于设计表面情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设计感动点”。例如服装设计课中用图案元素“飞机”进行识物转化训练。学生先用肉眼“看”到了飞机的外形;接着教师通过视频素材、模型道具、分享讨论等形式助力学生用耳朵“听”飞机的频率、用手“摸”飞机的外壳,用想象“联想”与飞机有关的其他事物;最后由学生总结:物品描述――飞机是一种交通工具,感觉描绘――飞机与蓝天、飞翔、希望、天使等词有类属感觉;联想应用――团队就像飞机一样、神奇旅程就像飞机一样、梦想就像飞机一样、中国股市就同飞机一样等。这样课堂就从“飞机”本身全面拓展开来了。以此为契机,教师请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用自己身边各种随处可见的物品如衣扣、羽毛、贝壳、勺子、小石头甚至雨滴来记录与“飞机”有关的点滴,搭配出一张张简约有质感的“飞机”美学素材本,并拿到下一堂课进行分享。这样的课堂设计思维就丰富立体了,在图案作品的气质里悄然蕴藏着学生设计思维的灵动。善用“六根”带给学生的自然、流畅之感,在师生的人格感染、心灵碰撞、理解倾听、信息交换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使命。
二、巧用“策略”,激励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策略一:巧置疑点。新课问题导入,教师结合教W项目内容设计出既幽默风趣又带有某种知识点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一批质地优良的T恤衫,准备去阿拉伯沙漠地区出售,请问同学们这趟买卖大约要付出哪几项成本?”学生们随口应答:本金、运费、房屋租赁费、食宿费、意外损耗等。教师说:“同学们,有谁见过阿拉伯人穿着汗衫到处跑的?那儿的太阳很毒,外出的人基本上是一袭长袍,头上还扎着布――别以为热的地方,人们就一定得穿汗衫。”同学们恍然大悟。教师补充说明:“所以,服装设计的前提是服务的对象与市场,同学们不光要用心、用情去设计,还要用好专业知识去设计。”
课堂策略二:巧选主题。我设计了一个校企合作服装企业天猫原创品牌真实项目设计任务:为迎接2016年上海迪斯尼乐园开幕,天猫网店“聚划算”销售活动需要一批新颖的女童圆领T恤衫,现在邀请同学们装饰女童T恤衫,内容就是迪斯尼乐园主题――“点亮心中奇梦”。课堂学习基于真实情境,所创设的任务是学生所关注的,技术能力考量与学生当前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课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虚拟平台,甚至可以说是实践平台,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赢得未来”的能力。这样的任务就很受学生欢迎。
课堂策略三:巧用寄语。在一节课中我播放了某企业设计总监对中职学生的视频寄语:“同学们,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大家平时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摸清设计规律,虽然现在我们是把设计构思变成设计图纸,再把图纸变成服装产品,最后通过产品的市场销售变成服装商品,但这不是设计的终结点,我们还需要分析销售数据并再次反馈至新一轮的设计。”课堂教学理应呈现多维的教学设计,教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层次阶段递进的关键点为学生搭设好“脚手架”。企业设计负责人的点拨,无疑帮助了学生拾级而上。教师可通过新闻和评论,通过专业技能,通过企业权威人士建议,与学生在课堂里开展最鲜活的思想教育、最生动的实践对话。
三、精用“技术”,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跨界教育媒体人沈祖芸曾说,对技术生命的尊重,你必须去用心体会“技术的能力”“技术的能量”“技术的情感”。当我们学会去尊重技术的生命时,技术才会与我们携手在改变中创造无限美好。作为信息时代的一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困惑与沉默,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精用“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在不同技术层面帮助学生对重难点进行理解,可以设定比通常教学水准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的硬任务(难度系数A、B、C、D)与软任务(企业SWOT评价――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硬任务:分组讨论收集服装素材并构思(课前)、分组实践作品(课中)、修改完善作品(课后)、协助企业生产产品(课后)。软任务:处理问题的方法、设计应用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企业实践的感悟、设计技术的尊重。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来支持孩子的学习,植入学生对生活精微的观察,让学生真正学会做服装设计,培养学生在重难点问题探求中不缺位。
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4
关键词:区域性转移;服装产业;产业竞争力;品牌;
在当前国际国内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湖北武汉服装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品牌高库存的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新的竞争形势下,武汉服装企业如何突破原有旧的产业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成为目前要研究的课题。
武汉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相对比较优势,武汉属于中部地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交通的方便也给武汉的文化,武汉人的视野带来了各方面的提高,使武汉这个城市成为一个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的城市文化。武汉的消费特点比较明显的就是在服饰上容系接受新生事物的消费。当下流行什么服饰就生产什么服饰,什么服饰时尚就生产什么,这种武汉特有的文化个性,特别表现在武汉服装创新的速度,以及服装所带有的活力,这是对武汉服装产业人士影响的效果。但是对于这样的发展,在近几年慢慢发现武汉服装企业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武汉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湖北省服装企业特别是汉派服装企业,汉派企业经营者大多是从事服装贸易个体业主,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大部分都是以经验来管理,有部分是家族式企业,以家庭作坊生产,所以产品的价值链不是很完善。服装是有面料这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就面料行业来说,服装产业是离不开它的支持。高级面料才能生产出高档的服装,想要高档的服装也必须要有高档的面料。然而,现在的湖北纺织面料出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产品质量相对不稳定,产品的结构也在落后,批量变多,交货时期变长,流通渠道不畅通等等。在服装产品速度更新变化的时代,显然这样的面料行业不能满足服装生产企业的要求。所以湖北省服装企业需要从其它地区或者国外购买高档面料,这样就会导致成本上升,阻碍到了服装业的发展。
2.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技术不足。根据调查,沿海地区的设备更新投资占全国服装企业多数。武汉属于中部城市,所以相对沿海城市在投资数额上是比较少的,也就影响到设备的更新速度。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产品的质量是靠高技术高效率的现代化设备。
3.武汉服装产业还没有出现很强的竞争力的品牌。武汉的服装产品没有鲜明的设计特色,同质化的影响比较深。因为武汉的服装企业多数以服装批发起家,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弱,独创性和鲜明的服装设计能力普遍不足,所以武汉多是在市场上对服装销售好的款式进行抄袭,有些则是认为有一两款销量好就可以决定一个季度的业绩。在武汉,这种款式间的相互模仿,产品质量的层次不高,虽然款式比较时尚,但是在质上缺少了一定的保障。
二,分析武汉服装产业宏观转移的优势
