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科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落后的文化思想相结合,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袭,对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在有些人的头脑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利己主义所取代,人民“公仆”变成了人民的“老爷”,高高在上,指手划脚,有的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违法乱纪分子,严酷的事实再次告诫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必然导致生活目标的混乱和思想行为上的倒退。因此,全党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战略部署,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能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怎样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呢?

首先, 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髓与时代意义,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针对如何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总揽全局,非常精辟,十分深刻,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在世纪之交面临各种新形势,新问题之际,为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 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我们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一致的、相统一的。同时,“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它为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做好工作提出了最基本要求,对指导当前社会转型期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中心环节,全面深入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共产党员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定位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三个代表”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为我们共产党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要坚持党性修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要以英雄模范人物为表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伟大时代,营造就是英雄模范,涌现大批先进人物的时代,共产党员要以他们为镜子,对照自己的思想言行,找出差距,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加以磨练,自觉地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不断使自己的思想品德达到新的境界。

第三,要有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工作业绩。

中国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迈进的先进组织,党的先进性不仅取决于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的正确。而且取决于广大共产党员为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的先进行为。

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始终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2

为学会发展探索运行模式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基础研究类学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社会力量,科协有责任促进基础研究类学会的发展。”早在2008年,上海市科协就针对“促进市级基础研究类学会发展”开展了专题性的工作。调研发现,上海市科协的基础研究类的学会有30个,多为理科类学会。虽然以往基础学会在搭建学术交流服务平台、编辑和出版科技刊物、科普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但学会的生存和发展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制约了业务拓展,也制约着学会开展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的国内和国际学术和科普交流活动。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基础研究领域高端人才流失、结构不够稳定等状况相应地影响了基础研究类学会的发展。

而另一方面,据对所属101个学会秘书长的不完全统计,基础研究类学会秘书长的学历层次最高,其中博士学历占到50%,远高于其他学会7.9%的平均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础研究类学会普遍学术层次较高,这也为学会开展高层次科技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为学科交叉提供交流平台

上海市科协开展的促进市级基础研究类学会发展资助项目,无论是专以跨学科合作为目的的项目,还是产学研、转化医学、学术交流、学科与社会的计划,都实现了跨学科交流,积累了值得推广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的“非线性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平台建设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建立在数学与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基础上产生的。学会总结出一条理科和实证科学的合作模式,即“提高理性认识 —建立数学模式 — 再进入实证科学验证”。上海市激光学会“激光医学产学研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中开展了跨学科合作,建立在跨学科合作基础上的激光医学产学研中心得到不断完善,不断酝酿和产生新的成果。

为人才成长搭建学术平台

以实践为主、以学会学术工作为切入点,上海市科协努力提高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凝聚力、社会公信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意识到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有可能影响学科的发展和学科建设,但是学会抓会员档案建设又没有地方可以申请经费,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将人才评选机制建设和科技档案管理、学术活动有机结合,提高了学术活动层次。学会从评选机制建设、到科技档案管理、优秀论文奖、墙报奖的设置等,为热衷于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在日常工作中又非常注重学科后继人才的培育,让他们参与过程。参与活动的年轻人感概地说:“这些资料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资料使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是如何做学问的、是如何做科学人的。”“要学习的科学家原来就在自己的身旁。”

同样,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联合企业开辟了以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主体的研究结果墙报展示,鼓励研究生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的同时,让年轻研究人员了解企业、企业也可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研发部门,从而有效地结合基础、临床与企业的共同需求,促进成果转化,促进人才培养。

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科协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进行平时跟踪、中期交流和终期评估。由于资助项目注重对处于“萌芽状态”的、很有价值的研究思想或工作的支持,同时在管理上不过于强调出论文等硬性指标,给了学会一定的自由度。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自然科学;生态经济;经济学

循环经济被认定为是一种能够与地球和谐相处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被称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文化现象。循环经济其本质上被认定为一种生态经济,是工业文明的象征,也是国家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人类要想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想与地球共生共存,必须对循环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1循环经济学的内涵

经济学将生态经济定义为循环经济本质,关于循环经济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循环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系统顺畅,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维系,通过对资源与能量的有效、合理分配减少污染,并获得更多的有价值产品,是在有限的资源、确保环境洁净的前提下,解决生态问题,形成以经济学方法为研究资源、以环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应用经济学科。

