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运营模式

生态旅游便是在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旅游形式,而在实践当中可见,生态旅游既可通过当地景观与传统风俗满足当下人们对于旅游的要求,其在运营当中还能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就目前发展观念来说具备较高的开展价值,但在生态旅游中同时也存在着有可能会对地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的情况。

一、投资开发

生态旅游景区是现阶段生态、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共同进步与发展的体现,同时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也促进了生态、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可以说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与我国整体发展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作用,加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家园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如何才能促进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顺利,首先要保证投资开发合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投资

投资对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来说,是运营服务的基础保障,是左右运营效益的关键,目前,投资方法比较多,在森林旅游景区建设中,投资方法主要是以引资、股权、自主等方式进行,投资运营形式也有好多种,如:一次性投资运营、翻滚式投资运营、分期投资运营等,可根据实际森林旅游景区建设与筹划情况进行相应的投资形式选择,以满足森林旅游景区正常运营需要为准。

2、开发

开发是森林旅游景区建设前的初步发展策划与计划的方向,开发中要呈现出景区构建的特色、特点与风格,以能够吸引顾客为目标进行特色拟定,采用有效的开发战略,如:拳头商品、旅游地产、金字塔商品等开发形式来完善森林旅游景区开发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开发商品定位进行参观、休假、探险、娱乐等不同的商品特色进行划分。在开发过程重点是要根据森林旅游景区开发所在地的文化特色、风俗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进行相结合性的研究与考虑,突出当地文化特点,以不同的风格,并伴有民族风俗的景区特色来吸引外来游者,同时还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与资料收集,对地区的发展形势、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严禁盲目行的开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保证开发合理,建设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二、营销推广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虽然符合当下人们对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理念,但同时也因具备较高的环境承载定量性、开发生态性、商品文化性等特色,因而在实际服务中会较普通旅游景区更多限制。在目前旅游推广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可见,若想促进生态旅游景区能够吸引游客,形成品牌旅游特色,其营销推广的开展也是尤为关键的运营模式构成项目。

在生态旅游景区推广形式中可分作理念、运作战略、方针等四个渠道。其中理念是以推广促使游客达成消费行为的渠道,运作是景区办理、推广、出售等体系构成的渠道,战略是由推广战术及组合构成的渠道,方针是由商品、品牌、社会等方针构成的渠道。在此四个推广渠道的运作过程中可对景区推广拓展至商品推广,从而能建立完整性较高的一个生态旅游景区特色理念,并由此显著地提升了景区的运营质量。在营销推广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景区特色方向,深入发掘具特色的景观、文化、风俗等资源,以构建景区品牌价值。其次,应对景区服务人群、目标市场等方向进行确定,并就大致方向选定推广手段。最后应积极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电视广告、网站推广、旅行社合作等形式来实施推广工作。

三、产出运营

若想促进生态旅游景区得以可持续发展,在运营模式当中也应重视产出运营的模式构成部分,只有在为游客提供持续的景区服务,才能确保景区能在持续运营当中能开展良好的维护工作。产出运营模式中又包括了收入与盈利两种模式,收入模式是确定景区运营服务费用收取方面的问题,其费用收入的界定需根据景区主题性质、面向群体、服务项目等因素来决定盈利模式则是衡量景区旅游服务项目利润方面的问题,其可通过汇总运营成本、市场运作情况、市场竞争情况、景区资源利用情况、景区服务创新情况等项目可获取。

在产出运营模式管理当中,相关管理人员首先应重视开发景区特色美食、纪念产品、居住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的服务。再有,还需对确切了解当下游客对景区在生理及心理方面的需求,以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最后,还要充分考虑与吸收时下旅游新要求,积极推出探险、自驾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确保能不断创新景区服务,提升景区的市场知名度。

四、风险防控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属于一种帮助游客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旅游形式,加之其运营成本、难度等本就较高,因而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其风险又包括了环境、财务、游客安全等,这就要求景区运营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识别风险。防控风险的关键内容,以对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就要求在景区运营当中首先需构建完善、规范的景区管理组织,确保在景区运营管理均可按规范化制度来开展,以提升景区各方面工作开展的规范性,降低管理风险。再有,应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其中包括餐饮住宿、享受、购物等各项设施,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机制,确保可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控制其运营风险。还要重视消防、医疗、活动安全等方面的运营制度制定与实施,并落实医疗救护、消防设施、危险警示等安全设施的配置,确保能对游客安全风险起良好的控制作用。

结语:在生态旅游景区运营中可见由投资开发、营销推广、产出运营、风险防控等构成了基本运营模式。而在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态旅游需求与条件不断增加的环境中,景区相关人员不但需完善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景区规划方案,还应重视探究在此运营模式开展中如何保障生态旅游景区的景观、文化、环境等。

参考文献: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2

关键词:长春;旅游;发展;舒适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85-02

旅游产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鸿篇巨作《大趋势》中预言到:电子通信、信息技术和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备受政府青睐的旅游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然而,尽管政府大力支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长春旅游发展又该如何展望前景,如何抢占市场份额。从长春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和现代旅游市场要求出发,长春旅游的发展战略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旅游景区的竞争模式,而应该以旅游舒适化为核心实施发展战略,打造适合自我兼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长春旅游以旅游舒适化为核心实施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一)长春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至2007年,长春市旅游资源共有330处,其中人文旅游资源265处,自然旅游资源65处,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可概括为“四区一带”,即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双阳自然风光旅游去、农安辽金文化旅游区和第二松花江沿江旅游带。其中,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四大板块”,分别为生态板块、殖民遗迹板块、影视文化板块、产业旅游板块。长春客源市场分布,长春市国内客源市场以吉林、辽宁、黑龙江为主,境外客源市场以亚洲为主,尤以日、韩最为突出。长春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长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旅游市场日趋繁荣。开发重点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发展节庆会展和文化活动等工作卓有成效,如皇宫复原工程、莲花山滑雪场建设工程和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等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长春旅游的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行业服务体系和营销管理体系,长春旅游知名度日渐提升。三桥五路工程、畅通工程和地铁建设工程,近200家旅游行业单位,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长春旅游的发展。长春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现代旅游对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需求多样化,随着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不断提高,旅游经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旅游经历的新奇性和异质性,旅游者不仅仅只满足于传统旅游服务项目,愈发探新求异,因而顾客需求市场机制需动态化管理。与此同时,各个旅游景区竞争激烈,国内旅游景区为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分流旅游市场客源,竞相打造种类繁多的旅游品牌,却无法避免旅游项目同质化等问题,世界知名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得旅游项目的生产周期迅速缩短,新奇性大大降低。在旅游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形下,长春旅游战略发展计划的选取和实施任重而道远。

