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1
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以下简称IIA)对内部审计作出了新的定义,强调内部审计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中的作用;2002年,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题为《改进公司治理的建议》的报告中指出:内部审计师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这些定义和建议的出台,让公众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标志着内部审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的日益突显,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成为内部审计理论界与实务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程度,影响组织高层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以及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声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际上一些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纷纷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再造,将部分非核心管理活动改由外部专业化公司执行(王光远、瞿曲,2005;韩洪灵、陈汉文,2008)。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通过持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Ziegenfus,2000 ;Dascalu、Turlea 和Nicolae,2009),在组织中获得声誉,突显其存在的价值 (Sawyer,1995),才能避免被企业边缘化(蔡春、陈孝,2006)。Mihret 和Yismaw(2007)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审计服务的范围和程度、审计计划执行度等因素的函数。多数国内学者以内部审计部门所在的组织为分界点,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组织所面临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内部审计行业管理情况等;内部因素包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等(黄国瑞,2007;吴昊旻、王华;2010)。对于如何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学者们认为,首先是要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因为,内审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独立性保障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因而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毕秀玲、薛岩,2005)。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是高效内部审计部门的首要特征(钱伯斯,2011)。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赵保卿,2001;饶庆林、谭文浩,2010),学者们认为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包括计划、实施、报告等各个阶段。第三,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强调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内部审计团队建设,强化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 (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 的教育,做好对内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等(Hawkes和Adams,1995)。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内部审计质量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完备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包括:《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若干具体准则等。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08年7月,“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更是加速了中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表明我国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规范。2006年,《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显示:内部审计机构归口管理部门是董事会的组织(或下设审计委员会)占到样本总数的46%,而这一比率在10年前仅为10%,说明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正在逐渐增强(王大力、李瑞红和王双彦,2006)。
在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拥有合理地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情况下,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研究的重点也应该将目光转移到审计部门内部,从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个人层面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主体,运用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在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活动中,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必然受到信息加工者即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影响。2010年,IIA通过全球审计信息网络,开展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十项重大变化”调查显示,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增加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十分重要。因此,构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培训体系,促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从而让内部审计质量在内部审计师个人层面得到保障。
(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初,戴维·麦克莱兰德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胜任力概念。学者们在戴维·麦克莱兰德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专业胜任能力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专业能力”,是指个人所掌握的、能够确保完成本职工作的特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价值、道德和工作态度);二是“胜任能力”,是指有能力使工作达到一个既定标准。IIA在1999年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中,从认识技能和行为技能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入门者、胜任的内审人员和内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品质。其中,认知技能包括技术能力,分析、设计技能和鉴别技能;行为技能包括个人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王光远(2007)认为:框架的制定不单单是一个专业技术问题,更是一定阶段多方利益均衡的产物。现行框架只是确保审计质量的最低要求,只涵盖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因而依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在遵守准则的同时,结合实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例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心理方面的能力及特征。
因此,在IIA《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划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知识体系三个部分,并在对各部分内容阐述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结构表,详见表1。职业道德是指符合内部审计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并在职业行为中考虑企业和社会的利益。具体包括:价值观、职业操守和职业进取。知识体系是指能够让内部审计人员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胜任的工作知识结构与框架。内部审计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不断变化和扩展的,应当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具体包括:为职业生涯提供核心技术的基础知识;为职业技能的运用提供有关客户运营及其环境的职业环境知识;为职业提供合理判断与有效实务的职业技能知识。职业技能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客观要求,是衡量内部审计人员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根据IIA的相关规定,从认识技能与技术技能两个维度进行衡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培训体系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培训,是对比培训对象和其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素质间的差距,选出其中差异较大的特征,作为培训的关键内容(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在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个层级的内部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方案设计,使各层级的培训目标设定与岗位要求之间高度匹配,形成动态匹配机制,即培训目标设定能及时随业务变化而变化。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内部审计师实际能力及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差距,并以此为基础设立培训目标、明确培训重点,使培训目标与内部审计师能力提升需求高度匹配。第三,在培训方案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不同岗位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的差异,而且要充分关注和认可同——岗位上不同内部审计师间的培训需求和目标设定的差异,形成以多个课程面对不同水平的课程体系,提高最终培训效果;此外,培训方案设计还应与内部审计师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结合,利用职业生涯这个有效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最后,培训效果评价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运用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估,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结果评估,对培训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作为下次培训的需求,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培训的良性循环,逐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人专业胜任能力。
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培训,不仅能够有的放矢地突出关键内容,提高培训的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弥补自身的“短板”、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增强员工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培训相比,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培训更加关注改变态度、构建技能以及提供知识,使员工个人的发展和组织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因此,构建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培训体系,要从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动机出发,使各个层级的内部审计人员明确了解本岗位关键胜任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培训目标,分析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与培训的需求,对比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力现状,针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不足进行有意识的培训和提升,从而让内部审计质量的构建在内部审计师个人层面得到保障。
