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素质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素质分析范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平顶山市区6所中学(3所高中,3所初中),依据整群取样原则抽取所选学校一、二、三各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1000份,去掉填写项目不全的87份,有效问卷913份,有效应答率为91.3%。
1.2工具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该量表[3]共有四个维度,13个因子,98个题目(正向题为47个,反向题为51个)。这四个维度是耐挫维度、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个性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其中耐挫能力维度包括合作能力和应付挫折及压力2个因子;社会能力及其倾向维度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感和适应环境能力3个因子;个性维度包括自信、自尊、意志、进取心、调节情绪能力和乐观6个因子;学习能力维度包括注意力和思维2个因子。
1.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0.0社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F检验。
2.结果
2.1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差异和性别差异比较
分别对初中与高中生心理素质差异、男女生心理素质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1877,高中生为2.9281,初中生心理素质显著高于高中生(t=8.316,P=0.000)。在心理素质的各具体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
男生心理素质均分为3.0863,女生为3.0246,男女生心理素质均分无显著性差异(t=1.907,P=0.057)。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乐观、注意力、责任感、进取心七个因子得分男女差异不显著,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子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另外,男女生在社会能力及倾向和个性分量表上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2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比较
对初中、高中各年级心理素质差异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心理素质均分都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心理素质总均分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心理素质的各因素及分量表上,初中生的得分均高于高中生。这表明,就总体而言,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显著优于高中生。这一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等人的研究[4]结果一致。高中生心理素质为何比初中生差呢?其原因值得深思。不少人在网上发帖感慨当前社会中“年龄越大、素质越差”,从小学、高中、大学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素质都呈递减趋势。这恐怕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也都难辞其咎。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初中生,提示我们要对高中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王极盛等人的研究发现,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心理素质呈递减趋势,年级越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年级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低。本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确存在显著的年级间差异。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LSD多重分析)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均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而一、二年级学生之间心理素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王极盛等人的研究不很一致,原因可能与被试的情况不同有关。王极盛等人选取的是北京学生,研究距现在已过10年,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必然发生显著的变化。针对本研究的结果,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都面临升学,心理压力较大,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多,因而心理素质水平显著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步成熟,但是并不意味着心理素质必然同步提高。对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中学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发现,男生在耐挫能力、学习能力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应付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信、自尊、意志、思维六个因素显著高于女生。分析原因,这应该与男女生的身体素质、智力发育特点和社会的性别定型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男生的身体较女生高大强健,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困难,男生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女生更具耐挫力、适应性和意志力,而这些反过来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同时,社会对他们的角色期待从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他们的上述心理特点。思维是智力的重要内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智商虽然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特点。一般来说,女生的空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较男生高,而男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则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所测的思维,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男生高于女生的结果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参考文献:
[1]王社芬.护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刍议.中华护理杂志,1988,(05).
心理素质分析范文2
关键词:播音员;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