武汉属于交通优势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陆海空都是交通的中重要枢纽。武汉产业转移是湖北地区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比较明显的是资源的优势。武汉的产业转移主要是转移生产基地,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武汉的周边,但是服装设计和营销,服务等重要环节留在武汉,很明显,这说明武汉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三、区域性转移给武汉服装产业带来的影响
(一)分析武汉服装产业有区域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
1.吸引集聚投资。武汉近年对服装批发市场汉正街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吸引很多服装品牌企业投资加盟,不少投资商也纷纷来武汉,建立一些相当大的生产厂房,吸引集聚投资。
2.加强企业竞争优势。产业转移是对分工的细分,促使各个环节得到全面的专业化指导,实现高效率的生产。
(二)分析武汉服装产业有区域转移带来新的挑战
在当今新的经济形式下,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情景下,服装产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劳动力成本、原辅料成本、动力成本都发生很大的上升,给武汉服装业进行产业转移带来巨大的挑战。
1.地域性的劣势。中国区域差异很大,资源分配不均,国家政策对沿海地区进行宏观调控,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对于不发达的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对于武汉的区域劣势就在于武汉是以工业为首的中部城市,所以这个劣势对于武汉的产业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2.人才劣势。武汉虽然占据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由于沿海城市一直的高速发展很吸引优秀的应届大学生前往,所以人才的流失主要就流失到了沿海城市。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形式,虽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是在设计、销售和服务的环节还是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入,由于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而导致人才的流失,所以中部城市的发展会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四、在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武汉服装产业的发展对策
1.补其不足:完善产业链,对服装的加工设备做进一步的整顿。产业链的完善是服装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对武汉本地丰富的服装原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对原产品的再创造,做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延伸产业链。
2.取其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品牌的个性特征,企业实力做有深度的服装。品牌定位明确,品牌文化有内涵。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将产品转化为品牌,以利于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的正确认识。品牌文化是汉派服装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武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楚文化为基础,同时融合其他的各种优秀文化,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汉派服装文化体系,使荆楚文化的特色在汉派服装上得到完整的演绎。从而深入到公众的心里,提高他们对汉派服装的认知,同时提高汉派服装的社会荣誉度。
3.抓住机会:完善产业链,聚集产业集群,建立完整的研发、成产等基地,向着国际化目标前进。
4.迎接新的挑战:武汉服装企业要加入新血液,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创出自己品牌特色。
通过对武汉服装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以及做出相应的发展策率,武汉产业转移可以提升在大的经济圈内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陈岚.武汉服装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讨论[J].法制与社会.2008(10)
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5
关键词:高职 服装设计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心理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就业竞争的激烈,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不是名牌大学、自身的学习能力不高、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与同学、恋人、家人的人际关系相处不够融洽……等等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就业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与择业,许多学生从心理上甚至感到恐慌,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信心不足;此外高校扩招,使本无优势可言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道路上更是困难重重,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信心丧失。为了正确引导我效服装专业毕业生就业,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本文对我院历届服装设计毕业生跟踪调查后进行了总结,得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沮丧的就业心理
高职服装专业类毕业生就业的自卑沮丧心理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的学历和学校的牌子上,相对于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自卑感更强。他们觉得自己上的不是“正规”的大学,感觉自己总是低人一等。再加上招聘会企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追求,更加加重了高职类学生的自卑感。
其次表现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上,有些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当问及对其对专业能力如何时,大都说“好像什么都学了,好像又什么都不会”,以至于他们对自己未来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信心不足。
这种自卑灰心的择业心理除了有个人性格因素之外,与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主要行业、部门的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形成,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实行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致使一些企业用工无标准。用人单位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大量雇佣廉价劳动力,使大量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造成大量的高职人才不能按培养目标就业,并受到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压力,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自卑灰心的心理。
