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1
一、课前:
1.增强新课改的意识,课前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
当前,大多数教师积极实施新课标,进行新课改,热情高涨,而且做的也很好。但有些教师动作慢些,从所授课情况,从所写的教案情况,可以窥见一斑。教案没有创新,教案设计还是老一套。备课时还按“导入―讲授―巩固―小结―作业”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与其说这是教学技巧、方法的落后,不如说是教育观念的落后。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改革备课方法先改革备课思想,更新观念。八、九年级化学课本相对七年级是老教材,老教材也要用新教法教。化学教师也要增强新课改的意识,要有新课改的具体行动,从自身作起研究课程究竟如何改。把课标的理念容在教学设计之中,从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等各方面体现课标精神,新课程才会得以实施。否则,教师学习课标是一回事,备课又是一回事,教学还是老路子。况且,教案的书写并不是将教学内容课本知识按步骤罗列下来,课本知识写在书上,写得既细致又全面,况且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已溶在脑海的内容,不用写出来。教案是教学方案,是教学程序,写的是教师、学生该干什么、怎么干的活动内容。 所以增强新课改的意识,备课时想着新课标,才能让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2.改变备课方式,加强集体备课。
现在教师备课大多数自己的课自己备,把自己关在教研室里一人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自己讲的自己知道,可谓“关门教书”“闭门批改”。备课、上课主要凭自己的经验,备课内容、形式、方法没有多大的改进。新课程下备课就是教研,备课本身就是一种教研活动,从备课起就应该改革。教师的合作备课特别重要,靠集体的智慧可以大大提高备课质量。八、九年级的化学科的备课组成员如果集体备课,集中说说议议,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理念,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一起分析哪是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如何突破难点,评议出教案框架,定出大体的方案。每位教师再对照课标,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发挥创造性,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情况,再进行补充修改,写出每节的个性化的以学定教的教案。写教案的过程恰是对课堂教学筹划的过程、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集体备课就是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等几项工作结合起来。如果老师们再互相听课、评课,进行教研活动,以老带新,骨干教师跟踪指导新教师,取长补短,就可以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以学定教”,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学的角度设计课堂内容
集体备课,集体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什么呢?我认为还是从怎样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怎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怎样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设计教学情节。
(1) 把教师让学生“专心听讲”的内容设计成学生“多动多讲多问”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就是把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例题等基本知识中的句号变成问号,改编成学生探究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的课堂状态。用有思维容量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用问题解决重点、难点。
(2)尽可能地多设计些实验,以实验引导,克服说教。
(3)教学设计时让化学回归生活,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想着把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学生才学得有趣,才感觉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上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还要注意的是: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教案写好了,走进课堂之前,还应备思维教案,象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过一遍,在想象课堂上课,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
课堂教学进行之中,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可以体现新课改精神。
1.注意营造民主开放鼓励个性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愉悦为中心教学。
2.尽量做到“三不”: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做。比如:小组讨论后老师代讲;学生实验了,老师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这都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
3.做到“三允许”:课堂中,不能总是设疑导思,设疑导思,那样只是把教师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疑惑。老师除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题外,更要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一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使学生认识到: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二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意识到: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三让学生思考时允许邻近的学生之间商量,小声说话,商讨问题说话,课堂不叫乱。
4.适时评价: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括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运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不足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改革策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目前,我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什么、怎么学,这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现状
近年来,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在教学策略、教法优化、学法指导等方面提出的应对策略。就目前来看,国内部分地区都积极响应了教育部对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号召,制定并实施了一些相应的改革策略。但我国地域辽阔,各个省份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即使在同一省份和地区,乡镇中心校和省市重点校,在化学实验教学水平方面也有很大差距。总体上来看,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较为齐备,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先进,教学效果相对较好。反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化学实验条件欠缺,大多数基本的实验操作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除了这些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差异的客观因素外,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制约性、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社会需求和家庭支持等方面也是造成目前我国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缓慢的原因。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被安排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课程中,学生经过两年的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尚未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课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化学实验涉及大量的实验器材、药品、元素符号、反应方程式等,概念、术语繁多且零碎,对于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生来说,学习较为吃力,而学生往往对较为直观的化学实验有着浓厚兴趣。与200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相比,最新人教版教材的巨大改变体现在课程导入、实验课时比重增多、探究性实验占主导地位等方面。反观许多教师,多多少少都存在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理解不到位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方面,校领导不重视实验课会导致实验课时分配不足、实验器材和药品不齐备、选拔教师不看重其实验教学技能,这些因素从客观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
