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1

[关键词]: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 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初中英语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如何向能力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念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高分低能”就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真实写照;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

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缺一不可,否则,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二、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

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初中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就能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才能开口说。同时,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

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出全英文的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克服听说读写脱节问题的方法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4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促进学生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

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4种技能得以实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尝试让学生领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关注英语句子,尤其是结构相对复杂的长句的主谓宾等构成成分的分析,在反复中形成学生迅速找到“句眼”,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将学生主动思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中,注意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不能用英语对话,就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责其片面、不责其错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意见,在思考中、辩论中,真正把握语句、段落、文章的内在含义。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

教学中应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以及潜能的发挥,提倡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操练、认知和语言体验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可以放任自流,相反,学生在许多环节上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接受教师在总体范围上的组织和管理。当学生的活动出现不合总体目标的偏差时,教师应运用可行的管理手段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小组和全班活动中,教师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教师为了获得驾驭课堂、管理好课堂的主动权,平时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明确这些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作的数量

教师可适当地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做到以读带写,充分发挥范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读为写引路,读为写创造条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和表达手法。二是以课文为素材进行缩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习。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练了笔,还可以促使他们仔细研究原文,提高概括分析能力,学习原文中的某些写作特点。同时,做到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证明,学习一种方法,经过一两次练习不一定能掌握好,只有在读与写的反复交替训练的过程中,才能掌握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并转化成能力。

四、结语

针对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在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高素质的教师为中间媒介,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同时,要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前提下,加强听说读写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从而使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62-04

0 引言

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熏陶”,迈入高等学府的青年学生往往以为“知识学习”就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岂不知“能力培养”才是学习的目的;当教学管理者只以学生课业成绩的高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评定学生的奖学金时,进一步使青年学生误认为只要课业分数高就拥有一切。这种现象、认识与教育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与培养创新人才、精英人才的目的相向而行。本文论述了大学数学教学中“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探讨了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个视角,确定一条主线。

1 数学“能力培养”是“知识学习”的提升

通过中小学的学习,大学在校生具备了较好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例如对数学定义的理解、简单性质和定理的推导、模仿例题求解相似的数学题等。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提高计算能力,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当年学习微积分时,做了一万道习题,可见大师也是付出了辛苦的汗水。“知识学习”是“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会具有培养能力的保障。特别是工科学生,掌握“数学”这个工具是进一步学好专业的基础,要达到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的目的,还需要深刻领会数学的内在规律,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数学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知识,重在应用,应用的需求反过来推动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本质就是具有“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数学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的培养和训练,“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创新是在国际上抢占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要大力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把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及以后的国际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谁就能抢占、控制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综合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切抽象科学方法的基础。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1,2]。

2 直觉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源泉

直觉思维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基本心理成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根据自己亲身的科学创造实践认为,科学研究“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思维”。他把科学创造的过程简捷地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经验-直觉-概括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可见,直觉思维是创造的关键,一般创造发明多是在观察和实验所取得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直觉思维提出假设、猜测而形成新思想。所以院校进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注意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分析思维的教学方法,分析思维的教学方法是按照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循序渐进的推理,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的时候,从历史发展的背景、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到总结归纳,进行逐步分析,最后得出定积分的定义。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长期循规蹈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直觉思维的教学方法是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研究问题,在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核心的本质的问题,让学生立即动员全部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快速思维,对问题进行试探性地猜测和假设,跟着感觉走[3]。然后通过逻辑分析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检查验证。例如,在线性代数中,可以让学员凭直觉判断在矩阵运算中,“若AB=0,则A和B,至少有一个是零矩阵”的命题是否正确,然后论证。讲解空间解析几何可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的诸多结论,直接判断或直接写出在空间解析几何中的结论,然后加以论证,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而且学生会更加注意论证过程,从而由论证过程得到分析问题、猜测结论、证明结论的一套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就能广泛迁移,成为推理的依据和直觉思维的基础。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直觉思维都非常重要。一个人不能直觉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就不可能提出假说和设想;一个人不能直觉思维,工作中遇事就会优柔寡断,学习中就不可能拥有主动权。