2、盲目浮躁的就业心理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 高职毕业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 心情浮躁不安,是升本科还是就业, 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单位就不就业, 是选择专业对口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这类毕业生没有主见, 盲目从众, 心态浮躁, 最终耽误升学或就业的最佳时机。
盲目浮躁的情绪使得学生就业时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他们过分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分注重经济利益,不原意从基层做起。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对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招聘会上一窝蜂地投放简历,忽略了个人条件和可能性,当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心灰意冷,而当有单位有意向录用时又彷徨不定,给求职带来困难;这些毕业生往往陷入一种自设的困境,很容易脱离现实,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3、矛盾失落的就业心理
服装专业是艺术类专业,因此,服装专业的学生像大多数艺术类学生一样,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这种高投入一般而言势必希望有一个高的回收。但鉴于整个社会的用人成本的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可以想见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失落的心情。
此外,高职服装专业学生大都怀着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给予他实现这种价值的空间和杠杆,然而社会现实中服装行业职业结构使得多数毕业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因而当他们看不见理想、看不见未来,特别是当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还没有形成,社会上还存在就业阴暗面的时候,更容易在毕业生此时脆弱、敏感的心里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必定会对毕业生的个体心理产生强烈的冲击,这个时候毕业生们容易变得消极懈怠,否定现实,否定自身,否定竞争。
4、从众与相互攀比的就业心理
服装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企业的规模一般不大,甚至有些设计公司还很小,在这种境况下,规模小工作环境不够体面的企业就成为了毕业生择业时放弃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的效益很好,非常适合自身的发展,但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找到比别人更好的单位,至少不应该比别人差,也有部分毕业生,过于向往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的生活,择业理想化色彩浓厚,对大城市、大企业和收入高、福利好、地位高的企业情有独钟,一心只想往沿海发达城市跑,这种浓厚的虚荣心态,与大众化社会需求实际发生错位,往往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这山望着那山高”,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别人的就业取向上。
5、逃避与依赖的就业心理
一部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 不愿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选择了逃避。许多学生把读本作为自己的一种选择,想先逃避几年再说,这种懈怠逃避心理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择业过程, 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
另外一些毕业生虽然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根本不予关心,每天生活在梦想之中,无论是家人的督促还是老师的帮助对于他们毫无作用,始终逃避将来必须面临就业或创业的现实。
还有部分学生是在“关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们,外出找工作总喜欢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自身缺乏独立自主性和计划性,对求职择业意识淡漠,表现出消极依赖的心态,就业主动性差,择业目标游离不定,虽然接受了三、四年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这种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以上的择业心理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他直接影响了择业行为,以及影响了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择业的态度。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向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高职毕业生应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心理保持心理平衡,从容地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谭宇斌.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择业心理特征分析[J].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2]秦菊英.高校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服装设计的优势和劣势范文6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 服装表演 发展
服装表演(俗称模特)是一个专门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学校的专业培养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开始开办服装表演专业,“服装表演”是一个专业方向,部分高校将其隶属于服装设计专业表演方向或服装工程专业表演方向。当时培养层次为专科,90年代中后期,部分高校将培养层次提高到本科教育。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与扩大,服装表演的展示空间已经不仅限于单调的T型台上服装的展示,各种各样的时尚产业都有模特靓丽的身影,服装表演作为时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
一、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发展现状