因此,要加强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学校应引进优质师资,增加硬件投入;教师应深化实验认识,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端正学习态度;家长应重视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全力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从上述诸多因素中可见,化学教师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手段是否先进、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对新教材理解是否到位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绩效产生影响。因此,通过选取实验班和对比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改进策略进行论证实验,从而考察教师这两方面的改变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否能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调查对象
本次论证实验采用了观察法、文献法和访谈法,对信阳市第七中学2013级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从中选取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每个班级人数分别是36人和34人,共计70人;同年级其他两个班级作为对比班,每个班级人数分别是33人和35人,共计68人。
2.实施过程
首先,多次召集两个班的三位化学教师和实验课指导教师一起参加化学课堂教学改进会议,就目前初三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和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交流心得体会。其次,请一名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的专家给教师解读《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并在充分旁听教师上课、查阅教师教案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教学手段方面:由于化学学科涉及的概念、术语较多,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对直观的化学实验反应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将教材中的知识更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导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最大化发挥;教学三维目标要明确,不能只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教学整体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问方式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小结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课后作业要难易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3.调查结果分析
初三学生月考次数较多,应将实验班的化学成绩与对比班进行对比。本次调查实验时间为第五次月考和第六次月考之间,因此可选取这两次月考的成绩作对比。每一次月考,实验班和对比班均采用同一试卷,由同一阅卷小组进行阅卷,满分为50分。经收集数据制作成图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比班两次月考的平均成绩都有一定提升,但实验班平均成绩提升了9.41%,而对比班的两次月考平均成绩提高了0.49%,变化不大。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次考试试卷的难度无法保证完全一致;二是师生的各种不可抗拒因素。
三、结论
通过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改进策略的论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符合河南省信阳市第七中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提高该校学生的化学成绩。
优化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过程,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学生成绩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调查研究时间不长,但对化学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良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习惯的改进提供了参考。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化学实验技能,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燕.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10).
[2]周海玲.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81).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3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24-002
1.教学设计的背景
笔者从教于特殊教育系统,面对的是问题初中生,他们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困难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以学生为本设计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化学课程。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笔者尝试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1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2.教学设计的理念
通过搭建合理的教学支架,将学生的智力水平从第一水平(现有知识水平):知道水的三态变化及燃烧现象等一些身边的物质变化引导至第二水平(潜在知识水平):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辨析。利用教材提供的已有实验以及笔者补充的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讨论交流,并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于化学相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帮助学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将他们的现有学习水平提高到潜在发展水平。
3.教材内容的剖析
本课题是学生继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后的第二堂课,却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化学概念的第一课。如何通过实验探究的手段和科学概括的过程形成科学的概念和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将学生的智力水平从第一水平引导至第二水平的关键。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教材加强了对概念理解的要求,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4.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搭建相关的教学支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独立探索,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教学设计的思路
6.教学过程与分析
6.1创设情境,感知变化
(视频引入)氢弹的爆炸
(学生感到非常震撼发出一阵惊叹,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
(教师讲述)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师稍作停顿,给学生反应时间)
(教师激发学生情感)我们国家从昔日的落后到今日的强大,经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其中更加离不开化学所作的巨大贡献。物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根本。
物质是可以发生千变万化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去了解物质的变化了吗?
