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餐具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前言:现阶段,随着我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不断的学习汉语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也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种潮流。饮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生活息息相关,饮食的文化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经典的文化。而产生各国之间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就包含了餐具的不同。因此本文针对餐具设计中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的产生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做出贡献,使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避免因为文化差异产生误解,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补。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也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内涵,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而西方文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下面就针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的特点进行研究[1]。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指的就是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饮食的生产和消费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饮食文化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从开始的茹毛饮血发展到用火烧食物,再到后期唐朝和宋朝的发展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比较繁荣的时期,这些都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主要有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些菜系能够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二)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西方饮食文化是西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西方的意大利菜是饮食文化的鼻祖,而法国菜则是西餐的国王,美国菜是最新兴起的新贵。西方饮食中,日常都是以肉为主,素食作为辅助,这也是西方饮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国家饮食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和德国菜等等。这些菜的特点都能够良好的体现出西方国家在饮食方面比较精湛的厨艺。而西方人为了能够保证饮食的均衡,经常生吃蔬菜,这也是保证其营养不会流失的主要手段和特点[3]。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种植业也比较发达,正因为我国食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多,因此烹饪的技术也多种多样。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其饮食也是以肉类为主,烹饪的技术相对中国也变得简单。同时由于饮食习惯和食物的不同,其餐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在用餐过程中会使用多种类的餐具,并且在进餐的时候会使用刀叉,而中国在用餐的时候餐具就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分类,进餐的时候也仅仅使用筷子和勺子。这些都是中西方饮食观念不同所产生的[4]。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西方的餐饮文化和中国的餐饮文化上有着非常多的区别,就在饮食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就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的过程就是团结和和谐的体现,所以中国一般都是用圆形桌子用餐,这种也是中国的共餐制。而在西方,不管是请客吃饭,还是全家团圆,都是用餐的人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这种饮食方式也被称为分餐制。这两种用餐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餐具使用的不同,西方国家一般情况下在用餐开始到结束,盘子和刀叉的基础数量就是七份,而中国则是一人一份,因此在餐具的设计和使用上就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5]。

(三)饮食内容的不同

在饮食的对象上,中西方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般饮食的主要内容取决于这一地区的气候和主要产物。由于西方国家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因此西方人主要以肉类为食物,素菜则是辅食,西方人几乎每天的食物都是牛肉面包和牛奶,因此饮食比较单一[6]。中国人则和西方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一般以素食为主,肉类为辅助,主食是大米和白面。但是中国由于物产比较丰富,所以菜品样式也非常丰富,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出现了差别[7]。

(四)烹饪方式的不同

菜品的色香味一般都是通过烹饪的手段体现出来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中国和西方的饮食呈现出不同的烹饪特点。中国人把烹饪视为一种艺术,因此烹饪的方式非常多,如:煎、炒、烹、炸、烧炖等,还需要配上各种各样的辅料,这样才能够使食物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中国饮食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方对于餐饮的原料非常挑剔,但是烹饪过程就比较简单,这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餐具设计中的传统饮食文化

(一)餐具的产生

餐具主要就是用在分发和取得食物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其中详细的可以分为:碗、盘、豆、盒等等,取得食物的可以分为:筷子、烧、匕首、刀和叉等。餐具的生产是人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尽管这种发明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从开始发明就意味着其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8]。最早的餐具并不是设计,仅仅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也是人类最早期的简单的发明,同时也开启了人类餐饮文化的大门。现阶段餐具的基本功能和饮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餐具的发明和使用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9]。

(二)中国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其餐具的演变也记录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饮食餐具不断的发展,在原始的陶器阶段,一直到瓷器是餐具的发展顶峰。同时中国人在研究美食的时候还需要与餐具相结合,这样的搭配,才能够使吃饭的时候方便、简单,还能够相互呼应。这种完美的结合使食物和器具的美都得到非常完美的展现[10]。

(三)西方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在野蛮向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人类的进步有着快慢之分,这一点在西餐的餐具上也能够看出,西方餐具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因此发展也比较迟缓。随着12世纪叉子被引入到欧洲国家,人们非常喜欢这一餐具,因此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西餐的餐桌上,刀叉是常见的工具,主要就是用刀叉把食物分成小块,以至于现阶段的西方餐饮中还是刀叉并用。在西方餐具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就是材料的发展情况决定了餐具的发展[11]。

(四)饮食文化和餐具之间的互动

餐具的发展是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也是人们长期的饮食生活中最终积淀而成的,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对于实物的热衷,这样的热衷心态也影响了最新的餐具的使用和发明。例如:咖啡的流行和风靡,致使全球都推出了具有不同种类的咖啡杯和咖啡壶。由此可见餐饮文化和餐具的设计是相互支持的,餐具的使用也能够在餐饮文化的发展中得以继承[12]。

四、餐具设计影响现代饮食文化

(一)进餐的习惯

1、筷子和叉子

筷子和叉子是中西方饮食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使用筷子,需要的就是一双筷子之间的配合,这也是我国比较流程的一种说法,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的因素。筷子的形状比较圆,而且并不锋利,利用筷子使菜品入口,不会伤害人们的唇舌,这也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刀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人的性格相似,例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把食物切开,人们也习惯对于未知的事物刨根问底。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追求,也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13]。

