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1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水质的好坏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河道水质被日益增多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所污染,河岸被大量的违章建筑所侵占,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首要的任务是搞好规划设计,并始终把侧重点放在水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上。
1.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
河道水环境是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包容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河水环境,主要是河道水质、水系循环、水源补充、污水入河比例控制以及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状况;二是河岸环境,包括河岸宽度、走向、驳坎、河岸建筑、河岸绿化、河岸休闲园林设施等以景观为主的河岸线一定区域内的地面与地上的环境状况;三是河道周边环境,主要指河道沿岸的城市建筑物布局、道路走向、跨河桥梁、管道的布置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环境状况,包括人们可以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环境、休闲环境等。
2.河道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趋势
水资源是珍贵和短缺的,而人类对它的污染却是让人痛心的。随着工农业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工矿企业、城镇废污水大量排入河道,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质恶化、长期渗透,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河道水域内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甚至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在14个大中城市河段中,63.8%的河段污染较严重,为Ⅳ类至劣于Ⅴ类水质;在47个环保重点河道中,29.8%属于Ⅴ类水质。河道内私采滥挖、植树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侵占,改变了河道径流状况,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河道内正常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河道两侧的建筑破旧、垃圾成堆,固沙树种、草种单一,且植被疏枯、林带种植结构简单,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引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
3.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和目标
党的十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在对河道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入河污染源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治理范围内,实施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以控制沿河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源为重点,结合河底清淤、河道保洁、河道卡口拓宽、清障拆违、生态调水以及多种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采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经济可行的战略,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改善,从而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关于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实行法制保障、政府负责的有效机制
通过加强与污染整治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从严整治、依法治水。促进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与管理部门职责,切实保障污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突破现行观念、管理体制、技术与资金、投入渠道等多方面的障碍,要勇于肩负起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任。
4.2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
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企业,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和规定,制定不同用途水体的水质标准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实行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4.3实行河道生态化整治
从长效管理入手,在切实落实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疏浚、水面保洁,水系调水等整治过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河道水生态恢复工作,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等使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实现水体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功能。在满足防洪、灌溉等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河岸的生态化整治,尽量避免采用石砌护坡,对河流河岸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实行生态化护坡建设。
4.4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防洪排涝安全,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但传统水利工程确实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断了水体自然流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恶化了局部水域环境质量。必须深刻变革水利建设理念,充分和全面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重点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净污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修复理论,分析工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功能,寻求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功能协同技术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中取得统一,实现水利真正全面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良好协同。允许洪水适度泛滥,并在面上考虑进一步的减灾模式,以控制洪水的淹没范围、淹没时间等,既可将灾害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还可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4.5加强河道管理,保障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河道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环境,是河流水资源的载体,要完善河道管理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权利,通过统一的河道规划,把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加强河道的秩序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私采滥挖、违规建设,对涉河建设项目要严格审批,有效监管。河道管理部门要从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开展建设项目对防洪、河道水环境及水体质量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提高对河道的科学管理水平。