三、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基于组织层面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不仅要从个人层面入手,提升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形成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人才基础,更需要从组织层面入手,引入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等具体的质量提升措施,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让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落到实处。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较短,因此企业可以从标杆管理入手,学习与吸收国外先进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管理经验,促进内部审计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身处信息时代,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时间管理系统,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内部审计的部门管理,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实现审计部门人员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
(一)提升管理水平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公司在学习日本公司的运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经营方略。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企业可以重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内部审计模式,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内部审计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包括: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选择比较对象并确认标杆指标、构建系统学习机制、对标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四个步骤。一是确立标杆管理的目标。实施标杆管理,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要站在组织的高度,坚持整体最优化的原则,并非只追求审计部门本身的优化。内部审计部门以组织优化、成本效益、审计质量和人才培训为目标,力求避免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二是选择比较对象并确认标杆指标。标杆管理在选择比较对象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组织,并且便于企业的模仿和借鉴。例如,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部在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向其股东方之一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学习,将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立足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部审计定位、保证审计独立性的组织构架、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等)移植到企业来,通过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内部审计部多方面交流,对比两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管理绩效、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明确标杆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电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努力奋斗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期限。三是构建系统学习机制。标杆管理必须以标杆对象的最佳经营活动作为学习目标,必须能学到新技能、新方法和新思想。这种学习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学习,而应该是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全身心投入的全员学习。例如,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建立了定期的学习交流制度,通过“引进来(请对方公司的内部审计高层领导来公司做专题研讨)、派出去(定期派员工到对方公司学习、进修)”与标杆企业零距离接触,向标杆企业学习,努力使香港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活动与审计质量达到并超越标杆企业,从而增强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四是对标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实施标杆管理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标杆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围绕着标杆管理所确立的目标,采用部门自评与同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分析部门取得的实际绩效与标杆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为新一轮的学习奠定基础。内部审计部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进计划,改进计划在获得公司高层的批准后开展实施并在限定期限内完成,完成情况及效果需经公司高层确认并在下一次同行评审时接受再次验证。通过这样一套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与标杆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二)提高管理效率的信息化工具 在内部审计实践中,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是审计人员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过度的职业谨慎虽然能降低审计失败风险,但是也会导致审计成本增加,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率;反之,过度强调成本效益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高,审计错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内部审计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先进的IT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缓解了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间的矛盾问题。(1)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审计业务信息的集中管理,为审计项目实施和审计工作流程管理提供支持的工具。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部门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在实施审计项目、进行审计管理的过程中,获取和记录有关审计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各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和利用。以TeamMate审计管理系统为例,包括:风险管理、项目计划管理、人员管理、审计项目管理、业务经营分析、现场稽核、内部控制管理、报表管理、业务考核等模块的内容。TeamMate系统最初使用单位多为会计师事务所,目前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开始引入该系统,如大亚湾核电内部审计部门于2010年引入了TeamMate系统。通过TeamMate软件的应用,大亚湾核电内部审计部对审计项目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使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为公司提供增值服务的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实现了工作底稿标准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分级复核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在编写、整理和审阅等低增值环节上的时间明显缩短;实现了 TeamMate平台的分工协作,多个审计程序可以同时开展;促进了审计人员间的知识共享。总而言之,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标准化管理,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更高、质量更优。(2)时间管理信息系统。在审计项目管理中,审计时间(或进度)、审计成本与审计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审计质量需要充分、足够且合理的时间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受到企业财政预算的严格约束,审计资源不是无限的。审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基于审计时间与审计成本、审计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合理的审计时间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满足审计质量的要求。如果完成既定的审计任务花费的审计时间管理不够合理,过多的审计时间只能是审计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审计效率的降低为代价。因此,要提升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必须在保证审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管理审计时间,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以合理的审计成本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用户满意的最终效果。引入时间管理软件,通过工作时间数据的积累,能够达到如下效果:可以准确的统计审计资源在公司内各部门的分配,能为未来审计业务成本管理奠定基础;有利于总审计师(审计负责人)及时查询审计项目各分项的资源使用情况,了解各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负荷,保证项目按计划进度顺利开展;可以对已实施项目进行工作量的统计,可以准确了解各项目的资源需求,为未来将要实施的审计项目资源分配做好合理的安排;有助于分析审计师的工作效率状况及实际的工作安排,针对各审计师工作情况给予相应鼓励、提醒、指导和帮助。
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影响审计监督的效果,影响内部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作为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工作,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在构建内部审计质量保障体系时,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建立起基于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培训体系,优化内部审计人材的结构、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此外,还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或组织在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标杆管理与时间管理,全面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01086)、江苏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毕秀玲、薛岩:《2005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3期。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审计研究》2007第2期。
[3]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4]蔡春、陈孝:《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框架》,《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
[5]饶庆林、谭文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财务通讯》2010年第4期。
[6]赵保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7]韩红灵、陈汉文:《公司治理机制与高质量外部审计需求——
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财贸经济》2008年第1期。
[8]王大力、李瑞红、王双彦:《我国内部审计情况调查》,《会计师》2006年第4期。
[9]吴昊旻、王华:《事务所规模决定审计质量吗·--对我国政府推动的事务所规模扩张的反思与文献述评》,《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10]黄国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保证问题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1]Dascalu, D.E., Turlea, E .,and Nicolae, F., Internal audit qualiy—A key element for the management decision .Papers, Books from Osterreichish-Rumanischer Akademischer Verein, No.39, 2009.
[12]Hawkes, L.C., and Adams, M.B.,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nal audit: empirical evidence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10 No. 1, 1995, pp. 31-36.
