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 教育装备;数字校园;绿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09-02

1 引言

巴中市巴州区地处大巴山南麓,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装备严重不足,缺口巨大。巴州区现有义务教育学校63所,在校学生60 254人。目前辖区学校功能室按照标准规定应有1180间,实有601间,下差579间;仪器、设备按底线要求应配10 196万元,实有3613万元,生均只有599.6元,下差6583万元;实验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缺口大,按最低要求,应配各类专职管理人员329人,实有43人,下差286人;图书下差63.4万册,下差装备资金1587万元;计算机下差3711台,下差装备资金1299万元。

面对问题和困难,巴州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领导为组长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靠前指挥,把教育装备作为衡量一个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区教科体局同时也把教育装备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来抓,带动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手段,改善人才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具体操作上,坚持六个并重,大力推进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

2 坚持规划与建设并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促进教育装备均衡发展,必须搞好规划。巴州区教仪站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实地核对、查看、清点工作。指导学校准确建立教育技术装备台账,重点对功能室用房、实验仪器设备、功能室管理人员、藏书量、计算机装机台数做了调查,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准缺口与短板,寻找解决措施。在充分调查、稻莘治龅幕础上,对教育装备资源均衡配置做出了合理的规划,按照“一校一策,补短板、保底线”的原则,制定了《巴中市巴州区2010―2018年教育技术装备规划》《巴中市巴州区2016―2020年教育装备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在装备项目实施过程中弥补短板和缺口,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避免产生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拉大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3 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重

教育装备缺口大、装备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引起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首先,大力争取“全面改薄”专项资金,积极向省、市争取资金向巴州区倾斜。截至2015年底,国家、省已向巴州区投入装备资金达2515.6万元。其次,强力落实地方资金用于教育装备,采取目标与考核相结合的措施,确保生均公用经费15%用于教育技术装备。仅2015年度,巴州区学校公用经费用于装备达797万元。再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目前正在实施“公私合营”的PPP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装备经费投入与学校功能室标准化建设。先期通过招商方式实施信息化建设装备资金2700万元,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将全面完成。后期再通过PPP方式投入7000万元,全面实现功能室的标准化建设。

4 坚持农村装备与城市装备并重

因为区域原因,城市学校教育装备基础相对较好,教育装备配齐率较高,实验教学与研究均走在前列。为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育装备建设巴州区在“薄弱学校改造”“全面改薄”项目中,积极探索村校教育装备的策略与方法,以期达到城乡均衡、校际均衡。区教仪站根据村校规模小、学生位于小学教育低段、人数少的特点,研究编制了四川省首个《村校教育技术装备方案》。整个装备方案共五大类52个品种230台件套,内容涉及小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及其他设施如旗杆、旗台、课桌椅、黑板等。2015及2016年均以下达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目标任务的形式,明确了村校教育装备工作目标和措施,由区教仪站进行指导,乡镇小学作为责任主体采购装备。通过年终考核,促使学校加强村校教育装备投入,完成村校装备目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 坚持基础装备与绿色装备并重

在坚持基础装备达标的前提下,巴州区教育装备部门积极探索,提出了绿色装备的理念,通过配备“绿色”设备,养成“绿色”行为习惯,营造绿色健康校园。在实施国家农薄改造项目中,将“绿色意识”植入配置方案之中,从源头上保证学校使用到绿色环保仪器、设备。如将普通生化实验室改配通风实验室,新增废液废气处理设备、无尘黑板、电动吸尘黑板擦、防炫光灯具等环保设备。通过加强项目采购质量验收,杜绝劣质、非环保、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进入校园。2015年,规划打造的石门小学已基本具备绿色健康示范学校要求,即将通过环保部门验收并将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6 坚持信息化装备与特色装备并重

巴州区现已基本完成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并通过四川省数字校园云平台对图书、仪器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着力提升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根据学校地域特色,正积极探索“一校一特色”的特色教育装备。如巴师附小兴文校区装备的红色教育展览厅、国学教室,石门小学装备的绿色健康教室,区六小规划装备的科技馆及已建成的科技实践基地就为各校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7 坚持规范管理与使用培训并重

