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1
关键词立体剪裁技术;服装设计;剪裁技术
前言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加速,大量的国外品牌服装正在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市场,这也就对中国国内的服装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中国的市场上充斥着美国的耐克,德国的阿迪达斯等等一些国外品牌,其占据着高端服装品牌地位。中高端市场主要是国外品牌的服装,中低端市场主要是国内品牌的服装。造成国内外的服装品牌巨大差距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立体裁剪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状况的显著差别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立体剪裁技术的应用对于服装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对其进行应用探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1立体裁剪的技术要求
立体裁剪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其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裁剪方式,不需要作图,不需要测量,不需要运用复杂的计算公式。立体裁剪主要通过一把剪刀,一盒大头针,一个人来完成。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服装的轮廓、结构、造型都是在三维空间中产生的,因此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做比较来说,立体裁剪更能够准确地把握服装的特色风格,直观的视觉效果。立体裁剪的主要技术要求可以概括为遵循规范化、把握技巧性、兼顾灵活性等内容。第一,规范化的技术要求。立体裁剪使得裁剪设计师与设计的服装直接对话,立体裁剪就会有非常强烈的空间感。这里所提到的空间感不是真正的立体空间,而是设计师的心理空间,设计师可以直接通过服装的搭配的款式、颜色、面料、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强烈的空间效应。第二,技巧性的技术要求。立体裁剪非常需要设计人员具有细心,耐心以及小心谨慎的做事态度。立体裁剪其实就是考察设计人员对服装裁剪的技巧性应用。设计师应该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严格把握服装设计的细节部分,大体掌握服装的整体部分,从而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掌握技巧性。第三,灵活性的技术要求。设计师懂得把握设计服装的整体穿着效果,在难以变通的时候,要懂得灵活运用立体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立体裁剪。但也不要改动的过于夸张,不要抛弃最初设计服装时的理念和灵感。
2立体裁剪应用的形式
由于不同国家的服装造型手法习惯差异不同,使得立体裁剪趋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应用形式。立体裁剪应用的形式可以分为单独运用和立体与平面结合运用形式两种,本文就此两种应用形式进行简要分析。
2.1单独运用
单独运用是立体裁剪过程中从立体到平面的技术过程,就是设计师直接把自己想要运用的裁剪布料放到服装设计中去,从而更好地把握服装的整体效果。设计师根据设计稿进行造型,用大头针把布料固定在模型上,造型完成确认后,在布上做出标记,再把布从模型上取下来,按照布上的标记,画出轮廓线,对下记号等等。这样就形成了服装的造型布样板。设计师可以根据布样板来做出服装设计的整体结构。这种单独运用的形式其实构思与创新的新轮廓的理想方法。
2.2立体与平面结合运用形式
立体与平面结合的运用形式是现代社会中服装设计过程的首要选择方式。立体裁剪过程中立体与平面结合运用形式是特别受到设计师支持与喜爱的,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立体与平面结合运用的形式过程是从平面到立体,再从立体到平面的过程,这种两者形式相结合的做法很好的做到了服装设计过程中整体款式和颜色的把握。设计师在使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这种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运用了平面的样板与立体三维空间中款式风格的整体把握。这种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形式在已有的设计图中把握整体轮廓线的设计图纸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快节奏,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现代社会人群大部分人都是很追求时尚的,对自身的穿着打扮也越来越要求高,因此平面与立体的结合运用形式在立体裁剪的服装设计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3立体裁剪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非常重要,这标志着一个人的形象好与坏。服装品牌的核心识别往往源于鲜明的风格和上乘的品质来,然而服装产品的三维属性,面料的物理性能,人体的复杂结构以及人体工程学等等一系列内容都增加了服装设计难度。立体裁剪技术就解决了服装设计难题,降低了服装设计难度。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合体性与舒适性的兼顾,面料性能等都是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3.1服装造型的准确把握如何把握服装造型的准确性,对于一个服装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品牌服装非常的注重设计师自身的原创性,品牌服的风格必须统一。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风格上保持一致和统一。这样的服装在创意以及造型样板上都会运用到立体裁剪的设计方法,设计师也可以与样板师合作完成。其次,品牌服装设计需要精致的版型,例如,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注意服装的袖口、领口这些小细节的设计。品牌服装设计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服装设计效果的精致造型,对服装的小细节也要一一予以细致考虑。最后,品牌服装是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来设计不同的风格。著名国外设计师卡尔拉格斐的设计风格的把握就非常得准确,不论是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的精致程度,做到了因人而异的设计风格,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本品牌中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衣服。不论简单的设计,还是复杂的设计,都需要将服装的设计做到精致完美。
