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选定工具的使用;

2、剪裁工具的使用;

3、图形的选择与移动;

4、图形的缩放。

教学难点:图形的移动和缩放。

教学准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辅助网页。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师:出示上课的教学作业,提示,我们在上课的基础上如何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生:提出各种方案。引出课题。

二、教学辅导。

1、提出自学的概念,今天的课要求自主学习。

2、怎么去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

3、教师引出自主学习的方法。看书学习和网页浏览参考。

4、介绍网页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

(1) 网页的设计思路:希望学生按按钮的顺序去逐步操作。

(2) 如何把网页上的图片复制到画图上。

(3) 操作过程中的网页和画图之间的任务切换。

(4) 频的操作。

5、学生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1) 可以离开座位指导或请教同学。(规定班干部或电脑好的同学作为指导)

(2)在学生基本完成后全体离开座位看看别的同学可以给予你什么灵感或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然后加以改进。

(3)教师巡回指导。

6、 教学反馈。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2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一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要求:

(1)掌握烷烃的分子组成、结构等的特征。

(2)理解同系物、烃基等概念,学会烷烃的命名。

(3)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

(4)了解烷烃系列的性质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要求

(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的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烷烃的性质和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

1、 甲烷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2、 什么叫取代反应?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

1、 课本54页"学与问"试归纳出烷烃在结构上的特点。

2、 阅读教材55页,试归纳出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小结]

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二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 结晶

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化学课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 本周教学内容: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二. 重点、难点:

1. 本节的重点是水的离子积,氢离子浓度、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 本节的难点是水的离子积,有关溶液pH的简单计算

三. 具体内容:

(一)水的电离

1. 水的电离

2. 水的电离程度

3. 电离平衡常数

4. 水的离子积

5. 需注意的

6. 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 Kw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存在

2. 溶液的酸碱性与c(H )、c(OH-)的关系

3.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4. 溶液酸碱性的表示

5. pH的测量

(三)pH的应用

1. 医疗上

2. 生活上

3. 环保领域中

4. 农业生产中

5. 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

(四)酸碱质子理论

A. 溶液pH的计算方法

B. 实验测定酸碱滴定曲线

1. 实验

2. 酸碱指示剂在中和滴定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将pH=4的酸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可能是( )

A. 等于7 B. 大于7 C. 小于7 D. 无法确定

解析:考虑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和pH的计算。

[例2] 今有HA、H2B、H3C三种弱酸,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反应规律,它们之间发生下列反应:HA HC2-(少量)=A- H2C-;H2B(少量) 2A-=B2- 2HA;

H2B(少量) H2C-=HB- H3C,回答下列问题:

(1)相同条件下,HA、H2B、H3C三种酸中,酸性的是____;

(2)A-、B2-、C3-、HB-、H2C-、HC2-六种离子中,最容易结合质子(H )的是_____,最难结合质子的是_____;

(3)完成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 H3C OH-(过量)_______________;

② HA(过量) C3-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例3] 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等于( )

A. 9.0 B. 9.5 C. 10 高中语文.5 D. 11.0

解析:考查与pH有关的计算。

[例4] 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G的定义为AG=lgc(H )/c(OH-)。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在25℃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 在25℃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 在25℃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 在25℃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解析:考查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和对定义的理解、运算。

[例5] 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X可能是强酸

B. HY一定是强酸

C. 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 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考查对溶液中弱酸的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区别。

[例6] 在25℃时,某稀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为10-13mol/L,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一定呈酸性 B. 该溶液一定呈碱性

C. 该溶液的pH一定是1 D. 该溶液的pH可能约为13解析:考查对水的离子积的理解和影响因素。

[例7]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 pH=7的溶液

B. c(H )=c(OH-)的溶液

C. 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 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答案:B

解析:考查溶液中性本质的分析。

[例8] 在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2mol/L,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

A. 12 B. 7 C. 6 D. 2

答案:AD

解析:掌握溶液pH计算的根本原则。

【模拟

1. 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室温下,平均每n个分子只有1个分子发生电离,则n值是( )