[13]Sawyer, L.B., An internal audit philosophy, Internal Auditor, August, Vol.52, No.4, 1995,pp.46-55.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审计;计算机审计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一批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转变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众所周知,审计的重要内容是会计,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必然影响审计的方法和步骤。如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便导致了计算机审计的产生。
一、会计电算化对传统审计带来冲击
会计电算化以后,在数据处理和工作效能等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系统的数据处理程序、组织方式、审计线索等方面,也必然影响审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当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时,一般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电算化系统的复杂性;会计核算过程不直观;控制弊端的方法不严密;计算机及其存储介质所带来的问题。总之,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转变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后,传统的手工审计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系统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和更复杂,审计人员仅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必须的财务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及审计依据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此外,在审计组织中,还应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审计系统。
(2)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各国的审计界在以往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审计准则和规范,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计算机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标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开发的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应用软件标准等,以规范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的一般原则、计划、内部控制研究、评价与风险评估和审计程序等,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如:传统的记账方法可以从账上看到每一笔记录,而会计电算化下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如一个月或一旬才打印一次,在尚未打印以前,只能凭借机器阅读记录。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这样一来,审查取证的方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再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从字迹上辩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计算机只能按统一模式输出资料,无法从记录上辩认记录人,它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痕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其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4)对审计作业手段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下,审计人员如果再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进行审计,将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计算机转变,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和应用技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
二、信息系统的特有风险决定了必须实行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信息系统一方面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便利,一方面也带来了风险。在计算机环境下,除了有意篡改或伪造会计记录等人为的因素之外,又加入了计算机技术因素,因此出现了新的特有风险:
(1)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对人员接触系统缺乏控制,数据的毁损和失窃,对外来入侵者和病毒入侵缺乏严密的防御。
(2)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不合逻辑。由于系统开发人员并非专业的业务人员,对业务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由此可能导致无法准确地反映业务的实际发生状况,进而导致管理和决策的失误。
(3)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虽然计算机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等特点,但它毕竟是一种机械工具,在进行业务处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硬件的故障,软件的设计因素,用户非有意的操作错误等都有可能导致差错发生。
(4)不能消除人为的舞弊行为。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日益扩展,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盗窃的犯罪案件随之出现,并且在数量上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计算机犯罪舞弊行为主要发生在不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舞弊的手段具有极大的隐蔽性,造成的损失更加惊人。因此,在会计电算化以后,对其监督更有必要,计算机审计工作也就变得非常迫切了。
三、发展计算机审计,实现审计信息化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向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研究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各种审计问题,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和内容,使它具有向审计人员提供可靠资料的功能,并逐步培养一批合格的计算机审计人才,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
1.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为了能够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业务软件和审计软件的操作,通晓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为此,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要对普通应用人才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职人员培训和未来人才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对普通在职人员培训的重点,除一般的字处理、制表软件的操作外,应着重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包括利用被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EXCEL和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的技术方法,并逐步适时地加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与网络的安全问题、有关控制及其审计等内容。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重点可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的功能或应用程序审计、网络安全审计和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方面。对未来审计人员的培养,应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内容,并把计算机审计列为必修课。
2.进一步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的法规和准则
为规范我国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相应的准则和规范。审计署1996年12月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9年2月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1月16日了《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计算机审计的一般性操作规范。但计算机审计实施过程还没有规范化,应就其共性的内容和环节加以规范。主要的实施程序应包括:①会计系统的检查;②原始数据采集;③确立计算机审计目标;④选用通用审计软件,通用审计软件操作的步骤;⑤选用计算机程序语言,代码编制构想;⑥原始数据加工处理;⑦分析作出结论等。上述内容应分别在计算机审计方案、工作底稿、审计报告中加以描述存档。
3.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计算机审计软件
发展计算机审计,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提高我国审计软件的质量和实用性,做好软件的开发和优化工作。软件开发人员必须深入审计工作第一线,审计软件的分析设计要有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参加。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还属在使用和改进过程中的原型,只有加强使用者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才能使用户把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及时反映给开发者,开发者广泛地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更好地总结出审计的算法模型,使审计软件不断优化提高,真正成为有效的审计工具。要统筹安排,立足于从较高的层次上组织开发和建立审计实施系统,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水平开发。要务必在“用”上下功夫,审计机构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结合各自的业务,完善和运用好已统一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等软件,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效果。
4.促进信息集合,形成资源共享
目前审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占有并且能够共享的有效信息不足。一方面是信息不完整,不能对审计决策、审计实施形成有力的信息支撑;另一方面是共享性差,有限的信息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可以参考和借鉴国外的做法,将重要单位的EDP系统互相联结成大型的计算机网络,审计机关或大型的审计事务所可以把自己的计算机终端也联到这些大型的计算机网络上。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有效的网络,分层次地形成信息共享,在此平台基础上,计划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才能方便有效地展开,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参考文献]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3
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加快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作业手段,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计算机审计已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的审计事业正处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发展的技术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国际经验表明,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审计的发展规律,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审计的经验和做法,跟上世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对此,李金华审计长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把信息化建设,把计算机的推,“应用,看成是我们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个方法、手段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必然选择。首先,计算机审计既突出了审计重点,又丰富了审计手段。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改变过去手丁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为可靠。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使得全面审计成为可能。其次,计算机审计拓展了审计空间,提高了审计效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把社会经济各方信息汇集起来,及时地进行综合和分析,完整地把握被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为国家审计在拓展审计空间、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监督服务等方面构筑有利的作业基础和信息平台。