2循环经济的自然科学基础

2.1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就是哲学上关于循环经济的诠释,即事物与事物存在的联系、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归宿,事物应遵循一定的自然定律。把资源变成垃圾的运动、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是传统工业经济的主要模式;循环经济与此不同,其最大特点是物质闭环流动,在不断的经济循环体中,物质和能源都被合理分配和合理利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都有附属产品和代谢产物,传统工业经济一般较少考虑附属产品和代谢产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循环经济则合理利用附属产品和代谢产物,将之转化为新的存在形式,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被自然环境接纳和再利用,从而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循环经济将破坏环境的代价最小化,保持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

循环再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是循环经济学基本原理,本质是生态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代谢产物和废弃物破坏了生态,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排放污染源的持续增多,使原本稳定的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的自我净化功能也逐渐衰退。循环再生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可将生物之间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建立良好的社会与自然之间复合生态系统。同时,可保障工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条”健康化发展,开辟系统内部物质的循环渠道,形成企业与系统内部物质闭环循环,进而完成节约资源、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的维护等共赢的局面。比如,在企业层面上,政府给予资金帮助,助推其建立小的循环模式,采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的先进生产技术,既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还减少了企业的污染排放。此外,循环经济是社会共同的责任,所以,应该从政府层面上、扶持政策上给予资金和相关技术协助,引导企业完成相关循环经济的转型,进而实现全面循环经济。

2.3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基础

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属于遵循生态规律的技术性营运模式,是技术集约化的成果转化为生态科技,也是目前比较流行和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态技术侧重于对排泄物的污染治理,对废物再利用的重新资源整合使用,以及清洁型的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此外,生态计量经济学也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研究生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准则,是生态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涵盖,也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是经济指标的一个重要考核。伦理学、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共同组成了生态经济伦理学学科。其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以及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属性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福利不下滑以及生态价值不降低。其主要内容包涵经济伦理规范的所赋予的规范的合理性原则,实现自由平等、等价交换的基础,同时,保障生态伦理原则不被破坏。

2.4循环经济的制度基础

循环经济的健康化发展必然要有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政治、法律制度来保障,从而约束公民的经济行为,同时,文化道德建设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软环境协助。在国家政权的宏观管理层面上,应给予政策性支持,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进行引导和开发。同时,监控环境,确保循环经济的发展符合环境的生态要求,对环境保护立法,进而实现行政管理制度与生态法律制度相结合。生态文化伦理建设也是循环经济的“后勤保障”,规范的生态教育制度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建设出符合生态伦理和文化观念体系。

3结束语

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最大化促进了自然科学基础的形成,有助于我国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循环经济研究,在生态价值基础上,形成人的生态伦理,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让我国的各个行业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支持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升.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体系[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09).

[2]王红,齐建国,刘建翠.循环经济协同效应:背景、内涵及作用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4).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工科 造型 基础 设计思维

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全国高校共开设了两百多个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可见工业设计行业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之势,但高校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争议。国内的工业设计专业通常分为艺术类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和工科工业设计。造型基础作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基础,是整个工业设计学科的立足点。然而一些工科院校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没有针对工科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在基础教学中缺乏设计思维的培养,无法很好地与专业设计课程进行衔接。所以,在工科工业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中,教师在重视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其基于设计思维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一、以往工科工业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反思

1.以往的造型基础教学模式

以往的造型基础教学包括绘画造型基础和设计基础的训练,文章研究的造型基础主要指以素描、色彩为主的绘画造型基础,这也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必修课程。工科工业设计专业会针对零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开设基础素描(含速写写生)、设计素描和色彩等造型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素质,为其自由地进行视觉想象和空间形体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与设计课程顺利衔接。

2.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特点分析及问题思考

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美学上的修养比较薄弱,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文化理论知识扎实,这一特点使得他们在工程技术和功能设计方面有较大优势。可是就产品而言,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若只重视功能而不注重外观造型,只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来很难胜任设计工作。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工业设计教育逐渐兴起,但早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国内高校并不多,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综合性没有被更多人了解,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师的定位和职能范围较模糊,导致刚走进大学的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内容解读产生心理障碍,打击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此外,以往的绘画造型基础课以静物为主要绘画对象,强调黑、白、灰层次关系和主次、虚实表现形体的结构和空间关系,这种追求形体和美感统一的训练方式让不擅长感性思维的工科生屡屡受挫,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探索出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和训练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造型技巧,又能提高审美能力;既能理性地解构和分析客观对象,又能感性地进行想象与创造。