A. 10-14 B. 55.6×107 C. 107 D. 55.6

2. 如果25℃时Kw=1×10-14,100℃时Kw=1×10-12,这说明( )

A. 100℃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

B. 前者c(H )较后者大

C. 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D. Kw和温度无直接关系

3. 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不变的是( )

A. HCl溶液 B. NaOH溶液 C. Na2SO4溶液 D. 氨水

4. 将0.1mol/L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c(H )和c(OH-)都减小

B. 溶液中c(H )增大

C. 醋酸电离平衡向左移动

D. 溶液的pH增大

5. 用pH均为2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当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盐酸和醋酸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则V1和V2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V1>V2 B. V1

6. 在313K时,水的Kw=3.8×10-14,若在313K时,c(H )=1.0×10-7mol/L的溶液( )

A. 呈酸性 B. 呈中性 C. 呈碱性 D. 无法判断

7. 水的电离过程为H2O H OH-,在不同温度下其平衡常数为:K(25℃)=1.0×

10-14,K(35℃)=2.1×10-14,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c(H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在35℃时,c(H )>c(OH-)

C. 水的电离度α(25℃)>α(35℃)

D. 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8. 准确量取25.00mL KMnO4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 50mL量筒 B. 10mL量筒

C. 50mL酸式滴定管 D. 50mL碱式滴定管

9. pH=13的强碱溶液与pH=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

A. 11:1 B. 9:1 C. 1:11 D. 1:9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Cl溶液中无OH-

B. NaOH溶液中无H+

C. 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 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 )?c(OH-)=10-14

11. 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已用蒸馏水洗过)( )

A. 酸式滴定管 B. 碱式滴定管 C. 锥形瓶 D. 量筒

12. 中和相同体积、相同pH的 、NaOH和NH3?H2O三种稀溶液,所用相同浓度盐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和V3,则( )

A. V3>V1=V2 B. V3>V2>V1

C. V1>V2>V3 D. V3

【试题答案

1. B 2. AC 3. C 4. D 5. A 6. C 7. D 8. C 9. D 10. D

11. CD 12. A

【试题解析

1. 根据每55.6mol水中有1×10-7mol水电离,而分子个数比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列比例计算即可。

2. 温度较高,Kw较大,所以选A;Kw较大,即水的离子积较大,说明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说明正向为吸热方向。

3. 湿润的pH试纸,相当于溶液被稀释,使得酸性和碱性存在误差,但是C是中性溶液,不受影响

4. 弱电解质溶液存在着电离平衡,加水稀释,平衡发生移动,c(H )减小,而c(OH-)增大,pH增大,平衡右移。

5. 因为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所以全部的氢离子(包括没有电离的)醋酸中多,所以所需体积少。

6. 根据水的离子积的公式,计算出c(OH-)=3.8×10-7mol/L,比氢离子浓度大,因此显碱性。

7. 升高温度,K增大,说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都增加,但是是同等程度增加,所以离子浓度仍一样,但电离程度增加,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

8. 由于量的体积精确度为0.01mL,故应选用滴定管,而KMnO4是强氧化剂易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皮管,所以选C。

9. 混合前,碱中c(OH-)=0.1mol/L,酸中c(H )=0.01mol/L,因为算得溶液中OH-剩余,为10-3mol/L,其等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D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再÷溶液体积(V1 V2)。

11. 锥形瓶里的待测液,物质的量一定,如润洗则多;量筒是粗量仪器,没有必要润洗。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3

一、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档案承载着学校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教学成果,反映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面貌和经验成果,是全面了解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发展历史及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和窗口。不论过去和现在,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各类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在教学档案信息中得以真实反映,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都可看作是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教学档案管理建设规范与否,集中体现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学校提供的教学评估材料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是讦估了解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状主要途径之一。它们既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的教学和教学档案信息,也有学校各处室分散管理的教学档案信息。这些教学档案信息收集全面、层次分明、过程连续、查询便捷、规范统一、保管得当,共同对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各观测点的内容提供全面、准确、详实的佐证,也是对学校自述性评估报告自我评价的真实反映,是支撑教学评估报告文件材料的基础。因此,教学档案管理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和质量高低与否必然会对教学评估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学评估促使学校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