3.2合体性与舒适性的兼顾
服装设计中合体性与舒适性往往是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其在制版中是一对矛盾的存在,虽然说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做到两者的兼顾并非易事。合体性能够让服装与人物融为一体,能够让其身材中的优点得以更好彰显。但是此时的舒适性就难以做到,其舒适性就会大打折扣。相反而言,服装的舒适性做到满足,其合体性就会差强人意。尤其上衣的袖窿和下装裤子裤兜最难以做到舒适性与合体性的融合。三维立体剪裁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一矛盾,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阿玛尼西装设计,其通过立体造型,以及剪裁技术的融合将袖窿和裤兜的设计予以优化,才能够让人们既感受到其穿着的舒适性,又从外观感受到其合体性,从而达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
3.3面料性能对板型的影响
面料的性能对版型的影响非常重要。不同性能的面料,做出来的服装效果是不一样的。丛章永:立体裁剪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浅析服装面料分为很多种,包括雪纺、涤纶、棉布、麻布、丝绸、牛仔等等。不同的服装版型设计也需要运用合适的面料来搭配。比如来说,丝绸面料就适合做女性的旗袍,丝绸的那种尊贵典雅,给人一种高贵的气质,衬托出女性的优雅知性。婚纱的设计就突出了纱的缥缈和梦幻,选择轻薄透气的纱料,给人一种轻盈曼妙的感受。棉布面料的清透吸水的优良特性,就适合做运动类服装设计。人们穿着透气、吸汗性能强的衣服,不会让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显得憋闷、难受。牛仔还可以分为水洗牛仔和原色牛仔。牛仔不管是制作上衣还是裤子都显得有版有型。现代的年轻人都比较喜欢穿牛仔布料,其代表着人类时尚的眼光。在不同性能的面料经过加工后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版型要根据面料来变化,样板放松量,省量,袖子的样式大小等等。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社会的服装设计又提供了丰富的面料,版型也随着面料的变化而不断变换。大量隐形面料的出现,也随之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服装版型设计。现代新型面料也出现了不同的手感和样式。平面裁剪设计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脚步,立体裁剪设计才是未来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主流方向。立体裁剪在三维空间的发展,正凭借着这些新型面料的出现,不断向前发展。
4结语
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2
服装企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重要的形式。它们的内容与方法构成了服装结构设计的完整理论与实践体系。在服装设计中,不仅要有平面剪裁设计,也需要有立体剪裁设计,要不然设计出来的产品就是不完整的。如果只有平面剪裁的技巧而缺乏立体剪裁的基础支持,那么整个服装的制板就是不完善的。所以,只有在科技条件下将服装的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相交融,才能发挥最大化的效果,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技改中的立体裁剪的特点与优势
1.立体裁剪的成功率高。因为立体裁剪是以人为基础而开展的,所以裁剪出来的效果基本上都可以满足人体结构特征需要,从立体裁剪中得到比较满意的平面展开图。它可以有效地控制服装外空间,还能准确把握服装的内空间,让服装款式结构造型更具准确性。
2.立体裁剪具有很好的上身着装效果。立体裁剪是在人体模型上直接裁剪的,所以设计者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根据看到的直观设计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修改。也就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边设计、边切边,实时观察服装设计效果。
3.立体裁剪能够有效地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一般在设计礼服的时候,都??出现不对称以及多褶皱等复杂现象。立体剪裁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对服装款式结构进行二次设计,这样的立体裁剪有利于服装设计款式造型的优化和完善。如果是用平面裁剪来完成这些复杂造型就显得难度很大,而采用立体裁剪就可以直接塑造出来了。
4.立体裁剪便于树立造型理念。通过立体裁剪可以了解人体、了解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相互转接,从而丰富设计者的想象空间,从更深层次了解服装裁剪的意义。
二、技改中的平面裁剪的特点与优势
1.平面裁剪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费用相对要低。因为平面裁剪需要的工具等都没有立体裁剪那么复杂,它不需要标准的人体模型以及胚布或是本料等,这些不仅会增加工作量,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成本。
2.平面裁剪是以精确的尺寸等为主的。在平面裁剪中对规格尺寸的控制很有优势,通过比例分配计算各个部位的大小,再来绘制成服装款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起到有效提高企业定性产品的工作效率。
3.平面裁剪在制作常规款式时,具有快捷、方便都能特点。在松宽度的控制上,可以有据可依,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企业对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过程的技改分析
