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1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06.009

腰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8岁。反复下腰背部疼痛1年,钝痛为主,伴晨僵及压痛,夜间休息时疼痛明显,适当活动后可缓解,过度活动后亦可出现疼痛加重。辅助检查:ESR 31 mm・h-1,HLA-B27(+)。骶髂关节CT示骶髂关节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滑,无明显硬化。被诊断为AS,先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柳氮磺吡啶、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半年(具体方案不详),自觉疼痛缓解不明显,遂于本院风湿血液科就诊。追问病史:患者无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发病前后无眼炎、腹泻、外周大关节疼痛、腊肠指等临床表现,亦无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家族史。查体:两侧下腰背部肌肉及髂嵴附近压痛明显,腰部前屈、后屈及侧屈活动度正常,胸廓活动度正常,双侧“4”字试验阴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实

验室检查:ESR 21 mm・h-1,CRP 3.45 mg・L-1。

腰椎MRI示腰肌筋膜增粗、增厚、紊乱,胸腰椎生理曲度存在、椎体序列连续,未见骨质破坏,韧带及脊髓未见异常,T2抑脂序列未见骨髓水肿。结合患者病史,考虑诊断为腰肌筋膜炎。予以美洛昔康每次15 mg,每日1次,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并嘱其适当锻炼。2个月后随访,患者在院外行局部针灸及推拿按摩治疗,自觉疼痛症状较前好转。

2 讨 论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男女患病比例约为5∶1,发病年龄为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其AS发病率与HLA-B27密切相关[1]。腰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劳累及受潮等引起腰部肌肉及筋膜的慢性劳损,急性期可出现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无菌性炎症表现,炎症刺激腰背部神经引起局部疼痛及压痛。反复的炎症刺激致使组织粘连纤维性变,出现局部硬结和条索带。本病主要表现为腰部弥漫性钝痛,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2-3]。腰肌筋膜炎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针灸、中药导入、手法按摩、痛点阻滞等[4-5]。有文献报道,在腰肌筋膜炎患者痛点注射数毫升质量分数为0.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后,疼痛症状可立即得到缓解[6]。此外,适当的腰部保健操及长期坚持锻炼,可缩短疗程并明显降低疾病复发率[3]。

本例患者为女性,38岁,该性别及年龄段AS发病率较低,虽患者HLA-B27阳性,下腰背部疼痛,但不是典型的炎性腰痛表现,其腰部各方向活动度及胸廓活动度正常,且骶髂关节无明显异常,故诊断AS不成立。本例患者被误诊为AS,给患者造成严重精神压力和经济损失。分析其被误诊原因,主要是医生对AS诊断标准及HLA-B27基因认识不足。有研究发现,AS患者HLA-B27阳性率约90%,仍有10%的AS患者HLA-B27阴性,正常人群中也有少数HLA-B27阳性[7],HLA-B27阳性对AS无诊断特异性。在临床诊治中,除详细的问诊外,查体也不可忽略,“4”字试验和/或Sch?ber试验阳性,枕墙距及胸廓活动度的改变能为AS的诊断提供线索。此外,骶髂关节MRI能发现AS患者骶髂关节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等急性炎性改变,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片和CT片[8]。因此,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详细询问病史、系统查体、重视骶髂关节影像学的改变有助于AS的诊断,防止误诊[9]。

3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10):2010,14(8):557-559.

[2] 张丽华.两种方法治疗腰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4):338-339.

[3] 纵亚,陈丽娜,杨加亮,等.健康宣教在腰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08,15(9):97-98.

[4] 赵家胜.腰背肌筋膜与腰背肌筋膜炎诊治的机制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21-22.

[5] 李丽,董雯雯.蜡疗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2):

23-25,29.

[6] 杨连生,杨红霞.治疗腰肌筋膜炎169例临床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3,19(11):148-149.