虽然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观测点并没有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做出具体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在客观上会促使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改变过去重教学管理、轻档案建设的片面思想,更加重视教学档案和其他业务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得各学校改变过去存在的被动接收、管理脱节、教学档案搜集不全面、管理不规范等客观现状。采取基层档案管理专职与专业化、教学档案管理即时化、网络化,走上档案建设信息化的道路。目前,许多学校在着手学校数字档案建设,将档案内容信息化,可以将档案人员从日常业务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纸质档案占用面积,仅仅将现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以后压缩保存就可以节约库房面积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保管方法也方便了档案用户的利用,促进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例如:评估一个学期的教学质量需要动用的人力除了了大量的学生还有教师本人。从班级到年级,形成的文字材料更是量大。所耗的时间也是按月计算。可是通过信息化建设,从在校园网络上通知到收齐材料,到数据统计及公布也就一个星期,大大提高了效率,达到了比过去更完整的数据和最佳的效果,而且能详实完整的获得档案材料,节约了库房的占有。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纸质档案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档案信息化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档案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档案信息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存储数字化和档案信息管理标准化。它的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档案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利用是有别于纸质档案的,它的方便快捷,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内容比较庞杂,且有特殊的保存方法,从全宗到案卷实行层级式管理,给人们的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以我校为例,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学生学籍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也在迅速增多,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档案保管空间、档案管理员的数量却没有相应的增长。档案数量的激增不仅带来了存储问题,还带来了档案库房的管理问题、档案人员的配备问题。所谓档案建设信息化,就是指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为计算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随着社会科技进步,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单位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效率造成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时间长,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以多份拷贝,将拷贝送到各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发挥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与最新国际技术接轨。

四、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注意的问题

1、档案软件开发具有信息管理功能的通用性。

开发的软件既要适用于文件检索,又要可用于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管理工作。开展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建立一个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档案系统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的功能,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快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电子文件归档标准化、规范性的管理。

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网,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由计算机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归档,档案部门负责规划统筹。各业务职能部门把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按照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电子文件格式转换,保证数据可靠性和通用性,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接收这些数据后,进行集中处理,经汇总的数据通过信息中心输送至各业务管理部门共享。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过期数据应由信息中心按档案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通过网络传输移交给档案部门保存,或直接存入光盘,定期归档。

3、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教学设计;暗线;学科魅力;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5

一节好课要“有容”“有魂”。“容”即指化学学科知识,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魂”指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观念等隐性教学价值,是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它们不思则无,思则深远,课堂中巧妙地穿插暗线可以增添化学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清晰的知识线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但是,化学教学不是知识的堆砌,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全面客观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隐性价值,找出一条或多条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暗线”,即一节课的“魂”。教学设计时巧用“暗线”,可以增添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巧用暗线的案例及类型。

一、情感态度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常因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而易被忽视,落实得不彻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它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思考、内化形成的感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是从每一课的感悟中逐步培养的。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不是当前的考试体制能考查到的,但却有重大的教学意义及价值。

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暗线”――情感态度线,贯穿在课堂中。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样的教学可以摆脱被动的说教,提倡主动的实践和体验,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下面以高二“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见图1)。

[提出研究主题]前一节课我们已学习元素周期律,有没有一种图表能把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

[活动一]合作探究 确立排序依据。活动内容:设计一种图表,表现元素周期性变化,即设计元素周期表。活动准备:制作1~18号元素的卡片,给出这些元素充分的信息。学生活动:展示并交流。