(二)现代旅游市场要求

近年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且随着社会经济进步,虽然出现众多新型的市场营销理念,任何行之有效的营销理念都无法避免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根本目标。在旅游市场中,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理念也是各个旅游景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在约翰·A·托马斯所列举的18种旅游动机中,从希望观察别的国家人民是怎样生活、工作和娱乐到希望体验某种异性或浪漫生活,从希望访问自己的祖籍或出生地到希望考察历史等等,旅游者根据这些动机产生的旅游需求用货币、时间和精力消费旅游,所希冀的是通过等价交换得到优质的旅游产品。无论形式如何,旅游实质上都是旅游者追寻内心舒适,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过程。长春旅游发展,不仅要优化旅游资源等硬件设施,还要完善旅游服务等软件设施,彰显长春旅游资源特色,最大限度上满足旅游者的舒适化需求,打造不可替代的长春旅游。

二、长春旅游舒适化发展战略

(一)旅游营销舒适化

旅游营销不仅仅是推广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行业发展的手段,更是发掘地域物质文化,传播行为文化,弘扬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旅游营销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旅游者深入了解地域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接触旅游目的地的第一门户。

旅游营销舒适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旅游者能够高效便捷地得到关于旅游的丰富真实的信息,并以在线互动等形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以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信息的全面需求。作为旅游营销舒适化的形式之一,旅游信息化是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购物环境等与旅游有关的信息整合起来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让经营管理人员和旅游消费者能轻松便利地获取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旅游旅游资源介绍、旅游服务购买,还包括新兴尚未普及的旅游呼叫系统等。

旅游信息化相对于旅游服务而言,是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以旅游网站为例,旅游信息化可将一站式地为旅游者提供完整信息和在线购买服务,降低旅游者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旅游信息化相对于地域文化而言,是快速有效传播文化的新兴现象,旅游的本质是文化,而旅游前期的准备工作更是一种体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过程,是旅游目的地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的广阔舞台。

根据《长春市旅游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长春自2004年全面构建集电子商务、行业管理、旅游服务、企业应用为一体,“高效、快捷、通透”的大型旅游信息网络工程—金旅工程。虽然长春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但是仅就旅游信息化而言,尚未形成完整且强大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和旅游呼叫系统。长春旅游营销舒适化还应下足工夫,要形成分类齐全,剖析深入的关于旅游目的地及各旅游景区、景点的详细介绍,其中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全过程的旅游攻略,要形成为满足旅游者差异需求提供策划咨询服务的在线互动服务系统等等。在旅游信息中,还原给旅游者一个真实完整的长春,使其身未行而心先至,高调传扬长春地域文化,集中旅游者的目光和注意力,用细致到巷角的地域特色文化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兴趣,用体贴到行程点滴的旅游信息服务动员其踏上长春之旅。旅游营销舒适化是长春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第一层次。

(二)旅游服务舒适化

广义的旅游服务不仅指旅游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还应包括旅游产品中所购买的,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全过程的全部服务。旅游服务舒适化作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可打造为旅游目的地的独当一面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物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现实条件下,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用,并由此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的因素和条件,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他任何因素,都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者消费旅游离不开旅游服务,愉悦的旅游过程甚至可以弥补旅游资源观赏性的不足,因而高水平服务质量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手段。由于旅游服务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服务舒适化是在旅游产品的人性化设计中得以体现。在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关于旅游产品的设计,以旅游者行为理论为指导,设计者可以根据当前旅游者的消费特点以及今后旅游者可能的消费行为趋势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试产需求,例如在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面,对旅游者兴奋度曲线、疲劳度曲线以及关注点变化的研究,成为成功设计线路和行程,实现游客心理满足的重要依据。剖析一些较为成功的旅游产品设计案例,旅游产品中的旅游服务贴近旅游者的消费特点,人性化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是这些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吸引旅游者的亮点。

旅游服务舒适化的主要内容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业服务体系提供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出行服务、景区服务、购物服务和娱乐服务等各项服务的功能服务(帮助游客解决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种种实际问题,使客人感到安全、方便和舒适的服务)和心理服务(让顾客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旅游服务舒适化是旅游者享受旅游的必要条件,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长春旅游基础设施和行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应加大建设力度,使长春旅游在优越旅游资源基础上留住更多旅游者的脚步。长春旅游服务舒适化的进程可在于: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和娱乐服务等适应专家消费时代(消费者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行为日益精明、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要求,出行服务提供旅游景区内代步工具如电瓶车的便捷和景区间旅游专线的畅通,购物服务提供旅游商品质量与价格的可信保障,景区服务提供高质量旅游资源和专业化导游服务和人性化提示信息等等。旅游服务舒适化是长春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第二层次。

(三)旅游资源舒适化

旅游资源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旅游资源舒适化的主要内容是开发旅游资源时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原则,以满足旅游者猎奇心理。旅游者消费旅游不是仅仅对单个旅游资源感兴趣,其消费目标是形成体系的区域化旅游资源。明庆忠指出,旅游景区系指由多个相对独立的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较大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在旅游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旅游景区正逐步成为旅游产业中最核心的构成要素。旅游景区舒适化涵括旅游资源舒适化,丰富了旅游资源舒适化的内涵,不仅更能吸引旅游者,同时也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旅游景区舒适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景区营销

在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过程中,旅游市场营销不仅要迎合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应主动去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因此,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景区规划可以针对目标市场心理特征设计出一套引导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景区的成功市场推广。旅游景区应关注从“以人为本”角度进行景区旅游产品、项目的选择以及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配置。追求个性化是现代旅游者的特征之一,旅游景区应能够识别不同的旅游者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为其推荐具有吸引力的景点。