[7] 林智明,许海霞,古洁若,等.强直性脊柱炎延误诊断的初步调查和原因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8,12(6):375-378.

[8] 黄振国,张雪哲,洪闻,等.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11):1040-1044.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背肌筋膜炎;酊剂;长蛇灸

Abstract:the target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back muscle fasciitis by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ncture and long snake moxibustion.methods choose two patients who conformed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the result two patients are healed.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ncture and long snake moxibustion have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The keyword: Back muscle fasciitis;tincture;Long snake moxibustion

背肌筋膜炎[1]是一种常见的背部慢性疼痛性病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主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等邪气或者各种损伤后治疗不够彻底,使背部肌肉与筋膜组织形成局部无菌性炎症,引发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最终导致局部粘连,进而形成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背部肌肉慢性痉挛、疼痛、硬化、活动障碍等症状。本病又称为背部肌肉风湿病、背部纤维织炎、背部肌筋膜综合征等。临床上多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拔罐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炎,且疗效确切。

长蛇灸具有温经活血、祛风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临床研究多用于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鲜有采用长蛇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的报道,笔者所在小组尝试采用中药酊剂外用配合长蛇灸治疗顽固性、复发性背肌筋膜炎2例,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赵某,45岁,女性,公务员,因反复背部刺痛、紧束感2年就诊,2年前曾经中医走罐、刺络放血治疗后症状好转,约1月后复发,疼痛不明显,就诊时背部呈游走性刺痛,疼痛时轻时重,症状不典型。患者徐某,50岁,男性,体力劳动者,背部酸胀、不适感半年就诊,曾用中医推拿治疗后症状好转,之后反复发作,疼痛不明显,游走性疼痛,背部有时感觉发冷,症状不典型。

1.2 治疗方法

1.2.1器药准备:中药酊剂配制:生川乌,生草乌各90g,细辛,三棱,红花,天南星,桃仁,透骨草,独活,防风,稀莶草,千年健各60g,加入60%的乙醇4500ml内浸泡,密封半个月后,提取滤液备用;新鲜大蒜500g,去皮捣烂成泥,备用;优质纯艾绒;消毒医用纱布、龙胆紫药水。

1.2.2具体操作:脊柱穴区常规清洗后,嘱患者俯卧,暴露背部,将药液涂在患部,用擦法,揉法按摩10min,然后,背部涂上5cm宽、2.5cm高的蒜泥1条(大椎至腰俞),蒜泥条上铺3cm宽、2.5cm高的艾绒,下宽上尖,形成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周围以棉皮纸固封,点燃艾炷头、身、尾 3 点,让其自然烧灼。待艾炷燃尽后,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灸 3 壮,完成后移去蒜泥,有温水冲洗患者施灸处,用纱布擦干皮肤,灸处按一般性烫伤处理,隔日1次涂以龙胆紫药水,直至结痂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根据患者情况隔3天1次,2次为1疗程,1疗程后需停灸,调养1月。

1.3治疗效果

患者赵某,运用中药酊剂外涂配合长蛇灸治疗1疗程后,背部游走性疼痛消失,背部仅有少许紧束感,嘱其休息1月,期间注意背部保暖,然后再行第二疗程,症状全部消失,至今已半年余,未再发作。患者徐某运用中药酊剂外涂配合长蛇灸治疗1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嘱其注意背部保暖,劳逸结合,预防再发,随访半年余,未再发作。

体会

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流行于我国浙江地区一种灸疗方法。现代研究[2]表明长蛇灸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鲜有长蛇灸用于治疗背肌筋膜炎的报道,笔者所在小组对于复发性、顽固性背肌筋膜炎,尝试配合长蛇灸进行治疗,取穴用大椎至腰俞间段,因其灸疗时间最长、施灸范围最大,通过强大的火力渗透,达到温通气血、松解粘连、恢复背部肌肉生理功能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3]艾灸能改善模型的血液流变性与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调整体液代谢,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运用艾绒通经活络、祛除阴寒的功能,经督脉传导激发经气,促进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作用。