2、合餐和分餐

中国的饮食,实行合餐制度,并且餐桌上鸡鸭鱼肉全都齐全,食物的数量多于食用的数量。而西餐则使用的是分餐的支付,这样也能够保证食物更加卫生,不会浪费,即便是西方人的晚餐也仅仅有六个菜,其中还包括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看出不同饮食习惯中的个体概念。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主要局限在一个区域之内,而西方人的人格一般地立在环境之外[14]。所以在人们和相对自己另一方谈话的阶段,中国人的对方,一般显示出的是另一方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英语中的theother则完全指的是独立的客体,这些情况都能够看出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二)食品的习惯

1、熟食和生食

中国人在饮食上面比较喜欢熟食,特别是喜欢刚做好的比较热的饭菜,例如:中国人认为鱼变冷了之后会变腥,年糕变冷了会变的硬,很多菜品都都是在热的时候才能够包成其原有的味道。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生冷的食物,或者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海鲜。西方人比较喜欢海外的探险,所以人们不在乎吃的东西,经常是生的或者是活的食物就开始食用,而且西方人也认为生吃食物能够节省时间,因此西方人比较喜欢生食,这也就需要使用刀叉和比较大的盘子进行食物的分割,而中国人都喜欢吃烹饪好的食物,所以选择的餐具也是筷子和碗。

2、素食和肉食

早在四千多年之前,中国就进入到了农业的社会,因此这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在餐桌上出现比较多的就是谷物类和蔬菜类,肉食是中国饮食中比较奢侈的食物。而西方国家由于周边环海,面积也很小,因此蔬菜和肉类相比较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西方国家一般以肉类和腻之品作为主食,这也是人们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15]。

(三)烹饪的习惯

1、复杂和简单

中餐在烹饪过程中比较精致,并且文明世界,对于火候和时间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经常出现“盐少许”、“醋较多”的情况,同时中国人也把烹饪方式作为人们表达情感和对生活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而在西方烹饪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油和盐加上食物放在烤箱之中,就能够做出快餐食物,西方人认为时间比较宝贵,这也是形成西方人饮食简单的原因。

2、意境和直白

中餐在饮食中重视的是意境的表达,基本上表现在菜名上,人们认为好听的菜名能够促进食欲,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饮食欲望,这也是中餐中非常重要的意境。而在西方的菜谱中,菜名非常简单,消费者在名称上就能够辨别菜品的原料和做法,因此西方和中国的菜品在意境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由于其菜品的名称不同,因此选择的餐具也不相同,这也是中国和西方饮食上的差异。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文化 中餐 菜名 翻译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在经过韬光养晦之后,也开始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大胆的步伐“走出去”,在全球掀起一阵“旋风”。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曾组织一次网民投票,评选出21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2个文化大国,其中中国位居第二。而在文化大国代表性文化符号中,网民选定的中国符号除众所周知的汉语、孔子、长城、丝绸……之外,中国烹饪赫然在列。可见中国烹饪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也在国际上为大众所喜爱。鉴于此,如何让绚丽多姿的中国饮食文化在走出国门之后进一步深入人心,中餐菜名的正确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精湛的烹饪技艺,还能够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是中外交流的一道重要桥梁。

一、中餐菜名英译现状

幅员辽阔的土地、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餐菜品的名称或折射出地域特色(如火锅),或讲述了一段人文历史(如粽子),或显示出独特的烹饪技艺(如干煸土豆丝)。对于喜爱中餐的外国友人来说,翻阅中餐菜单无疑是他们开启中华美食之旅的第一步。因此,得体、优雅的中餐菜名翻译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美食的期待,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然而事与愿违,在现阶段的中国,菜名翻译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饮食机构的菜名英译不客观、不规范、更谈不上简明优雅。据调查,国内大部分餐馆、饭店的英译菜单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断章取义,更有甚者与实际菜品风马牛不相及,有时连星级酒店也未能幸免,让人贻笑大方。中餐菜单英译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粗心大意、菜名拼写五花八门。菜名英译中出现的最低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单词拼写错误。有的餐馆的厨师推荐不是“白菜汤”(Cabbage Soup ),而是 “Cabbage Soap” (白菜肥皂),提供的餐后小吃不是“Pumpkin Pie”(南瓜

饼),而是“Pumpkin Pee”(南瓜尿);特色主食不是“阳春面”(Plain Noodles ),而是 “痛苦的针”(Pain Needles )。类似五花八门的错误不但丑化了中餐菜肴,还将中国饮食文化大打折扣,让人贻笑大方,实在不敢恭维。