[活动二]寻找规律 完善元素周期表。(1)引导学生回忆1~18号元素的结构特点,并且按要求写出下列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Na、Mg、Al ② H、Li、Na。(2)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寻找确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依据。(4)完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三]科学探究――针对周期表的“预测”功能展开。背景资料:门捷列夫在周期表中为镓、钪、锗等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类硅)留下了空位,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用多媒体呈现1875年布瓦勃得郎发现镓的实验数据。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将其与门捷列夫的预测进行对比,同时反思自己的预测,感受周期律的“预测”功能,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活动四]阅读资料:在镓、钪、锗相继发现后,元素周期律才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而1894年氩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以及1913年莫斯莱定律的提出,才使其得到了普遍认可。你如何看待这一科学现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要接受考验和认可的思考。

情感态度线始终贯穿在本节课的每一次学生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确立排序依据,并寻找规律,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质疑、探究、总结和反思,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通过预测元素的正确位置,阅读科学史料,收获成果,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学科观念发展线

笔者此处所说的学科基本观念主要指化学学科知识类的基本观念,不包括方法类和情感类基本观念。化学学科观念是对其所涵盖的事实、概念和原理等化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更上位的认识,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等。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除了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知识外,还可以从实现学生认知发展角度思考,提炼出一条暗线“学科观念发展线”,即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实验和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反思,实现认知发展。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认知性的,也是体验性的。一条优化的暗线――“学科观念发展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以“离子反应”作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采用“微粒观”的认知发展线的教学设计(见图2)。

[演示实验1]向25mL 0.01mol/L Ba(OH)2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

[提出问题]请学生分析现象,并用化学符号表征。

[已有认知]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回答此问题,利用已学知识,学生知道实验中宏观物质参与了复分解反应,此类反应的发生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或水。

[演示实验2]向烧杯中加入25mL 0.01mol/L Ba(OH)2溶液,滴加2~3滴酚酞,外接电源和灯泡,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浓度的稀硫酸,可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提出问题](1) 溶液颜色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2)灯泡亮度变化说明什么?溶液导电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新的认知]通过实验2和对2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认知产生递进,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认知:(1)认知对象由宏观物质转向微观粒子;(2)认知角度从现象转向本质;(3)认知层次由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转向离子反应及发生条件;(4)认知表征从化学方程式转为离子方程式。

本节课中,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微粒观”的认知发展线这条暗线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和创设问题搭建思维途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已有认知中,学生延续着宏观思维方式,化学反应和方程式只不过是对宏观现象的解释和一种化学表征形式。而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渐转变思维,开始建立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思维意识,对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认知和视角。

三、生活线

高中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一条生活线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尝试用化学眼光分析生活现象、用生活眼光看待化学世界,由浅而深、环环相扣,不仅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二下学期“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乙醇有大量的生活感知,如乙醇可以制酒、做消毒剂溶剂、是一种清洁的燃料,人们酒醉甚至酒驾等。下面笔者以“乙醇”这一教学案例具体阐述用生活线作为暗线的教学设计(见图3)。

[生活线1]圆珠笔写字,然后用棉棒蘸取酒精清洗字迹。

[知识线1](1)在动手实验的同时,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乙醇对有机物的溶解性,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2)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认识乙醇结构,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生活线2]生活中有人饮酒“千杯万盏皆不醉”,有人却温酒即醉?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教师为学生提供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知识线2]实验: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方程式。

[生活线3]想把旧铜器银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可行吗?为什么?

[知识线3]乙醇催化氧化,催化剂不同。

[生活线4]乙醇汽油。

[知识线4]乙醇燃烧,可见,乙醇与氧气反应时,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生活线5]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方法。

[知识线5]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学生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生活线6]为学生提供 “乙醇钠”的相关信息,在医药工业中,乙醇钠是制备巴比妥、苯巴比妥等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苯巴比妥:长效的镇静催眠剂,在肝病时可用于退黄。

[知识线6]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理解有机物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