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振奋阳气、温阳祛寒、活血通络、扶正祛邪,针对这一病理机制笔者所在小组自制舒筋活络的中药酊剂,由祛风除湿的中草药乌头、防风、稀莶草、千年健、天南星等与活血化瘀的川芎、三棱、红花、透骨草等中草药组成,此酊剂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功,外擦后辅以轻柔的手法,加强了药物的渗透性,迅速消除背部疼痛。中药酊剂配合长蛇灸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 疗效确切,不失为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一种好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树椿,孙之镐.中医筋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07.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游走罐;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09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筋膜纤维组织炎,是腰背部富含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等)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变化[1]。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以两侧腰肌及髂棘上方较为明显,腰背部疼痛发凉、麻木,活动障碍,肌肉丰厚之处常见有结节、条索[2],阴雨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在治疗上西医多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笔者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配合游走罐疗法治疗本病3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20~67岁,平均(36.77±11.42)岁;病程1.7~37.4个月,平均(13.18±4.07)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2~63岁,平均(35.12±14.88)岁;病程1.3~39.1个月,平均(14.01±3.88)个月。治疗过程中治疗组3例女性及1例男性患者因不能坚持治疗,自动放弃;对照组中2例女性及1例男性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不愿继续口服西药,视为放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愿意接受游走罐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②2周内未口服其他与本病相关的药物;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对非甾体类药物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的肺、心、肝、胃、肾以及出血性疾病患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皮肤破损感染者;⑤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209)每次0.1 g,每日2次,饭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游走罐疗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患部皮肤,用刮痧板将活络油均匀涂于腰背部及4号玻璃罐口,采用闪火法将火罐拔于患部,然后双手握住玻璃罐沿着腰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下游走,在腰骶部时左右游走,两肩胛骨处时沿着肩胛骨内侧游走,着重于疼痛较明显的部位,当病变部位皮肤出现隆起的紫红或暗红色斑点、痧块时,第一次游走罐治疗结束。在操作过程中所出的“痧”,实际上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瘀斑的现象,此类血凝块不久即可溃散,产生自体溶血反应,能够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或消除局部炎症、水肿,同时可以促使机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体液镇痛因子,对急慢性疼痛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4],在操作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的变化及患者的耐受能力,操作游走罐要用力均匀、适中,避免损伤皮肤。游走罐的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及出痧的多少而定,一般每次治疗时间不超过15 min,隔3 d治疗1次。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评定。治愈:腰背部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显效:腰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

2.3 疼痛评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5]

评定患者疼痛强度。两组分别于治疗后7 d、15 d、30 d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 与对照组比较,1)P < 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 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2)P < 0.05

4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慢性劳损等导致局部软组织发生粘连及无菌性炎症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引起小血管痉挛、筋膜组织缺氧、纤维组织增生、肌筋挛缩,对穿越该组织的微细血管神经束产生卡压,形成以腰背部酸、胀、钝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属中医学“肌痹”“筋经痹”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外伤或慢性劳损,致气滞血瘀,运行不畅;或因素体虚弱,感受风寒湿邪侵袭,致经络痹阻,气血凝滞,经筋挛缩,久而成痹[6]。中医外治法在该病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疗效。

游走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能起到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出、风寒尽出、使离经之血变成痧点而渗于皮下的作用。走罐通过负压松解筋膜与肌肉的粘连,减轻筋膜与肌肉间的压力,毛细血管扩张,使得炎症产物的吸收大大加快,达到疏通经络、消炎止痛、消除症状的目的[7]。且其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应用范围较广。笔者采用传统医学外治法中的游走罐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短期疗效比单纯口服西药效果满意,避免了长期口服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5 参考文献

[1] 金建丰.游走罐结合悬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49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7):522-523.