2.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

在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系统,旅游者能够接触到的是管理服务终端系统中的信息系统、电子导赏系统、游客呼叫中心和营销拓展层面系统中的电子商务平台、虚拟旅游平台。景区数字化建设增强系统联动,加大数据共享,实现景区信息的实时共享,提高景区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控制,创新服务形式,提供优质服务。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景区可以实现远程服务虚拟服务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电子商务服务就是景区数字化最基础的应用形式之一,以及网络预订、远程订票、虚拟观光和在线咨询答疑等服务方式都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对于景区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景区数字化建设是规范景区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使景区在经营管理决策、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化体系,增强营销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市场信息是旅游景区营销的主要媒介,景区数字化可扩展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潜在旅游者的认知效率,创新性市场扩展能力,多元化游客服务。

3.旅游景区形象塑造

根据USP法则(找出产品本身独具的利益,然后以足够强大的声音说出来,而且要不断地说),在旅游景区的形象定位中,旅游景区形象的USP就是旅游景区自身的“独特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区位、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等各方面的独特之处,并根据其独特点进行产品设计和旅游形象定位。由于旅游景区的不可移动性,旅游景区的市场营销实质上是旅游形象的市场营销,在区域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成功的旅游形象能使旅游景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长春旅游产业培育打造了汽车、冰雪、消夏、雕塑、电影、遗迹等特色旅游品牌,同时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中国长春消夏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大幅度提高了长春市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奠定了长春“滑雪之都·消夏名城”的城市旅游形象,长春在全国旅游市场的位次逐年上升。日前,长春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以“大长白山生态旅游圈”为主题的区域旅游品牌。加强长春与吉林、延边、长白山的区域旅游合作,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行业管理及政策措施方面寻求合作共赢的渠道,努力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长春旅游景区舒适化发展较快,却也还是不尽完善,要从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与营销双重角度推出创新新颖才能促进长春旅游发展,将长春打造成按照旅游者的意识分类中的可选类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舒适化是长春旅游特色化发展战略的第三层次。

三、结语

旅游产业运作是一种区域经济的商业化经营,是经营城市的一部分,长春旅游发展可作为长春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以道路建设为例,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交通,不仅方便旅游者的旅游出行,更重要的是极大地便利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出行。长春旅游发展从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和旅游资源三个角度完善并实施旅游产业舒适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发展旅游产业自身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建设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陆均良,杨铭魁,李云鹏.旅游信息化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肖星.旅游策划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明庆忠.旅游地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3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沪深两市已有多家旅游和信息服务类上市公司涉足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意见》的印发将为相关公司带来政策上的利好。

《意见》指出,智慧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国家旅游局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满足旅游者现代信息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旅游便利化水平和产业运行效率为目标,以实现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智能化为主要途径,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市场化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模式业态创新,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

在实现路径上,《意见》强调智慧旅游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将着力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在政府规划、政策和行业标准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着眼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和长远需要,着力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意见》同时赋予了各地一定的创新空间,各地可结合实际需求,先行先试,创新智慧旅游服务管理手段。

《意见》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的九大任务,包括夯实智慧旅游发展信息化基础、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立游客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推动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示范标准建设、加快创新融合发展、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

分析人士指出,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多方面投入智慧旅游发展,是《意见》中的亮点。预计在多项政策保障下,旅游公司和相关信息服务类公司有望迎来利好。

其中,在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和城市的短期目标下,景区上市公司将率先受益。相关项目的建设,一方面将有效提高公司内部经营效率和整体营销精准度;另一方面,智慧旅游平台将能够整合更多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多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和品牌形象。

目前,两市上市公司中,视觉中国2014年年底曾公告中标“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据了解,该项目由国家旅游局招标,拟投资金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峨眉山A2014年拟投入6亿元建设智慧旅游文化产业全区项目。此外,华侨城A2014年曾智慧旅游体系,中青旅、众信旅游等也均曾宣布涉足智慧旅游开发。

相关链接:多措施保障智慧旅游景区打造

在保障措施方面:

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制定本地区智慧旅游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

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智慧旅游职业教育领域。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4

一、发展状况

(一)优势分析

第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的交叉点,拥有“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民用航空港、铁路编组站。第二,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优质的资源条件。沈阳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农耕生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沈阳作为辽宁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各项指标都排在辽宁省的前列,数据显示2015年沈阳市GDP达7315.2亿元,同比增长10.1%,名列省会城市第7位。

(二)劣势分析

第一,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沈阳乡村旅游大多是在当地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开发;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个别景点交通不便;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乡村旅游景点宣传推广以及产品营销薄弱,很难长久大量地吸引游客。第二,开发项目雷同,重复消费率低。沈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采摘类项目20余家,但是此项目缺乏特色档次不高,游客不会到同类型旅游地多次消费,因此对乡村旅游项目个性化开发是迫切该解决的问题。第三,营销宣传不到位,旅游地知名度低。旅游经营单位没有对全村制定明确的营销计划,缺乏科学包装策划方案;政府机关对沈阳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投入低,媒体宣传力度小。

(三)机遇分析

第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2016年政府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四种规划方案,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聘请专家提供智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等内容落实到实处,为沈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契机。第二,新休假制度提出,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政府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与2.5天小长假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上,带薪假期正式提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闲暇时间,乡村旅游会成为旅游者近郊游的首选。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利用惠农资金,建设富民工程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带动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分析

第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沈阳乡村旅游发展会受到同类别的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遮蔽”。近年来,辽宁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同类型产品日益增多,因此如何避免与其他城市恶性竞争,与其他旅游景区互利共赢将成为沈阳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挑战。第二,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差异化。传统“农家乐”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对于个性化追求,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到了生命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如何提供全新全异的旅游产品是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的挑战。

二、沈阳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益关系复杂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国家所有资源的管理代表――各级政府机关,项目的论证规划,开发的指导,协调管理,需要具有相当权威、资源、能力的人来完成。因此政府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重点指导并建设不同特色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并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根据考核标准,设定星级旅游示范点或示范户。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对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需要吸引高水平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加入,也需要提高当地农民及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第一,鼓励沈阳当地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到当地创业发展;第二,以沈阳各大高校为平台,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此地走访调研,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可行性方案;第三,提供培训机会,派出一批愿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体经营者,通过外出学习、参观访问等方式,提高自身以及整个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旅游知名度。

为打造沈阳乡村旅游品牌,必须要挖掘当地区民族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求知实践型、认养果园菜园家畜专项型等。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企业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制定整体的营销计划,开发创新产品形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拓宽销售渠道、适时进行促销,将当地的旅游产品推广出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台,微信微博,旅游APP等成本较低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