4.6加强绿化保洁,改善河道陆域范围环境
河道的陆域范围通常以道路(防汛通道)、绿地为主,并建有各种各种设施,如宣传标语牌、安全围栏、界桩等。河道陆域范围内应做到基本保洁,无废弃物和明显积尘痕迹。安全围栏应牢固可靠,无锈蚀与变形损坏、栏杆扶手无积尘。河道陆域范围内的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建筑小品、庭阁山、休闲座椅和防护设施等,应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破损和污染。根据园林绿化等级标准,河道沿岸绿化为三级养护标准,防汛通道边的行道林为二级标准。
4.7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水污染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表扬先进典型,批评、处罚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通过宣传让全民了解当前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风尚,努力朝着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迈进。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2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第一,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我们对于城市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景与虚景。我们所说的实景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来表现,例如一些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环境空间景观等。这些硬性的景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尺度性,我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植物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虚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较为平缓的驳岸环境中种植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我们进行这样的处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
第二,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城市河道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到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要注重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细节与总体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紧密结合。另外要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并且注重季节分明,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渗透。
第三,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法。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
第四,城市河道文化景观设计。新时期城区河道景观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观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道景观与公园、游乐园等区域不同,在体现出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例如一些河道的传说、历史故事等。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3
1.1生物膜技术采用生物栅、人工水草、漂浮湿地浮体等高比表面积材料,使有水质净化作用工程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附着在材料表面上并生长繁育,形成膜状微生物层。受污染水体与生物栅、人工水草、漂浮型人工湿地浮体接触时,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首先被其上的微生物大量分解、转化成CO2、N2等无气味气体释放出水体(异化作用)和少量吸收成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并繁殖(同化作用),之后通过水体中食物链使同化作用部分的元素不断地从水体中去除,使水体得到净化,同时也为水体生态系统构建提供了大量初级的生产者。这种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污水中污染物,使水体得到净化。生物栅、人工水草、漂浮型人工湿地载体还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隐蔽场所,有益于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
1.2水生植物净化技术水生植物净化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生长吸收、水生植物与水接触面的生物膜形成和其他物理、化学作用达到净化水体作用的技术,与水生植物种植相关的水生植物培育技术也是该技术组成部分。本设计中采用了吸污耐污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品种,同时兼顾水体水面景观要求,其中:挺水植物采用漂浮湿地、浅难湿地种植,浮水植物采用净化浮岛种植,沉水植物种植于水面较浅、阳光充足的水域。
1.3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是利用污染水体中的营养盐作为培养基,通过特殊技术工艺,将高效微生物菌种进行原位不间断培养,通过驯化、增氧、生化、循环等过程,在短时间内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并持续维持水质治理效果。如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该技术包括在河岸设置生物培养罐,用于高效微生物培养、驯化、繁殖;高效微生物在生物培养罐培养成熟后,定期投加到设置于河道水体中的水下生物培养器,高效微生物在水下生物培养器的环境中进一步繁殖,并不断地将高效微生物释放到河道水体中;进入河道水体的高效微生物通过生物同化、异化作用不断消耗河道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以及其他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增加水体自净功能、改善水体水质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必需设置鼓风机、推流曝气机、搅拌机、人工水草等设备,其中鼓风机的作用是为生物培养罐和水下生物培养器提供充足的溶解氧,推流曝气机的作用是水体造流以及增加水体溶解氧,搅拌机的作用是水体造流以及底泥分解减量,人工水草的作用是增加水体中高效微生物栖息场所以及在水质改善之后为水中高等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1.4河道造流曝气技术河道造流曝气技术是一种适应于河道特点的专用增氧技术。与一般增氧技术不同,本设计所选用河道造曝气技术是采用水下推流吸入式曝气装置,在获得高效率增氧效果的同时不占地、噪声低、装拆方便、水体流动性好。河道造流曝气技术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在很多工程被优先采用。在河道中进行充氧不但能改善水体黑臭状况,而且能使上层底泥中还原性物质得到氧化或降解。曝气在河底沉积物表层形成了一个以兼性菌为主的环境,并使沉积物表层具备了好氧菌群生长刺激的潜能,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降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改善水环境。该技术与生物膜技术相结合,生物膜提供充足的水质净化微生物、河道造流曝气提供充足的水质净化微生物所需氧,从而有助于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
2专项技术可行性论证实证研究--以2012年度慈溪市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2.1慈溪市城区河网情况慈溪市30km2中心城区范围内有主要河道共计92条,总长度约为109km2。除此之外,另有一些无名支流及断头槽,平均河宽5m。近年来由于慈溪市城市发展迅速,各类污染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其中大量污水排入城区内河,造成其生态环境不同程度恶化。