服装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近一个世纪,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纺织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上海)。作为舶来品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理论指导,主要依靠众多教育者和爱好者不断地摸索而前进。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产物,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仅有几十年历史的服装表演却有着巨大的市场领域和发展前景。尽管各高校都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各种专业模特,同时具有培养较高专业素质的服装模特院校也不胜枚举,但由于各高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导致目前高校服装表演专业里存在较多问题,高校教学体制的相对稳定性与时尚产业迅速发展的多元化的差距,以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使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在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中也各不相同。
从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学状况分析,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性、培养模式单一、专业方向设置不合理、人文教育环节相对薄弱、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科研及教学经费不足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是各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表演系并不等同于培养“名模”的基地
在高校中,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服装表演教育应该是培养名模的摇篮,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只有在T台上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有些学生认为,模特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为了训练形体,她们要在两腿间夹一张纸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练习平衡,走路时头上还要放一本书;为了能穿着十几厘米的高跟鞋如履平地般行走,她们还要练习腿部和脚踝的力量;为了保持曼妙身姿,几片面包、一个水果、一碟蔬菜就是一天的粮食。很多人一天下来就坚持不住了,可模特班的学生却坚持天天如此。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名模”只是众多模特当中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时装模特,不仅要有合格的身材和相貌,后天的训练与机遇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与众不同的个人气质、深厚的文化基础、高尚的人格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对服装的理解与展示能力等。如果学校一味追求培养“名模”,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综合院校开设服装表演专业的优劣势
最先设立服装表演专业的院校有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原工学院、武汉科技学院和西安科技学院。这些院校有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课程设置面广、服饰文化的文化底蕴深厚、设计理念超强,具有独特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培养目标就是从事服装行业的展示设计等相关工作的人才。相比较而言,综合性高校开设的服装表演专业也有其优势与不足。有的院校表演师资队伍很强大,理论教学无可挑剔;有的院校实践教学更突出。就综合性大学而言,更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师资队伍,但专业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缺乏对服装结构服装设计理念的全面了解,不能系统地学习掌握服装设计表演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在服饰设计思想理上和服饰文化上的教学有一定差异。
(三)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师资要求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综合实力。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高学历、懂专业的综合性的教育人才。在最初的几年里,多数服装表演教师学历不高、并非专业出身,因此在教学中未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另外,近些年,服装表演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的也不在少数,由于教和学都在同一院校,无法及时准确接收外界信息,导致专业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容易出现教学模式和观念上“近亲繁殖”的缺陷,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继续教育,因此,学校应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和深造,教师也应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二、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服装表演高等教育现状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服装表演作为一门时尚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海南作为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经济特区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对海南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积淀,从古老的黎族织锦到流传三百多年的琼剧戏曲文化;从洋溢着女性智慧的人文之美的红色革命文化和宋氏三姐妹,到以世界小姐大赛和博鳌亚洲论坛等为代表的现代时尚文化促进了海南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打造了亚洲多边外交和文化交流的舞台,不仅为海南带来空前的发展空间,也为海南高校带来了开拓创新的广阔天地。
三、海南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改革探讨
2009年,时任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讲话中强调,要明确海南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根据教育部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立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艺术职业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海南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是海滩景点的建设,它需要以旅游为引领,带动全岛的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海南文化教育事业中艺术占有很大比重,服装表演这一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应注重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色,逐渐培养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课程设置