古有诸葛空城一计,今有里约奥运中国女排顶住压力一举夺冠,除了专业技能外拼的就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播音主持也一样,播音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播出质量,是播音创作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如何合理地调整培养,使之达到合理的状态是摆在每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播音主持创作心理活动过程具有复杂效应。据说很多国家平时对运动员训练时有意让观众参加并赋予一个光荣的任务:大喊大叫、冷嘲热讽、发出嘘声、照相机的闪光忽明忽暗……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干扰运动员,目的只有一个,使运动员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而我国最早推行的气功,就有心理训练。通过训练,做到主动调节呼吸,放松肌肉,集中注意,解除思想负担。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同样播音员主持人也离不开心理训练,例如每逢过年过节重大活动时都要搞一些专题节目或者晚会,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有些播音员适应能力强表现自如洒脱,而有些播音员则心理紧张,思想负担过重,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心理状态的表现来分析复杂效应:(1)紧张怯阵状态。不少刚刚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同志都有这种体会,在训练中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一上节目面临“实战”,就会出现怯阵、紧张、不自信,我们称其为心理失控。主要表现是:脑中空白、言辞不畅、越播越紧、声音挤捏、颤抖,表情不自然、不敢抬头交流等现象。紧张怯阵的形成因素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经验的多少;二是播音主持环境。比如“两会”的大会播音,因为两会会议当中,区域内党政军领导全部到场,所以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万一错了怎么办?领导可都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是社会的精英。这样的想法往往充斥播音员的整个播读过程,就这样压力形成,出现紧张。(2)懈怠状态。懈怠表现为情绪低落,动作怠慢,意志消沉,思维不畅,一般来说播音员主持人在面临直播任务前,过于疲劳,休息不好,或者缺乏事业心、责任感等就容易出现直播时的懈怠,或者在意志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播出前的冷漠、懈怠。(3)过于兴奋造成“应激现象”。不少播音员面对第一次上直播,或者面对现场实况转播,容易过早兴奋或者过度兴奋,而真正到直播的时候筋疲力尽,这就是“应激现象”其次,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合理调整。关于心理状态的调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生理调控法。就是调节生理变化来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1)“深呼吸”深呼一口气,徐徐地发出“嘶”声,要声稳劲持久,并收缩腹部的三角区肌肉,以此缓冲、平静过度的心跳和急促的呼吸。收缩腹部三角区的肌肉可以防止体内造成恐惧的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产生。另外,收缩腹部三角区肌肉还有助于发声,可以稳住你的声音。(2)“调调弦儿”,对着话筒播几句就像在演出前调调琴弦一样,找准合适的用声范围。(3)高低快慢的调节,如果播音进行当中发现调起高了,那就随着情感的起落找适当的时机把调子降下来,当发现播讲过于急促时,依情而动舒缓下来,这就是必要的调节。“人的内脏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调节自己的内脏活动,如影响心跳节律、血压升降、皮肤温度和内分泌水平等”。由生理活动的改变实现自我心理调控,使之最终起伏自由收放自由。
2.心理诱导法。播音主持的关键时刻,总有一些播音员主持人自己吓唬自己,诸如“时间太紧没时间准备”,“稿子太绕口,准出错”等无数的泄气念头萦绕在脑海,让自己不安,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心理诱导法是用含蓄的暗示方法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给人以脑以外的刺激,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切忌使用消极暗示诸如“别慌”、“别紧张”等这些消极的暗示,这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要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一定能成功”、“我会很顺利”。不要把考试或现场直播看得太重,与个人得失联系起来,反而会从容大度,放松很多,这样调节情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水平,磨炼意志,独立思考,可以降低接受他人暗示的程度。3.模拟法。顾名思义,就是模拟直播、现场实况转播等中途不停机,过后总结。模拟就是要让播音员主持人增强现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信心,鼓舞斗志。4.心境的培养心境就是情绪状态,它包括多种因素,如气候、环境、心情、意志、性格等等,优良的环境可以为播音创作提供最佳心境,有利于发挥最好水平。另外,播音员必须培养一种“抗干扰”的能力以适应各种环境保持稳定的心境。面对嘈杂的环境播音员必须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能力。一次,在两会的大会播音当中,工作人员将播音员播音的位置安排在了主席台旁边的走廊里,一会服务员要给领导倒茶,一会委员去洗手间,很是杂乱。这时候就需要播音员视而不见,精神高度集中在稿件当中,否则稍不留神就会因为其他人员的干扰而出现播音失误,造成不良的后果。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凡是被大众认可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有自信、自如、自觉的共同点。他们临场的状态是积极的、振奋的,具体表现为全身轻松、肌肉协调。心情愉快,既兴奋又镇静。具有适度而稳定的激活水平。精力充沛能积极动员全身的力量不易疲劳,生活规律有序,能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思维敏捷,随机应变,沉着冷静。这就是良好的创作心理状态。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会在话筒前充分显示出个性特色。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具备理想的模式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可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大脑对内脏器官活动和思维过程的调节能力,可以很好地驾驭稿件。其次增强机敏自信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发挥业务技能,取得最佳效果。比如对领导的采访,要把采访对象看作是平等的,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罢了,这么想就会自信坦诚。总之,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是经过长期训练与实践的结果。它是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对事业的执着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最后,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信心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常言道“艺高人胆大”,“艺高”指的就是专业技术水平,而“胆大”则指的是心理素质,艺高了自然就会胆大,技巧娴熟,游刃有余。信心还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有备必自信”。平时的专业苦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就是最好的努力。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意志力可以消除不利情绪的干扰,保持镇定,顺利完成任务。可以从三个方面锻炼坚强的意志:1.为事业奉献的思想。有了事业心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了事业心就会有责任感,自觉遵守纪律和工作制度。没有事业心的人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2.树立明确目的,具体目的越明,热情越高,意志品质的提高越快。专业思想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要有决心克服外部内部不利条件所造成的困难,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畏惧,并持之以恒。
3.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意志力坚强可以克服不利情绪的干扰,可以使播音员抑制个人的不愉快情绪,激发宣传热情。总之,播音创作主体心理状态的理想模式就是自信、自如、积极、振奋、从容,而要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并且它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高度责任感及良好心理素质为基础。
参考文献:
[1]祁芃.播音心理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12).
