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__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
>> 武陵山片区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策略研究 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护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的新特征 信阳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下的乡村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视域下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国民福利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城规划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养老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EB/OL]..
[5]黄柏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的三大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报,2012.5.11,第005版.
[6]黄海霞.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4(2).
[7]黄忠彩等.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问题调研报告[J].民族论坛,2014(3),总第343期.
[8]张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成为支撑点[J].中国经济时报,2014.6.20,第002版.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中职 制糖 品牌课程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糖生产和消费大国,食糖是国家认定的重要消费品和必备的战略物质,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和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生物工程等产业的原材料。糖业是三次产业有机结合、工农互促、城乡联动的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课程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对制糖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品牌课程的概念
品牌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课程。
三、品牌课程建设步骤
1.行业情况分析(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新课程体系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深入制糖企业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了解相关职业标准的应用,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2.工作分析
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项目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专业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校内外专业教师召开课程开发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制糖生产工艺过程模块式课程体系。
4.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形成职业行动领域。
5.形成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制糖专业课程开发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构建了以制糖生产方向和甘蔗栽培管理方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6.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召开专家论证会把握专业课程体系准确度,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最终形成制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和拓展课程等部分组成。
7.编制专业课程进程表
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序化,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按照“八学段”和“四内四外”教学模式,编制专业课程进程表,所有学习领域涉及制糖生产或管理的全过程。
8.课程标准编制
制糖专业课程标准编制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前提,立足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兼顾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渗透,形成适合“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标准。
9.学习情境设计
学校将课堂教学搬到实训室,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制糖生产工艺实训设备,包含制糖生产工艺的压榨、澄清、蒸发、结晶四大工段过程,从甘蔗进入压榨到最终产出结晶蔗糖,整个过程均体现制糖实际生产工艺流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10.教学方法的设计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制糖专业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主要以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
11.教学试验
确定试验班级及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环境,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教学试验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控制和评价。
四、品牌课程建设要点
1.建设一流教师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制糖专业教师梯队,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2.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
3.建设一流的教材
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
4.建设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训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5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强作风:锻造一支勤奋好学、纪律严明、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求真务实的干部队伍,定期深入村组,走进家门、走进田间地头,访民情、解民忧、助民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好民风:培养一批,是非分明、遵纪守法、生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团结友善的素质镇民,营造一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革除陋习、弘扬正气、安定和谐、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促发展:抢抓中东部种质资源库等项目建设发展机遇,以“三大战役”为主抓手,坚持发展为了全镇人民,依靠全镇人民,发展成果由全镇人民共享,善解民意、善待群众、善谋福祉,用实际行动兑现对全镇人民的承诺,努力壮大镇域经济力量,不断惠及镇计民生。
这次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三促一帮”。“三促”:一是促秀美乡村建设,在全镇2个新农村建设点和全镇范围内所有村庄做好建设规划,实施秀美乡村建设,从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给排水以及外立面等方面综合改造;二是促农民合作社建设,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要求,引导扶持和规范完善农民合作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促新农村建设,以村庄整治为主要内容,同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打造和谐乡村、洁净家园。“一帮”:即帮助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从群众最关心、最希望办的事情入手,集中力量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二、活动内容
全体机关干部,按照包村挂组的分工,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开展此项活动,积极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群众难题。结合“踏实工程”,全体班子成员集中到矛盾突出的村组接待两次群众,做到“办公桌”前移,切实解决一批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具体做到六个一:
1、组织一次宣讲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讲“中国梦”,在全镇范围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并结合“中国梦”向群众宣传好镇村联动建设、农民合作社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要求,宣讲国家土地法规政策,进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夯实秀美乡村建设的思路基础和群众基础。