1.立体裁剪过程分析。立体裁剪主要是根据设计好的款式图片进行初步裁剪布料的过程,然后根据立体造型获得设计款式的初步模型,结合初步模型进行试穿,根据上身效果对设计款式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整理,将修改好的式样印在纸样上,做好各种裁剪标记,最后才能得到服装款式的样板。
2.平面裁剪过程分析。平面裁剪首先就是测量人体中比较重要部位的标准尺寸,根据规格尺寸利用激素昂首进行结构图以及结构变化,加上缝位和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的版型。尽管两种裁剪过程完全不同,但是都能够获得最后完全相同的目的,获得该款式的样板型。当然最后样板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师的设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这些全方位因素决定的。同时,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还存在很多的区别,因为立体裁剪侧重的是整体造型,在立体裁剪过程中可以直观地看见成衣的比例、造型效果以及内外空间形态等,既能得到理想的服装样式效果,还能够根据消费者的细腻需求及时调整款式,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设计造型师的想象创造力。但是,立体裁剪也有其不足之处,它不仅条件要求高,而且在裁剪设计过程中耗材多,无疑会增加费用和工作量,所以立体裁剪多偏向于时尚、批量小以及变化大的款式。
然而平面裁剪的方法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体系。但是由于平面裁剪是以公式计算为主的,受其形式的制约,虽然在规格尺寸等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对于造型难度大,严重影响效果的裁剪却很难控制,可以说是无法更改的。所以,平面裁剪比较适合常规的、批量比较大且变化很小的款式设计。
四、去产能条件下的新技改,使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产生交融优势
通过对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这两种方法的过程等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不能将裁剪手法单一化,应该进行有机的交融,更好地满足现代服装的多样化需求,使两者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效果。在服装设计中,既离不开立体裁剪的作用,也离不开平面裁剪的基础支持,只有将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服装裁剪的最大作用,设计出最经济实惠且具有视觉效果的服装。
1.首先要做到两者结构设计理念的交融。结构设计理念的融合,可以展示出设计目标的一致性,不管是在立体裁剪还是平面裁剪中,它们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始终是要体现出人体的实际风格,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服装的形式美,鉴别服装款式图设计成实际的效果款式。其次,加强两者设计过程的交融。两种裁剪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将两者的优势进行互补,从改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最后,就是要对结构设计技术的交融。技术交融展示出造型方法的一致性,为了能够满足人体的形状以及风格的个性化需求,运用平面裁剪一般是在释放模式切换的,通过剪开折叠的方法达到款式造型的标准,然而立体裁剪也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
2.从平面裁剪到立体裁剪再回到平面裁剪。以胸围、背长等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初裁,并在关键部位比如肩宽、领口等部位可以适当多留点缝份,裁剪后进行假缝试穿。用立体的方法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整理形状,调整尺寸,并做好标记,然后将立体检验的样衣再展开平面,按新的标记进一步修改裁片,最后确定样板型。在立体裁剪是造型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设计师如果可以运用立体裁剪,那么就可以设计出完美的服饰作品,为什么要从平面裁剪到立体裁剪最后再回到平面裁剪呢?就是因为在大批量的生产中立体裁剪是不可取的,立体裁剪的效率很低,所以在立体裁剪的基础上要了解人体的需要,必须得通过平面裁剪加以辅助,才能满足工业化服装生产需要。
3.平面与立体裁剪的融合。对于没有把握的部位用立体裁剪法造型,而有把握的部位直接裁剪。在立体裁剪中领口和袖子是最难把握的部位,在这种操作起来比较有难度的设计中需要用立体裁剪进行,而操作相对简单的裤子和袖片就可以采用平面裁剪。这样既能解决平面裁剪所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也可以节省立体裁剪中很人力以及物力等的浪费现象,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最好的制作效果。采用半平面半立体的裁剪方式,拿到设计效果图以后,首先要仔细审图,从款式年龄段以及规格尺寸等,再到整体结构的处理,保证成衣的成功率,在胚布上找到款式的基本结构线,绘出大概轮廓后裁剪下来,在人体或是绣花针能后的人台上进行修正。
4.立体裁剪为主,平面裁剪为辅。先用立体裁剪进行全方位造型,由于人体腋下、袖窿等双曲面部位的轮廓不易准确画出来,需要将初步造型后的布样子展开成平面,并对其作进一步修正,如各部位曲线的圆顺,相关结构线的吻合、拓印成样板等环节。最后,制作出所需要的平面样板型。立体裁剪是内平面结构设计的基础,利用立体裁剪可以解决一些纸样技术问题。而实际上,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是相互交融的,在平面裁剪的基础上,做出样衣,挂在模型上试穿,观察结构是否合理,并进行改进,这是立体裁剪的一个主要部分。比如在各种礼服的裁剪中,都需要通过立体裁剪来设计纸样的,通过立体裁剪设计出来的纸样,然后在运用平面裁剪做出修改,这样可以提高纸样的准确性,实现消费者想要的效果。
5.从立体裁剪到平面裁剪的转化。为了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当前时展的需要,那么在以平面裁剪为主的情况中提高服装的整体轮廓效果,就需要运用立体裁剪辅助下进行。结合实际制衣经验把握平面裁剪为主的服装,并且结合立体裁剪进行服装裁剪的完善。可以在平面裁剪上完成基本款式版型,然后结合立体裁剪将服装领子大小以及领形等进行修改和调整。立体剪裁的最终结果也是为了获取平面的纸样,因此通过立体裁剪设计出来的服装造型不可能只是停留在人体模型上,而应在人体上将各个部位的轮廓灯进行标记,将轮廓拷贝到板纸上,从而完成立体到平面的技术转化,实现裁剪任务的完成。
