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
一、前言
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系统策划过程。教学设计最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仔细的思考如何把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二)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三)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当然,教学设计不能凭空捏造,它也是依据不同的理论原理而实现的。第一个理论基础是一般系统理论,任何系统包括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五个要素,而这五个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三种联系形式:过车鞥的时间顺序、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原材料(人或物)。对系统的设计离不开对这五个因素及三种联系形式的分析和综合。任何一个因素和联系形式的差异都会造成系统设计的变化。
第二个理论基础是传播理论,教学作为一种认知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传播是在有干扰环境中运行,并由信息源、信息渠道和信息接受者三者为主要成分构成的系统。为此,教学传播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编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传递通道的畅通性和信息密度的适度性以及信息接收与选择的正确性和高效性。
第三个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为人类寻求最佳的学习途径而进行的谋略与筹划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而学习室学习者通过经验而引起的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为教学设计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原则
在理论的基础上,教学设计的原则同样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系统性原则;(二)程序性原则;(三)可行性原则;(四)反馈性原则。
三、教学设计步骤
只有秉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以下就是教学设计的步骤:
(一)分析学习需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特征分析。
(二)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具体某个单元、某节课学生所应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达到的学习结果与行为变化。
(三)优化教学策略。考虑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方式和方法,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核心,考虑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四)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顺序。设计教学流程就是根据教与学的规律,按照一定的组织顺序,系统地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的工作。
(五)设计教学评价方案。教学评价是指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和教的行为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过程。
(六)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是实施教学的计划书或文本形式,它全面反映了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结果。
(七)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订方案。实施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方案,根据教学评价方案,评价实施中教与学的效果,为修订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四、教学设计分两个部分
(一)教案。教案是讲完课之后的东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平日课前的、只是为了提醒自己讲课的、提纲携领的思路方案。即:课时计划,或叫做“教案”。
1、教学内容(课题):每一节课教案的教学内容(也称为课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置;2、课型(课的类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情况来确定的课的类型;3、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看的,不是给听课的学生看的;4、活动主题或者活动指导思想:可略;5、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6、教学难点: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7、教学方法: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8、教学工具:例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9、板书设计:板书必须有“章、节、目”三级目录和本节课中的内容摘要等内容;10、评价与反思;11、教学过程。
(二)备课。备课时要想象的是在课堂上讲课,有尖子生、有内行的专家和领导在倾听。在课堂上讲课时,要全神融入于教学情境之中,全无是否有“专家、领导”听课的感觉。教学设计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掌握的。
总之,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Robert M.Gang?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实践哲学 体育教学 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81-01
践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理论为近代实践哲学奠定了根本性基础,他将实践理解为“行为的希腊语”,并导向“行为”(action),理论之于实践的优先与优势地位。马克思则提升了实践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杜威则在具体的教育领域实现了实践哲学的应有价值。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使得传统教育中国存在的“知与行”、“学与做”相分离的现象有了改善的理论基础和支撑。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倾向游戏化、功利化、边缘化的不利现状下,实践哲学介入体育教学领域,特别是指导体育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哲学介入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内涵
体育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三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等。实践哲学介入该领域,实现了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内涵转变。
1.实践哲学介入下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般将目标划分为三种维度,而在实践哲学的介入下,三种维度的内容虽未发生改变,但其内涵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在知识与能力领域,实践哲学要求体育教学交给学生的知识是在行动中进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操作和实践的内化性;在过程与方法领域,实践哲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方法要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思维、意识等方面的提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实践哲学要求用具体的行动形成体育精神与气质。除了这三种维度的转变外,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还要关注学生的起点状态以及学习动机。这些关注的重点都需要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在具体行为上加以落实。这种目标设计的转变也有三层内涵,一是从关注外显的知识转变到关注学生内化的知识,二是关注把学生内化的知识转变到其外显的行为,三是关注学生的现实学情转变到其拥有的潜能和发展。
2. 实践哲学介入下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成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的程序。体育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运动的实践性,二是社会的交往性,三是过程的动态性,四是组织的复杂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无法顾及到上述三种特征,仅仅将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简单抄写,很少顾及到实践中的具体过程,更加难以触及实践哲学的理念。在实践哲学的介入下,回忆总结以往教学过程的问题不足,以具体行为就是最佳教材、教辅的理念积累教学素材,提升应对教学难题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看似是理论上的书写,实则是将真正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前期的预演。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很多,如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实践哲学的理念真正将关联要素涵盖起来,并进一步的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教学条件的保障性等。