心理素质分析范文3
关键词就业压力;心理问题;职业价值
1概述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就业成为越来越热的话题,社会、家庭、个人都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只是在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父母的儿女不切实际的期望太高,学校家庭分配的作业太重,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1.2研究内容和意义
运用实证科学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应当如何对待大学生的就业,如何为获得就业的顺利做好心理素质上的准备,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并对今后的社会就业的趋势发展作出预估,以防将来出现更多的问题,并提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统计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于2016年2月20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随机发放,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问卷共发放52份,全部为网络调查问卷,实际收回5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2份,无效问卷为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2统计调查的基本分析
根据表1和表2调查表明,80%的人选择了就业,28%的同学想要创业,9%的同学想要出国,总的百分率已经超过100%,说明很多人想要尝试不同的道路,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自己毕业意向失败的心理准备。也侧面表明他们对自己的毕业意向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划。根据表3所示,“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一项有63%的同学都选择了,“自我期望太高”也占答题人数的44%,而“看见同学朋友找到了工作,自我感觉受挫”的同学也占了答题人数的30%,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承受力对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3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的培养对策建议
3.1接受客观现实、正确定位自己
在表3中显示,“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一项有63%的同学都选择了,“自我期望太高”也占答题人数的44%,而“看见同学朋友找到了工作,自我感觉受挫”的同学也占了答题人数的30%,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承受力对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要从长远的发展去看,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现在的社会看似就业形势很好,也有很多的新机遇和机会摆在大学生面前,但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把握的不够到位,总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到现实就业形势的残酷。任何人不会一开始就立马获得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因此一定要学会接受客观事实,根据实际情况和当今的就业形势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一开始就期望太高,改掉眼高手低的毛病,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当你有职业可供选择时,可以首先,选择一个相对理想的职业,在职位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拓展视野,最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适当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将自身的价值实现。一部分大学生还可以放开自己的眼界,在一些冷门的产业或者地带,发现新的发展机会,并为之努力奋斗,说不定就成为了以后新兴产业的先驱者,取得自身事业的成功。表3表明,“自我期望太高”占到了答题人数的44%,这已然不是一个小比例,说明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依然有很大的问题。
3.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出击,抓住机遇
在表5中,依然有32%的人在“你觉得你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吗”这一问题上选择了“说不好”这一选项,说明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质疑。传统的观点认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是人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但是对于现在的人而言,基本生活需求早已满足,转而满足其他方面的一些需求成为了工作的目的,例如满足人们的交往、归属、责任的需求,因而在职业价值观的建立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位职业发展道路,应当看到职业价值对自身发展的重大影响。要想抓住机遇首先要学会了解自身特点,多收集相关招聘信息,多去一些招聘的现场,根据招聘条件认识自身不足,再次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表4表明,约60%的人认为自身的能力还有欠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认识到欠缺就需要我们去改善欠缺,以便在机遇来临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机遇总是稍纵即逝,我们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从而错失良机。要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发现就业机会的时候主动出击,不能优柔寡断,要有不怕失败的闯劲。
3.3直面求职挫折,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求职路大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比如自身能力不够,所学专业不对口等,这时候委屈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但是面对这些问题只委屈或者发牢骚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调整好心态,直面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其实就业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可以在就业遇到挫折的时候重新认知自己,找出之前认知的偏差,通过求职过程完善自己的性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求职中难免遇到挫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冷静地对待遇到的问题,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改变求职策略,学会自我安慰和调整。
参考文献:
[1]任燕.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9(5).
[2]刘慧,狄敏.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3(9).