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3
一、在需求中的立体裁剪技术发展趋势
在我国普遍重用的平面裁剪技术对于有经验的纸样师来说虽然快捷、方便,但在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不对称、多褶饰及不同面料组合的复杂造型(2010年春夏巴黎时装周各大名师的多褶饰造型成为焦点)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不仅让纸样师可以更直观的合理分配感观,捕捉每一个效果图的延伸,还可以让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由地发挥想象空间,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获取新的灵感,有助于设计的完善。立体裁剪是将布刚着在人体模型上,直接依据人体的形态设计衣片形状,只要掌握它的操作技法和基本要领,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不用去考虑到底用什么公式加上什么数据,依据人体模特发挥想象空间,进行设计与创作,并且能快速的看到成品效果,可根据要求及时调整与修改,满意后将衣片取下拓印纸样即可。
二、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实施过程
目前,服装院校普遍开设了立体裁剪这门课程,但是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能用大头针扎出造型就行了,作品过分强调创意、不实用、不能制作成成品,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了调整。1、师资队伍技术能力的提高,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到企业或流行前沿机构获取新的立裁技术,丰富实战经验完善自身技能,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供保障。通过教研室活动、校企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2、课程内容优化改革,通过企业调研、校企合作,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设计教学内容。针对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纸样师、设计师岗位能力要求,按照企业工作的实际过程、知识和能力循序渐进的原则,精选企业真实的典型产品为载体,将企业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目标转化为大项目小任务,课程内容要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需求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完整性和适应性,进一步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3、崭新的教学理念立体裁剪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服装设计和服装制作工艺紧密相连,在立体裁剪教学中我们以立体裁剪教学为主线,采取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立体裁剪的最终目的是采取样板,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用在实际生产中利用立体裁剪技术采取样板的基本形式来进行教学,依照企业中样板师操作过程进行教学,教学任务目标最大限度地与生产实际中的任务目标并轨要求,教学要求即是生产要求。保证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技能教学阶段,以服装典型品种为项目、以企业推出产品(目前流行的产品)的板单为任务。
1)板单(款式)分析: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对此任务有明确的了解,写出款式特点:2)补正模特尺寸:针对款式特点明确适用人群,根据适用人群的穿着规律设计尺寸,选用尺寸差距小的模特,在模特局部进行尺寸的补正:3)立体裁剪进行结构设计:示范立体裁剪技术,示范时详细讲解技能技巧,分析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模拟实操时教师要现场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强调成品要与板单上款式图的一致性,尽量选用与成品面料差异小的坏布,进行坯布大小的准备,根据模特上的结构线操作,做好相关标记并进行假缝试穿,认真观察和分析试穿效果与款式图是否相符,调整、拓印、整理结构线,得出纸样:4)成品制作:指导学生制作出成品;5)任务展示评审总结:首先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运用到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收获、需要改进的方面及改进的方法和成品的效果先做自我总结与评价,然后组织学生针对成品与板单进行讨论、互评给出公正的成绩、合理的建议:6)任务的延伸:理解任务中的理论知识,能将实操技术灵活合理运用于本项目的其它任务中。
在应用实践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设计项目或模拟企业真实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板单任务通过立体裁剪技术进行结构设计并制作出成品,因为成品是检验结构设计合理性的最好标准。在最后成品评审阶段,我们邀请企业人士参与评审,给学生最中肯、最实在的意见和最公正的成绩,锻炼学生对服装行业的适应能力。
三、立体裁剪实践教学对接行业需求的成效
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企业真实案例的参与,学生真正体会到立体裁剪技术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紧密联系,体会到学习立体裁剪技术的重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立体裁剪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项目学习,突出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立体裁剪技术的学习,能够凭借过硬的立体裁剪技术与其它相关技能有机地结合胜任设计和纸样方面的工作任务。比如我们校企联合举办的“冠雅杯”立体裁剪现场制作大赛(实用性服装)中,企业现场看到了学生的立体裁剪技能,大赛成果获得企业认可,冠雅服饰有限公司张总诚邀同学们到公司就业或实习。