3. 实践哲学介入下教学评价设计的转变
体育教学评价以往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重点考查学生跑跳力量、身体协调性等方面,很少考虑学生自身实践过程,缺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发展,实践哲学介入会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自身成长方面,而在设计评价之初就应考虑教师与学生的互评,学生与学生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这种实践方式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中较为缺乏的,忽视了评价效果对于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长远的发展。
二、实践哲学介入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实施
1.确立以学生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实践为导向,确立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导向针对学生不同特征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部潜能,有的放矢的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指导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实际状况随着生理发展不停的在发生变化,学生课堂的行为实践和学习过程是教师为今后体育教学进行设计的主要参考和实际素材。以学生实践为导向还要转变教师的传统理念,即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而这种理念的转变首先应体现在体育教学设计上,学生被动的接受是“教师的教”体育教学设计的体现,而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是“学生的学”体育教学设计的体现。树立以学生实践为导向的理念,是真正实现实践哲学介入体育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2.构建以实践为载体全过程学生参与的设计方案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等四方面,也称教学过程“四要素”。而从教学逻辑的角度观察,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引起疑问、尝试解决、教师指导、再次实践、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六个环节。根据学生是教学主体的依据,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则是具体实施的主要举措,在引起疑问方面,教师应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该种注意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在尝试解决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变化,设计教学应先期预测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教师指导方面,示范法和纠错法比较常用,教学设计更应创新指导方式,比如小组合作中的学生互助以及教师启发式指导等,这些方式都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3.建立以学生生长为依据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系
实践哲学介入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是在实践中让学生的生命得以生长。应对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评价学生不仅仅只看有没有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在教学前和教学后有没有生长和发展。体育教学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是知情行意的全面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学生生长的基本观测要素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热爱体育项目、二是身体保持健康、三是体育素养不断提升、四是有自己对体育及体育教学的理解等。这四个方面又可以分为若干要素,从而使教学评价设计体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 高职 计算机网页设计 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育教学新理论的不断提出,教学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因素。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而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才能做出回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背景和教学环境相符合的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包括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四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兴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自已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其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二、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活动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
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本文以活动理论作为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设计的指导框架,依据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和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本文构建了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活动教学设计模式。
三、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活动教学设计模式分析
在这一模式中,整体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一)活动前(学习活动的分析与设计)
活动前主要分成两个阶段:
阶段一:学习活动需要分析阶段
阶段二:学习活动任务设计阶段
1.阶段一:学习活动需要分析阶段,主要包含:学习目标的制定,活动要素的分析
(1)确定基本的学习活动目标。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教师在教学开始前,提前进行学习活动导向性设计,即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活动的思路及方式等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并提出相应有效的策略和建议。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目标是指导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准则。在分析时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本院的高职《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基本的学习活动目标。根据《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自身院校各自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衡量学习目标的支撑点,明确学习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进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目标的制定做准备。
(2)活动要素分析:指对活动主体(学习者)、活动客体(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分析。
2.阶段二:学习活动任务设计阶段,主要是学习活动系列设计,本阶段的设计分为学习活动任务设计、学习环境资源设计和学习活动规则的设计。
(1)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活动任务的设计是学习活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学习活动任务指的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完成的具体事项或主题。教师在设计活动主题时要把《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与学习者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活动中既掌握了计算机网页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将其加以运用解决实际中的网络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习活动形式的选择问题。