二、对造型基础的再认识

1.社会转型

以前我们更多的是从书本理论知识中了解工业设计及其确切的定义,并尝试理解工业设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前有人将工业设计定义为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产品制作的创造活动,后来有人提出生产与服务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内容;2015年10月,在韩国光州召开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组织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将工业设计定义为“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教育工作者在反思以往造型基础教学的同时,还要思考在基础的教学模块中,自身的教学是否适应当今社会的转型与时代的变化,教学目标是否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如果目标发生了变化,对造型基础教学的要求也必然与以往不同。

2.造型基础的新要求

当下是一个快节奏、多元化的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要适应这样的时代特点,就要具备能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说:“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这就是说,教师要让设计思维贯穿教育过程,有效地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掌握设计方法,从而获取各种知识。

三、设计思维的融入

1.造型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

(1)从透视学和结构分析入门工科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强,习惯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观察客观物象的时候,不能从直观的光影调子着手分析,要从透视学和结构分析进行入门学习。在以往的造型基础教学中,透视知识是结合素描讲解传授的,没有科学、深入地形成独立训练。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往往“所见”比“所想”更难理解、更难表达。教师如果先让学生掌握透视原理,然后分析透视规律下的物象结构,工科学生很快就能凭借其特有的理性判断方式理解物象的结构,并以此为切入点理解“所见”,进而逐渐掌握观察分析的方法,下一步再进行表现、空间、创造等造型训练。这种先掌握造型规律后理解造型形态的方式能让工科学生更顺利、更有效地完成造型基础训练。

(2)造型基础课的绘画对象以往的造型基础教学以几何石膏和静物为绘画对象,由于这些形态的结构相对简单,出现透视和结构问题的情况较少,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具使用和绘画技巧上。这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在掌握了透视学原理后,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以规则产品、规则产品组合、不规则产品组合、物体的分解与重构等为对象的造型基础训练,让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思想。

2.造型基础教学手段的改革

(1)让学生体验所得工科学生虽不需要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平,但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工科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首先要认识自己,而体验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有效方法。现在是新经济时代,体验经济成为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体验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反应,主体并不是凭空体验,而是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体验。所以,在造型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交流,鼓励两专业学生跨课室参观,交换彼此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唤醒内心对美和艺术的渴求。

(2)教学面对市场以往的造型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较单一,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不足,容易造成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所以,造型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另外,造型基础教学场地可以设在校园,也可以走进生活,深入社会。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美和灵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学习和思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让设计思维真正融入生活。

结语

造型基础教学应顺应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让设计思维的培养贯穿于工科工业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工科的知识涵养和理性构成可以为学生的设计思维建立一种科学的、条理化的构架,使他们迅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的目的:提升生命品质.设计,2015(1).

[2]柳冠中.设计方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4](美)德博拉•A.罗克曼.教素描的艺术.林妍,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5

 

一、引言

 

在我国数学已经是全民教育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近十几年的数学学习,但是近年来,在对工科、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面向工科、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数值分析》、《统计计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和《多元统计分析》四门数学公共基础课,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中任选一门作为学位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由于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畏难心理,加之由于学时的限制以及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对基础知识差的学生造成了学习困难、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

 

(2)教学思想和观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研究生数学基础课的教学观和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存在着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以科研和论文为主的价值取向淡化了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误认为课程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修满学分,从而忽视了数学基础课程学习对科学研究和论文的基础性作用。

 

(3)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尽管数值分析、统计计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和多元统计分析作为数学公共基础课开设,但它们本身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涉及到大量的计算,而这些计算往往要借助于专业的软件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教学中缺少相应的上机实践环节。

 