3 求异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思维要敢于不遵循已有的轨迹,敢于想前人不曾想或不敢想的事物,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探索。这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断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时间空间,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时,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概念,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数学发展历史上,经典的例子是通过求异思维由欧氏几何发展了非欧几何,由标准分析产生了非标准分析。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一个美国孩子在美术课上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老师问为什么,孩子答道:“我画的是大海里的太阳”。多么奇特的观察和想象,老师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这个奇怪的“蓝太阳”得了最高分。这是老师对孩子与众不同想法的充分肯定。鼓励还是扼杀“特别”,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性。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思维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分析问题的时机,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标新立异,拓宽思维空间。寻找多种有效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明确目标、合理猜想、提出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求异思维的内核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由生疑,到存疑,到质疑[1],到新发现、新发明,这往往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共同历程。相反,由轻信,到笃信,乃至到迷信,则往往导致人们渐渐丧失自主的理性、智性,丧失自主判识的自尊自信,渐渐地陷入只知唯书、唯上、唯权、唯命是从的驯服心理和盲从心态。

当然,倡导求异思维,并不是让人们不着边际地去胡思乱想、去异想天开、去任意蛮干。求异思维也是要在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科学方法的引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积极的成果。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具有个性化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兴趣和学生求异思维的不可分割性,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4 逆向思维是数学能力的创新

逆向思维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有悖于通常人们的习惯,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许多靠正常思维不能或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些正常思维能解决的问题,在它的参与下,过程可以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正思与反思就象分析的一对翅膀,不可或缺。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然而习惯于正向思维的人一但得到了逆向思维的帮助,就象战争的统帅得到了一支奇兵。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在教学中有时碰到一些问题,顺向思维易陷入困境,从反方向思维往往茅塞顿开。例如,欲求极限,这是型未定式,显然必须变形,如何变形呢?中学阶段学的方法是分母有理化,变形后仍为型未定式。如果教师提示学生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采用分子有理化,变形后便可得所求极限。有些题目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例如,在讲到罗尔中值定理时,教师给出了四个函数:

(1)

(2)

(3)

(4)

(1)中的函数不满足罗尔中值定理的任何条件,但却有罗尔定理的结论。(2)、(3)、(4)中的函数仅不满足罗尔中值定理的某一个条件,但却没有罗尔定理的结论。通过对这4个反例的设置,学生就会清楚地认识到罗尔中值定理的条件只是充分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因此在应用罗尔定理时,若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需另辟蹊径。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例如有4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原来,把3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4个瓶子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由此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应当自觉地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创造更多奇迹。

5 惯性思维是数学能力的羁绊

事实上,本文只是简单举例并讨论了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数学思想,还有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隐含条件思想和概率统计等数学思想没有涉及。同时还要注意避免惯性思维的潜在危害,例如人们习惯于把有限运算的法则不知不觉地运用到无限运算中去。当人们为某些正确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思维中的潜在危险。

例如有人用除法得到:=及=,两式相加,因为+=0,推得的这个等式成立吗?看似上述推理毫无错误,却不知已经触礁“思维中的潜在危险”。

当然不能成立。因为=只有在时才成立,而=,只有在时才成立。由于这两个级数的收敛域没有公共点,因此不能相加。

又例如:三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式子,竟然得出各不相同的结果。

甲学生:原式=(11)+(11)+(11)+…=0+0+0…=0

乙学生:原式=1+(1+1)+(1+1)+(1+1)+…=1+0+0+0+…=1

丙学生:令…,因为1(11+11+11+…)=,所以,

这正是把有限运算的法则,不知不觉地运用到无限运算中去的典型错误。

古希腊的学者芝诺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追龟”诡辩题[3]。乌龟素以动作迟缓著称,阿基里斯则是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善跑的神。芝诺断言: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如果开始时乌龟在阿基里斯前面,那么阿基里斯将永远追不上乌龟。芝诺的理由是:假设阿基里斯开始时在 处,乌龟在 处,为了赶上乌龟,阿基里斯必须先跑到乌龟的出发点,当他到达 点时,乌龟已前进到点;当他到达点时,乌龟已前进到 点,如此等等。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前次到达过的地方,乌龟已向前又爬动了一段距离。因此,阿基里斯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芝诺的论断显然违背常理,是错误的。无限多个很小的量的和,未必是无限大,“无限”地累加,也可能得出有限的结果。