心理素质分析范文4
【关键词】 考试心理素质;考试心理问题;考试绩效;中介效应;青少年学生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on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s Influencing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Jiang Qi, Zhang Dajun. Scienc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ditation effect of 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s 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870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by three questionnaires. Results ①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xamination performance(r=0.586, P
【Key words】 Examination mental quality; Examination mental problem;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Mediating effect; Adolescent school students
学生在考试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是许多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当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考试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存在着极大的分歧,有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考试绩效有密切的关系[1-4],而有的研究则认为,心理健康水平与考试成绩无关,学生在考试期间存在适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5,6]。考试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考试成绩的过程是复杂的,有多种因素起着中介作用。有关心理素质的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约其他素质(如文化科学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变量[7]。所谓考试心理素质,指考试者在特定的持久的压力情境中,以一定生理条件为基础,在主试者与应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有利于个体顺利通过考试的心理品质。研究表明,考试心理素质作为一种专项心理素质,其发展水平对中学生在考试前、考试中和考试后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考试绩效具有重要影响[8,9]。本研究拟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技术,探讨考试心理素质在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青少年学生(初一至大四)约3870人进行调查,其中初一392人,初二402人,初三112人,高一340人,高二270人,高三380人,大一521人,大二516人,大三479人,大四179人;男生1672人,女生1918人。
1.2 研究工具 自编《青少年学生考试心理问题量表》。量表采用5点记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问卷分为9个因素,包括:强迫、自责、身体症状、考试焦虑、人际敏感、精神症状、自卑、抑郁、认知问题,由47个题目组成。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43,重测信度系数为0.915。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RMSEA=0.04,GFI=0.919。
自编《青少年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量表包括47个题项,从理论上分为12个因素,包括:能力知觉、成就倾向、积极归因、控制信念、考试效能、答题技巧、策略应用、乐观主义、情绪调控、独立性、坚持性和挫折耐受力。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总问卷α系数为0.915,重测信度系数为0.91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RMSEA=0.038,GFI=0.923。
自编《青少年学生考试绩效量表》。量表包括13个题项,从理论上分为3个因素,即人际促进、任务绩效和考试自主性。问卷采用Likert6点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6分的评定。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96,重测信度系数为0.833,RMSEA=0.048,GFI=0.976,NNFI=0.971,CFI=0.963。计算学生,计算本问卷总分及各因素与预期期末考试成绩与实际期末考试成绩的差异值的相关系数为0.769。
2 结 果
2.1 考试心理素质、考试心理问题、考试绩效的相关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者[10]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首先对大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考试心理问题和考试绩效进行相关分析,考察其相互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用于中介效应检验的假设模型。结果发现,考试心理素质与考试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86,P
2.2 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心理问题影响考试绩效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已有研究者[10]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考试心理素质究在考试心理问题影响考试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第一步,以考试心理问题为自变量,以考试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绩效存在显著的负作用(路径系数为-0.3,t=-19.302)。第二步,以考试心理问题为自变量,以考试心理素质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心理素质存在显著的负作用(路径系数为-0.487,t=-37.694)。第三步,以考试心理素质为自变量,以考试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绩效存在显著的作用(路径系数为0.586,t=44.584)。第四步,对假设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在中介变量模型中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绩效的路径系数的显著程度。考试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附表1。由于不涉及乘积项,可以使用标准化解,用小写字母表示相应字母的标准化量。由于依次检验(前三步)都是显著的,所以考试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显著,第四个t检验不显著,因此是完全中介效应,即考试心理素质是考试心理问题影响考试绩效的中介变量。考试心理问题通过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绩效的中介效应a×b=0.49×0.59=0.28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49×0.59/0.3=96.4%。
3 讨 论
首先,在单独考察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绩效之间的关系时,本研究发现学生考试期间存在的考试心理问题对学生考试绩效的显著的负作用,这一结果支持了一些已有研究[1-4]。但是,众所周知,学生考试成绩是受到多种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绩效之间关系的考察应该尽量放在多变量的情境中进行。本研究在加入中介变量的情况下,运用结构方程技术探讨了考试心理问题、考试心理素质和考试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考试心理素质是考试心理问题影响考试绩效的中介变量的假设。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讨论考试心理问题与考试绩效关系的结果不同的是,在加入中介变量――考试心理素质后,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绩效的路径系数从-0.3降低到-0.01,不再显著,即在中介变量作用下,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绩效不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比较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心理素质的路径系数和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绩效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后者较前者大,这说明,考试心理素质作为中介变量不仅起着抑制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绩效的影响的作用,同时,考试心理素质自身对考试绩效还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对中介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方面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对考试绩效有直接的负效应,即考试心理问题严重程度高的学生,考试绩效水平相应较低。另一方面,考试心理问题通过考试心理素质对考试绩效有间接效应。考试心理素质起着抑制考试心理问题发生,促进考试绩效提高的作用。这提示我们,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考试心理素质训练,是解决学生考试心理问题、提高其应试能力和考试绩效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揭示考试心理问题、考试心理素质和考试绩效3个基本概念的关系出发,在概念层面上验证了考试心理素质是考试心理问题影响考试绩效的中介变量的假设。以后,还需要在维度层面上,或者在考试心理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上,在考试绩效的不同水平上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考试期间学生心理健康与考试成绩的关系。