(4)缺乏课堂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目前研究生期末考试分数是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依据,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介绍在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实施的做法和认识。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往在研究生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推理、轻应用的倾向,由于工科、经管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科、经管类研究生学生的数学基础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教学,淡化繁杂的公式推导及定理证明的教学原则,同时强调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体会去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多元统计分析中,讲授维沙特分布、霍特林分布和威尔科斯Λ分布三个重要的分布时,就采用与一元统计分析中x2分布、t分布、F分布三个分布对应比较,简化推理过程,着重强调应用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数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课程在研究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检验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与研究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对数学知识需求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要求,密切联系实际,一方面开展案例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介讲解聚类分析方法时,引入利用汽车的参数指标对不同品牌的汽车进行分类的案例教学,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引进常用数学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合理利用数学软件进行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将MATLAB软件引入到数值分析、统计计算、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课程中,将SPSS统计软件引入到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融合现代计算方法,通过讨论和上机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首先改革研究生数学课的考试内容,要求试题既要检测研究生对数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的情况,又要测试研究生能力和素质高低;其次改革评分方式,将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课外上机实践、创新型小论文等纳入学业总分,实行多种考核评分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案,改变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4.开展研究生数学建模活动

 

近年来开展的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为研究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的研究生参加此项活动。我们积极组织、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给予奖励。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于研究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历练,使学生完成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提高了研究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意识到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增强了研究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从知识性教育转向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工科、经管类研究生公共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本着“淡化数学理论, 强化应用教学, 注重软件学习”的原则, 在教学中强化数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深化现代数学理念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

基础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应用基础型 大学专科 培养模式改革 分析与研究

1 前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高等的专科教育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成绩可观。但是,其高等的专科教育在飞速发展同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十五”以来,一些高等专科的教育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比如培养的模式、办学的体制以及就业压力等相关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进展程度,因此,其专科培养模式一定要在顺应相关人才市场变化的基础之上作出相应的改革。

2 应用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历经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其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教育培养模式就必要要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顺应该种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之上作出一定的改革[1]。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的问题早就已经被各大高校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大学生尤其是一些高等专科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就显得更加的激烈,而其高等专科的教育处境也是十分的困难的。

3 应用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内容、目标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3.1研究的内容

专科教育是一些高等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怎样去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作为我们专科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主要涉及到开设的课程的科学设计,实践以及实训类课程的比重的增加,专科师资专项的培养、上课的方式以及考核的方式的改革等等。

3.2研究的目标

根据我们国家相关高校改革总体的要求以及全社会的大环境需求,以全面提高相关学校教学的质量与管理的水平作为目标,培养道德良好、品质良好、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科应用型的创新型人才[2]。

3.3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我们高校生存之本和生命之源。专科的教育与普通的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但是却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3]。因此,开展相关的创新研究,着力去解决专科生实践和理论脱节,操作能力差以及思维呆板的问题,并在一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

4 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专科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存在着去满足多数人的同一教育,而去获得效益和规模的问题。这种同一的教育体制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之上不但压制了人们较为多元化的需要,而且同时也约束了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发展,使之不断的僵化,从而缺乏相关的服务性和灵活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其学校办学的效益与办学的质量[4]。以下,我们主要就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相应的探讨,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

4.1办学机制转变滞后

之前,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沿袭了本科的培养模式,照部就搬,本科的办学理念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学校只是一味的教学,而不关心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学到的东西是否能学以致用[5]。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应用基础型大学的专科教育培养模式必须实现从传统单一化转向灵活多样化,摒弃单一的教与学,而要实现教、学、用相结合。

4.2师资条件与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不相适应

应用基础型大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但事与愿违,在师生比例失调的背景下,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的压力下,以“双师型”为标准来评判每位教师,是不公平的。

4.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学生大学期间要学什么,怎么学,这就涉及到一个课程体系的问题。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就成了重中之重[6]。在侧重于教与学的办学机制影响下,单一的课程体系或者是伪科学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的改革。

4.4教材建设停滞不前

目前,大学专科教育教材的来源一种是在借用一些本科同类教材基础之上通过删减而成的,另一种则是通过一些教师联合编写成的。这些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都过分的去强调相关知识系统性,对于理论部分的设置过于偏重,而应用技能却比较的偏轻,并没有体现出所需的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模块的组合,而且教学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其职业的特征并不是非常的明显,并没有达到大学专科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标培养的要求[7]。同时,其教材的更新与开发还受到统编的深刻影响,不但周期比较长,而且其学校也不注意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使得学校教学的内容与教材建设并不能及时的去反应一些最新的知识和科技,使得科技与知识的含量不高,不适应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