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4
【关键词】双主体 职业技能大赛 校企合作 服装专业 立体裁剪
一、双主体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涵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各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 2010 年职业院校校长论坛上,学者们明确提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即职业教育实施的主体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研究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对策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然课题。
二、“双主体校企合作”对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
1、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现状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服装技能大赛把《春夏女时尚上衣款式设计与立体造型》项目纳入比赛范围,这门课程才重新被关注,我校也于2011 年开始尝试在服装教学中根据国赛的 《春夏女时尚上衣款式设计与立体造型》项目比赛的内容、形式等,结合服装企业打板方法、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后,将立体造型课程的上课方向制定为以平面制版为主,结合立裁进行立体修版,给学生进行授课,使服装打板最终达到平面打板立体化的目的。而传统立体造型课程的授课方式及内容立体造型的另一称谓是“立体剪裁”,但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立体裁剪是一种剪裁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方法之一。服装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cauge)”,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dyapiag)”,在日本则称之为“立体裁断”。 它的操作方法是将布料直接覆盖在人台或者人体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通过剪裁,然后再从人台上或者人体上取下裁好的布样在平面修正,且转换得到更加精确得体的纸样,再制成服装的技术手法。立体裁剪课程现在一般都出现在大学服装专业的课程里,为服装的创意设计服务,细细看来,这样的课程安排并不适用于中职的。首先,课程以创意设计服装为主,中职学生还停留在模仿学习阶段,极少有学生能进行创意设计;其次,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较少;再者,与真实的企业影逵胁罹啵无法学以致用。因此,要在中职服装专业中推广服装立体造型课程,让中职学生能达到全国技能竞赛的水平,就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和上课形式进行整合,才能适应中职教学。
2、如何利用双主体校企合作来促进大赛
全国技能大赛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充分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主要是源于他自身的特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试题和评判标准都是来自于周密的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 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要求,并参照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制定的,他吸收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涵盖了新知识、新工艺、结合国际最领先的培训理念,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反应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和我们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不谋而合。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培养技能选手。
三、立体裁剪课程改革的做法
1、整合教学资源,实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大赛的命题设计既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又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 注重抓好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力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提高学生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及时发现技术尖子,树立榜样,从而进一步加速整体水平再提高。
在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中应与《服装设计》、《服装CorelDRAW》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立体裁剪是一种实现款式要求的操作手段,在近年的比赛中,由原有的女上衣立体裁剪转变为连衣裙立体裁剪,这在对学生的设计能力,立转平的想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在服装设计课程上对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才能满足大赛需求。服装设计包括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两部分,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 设计者不能单纯进行思维设计和绘图,必须知晓服装结构的核心点、理解结构变化源,才能巧妙运用结构线去塑造形体,有效控制服装成品率。