2.望文生义、直接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精妙绝伦,烹饪手法独具特色,所用食材更是难以悉数,其菜名往往浩若烟海、寓意美好,或承载一个凄美动人的历史故事,或引发出一段美好遐想。然而,某些坑爹的翻译却把特有的菜名译成各种诡异的样子,悲剧是从最简单的“干煸土豆丝”(Fuck Hit Potato Silk)开始的…… “红烧肉”(Red Burnt Pork);“白云凤爪”(Clouds Chicken Palm);“番茄炒鸡蛋”(Tomato Fire Egg);“毛血旺”(Hair Blood Prosperous );“驴打滚” (Donkey Rolling),这些简单粗暴的英译菜名在一些餐馆的菜单上仍随处可见,不仅语法上错误连篇,还严重歪曲了原有菜名的意思,让外国友人在翻看这些菜单时一头雾水,对中国美食更是望而却步,找不着北。

3.五花八门、菜名不统一。中餐菜名的翻译,还存在用词不统一的现象。比如对“粽子”的翻译,有的餐馆译成“Rice Dumpling”,有的叫做“Glutinous Rice Dumpling”,还有的叫做“Rice Pudding”;中国早餐中常见的“包子”也被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Dumpling”;“ Steamed Sandwich”等;川菜的代表作“回锅肉”也有“Twice-Cooked Pork”;“Twice-Cooked Pork Slices”;“Twice-Cooked Pork Slices”;“Double Sautéed Spicy Pork”等多种英译名称。同一菜肴的英语名称五花八门,不但让人费解,也不利于中餐菜品形象的塑造。

二、中餐菜名英译失误原因

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以其丰富的食材、流派众多的菜系、变幻无穷的烹饪手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官方公布的中华美食名录中就有5000多种著名菜式,还不包括民间的各种特色菜。这给中餐菜名的英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现阶段,菜名英译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强,且存在理论和实践严重不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中西饮食内容不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赋予其截然不同的饮食内容和烹饪技艺。广袤的国土为中餐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水中的游鱼,陆地上的走兽,都可以取来烹制美味佳肴,如“猫、蛇、猪肝……”。与此同时,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菜肴,如“粽子、元宵、年糕、春卷……”。一些中国特有的菜品在西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菜式,这种饮食的特殊性也直接体现在语言中。当目标语里面并没有与源语言完全对等的词汇时,中餐菜名的英译也无法实现翻译对等的要求。

2.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从饮食观念到餐桌礼仪都全然不同。西方人偏重于食物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持一种理性的观念,烹饪手法相对单一。而中餐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对刀工、火候、器皿以及菜肴的命名更是考究。许多美味佳肴背后都带有一段浪漫主义的色彩,要么承载着一段历史,要么传承出一个典故。有些菜肴是中国特有的,例如“元宵、年糕、粽子”等。有些菜肴单从菜名无法得知其用料,例如“百年好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龙戏凤”等等。这些佳肴的命名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强行进行翻译,那么译出的英语菜名就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

三、中餐菜名英译标准

翻译标准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目前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这是由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来的,这三个标准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并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当中。“信”意为忠信,意思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取舍。“达”就是译文要通达,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雅”则表示译文要简明雅致,用词考究。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现代的翻译家张培基等学者赋予其新的涵义,即――“忠实、通顺”。这就要求译者在保留原文内容、风格、韵味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变通,不可一味进行生搬硬套。这非常适用于中餐菜名的翻译。翻译中餐菜名时,译者应将菜名中的信息充分传递出来,包括食材、烹饪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分析原文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将读者的认知水平考虑进来,既忠实于原文,又通俗生动。

四、中餐菜名英译方法

充分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熟知英译标准,是进行中餐菜名英译的前提。

否则一味凭空设想,天马行空,难免会犯低级错误,甚至闹出国际笑话,让人贻笑大方。将中餐菜肴的食材,形状、味道、烹饪方法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典故充分译出,离不开对以下三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

1.直译法。直译是翻译当中最简单、可取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翻译菜名结构为“烹饪方法+原料+形状”的这类菜肴,这样对等的英译与原有菜名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可以使外宾对将要品尝的美食有一个了解,比如吃到的是什么? 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在进行直译时,首先应熟悉菜品的主料,常见的中餐菜品主料有猪肉、鱼、蔬菜、汤等。其次应掌握主要的烹饪方法,如炒(fry)、蒸(steam)、煮(boil)、白灼(scald)、烧(braise)、炖(simmer)等。再次应确定食材的形状,常见形状有片(slice)、丝(shred)、沫(mince)、丁(dice)、丸(ball)等。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直译:

(1)炒鳝段 Fried Eel Slice

(2)蒸鲤鱼 Steamed Carp

(3)白灼虾 Scalded Shrimps

(4)烤乳猪 Roast Suckling Pig

(5)红烧牛肉 Braised Beef in Soy Sauce

2.意译法。顾名思义,意义就是将原文的意境翻译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菜名中看不出食材、原料及食物形状的情况,比如那些以戏曲、人名、神话传说等命名的“文化菜名”,还有各大餐馆、星级酒店的大厨自创的特色菜式,意译是最好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译者应在大厨的指导下或者利用网络充分掌握菜品的真实内容并努力挖掘出背后的故事之后,因地制宜,灵活翻译,采取避实就虚、舍繁求简的原则进行处理。英译之后的菜名最好能为消费者提供理性的信息,如菜式的原料、烹饪方法、形态等。例如:

(1)寿比南山 Steamed Chicken with Pumpkin

(2)霸王别姬 Boiled Chicken and Turtle

(3)龙凤呈祥 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4)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 Stewed Kelp with Pork Joint

(5)富贵家常菜 Fried Vegetables

3.音译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中餐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也随汉语流行到国外,如豆腐(Tofu)、粽子(Zongzi)、饺子(jiaozi)、等。对于这些食物的翻译,可以采用英译法,也就是用目标语中发音与原文语言相同或相近的音调来进行表达。这样翻译,既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也能为外国人所接受,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举例如下:

(1)宫保鸡丁 Kungpao Chicken

(2)麻婆豆腐 Mapo Tofu

(3)馄饨 Wonton

(4)烧卖 Shaomai

在“文化走出去”这一背景下,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华美食的国际形象,中餐菜名的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英译菜品既反映出菜肴的内容、特色,又符合外宾的审美情趣,中餐菜名英译之路任重而道远。践行中餐菜名的英译,除了熟知其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加强对译语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语境,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通顺地将菜品信息传递出来,需要大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琳.从功能论视角看中国饮食文化翻译[D].山西大学,2014.

[2]文洁.浅谈中餐菜名的英译[J].甘肃高师学报,2014.

[3]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思维方式 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互动,它将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内容、思想、文化等用另一种语言来表现出来。语言是文化包含的一个部分,翻译是一种语言的活动,因此英汉翻译必然受到民族的文化差异的影响。

1生活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生活习惯上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从饮食上看,中国传统美食注重色香味俱全,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的是“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的是“以人为本”。中国的菜名我们如何正确地翻译成英文呢?这时就要考虑中国菜的烹饪方法、佐料、主料、辅料等通过正确的特定的英文表达方式,翻译成英文,如:糖醋排骨的英文翻译是saute chops with sweet&sour sauce。我们不能直译成: chops of sweet&sour;例如black tea不是黑茶,是红茶的意思。我们要采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并且让外国朋友看得懂不产生歧义的方式来进行中英文的互译①。

2思维方式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2.1 西方人喜欢抽象,中国人喜欢具体

西方人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喜欢形象的思维方式。这种不同来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如:

我前面的车开得太慢了,我错过了绿灯。

The car in front of me is too slow, I miss the green.

The green为抽象,然而绿灯是具体的事物。

2.2 西方人重视客体,而中国人重视主体

西方人在长期的发展中注重将客观事物作为观察、研究、分析的事物,形成了客观性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深受孔孟哲学的影响,注重以人为重点来观察、分析、探究外部的事物。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形式的思维方式。如:

看见爱人,他热泪盈眶。

The sight of his wife brought tears to his eyes.

2.3 语言的视角不同,采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同

在时间上的表达,中国人习惯将时间将放在句子的前面,而西方人则习惯放在句子的后面。西方人通常用back和forward来表达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的表达则是完全不同的。如:

Looking at her old photographs brought back a lof of memories.

看过去的照片,勾起了很多的回忆。

His girlfriend left him last month and he badly wants her back.

他的女朋友上个月离开了他,但他十分希望她能回到他身边。

在商品的打折问题上表达不同。如:

I bought these shoes at a 40% discount.

我以六折买下这些鞋子。

中国人着眼于实际的付款比例,而西方人着眼于折扣的比例。

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南尊北卑”,而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以北为先。

2.4 表达形式不一

在汉语中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但是在英语中有点时候用肯定的意思表达否定的意思。如:

She is the last women to arrive here

这句话如果翻译成她是最后一个到那的人就错了,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她是绝不会到那的人。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很不一致。因此在做英汉互译时一定要注意。

2.5 正逆思维不同

如:It is impossible to over 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building.

如果直译为:过高估计这个建筑的价值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个建筑的价值无论怎么估计也不会太高的。

2.6 结构形式不同

英语结构形式多样,且长句很多,英语句子注重形合,而汉语句子注重意合,庄绎传教授曾形象地说到:“我感觉汉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根竹子,一节一节地连下去;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好比一串葡萄,主干可能很短,累累果实附着在上面。”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表示出了英语与汉语结构形式的不同。如:

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一手污泥。

When you reach for the stars you may not quite get one,but you won''t come up with a handful of mud either.

假如每次想起你我都会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将永远在花丛中徜徉。

If I had a single flower for every time I think about you, I could walk forever in my garden.