4 参考文献
[1]马震祥,俞俊洪,连利.高中生心理状况与考试成绩关系的初步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1):78-79
[2]叶明志,吉峰,陶炯,等.高三学生心理变化及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18-20
[3]王蕾.中考应激对中学生心理状态及考试成绩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29-330
[4]傅文青,单静,徐辉,等.高考生考前心理状态与人格特征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70-171
[5]陈建吉,李仲斐.师范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考试成绩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0,23(4):491-492
[6]罗晓路,江琦,简福平.中学生考试活动绩效影响因素模型的初步建构.心理科学,2004,27(6):1397-1399
[7]张大均,冯正直,郭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6-62
[8]叶明志,张晋碚,王玲,等.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因素探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269-271
[9]江琦.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6
心理素质分析范文5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进修;区域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
前言
构建区域性实践模式,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当前促进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教师专业化运作体系中,主要涵盖运作机制与策略两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应该寻找一条区域性的有效途径,在提高该区域内教师心理素质及教学质量的同时,建立教师区域教师进修学校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1、构建运作体系
首先,以课题组成员作为核心,通过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建立起教师心理素质中心组,然后以点带面的对全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如图1所示:
所谓的点,就是对该课题进行参与与探讨的学校,所谓面指区域内的中小学及幼儿园。该模式是一个面向整个区域的教师心理素质及专业化提升的工作模式,运行与操作机制良性的发展,该模式下对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起着资源整合、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指导训练等作用。
2、以运作体系提供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自身的生理、环境及科学文化素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各种矛盾相互冲突及作用条件下的心理发展,在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教师通过参加各种训练,对心态进行调节和规范,保持心态平和,从而发挥整体的效用。育人准则与价值取向的结合,对教师的人生感悟是一种融合,也是实现教师教育成果的源动力。从区域实践上来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需要坚持三项原则:整合、趋向和训练;三个结合:自我提高与集体培训结合,在自我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训练的自动化目的;分层与分段结合,分段培训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所遇到心理问题,包含高中、初中、小学及幼教四种类型,有目的的采取心理训练的模式,分层在根据入职教师岗位的时间长短划分的新教师、老教师及青年教师几个层次进行的心理训练;全区联动与基地辐射结合,主要以基地辐射为主,做到以点带面的目的。需要参与课题培训的教师完成训练活动后,回归校园与同校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沟通。一般将大型的集中培训活动设立在各个基地学校进行,活动中,吸收各基地教师前来参与,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起到宣传和辐射作用。五类活动包含:交往活动、情绪调动活动、成就动机及专业活动、教育创新活动、应对教育挫折活动;五步训练指参与活动、体验引导、示范导行、自我练习及自我创造;五种能力包含心灵感悟能力、角色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的,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性教师心理素质发展主要针对心理训练模式展开,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编制资料引导教师学习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五种能力,因此可以将这五种基本能力作为目标,然后设计出《教师心理素质提高培训活动课程设计》,通过对区域内基地学校的教师进行心理素质的培训,带动其它学校教师心理素质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经过培训与时间验证,教师心理素质在进行自我培养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可以将取得效果突出的教师的收获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编制成资料。通过学习和借鉴,使其它教师也能从中体会到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例如:在编制的资料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开始称呼我为”老李”,在工作中也对我开始特别的关心和照顾等等,我开始感觉到我老了,心里边也有了痛苦、迷茫和恐惧,一想到终有一天职业生涯也要到尽头,非常苦恼。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重新定位,回顾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调整心态,找回自我,在工作中采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更加的注重锻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获得成功。进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我摆脱了那样的苦恼,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的热爱,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我认为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非常重要,要不断的进行强化锻炼,突破自我。
4、优化教学环境
区域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主要对基层学校起到指导的租用,但不足在于并不是是对有直接的管理效用。基层学校应该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起来,在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指引下,将教师的心理素质辅导作为重点来抓,积极的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感情方面的投资也就愈显重要,经过多方的努力,为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创造成长的机会,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不断丰富其业余生活。构建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使教师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结语
作为教师而言,其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对其专业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要在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不断的强化其心理素质,只有将这两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进行教师心理素质训练的时候,需要注意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降低,努力的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幸福指数,对出现心理障碍的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定期组织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培训,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梁艳荣.从专业认同角度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5).