在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原则,一边抓建设配备,一边抓管理与培训,确保装备设施投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此,巴州区首先抓了中小学校功能室规范化建设,对学校各功能室统一标牌,统一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统一实验过程管理各项表册、记录单,并督查考核,严格执行;其次要求学校借助四川省数字校园云平台管理系统,对设施设备等进行登记造册,进一步规范装备的采购、使用、报废等管理流程;再次要求学校严格过程管理,做好所有设备的使用记录,能够呈现出具体过程、效率。

另外,巴州区还加大了对功能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先后组织举办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档案建设培训会”“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会”“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培训会”“实验教师技能竞赛活动”“教育新技术展示会”等培训活动,近3年累计培训学员达782人次。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2

——__实验中学创建绿色学校纪实

在中国艺术之乡、中国石刻之乡——__,有一所因教学质量高而引起社会、家长广泛瞩目的花园式的学校,她就是有着“美丽学校”、“绿色学校”、“园林式”单位之称的——__实验中学。

__实验中学前身是__师范学校,20__年8月遵省教厅批复,与岳阳中学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__实验中学。校园占地面积达㎡,错落有致的楼宇建筑约㎡,艺术综合楼、理化实验室、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生物园和正在修建的科技实验楼等一大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配套齐全,横贯学校的岳阳河边种有地被菊、雪松、银杏、柳树。香蕉园,生物园点缀其间。校园内栽种有高大树木余棵,花草树木多种,垂直绿化和草坪绿化面积达㎡,绿化覆盖率达53.7。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荷湖喷泉,一派田园风光。走进实验中学校,处处都感觉到绿色的存在。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实中简报,再到《实中校园报》、广播台、校园电视台;从校园随处可见的标示、标牌到图书馆书库阅览室的书刊、报纸、艺教部的书画作品等等,都体现着绿色理念的熏陶。食堂卫生洁净,公共区域干净整洁,道路走廊无泥土,阴沟渠道无污浊物,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拖运销毁;校园内无噪音、无烟尘、无污染,达到了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净化的要求。

合校伊始,学校就提出了让学生“在世界的概念下熏陶,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的办学理念,把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创建生态学校,增强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办学宗旨,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方面,确定“三优先”原则,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从学校创办至今,总计用于绿化环境建设的总投入就达元。

年,为配合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学校依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和学校特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有关科室学科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小组,同年月份三次召开了有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参与的创建绿色学校动员大会,制订了年至年长远而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__实验中学学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开始了。

为全面实施绿色工程,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学校把各门学科、各种活动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创立了环境教育与课堂、科技、艺术、英语、德育相结合的“五结合”环境教育特色。

教师们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知识:语文课上,老师在讲写景散文时引导学生领略优美环境,陶冶性情;生物课上,组织学生认识研究各种植物和动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课外活动课时,给学生讲全球十大环境污染、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手工课上,如何将废品再利用,制作成精美的手工作品,成了最主要的课题。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学生收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专题片,还请生物学教授和环保专家来学校进行环保科普知识讲座。

为了让学生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学校于20__年11月至20__年3月,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呼唤绿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师生知道了周围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悉悉相关,了解了地球上的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们的环保知识丰富了,大家的环境意识增强了,环境保护能力提高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里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周灵敏、龚攀等同学的科研课题《红署的综合开发》、《红暑粉桨废水的处理研究》在全省科技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一年一度的

植树节,我们播下绿色的种子;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我们珍惜着生命之源;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我们收获绿色的硕果。

这里,是绿色的环境;这里,是绿色的生活。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3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对我们在工作中掌控大局,提升能力,优化本职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对于我国高校的未来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来说,基本建设是基础,也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统筹协调,坚持加强基建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才能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做好规划

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规划是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重要环节。它不仅仅为高校事业各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校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元素符号;同时,它还是优化学校办学空间的重要蓝图。

1.统筹规划是基础

学校战略发展目标是制定校园基本建设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一切校园基本建设都是为了学校战略发展目标打下的奠基石。在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中,要充分体现“统筹协调”的思想,把握高校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方向。一方面,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应具有完整性、协调性以及延续性;另一方面校园基本建设在使用功能上要注意协调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符合学校办学规模、特色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将绿色节约、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原则,全面考虑学校未来发展的规模及可能性。