那我们说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互译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避免思维差异的影响,不要忽略语言本身的因素和与其文化背景的相关性③。翻译是两种语言结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转化,因此。一定要根据翻译的要求翻译出符合民族习惯思维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译文。

3 宗教文化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和文化典故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英文中经常出现“上帝保佑你”,“上帝宽恕你”,西方的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圣经》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

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无以上天堂。

The devil sits behind the cross.魔鬼常常躲在十字架的后面。

Those who the gods would destroy ,they first make mad. 天若毁其人,必先毁其智。

在中国,多宗教并存,然而大多数的中国人信仰佛教和道教,其传播和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因此我们要了解其宗教文化对其语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中国人常说,“你人真好,菩萨保佑你”。西方人常说,“god bless you”。

4 总结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 饮食文化中国菜名翻译方法

1.引言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悠久。“民以食为天”,一言道破其重要意义。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刘湘粤,2008)。在现今这个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将中国菜名翻译成准确、优美、传递中国文化的译文,对于促进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中国菜名英语翻译现状可谓杂乱无章。例如北京一家餐馆把“宫保鸡丁”翻译为“Government Abuse Chicken”(政府虐待鸡),不用多想,闹出很大笑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在与世界接轨,吸纳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迎来了大批的海外观光客,“政府虐待鸡”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菜肴流派纷呈,原料丰富。中国菜名字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也折射出国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因此,如何正确翻译菜名,达到吸引顾客、推销产品的目的,又能正确传达其中体现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和中国菜名中体现的文化历史,谈谈中式菜名的翻译。

2.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由于每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民族、地域、时代特征,因此,持不同文化的民众间的沟的通自然离不开翻译,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张勇,2003)。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因此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的观念、宴会礼仪、烹饪方式和菜式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人对待饮食往往从感性出发,追求视觉上的形式(搭配)美、色彩美,味觉上的可口回味之美,是一种充满情感和幻想的浪漫的饮食观念,以色美味香为美食标准。而西方国家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摄取食物的时候,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理解食物,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因为这样营养价值更高。所以,西方人追求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2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2.3菜式命名的差异

在中国,中餐菜肴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其命名方式十分讲究,特点鲜明。而在西餐菜单里,只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的佐料,给人以朴素和实用的感觉。

3.中国菜名中的文化因素及特征

菜名是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功能和推销价值。菜名就其功能而言,主要表现为信息功能、美学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菜式命名方法,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需求。中国菜的色、香、味俱佳,是世界公认的;除此之外,中国菜的“名”,在大饱口福之时,也令人回味无穷。不但用写实主义的手法,也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不但有政治、历史、地理的背景,有神话、民俗、传说的情趣。中国菜的取名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商品的卷标,而是在实体中糅合文化、艺术等的结晶品,甚至在它的背后,还可以抽提出千丝万缕、可歌可泣、今愁古恨的情愫和诗篇。厨师给菜肴命名时,也有点像作家撰文著书时命题一样,深思熟虑,让人一看菜名便可窥出菜肴的特色或全貌。中国菜式的命名通常有以下几类特征。

3.1以写实命名

中国菜中以写实手法命名的占大多数,菜名常由原料名称,制作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等构成,反映菜肴内容和特色,如“辣子鸡丁”、“醋溜里脊”、“葱烤排骨”等都属于此类。

3.2以写意命名

中国人的浪漫和诗意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使是平常如一日三餐也可管中窥豹。写意笔调命名的菜式多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如“月映珊瑚”、“全家福”、“佛跳墙”、“步步登高”、“发财到手”等。

3.3以人名(地名)、轶闻掌故命名

以人名(地名)命名的菜式,如“东坡肉”、“宋嫂鱼羹”、“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宋嫂鱼羹”是南宋年间流传下来的杭州佳肴。它和云南名点“过桥米线”一样,都是讴歌寻常百姓真挚情意的产物,传诵至今仍然感人肺腑。)

蕴含轶闻掌故的菜名有:“太史五蛇羹”、“孔雀东南飞”、“霸王披金甲”、“莼羹鲈烩”(用太湖流域出产的莼菜和江浙一带名贵的鲈鱼制作的鲜羹。据《晋书》载,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每当秋风起,就思念家乡这道名菜,后即辞官归隐。时人将此菜式称为“思乡菜”。在筵席上,只要客人一点“莼羹鲈鱼”,主人即知其归心似箭,不再留客),等等。

4.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

“菜肴名称翻译的核心内容是菜是用什么原料,用什么烹调方法做出来的”(赖余:33)。然而这样做总觉得美中不足,少了点情趣。中国菜充满诗情画意的命名,让西方人很难理解和欣赏。因为罕有生花妙笔能将这些东方情趣和意境,译成异邦的文字,传达到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籍人士脑中,引起共鸣。因此针对以上中式菜名的特点,我们在翻译时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4.1以写实方式命名的菜名翻译

长久以来,“忠实原文是翻译的最高宗旨”(谭载喜:95)。在翻译以写实方式命名的菜式时,我们通常用直译法,以菜肴内容和特色为主,译出菜名的原料名称、制作刀法与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等,以达到传递原料、配料、烹调方法、造型等信息的预期目的,让游客通过英文菜单了解菜肴的组成材料、烹制方式、口感味道等目的地品尝菜肴。

4.1.1以主料开头的菜名

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主料(形状)+(with)辅料,例如:“鸡丝凉面(Cold Noodles with Chicken Shreds)”(杨天庆:166)、“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主料(形状)+(with,in)味汁,例如:“糖醋鱼(Fish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鱼香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