(2)学习环境资源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选择、收集和整合。教师进行学习活动环境的设计时,就是为学生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下,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网络上的有关的学习资源并寻求探讨交流的专家、老师和伙伴。
(3)活动组织规则的设计。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应该共同遵守的必要行为规范构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规则。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复杂多面且多维度的动态过程,既有学习者个体的活动,同时又有小组与集体的活动,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二)活动中(学习活动的实施)
在实施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任务方案进行实施,将设计方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各种信息资源。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设计方案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动,但基本思想保持不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记录学习者的各种反应,对学习者的反应给予及时必要的评价,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三)活动后(学习活动效果反思)
活动后不等于我们学习的结束,我们在活动后还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汇报与展示学生学习活动成果,二是进行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
1.汇报与展示学习活动成果
学习活动成果的汇报与展示主要是汇报与展示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项目与学习活动任务的情况。一般由各个小组或个人进行演示与汇报,师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活动反思
活动反思分为教师教学活动反思和学生学习活动反思两个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反思是指教师依据评价原则,按照规定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作出评价的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反思表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过程肯定学习中的成功之处,找出学习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四、结束语
通过对某职业学院《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将活动教学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与传统教学相比,活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学习活动为中介,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单一局面,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表明,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支架模式;初中物理;课堂设计
原有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中,教室作为物理课堂的核心,学生们始终处于被动。随着支架教学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提供给了初中物理课堂新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成为课堂上的核心,参加进初中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在学习物理知识、建立知识模式的时候,也建立了自身的发散性思路和团队合作,推动了本身的全方位进步。
1 初中物理课堂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支架自身是指建筑工程中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在工程项目竣工时则将其拆除,支架属于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设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新课程的推行,很多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反省,根据这种研究结论形成的支架教学模式同样渐渐得到人们的注重。怎样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将支架教学合理的应用,以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帮助初中学生达到建立物理学习的模式,此类问题是所有教学人员要注重与分析的方面。
当代教学不应该采用灌输式教学,此类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对学生学习知识不利,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科学化课堂的进步趋势。因此,支架式教学方式被更多采用。其是指老师进行教学之前将课程主体采用支架模式勾勒,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更加理解,还对学生们强化和构建知识总体关系有利。所以,支架式教学必定对课堂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初中物理课堂上,部分学生曾表示物理与实际的生活并无关联,也是由于此类学生不正确的理念造成了其不重视物理学习。事实上,物理源自生活,并对实际的生活具备指导意义,那么,物理学习是对自身生活具备很大作用的。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在早期需处在指引着的位置,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改变不正确的思维,重视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
2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支架教学模式由于本身的优势获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并且支架教学模式的观念和新教学规定中初中物理教学关键几乎相同,所以,教师需把支架教学合理运用到初中物理课堂上,使学生们在物理学习阶段得到合理的分析方式,提升本身物理学习探析技能。本文以初中物理课堂中的电阻,密度以及摩擦力的课堂教学为例,切实分析支架式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方案。
2.1 物理课堂上电阻教学设计方案
进行电阻教学的阶段,物理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方式未初中生展现城市中的霓虹,之后,要求学生探讨为何霓虹会存在明暗变化,此类情况该怎样应用物理进行分析。教师预留大约十分钟时间给学生分组探讨,互相沟通,且将探讨成果进行汇报。最终教师评判学生们的探讨结论,且分析归纳:由于电流对霓虹的亮度产生了作用,电压恒定的情况下电阻对电流产生作用,而霓虹是怎样使电阻改变的?其运行原理是怎样的?经过物理方面的教学,初中生了解导体长、横截面和制造材料是为影响电阻的原因,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工具,制定导体长、横截面和制造材料对导体电阻大小产生作用的具体实验方法,使学生们在实验阶段更好的体会到几个因素对导体电阻大小产生的作用。在完成此类实验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探讨获得的几类要素中,哪类对导体电阻大小作用中最容易掌握且更加便捷,且总结小组探讨得出的结果,最终由物理教师进行归纳:此三类要素,导体电阻产生作用中导体长最容易掌握且更加便捷,之后,教师引入霓虹运行原理即通过变阻器更改接进导体长,实现电阻的更改。教师为学生展现滑动变阻器实物,且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研究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为何相对更硬,为何需绕线圈,为何电阻丝需添加绝缘层,为何电阻丝缠绕在瓷棒上,其中的滑片与铁棍是做什么用的,等一系列问题。教师需利用制定此类问题指示学生们自主分析研究。而且部分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通常制定试验和问题彼此整合的支架物理教学方法,效果同样显著。
2.2 物理课堂上密度教学设计方案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密度教学属于其中较难的部分,密度教学与压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浮力方面的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因此,老师需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入初中物理课堂。由于学生们的平时学习生活中熟悉长度的概念,可密度的概念依然不够熟悉,因此,物理老师进行物理教学阶段需通过合理的方式使学生们懂得密度的概念。物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阶段,首先通过支架方式将全部需实行的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列举。不管运用树状图或者黑板板书方式,优先将课堂需进行学习的物理公式写出来。学生们必定对此类不明其意的字母存有疑问,可教师并不说明此类字母的意义。先取个满水杯子,在其中放进尺寸相同的硬币与海绵,之后由学生们观看先沉到杯底的物品。尽管其属于相对多见的现象,可学生们并不明白原因,进而激发了学生的乐趣。提升了其的探求物理知识的欲望,那么教师的支架教学方法完成了第一个环节,具备第一环节支架,之后为学生们讲解密度的概念,让学生们初步懂得了密度的概念,物理教师即达成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最终物理老师要求学生基于黑板的物理公式,并提供硬币和海绵面积,要求学生们通过学习的密度知识,计算硬币与海绵的质量,使其真正穴道密度的物理知识。此举能使教师在构建的支架中有效实现了密度方面教学。