2.2慈溪市城区内河治理现状1997年慈溪市开始实施城区内河治理,到2005年底,以一横一纵的大塘江、浒山江为骨干,以中心旧城区为重点完成了一次综合性治理,共治理城区内河17条(段)计18km,建成截污管、渠29km,拆迁房屋4万m2,新建大小节制闸8座、橡胶坝2座,设置排涝和污水提升泵站4座,新增绿化面积2万m2,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其中截污包括污水排放点源治理、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这三个过程。从2006年~2007年,慈溪市对大塘江、浒山江、邵家路江、城东新村横河、东城河等河段进行了生态治理。根据2009年8月12日水质监测数据,未进行水生态修复河道断面各类污染物浓度与进行水生态修复河道断面各类污染物浓度相比,进行过生态修复的断面各项污染物浓度明显低,其中平均CODcr降低了19.70mg/L、BOD5降低了4.08mg/L、NH3-N降低了8.01mg/L、TP降低了0.44mg/L,由此可知,水生态修复能很大程度的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中污染物浓度,见表1、表2。2011年慈溪市城市内河生态治理工程主要以中心城区内的五灶江、六灶江(虞波江)为治理河道,实施生态治理措施包括人工湿地、生态浮岛、荷花、睡莲、人工水草、沉水植物鱼类、底栖动物等。同时还实施了慈溪市第一条以水质养护模式建设的城市内河--东城河水质养护工程;该河道实施措施主要为造流曝气机、人工水草,工程实施以来,东城河基本无黑臭现象发生。
2.3实例项目概况2012年度慈溪市城区内河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方案如表3:
2.4治理效果水体中的污染主要由初期雨水、排放或溢流污水、底泥释放形式进入。水体的水质生物自净能力主要以各功能植物、人工水草、造流曝气、微生物循环驯化及水体其他的功能微生物来实现。(1)单纯设置人工水草对水体净化:单纯设置人工水草可对河道水体中COD降解,可去除大量氮素。不结合造流曝气人工水草195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别为6474g/a.m2、324g/a.m2,年CODcr、TN去除量12624kg、632kg。(2)人工水草结合造流曝气时对水体净化:结合造流曝气时,人工水草对河道水体中COD降解能力有较大增强,同时可去除大量氮素。结合造流曝气的人工水草90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别为57.6kg/a.m2、2.56kg/a.m2,年CODcr、TN去除量51.84t、2.3t。(3)人工水草结合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时对水体净化:结合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时,人工水草对河道水体中COD降解能力有也较大增强,同时可去除大量氮素。结合微生物循环驯化技术的人工水草15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别为126.3kg/a.m2、56.8kg/a.m2,年CODcr、TN去除量18.95t、0.9t。(4)功能植物对水体净化:本工程种植:挺水植物1500m2,浮水植物2500m2,沉水植物600m2。挺水植物平均TN去除能力为38g/a.m2,TP去除能力为8g/a.m2;浮水植物平均TN去除能力为72g/a.m2,TP去除能力为17g/a.m2;沉水植物平均TN去除能力为61g/a.m2,TP去除能力为13g/a.m2;据此计算年植物去除河道水体氮磷量见表4。(5)漂浮湿地对水体净化:漂浮湿地1350m2,CODcr、TN去除能力分别为327g/a.m2、63.6g/a.m2,年CODcr、TN去除量441kg、86kg。本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后,CODcr年去除量83.86t,TN年去除量3.9t,TP年去除量62.3kg。
3结论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4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逐渐加强,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维护河流生态平衡,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河道污染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河道原来的生态系统,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河道治理及水环境保护的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居民不仅关心城区河道防洪排泄的能力,更关心河道的水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河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
二、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截污治污难度相对较大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大规模增加,污水大面积出现。当前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还不能满足排放量的整体要求。当前的污水处理能力与城市发展的水平还不相吻合,导致河道成为主要的吸纳污水的场所。在河道内进行截污需要有一个前提性的条件,也就是污水要能找到一定的出路,这势必需要建立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和相关的管网配套设施。但是该目标实现,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在旧城区管网改造的操作中还有一定困难。此外,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河道水质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面源污染的治理需要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方面的技术,并控制好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数量,强化禽畜养殖污染的控制等措施,这实际上也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2、生态护岸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
从当前的基本情况来看,生态护岸技术还处在起步期,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到传统水利理念方面的长期影响,河道在设计理念上较为单一,采取浆砌石挡墙、直立式护岸等方式还在进一步的使用之用。二是,生态护岸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对生态护岸的定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并大量积累经验,确保护岸结构在能真正满足结构安全之时,还能实现水体自净、水土交换以及水气交换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三、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实施截污纳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将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应当着重加强截污、治污的管理工作,建立污水处理配套措施,通过沿河埋设管道,设立分级沉淀池对居民生活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截留、沉淀,将其中对水体有害的物质排除后,再将其排入河道;同时,在建设主要行洪通道的基础上,还应设立多功能的拦污栅,采取一定的保洁措施,对已整治好的河道进行保护,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治理的目的。对于没有条件统一纳管的乡村地区,应在小范围内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经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河道。此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个方面。
2、运用经济手段,保护城市河流生态环境
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实行国家补贴,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的原则,实行多渠道积资政策,执行排水许可与排污收费政策。同时也可将污水处理进行市场化,根据污水处理需要,按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采取公平公正的原则,提供公平竟争的平台,实行全新的治理污水理念,减少城市河道的排污量。
3、进行河道清淤施工
在河道清淤施工中,施工人员主要做了以下措施:首先,沿着河道淤泥外侧挖一条排水沟使水归槽,并使用铲车将土方堆在槽边,这样能够保证施工过程中少量河水能够通过排水沟排水,再进行河道疏掏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依次疏掏。其次,该河流周边道路比较通畅,白天、夜晚都可安排施工,为此施工人员根据淤泥量和施工工期制定了详细的疏掏计划。由于淤泥量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施工车辆,另一方面增加了夜间施工的次数。再次,具体的清淤工作由挖掘机械和人工挖淤共同进行,对于淤泥较深,不方便挖掘机械进入的采用人工挖淤方法,对于适合挖掘机械的尽量使用挖掘机械,以便于保证施工进度。最后,在泥沙倾倒中,适合建筑作业使用的砂石料,由市政部门或建设单位拉走,用于工程建设。对于淤泥较多的主要采用各种坑道填实,部分堆在倒土场。