2、建好一本民情台账。全体机关干部既要“身入”村组,更要“心入”农家,按照包村挂组的分工要求,将全镇3322户农户,责任到人,做好进村入户调查,调研民情,摸清农户的基本状况,收集一批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统一到党政办形成一个工作台账,建立高湖镇民情台账系统。同时,认真分析台账,根据台账信息,及时反馈,并努力形成一个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当好“参谋助手”,为高湖发展与稳定找到突破点,用好“敲门砖”。
3、开展一次“三清一控”及环境卫生整治专项活动。认真落实《市农村建房“三清理一严控”工作实施方案》(宜府办字〔2013〕52号),大力清理农村违法用地、清理农村违规建房、清理非农户籍人员违反规定回乡建房,严格控制农民新建住房,为秀美乡村建设发展打牢工作基础。同时,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以“三清六改四普及”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帮助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清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4、化解一批群众诉求。每个干部对照民情台账,围绕化解矛盾纠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认真分解落实责任,建立问题销号制度,对群众合理诉求及时解决,不能解决或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并及时向党委、政府反馈。落实矛盾纠纷问题首问责任制,矛盾纠纷不化解,责任不脱钩。
5、办好一批好事实事。开展我和群众交朋友活动,结交3名以上的群众朋友;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结对帮扶2-5户困难农户,联系1-2名贫困学生或留守儿童;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开展送戏、送医、送就业岗位、送致富信息及证件办理等方面的进村入户便民服务活动。
6、推进一批重点工作。抓好中东部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镇领导和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必须积极到一线和现场办公,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按照“三大战役”安排部署,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抓好秀美乡村建设,建好高标准的农宿文化旅游示范点和农宿文化广场,全面完成“33558”奋斗目标。
三、组织保障
1、领导率先垂范。成立高湖镇开展“万名干部下村组,助推城乡一体化”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第一副组长,任常务副组长,成员由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办公室主任由担任,同志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活动中,各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带头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办好实事、解决问题,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活动和工作开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6
2003年市规划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三化”战略和“四大”举措的要求,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目标,坚持规划立城,注重规划先行,全面提升规划龙头地位,基本确立了“一个口子”管理规划,“一张图”衍生规划,“一支笔”审批规划的体系,形成了比较高效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凸现了“城市规划年”的工作特色。
1、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
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更好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市规划局委托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浙中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性机遇为契机,以融入长三角为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为核心,发挥城市群整体合力,使浙中城市群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四省九地市的主要核心城市、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根据以上战略目标的总体定位,可将战略目标分解为:金衢丽产业带核心区、浙江中西部地区交通信息枢纽区、浙江中西部地区商贸金融与现代物流集聚区、浙江中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区、浙江中部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和长三角的重要旅游区。
城市群空间结构“以交通轴为依托,产业带为基础,城市群形成为载体”构建浙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框架:强化中心城市,内外圈层协调,强化组群整合,提升产业支撑,干道轴线放射,绿化走廊镶嵌,生态环境优化,推进城乡一体。
2、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市区城乡各项要素集聚,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市区的综合功能,引导两翼新城更快、更好发展,市规划局委托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范围为婺城区、金东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为建立一个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区域综合体;建立便捷快速网络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系统,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形成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网络。同时,该规划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规划,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资源保护利用与绿色空间布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协调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
为了加快城市西翼的建设,保障婺城新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婺城新区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总用地15.9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以二环路、桐溪为界;南以现状330国道为界;西以规划通江路、白沙溪为界;北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界。
规划目标为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动力加速发展,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范围建设成为金华市的高教新区、人居生态新区、城市副中心、城西中心。空间布局结构延续“轴线贯通、绿楔分隔”的新区总体布局结构特色,形成“两轴两大功能组团”的结构形式。两轴一为南北向复合功能轴,以南北向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及其两侧公共设施、公交自行车干线、步行系统等元素共同构成;二为东西向滨江景观轴,以金华江以及滨江南北绿带、亲水广场、临江景观建筑等元素共同构成,是中心区的东西向自然景观轴。两大功能组团以金华江为界分南北两大片。北片为高教园区,以独立校区、共建共享的教育及生活设施共同组成。南片为中心综区,以行政办公(区政府)、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教育、中心医院及生活居住区为主。
4、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规
为了适应金东新区的快速发展,拓展城市东翼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金东新区二期位于一期的东侧及南侧,规划用地11.0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至金温铁路,西与一期规划范围、二环东路相接,南至南环路,北至规划的金含公路。规划充分利用并强化本区特有的“多湖”自然水环境,营造与“江、河、湖”和谐统一的生活居住空间,使之成为金华市21世纪宜人居住环境的典范,实现金东新区“世纪精品、绿水新城”的目标。
规划结构以义乌江为发展轴,形成江南、江北二大片用地。其中江南片以滨水环境为特色,形成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生态休闲居住社区;江北片依托铁路南站,发展以物流、大型专业市场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滨江生活居住为特色的综合区。
5、金三角新城总规
为加快金三角的建设,保证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由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金三角新城总体规划。金三角新城规划用地范围为东与义乌为界,南跨浙赣铁路至孝顺中心镇,西至山体,北接杭金衢高速公路。至2020年城市规模控制在52.82平方公里,远景发展至80平方公里。
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新城的生态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功能定位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物流为依托,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新城采用“一轴、一核、一圈、一带”的规划结构形式。“一轴”是新城复合主轴,呈南北走向,其功能主要为新城空间定位线、景观主轴、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主轴线。“一核”是占地4.18平方公里的绿色休闲生态核,是新城的绿肺。“一圈”是公共服务生活圈。“一带”是新城西部、北部和东部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