本节课通过问题设计、实验探究把生活线和知识线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了初识乙醇的功能: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生活出发,整合知识,设计贯穿课堂的生活线,提高化学素养,从生活走进化学,提高处理日常生活中化学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有实际价值的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在真实的探究体验中形成认识化学的基本方法;在生活问题与化学问题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郑胤飞. 文化有根 课堂有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江锡钧.沈理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J].化学教育,2011(8):15-16

[3] 陈园园.从学生认知角度思考 概念教学的价值与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6(1):26-28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5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形;初步学会工具栏的设置。

2.能够根据页面设置的需要,熟练、巧妙地设计自己的文档。

3.通过Word文章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情境创设:灰太狼和喜羊羊进行多次的斗智斗勇,都处于下风,于是它想联合其他狼群对羊村进行攻击。它给几个狼群写去了机密文件。但其中一封被喜羊羊他们捡到了……

师:大家想看看机密文件的真面目吗?

教师展示喜羊羊拿到的机密文件,并问学生看到文件的感受?

预设:文字太小,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想解开这份机密文件吗?

揭题: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解密机密文件

【设计意图】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定位于我要帮助喜羊羊解开机密文件的任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进行本堂课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解密“机密文件”

通过“机密文件”的查看,学习第一个重点:改变字体大小。

(学生打开机密文件。同桌讨论,汇报交流,自主尝试)

教师和学生一起查看机密文件,说明灰太狼的来势汹汹,如何打败灰太狼?如何通知?

【预设】设计陷阱(教师引导,让全村人一起设计陷阱)。

2.设置“紧急通知”

师: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喜羊羊写的一份紧急通知,喜羊羊想让羊群们一下子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你能帮助他吗?

(教师进行引导,对文章标题或正文进行放大字体、加粗、斜体、下划线等处理,并说明如何进行处理)

布置任务:

(1)标题“紧急通知”字体设置为“隶书”“三号”“加粗”

(2)正文内容字体设置为“华文行楷”“小四”

(3)正文中“灰太狼”“今天晚上九点”“准备一个火把”三个词设置格式为“下划线”“斜体”

让学生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操作。

【设计意图】帮助喜羊羊解决难题,这能够较大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更有兴趣地进行下面的操作。让学生通过自行尝试,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更好地掌握并巩固技能,并突破教学重点。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完成“我想对灰太狼说”

任务布置:

1.“我想对灰太狼说:”后面写上你想说的一句话

2.对全文进行字体、字形、字号的设置

让学生在“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的音乐声中完成作品

四、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最好能够寻找

出一些特例(改变字体的颜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化学教学教案设计范文6

一、教材分析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是苏教版化学高中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节中的内容,是专题二中的重点内容。教程编排以新课程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上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之前学过的海洋中的卤素元素,是对高中无机化合物的一个重要补充,又为本专题的后续单元镁的知识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起来。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动手能力以及好奇心强,比较喜欢做实验这种形式。所以,我会在课堂上穿插实验探究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另外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所以对于钠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钠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②会描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③能写出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钠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发现并掌握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识到金属钠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②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②教学难点:钠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和燃烧的比较。

五、教学方法

①教法:多媒体辅助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练习法。②学法:观察法,小组谈论法。

六、教学手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课堂引入】教师演示将滴管中的水滴到暗藏在酒精灯灯芯处的钠,即“滴水生火”的小魔术。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容”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教学过渡】本堂课我们通过探究过程来学习钠的性质,从而解开老师的小魔术:为什么能够“滴水生火”?

环节二:实验探究,总结性质

【提问】请一个同学上来写钠原子结构、钠离子的原子

结构。

【教师】由钠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得出钠的性质是怎么样的?

【学生】钠非常活泼,因为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钠离子。

【提问】由这条结论出发,①同学们觉得钠能不能在大自然中稳定存在?②如果有钠单质,应该怎么保存才能使它不反应呢?

【学生活动】拿出一瓶钠单质,仔细观察(四个人一组

实验)。

【教师】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钠与水与煤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贮存在煤油中的原因。

【学生实验一】按老师要求,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段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

【学生】得出钠是银白色的金属的结论。

【提问】其他金属都很硬,为什么钠可以用小刀切?