2、优化教学过程,实施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与服装制作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作品要逐渐向企业作品转化,突出动手能力培养,每年的毕业作品展示会,一定要邀请企业前来品评。 服装设计到立体造型的项目化,学生完成设计表达,立体造型表达到成衣展示,学生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
3、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校企联姻, 实现企业用人“零距离”对接
中职服装专业主要是为服装企业培养能从事设计、制版、跟单、生产管理等工作的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教学质量的优劣需要得到来自行业和企业的认可。目前,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做到真正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发展。这是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最基本的目标和根本方向。
经过技能大赛,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方向要开始转变,教学模式要开始改革,可以看出,技能大赛给中职服装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大赛,我们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通过大赛,我们可以“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服装技能大赛犹如风向标,蕴藏着一种声势强大的“职教冲击波”和“技能冲击流”,服装技能大赛犹如推进器,推动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袁丰华.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促进职业学院服装专业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
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5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立体裁剪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立体裁剪不应该作为一门结构课程,而是一门设计课程。因为它较平裁而言更直观、立体、有趣,更应该被设计师用于探索创意服装结构的实验,从而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寻求灵感创作的多样可能性。而立体裁剪作为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或是主干课程,它易于塑造服装廓形,可以更直观地表达设计师的想法和意图;它是结构设计的升华,也是服装设计的新思维和新手段。所以,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立体裁剪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一个版师,而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服装的立体结构,实现造型方式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拓展。因此,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其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
当下,很多服装品牌需紧跟时代潮流趋势,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和生产效率。在此过程中,需要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密切合作,也就是需要设计师和版师的磨合和默契。设计师不能只是光懂设计,而不懂结构;版师也需要有一定的创意思维,以此才能提高产品的研发速度和生产效率。服装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立体剪裁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其以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1 传统立体裁剪专业课程教学上的不足
第一,传统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做示范――学生以老师为中心围成一团观看――老师示范后学生做练习――老师进行指导的教学模式.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少则20人,多则30~40人,这样便容易导致离老师较远的学生看不清,亦或是不能更细致地看到操作细节的部分。虽然针对这种情况,多数老师会采取分组、反复多次地进行示范教学,但是在示范和练习涉及的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忘记了前面所做的操作步骤和示范要点,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似懂非懂,同时也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第二,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反应、应变能力强,懂得融会贯通;有的学生在领悟能力上比较欠缺;加上还有由于特殊情况请假缺课的部分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只能通过补课或重复教学的方法来解决差生和缺课生的问题。
2 微课在立体裁剪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第一,个性化的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老师通过运用微课技术进行设计和制作,利用交互式的模式――语音、动画、视频、交互等,使课程更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微课内容短小精悍,时长一般为5~15分钟,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这种安排显得更加合理,符合人的注意力理论――人能够集中精神注意事情的单位,每单位最多大概只有15分钟。微课的应用使学生避免了一定程度上的视觉疲劳、边学边忘、兴趣吸引力降低、出现厌学等现象。