设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乌龟在前面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100米时,乌龟已前进了10米;当阿基里斯再追10米时,乌龟又前进了1米;阿基里斯再追1米时,乌龟又前进了米,如此等等。于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所跑的路程(单位:米)为:+…,利用等比级数的公式可知,=(米)。

例如求极限+…+,有些学生认为,括号中的每一项的极限均为零,即对于,=0,因此+…+=()=++…+=0

如果所求极限是有限个式子的和,上述的思路显然正确。正是因为所求极限是无限个式子的和,要避免思维陷入误区,谨记无限多个很小的量的和,未必是无限大,也未必是无限小。设上述所求极限为,可知,利用夹逼定理可得=1。

6 结束语

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长期钻研和体会,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训练,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尽量挖掘教学内容和创造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把分散的、个别的知识,经过分析、分类变成综合的、系统的知识,这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2]的重要体现;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走自主学习与创新之路,这对学生来说,终生受用无穷[4]。

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领会数学功能的人才,使他们既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掌握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例如,学过数学的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很少使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学习没有效用。很可能它们最大的收益在于掌握了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终身受益。不仅如此,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深厚的思想基础,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精神和思想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数学理论和应用上的卓越成就。

在教学中,过分地强调数学思想,学生会感觉老师像在打太极,听的糊涂。怎样把握数学思想和数学表现形式二者之间的度就成为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同样值得研究和探讨。希望数学教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观察世界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发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其利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去做出发明和创造[5]。

参考文献

[1]吴艳,杨有龙.浅谈教学中的数学思想[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44.

[2]吴艳.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1-72.

[3]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 2005,(1):16-19.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3

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政治课既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高考的一门重要学科,所以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打造适应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的高效政治课堂。

要打造适应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高效政治课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师既要对素质教育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又要有对高考命题方向和规律有透彻准确的研究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而新课改以来的历年高考题,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考核,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论操作或环节有何不同,基本上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讨论回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习惯听老师的而不是问老师。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问是一种探索的状态,而答则往往是一种回忆和复现的过程,尤其是回答那些死记硬背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习惯于答而不习惯于问,就可能是他们习惯于复制性的思维。问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而答则往往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习惯于答而不习惯于问,可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使创新精神窒息。学生问,教师答,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过程。幼儿时期,小孩往往对大人问东问西,这正是孩子的学习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提的问题却越来越少,学习的意愿也越来越小,思维就越来越狭隘。让学生问,学生自己来回答或老师回答并引导,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课堂上也不能只让学生来提问,教师该讲的不讲,该问的也不问。教师的问题应该少而精,应该大大提高思维含量,应该是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提问。

其次,课堂上引用的案例必须精选。运用案例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反思,使学生在案例剖析中生成知识,注重知识的养成而不是灌输。同时,案例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案例教学应成为教师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中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案例罗列一大堆,有的和知识联系得不紧密,有的没有针对性,有的不够典型,有的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这就要求教师要精选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的案例,同时要注意案例的难易度和趣味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自己编写或改编案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4

关键词 高中;物理学史;素质教育;功能

引 言

高中物理学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强化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素养,我国科学教育有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优良传统,保证学生学好“课程标准”中所列举的各个基本知识点。二体现时代性,用现代的观点和物理学理念,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的教学内容。适当的为现代物理知识开启“窗口”安装“接口”,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三发掘物理学史在物理教育上的功能,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要研究物理学各个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四,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基本观念的演化历史。对于物理学史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各种物理品质的培养。物理学史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元素,为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能为广大物理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本文以高中物理的发展历史和内容为参考点,分析物理学史在高中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和人文知识