2.协调创新是关键

正如十三五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强调的一样,在校园基本建设谋篇布局之初,就应在新建项目与原有建筑相互协调的前提下,实施开展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应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其特有的环境格调和校园特色,使得一所校园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监督,提高质量

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切身利益同校园基本建设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基本建设项目的所有管理人员应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基本建设工作做出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学校的基本建设任务,这样建造出的才是具有现代特色的优质工程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满足办学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生活的需要。

1.质量监理依靠而不依赖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市场迅速发展,而建筑工程质量一直是工程建设中尤其突出的问题所在。在有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理后,依赖性逐渐的就产生了。而问题正是人们过度依赖监理的职能,对质量的关注却越发降低。所以我们应该依靠而不是依赖工程质量监理,学校自身的质量监管要如影相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与监理“双剑合璧”,真正做到监督不留死角,才能确实保证工程质量。

2.审计管理理性而不感性

近几年,审计管理在一些高校基本建设工程中也得到了应用,全程实行跟踪审计,最终核减了数亿元资金。这其中不仅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包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深刻的政治意义。在学校利益面前,一切感性因素都应该杜绝在外,做到依法、依归控制投资,审计管理理性而不感性。

3.校园建设节约管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勤俭节约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而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能够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全面提升全体师生道德修养,还可以不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校园基本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节约优先”的准则,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要求,努力学习,提升素质

为了能够保证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标准,需要组建一支过硬的建设管理队伍。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应是这支队伍的选取标准。

1.组建过硬的管理队伍

要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基本建设工程,首先要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技术硬的管理队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与他们沟通,及时对他们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为顺利开展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力争使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归属感,这对维持思想觉悟的高度以及奉献精神都十分有利,同时还对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有着促进作用。

2.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大学校园的基本工程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应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首先,注意管理的科学性,随时监控工程的整体进展节奏。在分工上要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通过合理的分工和严谨的组织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优先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案,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使施工效率、投资回报和建设效益最大化。第三,对工程建设的管理进行严格规范。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规章制度和基建程序办事,避免某些工作的重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并提高预见性,以防不必要的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后,要把握工程质量、进度和造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应以质量为重。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4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如选择、活力、植被外观、户外场地的使用、建筑物选址和用以缓解恶劣气候的绿色植被。从宏观上看,气候因素在校园规划和构建景观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到。风景如画的大空间和小地区,以及由植物确立和强化的地域感,从最广义上讲,景观本身就是由气候决定的设计成果。

恶劣气候也许是一个限定因素,但不是景观设计的阻碍。例如我国北方大学可以考虑冬季和夏季的温差,可以在植物园中加入具有吸引力的冬季景观;中南财经大学设计的户外游廊以及供人们休息和聊天用的草坪将宜人的气候作为了一个设计因素。

二、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精明的设计者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适宜的景观效果。景观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无限的。气候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不按自然环境选择植物,通常没有好结果。大体上讲,将与气候相关的园艺学原理应用于校园景观设计时,通常需要运用常识性的知识。因此,没有一个设计者建议把棕榈树种植在黑龙江省地域的车行道旁。

植物散发魅力,舒缓的激活了人们的思维,这是在工作时间无法做到的。大多数人都同意“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与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如同健康科学一样具有疗效,如同艺术一样激发灵感。如果恰当的选择树木,校园路线就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密植的树木,可以形成屏障降低噪声。

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设计者在选择树的种类时,一定会权衡再三,以期达到最佳美学效果,树木可以按其高度、形状、木质、颜色、果实和花来选择栽种,或者视地形、季节变化、树的寿命及保养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在生态方面,所有的树木选择都要考虑到要与土壤条件和气候相适应,至于外在形式,现代建筑物的线条“主要是水平的,且无法装饰点缀”,这样的建筑如果配以“盘旋生长的树,如果经树木种植在建筑物周围,那么其设计效果最佳”。