(学生精神振作,做好继续学习的准备)
[分析]教师利用一段震撼人心的爱国视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做好身体和精神上的准备。
6.2搭建支架,引导认知
(教师讲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和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建议支架)在进行化学研究时,我们通常会采取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观察并记录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记录:
(教师引导学生从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去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记录,对新生成的物质做解释说明)
6.3独立探索,撤去支架
(学生独立完成,感受物质的变化,体会实验的乐趣)
1.完成实验2~5。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比较归纳上述六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初步形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师巡视)必要时及时给予学生帮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6.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
1.(2012佛山)佛山是远近闻名的陶瓷之都。在陶瓷器制造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干燥 D.烧结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6.5效果评价,课堂反馈
(反馈练习)判断下列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3.纸张燃烧。
4.寒冷的冬天对着玻璃窗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雾。
5.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过一会瓶子外壁挂上了水珠。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亲身感受了物质的变化,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原来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细心观察一定能像孙悟空那样“火眼金睛”一眼把它们识破!请你们回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发生的变化并进行区分。
[分析]评估本节课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将学习带入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双眼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机会。
7.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从中掌握一定的实验探究技能的同时发现物质变化的特征,最终自己完成学习目标,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如果教师从头到尾都以演示实验为主,不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那么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受到打击,学习积极性降低必然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更有可能错过教学意外的发生,从而错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还有学生再一次发展的机会。
针对本节课学生出现的实验现象不同,教师查阅资料后得知在硫酸铜过量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的碱式硫酸铜,久置后会呈蓝色,受热一段时间后会分解得到硫酸铜和氢氧化铜。学生在实验3中配制的硫酸铜溶液如果较浓,而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量又不足的情况下,硫酸铜就会过量,从而导致实验结果看不到黑色的氧化铜沉淀生成,而是出现蓝灰色的浊液。实验中的“失败”正常也普遍,关键在于教师的及时引导,除了为学生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契机,因此,教师不可轻易放弃“追查到底”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去发现证明研究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好榜样。
参考文献:
[1]许文峰,席改卿.支架式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J]邯郸师专学报,2004,14(3):64-65
[2]吴良根.化学支架式教学中搭建“脚手架”的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9,(97):26
[3]吴良根.化学支架式教学中搭建“脚手架”的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6-38
[4]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九年级化学[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6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4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一、教学前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
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基础,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要敢于和学生说笑话。天南的、地北的、国内的、国外的、与化学有关的、无关的。有的学生说水是由H2和O2组成的,我说“那坏了,H2和O2是气体喝一口你就飘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飞机的感觉,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会飞向美国了。同学们想,如果在空中点火抽一支烟,什么结果?”,同学们吆喝“爆炸”,因为H2和O2遇火可能发生爆炸,我说那只有唱“伤心太平洋”的份了,学生哈哈大笑。
学生要喜欢这课,肯定要先喜欢老师,如果哪位老师很幽默,学生肯定喜欢与他交流。喜欢老师,就会主动接近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我校演讲的林老师的启发,我就经常对学生说:“你敢不敢喊老师‘我爱你’,怕什么?你是老师的孩子。”
2.激情:热爱所教的学科,要找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找一种与学生分享快乐的感觉;“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3.契机: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最佳机会。如:作为一名新的任课教师,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所教的所有学生,晚自习快下课时不看座次、不看花名册认识各位学生,“张三,你很聪明”,“李四,第二节课你就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实在没有话说,就“认识你很高兴”,利用这短短的5分钟,让学生知道老师很了解他们,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
再如:老师检查目标作业时,有的学生自信地说“老师,你看”,有的则说“没问题!”,再看部分没有做完作业的同学只有不好意思得份了,老师则说“很多同学作业写得很好,老师都很鼓舞,一定尽心教好同学们,你不受鼓舞吗?下次作业你能主动给老师看看吗?”