[2]任静.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J].文教资料,2010(25).
[3]全英梅.新时期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心理素质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46-03
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在谋求职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动机与需求,思考与决策,社会竞争适应力,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是在就业环境的熏陶下,个体经过不断的修养、逐步内化出的一种心理结果。
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和成功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在就业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而言,其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健康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女毕业生正确择业,主动适应,谋求发展;而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则会影响她们的择业、就业和发展。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学历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和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的存在,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恐惧、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意气用事、感情脆弱、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等不健全的就业心理素质。因此,针对以上状况,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其就业心理素质,实现自我完善,使女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展现自我,提升就业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带动了心理素质的研究,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虽然以中学生、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专门针对就业心理素质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集中于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这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素质的专门探讨则更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概念和结构的理论探讨方面,尚无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和研究机构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中的就业能力进行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备的除岗位所要求的特殊的专业技能以外的典型的心理行为特征,它是大学生获取和胜任相关工作的心理行为条件,是影响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就业能力与职业相关,是大学生能否获取工作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衡量标准,它不同于技术能力,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特质,不是指具体的工作特征,它不随着行业类型、工作层次和企业规模的改变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研究。
Fugate(2003)研究表明就业能力对于大学生成功的适应工作环境并作出有利于组织的工作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失业的可能性较小。李颖(2005)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的影响就业质量,就业能力低的学生,其就业质量低于就业能力高的学生,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学生,有较高的工资,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安全,所选工作比较符合自己的兴趣。国外有多项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认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具备5类能力,具体分为16项技能:基本胜任能力,具体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计算能力;适应能力,具体包括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群体共事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人际技能与协调能力;影响力,具体包括分享领导能力与理解组织文化能力;沟通能力,具体包括说和听的能力。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认为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具备5类能力,具体分为16项技能:基本胜任能力,具体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计算能力;适应能力,具体包括创造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群体共事能力,包括团队工作能力、人际技能与协调能力;影响力,具体包括分享领导能力与理解组织文化能力;沟通能力,具体包括说和听的能力。王大超等人(2008)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总结出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能力,前15项能力依次是:自信、主动性、面试技能、富有主见、寻求支持、专业技能、人格特征、口头表达、专业知识、信息收集处理、社交导向、坚韧性、正直诚信、主动学习、问题敏感性。郑学宝,孙健敏(2005)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参考国内外有关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指出大学生成功就业需具备5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知识包含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法律常识、现代科技常识、人文科学与哲学常识以及专业知识;而技能包含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学习力、执行力、创新能力、反省力、专业技能;品质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包含个性特征、工作作风、气质风度和生活作风;身心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综上所述,就业能力对大学生顺利就业与择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
(一)基本研究程序
1.确定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构成因素。通过对已有关于就业心理素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编码,同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部分心理教师、毕业生工作负责人和研究生,初步假定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成分,然后编制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成分调查表,对广东省心理学专家、高校辅导员、负责毕业生工作者、高职学生和企业人士进行调查。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构成因素。
2.编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评量表”。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根据专家意见和初试结果对题目进行修订,最后确定50个题目作为预试问卷条目,编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评量表”,编制量表过程分为预测研究和正式研究两部分。在预测研究中,随机抽取广东不同高职院校600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对预测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对预测量表的部分题目进行删除、修改和增补,编制出新的测试问卷,进行正式研究。正式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对正式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删除部分题目,组成最终的正式量表。最后采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手段,对正式量表的测量学特性(信度)进行考察,以进一步衡量自编量表的实用性。