[2] 李满意,娄玉钤,陈传榜,等.经筋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8):55-60.

[3]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4] 高山,吴萌,李亚,等.推拿抓痧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0):74-75.

[5] Melack R.The short-form meGill Pain Question-

naire[J].Pain,1987,30(2):191-197.

[6] 赵永华,胡永.针灸推拿结合中药熏蒸综合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58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5):412-413.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急性坏死筋膜炎;减压;清创;氧疗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以筋膜、皮下组织、皮肤广泛进行性坏死为主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早期缺乏特征性, 加之没有一个标准化治疗方案,故死亡率可高达64%[1]。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个月~65岁;臀部肌内注射38例,糖尿病合并感染3例,膝关节封闭后4例,下肢外伤导致4例,直肠癌麦氏术后造瘘口致腹壁感染1例;其中发生在臀、腰、背、腹部、大腿部37例,膝部5例,足背部5例,合并肌肉坏死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发病急骤,21例有全身中毒症状。早期局部体征隐匿,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 如未能及时治疗,数日后皮肤出现散在的暗红色斑片状改变,进而中心区呈紫黑色坏死,表面有水泡或血泡,感觉减弱或消失。45例有皮下捻发音,清创时本组50例坏死区皮下均有坑道状损害和栓塞的小血管,并有恶臭的脓液或血性渗液,3例有肌坏死。

1.3 实验室检查

50例白细胞均增高3-25×109/L,42例出现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为70~110 g/L;X线检查有12例皮下积气;感染区渗液或穿刺液涂片均未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对感染部位的脓汁、渗液和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其阳性结果为:溶血性链球菌出现32次,大肠杆菌出现25次,脆弱类杆菌出现14次,消化链球菌出现12次,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10次, 绿脓杆菌出现9次,丙酸杆菌出现5次。

1.4 治疗方法 ①早期及时切开,充分减压,通畅引流,深度至深筋膜;②切除明显坏死的组织,沿浅筋膜表面分开潜行皮缘,伤口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甲硝唑溶液湿敷并敞开引流;③联合应用抗生素:一般早期采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广谱抗生素加上广谱抗厌氧菌的甲硝唑联合静脉滴注,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其中甲硝唑被认为是唯一不产生耐药菌的抗厌氧菌药物,是厌氧菌抗生素中的首选[2];④全身支持治疗:少量多次输血、输白蛋白,应用脂肪乳及支链氨基酸纠正负氮平衡;⑤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2 结果

采用单纯切开减压、引流治愈19例,清除切口坏死组织后二期植皮治愈30例,1例因脓毒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治愈时间最短27d,最长167d,平均69 d。

3 讨论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属外科凶险的急性厌氧菌感染,以往对此病认识不足,常发生误诊误治,错失治疗时机,造成肢体坏死,甚至因大量毒素吸收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导致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外科处理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当出现皮肤的大面积发黑坏死、休克、DIC时,病程进展迅速难以逆转,往往丧失了治疗机会。手术的时机直接与死亡率有关,发病24 h内手术,死亡率36%;超过24 h或更迟,则达70%[3]。对进展迅速、常规的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软组织感染应怀疑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特别是伴有皮下瘀癍,水疱,皮肤坏疽,广泛水肿时,则有手术探查的指征[4]。对怀疑是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例,应作水疱渗液或皮肤病变区穿刺液的细菌革兰氏染色涂片和细菌培养,以便尽快证实诊断。有人建议局部作小切口,作脓液拭子细菌培养或组织活检快速冰冻切片[5]。冰冻活检显示有炎性反应和动静脉血栓形成[6]。X 线拍片发现病变部位有气体常有助于诊断,B超、CT、MRI 常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及时广泛多切口引流、坏死筋膜切除,高压氧疗是该病治疗的关键措施。笔者体会:①手术时机宜早,在局部红肿区起水泡者立即手术;早期诊断后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1~2 d无显效者应立即手术;②手术切口的大小应根据病情、部位、皮纹而定,本组6 例在2~6 cm 范围;③术后给广谱抗生素和全身支持治疗。伤口勤换药,症状体征多在术后第1 天即开始好转,3~4 d 体温趋于正常,红肿逐渐消退。切口大者可植皮加快愈合;④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含氧量, 高压增强吞噬细胞功能。过氧化氢溶液使伤口组织氧化还原电位差升高,两者均造成不利于厌氧菌繁殖的条件,阻止感染的继续蔓延和扩散。提供组织维持活力所必需的物质,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微循环,加快组织愈合。另外对感染的控制也有益处,是一种有临床意义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宗义,孙华.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例2例.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17(1);26.