4.悬念:课堂教学要有悬念,要利用问题或问题组给学生提供闪光的机会,让学生告诉学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于的,有说不知道的,但有许多学生说“小于”,而且还能说的同学们心服口服,一个小问题就能增强好强心、好奇心,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下课前留一些新颖、难度较大的小题目,告诉学生“老师等待着你的结果”,往往是当天就有许多学生在课间围着老师,“答案是几?”“我做的对不对?”,热情特别高。
5.规矩:教师的教学要有特点,形成规矩,并且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的教法。①课堂新授教学时,争取当堂内容当堂掌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最本的办法:讲完后领学生集体读一遍、集体背一遍、个别学生再检查一遍。②课前作业必检查,哪怕写一个或几个关键字,也能显现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③习题讲评课,要求学生拿起笔,把题目种的关键字、关键话划出来,把牵扯到的计算式子列出来,答案自然就明确了,下次再见到类似的题目,眼睛肯定会一亮。
教有规矩,学有方圆。在学生适应老师后,他们就知道了老师要讲那一个题、以哪一种物质为例、甚至说哪句话,表现出学生较强的主动性。如:在讲化合价时,九年级六班一名男同学不等老师开口就一边聚首,一边对同学说“老师肯定要问谁把化合价标在题目上”,真是说道黄老师的心里去了,很高兴,因为学生知道老师要求他们做什么,知道老师喜欢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老师,走在教师的前面,占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5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6
电子课本的出现是教育信息化走进课堂的体现,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电子课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人把电子课本和电子书混为一谈,认为将纸质课本转变成电子文档,再加上电子阅读器,就成为电子课本,其实这仅是简单的“教材搬家”。电子课本是一个基于全新产品的组合概念,在WIKIPEDIA里电子课本被称为DigitalTextbook,它的功能有五大块,即基本功能是教和学(TeachingandLearningFunction),在此基础上还有资源管理功能(ResourceManagementFunction)、学习管理功能(LearningManagementFunction)、互动功能(InteractiveFunction)以及助学功能(LearningAssistanceFunction)。我们认为电子课本不但包括电子教材,同时还应提供学习资源、笔记记录、练习巩固、测试评价等学习支持,而且每部分内容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中的部分环节整合到电子课本中,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活动多媒体化,评价反馈及时化,学习控制智能化。电子课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提供学习支持,创设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把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课后孤独的学习情境中解救出来,使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产生变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课本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早在2002年,我国就试行推广电子课本,当时的电子课本,只是简单的书本搬家。直到2009年开始,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硬件设备价格的降低,电子课本的教学承载能力在不断提高,国内一些出版单位、IT公司陆续启动了电子课本的研发项目,并提出电子课本的新内涵:教育内容+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开始关注电子课本。2010年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着手电子课本有关标准的制定,同年上海市教委提出将在五年内推广电子课本,电子课本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国外,电子课本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一定成效的主要有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二、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技术分析
当前的电子课本,已经融合了数字出版、多媒体、电子阅读器、互联网、无线通信等前沿科技,产品的硬件指标和软件开发水平都已经日趋成熟。但由于产品都是由专门的公司开发,在方案设计上很少考虑到课堂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因此在适应课堂教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缺乏指导电子课本设计的理论模式与标准,在内容上还没形成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总之,适合的软件平台和技术、产品硬件指标已经不是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标准的制定已成为电子课本开发与推广的瓶颈。2010年11月,全国信标委联合教育部在上海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负责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目前电子课本标准化工作已经初步完成,进入产品研发阶段。该标准主要包含电子课本信息模型、电子课本包装规范、电子课本元数据、电子课本XML绑定与扩展等部分。
1.信息模型(ContentModel):定义电子课本内容表征的概念模型与逻辑层面的信息模型。在概念模型中要求内容元素能够兼容E-Publishing领域与E-Learning领域的泛在资源;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自底向上分为微资源体(item)层、聚合内容体层、行为操作层三层结构。通过对资源进行符合教育特性的模块化包装,并从电子课本角度,对新的模块进行分类、重组、集合。在信息模型的第三层,引入电子课本应用特有的行为操作定义,完成对资源内容层次的互操作。
2.内容包装(ContentPackaging):参考EPUB标准系列与SCORM标准等,定义电子课本的一系列资源如何封装在一个单独的容器内,并结合富媒体与多媒体技术,被电子课本阅读器所识别读取。电子课本元数据参考引用IEEE1484.12.1-2002LearningObjectMeta-data(LOM)标准和IEEE1484.12.3关于可扩展标识语言(XML)绑定学习对象元数据数据模型的草稿标准,以及DublinCoreMetadata(缩写:DC)元数据标准。3.XML绑定和实践指南:提供一种基于严格一致或一致的XML绑定的方法和实例,以及如何在电子课本阅读终端使用严格遵循电子课本标准要求的相关资源进行互操作的实践指南。