人类文化知识大致可以分为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文化知识两大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以及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人文所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人文和科学所追求和解决的一个是求真一个是是求善。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人文则不但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活动之中体现在人们身上的一种勇于探索、求真和创新的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指人类以人为对象,它强调人的本质,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它是体现出人的崇高的价值追求,社会文化支撑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宝贵精神。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通和两种精神的统一。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爱因斯坦以超越古今的科学成就和超迈深邃的人文思想,将两种知识交汇,两种文化融通,两种精神统一,并以自己独特的科学创见、思想真谛流传后世就是一个典型范例;科学的历史,如果从一种真正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将会开拓我们的眼界、增强我们的同情心;也会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准;同时更会加深和促进我们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理解。可见,物理学史有着科学和人文知识中有着的重要作用。

2、物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创新品质和意识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发现,在于不断地创新。创新意味着要发现未被前人说明的问题,去认识和理解未被前人认识的规律,以及去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创新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创新是民族之魂、是发展之根,是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它包含着更为宽泛的内容,它的本质含义在于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更新能力。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等实验现象,普朗克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提出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安培因过于钟爱自己提出的分子电流假说,而忽略发现新的学说或现象,在他已经走到了发现电磁感应的门口,又退了回来,最终使他懊悔不已。物理学史中,成功和失败的事例向我们说明:没有怀疑的心,就只能是盲从思想;没有批判的思想,就会主动放弃创新;没有创新的勇气,就肯定是不能超越。质疑的精神、创新的意识是打开未知世界大门的钥匙。物理学史教育就是要树立学生敢于向传统理论和权威挑战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创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5

1.学情现状分析

(1)学生入学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基础都比较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相对复杂,除了高中毕业生,还有相对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必备的文化素质的中专、技校毕业生。

(2)通过高考进入高职的学生大部分在初、高中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遭受过挫折,应试教育在中学生心理上对于英语学习目的的茫然使他们很难真正理解到英语在日常交流的实用性。

2.教情现状分析

(1)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高职英语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大多数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忽视了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培养。

(2)师资力量亟待增强。近些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从各地各行各业引进了一批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来扩充教师队伍,但部分教师缺少相关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次,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专职专任外语教师相对缺少,而采用聘请兼职教师来暂时解决这一问题,稳定性相对缺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影响。

(3)英语教材形式单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使用同一套英语教材,无法适应不同水平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能力本位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此进行实验进行研究。

3.实验综述 本文由收集整理

在笔者所在高校选择2010级电信专业01班、02班(创新实验班)和2010级机自专业01班、03班(创新实验班)作为实验对象,在电信02班和机自01班进行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实验,在电信01班和机自03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1年时间为实验期,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3.1实验过程

3.1.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实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4个高职班的在校生,其中2个班为实验班,另2个班为对照班。这两类班级的英语高考成绩实验班平均分为82分,对照班为80分,上课周学时均为4 学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2)研究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实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同时对通过考试、现场能力测试等途径搜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3.1.2 实验研究过程

3.1.2.1 调查阶段

笔者在2012年2 月第一学期初对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4个班的高职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62 份,回收问卷162份,取有效样本数160份。问卷调查结果中有如下三个问题结果反应出了较突出的信息。

问题一:“学习英语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68%的学生选择为了应付考试,25%的学生选择未来工作需要,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的学生选择被逼的。

问题三:“你认为目前的教学模式和你高中时期的教学模式有区别吗?”48%的学生选择完全没有区别,23%的学生选择差不多,20%的学生选择有区别,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

问题四:“你觉得自己需要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英语学习吗?”67%的学生表示需要,18%的学生表示一般,1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的学生表示不需要。

综上,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对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满意,学生渴求新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自身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学习英语的兴趣。

3.1.2.2 实验阶段

(1)实验班能力本位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课程目标确立为依据,基于学生本身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对统一的教材内容单元进行重新整合,其中可以有部分教学的单元与对照班的教学内容一致。同时把教学的计划、技能的要求和考核的标准对学生透明化,让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教学主题还是来自教材里各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可以打破长期以来使用的传统的 “单词—课文讲解—练习”这一方法,以创设某个主题来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从而激发学生获取语言知识与交流语言信息的愿望,提高语言学习的技能。