4.1.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菜名

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例如:“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煨牛肉(Simmered Beef)”。

还可以用烹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的翻译方式来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例如:“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可以看到,通过直译的方式,能尽量把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翻译出来,客人能够一目了然。

4.2以写意方式命名的菜名翻译

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命名的菜式。有时人们根据菜的主料和配料色或形的特点,或烹调后总体造型给菜肴取个吉祥如意的典雅名称,对于这类艺术命名法或虚实命名法的菜名一般采用意译,舍形或舍音求意,将其原料和烹法照实译出。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

例如,“发财好市”,即发菜煮嚎豉,人们喜欢在新春佳节品尝这道菜,以祈求“发财”、“好生意”。因为“发菜”和“嚎豉”跟“发财”、“好市”谐音,因此这道菜可以译为:Black Moss Cooked with Oysters。(岳峰:33)

但如果全部舍形或舍音求意似乎过分朴实无华,且没有美感和情趣,在上文中谈到,中国菜式的命名讲究富有诗情画意,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回味,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果菜名是运用借喻手法,只出现喻体而没有本体,则视喻体在英语文化中引起的联想而定:若能跟中文一样引发读者美好的联想而促进食欲,则可以采用灵活的直译,既保留原意,又兼顾意境。如,“月映珊瑚”其实就是鸽子蛋和海蛰头,鸽子蛋晶莹白皙,如皓月当空,海蛰头盘枝错节,如水中珊瑚;不如译成“Moon Shining over the Coral”。为了避免误解,可在菜名后面括号里注名原材料(冯庆华:96)。

4.3以人名(地名)、轶闻掌故命名的菜名翻译

在翻译此类菜名时,最常见是用人名(地名)+原料的方法,如“东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宋嫂鱼羹(Songsao Fish Potage)”,“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宫保鸡丁(Gongbao Chicken Cubes)”等。但这种译法有时也会使不熟悉中国菜的外国食客感到困惑。如东坡肉中的“Dongpo”是谁?宫保鸡丁中的“Gongbao”是人名还是地名?因为这两道菜分别为宋朝大文豪坡和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后封“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所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人要理解这些菜名是很困难的。因此在翻译时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道菜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翻译。因此,“东坡肉”可以译成“Long Shimmered Pork with Soy-sauce”,“宫保鸡丁”可以译成“Quick-fried Chicken Dices with Peanuts”。

再比如鲁菜中的“一品锅”,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对孔府家菜中用鸡、猪蹄、鸭、海参、鱼肚等珍贵原料烹制而成的汤十分赞赏,亲赐“满汉全席”银餐具中最大一件,称之为“当朝一品锅”。因此翻译时也宜用意译,译成“First Rank Pot”。

4.4避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中餐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讳的,则可省略不译。如“乌龙戏珠”,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祥瑞之物,故“龙戏珠”是传统的喜庆之象,但是dragon在英语文化中却是凶残之兽,所以不宜翻译成“Black Dragon Playing with a Bead”,而应该译成“Stewed Sea-cucumber with Quail Egg”。再如“红烧狮子头”,如果译成“Braised Lion-heads with Soy-sauce”,很多外国朋友恐怕会不敢下箸,不如译为“Braised Meat Ball with Soy-sauce”。

5.结语

总之,中餐菜名的英译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无论是直译、意译、转译、改译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真正翻译得精准,我们不能只是照搬译法中的某一个,而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译法,以达到吸引顾客,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湘粤.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商情,2008,(23).

[2]张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赖余.浅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1986,(1).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杨天庆.四川英语导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小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的背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了指狭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Caford指出“Meaningisapropertyoa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意义(meaning)即代表了文化。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它们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而各民族的文化又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意义的表达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在回答时所用的语言就不同。说英语的人一般说“Thankyou”以示接受对方诚心诚意的赞扬,而说汉语的人则往往要使用一些语句来表示“受之有愧”、“哪里哪里”之类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言的组织形式;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用于不同场合,如若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既使结构规则正确无误,不注意使用规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是准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的基础。因此在语言学习中,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组织它,了解它的使用背景,掌握它的使用规则,从而用获得的文化去感染语言。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究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1_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从中不难看出,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的文化的过程,两者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以下简称“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育不仅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得以确认,而且有关文化意识教育的内容与教学要求都非常明确地列在《标准》中。在《标准》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目的描述别强调了“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观”。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所以,培养文化意识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的特质就是它本身带有思想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学习语言需要了解和体会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不致于使语言的学习沦为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下面介绍几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的方法:

1.在学生交流情境中了解文化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接触目标语言素材,观察与参与目标语交际活动,学习有关目标语及其文化知识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材料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把语言材料和活动的交际性、跨文化体验及语言认知作为重要的原则。教学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以外,教师还可以补充大量的其他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以及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民族的差异的背后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入,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如:场景一:一位中国人与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中国人通常会问“你吃了吗?”用英语就是“Haveyoueaten?”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M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ight!Howareyou?It’Salovelyday,isn’tit?”