[2] 刘君. 混合性感染中厌氧菌的作用和耐药性 .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6,23(1) :39.

[3]Freischlag JA,Ajalat G,Busatti RW.Treatment of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 AmJSurg,1985,149 :751-755.

[4] 王德炳.克氏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7.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5

【摘要】 目的 探讨腘窝囊肿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麻醉下将腘窝囊肿基底残端囊壁敞开翻转缝合。结果 19 例获得12~30 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 年,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法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优良率达95%。结论 腘窝囊肿基底残端囊壁敞开翻转缝合术式疗效可靠,结合原发病变治疗,可减少囊肿复发。

【关键词】 腘窝囊肿 缝合技术

腘窝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其发生与关节内疾患密切相关,往往伴随关节内症状。自2003年我们对22例腘窝囊肿病人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3~72岁,平均55 岁。通过查体、摄片、核磁共振、血生化等检查,大致找出原发病因:膝关节骨关节炎12例,滑膜炎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2例,半月板病变2例。发病时间为10个月~9年,平均4.5年。本组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膝后疼痛、腘窝区肿胀、关节活动受限。

1.2 治疗方法 初诊时行腘窝囊肿的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外敷内服中药等保守治疗,复诊肿块无消失、症状无明显改善者,转为手术治疗。行术前常规检查,择期手术。

手术选择腰麻或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取俯卧位,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做腘窝部“S”切口,自外上向内下,长约7-8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显露出膨出的囊肿,沿囊肿周围做钝性分离,并向其深部和根部解剖。尽量保持囊肿不破,观察囊肿与周围的关系,妥善保护腘窝的血管和神经。后沿囊壁分离至蒂部(亦称囊颈部)或近基底部,基底小的且不和关节相通的囊肿,能切除的则直接切除,否则切除大部分囊壁组织,只保留基底部一定长度的囊壁。用止血钳呈三角形夹住残余的囊壁,用1号丝线将其翻转缝于周围组织,使其囊肿的残端开口呈潜在的敞开状,不缝合深筋膜。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冲洗切口,放置橡皮引流条1根,缝合皮下和皮肤。腘窝用棉垫填塞,外用绷带加压包扎。

1.3术后处理 术后用长腿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术后第2天开始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术后7天起床,10天开始行走,2周拆线,去除石膏固定。嘱病人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活动或损伤,并使用活血化淤中草药内服以及外敷成药活血散等改善腘窝部的气血运行,针对水湿积聚予以施治。

2 结果

本组22例中,19例获得12~3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根据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法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1],术后0级16例,Ⅰ级2例,Ⅲ级1例,优良率达95%。疗效差者合并半月板损伤,后转至上级医院行关节镜手术。

3 讨论

3.1 腘窝囊肿的发病机制 腘窝囊肿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有定论,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单向流通的“阀门机制”。由于关节内病变如骨关节炎、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半月板病变、游离体、关节内感染等产生的关节积液增多引起的囊内压增高,通过平股骨髁内侧腓肠肌肌腱处的横向裂隙样结构进入半膜肌腓肠肌滑囊,但不能从半膜肌腓肠肌滑囊流向关节腔,形成所谓的单向流通的“阀门机制”,导致囊肿的形成和持续存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腘窝囊肿的发病率增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