三、结语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5

摘要:游客是景区的上帝,是关系景区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景区门票价格是联系景区和游客的桥梁或纽带,因此,景区门票定价应立足于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因素综合考虑。然而,目前各景区门票定价策略揭示了我国很多旅游景区以门票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市场实践的检验证明,单纯依靠门票收入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景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有时甚至起到了负面效果,例如客源分流、景区形象受损等等。本文将立足国内一些著名旅游景区不同的门票定价策略,对其优劣长短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涨价;定价策略

2000年9月底,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了“有利于改善游览参观点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将其直接定价管理的国家级特殊游览点参观门票价格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地方。2001年2月15日故宫、颐和园、天坛、八达岭与十三陵大幅度调价,涨幅在33%到170%之间。此后,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之风席卷全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不论是知名景区还是一般景区的门票价格“涨声四起”。景区门票价格这一敏感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涨价风潮背后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这是近年来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出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旅游时间却只能集中于黄金周和暑假、寒假,而我国目前的旅游景区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游客集中于有限时间,在有限的地点旅游。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了,而旅游产品的供给却由于旅游产品本身的特点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这使景区门票涨价成为了一种可能,同时由于我国旅游景区发展不成熟,过多游客的接待使景区的经营管理以及所付的成本的加大以及一些景区的急功近利使景区门票的涨价成为了必然。

(二)供给方——旅游景区

1.旅游景区处于垄断地位

旅游资源是一种极其稀缺的物品,因而在被用作景区经营的过程中显现出了较强的垄断性。垄断的旅游市场上竞争程度十分微弱,旅游产品的价格通常为少数几个旅游经营商所控制,一定程度范围内的价格波动并不会引起需求弹性的大幅变化,因而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就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也是目前景区门票价格之所以能够大幅上扬的前提。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观光产品为主导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链尚未建立,景区门票之外的旅游综合收入少。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层次上,休闲度假产品较少,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例如,在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且把城市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桂林市,传统观光产品占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78%,而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养生等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25%,[1]其产品结构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失衡的严重状况。由于观光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创收性项目,因此使得景区经营者选择上涨门票价格的方式来增加效益。

3.景区管理体制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存在经营惰性

国内多数景区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景区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很多景区依靠原有的知名度,在现有的状态下可以很好地生存,加上体制庇护可以用涨价的方式让游客为景区分摊上涨的成本、创造更多利润,造就了景区经营惰性。景区经营主体在经营思想上存在靠资源吃资源的理念,市场意识不强,经营存在短期行为,景区长期的发展考虑不多,生产效率低下,在管理方式、产品项目的更新、形象营销等方面努力不够,却积极找各种理由向主管部门申请批准提高门票价格。

4.景区管理部门众多,利益纠纷复杂

我国的景区名义上是国家管理,实际情况却比较复杂:风景名胜区隶属于国家建设部,森林公园隶属于国家林业部,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国家环保总局,博物馆隶属于国家文化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隶属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或宗教管理部门,水库风景区隶属于国家水利部门。通常一个景区隶属于多个管理部门,涉及众多利益主体,不同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均从自身利益出发,主管部门利益纷争,增加了景区经营成本。例如,黄山由于众多部门利益无法协调,最后只好成立了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而黄山每年一半的收入要上缴管理委员会,剩下的才用于整个景区的发展建设和保护。

(三)需求方——旅游者

1.旅游消费群体中档化

当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国内旅游市场仍然是中等消费水平的旅游者占主流,而高端消费市场仍然只占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区一味地推高门票价格,导致旅游者的总成本支出增加,从而必然会抑制部分中低层次消费水平的市场需求。

2.旅游者消费不成熟,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

我国大众旅游者的旅游意识刚刚觉醒,旅游需求处于较低的层次,即希望去更多、更远的地方,游著名的景点,造成了旅游以多目的地、长距离的观光为主,休闲度假占的比例较少,且在长距离的观光旅游中,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占了大部分,散客比例小。这种旅游消费格局,导致景区内观光是旅游过程的主要形式。通常的一个游览过程是游客购买景区门票,然后进入景区内用十几分钟最多几十分钟的时间走马观花游完一个点,然后奔向下一个点。这种对景区内项目参与少、旅游舒适度要求低、以门票消费为主的低层次消费形式,导致景区不重视内部硬件和管理服务软件的提升,不重视新项目的引进,而是简单地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提高景区的收入和利润。

3.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主体

观光型旅游者的消费结构是花在景区门票、住宿、餐饮、交通费用等基本旅游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绝大部分,而在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小。这种“高基本旅游消费、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消费结构导致了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支出潜力小,最终影响到旅游景区综合经济效益的深层次挖掘。

二、目前国内景区门票主要定价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国内门票价格现状,笔者选取了国内一些著名旅游景区,对其门票定价策略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内景区门票主要定价策略

1.黄山风景区实行涨价策略

2005年,黄山风景区门票价格正式上涨,旺季价格每票由130元调整为200元;淡季价格每票由85元调整为120元。此次涨价已是黄山景区4年来的第二次涨价,2002年黄山门票曾由80元调整到130元,两次涨幅均超过50%。

从供给方——旅游景区的角度来看,黄山管理部门公布的数字表明,2002年接待游客135.4万人,2003年为103.8万人,2004年为160.2万人,如果忽略2003年非典的影响,上次50%的涨幅对游客总人数并无影响。[7]显然,门票价格的上涨给景区带来极大收益。但从需求方——旅游者的角度来看,门票价格的上涨使其旅游支出增加,经济负担加重,如果景区无法从管理、服务方面有所改善提高的话,将对景区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中山陵风景区实行景区联票策略

2006年8月22日,南京市物价局批准中山陵风景区票制改革方案,自8月28日起,在景区内实行“两票制”,即分别以中山陵和明孝陵为核心,将中山陵园风景区整合为东西两片,东片4个景点以“民国文化”为主题,门票价格为80元;西片5个景点以“明文化”和“生态休闲文化”为主题,门票价格为70元。

从供给方——旅游景区角度来看,景区分为两大块,将使景点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文化脉络更加清晰,游览主题更加突出。同时,实行联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长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南京这两种文化的特色。但从需求方——旅游者角度来看,“两票制”不可避免地带来游客选择景点的自由度受限的问题。例如,游客购买了明文化区的联票,游览过明孝陵后,还要去紫霞湖、梅花山、梅花谷等,但后面这几个景点未必是每个游客都感兴趣的;同样,购买了民国文化区联票后,如果只去中山陵而不去灵谷寺,就会觉得很浪费。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中山陵和明孝陵是两个必去的景点,而这两个景点分属不同的区,实际上就连带地购买了所有景点的门票。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中山陵出售联票涉嫌强制消费的问题。