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校园为求短期效应,经常将小树拥挤的种植在一起,当它们生长时,就会争夺土壤、阳光和空气。树木发生倾斜,进而达不到原有设计的对称性。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分布不均,加速植物枯萎,加重植物病害,由此导致的缺陷是无法用新树木代替的。所以景观树在开始种植时不能急功近利,长期保留的树木需要精心养护,绿化管理预算中应该预留充足的养护费用。

三、环境适宜性

环境适宜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例如,过度依赖于单一树种就想设计出引人注目、别具特色的景观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树木受到疾病的侵害、发育不健全,挽救起来耗费资金,且从视觉上令人不舒服,这就给校园风景留下了缺憾。设计中的这种弊端,我们有必要反复告诫。

同样,设计草坪也要考虑生态问题。在人们的脑海中,草坪就是校园的特征。无论草坪是否适合在缺水的地区生长,也无论学校能否担负施肥和除草机的费用消耗,例如,如果在兰州大学应用大量的观赏草坪的话,那么灌溉费用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缺陷能激发解决办法的产生。现在人们重新对选择其他植被产生兴趣,如野花及不需要精心培养和浇水的草。总而言之,现在的景观设计正提倡使用本地生长的植物和地面覆盖物,这些植物美丽耐寒,基本上不需要施肥、除草剂、杀虫剂或浇水,可想而知,使用适当的乡土植物,会给我们节省一笔可观的绿化养护费用。

四、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和特征都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利用景观学中的数学公式可以合理分配场地。公式包括建筑物的预测使用空间、停车场、运动场,服务场地的面积等等,然后根据地形、资金和政治情况,进一步调整设计方案。

如果尺寸已经确定,就可以研究布局和周围环境了。一般情况下,方形布局比直线布局更为灵活,一块完整的地块要比几个零碎地块更为有利。与不适当的使用方法相比,适当的土地使用方法能提供一个更为优美的环境。

五、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一个具有多项任务、多种用途的校园来说,规划,作为一个过程和结果,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至少它也可以防止功能不当、浪费、文化冲突、不合理和有悖常理的现象——既不恰当、不合算、不简洁、令人摸不着头绪的设计。例如:不合理的选取在当地气候和环境下不能生存的植物;装饰性路面由于坡度不均翘起和裂缝;绿色植被的位置不当,挡住了那些优美的风景。但只要合理规划,每一种缺陷都可以避免。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5

近几年来,广大农村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了学校文化建设力度,有效提升了办学水平。但是,当前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内涵发展。笔者拟针对此,从操作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五困”

办学目标的确立之困。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学校办学目标主要包括方向、程度、时间三个要素,其中方向与学校特色密切相联。这些恰恰成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软肋。缺少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对教育发展准确的把握,众多农村学校的办学目标指向不明、程度含糊、时间不清,自然发挥不了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作用。

核心要素的创新之困。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一些农村学校追求新、奇、特,所提出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假、大、空。如有学校的校训“博学修身,见贤思齐”等,小学生难以理解,更无法激励自己;有的老调陈谈,“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等缺乏个性的标语、口号比比皆是,文化内涵偏少,教师毫无兴趣。

环境文化的表象之困。环境本身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但是农村学校的环境建设往往形式好看花样多,内容繁杂图画多。零散的环境布置,既缺乏个性特色,又缺少核心灵魂,往往成为一种摆设。

师生参与的认同之困。学校文化策划设计本该是一项重要的集体决策和参与的过程,但是一些学校习惯学校班子成员、“能干”老师和骨干教师等少数人参加;有的出于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依赖外部专业机构和专家的策划设计,导致师生参与面窄,知晓度低,主动实践性不强。

建设经费的缺少之困。学校文化建设中办学历史的挖掘、环境文化的布置、教师文化活动开展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开支缺少专项经费的支持,学校文化建设面临资金之困,难以实施。

二、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三种意识

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用以指谓一个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要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对于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自我对话确立自信,减少迷信,科学规划学校文化路径。