(三)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时效的重要手段。现代计算机技术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并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实行适时监控,从而有利于审计质量的跟踪检查,同时也使得审计质量的控制更加实时有效。此外,对审计人员收集的各种电子数据,可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高效、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审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审计技术和手段的一场深刻变革。但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正阻碍和制约着地方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疗式、审计作业方式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二)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审计机关信息化程度与被审计对象不对称。造成计算机审计的“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一方面,在金融、税务、社保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领域,由于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与这些部门相比开发较晚,以及其他原因,使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难于满足对这些行业的审计需要;另一方面,在涉及农业、基本建设等领域又由于审计对象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具备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审计还存在不少误区,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首先,计算机审计审前准备不够充分,审计重点不够突出,制定的审计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其次,存在“五重五轻”现象。当前,个别地方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开发轻推广、重数据库构建轻加载更新、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计算机审计作用的发挥。此外,计算机审计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一方面,尚未对分散的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从而造成审计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有的审计机关局域网与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还没有为联网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五)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计算机审计的开展。首先是对计算机审计有抵触,觉得我们不能保护被审诂单位的信息、有可能损坏信息系统。其次是国家的法律规定不明确,在相关单位配合方面,缺乏可操作性使我们的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其三是所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料不全,数据库五花八门甚至加密,给政府和审计对信息系统的检查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三、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的几点建议
信息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审计工作的理念和行为。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将要失去审计的。资格”。为适应我国经济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计算机审计。
(一)要克服两种倾向,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通过,审计机关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审计人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审计人员已初步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这一点好多人认识不清,不以为然)”,但还不够全面、深刻,难以克服两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计算机审计是辅助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二是认为计算机审计专业性太强,高不可攀,离自己很远,只要由计算机审计科室和专业人员完成即可,和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计算机审计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全面准确地理解计算机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全员培训,为计算机审计储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计算机审计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审计人员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思路结合的能力。因此,地方审计机关首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以应用为导向,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用什么,力争学用结合,提高培训实效。其次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而……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再次要确保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让更多的审计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三)要营造一种“以结果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激励机制,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计算机审计对我们来说,本就是创新,所进行的工作,没有成例可循,从审计开始到审计结束和我们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这必然会造成传统审计方式与现代审计方式的冲突。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根本目的,也是关键所在。转变观念、强化培训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要强化对审计项目;进行计算机审计的考核力度,通过激励机制阿导向作用,着力营造鼓励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氛围。对于计算机审计取得优异成绩的审计项目。部‘门或审计人员,要给予表彰奖励:此外,要及时组织各科室开展计算机审计情况交流总结,互相启发,成果共享,为尽j陡提高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4
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财务预算、施工成本、合同管理、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对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旨在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更好的完成企业制定的经济目标和任务,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
自“中国中铁”整体上市以来,内部审计在中铁各局、处、子分公司内部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能够在竞争中求发展,施工企业要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建立全面的内部审计体系,采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更好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改善企业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普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中铁总公司整体上市以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回顾,发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内部审计意识薄弱
施工企业一直以保质量、抓进度、控成本和重安全作?槠笠档墓芾砟勘辏?重心放在工程中标、项目生产进度上,忽略了内部管理,没有树立内部审计的意识[2]。长久以来,施工企业对审计工作始终抱着走过场的态度,没有把审计部门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一直以来,施工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每年的例行审计,通常由财务部、物资部、合同部、工程部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审计组。由于审计组成员隶属于各个部门,而非专职从事审计工作,因此审计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受中铁总公司上市以及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设立了审计部。由于审计人员的人事调动、薪资待遇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决定,从而限制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三)审计部门人员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
施工企业审计部门的人员一般来自财务部门,导致审计部门人员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人员来源的局限性,导致审计部门缺少具备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才。长久以来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其他部门的优秀人员看不到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从而不愿意从事审计工作。
(四)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工作经验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随着业务的多元化,施工企业除了国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现已将触角延伸到国外基建、资本运作等领域。企业业务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审计人员数量不多,具有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工程项目上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较晚,目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模式仍然着重于事后审计,忽略了事前和事中审计的重要性,导致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舞弊。目前,施工企业审计手段单一落后,普遍还停留在原始的审计方法上。由于计算机审计未能够普及,导致降低了审计效率。
(六)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经济责任处罚难落实
施工企业实行集团公司、各处、子分公司、项目部分级管理,受人力和物力资源、施工地域、施工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原因限制,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较低,审计结果的时效性保证不了。
目前我国内审法律和企业的审计章程,对审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没有具体的处罚制度。对审计人员的约束性不强,审计质量只能依靠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同时,对其他人的处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处罚结果往往有失公允或不了了之。
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改善建议
本文针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施工企业应不断强化员工的内部审计观念,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对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和评价,更是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有效内部控制和提升经济效益服务的。施工企业应对内部审计准确定位,强化内审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二)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企业首先要避免安排其他部门人员兼职审计,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合理配置内部审计人员,严格考评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领导层要主动支持和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确保其独立于各部门。
(三)扩大内审队伍,加强审计人员培训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质量的好坏。企业一方面要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建立一支高效、自律的审计团队;另一方面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队伍的扩大和建设需要不断吸引专业精、责任心强的审计人员的加入。首先,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企业的审计人员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熟悉国家的内审政策,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其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面了解施工企业的行业知识,熟悉公司各部门和各项目部的生产经营情况。最后,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专业的审计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四)改进审计方法,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合理审计模式和的先进的审计技术是高效、高质审计的保证。随着施工企业审计任务量逐年增加,为了提高审计的效率,施工企业的内审部门需要改进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