3.西湖风景名胜区实行免票策略

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2004年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唯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还给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实践证明,无论从旅游景区还是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免费开放的环湖大公园,都使西湖这一公共资源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免费西湖不仅让市民得到享受,也成为杭州旅游业竞争的品牌。在全国林立的旅游景区中树立了不收费的独特旗帜,为社会各界和广大游客、市民称道。据统计,杭州“还湖于民”以每年2530万元的门票损失,换回了100多亿的丰厚回报。以西湖南线为例,取消门票前每年门票收入600万元,取消门票后,仅沿线上铺每年的拍卖收入就达700万元。在实行景区门票免费后,由此增加了游客在杭州餐饮、购物、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消费。2004年杭州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比免票前增加了100多亿,2005年旅游产业在杭州的GDP中由前一年的6.3%上升到了10.8%。[6]

(二)国内景区门票定价策略对比分析

比较上述几种目前国内景区门票定价策略,黄山和中山风景区的做法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在景区门票收益上大做文章,只是前者采用直接、明显的方式,后者则间接、隐蔽地提高门票价格。门票价格上涨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景区收入,但却抑制了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单纯从景区方面提高门票价格并不是解决景区内部维修费用不足,控制客流量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有效措施。旅游景区应该注重“大旅游”效应,将旅游消费者的利益与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相统一,并且实行灵活而科学的景区门票价格体系。

另外,免费西湖的策略虽然广受赞誉,但需要指出的是,免票做法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能一律照搬。因为从目前中国旅游业的收入来看,基本旅游收入的比重偏高,门票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景区门票收入已成为许多地区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免票策略确实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做法,免票带来的旅游行业综合收入能否弥补取消景区门票的损失仍是一个未知之数。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分析,应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刺激游客扩大消费,如促使游客增加游览天数,增加消费金额等。这就要求景区进一步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游览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实现综合发展,才能达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事实上,只有财政实力雄厚的经济发达地区才可能有如此“大手笔”来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免费西湖虽然名利双收,但在国内仍是独此一家,并未出现任何跟风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提到的三种定价策略都是从门票价格涨落的角度而言,这主要是基于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现状考虑。目前,国内景区普遍形成一种通过提高门票价格促进景区收益增长的经营模式,陷入“门票经济”的怪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策略总体而言是极不灵活的,虽然黄山、庐山、井冈山等景区也实行了淡、旺季门票价格调整,但更多的景区在季节段、游览时间段上没有价格变化;门票形式的多样化和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更为少见。这主要是因为灵活多样的门票定价策略一般涉及很多门票优惠、减免问题,而对于注重门票收益的旅游景区来说,这显然是他们极不情愿采取的方案。

三、关于景区门票科学合理定价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景区门票定价策略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存在着过分依赖门票收入的问题,采用以门票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然而,市场实践的检验证明,单纯依靠门票收入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景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有时甚至起到了负面效果,例如客源分流、景区形象受损等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认识上重视,杜绝乱征收,以人为本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门票的平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为世界第一。[9]部分景区的门票趋向高额化、市场化、贵族化,改变了资源的公共性质。我国目前所普遍推行的、将景区门票收入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经营性收入的做法,彻底改变了门票性质。这些做法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对于遗产资源和风景资源的资源性质认识不清,法律意识淡漠,对于发生在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地的分权管理体制和其他形式的管理体制听之任之,使本应该强有力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处于不作为状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要求我们作任何决策时,不能仅仅考虑本部门的利益,也不能仅仅考虑高收入阶层的利益,更要充分考虑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的利益。实行高额门票,不仅将中低收入群体拒之门外,也会弱化这些景区的文化辐射功能,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从制度上约束,健全法律,规范程序

防止景区门票乱涨价需要有政策、法规的约束,而国内在旅游立法方面还相对滞后。价格规制是为了保障公众利益,消除不正当竞争而实施的。《四川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旅游景区(商业性投资建设的实行市场调节外)实行政府定价管理,若遇有重要节假日(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旅游景区票价调整应提前3个月向社会公布。旅游景区票价按服务质量实行按质论价,对服务态度恶劣、消费者投诉频繁、旅游事故不断、服务质量明显下降的旅游景区实行门票价格下调限期整改制度。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借鉴。

另外,还应建立定期价格审核和逐级呈报机制,景点门票价格调整原则上不得少于两年;规范门票减免,限制重大接待和必要公务活动以外的免票;坚决禁止景点违规实行价格折扣,压价竞争等不正当行为。那些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稀缺的景区资源,应该将其定价权收归中央,是否涨价,应该由国务院物价主管部门来组织听证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听证代表,管理旅游资源的地方政府只能派代表参加听证会陈述涨价理由,最终是否涨价,应由全体代表作出决定。

(三)从财政上扶持,有的放矢,保证重点

国际上许多风景名胜区的成功运作值得我们借鉴。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带有公益性质的景区景点都实行低价策略。所有这些国家景点的日常支出主要来自国家投入、配套商业运营、发行彩票、社会捐赠4个方面,门票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对于限制客流量,各国则主要采取预约、限售门票、限时参观等办法。解决景点维护费用和人流拥挤的问题,并非只有门票涨价一个办法,在保护景区的前提下,多渠道综合利用开发景区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按照美国的立法规定,各公园的门票与娱乐项目收费80%可以留在公园,用于支付公园的维护和管理开支,其余20%上交国家公园管理局统一支配,用于援助不收费的公园。[9]立法对门票调整有严格的规定,新价格确定后必须在公布一年后才能正式生效。韩国的国家公园入园费属于自行收入,用于人员工资等日常管理开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由国家负责。我国应拿出更多的专项资金来重点扶持一批资源好、品位高的景区,而不是全面开花。