场景二:一位美国老太太,穿着得体。举止优雅,令人感觉很有品位。一位中国朋友很想表示美国太太显得年轻,让他实在看不出实际年龄,于是问到“Howoldaleyou?IevenCall’tguessyourage”,中国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经常很开心地回答:“过奖了,我都七十五啦!”那当外国老太太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诧异,只能故作镇定的回答:“It’Sasecret!’’

在学生的表演交流后,我告诉他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有“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了,不问“吃了吗?”。让文化的意识缓缓渗透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有效的输入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交际中注重这些文化,体现出较好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人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以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3A到6B的八册教材中,在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

如,在3A教材中,Unit7It’S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you”。.

在四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于是,他们就懂得了:fork、lefthand、knife、irghthand。TheyCanbeusedforsteak。

5A教材中出现了“thefastlfoor~,在英式英语中它指的是二楼,而美语中则是指一楼;再如,5A教材中提到的“Halloween”是西方的鬼节,节日期间人们会举办化妆晚会,小孩会提着南瓜灯笼游玩或拿着提篓去挨家挨户讨糖吃。在此我们可以介绍如果哪户人家不给小孩糖果吃,当地的小孩怎么想办法呢?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我们一些他们的想法后,我再告诉他们当地的小孩玩的Tirckortreat。并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和南瓜灯的故事。了解这些节日知识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课文了。当学生了解了这些西方文化后,一旦有机会实践,就会产生参与语言交际的强烈欲望。

2.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化

(1)发挥想象巧编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用外语进行的有意义感受多元文化的交流环境。可以选取西方小孩的一个小故事,但是只告诉学生故事的开头,请几位小朋友为故事续写情节,每位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依据他的生活经验来续写,往往小朋友要根据上一个小朋友的情节往下发展,这对小朋友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锻炼。

在欣赏完小朋友们编的故事后,接着再向学生展示这篇小故事的原文,让我们观察西方的小学生是怎样看待问题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体验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2)英文经典动画影片赏析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效果不同凡响。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越性。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通道输入。可以选取时下很流行的几部英文动画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对英语国家特定的情境下的特殊的表达进行指导。

(3)结合关注的热点、联系生活和热点话题开展主题活动

其实我们常常能遇上国际上的重要节日,如国际爱眼日(6月6日)、国际爱牙日(9月20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日)等等。以此为契机,举办—些主题活动,如,假设我们用简单的英文写一封E-一mall给美国的小朋友,介绍我们这边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活动,并告诉他(她)我最喜欢的图书的名字叫什么,我为什么喜欢它,并请美国小朋友和我一起分享它。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宣传海报和贴图。

3.在教室环境布置中渗透文化

(1)设立文化墙

建立班级文化墙,通过这个小小的一面墙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一面墙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结合教材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文本知识与文化。在学习6AUnit7AtChristmas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①不同意味的圣诞节;②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关于圣诞袜的传说;③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④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⑤圣诞祝福英语等等。

(2)建设文化角

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他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及时、直观、有趣”而让学生喜欢。“及时”是指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励志语言或者英语绕口令等,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

如:Actions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Acatmaylookataking(人人平等)Wellbeginishalf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Nopains,nogians.(不劳而获),Wherethereisawill,theerisaway.(有志者,事竟成),Lookbefoeryouleap.Firsthtink,htenact.(三思而后行)。绕口令(Tonguetwisters):①Blil’sbigbrohterisbuildingaebautifulbuildingbetweentwobigbrickblocks.

(~PeterPiperpickedapeckofpickledpepperperparedbyhisparentsandputhteminabigpaperplate.③Abigblackebrasatonabigblackbug.这样的文化角就像是一个个朋友在同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这个小小的角落让人感觉到角落虽小,而意义极大。

4.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理解

小学英语教材涉及的几乎都是西方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考虑并不多,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似乎只是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

(1)节日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种景象。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0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李军,李是姓,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以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个个体,所以以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中西方美食文化差异范文6

一、《鲁滨逊漂流记》的简介

(一)《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梗概《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鲁滨逊的英国年轻人因为遭遇海难而只身一人流落荒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劳的双手利用被冲到岸边的沉船中的物资,他在荒岛开荒种地、蓄养禽畜,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园。在一次与土著人的遭遇中,鲁滨逊解救了一个土著人俘虏使其成为自己的奴隶,并为他取名“星期五”。在“星期五”的帮助下,鲁滨逊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回到了故乡。

(二)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时正逢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大发展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时期。工业革命的浪潮使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阶层,而国内饱和的市场使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成为必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滨逊漂流记》的问世满足了欧洲资产阶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发动侵略的催化剂。

(三)作者介绍丹尼尔•笛福,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出身中产阶级,本人即是殖民扩张和殖民地贸易的支持者与拥护者。《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基本可以视为作者笛福的代言人,他具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思想观念,能够充分表现出十八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殖民欲望。

二、《鲁滨逊漂流记》展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有过若干关于中国的描写,一方面是出于西方人对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猎奇心理,一方面也是将东西方的落后与先进进行对比——通过对古老东方大国严重失实的描写来烘托工业革命造就的先进西方文明。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冒险为基调的小说中也展现出了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鲁滨逊作为笛福的代言人可视作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的一言一行充分展示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