施工企业以国家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为指导,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内部审计模式,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改善企业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加强项目开工前审计,领导任期中审计,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企业由传统审计技术向现代审计技术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克服分层管理、审计地点分散等实际困难,提高审计效率,完善审计程序,降低了审计风险[3]。
(五)确保审计结果的有效实施,建立问责机制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5
【关键词】 企业集团公司; 内部审计; 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能力模型
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审计保障机制的根本条件。尤其是作为产权多元化、业务多样化、管理区域多面化和组织结构多极化的大型企业集群,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公司加强管控、提升价值的有力工具。而要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目标,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没有一支具有高度职业责任感和专业胜任能力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很难长效持久。尤其是当前面临审计业务复杂性、内部审计地位弱势性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考验,内部审计人员要做到顶“天”立“地”,确实挑战巨大。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公司的高层领导能够高瞻远瞩,躬亲垂问,充分重视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的成长、成才及切身利益,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奠定基础。
国家审计署“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研究”重点科研课题组(2012)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了大量调研,其中关于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是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在此结合调研成果试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显著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
由于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内审工作给企业带来审计成果的示范效应,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职业发展等正进入审计战略规划之中,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使得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如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该公司的审计部和审计服务中心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员工占70%以上,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70%,审计和会计专业人员近80%。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农业银行等集团公司则要求总部审计人员必须至少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出国培训学习的机会,要求具备适应国际性、复杂性业务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审计人员规模及岗位设计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普遍现象是任务繁重、人手紧张、人员配置不够科学合理、人与事不相宜、内部审计人员任务多头、岗位职责与人员需求不明,导致审计精细化程度不够,审计成效不明显。
(三)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规范遵循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
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了大幅提升,在学历、专业技术资格、年龄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但不少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水平、执业经验、沟通协调能力、职业价值观等方面与现代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复杂或特殊的经营业务,尤其是审计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对比较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也备感头痛,专业胜任能力还有待提高,诚信、客观、公正的执业勇气也需进一步磨练。
(四)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发展机制缺乏激励性
相当比例的集团公司还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规划发展机制,审计人员职业晋升空间有限;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不够合理完善,对审计人员的考核指标不够合理明晰,福利待遇相对其他人员激励效果还有差距。调研显示,内部审计人员普遍感觉薪酬待遇相对较低,根据对影响内部审计人员薪酬待遇因素的调研,有80.15%的受访者选择了内部审计工作受重视程度这一因素,75.57%的受访者选择了业绩考核制度。这说明内部审计人员之所以感觉投入与回报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足够重视,业绩考核还不足以体现内部审计价值。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
二、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
企业集团公司应从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人才素质模型,通过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和职业发展机制等全面打造符合内部审计工作需求的、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队伍,以保证履职尽责。
(一)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塑造
企业集团公司应积极重视做好职业道德相关规范的制定,并研究实践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和胜任能力等核心价值观的根植,以先进的职业道德文化引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集团公司领导、首席审计执行官、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协同推进,长期演化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尤其是内部审计首席执行官和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当成为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通过其率先垂范以及培训交流等形式,在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中间塑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客观公正、勇于坚持的职业操守,以良好的职业形象示人。
(二)审计人员选拔机制的设计
1.合理进行内部审计人员规模配置与岗位设计
首先,集团公司应结合本单位内部审计发展战略、审计计划需求、审计工作量、人员变动、人员绩效考核等因素,对审计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审计人力资源长期及短期需求规划;其次,应根据内部审计管理目标和要求,科学进行审计人员岗位设计,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制定明晰的岗位说明书,保证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最后,应考虑岗位的适度动态轮换,以激励为原则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持工作新鲜感,提升工作绩效。
2.构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是指对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岗位配置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特点、内部审计业务对象进行分析,明确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胜任能力指标体系。IIA《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指出,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标准的综合指标根据属性,可分为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两类。设计胜任能力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语言能力(中文书写及表达能力)、学历水平、专业背景、审计专业知识水平和实务工作经验、内部审计工作资历证明、内部审计工作其他相关业务知识水平、文案工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关系管理能力,尤其是要选拔既懂审计业务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能力模型应与审计发展战略、内部审计职能、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以及公司整体人力资源需求相匹配,并进行动态调整。
(三)审计人员培养机制的设计
1.制定科学的审计人员培训计划
针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模型提出的要求,编制相应的评估问卷,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技能测试及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培训计划,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该考核评估结果也可为审计人员的职称职务晋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2.多渠道、多方式培养锻炼审计人员,提升业务技能
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实行审计项目主审轮流负责制和岗位轮换学习机制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锻炼审计人员,提升其业务技能。审计项目轮流主审负责制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项目组内应建立共同讨论、畅所欲言的氛围。首席审计执行官应率先垂范,起到传承的榜样作用。岗位轮换或异地交流对审计人员专业技能提升和掌握公司实际运营状况更有帮助。集团公司既可以从业务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加入审计团队,也可以鼓励审计人员到业务部门工作。
(四)审计人员考核机制的设计
1.企业集团公司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上而下地建立以内部审计人员为对象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中应涵盖总部审计部并以项目形式向各审计分部抽调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明确抽调人员在抽调期间的绩效考核评估程序、考核比重及考核指标分析等相关的制度规定。
2.企业集团公司应将考核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坚持正向激励为主的原则,充分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权益,激励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动力与热情。
(五)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职业发展机制的设计
对于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需要设计充分的职业发展机制来确保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内部审计人才队伍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要给予审计人员积极充分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1.为内部审计人员持续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透明通畅的审计业绩晋升与调整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意识与专业知识自修习惯,创建内部审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发展愿景,使内部审计部门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
2.提供富有成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富有成效的精神激励,包括事业激励、声誉与地位激励、权力激励、晋升与解职威胁激励、道德与情感激励等能够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使命感与职业成就感。比如在全公司定期授予奖励证书、定期公开表彰、经验交流和交付责任更重大、意义更重要的专项审计任务。
合理的物质激励,包括较为可观的工资奖金、股票股权等福利待遇,可以鼓励与刺激员工努力进取以提高审计工作绩效,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考虑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之外,集团公司还应充分照顾、解决审计人员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实际困难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时现,毛勇.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 王光远,译.内部审计思想[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贾云洁.从战略角度谈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策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5-49.
[4] 仲福英,赵永军.内部审计应对信息化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1(2):44-45.
[5] 张丽艳.对我国内部审计领域人力资源建设的相关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1(4):59.