(四)从产品上丰富,策略营销,全盘发展

旅游经济要打破门票经济的误区,开发相关产业,增加旅游收入。不要只看景点门票收入,要看综合效益,综合开发,科学规划。增加旅游收入除着眼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外,还应增加非基本旅游产品的供给,继续加强那些吸引力大的旅游产品,开发有潜力的新产品,转换一些缺乏活力的产品。要以旅游景点的开发为中心,向特色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风土文化开发等多项目开发转变,由单一景点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开发,做到有看的、有买的、有玩的,突出地方特色。国内旅游黄金周“旺季、旺丁、不旺财”,也就是说除基本旅游消费外,游客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不多。世界旅游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的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如新加坡,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60%以上。我国的旅游购物创汇仅占总收入的20%左右,可见开发新的旅游商品,增加非基本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很大。[12]

在门票销售策略上,可推出半价门票、增值门票和淡旺季套票等特色手段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广东韶关市旅游局于2004年推出的“旅游护照”(游客在一年有效期内可凭护照在韶关的多个景点无限次畅游通行)也是一种创新。还可以通过在门票上刊印商业广告,增加旅游收入,用门票广告效益来弥补门票低价损失。[8]

(五)从管理上下力,减员增效,开源节流

科学的管理也是减轻景区经济压力和游客超载问题的重要举措。韩国在国家公园管理中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推行自然环境轮休制度,1999年推广到12个国家公园的44条道路,10个植物群落损毁地。在夏秋旅游旺季和公休日,国家公园开展野营地和栖息场所预约制度,避免了游客的过度集中,也提高了公园设施的利用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针对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观光游客太多的局面,以每日抓阄的办法取代涨价,限定游客的数量。[13]门票涨价是一种开源行为,更重要的应该是节流,如果能合理控制成本核算也是一种收益。行政成本不应是门票的组成部分,应该来源于财政税收,而不能直接摊派在门票中。非景区内建设项目成本不应进入门票成本。

至于景区门票是否上涨,该涨多少的问题,则应从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出发,进行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评估,但这种评估不能由地方单独操作,需要由国家出面组织专家和游客代表共同完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价格听证,才能建立有效防止旅游门票暴利的价格机制。

四、结论

旅游资源不是商品,它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教育性和全民性的,它的价值体现在保护环境、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文化熏陶上,这些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供千秋万代享用的人类的无价之宝。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制定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景区门票定价应立足于旅游市场供需双方因素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高书军,董玉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初探[J].海岸工程,2002(6).

[2]胡林.景区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与制定原则[J].当代财经,2004(12).

[3]郭志球,邓荣幸.关于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

[4]依绍华.对景区门票涨价热的冷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

[5]刘啸.关于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确定模式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5(3).

[6]刘辛田.制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探讨[J].价格与市场,2005(6).

[7]陶卓民,卢亮.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形成机理与对策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6).

[8]向容.关于景区门票定价机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10).

[9]陈殿阁.国内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比较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6(2).

[10]熊正德,张洁.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问题研究[J].消费经济,2006(2).

[11]陈芸,黄远水.我国景区门票价格管理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12]曹三强,潘秋玲.中外景区门票价格的比较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13]田勇,孙艳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模型确立研究[J].价格月刊,2007(2).

[14]杨晓霞,张文菊.基于游客角度的我国旅游门票定价探讨[J].中国物价,2007(4).

旅游景区营销计划方案范文6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无线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文化传播、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综合服务,我局积极推动智慧旅游工作,宣传惠州城市形象,服务企业和市民、游客。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智慧旅游试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总体目标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管理水平;实现宽带和无线服务的全覆盖,推进智能融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高科技手段使旅游服务更加便利体贴。到2015年,初步构建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三大支撑体系,基本实现旅游政务管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业态服务管理的智慧化,形成“智慧旅游”引领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内容

智慧旅游示范工程建设将充分利用惠州市公共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官方网站等平台,以及物联网、移动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面向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以集约化模式打造面向全国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并在龙门等县(区)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示范区,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手段相结合,打造中国智慧旅游产业集散中心,引领国内智慧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整体提升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

1、智慧旅游支撑体系 惠州市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包括四大主体工程建设,分别是: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系统。

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依托城市云数据中心,构建惠州旅游云计算分中心,形成惠州市“旅游云”。建设内容包括:与具备云服务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购买云资源服务的方式构建惠州旅游云计算分中心,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全市旅游产业大普查,构建惠州旅游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以惠州市旅游局官方网站为核心,构建直接面向旅游者的多平台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惠州旅游官方网站的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的全覆盖,成为惠州市各县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信息交换的核心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官方旅游信息网站、开通旅游咨询服务热线、开展及时旅游咨询服务。

惠州市官方旅游信息网,即惠州市旅游门户网站,采用政企合作模式,建立云端数据库,将网站作为旅游信息平台、旅游协会推广平台、旅游企业宣传平台,涵盖旅游资讯、企业介绍、游遍惠州、旅游攻略、旅游专题等子栏目。充分发挥服务行业和市民的职能,做到管理旅游信息,互动和传播旅游信息。同时开设12301旅游信息服务热线,为咨询者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投诉、旅游帮助等信息服务,完善旅游行业服务职能。并借助全新媒体微博、微信、QQ等方式,开展即时网络旅游咨询服务。

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通过该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互动的旅游营销活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于微博、微信、QQ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活动互动、旅游查询等功能。在原有微博、微信、QQ的基础上,安排专员,实现每日传送最新旅游资讯、推荐风光美景、回复网友提问等基础互动。并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实现在线营销活动,为网友提供游戏竞猜、投票评选、网友建言等互动活动,赠送相应的景区门票、小礼品、消费券等。同时开设查询功能,使用手机即可查询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策划活动与惠州市旅游官网无缝连接,能通过互动扩大会员,增加网站点击量和浏览量。

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建设行业B2C平台,设立惠州市旅游行业淘宝或天猫平台,强化电子商务功能。通过网络PC端、WAP端、微网等支付方式实现惠州市全部景区的门票预定、星级酒店的客房预订、各大旅行社线路预订、特色旅游服务订制、旅游产品交流营销、旅游纪念品在线交易等,并继续推动广东旅游一卡通,结合网站订购,采用无障碍刷卡支付方式,推进智能服务工程的实现。