4、建立河道水面清障责任制
由于河道水面清障事关防洪安全,涉及经济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时间要求紧、人际关系复杂的工作。阻水建筑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都不尽相同。河道清障的困难往往并不来自清障本身,而是清障涉及的利益甚至某些局部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在没有洪水或洪水较小时,阻水建筑物的确会给一些单位或个人,以至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利益,而清障必然要损害既得利益。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由政府负责。《河道管理条例》授权防汛指挥机构对限期不清除的河障有权强行清除,大大加强了清障的法律手段。《河道管理条例》体现了在河道清障中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作用。
5、合理规划,明确目标,建立完善的体制
在城镇的规划方面应当做到科学合理,加强污水处理力度,同时还要对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限制,对出入境水质进行检测,保证其排水能够达标,降低其对河流的污染,实施污染源地区向被污染地区进行经济补偿。此外,在治理方案的筛选方面应当择优而取,尽量控制投资成本。加大河流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对行政交接区域河流的管理工作,中央要和地方协同管理,避免出现管理空白。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点源污染治理,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
6、水环境的生态修复
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中,本工程主要是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各类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加强该流域周边各类企业清洁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各类污水的达标排放与处理,使该河流的水质能够达到一般质量要求。为了保证水环境的修复效果,施工人员还运用了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等先进技术。所谓的土壤渗滤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河流周边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微生物和植物过滤作用,大量固定和降解水中的各类污染源的目的,改善周边环境中的水质。而人工湿地技术则是利用了基质、植物、微生物与多湿环境的优化组合来实现对河流中的废水进行处理。稳定塘技术则是利用生物和非生物技术强化合理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处理水中各类污染物的目的。
结束语
河流是形成一个城市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它作为整个城市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城市的风格以及环境。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河道治理要避免过去单一工程措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而在综合性、协调性、自然性和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下,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对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生态、环境要求,从而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 邹桂阳,卢冰,张锐.关于河道保护措施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5
【关键词】城乡小流域;河道;现状;治理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49-0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垃圾、污水、农药等缺少监管和治理,不仅使城乡小流域内的河道受到污染,甚至流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安全也受到威胁,出现用水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进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而,采取措施治理城乡小流域河道污染等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目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小河道的现状
城乡小流域河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河道的破坏程度加大,缺少监管和治理的垃圾、生活用水、农作物灌溉、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内,使流域内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化肥、农药、白色薄膜、除草剂等的使用,进一步加剧河道水污染,引发水安全危机;河道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流水质普遍下降,其自身净化能力下降,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频频告急。[1]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水安全危机,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实现人与水和谐,保证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实现人与水和谐。
(二)城乡小河道存在的问题
1、河道淤积
河道淤积是城乡小流域河道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河道淤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河道本身就有一定的含沙量,长期的积淀,造成河道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有限,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的频率不是太高,河道里的水流不出去,而外面的水又进不去,无法交换,导致河道的泥沙一直积淀。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等物质,随意地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生活垃圾,未消化的生活垃圾大量沉积在河床底部。长期作用以后,尤其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同样会对河床产生明显的淤积。
2、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差
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另一严重的问题就是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差,城乡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引发水安全危机。[2]究其原因,河道水污染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要,人们日常的生活垃圾、地下水管道的脏水、化肥、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使河道里的水受到污染、变臭,河道水质严重下降,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垃圾,与外界水体交换的次数变少等,导致河道水环境形势日趋恶化,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河道缺少绿化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绿化覆盖率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易造成河道水土流失,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的环境里,生命健康面临着威胁,提高河道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城乡小流域河道治理措施
针对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河道淤积、河道水污染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的治理措施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