第三,微课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多次播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自主学习不同的内容,控制学习进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而微课本身可以暂停或放大的操作细节、操作手法等,使学生能够更明了地观看教学示范。
第四,课前的微课学习为课堂争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具有练习、指导、纠错和答疑等功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和理论讲解、教师示范操作、作业指导等环节,从而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 立体裁剪在微课教学中的制作设计思路及应用策略
笔者以立体裁剪课程为基础,通过课程设计、开发、制作整个过程,总结立体裁剪在微课教学中的制作设计思路及应用策略。
3.1 立体裁剪微课的前期准备策略
制作微课,不仅需要对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还要编写脚本、选择工具、反复录制、编辑修改,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封面设计环节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微课更多的是强调联合,而不是单兵作战,且制作微课比编写教案的难度更高。微课的制作极具专业性,其应当是系统性、整体性、区域性推进的工程,而非个体的单兵作战。微课在制作前期需要组建课程的研发团队,从整体上规划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建设微课的制作平台,以保证微课的质量。微课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加强微课的推广、运用工作,尽可能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Y源支持。
3.2 立体裁剪微课教学的设计策略
在微课的制作中,课程教学设计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选题上应选择使用价值高、适合广泛传播、内容独立的题材;选题应新颖,围绕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目标,环节完整、教学亲和。立体裁剪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教授中,老师需采用演示示范的方式进行讲解。由于课程的信息量较大,课程内容宜采用分解的方式,按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计分测验――课程反馈――课程导航的顺序进行教学,强调引导性,环节完整,清晰明了。此外,还要强调课程内容、结构上的设计,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内容明确化,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语言、最浓缩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信息。这种交互式教学,通过互动和反馈,能够了解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化、实际学习情况、掌握知识程度等进行调整,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后化整为零,以系列微课课程的形式呈现。
3.3 立体裁剪微课实践制作策略
微课视频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教师讲解、教师答疑、学生报告、专家访谈、实时交流等。我们在实践制作中,可根据课程的相关内容、设计选择适合的授课模式,并结合快课技术、音视频的制作、动画设计Character Builder、CrazyTalk Animator、虚拟场景设计软件Adobe Ultra、手绘视频Easy Sketch等丰富视频效果,使课程更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类型多样化,从而避免视觉疲劳,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立体裁剪课程中,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中丰富的服装展示和相关原理图片、现场操作示范和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关键词、提示性信息、文字材料等,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课程目的、操作步骤、演示过程与最后成品;最重要地是,学生可以一边观看,一边操作,解决了学生看一遍就忘的问题,教学效果也能够因此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根据应用实践,“微课”适合自主实践操作,适用于专业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3.4 立体裁剪微课后期移动设备的应用
“微课”在制作完成后,可在移动设备上进行推广和应用。在校学生可以乐享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无论身在何处、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选择地学习。此外,在“微课”的指导下,学生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操作示范,逐帧进行研究,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而教师也可根据视频中存在的疑难点制作出详细的讲解视频,方便学生课后的学习和拓展。移动设备与微课教学的有机结合,集教、学、练于一体,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缺陷。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好处便是资源共享,各学校应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适应微课对教学带来的变化,将微课教学思维实施于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在立体裁剪微课教学中,从前期准备、教学设计、实践制作到应用,通过教学技术革命,选择与课程适合的微课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服装立体裁剪设计范文6