具体教学步骤我们以所用课本《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的第三单元our earth 为例。

步骤一:教学准备

首先,把39个学生分为7个小组,让学生预习本单元教学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通过何种途径获取所需要资料,2.需要什么样的资料,3.需要多少资料。学生围绕“our earth”这个话题,阅读资料及实地观察了解我们身边的地球环境。教师结合课本进行必要指导,布置讨论话题。

其次,指导学生整理和分析搜集到的资料。由于资料的来源面较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筛选出适应在课堂上使用的资料,并将资料重新归类、整理和补充。同时指导学生分组设计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画及英文标语,并准备一分钟英文陈述。

最后是成果展示前的语言准备。教师针对学生在口语和写作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及内容理解进行指导。

步骤二:成果展示

首先学生以演讲、辩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展示各自调查的关于地球和环境问题的现象和结果。其次展示本组设计的宣传标语,并对标语的含义进行陈述。在每组汇报结束后要求别组同学对其语音、语调、句子表达和陈述内容进行点评。

步骤三:教学组织实施

在每组陈述结束后,教师进行全面点评,并由全班同学票选最佳的一组。然后引出本单元课文内容并进入课文理解分析阶段,由于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整合过程中会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设置平台对学生进行释疑。最后教师将集体贡献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结合课文的综合结论成果以ppt 的形式公开展现出来。

步骤四:在评价学习活动之后,学生总结此次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教训,然后进行互评。而教师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让学生在评价和反馈中对自己将来的学习进行不断地改进。

(2)对照班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对于对照班,我们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朗读新单词,同时对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进行分析和讲解,并让学生用其造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其次由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翻译,具体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关键句型,并通过模仿造句来操练句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针对课文内容的课后练习,教师进行分析讲解,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在批改后对其进行讲解。这种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延续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学生还是作为“被动学习”方。

3.1.2.3 后期调查阶段

为了了解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笔者在实验进行一年后的2012年1月,对实验班的学生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及随机抽样访谈,共发出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有效样本数80 份,访谈15 人。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第二次问卷调查及随机对15 名学生的访谈中得到如下数据信息:24%的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55%的学生比较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见79%的学生认可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而还有21%的学生不适应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这是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已经习惯了中学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能力低下,从而对教师的依赖性大。

同时在2011年12月两类班级均参加了高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考试(a级),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通过率分别为52%和35%。而江西省高职院校历年考试结果来看,考试通过率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这个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3实验结论

依照实验结果数据,我们可以做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好的断定,这是因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在体现人文关系的原则下,更加注重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能力。以能力本位这一教学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活动特别强调的是伙伴合作式的交流方式以及强调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精神。而在这种合作学习方法的协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还对学生的其他一些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锻炼和提高了英语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用英语来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在面对一定压力时所必备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范文6

一、初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在时间上比较长久,在空间上来说内容比较丰富,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含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也有那些比较有趣味的风俗习惯或者地方风情。历史课程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者特色,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比较有兴趣,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历史老师讲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够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热情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动力。然而,假如学生仅仅将历史课程当做一门娱乐课、一门休闲课,而不能够领会到该课程的灵魂或者重点内容,就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或者水平,与此同时也就不能够达到历史课程开展的目的。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以及研究,发现现在我国国内的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者漏洞。

历史教师以及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以前的升级考试过程中,有些地区并没有将历史课程作为其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就可能使得有些教师或者学生觉得历史课程不是特别重要,从而使得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时间安排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将历史课程安排在下午的时间,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走神或者犯困。

由于学校以及相关的任课教师对历史课不够重视或者关注,所以学生就会放松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或者研究,有些学生在历史课讲述过程中做其它作业,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老师讲述的相关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待。

二、部分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同时也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部分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或者对教师的考查方法,甚至对学校的考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可能使得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历史成绩,从而让学生对于某些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如此可能会使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创新思维方式。

三、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相应的历史教师迅速转换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历史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在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改革或者新型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能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或者热情,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或者教学质量。

2.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3.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或者探究能力

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加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教师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分析,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主动的探究能力。

总之,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路喜亮.试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J].学周刊B版,2010(05):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