[6] 戚振东,王芳.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审计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0(5):28-33.
[7] 张庆龙,王宝庆.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人力资源保障[J].中国内部审计,2011(11):28-29.
审计人员培训方案范文6
【关键词】 国家审计机关; 聘用审计; 成本; 效益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机理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定义
笔者这里所研究的聘用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遇到审计力量不足、相关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要求时,聘用外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其他专业机构(以下统称“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能承担所有的审计工作,而且要受到审计机关指导和监督。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中介服务,并收取相应费用的组织。受聘中介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审计的形式包括:委托中介机构承担某一审计项目或某一审计项目中的主要或部分工作任务;聘用专业人员参加审计组工作。以上两种形式,均需由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担任审计组组长,运用被聘用中介机构或者专家的审计结果,并对被聘用中介机构或专家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从法律意义上讲,在聘用审计中,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与被聘用的中介机构签订合同形成了委托关系,即国家审计机关是委托人,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则是人,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实际上是以国家审计机关的名义从事审计业务,其最终的法律后果由国家审计机关来承受。在这种情形下,国家审计机关与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专家之间是委托和被委托的法律关系,其具体权利义务受委托协议约束。因此,委托人与受托人的关系是法律关系。作为委托人而言,委托事项应该具有可委托性,即委托事项应该是法律没有禁止委托他人代为的情形。同时,受托人必须要有独立从事审计业务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应该具有相关的专业胜任能力。假如被聘用的中介机构或者专家不具有相关的胜任能力,则此种聘用是违法且无效的。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动因
聘用审计涉及三方关系,包括聘用审计的委托方,受托方和被审计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一般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受托方是指被聘用机构或者专家;被审计方是指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聘用审计中的审计实施者既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又包括外聘的机构或专家,也就是说审计实施者包括聘用审计关系中的委托方和受托方,这也是聘用审计比较特殊的地方。其中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的实施中居于主要地位,其应该对审计的过程及结果负责,而被聘用的机构或者专家主要是对审计实施起到辅助作用。由于聘用审计中的委托方同时也是审计实施方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审计机关需要对被聘用的机构和专家进行监督和评价。
最早提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原因是由于政府机构的改革和竞争的加剧,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国家审计业务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这种威胁促使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借助外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术,从而增强审计的效率(Joint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1989,1996;Price Waterhouse,1995;Maddock等,1997)。Raman & Wilson(1994)通过分析1984年至1987年的数据,指出严密的聘用审计机制可以减小审计人员在国家审计中的道德风险。Gansler (2002)指出组织严密的聘用过程可以给聘用者提供相关信息,识别出合格的被聘用者,达到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的目的,即提高审计质量。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动因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另一个是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性,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具有垄断性,不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具有竞争性,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存在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较高。因而,广大公众对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都存在疑虑。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国家审计机关中采用聘用审计机制可以减小或者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Copley & Doucet,1993; Raman & Wilson,1994;Jesen & Payne,2005)。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成本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含义
经济学上所说的成本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该定义包括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此,政府审计成本就是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达到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资源的消耗或付出。
刘洪波(2007)指出狭义的政府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审计活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广义的政府审计成本是指一切与政府审计活动相关的,为达到经济监督和评价的效果,取得预期效益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政府审计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政府审计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主要是日常维持费用,包括人员基本工资、日常办公维护费用等。变动成本是指围绕审计业务数量或审计项目而变化的支出,包括差旅费、审计组办公用品耗费等。
刘正毓(2010)指出国家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的货币表现。广义上的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在经济管理和监督活动中用于审计支出的费用总和。狭义上的审计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完成各个具体的审计项目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货币表现。狭义的国家审计成本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一是工资成本;二是社会保障成本;三是购置成本;四是公务成本;五是业务成本,指支付的印刷费、图书报刊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租赁费、咨询费、鉴证费等;六是潜在成本,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意见不恰当、审计处理处罚不当可能引起的诉讼或赔偿,以及审计声誉的损失;七是其他成本,指不可预见的各项支出,如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赞助等。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和人员在聘用审计活动过程中,为实现审计目标而发生的各种资源的耗费。其应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根据经济学的概念,显性成本是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隐性成本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是由于企业或员工的行为而有意或者无意造成的具有一定隐藏性的将来成本和转移成本,是成本的将来时态和转嫁的成本形式的总和。
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后的审计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成本(包括外聘人员和内部人员的工资费用),购置成本(为实施此次审计所发生的项目建设费用,交通工具、专用设备、信息化及办公自动系统维护等的购置费用等),公务成本(指支付的办公费用、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车船燃料及维修费、修缮费、劳动保护费、各种保险费和外事调查取证费等),业务成本(指支付的印刷费、图书报刊资料费、人员培训费、租赁费、咨询费、鉴证费等)。
隐性成本主要是由于采用聘用审计会对国家审计机关带来风险产生的。根据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外包业务一般会引起四种风险:锁定风险(lock-in),合同修订风险(contractual amendments),无法预测的转换与管理成本风险(unexpected transition and management costs)和诉讼风险(disputes and litigation)。锁定风险是指聘用者对被聘用者具有依赖性,一旦与被聘用者终止合同,聘用者会遭受很大损失的可能性。锁定风险主要是由于聘用者在选择被聘用者时,限制竞标的数量,聘用者缺乏外包业务的相关知识等原因造成。合同修订风险是指由于未来的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聘用方要修改合同,则造成高成本的可能性。该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的改变和中断,外包业务的不确定性等原因造成。无法预测的转换与管理成本风险是指存在隐性或者低估成本的可能性。它主要是由于聘用者缺乏外包业务的专业知识,导致外包业务与不外包业务的重复等原因造成。诉讼风险主要是指聘用者被第三方诉讼的可能性。它主要是被聘用者不完全具有外包业务的专业知识,无法评价被聘用者的业绩,造成第三方损失等原因造成。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的聘用审计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外包审计业务给外部的中介机构,因此,也会涉及到上述风险(在我国,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机构,不涉及诉讼风险)。这些风险都会给国家审计机关带来额外的费用,属于隐性成本。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两种观点:
一方面,学者研究发现竞争的环境能够减少提供服务的成本(Copley & Doucet,1993; Bandyopadhyay & Kao,2001; Cavalluzzo,2002; Jesen & Payne,2005等)。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国家审计业务的竞争,那么在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机制,就可以减少审计成本。Lowe等(1999)指出由于审计是外部中介机构的核心业务,它们会在增强技术效率方面投入更多,从而外聘人员比内部审计人员更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效率,节约审计成本。
但另一方面,外聘人员如注册会计师比国家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由于外聘机构,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受管制的行业,它要求执业的审计人员取得专业职格才能提供鉴证服务,而且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国家审计机关所承担的责任小于外聘中介机构。Arens & Loebbecke(1994)和Seaberg(1996)研究也发现企业在外包审计业务时,会把一些控制测试交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以便节约外包的成本。可见,聘用审计也可能导致审计成本较高。
(三)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仍然可能签发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被审计对象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影响。被审计对象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前就存在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它主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如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如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地理位置、行业风险等),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如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等)有关。审计风险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期望审计风险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大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大小;二是较高的审计风险将增大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外聘人员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2.外聘人员的素质及胜任能力
在聘用审计中,外聘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审计活动受到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影响。外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直接影响外聘审计人员的取证数量和审计判断,直接影响外聘审计人员发现错误和舞弊的能力,从而影响审计成本效率和审计效果质量。
3.国家审计机关采用聘用审计的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计划的一部分,是实施审计的事前规划,如果审计方案制定得合理、有效,可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小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能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审计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审计成本,另外审计方案中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也间接影响审计成本。
三、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的效果分析
(一)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效果的定义
审计效果实质上就是审计质量。理论上,西方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定义审计质量。一个是过程观,即认为审计质量就是审计过程要遵守审计的相关规范(GAO,1987;Cook,1987;Hardiman et al.,1987; O'Keefe等,1994;Aldhizer et al.,1995;Brown & Raghunandan,1995;McConnell & Banks,1998;Tie,1999;Krishnan & Schauer,2001;Lowensohn & Reck,2004)。一个是结果观,即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并且报告客户财务报告中错误的联合概率(DeAngelo,1981;Dopuch & Simunic, 1982; Simunic & Stein,1987;”O’Keefe & Westort,1992)。由于过程观和结果观各有其严密的逻辑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更多的学者将程序观和结果观相结合来界定审计质量,如Sutton & Lampe(1991),Copley & Doucet(1993),Raman & Wilson(1994)。
我国国家审计的审计质量与西方国家审计质量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行政性特征,使得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不仅包括“发现”和“报告”违规违法问题,而且还包括“纠正”违规违法问题(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国家审计质量的行政性特征包括:第一,对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处理;第二,监督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单位纠正问题。董延安(2008)指出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体系由对审计中两个过程的考核评价指标构成。这两个过程是:审计第一过程―――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检查过程;审计第二过程―――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意见对本单位工作的纠正过程。赵劲松(2005)指出国家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规范的情况和当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时,审计人员发现、报告违规违法行为,并予以纠正的联合概率。
本课题组认为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是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满足政府、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等审计需求方的程度。应从两个层次来衡量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一个是审计过程,涉及到审计方案、审计方法与程序、审计证据;一个是审计结果,涉及到审计查出的违规违法金额、审计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
(二)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对审计成本的影响有两种观点:
一方面,根据资源优势理论,企业看作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资源组合者。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由企业之间争取资源比较优势的竞争所组成,资源比较优势将会产生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进而产生一个优异的财务绩效。一般认为,外聘中介机构为了取得比较优势,会掌握最新的技术资源,拥有合格的技术专家(Barr & Chang,1993; Aldhizer & Cashell,1996; Anderson,1996; Kralovetz,1996;Powell,1997;Dunbar & Philips,2001; Beaumont & Costa,2002等)。还有学者也认为竞争可以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White,1975; Spence,1975; Leland,1977)。因此,聘用审计机制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
但另一方面,由于外聘审计人员与国家审计人员一样,接触企业不久,对企业的情况了解不深入,审计中不一定能够发现重大问题。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1987) 和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1985,1986)的研究表明聘用的中介机构给国家审计机关提供的审计质量低。O’Keefe等(1994)和Brown & Raghunandan (1995)分析了为什么外聘中介机构提供的审计质量低,主要原因是由于聘用时间短,中介机构不愿投入太多对实施国家审计业务的人员进行培训,造成外聘审计人员不具有国家审计业务的专业知识。Chong等(2009)也指出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对外聘中介机构实施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一般3到5年就会换掉外聘机构,因此,外聘中介机构没有动力对业务人员进行关于国家审计的知识培训。
(三)影响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质量的因素
1.外聘机构的信誉
外聘机构的信誉可以通过外聘机构的规模和受处罚情况来反映。外聘机构的规模可以通过外聘机构业务收入规模来表示。一般认为,外聘机构的规模越大,其业务开展得越好,其信誉越好。如果国家审计机构聘用的外聘机构的信誉好,则聘用审计的质量就会越高。
2.外聘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外聘人员是否具有从事该项审计业务的能力。本课题组认为可以通过外聘机构进行国家审计业务的年限和外聘审计人员具有国家审计项目相关知识水平来衡量专业胜任能力。一般认为,外聘机构实施国家审计业务的年限越长,则外聘机构对国家审计准则和业务越熟悉,外聘审计的审计质量越高。外聘人员具有的相关国家审计项目知识越多,越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业务,外聘审计的审计质量越高。