自我觉醒需要重视学校精神培育,突出日常教育训练。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是充满力量的教育。要培育班子团队的学校精神。重点培养班子成员的引领作用,角色定位和团队意识;培养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工作作风;培养教育教学真功夫;培养关怀教师、从善如流的胸怀和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风范,着力提升班子团队的号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和领导力。一些农村学校,加强教师着装和仪态管理,注重活动训练,重视精神塑造,通过诵誓言,呼口号,教育教学活动比武等途径,培育教师的学校精神。特别是要突出培养教师扎根农村的吃苦耐劳精神。

自我反省需要对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和总结。农村学校文化根植于农村,与农业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紧密相连,与农民、农村孩子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自我的反省,要求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客观认识校园文化成长的土壤,积极应对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现代科技、国际教育等方面的挑战和融合。比如许多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基于农业生产的绿色教育文化,从种植、养殖的地方生产中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培养懂农耕、爱农村的现代公民。

自我创建,首先要做实教师培养工作,解决人才发展瓶颈问题。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说:“ 好的校长要有两个境界:一是带出一所好学校,所谓‘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二是构建好校园文化,可以做到‘一个好校长走了还是一所好学校。’”因此,教师培养首先是校长的培养,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校长培养的内容之中,提升校长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全面落实好教师的国培、省培和县培计划,适时选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切忌卡和压,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有学者曾说过,文化应该是人类痕迹的总和,留在纸上的是文化,留在地里的、山里的,更是文化,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第一手的文化。美国学者认为,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当人们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互相交谈,一遍又一遍地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共有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校园文化需要从核心价值观,学校历史中的故事、人物,学校的环境布置等方面加强诊断、挖掘、提炼和升华。

首先,在自我诊断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建设学校文化。诊断是规划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一定是对自身的清晰定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文化建设应清楚校情,认真分析校情,精心编制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细化学校在短、中、长等各阶段的目标任务,确保文化建设不偏不倚,有条不紊推进。最大限度集中教师团队智慧,深挖学校历史的厚重底蕴,提炼文化内涵,科学拟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校训,真正让师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其次,重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打好校园文化底色。一是抓好制度建设。针对学校具体的人、事、物、境、景等设计制定制度,切忌闭门造车。及时废除、修改、补充制度条款,增强操作性和执行性;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制度应有效力。二是抓好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是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其重心要放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上,以形成优良的校风。要健全检查约束与奖励机制,发挥惩戒与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养成。

绿色校园建设规划方案范文6

2013年11月初,第6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新会展中心举行,这是一场国内教育装备的饕餮盛宴。作为全国领先的西部名县成都市温江区,在教育装备上,目前已是走在成都市的前列,在2013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时,作为成都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先进区唯一案例,向全国展示了教育装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巨大魅力。

教育技术装备是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和技术保证。“成都推行城乡一体均衡配置,教育装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为此成都市实施了提升工程,从功能室的建立到仪器设备、图书的配置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指标体系,以此来全面地评价学校教育装备。”温江区电化教育馆馆长胡作富如是说。

建立完整的教育装备体系

建设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基础,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的方案是做好装备工作的首要环节。教育装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装备“有用、实用、好用”的设备。

教育技术装备涉及学校量多、面广,管理人员多、种类杂、数量大、要求高,从招标到实施完毕需要一定的过程。为此,温江区建立了项目跟进制度,根据分工,安排专人跟进项目的实施,及时处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学校、厂家初验合格,电教馆核验的基础上,聘请专家与区纪委、区财政局、区采购办、区信息化办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标准化巡考系统、幼儿园电视空调设备、职中实训设备、校园网等几十个装备项目验收工作,标准化考场巡考系统代表成都市接受了四川省相关部门的检查。

验收不是装备建设工作的结束,还要持续关注厂家的售后服务、质保情况,为学校使用好教育技术装备作好保障。“我们通过温江区教育城域网协同管理平台,建立了教育技术装备月报制度,在线受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维修申报,并及时登记、处理、跟踪。”胡作富说,“我们组织专业维护人员,在每一学年开学前对全区所有学校进行普查,统一进行维护、维修,解决共性问题。对于临时问题,我们协助学校,联系专业人员,及时维护、维修,满足教学需要。”