3.2治疗方法 无症状的腘窝囊肿可以不治疗或者保守治疗,有症状的腘窝囊肿保守治疗无效宜手术治疗。单纯囊肿切除最早被应用于有症状的腘窝囊肿治疗,但切除后有很高的复发率。由于解剖上认识到大部分腘窝囊肿与关节腔相通,有人采用关闭腘窝囊肿与关节腔之间的通道,并用腓肠肌和半膜肌腱修补加强,或者用腓肠肌内侧头肌腱瓣转移修补合并腘窝囊肿摘除术来处理腘窝囊肿,手术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术中解剖变异、手术技巧等原因常常难以正确判断囊肿的开口,有时甚至不能完整切除囊壁。但这些方法并不能保证关节囊通道被严密封闭,同时,也不能持续对抗关节腔内的压力[2],且有研究显示,通道的闭合与否与囊肿复发无关[3]。

本组手术方法是将残留的囊壁组织翻转缝合于周围肌腱组织上固定,膝关节病变关节液增多外流时,可直接进入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被其吸收。因为残端囊壁都是和基底部周围最近的肌腱组织缝合,经2周膝关节石膏托制动,相缝组织已有粘连,且日后膝关节剧烈活动时缝合的囊壁组织活动幅度并不大,不会引起撕脱。

腘窝囊肿只是膝关节内病变的一个症状表现,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解剖学上提示,正常成人的腓肠肌-半膜肌腱滑囊和关节腔相通而并没有形成腘窝囊肿,关闭关节腔和囊肿之间的通道没有必要,而治疗处理膝关节内相关病变,减少膝关节腔内渗液才能防止腘窝囊肿的复发。所以,病人术后应注意保护膝关节,避免过度活动或损伤,辅以活血化淤中草药内服以及外敷、熏洗、浸泡等缓解症状,延缓病程。对少数症状严重或复发者建议使用关节镜作进一步治疗。

3.3手术体会 (1)一定要上止血带,保证手术视野无血清楚,这是前提。(2)切口的部位和走向很重要,应避免做纵切口,因日后易形成挛缩瘢痕。若沿皮纹做横切口,显露范围有限。采用水平段与皮纹平行的横“S”形切口较好,切口内端向下弯,可得到充分的暴露。(3)手术要认真谨慎,囊肿要细心分离,沿腓肠肌内侧头分离,向外侧牵开肌肉时要注意保护腘窝血管和神经。慎用电刀,以防电传导损伤神经。(4)手术保留的囊肿残端囊壁要有一定的长度但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囊肿残端的再次粘连而导致该腘窝囊肿复发。(5)当翻转缝合完毕,应用止血钳或手指尖探查一下残余的囊壁是否呈开口状,不要将囊肿残端缝死,否则易复发致手术失败。(6)手术最后不缝深筋膜,短期的关节制动有利于切口的愈合。(7)此法简便、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参 考 文 献

[1]kanekasu k,Nagashima k,Yamauchi D,etal.A clinical study of arthroscopic cystectomy on popliteal cysts associat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Ryumachi,1997,37(6):761-769.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6

笔者从事推拿诊疗工作20余年,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亦多次参加过本专业国家级、省级培训班学习,对本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提高。多年来,通过培训和自学、及与部分地区同仁交谈心得,认为目前我区乃至全国推拿学界队伍庞大,并自发许多学派,且硕果累累,前景喜人。但有一种倾向令人担忧,那就是本专业的医疗缺陷。现试述如下。

1 专业诊疗水平发展不平衡

资深诊疗专家、学者过于集中在各大发达城市大医院,基层医院推拿诊疗水平普遍偏低,而基层医院正是面对颈腰腿痛等软组织伤科疾病最多、市场最大的地方。容易造成各地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巨大浪费。增加了民众的负担。