2、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以4A级以上旅游景区及其它高档休闲度假景区实现智能化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包括:编制涵盖景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电子门票、门禁系统、客流的实时统计分析、应急管理、办公自动化、门户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旅游资讯数字化信息、多媒体展示、网络虚拟旅游、自助导游、呼叫中心平台、投诉及游客互动等内容的智慧景区建设规范;开展城市自助导览的研究和开发,构建基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惠州市城市自助导览平台;构建基于共同平台的中小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网络宣传推介系统,加强中小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宣传推介;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旅游景区、宾馆酒店、旅游社等旅游企业建设开通无线宽带网络覆盖。

推进智慧酒店建设。以编制智慧酒店建设规范为主要建设内容,实现五星级酒店及其它高档度假酒店的接待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智慧酒店建设规范内容涵盖:网络和通信等基础工程、客房自助信息及电子商务终端、投诉和满意度调查及游客互动系统、监控安防系统、智能客房控制系统、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中央预定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综合视频会议系统、智能闭路电视、呼叫中心平台等。

推进智慧旅行社建设。励和支持旅行社的智能化建设,建立智慧旅行社示范点。示范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游客管理和旅游电子合同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旅行社ERP业务管理系统、B2B分销系统平台、B2C企业网站、服务质量跟踪及游客互动平台、呼叫中心平台、供应商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会员卡管理系统、OA管理系统、电子行程单管理及GPS定位与身份识别系统、旅游保险管理平台、物联网平台与移动商务管理平台等。

旅游刷卡无障碍工程建设。以旅游行业商家为重点,大力拓展旅游商店、景点、大型商超、星级酒店、餐饮商户、休闲娱乐等场所,把惠州市所有重点受理商户创建成为“全国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点”,由工作小组颁发商户标识。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由旅游部门、中国银联分支机构、发卡银行及第三方机构共同合作,通过给予优惠刷卡费率、提供多种优质金融服务、免费安装景区非接触式快付门禁系统、提供消费数据、帮助商户宣传等手段,吸引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场所为游客提供刷卡服务,推动“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点)”的建设;建立旅游卡统一服务平台,并与惠州市旅游局、相关旅游部门及中国银联和相关金融机构的官方网站、资讯网站及服务平台建立链接,为持卡人提供专有服务,方便持卡人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旅游卡功能、使用范围、优惠活动及相关企业信息,并及时反馈持卡消费体验和评价;通过建立以游客评价、第三方调查为基础的企业服务评价反馈系统,逐步推动建立相关企业的诚信服务评价体系;推进旅游卡消费数据库及共享平台的建设,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开展消费分析,推动相关企业优化服务、提高宣传营销精准度和力度;广泛开展媒体合作,利用节庆、活动期间,加大对示范项目及旅游卡的宣传,提高示范区(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通过统一服务平台加大对参与企业的宣传,增强消费者对旅游卡参与企业的了解。

导游智能管理系统。导游智能管理系统为导游和领队提供注册、登记、代办考证、考级、年审、迁移及各类培训和劳务派出等服务,导游智能管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导游、领队信息平台,导游、领队派出系统,导游、领队培训系统,导游动态评价机制等方面。通过培训交流让导游丰富理论知识,帮助导游考证、考级和通过年审。

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体系。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体系以实现旅游政务无纸化办公、市县(区)两级旅游部门办公系统互联互通、景区紧急情况及时处理为目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升级惠州市旅游局原有OA系统,包括公文处理、手机办公、数字档案管理、旅游信息管理与系统,并与旅游官方网站,惠州市(含各县区)旅游景区管理系统、旅游饭店管理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游统计管理系统和旅游投诉管理系统相连接,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网上办公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数据有效对接。建设或升级县(区)旅游部门OA系统,解决旅游系统内部各科室、旅游局下属各单位之间收发文管理、电子公文转输及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等问题,使公文收发文审批、公文传输、办公流程规范化,并为公文的起草、流转、编辑、签发、登记、归档等的公文管理全过程提供较为完整的处理流转系统。完成与.gov网站对接。利用信息门户展现新闻、通知公告、旅游动向、期刊、优秀工作者等,提高内部凝聚力,同时作为旅游局公众网站的对外平台,实现内外网的互联、统一。

建设旅游协会子系统。打造旅游协会各会员单位的沟通平台,完善会员网络,加强旅游局与会员单位的联系。

建设导游培训管理系统。建立旅游业人才档案库,便于系统组织实施旅游教育培训计划,指导旅游业人才交流,提供旅游信息咨询,实行导游员集中管理和服务。

构建旅游局的文书档案库。文件信息管理有序、共享,根据文件资料种类、密级、类别的不同,实现文书档案的电子化分类管理,供普通用户进行网上借阅,实现多人同时借阅的模式。

建立旅游应急管理系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打造旅游安全决策及应急指挥平台,有效预防及科学、高效处理旅游系统突发事件,不断提高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对突发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损失,保障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3、实施计划

    (1)构建智慧旅游支撑体系

    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到2016年底,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初步建成,形成“智慧旅游”引领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平台。2014年上半年完成旅游资讯及查询系统扩建工作;2014年下半年完成旅游协会会员系统开发,打造旅游企业宣传平台;2015年完成手机移动端网站信息访问功能;2015年—2016年实现直接面向旅游者的多平台智慧旅游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惠州市旅游官方网站的政务信息、商务信息的全覆盖,成为惠州各县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信息交换的核心平台。

    智慧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2014年上半年完成组建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小组;2014年下半年完成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的全面构建;2015年—2016年通过该平台,策划执行形式多样的在线活动、旅游营销活动。

    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系统。2014年完成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的PC端构建;2015年实现旅游电子商务系统WAP端、微网等支付方式;2015年—2016年逐步完善和丰富在线交易功能与在线交易产品,最终将该平台打造成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电子商超平台。

    (2)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到2016年底,4A级以上旅游景区及其它高档休闲度假景区基本实现智能化。

    推进智慧酒店建设。到2016年底,基本实现五星级酒店的接待服务和管理智能化。

    推进智慧旅行社建设。鼓励和支持旅行社的智能化建设,到2016年底,建成若干智慧旅游社示范点。

    旅游刷卡无障碍工程建设。2014年4月底前,举行创建惠州市“刷卡无障碍”推介会,正式启动惠州市“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建设;2014年6月底,在景点、酒店、移动运营商、公交、各出入广东省口岸(机场、公司路入口、铁路、海路、汽车站、火车站码头等)部署醒目的宣传标志,宣传“中国旅游卡”,各单位联合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在街道、银行网点、社区各新闻媒体辅助做好宣传工作,为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2014年7月,在试点发卡点内发行“中国旅游卡”,组织“中国旅游卡”新闻会,为中国旅游卡的发行进行宣传;2015年,惠州的试点成为全省旅游刷卡无障碍的示范基地,完成刷卡受理环境建设达到共2000个;2016年,完成刷卡受理环境建设达到共10000个。