管理是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关键。管理的水平决定着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教育投入一定的情况下,要防止重配轻管,应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方案,温江区教育局制定下发了《成都市温江区教育装备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督导评估是装备工作的保障,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温江区电教馆按照“年初有目标、年末有考核”的原则,每年年初向学校下发该年的工作目标,明确每所学校建设、管理、应用的工作目标,定期到学校检查指导,年末依据温江区内的技术装备工作、实验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门户网站管理等方面,对学校教育装备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将结果纳入全区综合督导评估体系,以加强装备管理的督导作用。

队伍是做好装备工作的决定因素。装备队伍的素质、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装备工作的效果。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强实验室、网络教室、多媒体室、图书(阅览)室等各功能室的规划、建设、管理、应用维护以及教师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各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行政领导分管,信息中心主任具体负责,成员由网络、网站、电教、图书、实验、音体美劳卫等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人员组成。将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应用列入管理人员、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业绩考核。按照温江区教育装备工作中心组申报条件,经学校推荐,电教馆审核、聘请一线骨干教师,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站管理、实验管理、实验教学、图书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幼教中心组等七个中心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促进装备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按标准来配备教师队伍是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利于全体统筹。”胡作富说,只有统一规划,各司其职,规范了管理行为,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教育装备和教育人的有机结合

使用是教育技术装备的根本目的,而教育装备反映的是教育者的思想。温江区教育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学习和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探究和课题研究。温江区充分利用区内高校资源开展培训,除了培训和课题研究之外,还举行现场活动和研讨会来展示和促进每个学校的装备运用和管理水平。

“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和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创建活动,我区学校争相创建,目前示范校比例达57%。连续多年在国家、省、市级多项活动中屡创佳绩。比如去年我区就共获国家、省、市级奖40余项,几十篇简讯被市技装所网站采用,今年我区《优化配置 规范管理 推进装备工作优质均衡发展》等多篇教育装备文章刊登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诸如此类获得的奖项每年都有。”说到这里,胡作富的脸上流露出由衷的开心和欣慰。

“使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装备的应用水平和效益,随着教育装备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胡作富说,这次第65届中国教育装备的展览交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看到装备的发展走向,还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对装备的认识。如果说以前基础教育在低水平办学时,对装备没有什么要求。那么教育装备发展到今天,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和均衡化发展就更加重要了。同时,装备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无论是商家还是生产厂家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落实到学校,在每个学校的功能室建设的典范案例中也能看到很多创新实验的成果,我们老师回去就能找到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弥补我们发展中的问题,也可以正面强化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的建设。”

诚如胡作富所言,提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考,而思考是建立在认知上的。教育装备无论怎样先进,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具有单一性。如何在单一的装备下建设“一校一品”的温江生态教育特色,这是温江区教育局和温江区电教馆一直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温江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学校发挥优势,大胆探索,不断总结完善,走特色发展之路,涌现了一批典型学校,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庆丰街小学的精细化管理,保障了装备有效应用;东大街二小以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促进装备有效应用;惠民双语幼儿园通过自制玩、教具活动,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品质;和盛小学通过开发本校体育资源,走上了体育特色的办学之路;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通过开展图书‘泛阅读’活动,让‘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深入每位师生的心灵。这些学校典型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胡作富又一次骄傲地扬起了头。

教育装备引领教学改革

胡作富说,温江区着力打造“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教育品牌,在初步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源库建设、强化管理应用考评等问题后,其重要目标是建设“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科技校园”,形成“智慧教育”体系。

加强论证,科学制定装备方案,高品质、集约化落实“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教育资源,整合温江区现有资源,科学规划,规范实施,强化管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库。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空间,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探讨,拓展学校教育的空间。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建设规划,是成都市唯一一所二圈层城市‘未来学校’的试点学校。”胡作富说,未来学校建设试点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传统校园的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大传统校园的育人功能,为师生、家长提供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网络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鼓励学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改变教学方式,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未来需要的教育模式,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在此之上,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目前,温江区85%以上的教师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研究,加强装备中心组的建设和研究,提高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能力。根据不同应用层次,对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