基层医院推拿专业诊疗水平偏低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1工资落差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执行政策有偏颇,国家应有的配套工资政策得不到落实和执行,市县级专业人员收入落差很大,有些地区相差至1000~2000元不等。

1.2 内外环境 国家经济政策比较活跃,大多数人生活比较富裕,许多卫技人员为谋求和改善生活环境而不得不在业余时从事其它工作换取收入来解决家庭日常开支。从而淡化了医生坚持自学能力的作用。

1.3 资金投入 由于推拿科医生少,门诊看病收入不多,不可能成为当地医院收入的栋梁科室。又加上地方政府对卫生的投人逐年减少,医院出于本身经济因素考虑,目前只重视对内、外、妇、儿、颅脑、泌尿及一些大型检查设备的发展,可增加收入,而难于承受科室收入少的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所需的一切费用。

1.4 专业培训计划 各地卫生系列只能做到执行上级卫生部门政策和应急所辖卫生部门的一般工作,而对所辖医疗的技术指导无暇顾及,也无暇安排比较全面的人才培训计划,造成各地基层医院推拿专业自由发展或生存,无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因为卫生主管部门与医院只存在行政干预、协调和指导,而两者的经济实体是脱勾的。

2 诊断概论模糊

2.1 局解不熟练 由于基层医生进修学习机会少,临床诊断能力低下,有些工作了10多年的专业医生对一些诊断概念模糊不清,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腰肌劳损症多误认为是腰大肌劳损,而临床上以腰部的骶棘肌(竖直肌)和腰髂肋肌损伤等多见;许多的颈肌筋膜炎患者也被误作颈椎病治疗;冈下肌劳损也属于肩周炎范畴,但若不仔细检查,则疗效渺茫,患者症状依然。

2.2 依赖性太强 颈腰腿痛这一类疾病的表现相当复杂,如基础不扎实,误诊和漏诊是不可避免的,如对颈腰腿痛病变的诊断,基层医生大多依赖于现代检测设备的报告单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其效果往往不如意,患者疗效不佳,或症状无缓解,最终延误了病情。

2.3 独立分析能力欠佳 即对X线照片的分析能力不到位。目前放射诊断学医生,只重视构成该病症的重要X线条件或依据,而对一些细微的X线改变特别是椎后小关节的异常改变未能陈述到位,也不可能描述得很细致,故而要求临床医生要具有一般的阅片能力,并要具备本专业的诊察能力,如此才能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作出比较实际的解释。如一些腰椎CT或X线照片提示有椎间盘突出征象,而临床上患者只有腰痛,却无坐骨神经痛的表现。另有些患者临床上有腰腿痛症状,但X线或CT检查却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等等。

2.4 诊断名词杂多 同一种病变,在临床上却有多个诊断名词,如臀部的病变:臀上皮神经损伤、臀上肌损伤、臀上肌劳损、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激惹综合征、臀上肌硬化症、臀部肌肉注射硬化症、臀上肌萎缩症等;腰背部的筋膜炎、筋膜劳损、筋膜增厚、皮神经炎及腰三横突综合征等。