一、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基础
在服装造型设计过程中由平面二维向着多维立体形态设计的过程,立体思维设计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就非常重要。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立体思维的创作过程,是服装结构设计思维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当今服装流行潮流来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立体思维的塑造就是款式设计成功的保证。欧美在很早就流行的设计方法就是服装立体造型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中最直观的造型手段之一服装立体造型设计,因为其艺术手法非常有特点故也称:“立体裁剪”或“立体构成”,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直接将面料铺盖在人台或者穿着在人体上直接进行造型的设计,在三维空间内塑造多种多样线条优美、风格含蓄、动静相宜且富有个性的造型.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利用立体的方式,对服装的结构和造型进行分析和设计。在利用立体裁剪时,需要用到抽缩、堆积、折叠等立体操作方法。使用立体造成设计,可以使服装更加符合人体的特征,如其主要是将服装材料在人体模特或直接在人体上进行设计和改造,能够结合人体的特征进行制作,并能够直观的看到衣服在人体上的表现。目前常见的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坯布为设计材料的日本、美国立体造型方法,以纸为设计材料的意大利立体造型方法。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发展是从古希腊时期的无结构期,后来受到日尔曼文化的影响,设计开始注重服装的实用性,一直到哥特时期,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才逐渐成型。因此该种造型设计最开始是在西方发展,如卡腰、衬衣、马甲、大衣、蓬松裙身等等,注重人体的身材和穿戴的三维效果。我国对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应用,主要是在近些年,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世界互联互通日益频繁,我国与国外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以及国内服装文化的发展,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才逐渐在我国得到设计师们极大的普及和积极推广。也确实可以说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出现是服装设计界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给与人们对于服装设计要求带来无限遐想。让服装真正摆脱传统意义的束缚。服装立体造型设计是赋予服装崭新的生命力。
二、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重点
在运用立体造型进行服装设计时,首先要结合服装设计本身的要素,如对款式、色彩、面料的把握,点、线、面的运用等。虽然服装立体造型主要注重的是服装的裁剪,但一名优秀造型师,能够在进行裁剪设计时,将色彩、面料的特征也融合到裁剪中,从而全面体现服装的亮点。如今在服装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元素和科学融入到其中,如运用色彩和光线造成的视觉错觉。立体造型设计要遵循服装美观和整体的特性,强调服装的视觉焦点和主体等,从而设计出最合适服装。
三、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的裁剪方法
服装设计师在进行立体造型设计时,虽然较为注重设计师的经验和设计灵感,但立体造型还比较注重裁剪技术。只有良好的裁剪技术才能够将服装设计灵感更好的表现出来。本文主要针对常用的立体造型裁剪方法进行过了分析。
(一)直裁法和横裁法
直裁法,顾名思义就根据布料的直线条进行过裁剪。利用直裁法能够使布料边缘更加完整,保证服装造型的整体性。直裁法沿着布料的纹路进行剪裁,能够更大限度的利用布料,并保证布料原本的形态,从而使服装更加流畅。横裁法是与直裁法相反的方向,这种方式能够保障面料的使用面积,但所制作的服装没有办法保证流畅感。该种剪裁方法运用的没有直裁法广泛。
(二)斜裁法
斜裁法是沿着布料经纬方向45°进行裁剪,该种裁剪方式主要运用与时装设计中。通过斜裁法裁剪出的服装,能够感到更加松软,飘逸,体现出一种整体和谐感。然而该种裁剪方法,对面料的使用比较多。
(三)曲线裁法
曲线采伐主要是让服装呈现出波浪起伏的形态,其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较为频繁,完成的服装造型也比较前卫。其可以将原本在审签的布料,直接转移到身后,发挥布料的弹性。
四、服装空间在立体造型中的应用
立体造型设计讲求服装的空间感。服装主要是作用在人体上,其主要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有些服装设计师过于注重外部空间,从而设计出的服装不够协调。因此在进行立体造型时,要注重内空间的设计,利用内空间的分割和缝合,可以使外空间表现更加多样化。服装空间设计要适应人体的特征和结构,通过多种空间分割方式,合理表现服装造型。不同国家、不同人工作以及不同性格的人群在选择服装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设计服装时,要非常注重人体的基本特征,需要根据人体高矮、胖瘦来作出具体的贴身设计,保障人的活动空间需求。本文主要对几种服装立体造型技术手法进行分析。
(一)抽缩法的运用
抽缩法主要是要呈现布料的褶皱感,主要是对布料进行固定和抽缩,是布料形成较为自然的痕迹。在一些比较时尚、前卫的设计中,抽缩法的运用较为广泛,设计师可以根据服装的特点,采用直线、曲线等方式进行抽缩,且能够对褶皱的规则进行控制。如将其运用在服装的腰部上,可以使服装更加具有观赏性,抽缩法不规则的特征,使能够展现服装趣味特征。在进行抽缩法操作时,要保证褶皱量,从而使所要呈现的凹凸感能够得到体现。
(二)缠绕法的运用
缠绕法主要运用在女装方面,主要是将布料缠绕在人体上,增强服装的表现力。如服装上设计花苞时,可以用利用澶染发决定花苞的多少,并对花苞进行优化。设计师要结合设计理念和服装特征,选择合适的布料,然后利用布料本身的特征进行搭配,从而使服装更加具有空间感和肌理效果。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