(质软)

【继续实验】将其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学生】钠变白了。

【追问】小组谈论原因。

【结论】钠被氧化了,并请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4Na+O2 = 2Na2O

【拓展】补充氧化钠的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钠盐与水。请学生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二】四人一组,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强调安全性)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淡黄色物质。

【提问】淡黄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学生猜测可能的产物并说明理由。

【总结】淡黄色的是过氧化钠,它不同于氧化钠,氧化钠是白色的,是钠自然氧化形成的。而当钠在空气中点燃时,反应非常剧烈,生成过氧化钠。虽然反应物相同,但是条件不同,产物也就不一样。

【资料卡】学生自己参看资料卡里面的内容,即一些过氧化钠的性质以及应用。

【学生实验三】向一小杯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强调是绿豆般大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总结】用浮、熔、游、响、红这五个字概括。浮即钠浮在水面上,熔即钠溶解,钠的密度比水小,游即钠在水中不断地游跑,响即产生气体,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非常剧烈。

【教师】请学生根据现象猜测可能的产物并且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2Na+2H2O = 2NaOH+H2 根据刚刚做的实验以及同学们对钠的观察,可以得到哪些物理性质?(小组发言)钠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

环节三:工业制钠,应用广泛

【教师】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我们知道钠极不稳定,在实验室制取的话也是一个难题。钠到底是怎么制取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工业上是怎么制取钠的。

【工业制钠】工业制钠也是从氯化钠中取得,以前我们学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氯气,那如果要把里面的钠元素提取成为钠单质,又应该怎么去做呢?显然电解饱和食盐水是行不通了,在工业上,制取钠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它除了得到钠离子,还可以得到我们之前学过的氯气,但是操作比较复杂。所以,制取氯气一般还是电解饱和食盐水。播放工业制钠的视频。

【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NaCl ■ 2Na+Cl2

【教师】学习了钠的那么多知识后,请同学们分小组思考讨论一下钠有什么作用呢? 【作用】①可以制取各种含钠的化合物,比如碳酸钠等;②可以置换一些金属单质。例如:Ti Cl4+4Na■Ti+4NaCl ③钾和钠的合金在常温下是液体,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做热交换剂;④充有钠蒸汽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用作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环节四:总结新知,随堂练习

【学生回顾】让学生回答一下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老师】及时评价及补充。

【随堂练习】适当做一些练习。①钠在空气中燃烧和自然氧化产物一样吗?不一样的话现象产物各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②说出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并说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钠贮存在哪里?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①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②钠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4Na + O2 ==2Na2O(白色),Na2O + H2O == 2NaOH,Na2O + 2HCl == 2NaCl+ H2O,2Na+O2 ■ 2Na2O2(淡黄色),Na2O2 + 2H2O == 4NaOH+ O2,2Na2O2+2CO2 == 2Na2CO3+ O2 . 与水反应。现象:浮、溶、游、嘶、红。方程式:2Na+2H2O == 2NaOH+ H2. ③工业制钠:2NaCl ■ 2Na+Cl2④钠的用途:置换金属,热交换剂,照明灯制作。

九、案例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处处看见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现象。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学生实验、讨论、发现问题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足够的时间跟空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相对以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学生小组间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自主性越来越高,能够在大脑里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得出科学规律。本节课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很多实验,是之前所不能及的。比如每个学生近距离切割观察钠得出有关性质,钠的自然氧化和燃烧的比较,钠与水的反应,这些现象在学生脑中历历在目。学生由实验现象出发,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并归纳出科学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学生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已经做到主动去探索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传统授课,教师往往收集大量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课后印象不一定很深刻。本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学生亲自实验,适当地给予引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并用追问等方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现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全过程当中,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另外,本节课中合作学习也是非常突出的,学生间是四个人一组进行小组实验,最后相互探讨得出结论。可谓做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时进行,课堂效果表现相当好。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