河道淤积不仅有河道本身的原因,也与人为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是势在必行的,否则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具体的疏通河道的做法很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首先,必须减少生活垃圾等的排放,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对随意丢弃垃圾的严惩不贷。其次,因地制宜地建立河提,疏浚河道,使河道水流畅通无阻。河道疏浚可以采用泥浆泵清淤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减低工程造价,节约控制成本。[3]
(二)治理河道水污染,改善河道水质
河道水污染,给城乡居民造成严重困扰。应加强河道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河道水质,保证居民的正常安全生活用水。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惩罚那些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等的人,坚持水污染谁治理,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要做好河道疏浚工作,使河道水与外界水体进行交换,调节水质,充分发挥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还城乡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用水。
(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造林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河道,提高河道植被覆盖率,又能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其实,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不仅有助于改善城乡小流域河道的淤积和水污染问题,而且还能发挥植物的作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净化城乡空气、改善城乡土地结构、平衡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总之,城乡小流域河道在城乡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人们对河道的破坏而造成的河道淤积、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下降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治、疏通河道,改善水质,植树造林,提高河道绿化面积,使城乡居民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用水安全,最终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池大锋.小流域河道治理技术方案的探讨――以晋安区小流域河道治理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24-26.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范文6
关键词:无锡市 河道 整治 实践
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部,区内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近年来,九里河,北兴塘建有水利工程,虽然提高了无锡市城区防洪能力,但降低了河道水体的流动性,对锡山区大部分区域的水质改善带来压力。因此,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河道综合整治迫在眉睫。本人参与了锡山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全过程,现结合工作实践,介绍具体做法和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1、政府重视,合理规划
河道整治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为此,2009年,区委区政委就发出了“关于开展水生态综合整治”的意见。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锡山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2、广泛宣传,推动整治
整治期间,组织拍摄了《锡山水环境警示录》,警示督促各地河道整治工作进度。通过收集各地河道存在的脏乱差和水质恶化现象,激发保护河道、治理河道水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向沿河居民寄发公开信,号召沿河群众自觉维护水生态环境,提高沿河居民爱护河道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3、措施到位,成绩初显
按照“先截污、后清淤、清垃圾、建绿化、整河岸、清河底”的总要求,对河底、河坡、河岸、河边进行了全面整治,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截污纳管。截污是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为此,锡山区对全区河道两侧直排水体的排污口进行了封堵,主要包括工业排污口、畜禽养殖场排污口、居民小区生活排污口及雨污混合排污口等。首先,对全区主要河道进行排污口普查登记,共登记1000多个排污口。然后,分门别类,对排放的污水统一接管至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雨污混合排污口首先进行雨污分流,并留足一定数量的雨水口,确保区域排水安全,其余所有污水在落实处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管道封堵。(2)河道清淤。河道淤积严重,不仅影响泄洪通畅,降低排涝能力,而且引发了水质污染。为此,积极采取清淤工程改善水质,对有条件的河道,采取干河的形式进行清淤,利用高压水枪冲洗以及泥浆泵抽吸等方式,保证清淤工程质量。(3)河水生态治理。采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地种植水葫芦、芦苇等水生植物,在宛山荡及望虞河水域种植共计1000亩,并在入冬后组织专业打捞队进行清理打捞,确保不阻塞航道,不影响景观,不形成二次污染。另外,积极开展了九里河湿地建设,为各类生物的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两大措施对于提高水体质量的起到了积极作用。(4)河容河貌整治。对河道中的定置渔具、住家船和河坡河岸垃圾、粪坑、乱垦乱种、杂乱堆积物、构筑物、畜禽养殖点、沿河豆腐作坊、废品收购点进行突出整治和清除,对沿河有污染河道水质、有碍河容河貌的其他现象因地制宜进行整治,对省级湖泊宛山荡、鹅真荡实施退渔还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5)生态护坡建设。对自然条件好的河段,以建设生态型护坡为主,主要种植生长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植物,采用种植绿色植物密集的根系来牢固土壤,增强土壤强度,减缓雨水冲刷带来的危害。另外,绿色植物能够提供各种动物栖息的场所,并能与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生态系统,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6)河岸绿化。河岸绿化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和稳固坡岸的作用。为此 ,全区投入了大量资金,挑选了水土保持性能良好的树种,进行绿化带种植,实现了美化与生态的统一。
经监测,通过河道综合整治,恶化的断面水质在不断减少,达标的断面水质在不断提升。经过近三年来的努力,锡山区河道排污口全部封堵,长效管理到位,河道清淤彻底,护岸及绿化因地制宜,河道综合整治成效明显。逐步实现了水体净化、河面洁化、河岸绿化,确保了小康达标断面和出境水质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控制目标,改善了河道水质和河容河貌,重新展现了江南水乡美丽风貌。
4、长效管理,制度保障
为全面加强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确保河道水质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和和河容河貌质量持续提升,全区实施 “河长制”管理工作。“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长,作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断面水质达标长效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协调落实河道保洁、污染源堵截、环境绿化等长效管理措施,负责河道整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实施。“河长制”的实施,充分发挥河道综合整治的整体效果和长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