三、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分析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
电子课本取代传统的纸质课本,其应用的核心场所还是课堂。为此,笔者参加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前期的需求调研,调研的对象包括苏州、北京、上海等地方的一线教师、学生、学科专家以及一些和教育相关的机构,如电教馆、出版社等。这些电子课本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电子课本资源能够重复利用,一些学校多年积累的电子资源可以直接用于电子课本或者说能够和其他资源共同组成电子课本资源。第二,使用的技术壁垒要低,操作简单易学。如果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快熟悉并使用电子课本,那么将电子课本推进课堂的愿望只是句空话。第三,电子课本资源和教学大纲要紧密结合。电子课本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一线教师偏爱和教学大纲结合紧密的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第四,交互性强。如果仅仅是将纸质课本电子化,没有丰富的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那么电子课本和传统的纸质课本只是形式上的转变。
(二)电子课本教学资源设计的若干原则
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它集研究、建设、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环节众多。笔者认为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
1.课堂教学的方式仍然是学习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课本要探索的是如何运用新技术更好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电子课本以相应的文字教材为蓝本,应遵循教学内容组织和表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循序渐进等原则,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电子课本可实现网络化知识组织结构,但要注意知识关联的合理程度与优化程度,以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
3.教和学的配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是电子课本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教师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也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情境,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教和学的形式多样化。
4.界面设计上要遵循清晰性和流畅性原则。导航清晰,交互设计合理。视听效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并兼顾美学效果。
(三)电子课本教学资源模型的设计
根据教育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提出的电子课本标准的信息模型,结合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若干原则,我们提出以下电子课本资源设计模型,如图1:图1 电子课本资源设计模型(外框表示电子课本)图中多边形表示电子课本中的微资源体,为最小的知识单元,不可再分。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也可以是已经存在的其他资源,比如课本中的某个定义、例题、问答题等。图中的小圆表示由微资源体组成的聚合体,而聚合体还可以继续重组为更大的聚合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课本或教案。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相对于资源的操作行为,如超链接、注释、调用工具、调用服务等,以实现教学任务。这样的学习资源结构模型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人-人和人-机交互性强。
下面笔者以上海市九年级化学第四章某节为例进行的资源模型设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如定义、实验现象、方程式等)、问答题、学生讨论条目等,它们都是不可再分的微资源体。从聚合体角度看,思考与讨论、教学实验、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复习等即属于聚合体。这样,对不同的微资源体可以形成聚合体,不同的聚合体重组形成了最终的电子课本教学资源(见表1)。
四、电子课本教学资源部份功能模块实现案例
由于电子课本资源涉及到丰富的人机交互,笔者选取了JavaScript脚本语言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利用HTMLDOM编程的灵活性精确控制教学资源元素,从而实现丰富的教学功能和开放的教学设计。为了优化电子课本资源的界面表现力,开发过程还涉及到CSS、HTML语言以及jquery框架和Ajax技术。以下为化学课本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模块的实现:
(一)思考与讨论模块
思考与讨论模块为一个聚合体,组成部分的微资源体包括讨论主题、讨论过程、讨论结论。按照电子课本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每一个小的微资源为相互独立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重新排列每个知识点、可以增加知识点、也可以删除知识点,同时提供一些完成教学活动必需的行为支持,如标注。下图为思考与讨论模块的功能实现图。该模块分为两个活动区(如图标号2、3),左侧为讨论进行区,控制思考与讨论活动的进行;左侧的知识单元可以移到右侧“我的讨论库”,从而收集个性化或者特定的知识集合,完成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每个知识点可以拖动重排(标号1),类似iGoogle个性化主页,标号7、8、9完成知识点右移库、删除、添加功能,标号4、5、6作为电子课本辅助工具,可以实现选择讨论主题、知识点展开和收起、标注等功能。
(二)课文学习模块
类似思考与讨论模块,课文学习模块也分为左侧的课文学习活动区和右侧个性化学习库。组成课文的知识点或者资料库为一个基本模块,可以实现拖动重排和重组(如图中1、2、3、10)。对于每个知识点,使用者可以动态增加或者删除教学内容(如图中4、5)。另外6、7、8、9还分别提供了标记难度、弹出详细解释、内容展开如收缩、注释等辅助教学功能。
(三)其他模块的开发
电子课本中其它常规的部份如课堂实验、课后习题等模块,同样要让使用者体验到电子课本资源开放的可设计性、丰富的交互性、较高的可重用性等。由于篇幅的限制,其实现方法暂不赘述。最后,我们对以上开发的各教学资源模块进行了试用,在实际的课堂中去评价和验证它的教学功效。初步得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认可,并给出了修改意见。我们将基于专家意见和实践反馈情况进行迭代开发,不断完善系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