    导游智能管理系统。2014年,完成导游智能管理系统,为导游和领队提供注册、登记、代办考证、考级、年审、迁移及各类培训和劳务派出等服务。

   (3)构建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体系

智慧旅游电子政务办公系统。2014年下旬完成升级市旅游局原有OA系统;2015年中旬完成建设和升级县(区)旅游部门OA系统;2014年—2015年构建移动OA和实现移动办公。

(四)试点项目工作成效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为智慧旅游试提供保障 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工作。一是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成立了智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结合单位的实际,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智慧旅游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和《广东省旅游局关于上报国家智慧型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为指导,结合惠州旅游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模式,研究制订了《惠州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工作方案》,明确责任目标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县区旅游部门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工作进度。

2、智慧营销,“微旅游”独领 (1)网站平台系统建设进展顺利。以惠州市旅游局官方网站为核心,建立了县区旅游官方网站、旅游企业网站、商业旅游网站、民间旅游网站、门户网站旅游专栏等相结合的网站体系,实现了惠州旅游信息网络全覆盖。同时,我市与深圳和东莞也实现了旅游网络对接。    (2)利用官方微博开展微营销。开通了惠州旅游新浪微博厅,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最美惠州”官方微博。通过“@最美惠州”,借助网络、微电影、微访谈等方式宣传惠州旅游,开展了“@最美惠州”微发现、“@最美惠州”粉丝团惠州游、“@最美惠州”资深粉丝考察惠州、519中国旅游日举办“爱生活、爱旅游、爱惠州”展大侠(何家劲)带你畅游大美惠州等活动。目前@最美惠州微博同时在搜狐、腾迅、网易、新浪、移动、人民网六大平台,累计拥有粉丝数量超过26万,累计微博近20000条。微博资讯每日更新、回复,力争做到资讯更新及时,回复迅速,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已经成为我局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3)利用官方微信开展微营销。一是积累粉丝人气。2013年10月开通@最美惠州公共微信,逐日更新,吸引一定数量的粉丝转发,影响力逐日上升。至今年上半年,微信粉丝已近8千。二是市、县区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微信互动。转发、关注微信活动已经成为最美惠州自媒体平台回馈粉丝、增进网络粘稠度的重要手段,相关优惠信息不定期推送,不断吸引粉丝参与点评,吸引粉丝数量不断增加。三是微信朋友圈给力惠州旅游。在2014惠州首届旅游博览暨旅游招商会、2014年惠货全国行济南旅游推介会等活动中,我局建立微信朋友圈,我局利用@最美惠州官方微博、微信进行自媒体宣传推介直播,共相关微博50条,累计网络转发400多次,点击阅读量超过500万人次。累计微信20条,受众5万多人次,朋友圈幅射阅读量超过40万人次,形成极好的宣传推介效应。

3、智慧服务,“智慧景区、酒店”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智慧景区建设扎实推进。罗浮山建设了语音导游系统、视觉识别与导视系统、免费WIFI覆盖、无人售票机、网络购票等智慧化设施,基本上达到了智慧化旅游景区的要求。惠州西湖制定了系统的智慧化旅游景区建设工作方案,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二是智慧酒店建稳步推开。康帝、喜来登、嘉华、凯宾斯基等酒店也基本完成了智慧化酒店的系统建设工程,为惠州的智慧旅游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旅行社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市环宇国旅、市观光国旅、市青年国旅、市金山国旅等旅行社也部分实现了旅游管理的智能化。

4、智慧管理,服务企业和游客     一是构建了OA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目前,OA系统正在实现由市局与县(区)旅游局的对接,下一步,还将推进市局OA系统与旅游企业办公自动化的对接。二是积极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智能化水平。按照国家、省旅游局统一工作部署,开通了12301旅游投诉热线,并开始着手推进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投诉电话与12301的无缝对接。三是积极省导游征信系统惠州试点工作。以信息化手段,分阶段建设导游征信系统,实现对导游人员的日常管理、服务质量监督、服务信息披露,加快发展我市的智慧旅游,推进全市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服务质量体系建设。

5、旅游惠民,旅游刷卡无障碍工作扎实推进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件精神,推进旅游、金融的融合发展,为境内外游客营造安全、便捷、优质、优惠的支付环境,国家旅游局联合中国银联,在全国各地推动实施“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项目”,并将广东省作为全国“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试点省份之一。广东省旅游局率先在我市试点,再向全省推广。在市政府的协调下,惠州市“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各有关成员部门通力协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各县区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商场、超市已大面积铺开刷卡试点。

二、工作经验总结

    1、坚持多元推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原则。面对越来越大的体量和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水准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局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促进旅游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放大资源效益这两大核心目标,联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采用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合服务模式,用网络把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更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把旅游产业做强,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从工作机制着手,配备专门力量,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一是通过智慧旅游,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实时管理转变。二是通过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旅游安全。实现对旅游投诉以及旅游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主动获取游客信息,形成游客数据积累和分析体系,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以及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四是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增强游客、旅游资源、旅游企业和旅游主管部门之间的互动,高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3、引技引智,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为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智囊团作用,今年以来,我局先后邀请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广州智景旅游专家到惠,针对智慧旅游专题,为市、县(区)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授课。我局还与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专家学者所在领域和相关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为惠州智慧旅游建设建言献策。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营造智慧旅游发展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旅游局“智慧旅游年”要求,从上到下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企业参与和全社会共推的发展良好氛围。

二是完善智慧旅游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市县旅游部门成立信息化工作机构,吸引专业人才参与智慧旅游工作;联合市旅游协会,整合基层企业,完善智慧旅游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推进全市智慧旅游工程,提升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和酒店信息化水平。

四是提升智慧旅游应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在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全市智慧旅游全面发展。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是人才问题。我市旅游人才奇缺,尤其是兼具旅游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几乎难以寻觅。希望增设科室和配备编制职数。

二是技术问题。发展智慧旅游,对旅游从业者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是的旅游从业者普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不高,不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从业者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业面临巨大的困难。希望市政府加大在旅游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