2.3 物理课堂上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
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另一个环节即教师需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为核心,提出概念,以引入教学主要内容,构建根本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框架。把学生们指引到首个支架,要求学生们基于提出的概念初期明确并不太难的知识,之后使学生们融入到物理教学环境内,运用想象力并提倡寻找问题。教师以学生们初期了解为前提,具体解释物理知识,让学生们基于之前学到的知识,自己解答问题。摩擦力作为初中物理课堂上的难点问题,而物理中力学是极为关键的部分,初中物理力学习的成果对今后的物理学习具备关键的作用。进行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能够组织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教师先将学生分组,之后提出对摩擦力大小产生影响的因素之类的提问,组员这对讨论结果的差异,采取实验方式进行验证,则实现了学生动手试验的支架。基于该层支架,同学彼此沟通,提出自身想法,最后由教师在团队合作支架中给出正确结果。
通过支架教学方式,学生们在教师构建的支架中,能够自主热情的探讨知识,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对物理知识建构,作业质量随之获得提升。初中物理教师需更多的应用支架教学方式,革新原有的教学模式,确保初中物理课堂上各个步骤均密切联系,重点突出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较难部分,切实达到初中物理教学要求。
3 总结
通过支架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计出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水平,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进而提升其本身物理知识,推动初中学生知识水平与整体素质的全方位提升,最终培育出高水平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宋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8):88.
教学设计方案的要素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一、引言
近年来,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社会和学校所认识。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基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层面,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思想指导下,对作者所在单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版面设计》进行了改造和实施。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分析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重要特色就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地模拟工作情境中学会如何来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从具体的实际工作领域中转化而来,从而将职业教育课程和实际工作项目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职业教育就不能满足于仅仅给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将教学活动尽量向实际工作靠近。这就要求人们明确实际工作过程的各个要素即人员、工具、产品和行动,还有实际工作过程的完整结构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反馈,从而构建一个仿真的系统供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体验和感受这个系统,让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在实践行动中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要素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获得系统化思考和处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将这些知识和能力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体系。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需要模拟真实工作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全面掌握工作过程的要素和结构,基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课程设计。其一,行业情况及工作分析。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人们采用网络信息搜集和实地市场调查的手段,统计印刷、出版、广告传媒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种类、数量及需掌握的技能,对印刷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相互关系等进行系统分析;其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人们召集了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展开专业性的研讨,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为“版面设计”,并分析确定了它的工作过程、对象、方法等基本内容;其三,学习领域描述。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人们召开课程分析研讨会,确定了相应的学习领域名称为“版面设计”,形成了专业课程方案和标准。通过与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进行调查论证,确认前期分析的学习领域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并对专业课程方案和标准进行修订;其四,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教学团队进行讨论,选择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对学习情境进行排序。再次通过与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士进行调查论证,确认前期设计的学习情境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并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行修改。分析学习情境中各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人们发现,平面设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包括四个步骤:其一,与客户沟通了解需求;其二,分析确定印刷品材料及工艺;其三,制定设计方案;其四,制作完成设计效果图。本课程的教学流程也相应设置为四个步骤:其一,分析项目背景;其二,分析确定印刷品材料及工艺;其三,确定设计方案,明确构图和色彩,绘制草图;其四,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电脑绘图和排版,打样,考核评价。第二,课程实施。建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模拟设计室后,人们就可以尝试开展本门课程的学习,以情境一:名片的设计为例。步骤一:分析项目背景(0.5课时);教师:扮演客户,说明产品需求。学生: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的具体需求和想法。步骤二:分析确定名片类型(0.5课时);学生:分组分析客户需求,确定设计主题、名片种类和尺寸。教师:观察学生分析、讨论的情况,适时引导。步骤三:确定设计方案(4课时);学生:根据分析和讨论得出的结论开始独立操作:①确定设计方案;②绘制草图。教师:对设计方案和设计草图进行审核,从中指导。步骤四:制作完成设计图(4课时)。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和草图独立操作:①选择合适的软件绘制设计图;②完成后印刷输出样品;③与教师讨论修改定稿。教师:审核设计图和印刷样品,适时指导,总结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版面设计》已经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过教学,此课程得到了该班广大学生、学校及企业人士的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实践发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建构,关键是要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思维上的桎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教学研讨,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1-8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28.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18.
[4]王云海,吴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6(5):163-168.
[5]薛维峰.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内在结构及教学目标误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