海南大学目前是海南省唯一一所综合类“211工程”建设大学,其定位是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成为海南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的教育基地。2003年,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设立服装表演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5%,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样的成绩令人欣喜。同时,令人担忧的问题也出现了,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毕业后没有进入到模特这一行业,而是选择转行从事其他职业,甚至有些经过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学生除了学校安排的部分表演实践外,对其他与产业相关的信息几乎一无所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有众多因素,其中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性尤为突出。另外,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课程总学分为165.5学分,其中课内必修课110.5学分,课内选修课不少于30学分,开设的理论课多过实践课,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目前,海南大学服装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服装表演基础、服装工艺与制作、服装设计方法、形体、舞蹈基础、化妆等,然而,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中反馈的信息多是自身专业技能不足和知识贫乏,这就要求学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修改教学大纲、增设服装史、模特职场对话、模特经纪人、市场营销等和产业信息相关的课程。同时,利用黎锦这一独特的海南民俗文化为依托,将纺织、服装设计与服装表演有机结合,在发展服装表演专业高等教育的同时将海南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教师应积极改善旧的教学方法加强和丰富专业的学习,减少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对他们的束缚,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拓宽就业渠道。
(二)改进教学方法
服装表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侧重于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单纯强调技能训练不可行,还应具备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的基本知识以及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以满足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给学生一个服装展示的表演主题,由学生根据演出性质进行编排和筹划,从服装、模特的选择到灯光、音乐音响、舞美设计、舞台调度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完成一场演出的运作,最后进行演出效果检测和分析,写出实习报告。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得到全面锻炼,增强时装表演活动的全局操作意识和能力。其次,实现开放式教学,利用现代摄影摄像技术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各项作业用镜头捕捉,通过播放再现镜头中的形象,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评议给出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再次,通过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将最初的模仿转变为个人风格特点,把课堂知识和能力培育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水准的同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将服装表演基础教学同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构建出一套独立的“生态”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交叉互动的生态实验教学体系,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才、因需、因校的“三因”施教原则,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设计出具有真正个性化特色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强“能力为本位”的培育,构建课程模块式、进阶式、组合型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从多种各类舞台实践中得到螺旋形提高。
(三)合理的培养模式
服装表演作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和现代时尚文化领军者,体现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思潮、新风尚,服装表演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多层次化。据调查,我国部分高校已将服装表演专业细分为多个方向,有T台模特和平面模特,也有手模、脚模、内衣模等商用模特。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模特”“多元化模特”的培养成为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立合理的服装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增添新的表现形式,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办好服装表演专业的必要环节。
目前海南省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口径过窄,只能培养单一的T台模特。在开展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时,海南省各高校应针对社会的需求来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独特性及层次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去开发自己的专业方向,在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时应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和特色,充分了解课程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因地制宜地设置和改革相关课程内容,让服装表演专业能够更贴近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要求。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服装表演更趋向于个性的创意、另类的风格、多样的场合、广泛的应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表演形式不仅限在T型台上单调地转几个身,在时尚的场合中都有她们靓丽的身影,也许与专业的演员和主持人相比她们的表现略显青涩,但在不久的将来,海南省高校培养出的服装表演人才一定能成为各个领域的主角。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海南的地理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养海南高校服装表演人才,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就业问题,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促进海南省经济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青青.服装表演.策划.训练[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2006模特行业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入选论文集[M].职业女性杂志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