(一)中西方物权观念的差异物权观念就是对待财富、物质的态度、意识和观念。鲁滨逊漂流到荒岛上时,虽然刚刚死里逃生,他却立即想到将这个荒岛纳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于是自己任命自己作了总督;当从土著手里解救了俘虏“星期五”时,他又本能地将“星期五”纳入自己的私人财产范围内,使“星期五”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其他国家的船只出现在荒岛上时,鲁滨逊第一反应就是跳出来申明自己对荒岛的所有权。通过鲁滨逊踏上荒岛后的一系列行为可以发现,作者笛福本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中产阶级出身对他的创作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资产阶级对于物质、财富的看重已经超越了一切,因此西方国家很早就立法申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由资本主义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反观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虽然其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传统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国民的思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关心田产、实惠等这些看重私有财产的行为在儒家眼中变成了“小人”的行为,为“君子”所不齿,追名逐利的人也成为了儒家批判的对象。

荒岛上的鲁滨逊利用漂到岸边的沉船上的物资开始渐渐修筑起自己的“城堡”后,每天勤奋劳作,不停地种植、养殖……当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舒适时,一开始仅仅为了生存而拼命劳作的初衷慢慢变成了积累财富的欲望。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十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主导下的思想启蒙运动对人们意识的影响。启蒙运动一反十个世纪以来西方基督教的神学统治,将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世间万物的最顶端。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与崇尚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潮,而启蒙运动的根本目标则是实现个人自由和解放人性,实现对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伴随启蒙运动而来的就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它的主旨在于表现个人的自我追求与实现。因此,个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旧时人对神的依附此刻转变成个人奋斗和对物质与财富的追逐。然而中国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追逐财富和物质却持相反态度。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儒家将追逐物质、名利视作“鄙夫”的行为,对“鄙夫”患得患失的心态表示了无情的蔑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是“无恒产、有恒心”的君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生活格调。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若被十八世纪的西方人听到,一定会将这种东方古国的传统观念视为“异端邪说”而加以鞭笞。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拼搏与奋斗的开拓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种思想给予了当时的人们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争取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过分追求财富的后果就是演变为侵略与扩张,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质上的缺陷和弊病,是无法避免的。

(二)中西方对待外部世界的差异工业革命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资产阶级对于财富和金钱的追逐已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因此,在工业革命到达繁荣的顶端时,出于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对外扩张和侵略已经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的国策。笛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充分表明了作者本人对于扩张和侵略的支持与赞许。因此,当鲁滨逊在荒岛上站稳脚跟后,他开始无所顾忌地掠取荒岛上所有的自然资源并为自己所用:砍伐荒岛上的树木筑起高高的围栏,捕捉荒岛上的野生动物豢养为家畜和家禽,解救了土著俘虏后立即纳为自己的奴隶并开始持续不断地向“星期五”灌输自己是其救命恩人的思想……这一切都极为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海外扩张、掠夺财富的现实图景,也表明了笛福本人的种族观点。而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都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儒家极力宣扬的“仁”的思想中,讲究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十分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行为。这种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十八世纪西方社会咄咄逼人的扩张意识相比无疑处于“下风”,再加上封建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被西方列强的枪炮打开国门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描绘的中国古典建筑全由木头与泥浆堆砌,完全不能与西方的宫廷相比。然而,西方古典建筑惯常使用的石块虽然确保了建筑物的稳固,但也使其显得笨重、沉闷、呆板。反观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的建筑手法能够使体积庞大的宫殿既牢固又显得轻盈,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斗拱与飞檐等构造更加衬托出建筑细部的灵动,能够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结合得更加融洽而不突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境界,其中含蓄内敛的文化精髓是不具备千年文化积淀的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鲁滨逊作为一位热爱冒险的年轻人,被笛福安排造访过中国。然而在与一位中国官员会面的宴会上,鲁滨逊见到的中国饮食让他难以下咽——米和水熬成黏稠的浆糊状食品外加一些出处不明的可疑材料,以及其他完全不能搭配的食材胡乱混合的菜品等等——这些莫名其妙的食物让鲁滨逊全然没了胃口。这种对于中国饮食的描写在十八世纪的西方人看来或许还情有可原,因为彼时真正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屈指可数,但在现代东西方人眼中就显得十分可笑。中国饮食早已被视作世界美食的代表之一,且不提菜系中的代表精品、宫廷菜或私房菜,仅仅是中国普通百姓的家常菜就已经足以让众多西方人感叹。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一位首次来到中国的欧洲记者就曾感慨:“看了中国人的饮食,才明白以前西方人吃的都是大便。”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还有诸如全鱼宴、全竹宴、豆腐宴、素斋、满汉全席等特色美食不胜枚举。相比之下,西方传统饮食中的牛肉、奶酪、沙拉则显得相对单一和乏味。不过在十八世纪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欧洲人眼中,这种单调的饮食已经是美味,这也证明了小说产生的现实背景的历史局限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