4.5技能培养的实效性较差

首先,其实训的条件并不能满足相关办学的需求。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在一些大学专科学校当中,相关的应用仪器设备都比较缺乏,而且有的已经老化,该开设的实验室也不能定期的开放,使得一些实验课程不断推后或取消,即使是能够进行开设的相关的实训课,其学生操作的机会也是非常的少的,从而使得其试验或者是技能的训练课变成观摩课,因此很难达到岗位培养的相关目标。还有就是,其校内的实验室或者是实训的车间与国外有着天壤之别。其次其实训教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在我们教学组织的实施当中,普遍采用实践课和理论课分阶段、分课时上的传统的做法,并没有同步的进行。而所谓的技能训练大都也都是以计算机的培训为主的,当然还有少量的实验性课程。最后,一些校外实训的基地和学校联合并不是非常的紧密。多数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的时候一般都是从事一般体力劳动,并没有按照教学的要求去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训练,其学生在现场观摩较多,但真刀实枪干的少。

5 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培养模式的构建

5.1转变办学机制,明确办学定位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转变机制,明确办学定位是每一所应用基础型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5.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要以课程为载体,教学内容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求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需要“怎么做”和“怎么样做的更好”。

5.3建立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应用基础型大学要培养应用基础型人才,教师队伍建设要放在重要而又突出的地位。而“双师型”教师正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5.4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为适应应用基础型大学的发展,推动专科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应用基础型教材建设势在必行。因此要鼓励优秀教师积极从事适用应用基础型专科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

5.5逐步的构建实践教学的体系

我们都知道,大学专科教育的应用性与职业性,决定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的理论是实践密切的结合。而其实践教学就是使其学生加深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理解,获得包括一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的相关从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一些大学专科教育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具有实践性,使其在办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忽视甚至歧视实践教学,从而建立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在这种体系当中,要采取和企业行业部门相连合的形式,加大我们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改变那种仅仅在实验室验证结论的实践,在相关企业从事一些简单的一般性劳动的实习,单纯的去将计算机和英语等级的考试成绩作为去衡量其学生将来所需职业从业的能力水平的弊端,不断的去丰富与改进相关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技能考核等相关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去构建一种仿真或者是实地的职业训练环境与具体的技术工艺训练的过程的技能训练模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去促进一些基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职业实践的技能和综合的职业能力有机的结合,并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通过技能鉴定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去取得相关技术或者综合能力的等级证书。

当前,要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实施为契机,积极研究探讨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教育培养模式的工作才不会停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教育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可以说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与支持,这主要涉及到了应用型的师资、实验教师队伍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等等。

首先,其应用型师资是根本。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该立足于应用型办学进行定位,不能以“高”(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学位)为标准,而应该去重视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同时,还要要重视去加强其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不但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且对于一些对企业的环境也不是非常的熟悉,这种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之上是很难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非常重视其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在他们国家,博士毕业之后,必须要在企业工作满5年之后,才有资格去应聘相关应用科技大学教师的职位,因此,该种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的。

再者,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是关键。上面有提到,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十分的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的,其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比例接近于0.9∶1,而在我国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的配备严重的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对相关实验教师的重视度不够。为此,相关的教育部门与学校应该在一些基本的政策之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以承认其实验人员教师的资格,还要发给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实验师,可以评聘为相当于正教授实验岗位的职称。此外,相关学校还要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去提升其实验教师的学历结构以及相关业务水平,并且选派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实验教师去国内外开展进修,攻读学位,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去提高他们教学的水平与能力。

最后,政府的支持才是保证。相关政府与教育部门也应该为其国家应用型的教育提供一些基本的保障,把应用型院校当作一种类型,加以指导和培育,在相关人事管理、经费预算以及项目立项等方面要予以大力的支持,其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对学校考核的力度也应该体现出应用型特点,而且其指标的体系也需要与其他类型高校区别开来。只有这样,其应用基础型大学专科教育的院校才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互动,与企业的发展共赢,与不同类型的人才同发展和共生存。只有这样,才可以探索出一套符合国家高校改革要求的专科生培养模式,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出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保成,张锡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黄河科技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04)

[2]陈新民,周朝成,任条娟,金劲彪.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05)

[3]樊继轩.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对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6)

[4]杜洪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以专业为载体的综合改革――成都师范学院的探索[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07)

[5]陈辉,曹玉.美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处与不足――以匹兹堡大学iSchool研究生培养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