3.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
外聘人员是否在聘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也是影响聘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外聘人员应该在聘用审计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具备应有的关注和怀疑态度。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外聘人员在聘用审计过程中既应该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又应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应有的关注和怀疑态度是指外聘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勤勉,对收集到的证据认真审核,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单方面提供的证据,更应该关注,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4.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的配合程度
由于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是就某些项目聘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人员与国家审计机关越配合,两者的冲突越少,则采用聘用审计的质量越高。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一些奖惩途径,来激励外聘人员认真完成审计任务。
5.国家审计机关对外聘机构和人员的选择和监督
外聘审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国家审计机关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外聘机构和人员,如果国家审计机关没有选择正确的外聘机构和人员,则会导致审计的失败。此外,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最终对审计结果负责,其应该对外聘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通过指导和监督可以避免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错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四、基于成本效率角度,国家审计机关实施聘用审计的 措施
(一)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外聘机构和人员的相关规定和条款,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
审计署虽然于2009年印发了《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办法对聘用审计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的权利义务作了简单介绍,但并没有详细条款用于说明国家审计机构如何规范聘用审计的管理。聘用审计可分为确定预算阶段、公开招标阶段、公正竞标阶段、签订合同阶段、监督检查阶段和质量评估阶段,对于每个阶段应该遵守的规定和标准目前还没有,对于外聘机构或外聘人员选择的标准、对外聘审计的监督和指导、与外聘审计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对外聘审计人员和机构的考核和监督、外聘审计收费标准等内容也没有具体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制定详细的规范以强化国家审计机关对聘用审计的过程控制。
(二)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强化对聘用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
在聘用审计的计划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应注意人力资源的劳动价值与时间资源的配置。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配置是审计成本控制和审计质量提高的重要一环。首先,严格审计时间管理。审计时间管理就是根据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的情况,研究如何在每个被审计领域分配时间,并配合人员的分配,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其次,严格审计程序控制。审计程序是收集审计证据的主要途径,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一般是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程序,从而收集到相关和适当的审计证据。但是审计程序是有成本的,审计程序越复杂,则审计成本越高,可能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
(三)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聘用审计的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相关的部门组成现场审计工作监督小组,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采取三级复核制度:在收集证据阶段,应该由审计组组长进行复核;在外勤工作结束时,应该由国家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复核;在签发意见前,应该由分管领导进行复核。审计组长对外聘人员形成的工作底稿进行逐张复核;业务部门负责人所做的复核为第二级复核,主要是对一些重要的审计事项、存在争议的审计问题进行复核;分管领导实施的第三级复核、主要是对重要的审计工作底稿、查出的重大审计问题,准备签发的审计报告等内容进行复核。
(四)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外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国家审计机关如果某个项目要采用聘用审计,除了在选择外聘人员时,注意对外聘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考核外,还应该对外聘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培训。聘用审计的培训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审计职业道德的培训,另一个是审计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第一部分对职业道德的培训,应该强调在审计过程中,遵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态度,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此外,外聘人员应该对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秘密进行保密,不能没有经过允许对外披露。第二部分是对审计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程序等。所有这些培训不应当限于泛泛的、短期的、一般性的培训,而应当是专业化的、针对性很强的、长时间的深度培训。
(五)国家审计机关应加强对聘用审计的考核
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审计项目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在进行审计收费约定的时候,可以把考核情况列入其中,比如在审计初期先发给被聘用机构或人员部分审计费用,审计结束后,对考核合格的被聘用机构或人员发放剩余的审计费用,对于不合格的则需要减少审计费用。每年再根据已完成的单个项目考核结果组织一次对中介机构或者专家的汇总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纪律、业务基础工作、审计成果等方面,并做好考核记录。还可以建立审计质量保证金制度,被聘用机构或人员一经聘用,一次性收取一定数量的审计质量保证金;聘用期满,没有质量问题和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全额退还保证金。
(六)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外聘中介机构库和专家库
国家审计机关结合近几年来社会机构评标情况、审计质量综合考核结果、项目管理人员评价、熟悉审计程序及技术方法等情况,对中介机构综合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并把排序的情况记录入外聘审计中介机构库中,便于下次进行聘用的时候使用。同样对最近几年外聘专家的审计质量、考核情况等进行排序,并把排序情况记录入外聘专家库中。审计机关安排审计项目时将视审计费用的高低通过招标或随机抽样方式选定。考核结果经国家审计机关领导审核批准后,记入外部人员及中介机构考核档案,并以此作为优先聘用外部人员及中介机构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Copley, P. A., and M. S.Doucet. The impact of competition on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al audits[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3(12):88-98.
[2] Jensen, K. L., and J. L. Payne. Audit procurement: managing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fees in response to agency costs[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5(24):27-48.
[3] Jensen, K. L., and J. L. Payne. The introduction of price competition in a municipal audit market[J].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2005(24):137-152.
[4] 审计署.关于印发《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6.
[5] 巴中市审计局.关于印发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及外聘人员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S].2008.
[6] 董延安.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基于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1):40.
[7] 刘正毓.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成本控制与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02.
[8] 陈希晖,陈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23):160-162.
[9] 李越冬.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动因分析[J].商业会计,201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