2.5 疾病混杂,临床难以辨认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个难治病。有一些人的颈椎病经系统的牵引和按摩等治疗,很快痊愈了,而另一部分人的颈椎病却老是治不好,或根本没有疗效,究其原因可有多方面:颈椎病多为退行性病变,包括有颈部肌群和颈椎本身的退化变性过程,有些为颈肌劳损症、颈筋膜炎(筋膜劳损)所至;有些则以椎间盘退化变性为主如椎间隙明显狭窄,颈部伸屈受限、局部疼痛,或神经卡压放射性疼痛的表现;有些则为一些特异性炎症刺激如风湿性颈肌炎或风湿性颈筋膜炎所至;有些颈椎病则主要发生在颈部的韧带变性硬化或钙化如项韧带硬化症[1]等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2.6 病因学研究太少 目前本专业的诊断与治疗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从各类报刊、杂志前沿可以看出,许多学者非常重视脊柱细微解剖的研究与力学的动态分析,对脊柱结构的内外环境平衡的研究已达很高层次:如广州的“龙氏”治脊疗法[2]及广西韦贵康教授的脊柱相关疾病与手法治疗[3]等确在指导临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推动了中医推拿学说的发展。可对颈腰腿痛等软组织病变的病因学研究性文章却不多见,成功的案例临床报道亦鲜见。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每个同行者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诊断较明确的腰腿痛病例,虽经系统的推拿等法治疗而疗效反复或症状无改善,或已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经手术治疗,但临床症状改善不大或疼痛依然。所有这些,有可能是其它病因累及(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或内脏疾患等)所至。就象强直性脊柱炎病变早期[4],其腰背胀痛,无论你怎么推拿治疗,其效果总是不稳定,病情仍在发展,如果你能早期作出诊断,同时辨证施治用药,就有可能将病情控制或者治愈,使病况消失在萌芽之中。

3 诊疗方法本身存在缺陷

由于各地各级医院对推拿专业的发展观不同,很多人都认为专业分科越细越好,目的和任务较明确,专攻方向性强,如此容易出成果,且有利于患者就诊和有效的治疗。诚然,本专业分科越细,越容易出人才,可攻克某些疑点、难点,或独竖一旗。但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利弊关系。通观历代中医发展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有成就的大医家不是精通中医和针灸技术,就连著名的李时珍药学家不但熟练掌握中草药的内服外用方略,更懂针灸和推拿术。这就说明每一种学术方法的产生,都有其优越之长处,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或不足。因此才会在中国的医学发展史上出现这样和那样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其虽治法不一,但殊途同归,效果一样,合而为用,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如治疗外伤性瘀肿症推拿与针灸均不如中草药外敷外洗效果快;软组织损伤性肿痛症用针灸推拿治疗就不如外敷药和内服药快;某些五更腰痛(慢性腰肌劳损),若中医辨证明确,用药得当,则服药效果比推拿治疗效果快;轻型尿路感染或隐型肾炎所至的腰痛若误当腰肌劳损治,无论你怎么推拿,结果不如服药快。

单就颈腰腿痛疾病而言,目前很多医院将牵引列为专科、推拿单室、理疗与电疗及针灸独立,各行

其是,各治同一类病,疗效单一,实属医疗资源浪费。笔者认为有些科室还是可优化组合的,一能增强疗效,二可减少病人就诊时间,三可节约经费开支。病人受益大。医生治病的成功率高。

4 专科院校教学课程设置繁杂

迄今许多高等院校对本专业教学设置课程不合理,杂科太多,学习任务繁重。如中医推针系学生前两年要学政治、哲学、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等,直到大三才能学些专业基础,未能突出重点和专攻系列,真正在校学临床的东西不多,大五又要急于寻找或联系接收单位,实习期间未能掌握过硬本领,理论与实际脱节,未能融会贯通。导致上班后未能独立接诊,或诊而疗效未见,须重新学习临床才能应付日常诊疗工作。

5 专业发展探讨

鉴于本专业目前存在的种种缺陷,应引起地方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应切实关注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大力弘扬祖国医学,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本专业人才,这也是解决当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5.1 政府拨款,定期培训本专业基层人员,由省市级以上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举办执教,每年可1~2次或数次,不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5.2 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提高为民服务意识,改善就医环境,提高专业人员工资待遇,同时制定严厉措施,褒奖先进,净化外部环境(商业贿赂),这是遏制行业不正之风的一个有效途径。否则一切将是空谈。

5.3 推拿是中医的一种具体疗法。作为推拿科医生也应掌握一定的针灸及中医辨证知识,同时结合牵引、电疗等法,才能确保提高诊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