3.调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现状。采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自评量表”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即将毕业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有效回收率为91.6%。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等统计方法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1.通过对测试结果的项目鉴别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50个题目的t值都值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2.通过相关性检验,根据Kaiser提出的因素分析的适合性准则:KMO系数在0.80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小于0.01,样本数据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对照该标准,KMO抽样适当性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样本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3.测试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我们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各因子所包含的项目,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分别对六个因素做了如下命名:
第一个因素包含7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灵活性”、“迁移能力”、“未来规划”、“角色转变”、“主动性”、“自觉学习”、“表达准确”7项。这7项内容都与适应就业环境有关,因此命名为“就业适应素质”。
第二个因素包含4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礼仪”、“大局观”、“同理心”、“完美倾向”4项,这些都与在职业中取得优秀绩效的优秀品质有关,因此命名为“职业品质”。
第三个因素包含4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人际拓展”、“人际建立”、“人际交流”、“人际维持”4项,这些都与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命名为“就业人际素质”。
第四个因素包含4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勤奋”、“及时性”、“踏实”、“虚心”。这些都是在职场中必须具备的优秀工作态度,因此命名为“就业态度”。
第五个因素包含3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重视细节”、“察言观色”、“条理性”3项。这些基本都与细节的处理有关,因此命名为“就业细节处理能力”。
第六个因素包含3个题目,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合作”、“执行力”、“乐观”3项。这些都是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表现所具备的素质,因此命名为“就业提升素质”。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2.332%,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由就业适应素质、就业品质、就业人际素质、就业态度、就业细节处理能力和就业提升素质六个维度组成。
三、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结果讨论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包括就业适应、就业提升、就业人际、就业态度、就业细节处理、就业品质6个维度组成,包含25项具体的就业心理素质。6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方差累计解释率为52.332%,其中,就业适应的方差解释率为11.264%,是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最为重要的因素。
就业适应素质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第一要素,包括灵活性、迁移能力、未来规划、角色转变、自觉学习等素质。就业适应是本研究得到的一个颇具有大学生特色的就业心理素质,这在其他研究中的心理素质并不多见。此项素质是与女大学生群体紧密相关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之时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变,如果在学生与工作者这两个角色间不能处理好,那么很容易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不良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需要练就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适应能力,只要适应了工作环境才可能开展其他工作,这有利于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
就业品质也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重要的心理素质,包括礼仪、同理心、大局观和完美倾向。为了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表现良好,必须具备一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中基本的礼节必不可少,较高的同理心有利于准确的把握上司和同事的心理以做出符合他们期望和需求的事情。另外,大局观和完美倾向可以督促女大学生把工作做到符合工作要求,有利于取得优秀绩效。
就业人际素质包括人际拓展、人际建立、人际交流和人际维持。初入职场环境,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归属需求。她们渴望快速的融入整个人际关(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系网络以减少自己的孤立感。多项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良会对女大学生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导致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离职意愿提高,因此,人际建立、人际交流等素质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职场中重要的心理素质。
就业态度包括勤奋、及时性、踏实和虚心。“态度决定一切”,为了在新的工作中表现优异,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勤奋、踏实是取得优秀绩效的必备条件,工作任务及时完成体现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初入工作,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虚心是一项重要的素质。
就业细节处理包括重视细节、察言观色和条理性。有一句名言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许多细节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工作绩效,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细节问题的处理。为了不得罪上司和同事,察言观色的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初次步入职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会面临的很多的工作要处理,这时候工作的条理性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保证女大学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而不会产生混乱情况。
就业提升素质包括合作、执行力和乐观,此项心理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关,现在的工作环境要求员工具有合作精神,此外,工作的快节奏带来的高度紧张与压力感需要新员工尤其是女性员工具有乐观的精神。执行力对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提升素质,目前女性新员工在职场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眼高手低”,缺乏执行力,而执行力强的女性新员工更容易取得优秀绩效,更容易赢得上司信任和重视。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0年课题“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心理素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GZ10047:)】
参考文献:
1.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2.Fugate, Mel. Blake E.Ashforth. Employability:The Construct,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A].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 ,2003
3.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4.陈非,赵西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特征模型初探[J].中国人才,2009(5)
5.王大超,王芳,王欣丽等.大学生成功求职胜任特征模型初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2)
6.郑学宝,孙健敏.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